魅罗 第96节
趁着漆黑夜色,她悄无声息跃起上树,在靠近墙的位置等待巡逻士兵走过很快翻入,从岗哨后面进入驿站。
各州的驿站构造相似,德王世子身份尊贵若是安置在此,一定只能住在二楼主厢房。舒仪进入楼内,护卫外严内松,此时已是深夜时分,无人走动。她谨慎步入二楼,找到主厢房位置,在门外倾听片刻并无任何动静。
门外正对廊道,视野宽阔不隐蔽,时间长了容易被发现,舒仪正苦恼,屋内忽然传来物件落地的声音,随即又响起脚步声。
舒仪飞快侧过身体,抬头看见横梁,轻巧翻上去。
厢房门很快打开,从屋内透出的光线淡淡一束映在地上,一个面有悻色的年幼丫鬟走出来。舒仪听见屋内轻声细语声。
“莺儿做事糊涂,毛毛躁躁的,明日我就要和二爷说,世子年幼正要人照顾,身边正缺精心照料的人,如何能留这样粗心的丫头。”
舒仪趁着房门留缝仔细看一眼,房中还有三人,一个嬷嬷,一个年轻妇人,还有一个和刚才出门差不多年纪的小丫鬟。说话的人正是嬷嬷,她语气矜傲,地位显然在其他几人之上。那妇人到床前俯身看世子,回头轻声道:“没闹醒世子。”
嬷嬷哼了一声,指示丫鬟给她倒杯热茶,丫鬟拿起银盆热水温着的茶壶晃了晃,道:“没水了。”
嬷嬷瞪她一眼,丫鬟唯唯诺诺,朝妇人方向张望一眼,妇人对她朝门外示意,丫鬟捧着茶壶出门,刚走出来脸上就浮起又怨又怒的神色。
妇人声音温婉劝嬷嬷:“白日守着世子一整天,您去休息吧,等会儿两个小的回来了,再让她们伺候您,今晚我看着世子,万一醒来我好哄他睡觉,绝不会来惊扰嬷嬷。”
嬷嬷闻言笑道:“还是你做事稳妥贴心。”
德王世子是早产儿,先天不足,小病大病少有停歇,服侍的人早已习以为常。嬷嬷朝床榻上看一眼,见无异常,打着瞌到后间去睡觉。
妇人坐在床边,须臾就听见微微鼾声,她嘴角翘起,手轻轻抚在世子盖着的被子上。
舒仪看见她的动作,不知为何,心中骤生警觉。
这一丝感觉毫无缘由——她自己也觉得莫名。
可现在这个时机无疑来的最好,她既已决定助昆州王一臂之力,争取德王世子就是势在必行。白日世子身边守卫森严,难以接近,不如趁这个机会将世子带走。
这并非是良策,但给她的选择并不多。
尤其是守在床边的妇人,看着温软文弱,给她的感觉却总有些异常。
片刻之间,舒仪拿定主意。
她贴着墙壁轻身而下,推门而入的一瞬,身形如风来到床前。
妇人反应极为敏锐,转过身体的同时张口欲呼,幸而舒仪更快一步,封住她的哑穴。妇人抬起手肘朝她撞来。
瞬间舒仪明白刚才那种感觉从何而来。这个妇人分明是懂武功的,但是粗浅,舒仪招式精巧,掐住她的手,转手在她头颈处一切,弄晕了她。轻轻把人放倒在床下。
这一番动静并不大,舒仪有意压制声音,解决妇人之后立刻朝床上看去,小小一个人儿裹在被子里,锦衣玉食养大的孩子总要比一般孩童俊俏些,德王世子三岁不到,粉雕玉琢似年画上的娃娃。
此时距离丫鬟离开已经有段时间,舒仪不敢耽搁,轻手轻脚将世子抱出,见到床内侧还有件小袄,她顺手拿起,离开房间,原路返回。
这一路比来时更惊险万分,怀中的世子不知道何时会醒来,万一弄出声响,舒仪就算生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她时刻低头看孩子是否醒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出楼走进院子,恰逢四个巡逻的士兵走过,舒仪迅速转身躲进院子里,等他们走过,世子依然乖乖安睡没有醒来,她惊出一身的细汗。
随后又有两道脚步声从楼内走出,一人道:“路上磨磨蹭蹭这么久,杨将军怎么还容他们这样拖慢行程。”
另一个年轻声音道:“德王不急,我们急什么?”
