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上青云 第140节
她还来不及仔细追究,就听得厉大人淡淡道:“顾家宝树金兰,各个都嫁娶得宜,我也略有耳闻。”
一句话就让顾介甫心口提了起来:这位厉大人虽然只是副使,却是杀人不见血的人物,听闻他在朝中命官府上都有耳目,自己虽然谨言慎行,但家里的事已经被他打听得底朝天,说不定还有什么旁的把柄也落在他手里……
顿时背若芒刺,诚惶诚恐。
厉大人却展露出笑颜,亲自来扶他:“顾大人可莫要多心,听闻顾家世代簪缨,家里有了本菜谱,我这回可是有口服了。”
顾介甫顿时轻松了,笑道:“大人里面请,家里早就备好了。”,后背的汗还没干呢。
先是打压又是亲热,一冷一热将顾介甫的情绪操纵得死死的,饶是他这种老奸巨猾的官场老油子也不由得入彀。
顾一昭在后面看得清楚,微微摇摇头,觉得这位厉大人是个有手腕的。
比起厉大人阴鸷莫测,厉老夫人就慈祥得多,携过顾一昭的手,一边与顾老夫人、崔氏说些家常琐事,什么西边的煤市街有家豆腐坊做的豆腐好,一边说取灯胡同门口的果子行卖得好果蔬,都是居家过日子的讲究,活脱脱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封君。
因着她只说福建土话,崔氏还特意叫人招来四姨娘陪着说话:“她祖籍是福建人,正好陪老夫人讲话。”
四姨娘笑吟吟出面,听说被传唤,她特意穿金戴银修饰了一番,进了花厅先趾高气扬与旁边的三太太对视一眼,下巴抬得高高——原来昨天说到今日迎宾时三太太还刺了四姨娘几句,说别看她如今风光得意,可是遇到这种体面场合还是要回避。
三太太气得翻了个白眼,谁能想到崔氏叫四姨娘来迎客呢?
四姨娘原本春风得意,一心想着好好表现多些体面,谁知抬头与老夫人打个照面就愣在了原地。
顾家女眷都没防备,一时只听得廊下风马在北京初春风里“叮叮当当”作响,石榴石门帘凝成一片血红。
老夫人却似乎早有准备,只笑道:“这位与我老家隔壁村一位阿妹有点像。”
四姨娘更是泪水差点夺眶而出,哽咽道:“依婶,我是阮家珠娘,是阮瓷碗啊!”
依婶、珠娘崔氏是知道的,泉州府管老年女性叫做依婶,类似大婶敬称,管年轻的女子叫做“珠娘”,与阿妹类似,意思是如珠如宝的女儿家,可是阮瓷碗又是什么意思?
四姨娘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叫做阮涉溱,怎么又叫什么瓷碗?
崔氏心中迷惑,面上却不动声色,可旁边的三太太才不管那么多呢,她看着四姨娘开口嘲笑:“府上的姨娘有些上不得台面,如今贵客在座,到底露怯。你不是叫做什么阮涉溱么?怎得又冒充什么旁人?”
四姨娘看了她一眼,只对太太说:“回禀老夫人、夫人,进府后我改了名字。”
改名?崔氏读过书,立刻就想到涉溱应当是顾介甫改的,出自《诗经》中《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的字句,想想应当是两人情浓时顾介甫享受红袖添香的生活,才起了这么个情意绵绵的名字。
老夫人却镇定:“没想到这里遇到瓷碗,她是我隔壁村的小阿妹,居然也有二十年未见了。”,语气里有遮掩不去的惆怅。
顾老夫人笑道:“原来是他乡遇故知,既然是旧识,就更应当好好款待。”,将这场插曲弥散于无形。
待到客人走后,这场插曲自然免不了传到顾介甫耳朵里,想起厉大人特意看五娘子那一眼,他恍然大悟。
顾一昭也在房里问四姨娘:“若只是寻常故旧,娘应当是欢喜,怎么会掉眼泪?”,怪不得老夫人一开始就对自己很亲近,怪不得厉大人会特意看自己一眼,说不定老夫人在第一次见面前就已经筹谋好会面了。
“我……”四姨娘罕见羞涩起来,拧着刺绣着蝶恋花忍冬藤蔓的湖蓝底丝绸腰带半天不说话,半天才说了一句话,“从前我们有过婚约的……”
“?”
