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上青云 第141节
如今骤然被提起,不由得发愣:一个女人而已,还是个姨娘,至于么?
他忍不住开口:“是求娶?”
一个别人家生儿育女过的妾室,如今年华与美貌都不在了,但厉宁隼这位三品大员还要求娶她做正妻。
顾介甫怀疑自己的耳朵。
“是求娶,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做正房夫人!”官媒不明就里,只当真是府上暂居的孤女,笑得眉开眼笑。
顾介甫先是觉得荒谬,又觉得厉指挥使荒唐: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像鬼迷心窍的少年郎一般冲动行事?
若是自己。
若是自己……
顾介甫想起记忆里那个空谷幽兰般的身影,想起只因为模仿她就盛宠二十年的大姨娘,不由得苦笑。
若是换成他,只怕也会如此行事。
官媒还在滔滔不绝:“这位姑娘可是好大福气,这嫁过去就是从三品的官太太,府上也有福气,以后就能与锦衣卫攀亲事了。”
昨天锦衣卫上门,官媒差点吓死,听说是说媒才笑逐颜开:自己也能借此跟锦衣卫攀上关系,城里那些地痞流氓若寻自己找茬时可要掂量掂量。
太太和老夫人被这么大的变故惊得瞠目结舌。
顾介甫却大笑起来:“好!好!好啊!”,这门亲事一旦结成,他进可攻退可守,进呢,就可如宋朝时的铁匠龚美,将妻子刘娥认作干妹妹,献给襄王做妾室,日后襄王登基,刘娥做了皇后、太后之后,龚美也跟着发达,做刘娥的娘家人升官发财。
退呢,反正四姨娘与顾家没血缘关系,就说她是外头来投奔的孤女,老夫人投缘养在身边,还给她出了一份嫁妆,就是抄家九族里都没有这一项。
堂后四姨娘正跟顾一昭坦白呢:“上回他来家里后,就有小丫鬟来传话,骗了我去后院见他,他说要娶我,问我愿不愿意。”
“那你愿意么?”顾一昭没想到锦衣卫还真如传说中一般无所不能。
“当然是愿意的……”四姨娘没了往日的洒脱,半天才红着脸点头。
顾一昭哭笑不得:“您若是早说,我哪里还要折腾这么一圈?老爷想岔了,要将我嫁给厉大人,我还使了些手段。”
“还有这事?”四姨娘担心到拉起女儿的事,“这死老头子!”
想想她又展颜一笑:“以后娘嫁过去就是你的娘家,也能给你撑腰了,不会只靠着你一人照顾我,以后我也能照顾你了。老爷要再给你乱点鸳鸯谱,还要先问问我愿不愿意。”
“我以后也给姐姐撑腰。”旁边七娘子跟着开口。
“你呀,先别想这个。”顾一昭亲热拉起她的手,又看向四姨娘,“娘,您是真心想嫁是么?可千万莫要为了权势嫁人,如今我也略有些手腕,若您不想嫁我定然能想法子将您送出府去,别管什么锦衣卫,我也不怕!”
“我们小五如今也长大了。”四姨娘笑,“可我这回啊,真是自愿的。都说初嫁从亲再嫁由身,娘这回嫁人,是真心实意想做个新娘子,我还没穿过红嫁衣呢!”
原来娘真是自愿,顾一昭放下心来,不过还要问她:“您想好了?这嫁过去可能有摩擦,男人可能会后悔,到时候害得您伤心如何是好?”
“伤心就伤心罢。”四姨娘满不在乎挥挥手,“横竖我先前享受过了,他多年不娶还等着我,又是三品大员,娶我个妾室,话本子里都不敢这么演!我知足得很!嫁过去吃香喝辣能享受一天都算赚到!”