这个声音让舒仪一震——杨瑞。
难怪在京中没有见到他,连当夜禁军调动都是杨臣这个文臣出面,原来他是来到这里接世子。
“是我想差了,杨将军提醒极是。这还多亏了胡家的配合,世子三病五灾的不断,不用我们说,胡家吵着就要停下,十天半个月都走不出百里路,”他讥笑道,“将德王旨意置之脑后,鼠目寸光不过如此。”
“兴许是天命难承。”杨瑞冷声道。
这一句意有所指太过明显,那人竟不知如何接口,沉默下去,两人渐行渐远。
舒仪贴着墙壁,来到视线不及的死角处,飞快跃上墙头,借着驿馆外树木掩映很快离去。回到落脚的民宅中,她召来卫士,将孩子身份说明。众人见她出去一趟竟将德王世子偷了出来都是吃惊不已。其中一个卫士指着世子道:“七小姐,有些不妥,世子脸色发青,好像喘不过气。”
第161章
他一提醒,众人都看过去,世子白玉小脸上果然是浮着青色,嘴微微张开,喘不过气的样子。舒仪还当刚才抱得太紧压着他,赶紧松开裹着的小袄。世子没有半点好转,仔细听,呼吸急促。
众卫士都是粗汉子,舒仪也不曾照顾过孩子,一通忙活下来不得其法,世子依旧气若悬丝面色青白。众卫士束手无策,有人提议立刻去请大夫。
舒仪犹豫,及墨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是延医问药,必会被护送世子的杨瑞及胡家发现。其中利弊关系巨大。她手搭在小儿脖颈处用内力探查,因世子体弱,内力也只用细细一脉,游走全身,来到世子背后督脉穴,小儿忽然身体颤动。
舒仪停下来,若有所思,将他衣物全解开,翻过身体仔细检查,果然有所发现,一根细如牛毛的软针扎在世子的背上,位置靠近灵台穴和至阳穴。软针形似细刺,不仔细看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一半已经扎进肉中。
若不是及时发现,软针会慢慢扎入体内,顺着血液流走,如此年幼的小儿,只怕会渐渐虚弱死去,还找不到死因——阴毒至极的手段,舒仪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想到那个行动举止让她总感觉异常的妇人。
她抚在小儿的背脊上,没有直接拔针,弄得不好一半断在身体里就更糟,只能用内力慢慢将针吸出。如此一来,稍加内力,用了大半个时辰才将软针吸出。
针一离体,小儿果然脸色缓转。
清晨时分,天色微白,一直昏睡的小儿醒来,睁眼瞧见舒仪,完全不认识,竟也不慌,哑着声音奶声奶气道:“渴——”
舒仪倒了一杯温水喂他。饮了一口他瞪着圆咕隆咚的眼珠问:“奶?”
舒仪惊奇,德王世子按说三岁不到,怎么还未断奶,看着习以为常的样子,她道:“你这般大不该饮奶,先饮水。”
小儿瞅瞅她,有些委屈地憋嘴。在袁州德王妃甚是溺爱他,往常他只要摆出这样的姿态,服侍的人早就服软了,可舒仪拿着碗的手纹丝不动。
僵持许久,他眼瞅四周没有他人,只好张嘴继续喝水。饮了小半碗水,舒仪不再让他多饮。
小儿皱眉道:“如厕。”
舒仪召来卫士。
小儿不满,指着舒仪道:“你服侍。”
舒仪却未理他。卫士将世子带到后间如厕,动作小心翼翼,但到底不及侍女温柔细致。不一会儿将世子抱出来,小儿眼眶里含着泪包,嚷道:“我母妃呢?”
这是他的杀手锏。
无往不利。
可惜这次不同。舒仪任他哭闹,和卫士商量离开事宜。
良久之后,世子终于停止流泪,刚才喝的水全化成眼泪却丝毫无效。他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同,抽噎着停下,他声音小了许多,“我饿。”
舒仪另人准备粥食,同时转头对世子道:“我们要马上离开,此地不是德王府,哭吵没有用处,你要乖乖听话,不然一路上可有苦头要吃。”
小儿看着她,稚气的脸板着道:“我是帝王之子。”
大约是有人在他面前提过,虽是奶声仍含着一股坚定。
舒仪心忖,天子血脉的郑家,连不懂事的稚子都已懂得权势。脸上露出笑容,“在你还不懂得什么是帝王之子的含义,最好不要轻易提起,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善意待你,懂吗?”