“是与厉宁隼。”四姨娘扭扭捏捏,“他在我隔壁村,我爷爷在世时与他家结了婚约,他家是军户,免除杂役日子也过得很殷实,原本家里已经出了三个兵丁他不用当兵,可他伯父死在了外面,他只好去卫所服役,原来说好了回来娶我,可我等不来他,家境中落,兄长将我卖了,就再没消息了……”
她说着说着眼神中就浮现出怀念之色。
顾介甫虽然长得好又有权有势,可毕竟当年她与厉宁隼青梅竹马,两个人自小就在田间地头捉田螺、摸黄雀,烤了鹌鹑撕着吃,她嫌鹌鹑没肉,他就将鹌鹑拎到集市上贩卖,买回来一刀猪肉拎到阮家,又害羞不说话,进门将肉放到堂屋扭头就走。
阮家阿妈追着他问,一来一去拎肉的麻绳断了,肉掉在地上,他才回头帮忙拾肉,闷闷开口:“给阿碗的。”,说罢耳根子都红了,惹得大人们哄笑不已。
可他一去五年不回家,阮家人也搬走了,没有人来提亲,阮家人就默认这门婚事不作数了:说不定厉家小子早就死在战场上了。
被贩卖时四姨娘也死了心,反正厉宁隼死了,不如好好振作过以后的日子,乡下人对生死看得淡然,死人很容易,寡妇也没有守着的道理,他死了她还要好好儿活下去,吃很多肉呢。
在顾家金尊玉t贵锦衣玉食过去的旧人就更淡忘了,只是在吃鹌鹑时手会一顿,想起从前有这么个人,耐心从鹌鹑骨架上撕下那点子塞牙都不够的肉,攒到一小把再递给她。可宝璧琥珀映光芒、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满目的富贵,从前那个影子自然也就消散一空。
顾一昭恍然大悟。
原来顾家所有孩子名字里都有个宁,曼宁曦宁星宁时宁晚宁,唯有顾一昭除外,当时四姨娘的解释是因为自己父母长辈名字里有这个字,忌讳这个字所以没起这个宁字。
却不想其实是娘亲的未婚夫就叫这个宁。
“今日这一场会面瞒不过爹爹,若他震怒该如何?娘可想好了怎么应对?”顾一昭对娘的旧情没所谓,只帮她想着应对之道。
四姨娘此时却大无畏起来:“我管老爷怎么想呢!横竖婚约不是我违背的,进府也不是我自愿,当姨娘更是迷迷糊糊,哪里能怪我?”
她自己冤得慌,这违背婚约是那个不成器的兄长所为,跟她有什么关系?兄长提脚就将她卖给了人牙子,她哪里来半点反抗余地?
顾一昭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娘只要一口咬死不知情就是,本来嘛,您也不知情。”
别看顾介甫三妻四妾,他可不会允许姨娘们有私情,若是四姨娘的未婚夫是田间村夫,这回抖落出来就算两人根本没什么,顾介甫也不会让那人好过。
如今厉大人是指挥使,顾介甫不能伤害到他,可他将怒火发泄到四姨娘头上怎么办?
再者厉大人当初被抛弃耿耿于怀,万一想报复顾介甫怎么办?顾介甫想转移仇恨将四姨娘惩罚一顿给厉大人交差怎么办?
顾一昭越想越担心,当天就命令人套车去拜访厉老夫人,想让她从中说和。再者又派了几个自己安插在上房的心腹丫鬟去探查顾介甫异动,看他有没有什么举动。
厉老夫人倒很慈祥:“当年的事我也知道瓷碗是被迫的,她上有父兄,哪里做得了主?”