“就算只是场戏我也要天天咧开嘴大笑,笑得我脸麻为止。”
她能这么潇洒豁达进退自如,顾一昭就放下心来,还是不停叮嘱她:“您也不要受委屈,若是厉家不好您和离就是,女儿有法子给您撑腰。”
“好好好,我们小五如今也是娘的娘家了。”四姨娘开心得笑,笑得泪花都出来了。
也不知道厉宁隼使了什么手段,帮四姨娘洗白了身份。
顾家的四姨娘某日被太太送到了苏州府看园子,府上又来了一位暂时接住的阮娘子,没住两天,阮娘子又被送到府外一处别院待嫁。
顾一昭也跟着去了别院帮忙筹办嫁妆,厉大人日后会不会变心不知道,不过如今说句公道话,他是真不错,一摞房契、地契叶子牌一样放在檀木盘里端进来,成箱的金银首饰装着红木大箱抬进来,京中时兴的衣裳铺子流水一般进来给四姨娘量体裁衣,单是嫁衣就请了三家最顶尖的绣娘来绣——因为四姨娘懒得自己绣嫁衣。
顾介甫作为娘家人,居然也让顾家备了一份厚礼过来,这当然是借机巴结厉宁隼的好机会。
四姨娘一下就拥有了几万两银子的嫁妆,说得夸张些,居然比城里一些贵胄家庭的女儿家嫁妆还要丰厚。
说也奇怪,四姨娘那么爱财如命的人,如今却半点都不看金银首饰,只安安静静在窗前画画、做针线。
顾一昭问她为什么性情大变,四姨娘歪脑袋想了想回答:“原先我心里像是漏风的口袋,怎么装也装不满,空得厉害,吃许多山珍海味、搜刮许多财宝都觉得空荡荡,可如今就像袋子终于打上了补丁,不但满满的,还觉得要溢出来一样高兴。”
【作者有话说】
来啦[红心]
第108章
顾一昭忙着给四姨娘备嫁,挑了良辰吉日将她嫁进了厉家。
顾介甫虽然也私下里写了些伤感的诗句,可扭头就全烧了,认认真真与厉家做起了亲戚。
不过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另外一件事转移了——皇帝重病。
一开始朝中都没当回事,皇帝生病两三年了,时不时就奄奄一息,结果扭头就康复,冷落了大皇子,熬死了太子,熬走了三皇子,看那架势似乎还能再病恹恹支撑个许多年。
可他这回居然与以往不同,病势一日重似一日,某日毫无预兆,忽然在上朝时当着众人的面下了诏书要封四皇子继位为太子。
听说太子临去世前拉着四皇子的手放到了父皇手里,隐约就有请皇上封四皇子做太子的意思,反而让圣上纠结了许久。
容妃所出的四皇子,性情文弱。和太子一母同胞都出自皇后的五皇子,性情虽然平正,但毕竟年纪还小。
圣上原本想立五皇子,但是五皇子年纪尚幼,如今也才七八岁,难以担当重任,主幼国疑,不是绵延江山的好兆头,索性咬咬牙就立了四皇子做太子。
大臣们自然是三呼万岁,京城百姓们不管上面的纷争,只盼着从此能水晏河清,安定下来过日子。
可谁想到某天夜里忽然听得京城里头杀声震天。
这一夜对于许多京城人家来说都是难熬的一夜,虽然处处有声响,但家家闭门熄灯不敢出门,空气里漂浮着血色的铁腥味,带着巨大寒意和滞涩,让人想起一些传说中择人吞噬的山精巨怪。
好容易熬过这夜早上起来,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外面没有了声音,可反而比昨晚杀声震天时更让人惊恐,半响才听到有滚滚车轮声、有流水泼地声,还有“刷——刷——”,是竹扫帚扫地的声音,还能听见哗哗水声,有胆子大的透过门缝看,却一下惨白了脸,只指着门缝不说话。
家里人顺着他手指看过去,就见血红的水沿着门板底下流了进来。
为什么要流水冲洗街道,这红色水又是什么?
百姓们都想明白了,不由得面色煞白,各个揪住了心。
就在这时传来衙差大力捶门的声音:“门外有告示,赶紧去看!”