德王世子见她虽然满面笑容,说话也软糯动听,但他就觉得与平时身边服侍的人不同,一时被震住,半晌没有说话。
没一会儿卫士送来肉糜粥,平淡无甚滋味,按平时世子早就闹腾,今日接连吃瘪,他也懂得形势不同,眼含热泪慢慢把粥吃完。
舒仪拿起外衫给他罩上,腰带随意一系。
世子又不满,绷着小脸。
卫士已经整装待发。
驿馆发现世子不见很快就会有动作,他们必须城门开启时就离去。
正是清晨时分,露寒风凉,舒仪将世子抱起。
三岁不到的小儿忽然道:“天下、都、都是我的。”
舒仪勾起唇角,在他脸上掐一记,在他要哭出声的时候,口气威胁道:“刚才我说的都忘了?不怕吃苦头?”
世子似懂非懂,却本能忍住:怎么和以前说的不一样,母妃和胡家舅舅常说以后天下都是他的,谁都要听他的话——
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了?
年幼的世子泪盈盈,陷入前所未有的疑惑和惶恐中。
舒轩一路更换快马,在入云州之前就甩开身后禁军的追逐。刚进入昆州边境,尉戈就已经受到消息,密旨内容他已经大致了解,可到了这一刻仍觉得内心激荡。
这日清晨,舒轩携密旨入王府。
尉戈来回看了两三遍,视线无法挪开,手指也有些微颤抖,“与赵王郑穆共同辅政……”他喃喃低语,语气全然不如往日沉稳。
袁恪与罗子茂同样激动难抑,也就没有注意到尉戈的失态。
谁都知道这封密旨背后的含义。嗣皇帝郑泰欲将封郑穆为赵王,这比祁王原先拟定的楚王封地更好。同时令昆州王杜若晋进京辅政。
意味着,杜若晋将从藩王转身变为执掌天下权柄的两人之一。
不仅他本人,就是他的随从,也将变得举足轻重,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尉戈先温言宽抚舒轩,让他好生休息。
议事厅内随即陷入诡异安静的气氛中。
良久,还是尉戈先开口,“两位先生如何看?”
罗子茂与袁恪同时起身,躬身道:“恭喜王爷。”
尉戈笑着摆摆手,“两位是我贴心之人,客套话可就不必说了。福祸相依,高兴之余不该忘却警惕。”
罗子茂道:“王爷稳健胜过我等许多。此事当然是大善,但其中隐藏的危机也必须重视,不然失权失势还是轻的,性命也难得保全。”
从古至今,幕僚某事一向希望夸大其词,动不动就要搬出“恐有性命之虞”的话语,尉戈已习以为常,幸而他生性开明自知有许多不足,乐于听取他人意见。便顺从罗子茂的话问道:“还请先生详说。”
第162章
罗子茂道:“密旨是德王的授意,却并非宗室中人传达,也非德王随从送来,由此可见,德王虽有嗣皇帝之名,却已经失去宗室支持。郑氏宗亲为何会无故放弃下一任帝王,唯一的可能,就是德王的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可谓是糟糕至极。才使宗亲放弃了他。”
京城已经封锁消息许久,只有极少途径才泄露一二,罗子茂由密旨信息推断出的内容,基本已与事实相差无几。
由一叶而知秋,罗子茂才智的确非同一般。
“德王密旨看似只有一条,其实有两条内容,一则,封安阳郡王为赵王,二则,让王爷去京城辅政。两者合一,其实最终意图,是为平衡左右,安稳世子的皇位。”
尉戈也明白这其中的玄妙,感慨道:“稚龄童子,却已经肩负家国之责。”
袁恪道:“安阳郡王身后有宗室支持,久居京城,经营多年,天时地利人和占据其二。德王虽有嗣皇帝之名,实际上却只剩名号并无实权,可以说是天地人三者一个也不占。德王若是什么也不做,世子即位后,安阳郡王摄政,实则已有皇帝之实,不知何时恐怕就要改天换地。留给德王选择不多,要与占据地利人和的安阳君王抗衡的,放眼天下,也只有手握精兵的王爷您了。如此,天时这一环,此时已经落在王爷身上。”