“您说得对。”顾一昭赶紧附和,“她也是命苦,若是买走她的人家打骂虐待,或是卖到歌楼舞榭,说不定连尸骨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今天的日子?”,力图让她明白四姨娘也很悲惨。
厉老夫人还残存着庄户人家的朴实,倒也能共情四姨娘:“是哩,苦命珠娘,还好她运气好,是菩萨保佑呢。”
眼见着厉老夫人的意思是不追究逃婚之事,顾一昭才松了口气回家,只要厉家不追究,那顾介甫巴不得掩过此事呢。
谁知等回家后就听丫鬟禀告:“老爷说要小姐过去一趟。”
顾一昭进了书房,还没站稳就听顾介甫开口:“小五觉得,嫁给锦衣卫副使如何?”
顾一昭眼前一黑。
【作者有话说】
先补上昨天的,一会再更一章[比心]
第107章
顾介甫知道了厉宁隼与四姨娘的往事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奇货可居。
厉宁隼虽然已经40岁了,但在顾介甫眼里,他至今尚未婚娶,女儿嫁过去就是从三品的诰命夫人,何况厉宁隼可是手握重权,想抄谁的家抄谁的家,这是个难得拉近乎的机会。
因此就提出了让女儿嫁过去,反正厉宁隼这么久都未娶亲,说不定对四姨娘还有些旧情在,自然是更加会照应四姨娘的女儿了。
他盘算来盘算去,就是没想到五娘子早已经将他的书房渗得底朝天了。这消息没过半天就送到了五娘子跟前,除了高升媳妇,还有个书房里伺候的哑巴小丫鬟也来报信——那小丫鬟是顾一昭从回京路上救出来的乞儿,亲妹妹也多受顾一昭照拂,自然早就投靠了顾一昭。
顾一昭知道后摇摇头,不予置评,先着实布置了一番。
顾介甫先是与自己的幕僚商量此事,谁知最亲近的一位幕僚孙智连连摇头:“史书里写过,前朝也曾有许多官员与权臣结为儿女亲家,初时风光无限,可亲家倒台他也免不了受牵连……锦衣卫虽宠逾华衮之赠,但蜂房水涡,恐怕顷刻就能倾覆,至时……”
顾介甫果然犹豫起来:这历来锦衣卫指挥使的确风险很大,今日还为皇帝手中刀,明日就为阶下囚,他结亲可不是想跟着厉宁隼倒霉。
孙智见顾介甫踯躅,自己悄悄松了口气。顾介甫忙于政务,下头这些门客这几年衣食住行都是由五娘子打理,自从五娘子接手后,他的待遇大大好转。
原来拿的银钱都是固定粮食,有时候经手的管事黑心些,还会收到陈粮坏粮,需要他自己去米铺将米换钱。
可自打五娘子接手,直接换成了银钱给他们,而且端午发粽子、九月送灶饭,春冬多了两身衣裳,而且看他母亲病了还出钱给他母亲求医问药。
这一番下来虽然没比从前多多少银两,但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何况门客梗着春秋以来的“风骨”传统都不会直接跟主家提要求要钱,可五娘子见他母亲生病亲自去求了顾介甫要了50两银子给他,让他母亲安然活了下来。
有这样救命的恩情,昨天五娘子来拜托他如何打消顾介甫念头时,孙智一下就应了下来:五娘子算是他半个恩人,帮她推掉一门婚事也不影响顾介甫前程,不算不忠义,所以他必然要全力以赴。
“是啊。”顾介甫的一位门生陈和也开口,“学生听闻指挥使大人虽得圣心,但朝中对他不满者甚众……谁不知暗中议论他手段酷烈呢?听说他树敌无数,平日里对他无法,可对他亲家就两说了。”
陈和也是昨日收到了五娘子的传信,他作为一介穷书生,多亏了五娘子引荐才能拿着大少爷的拜帖拜到了顾介甫名下,从此有了固定的门派,能得顾介甫庇护。
而且做了门生之后才发现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顾介甫名下门生太多,哪里能轮到他出头啊?
是五娘子与他对谈,承诺今后等自己出嫁就将他请来做幕僚,若自己嫁了高官也能靠着夫家娘家的力量一起来提拔他。
陈和看中以后的利益,自然与五娘子相得益彰,帮她退亲这件事自然是鼎力相助。
连连阻挠,顾介甫那些心思也就消散了七七八八,心神不宁进了后宅,想与崔氏商量,崔氏闻言先是大喜:“小五的婚事终于有着落了。”
可思忖片刻后就蹙眉:“老爷啊,您要为一个小庶女赔上自己清誉么?”
“?”顾介甫纳罕。
“正所谓清渭浊泾,老爷您素来被视作士林清流,若与厉家结亲,恐被言官非议,说老爷攀附鹰犬、有损清名……而且,陛下若疑心老爷与厂卫过从甚密,反而适得其反。”
崔氏温温柔柔给他端上一盏醇厚的杏酪酥:“我看啊,这婚事对五娘子而言是实惠之至,可您作为亲爹又没有多少好处,您又何必为了一个小庶女牺牲如此?我们家的曦宁可没见您这般抬举呢!我看啊,您到底还是喜欢四姨娘。”
说着偏偏身子,很吃醋一般。
顾介甫好笑:“哪里呢?当然是我们的曦宁更受看重。我也不过是一说,哪里就一定让小五得这好处?”
崔氏心里松了口气:小五来寻她要她帮忙时,她还当小五是想多了,却没想到顾介甫真存了这心思。
若不是小五机智早做打算,岂不是要稀里糊涂被嫁给40岁的老男人了?
想到这里她就恼火,本来是想亲手挖一勺杏酪递过去的,心念一转,转动调羹,将那雪白杏酪转得支零破碎才递过去。
顾介甫丝毫未察觉,乐呵呵接过开吃,杏仁酪芳香扑鼻,吃进嘴绵密软滑,滋味是醇厚的杏仁和奶香,不由得赞道:“好稀罕的吃食。”
太太旁边的丁香适时开口:“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老爷与周郎也不差什么,这杏仁酪不是厨房里寻常做的,是五娘子自己所做,她说厨房做得粗糙,自己碾了杏仁又用纱布过滤,做出来细腻绵密。”
顾介甫想起自己的案头,的确常有五娘子送来的点心,这么想想,又觉得还是应该听听这个女儿本人的建议,自己觉得这门婚事好,可万一她不喜欢呢?再说从前也承诺过她,让她婚事自主,怎么就忘了呢?
还没吃完杏仁酪,老太太那里派人来传讯:“近日老夫人总觉心悸不安,今日去了寺中求签,竟是下下签……叫老爷、太太这里最近有什么事情都先放放,莫要触了霉头。”
崔氏心里明白,这是五娘子又寻了老太太做主。自打上次五娘子救顾依音出了火坑之后,老太太就对五娘子格外疼爱,帮这一个小忙不算什么。
就算后续顾介甫还要再坚持这门婚事,只要老夫人站出来反对,出于孝道顾介甫就无法反对。
不过顾介甫听完传信最后那点t主意都打散了,老夫人笃信宗教,顾介甫虽然不全信,但如今人人反对,他自己也觉得这门婚事没必要。
这桩婚事就这么不了了之,顾介甫还以为是自己想明白的,殊不知背后全是五娘子的手笔。
过两天厉宁隼居然派了官媒来提亲。
官媒进门开口,顾介甫就已经想好了托辞,谁知官媒开口顾介甫差点掉了瓷碗:“听说府上有位暂居的老乡名唤阮瓷碗,性格贞静,厉大人心生爱慕,特意上门求娶。”
阮瓷碗?
是谁啊
顾介甫要思忖片刻才想起来,是四姨娘!