尉戈叹道,“让我去与安阳郡王争,无疑是将我架在火上烤。”
袁恪与罗子茂对视一眼。
罗子茂道:“殿下形容的极是,接下密旨,就如同火中取栗一般。”
各州的驿站构造相似,德王世子身份尊贵若是安置在此,一定只能住在二楼主厢房。舒仪进入楼内,护卫外严内松,此时已是深夜时分,无人走动。她谨慎步入二楼,找到主厢房位置,在门外倾听片刻并无任何动静。
门外正对廊道,视野宽阔不隐蔽,时间长了容易被发现,舒仪正苦恼,屋内忽然传来物件落地的声音,随即又响起脚步声。
舒仪飞快侧过身体,抬头看见横梁,轻巧翻上去。
厢房门很快打开,从屋内透出的光线淡淡一束映在地上,一个面有悻色的年幼丫鬟走出来。舒仪听见屋内轻声细语声。
“莺儿做事糊涂,毛毛躁躁的,明日我就要和二爷说,世子年幼正要人照顾,身边正缺精心照料的人,如何能留这样粗心的丫头。”
舒仪趁着房门留缝仔细看一眼,房中还有三人,一个嬷嬷,一个年轻妇人,还有一个和刚才出门差不多年纪的小丫鬟。说话的人正是嬷嬷,她语气矜傲,地位显然在其他几人之上。那妇人到床前俯身看世子,回头轻声道:“没闹醒世子。”
嬷嬷哼了一声,指示丫鬟给她倒杯热茶,丫鬟拿起银盆热水温着的茶壶晃了晃,道:“没水了。”
嬷嬷瞪她一眼,丫鬟唯唯诺诺,朝妇人方向张望一眼,妇人对她朝门外示意,丫鬟捧着茶壶出门,刚走出来脸上就浮起又怨又怒的神色。
妇人声音温婉劝嬷嬷:“白日守着世子一整天,您去休息吧,等会儿两个小的回来了,再让她们伺候您,今晚我看着世子,万一醒来我好哄他睡觉,绝不会来惊扰嬷嬷。”
嬷嬷闻言笑道:“还是你做事稳妥贴心。”
德王世子是早产儿,先天不足,小病大病少有停歇,服侍的人早已习以为常。嬷嬷朝床榻上看一眼,见无异常,打着瞌到后间去睡觉。
妇人坐在床边,须臾就听见微微鼾声,她嘴角翘起,手轻轻抚在世子盖着的被子上。
舒仪看见她的动作,不知为何,心中骤生警觉。
这一丝感觉毫无缘由——她自己也觉得莫名。
可现在这个时机无疑来的最好,她既已决定助昆州王一臂之力,争取德王世子就是势在必行。白日世子身边守卫森严,难以接近,不如趁这个机会将世子带走。
这并非是良策,但给她的选择并不多。
尤其是守在床边的妇人,看着温软文弱,给她的感觉却总有些异常。
片刻之间,舒仪拿定主意。
她贴着墙壁轻身而下,推门而入的一瞬,身形如风来到床前。
妇人反应极为敏锐,转过身体的同时张口欲呼,幸而舒仪更快一步,封住她的哑穴。妇人抬起手肘朝她撞来。
瞬间舒仪明白刚才那种感觉从何而来。这个妇人分明是懂武功的,但是粗浅,舒仪招式精巧,掐住她的手,转手在她头颈处一切,弄晕了她。轻轻把人放倒在床下。
这一番动静并不大,舒仪有意压制声音,解决妇人之后立刻朝床上看去,小小一个人儿裹在被子里,锦衣玉食养大的孩子总要比一般孩童俊俏些,德王世子三岁不到,粉雕玉琢似年画上的娃娃。
此时距离丫鬟离开已经有段时间,舒仪不敢耽搁,轻手轻脚将世子抱出,见到床内侧还有件小袄,她顺手拿起,离开房间,原路返回。
这一路比来时更惊险万分,怀中的世子不知道何时会醒来,万一弄出声响,舒仪就算生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她时刻低头看孩子是否醒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出楼走进院子,恰逢四个巡逻的士兵走过,舒仪迅速转身躲进院子里,等他们走过,世子依然乖乖安睡没有醒来,她惊出一身的细汗。
随后又有两道脚步声从楼内走出,一人道:“路上磨磨蹭蹭这么久,杨将军怎么还容他们这样拖慢行程。”
另一个年轻声音道:“德王不急,我们急什么?”