从前四姨娘刚进门时曾说过自己名字的由来:“家里穷,最好的碗是陶碗,那还是地主家娘做八十大寿积德行善发的福碗,早就摔掉一角了,还补了继续用,家里人想着若是能用到瓷碗那该是多大的福气啊。”
惹得顾介甫大笑:“以后家里的瓷碗由着你摔,别说瓷碗了就算玉碗玛瑙碗也摔得。”
他嫌弃那名字土气,给她比照着《诗经》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早就忘了这名字是谁了。
一句话就让顾介甫心口提了起来:这位厉大人虽然只是副使,却是杀人不见血的人物,听闻他在朝中命官府上都有耳目,自己虽然谨言慎行,但家里的事已经被他打听得底朝天,说不定还有什么旁的把柄也落在他手里……
顿时背若芒刺,诚惶诚恐。
厉大人却展露出笑颜,亲自来扶他:“顾大人可莫要多心,听闻顾家世代簪缨,家里有了本菜谱,我这回可是有口服了。”
顾介甫顿时轻松了,笑道:“大人里面请,家里早就备好了。”,后背的汗还没干呢。
先是打压又是亲热,一冷一热将顾介甫的情绪操纵得死死的,饶是他这种老奸巨猾的官场老油子也不由得入彀。
顾一昭在后面看得清楚,微微摇摇头,觉得这位厉大人是个有手腕的。
比起厉大人阴鸷莫测,厉老夫人就慈祥得多,携过顾一昭的手,一边与顾老夫人、崔氏说些家常琐事,什么西边的煤市街有家豆腐坊做的豆腐好,一边说取灯胡同门口的果子行卖得好果蔬,都是居家过日子的讲究,活脱脱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封君。
因着她只说福建土话,崔氏还特意叫人招来四姨娘陪着说话:“她祖籍是福建人,正好陪老夫人讲话。”
四姨娘笑吟吟出面,听说被传唤,她特意穿金戴银修饰了一番,进了花厅先趾高气扬与旁边的三太太对视一眼,下巴抬得高高——原来昨天说到今日迎宾时三太太还刺了四姨娘几句,说别看她如今风光得意,可是遇到这种体面场合还是要回避。
三太太气得翻了个白眼,谁能想到崔氏叫四姨娘来迎客呢?
四姨娘原本春风得意,一心想着好好表现多些体面,谁知抬头与老夫人打个照面就愣在了原地。
顾家女眷都没防备,一时只听得廊下风马在北京初春风里“叮叮当当”作响,石榴石门帘凝成一片血红。
老夫人却似乎早有准备,只笑道:“这位与我老家隔壁村一位阿妹有点像。”
四姨娘更是泪水差点夺眶而出,哽咽道:“依婶,我是阮家珠娘,是阮瓷碗啊!”
依婶、珠娘崔氏是知道的,泉州府管老年女性叫做依婶,类似大婶敬称,管年轻的女子叫做“珠娘”,与阿妹类似,意思是如珠如宝的女儿家,可是阮瓷碗又是什么意思?
四姨娘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叫做阮涉溱,怎么又叫什么瓷碗?
崔氏心中迷惑,面上却不动声色,可旁边的三太太才不管那么多呢,她看着四姨娘开口嘲笑:“府上的姨娘有些上不得台面,如今贵客在座,到底露怯。你不是叫做什么阮涉溱么?怎得又冒充什么旁人?”
四姨娘看了她一眼,只对太太说:“回禀老夫人、夫人,进府后我改了名字。”
改名?崔氏读过书,立刻就想到涉溱应当是顾介甫改的,出自《诗经》中《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的字句,想想应当是两人情浓时顾介甫享受红袖添香的生活,才起了这么个情意绵绵的名字。
老夫人却镇定:“没想到这里遇到瓷碗,她是我隔壁村的小阿妹,居然也有二十年未见了。”,语气里有遮掩不去的惆怅。
顾老夫人笑道:“原来是他乡遇故知,既然是旧识,就更应当好好款待。”,将这场插曲弥散于无形。
待到客人走后,这场插曲自然免不了传到顾介甫耳朵里,想起厉大人特意看五娘子那一眼,他恍然大悟。
顾一昭也在房里问四姨娘:“若只是寻常故旧,娘应当是欢喜,怎么会掉眼泪?”,怪不得老夫人一开始就对自己很亲近,怪不得厉大人会特意看自己一眼,说不定老夫人在第一次见面前就已经筹谋好会面了。
“我……”四姨娘罕见羞涩起来,拧着刺绣着蝶恋花忍冬藤蔓的湖蓝底丝绸腰带半天不说话,半天才说了一句话,“从前我们有过婚约的……”
“?”
“是与厉宁隼。”四姨娘扭扭捏捏,“他在我隔壁村,我爷爷在世时与他家结了婚约,他家是军户,免除杂役日子也过得很殷实,原本家里已经出了三个兵丁他不用当兵,可他伯父死在了外面,他只好去卫所服役,原来说好了回来娶我,可我等不来他,家境中落,兄长将我卖了,就再没消息了……”
她说着说着眼神中就浮现出怀念之色。
顾介甫虽然长得好又有权有势,可毕竟当年她与厉宁隼青梅竹马,两个人自小就在田间地头捉田螺、摸黄雀,烤了鹌鹑撕着吃,她嫌鹌鹑没肉,他就将鹌鹑拎到集市上贩卖,买回来一刀猪肉拎到阮家,又害羞不说话,进门将肉放到堂屋扭头就走。
阮家阿妈追着他问,一来一去拎肉的麻绳断了,肉掉在地上,他才回头帮忙拾肉,闷闷开口:“给阿碗的。”,说罢耳根子都红了,惹得大人们哄笑不已。
可他一去五年不回家,阮家人也搬走了,没有人来提亲,阮家人就默认这门婚事不作数了:说不定厉家小子早就死在战场上了。
被贩卖时四姨娘也死了心,反正厉宁隼死了,不如好好振作过以后的日子,乡下人对生死看得淡然,死人很容易,寡妇也没有守着的道理,他死了她还要好好儿活下去,吃很多肉呢。
在顾家金尊玉t贵锦衣玉食过去的旧人就更淡忘了,只是在吃鹌鹑时手会一顿,想起从前有这么个人,耐心从鹌鹑骨架上撕下那点子塞牙都不够的肉,攒到一小把再递给她。可宝璧琥珀映光芒、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满目的富贵,从前那个影子自然也就消散一空。
顾一昭恍然大悟。
原来顾家所有孩子名字里都有个宁,曼宁曦宁星宁时宁晚宁,唯有顾一昭除外,当时四姨娘的解释是因为自己父母长辈名字里有这个字,忌讳这个字所以没起这个宁字。
却不想其实是娘亲的未婚夫就叫这个宁。
“今日这一场会面瞒不过爹爹,若他震怒该如何?娘可想好了怎么应对?”顾一昭对娘的旧情没所谓,只帮她想着应对之道。
四姨娘此时却大无畏起来:“我管老爷怎么想呢!横竖婚约不是我违背的,进府也不是我自愿,当姨娘更是迷迷糊糊,哪里能怪我?”
她自己冤得慌,这违背婚约是那个不成器的兄长所为,跟她有什么关系?兄长提脚就将她卖给了人牙子,她哪里来半点反抗余地?
顾一昭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娘只要一口咬死不知情就是,本来嘛,您也不知情。”
别看顾介甫三妻四妾,他可不会允许姨娘们有私情,若是四姨娘的未婚夫是田间村夫,这回抖落出来就算两人根本没什么,顾介甫也不会让那人好过。
如今厉大人是指挥使,顾介甫不能伤害到他,可他将怒火发泄到四姨娘头上怎么办?
再者厉大人当初被抛弃耿耿于怀,万一想报复顾介甫怎么办?顾介甫想转移仇恨将四姨娘惩罚一顿给厉大人交差怎么办?
顾一昭越想越担心,当天就命令人套车去拜访厉老夫人,想让她从中说和。再者又派了几个自己安插在上房的心腹丫鬟去探查顾介甫异动,看他有没有什么举动。
厉老夫人倒很慈祥:“当年的事我也知道瓷碗是被迫的,她上有父兄,哪里做得了主?”