这个声音让舒仪一震——杨瑞。
难怪在京中没有见到他,连当夜禁军调动都是杨臣这个文臣出面,原来他是来到这里接世子。
“是我想差了,杨将军提醒极是。这还多亏了胡家的配合,世子三病五灾的不断,不用我们说,胡家吵着就要停下,十天半个月都走不出百里路,”他讥笑道,“将德王旨意置之脑后,鼠目寸光不过如此。”
“兴许是天命难承。”杨瑞冷声道。
这一句意有所指太过明显,那人竟不知如何接口,沉默下去,两人渐行渐远。
舒仪贴着墙壁,来到视线不及的死角处,飞快跃上墙头,借着驿馆外树木掩映很快离去。回到落脚的民宅中,她召来卫士,将孩子身份说明。众人见她出去一趟竟将德王世子偷了出来都是吃惊不已。其中一个卫士指着世子道:“七小姐,有些不妥,世子脸色发青,好像喘不过气。”
第161章
他一提醒,众人都看过去,世子白玉小脸上果然是浮着青色,嘴微微张开,喘不过气的样子。舒仪还当刚才抱得太紧压着他,赶紧松开裹着的小袄。世子没有半点好转,仔细听,呼吸急促。
众卫士都是粗汉子,舒仪也不曾照顾过孩子,一通忙活下来不得其法,世子依旧气若悬丝面色青白。众卫士束手无策,有人提议立刻去请大夫。
舒仪犹豫,及墨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是延医问药,必会被护送世子的杨瑞及胡家发现。其中利弊关系巨大。她手搭在小儿脖颈处用内力探查,因世子体弱,内力也只用细细一脉,游走全身,来到世子背后督脉穴,小儿忽然身体颤动。
舒仪停下来,若有所思,将他衣物全解开,翻过身体仔细检查,果然有所发现,一根细如牛毛的软针扎在世子的背上,位置靠近灵台穴和至阳穴。软针形似细刺,不仔细看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一半已经扎进肉中。
若不是及时发现,软针会慢慢扎入体内,顺着血液流走,如此年幼的小儿,只怕会渐渐虚弱死去,还找不到死因——阴毒至极的手段,舒仪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想到那个行动举止让她总感觉异常的妇人。
她抚在小儿的背脊上,没有直接拔针,弄得不好一半断在身体里就更糟,只能用内力慢慢将针吸出。如此一来,稍加内力,用了大半个时辰才将软针吸出。
针一离体,小儿果然脸色缓转。
清晨时分,天色微白,一直昏睡的小儿醒来,睁眼瞧见舒仪,完全不认识,竟也不慌,哑着声音奶声奶气道:“渴——”
舒仪倒了一杯温水喂他。饮了一口他瞪着圆咕隆咚的眼珠问:“奶?”
舒仪惊奇,德王世子按说三岁不到,怎么还未断奶,看着习以为常的样子,她道:“你这般大不该饮奶,先饮水。”
小儿瞅瞅她,有些委屈地憋嘴。在袁州德王妃甚是溺爱他,往常他只要摆出这样的姿态,服侍的人早就服软了,可舒仪拿着碗的手纹丝不动。
僵持许久,他眼瞅四周没有他人,只好张嘴继续喝水。饮了小半碗水,舒仪不再让他多饮。
小儿皱眉道:“如厕。”
舒仪召来卫士。
小儿不满,指着舒仪道:“你服侍。”
舒仪却未理他。卫士将世子带到后间如厕,动作小心翼翼,但到底不及侍女温柔细致。不一会儿将世子抱出来,小儿眼眶里含着泪包,嚷道:“我母妃呢?”
这是他的杀手锏。
无往不利。
可惜这次不同。舒仪任他哭闹,和卫士商量离开事宜。
良久之后,世子终于停止流泪,刚才喝的水全化成眼泪却丝毫无效。他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同,抽噎着停下,他声音小了许多,“我饿。”
舒仪另人准备粥食,同时转头对世子道:“我们要马上离开,此地不是德王府,哭吵没有用处,你要乖乖听话,不然一路上可有苦头要吃。”
小儿看着她,稚气的脸板着道:“我是帝王之子。”
大约是有人在他面前提过,虽是奶声仍含着一股坚定。
舒仪心忖,天子血脉的郑家,连不懂事的稚子都已懂得权势。脸上露出笑容,“在你还不懂得什么是帝王之子的含义,最好不要轻易提起,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善意待你,懂吗?”