“您说得对。”顾一昭赶紧附和,“她也是命苦,若是买走她的人家打骂虐待,或是卖到歌楼舞榭,说不定连尸骨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今天的日子?”,力图让她明白四姨娘也很悲惨。
厉老夫人还残存着庄户人家的朴实,倒也能共情四姨娘:“是哩,苦命珠娘,还好她运气好,是菩萨保佑呢。”
眼见着厉老夫人的意思是不追究逃婚之事,顾一昭才松了口气回家,只要厉家不追究,那顾介甫巴不得掩过此事呢。
谁知等回家后就听丫鬟禀告:“老爷说要小姐过去一趟。”
顾一昭进了书房,还没站稳就听顾介甫开口:“小五觉得,嫁给锦衣卫副使如何?”
顾一昭眼前一黑。
【作者有话说】
先补上昨天的,一会再更一章[比心]
第107章
顾介甫知道了厉宁隼与四姨娘的往事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奇货可居。
厉宁隼虽然已经40岁了,但在顾介甫眼里,他至今尚未婚娶,女儿嫁过去就是从三品的诰命夫人,何况厉宁隼可是手握重权,想抄谁的家抄谁的家,这是个难得拉近乎的机会。
因此就提出了让女儿嫁过去,反正厉宁隼这么久都未娶亲,说不定对四姨娘还有些旧情在,自然是更加会照应四姨娘的女儿了。
他盘算来盘算去,就是没想到五娘子早已经将他的书房渗得底朝天了。这消息没过半天就送到了五娘子跟前,除了高升媳妇,还有个书房里伺候的哑巴小丫鬟也来报信——那小丫鬟是顾一昭从回京路上救出来的乞儿,亲妹妹也多受顾一昭照拂,自然早就投靠了顾一昭。
顾一昭知道后摇摇头,不予置评,先着实布置了一番。
顾介甫先是与自己的幕僚商量此事,谁知最亲近的一位幕僚孙智连连摇头:“史书里写过,前朝也曾有许多官员与权臣结为儿女亲家,初时风光无限,可亲家倒台他也免不了受牵连……锦衣卫虽宠逾华衮之赠,但蜂房水涡,恐怕顷刻就能倾覆,至时……”
顾介甫果然犹豫起来:这历来锦衣卫指挥使的确风险很大,今日还为皇帝手中刀,明日就为阶下囚,他结亲可不是想跟着厉宁隼倒霉。
孙智见顾介甫踯躅,自己悄悄松了口气。顾介甫忙于政务,下头这些门客这几年衣食住行都是由五娘子打理,自从五娘子接手后,他的待遇大大好转。
原来拿的银钱都是固定粮食,有时候经手的管事黑心些,还会收到陈粮坏粮,需要他自己去米铺将米换钱。
可自打五娘子接手,直接换成了银钱给他们,而且端午发粽子、九月送灶饭,春冬多了两身衣裳,而且看他母亲病了还出钱给他母亲求医问药。
这一番下来虽然没比从前多多少银两,但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何况门客梗着春秋以来的“风骨”传统都不会直接跟主家提要求要钱,可五娘子见他母亲生病亲自去求了顾介甫要了50两银子给他,让他母亲安然活了下来。
有这样救命的恩情,昨天五娘子来拜托他如何打消顾介甫念头时,孙智一下就应了下来:五娘子算是他半个恩人,帮她推掉一门婚事也不影响顾介甫前程,不算不忠义,所以他必然要全力以赴。
“是啊。”顾介甫的一位门生陈和也开口,“学生听闻指挥使大人虽得圣心,但朝中对他不满者甚众……谁不知暗中议论他手段酷烈呢?听说他树敌无数,平日里对他无法,可对他亲家就两说了。”
陈和也是昨日收到了五娘子的传信,他作为一介穷书生,多亏了五娘子引荐才能拿着大少爷的拜帖拜到了顾介甫名下,从此有了固定的门派,能得顾介甫庇护。
而且做了门生之后才发现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顾介甫名下门生太多,哪里能轮到他出头啊?
是五娘子与他对谈,承诺今后等自己出嫁就将他请来做幕僚,若自己嫁了高官也能靠着夫家娘家的力量一起来提拔他。
陈和看中以后的利益,自然与五娘子相得益彰,帮她退亲这件事自然是鼎力相助。
连连阻挠,顾介甫那些心思也就消散了七七八八,心神不宁进了后宅,想与崔氏商量,崔氏闻言先是大喜:“小五的婚事终于有着落了。”
可思忖片刻后就蹙眉:“老爷啊,您要为一个小庶女赔上自己清誉么?”
“?”顾介甫纳罕。
“正所谓清渭浊泾,老爷您素来被视作士林清流,若与厉家结亲,恐被言官非议,说老爷攀附鹰犬、有损清名……而且,陛下若疑心老爷与厂卫过从甚密,反而适得其反。”
崔氏温温柔柔给他端上一盏醇厚的杏酪酥:“我看啊,这婚事对五娘子而言是实惠之至,可您作为亲爹又没有多少好处,您又何必为了一个小庶女牺牲如此?我们家的曦宁可没见您这般抬举呢!我看啊,您到底还是喜欢四姨娘。”
说着偏偏身子,很吃醋一般。
顾介甫好笑:“哪里呢?当然是我们的曦宁更受看重。我也不过是一说,哪里就一定让小五得这好处?”
崔氏心里松了口气:小五来寻她要她帮忙时,她还当小五是想多了,却没想到顾介甫真存了这心思。
若不是小五机智早做打算,岂不是要稀里糊涂被嫁给40岁的老男人了?
想到这里她就恼火,本来是想亲手挖一勺杏酪递过去的,心念一转,转动调羹,将那雪白杏酪转得支零破碎才递过去。
顾介甫丝毫未察觉,乐呵呵接过开吃,杏仁酪芳香扑鼻,吃进嘴绵密软滑,滋味是醇厚的杏仁和奶香,不由得赞道:“好稀罕的吃食。”
太太旁边的丁香适时开口:“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老爷与周郎也不差什么,这杏仁酪不是厨房里寻常做的,是五娘子自己所做,她说厨房做得粗糙,自己碾了杏仁又用纱布过滤,做出来细腻绵密。”
顾介甫想起自己的案头,的确常有五娘子送来的点心,这么想想,又觉得还是应该听听这个女儿本人的建议,自己觉得这门婚事好,可万一她不喜欢呢?再说从前也承诺过她,让她婚事自主,怎么就忘了呢?
还没吃完杏仁酪,老太太那里派人来传讯:“近日老夫人总觉心悸不安,今日去了寺中求签,竟是下下签……叫老爷、太太这里最近有什么事情都先放放,莫要触了霉头。”
崔氏心里明白,这是五娘子又寻了老太太做主。自打上次五娘子救顾依音出了火坑之后,老太太就对五娘子格外疼爱,帮这一个小忙不算什么。
就算后续顾介甫还要再坚持这门婚事,只要老夫人站出来反对,出于孝道顾介甫就无法反对。
不过顾介甫听完传信最后那点t主意都打散了,老夫人笃信宗教,顾介甫虽然不全信,但如今人人反对,他自己也觉得这门婚事没必要。
这桩婚事就这么不了了之,顾介甫还以为是自己想明白的,殊不知背后全是五娘子的手笔。
过两天厉宁隼居然派了官媒来提亲。
官媒进门开口,顾介甫就已经想好了托辞,谁知官媒开口顾介甫差点掉了瓷碗:“听说府上有位暂居的老乡名唤阮瓷碗,性格贞静,厉大人心生爱慕,特意上门求娶。”
阮瓷碗?
是谁啊
顾介甫要思忖片刻才想起来,是四姨娘!
从前四姨娘刚进门时曾说过自己名字的由来:“家里穷,最好的碗是陶碗,那还是地主家娘做八十大寿积德行善发的福碗,早就摔掉一角了,还补了继续用,家里人想着若是能用到瓷碗那该是多大的福气啊。”
惹得顾介甫大笑:“以后家里的瓷碗由着你摔,别说瓷碗了就算玉碗玛瑙碗也摔得。”
他嫌弃那名字土气,给她比照着《诗经》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早就忘了这名字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