德王世子见她虽然满面笑容,说话也软糯动听,但他就觉得与平时身边服侍的人不同,一时被震住,半晌没有说话。
没一会儿卫士送来肉糜粥,平淡无甚滋味,按平时世子早就闹腾,今日接连吃瘪,他也懂得形势不同,眼含热泪慢慢把粥吃完。
舒仪拿起外衫给他罩上,腰带随意一系。
世子又不满,绷着小脸。
卫士已经整装待发。
驿馆发现世子不见很快就会有动作,他们必须城门开启时就离去。
正是清晨时分,露寒风凉,舒仪将世子抱起。
三岁不到的小儿忽然道:“天下、都、都是我的。”
舒仪勾起唇角,在他脸上掐一记,在他要哭出声的时候,口气威胁道:“刚才我说的都忘了?不怕吃苦头?”
世子似懂非懂,却本能忍住:怎么和以前说的不一样,母妃和胡家舅舅常说以后天下都是他的,谁都要听他的话——
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了?
年幼的世子泪盈盈,陷入前所未有的疑惑和惶恐中。
舒轩一路更换快马,在入云州之前就甩开身后禁军的追逐。刚进入昆州边境,尉戈就已经受到消息,密旨内容他已经大致了解,可到了这一刻仍觉得内心激荡。
这日清晨,舒轩携密旨入王府。
尉戈来回看了两三遍,视线无法挪开,手指也有些微颤抖,“与赵王郑穆共同辅政……”他喃喃低语,语气全然不如往日沉稳。
袁恪与罗子茂同样激动难抑,也就没有注意到尉戈的失态。
谁都知道这封密旨背后的含义。嗣皇帝郑泰欲将封郑穆为赵王,这比祁王原先拟定的楚王封地更好。同时令昆州王杜若晋进京辅政。
意味着,杜若晋将从藩王转身变为执掌天下权柄的两人之一。
不仅他本人,就是他的随从,也将变得举足轻重,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尉戈先温言宽抚舒轩,让他好生休息。
议事厅内随即陷入诡异安静的气氛中。
良久,还是尉戈先开口,“两位先生如何看?”
罗子茂与袁恪同时起身,躬身道:“恭喜王爷。”
尉戈笑着摆摆手,“两位是我贴心之人,客套话可就不必说了。福祸相依,高兴之余不该忘却警惕。”
罗子茂道:“王爷稳健胜过我等许多。此事当然是大善,但其中隐藏的危机也必须重视,不然失权失势还是轻的,性命也难得保全。”
从古至今,幕僚某事一向希望夸大其词,动不动就要搬出“恐有性命之虞”的话语,尉戈已习以为常,幸而他生性开明自知有许多不足,乐于听取他人意见。便顺从罗子茂的话问道:“还请先生详说。”
第162章
罗子茂道:“密旨是德王的授意,却并非宗室中人传达,也非德王随从送来,由此可见,德王虽有嗣皇帝之名,却已经失去宗室支持。郑氏宗亲为何会无故放弃下一任帝王,唯一的可能,就是德王的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可谓是糟糕至极。才使宗亲放弃了他。”
京城已经封锁消息许久,只有极少途径才泄露一二,罗子茂由密旨信息推断出的内容,基本已与事实相差无几。
由一叶而知秋,罗子茂才智的确非同一般。
“德王密旨看似只有一条,其实有两条内容,一则,封安阳郡王为赵王,二则,让王爷去京城辅政。两者合一,其实最终意图,是为平衡左右,安稳世子的皇位。”
尉戈也明白这其中的玄妙,感慨道:“稚龄童子,却已经肩负家国之责。”
袁恪道:“安阳郡王身后有宗室支持,久居京城,经营多年,天时地利人和占据其二。德王虽有嗣皇帝之名,实际上却只剩名号并无实权,可以说是天地人三者一个也不占。德王若是什么也不做,世子即位后,安阳郡王摄政,实则已有皇帝之实,不知何时恐怕就要改天换地。留给德王选择不多,要与占据地利人和的安阳君王抗衡的,放眼天下,也只有手握精兵的王爷您了。如此,天时这一环,此时已经落在王爷身上。”
尉戈叹道,“让我去与安阳郡王争,无疑是将我架在火上烤。”
袁恪与罗子茂对视一眼。
罗子茂道:“殿下形容的极是,接下密旨,就如同火中取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