百姓们不得违背,相互鼓劲去看门口的政令,自有衙差念出来,大意是:四皇子谋反,已经伏诛马下,皇上又写了一道诏书,封t三皇子为太子,而且因着他年老体弱,直接退位,禅让于三皇子登基。
政令上墨汁还没干,滴了一长条墨迹,百姓们大眼瞪小眼:三皇子不是去东北就藩,做藩王去了么?什么时候回的京城?怎么又要做皇帝?
而官宦人家知道的内幕更多:三皇子明明是与太子之死有影影绰绰的关系,才被伤心的皇帝流放去了东北,怎么会忽然回来?
京中不年不节,而且就算年节也永远不会召回三皇子,他回来定然是没有告知皇帝的。
那……他忽然回来,又是为何?
四皇子已经成为了太子,他谋什么反?可以说只要舒服等着就能即位,他最没有可能谋反。而且就算谋反也有京城百官守卫,哪里可能当天谋反当天伏诛?更不可能被千里迢迢的三皇子算到他今天谋反提前几个月赶来京城清君侧。
至于皇帝退位就更加滑稽了,皇帝早年做齐王时候受尽了窝囊气,即位后贪恋权柄,前几年病成那样都舍不得退位,又怎么会忽然让位给差点丢了脑袋的三皇子?
只怕是三皇子听闻四皇子要即位之事后索性杀了个回马枪,连夜从东北入京,潜入京城,杀了四皇子,软禁皇帝,逼着皇帝退位写了圣旨。
甚至鉴于东北与京城的距离,说不定四皇子做太子的圣旨还没定下来时三皇子就已经秘密起兵了,甚至连他离开京城就藩说不定都只是一部预设好的棋子罢了。
所以今日这上朝,必然是一场龙潭虎穴了。
各家对策不同:有大臣整理衣冠,沐浴更衣,已经准备好了死谏;有人索性告假躲懒执意不去;有人擦拭兵器准备去为太上皇讨还公道;当然还有人跃跃欲试,兴奋不已。
不过请假不去的那些人要失望了,每位官员门口都派来了马车,有身披甲胄的士兵拿着刀剑,督促他们上朝。
顾介甫却没有喜悦,反而略显沉重:他虽然是三皇子这一派,却不想让他弑君弑父啊,这一去是该如何表态,说实话他自己心里也忐忑。
顾家唯有三太太满脸喜悦,想着自家不日就可以飞升成宠臣了。
全家送走了顾介甫,顾一昭才从高大义那里得到了消息:满城还在戒严搜人。
戒严搜人,搜的是谁?
除去篡位的三皇子,皇帝唯今也就剩下一个五皇子,搜的是谁已经呼之欲出。
顾一昭不由得想起萧辰,以他与太子的私交,应当会想让太子唯一的弟弟活下去吧?
可是他如今远在西北,一时半会也赶不回来。
全家围坐在一起,如今人人都没什么胃口,老太太不住转动手里的念珠,崔氏回房去给娘家写信,三太太今日不知道去了哪里,顾一昭安慰几个妹妹:“没事,再怎么改朝换代,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要过的。”
话是这么说,可她该做的打算一点也不少:先是叫厨房理一下库存干货,一旦能有可以走动的命令就去城里相熟的店铺作坊买些米面,不吝金钱,再是叫府上的管事们检查各处,墙洞、豁口得补牢,地窖、阁楼这样地方也修缮起来。
免得这件事一时半会结束不了,害得全家困在京城,若是遇上兵祸被砍死或饿死就得不偿失了。
一家人等啊等,等到戒严未消顾介甫才终于回来。
他是被兵丁送回来的,袍脚星星点点的鲜血,正中则一大团锈色的血迹,神色颓唐,整个人如失了魂一般。
“老爷???”崔氏惊呼一声,差点吓了个半死。
“我……我没事。”顾介甫像是被叫醒,抬头,眼神却不敢看太太,歪到一边去。
“既然无事就好。”崔氏欢喜起来,看了看门口两个持着长枪看守的士兵,心里石头落地,虽然两人没什么感情了,但毕竟多年夫妻。
“老大,你怎么不对劲?”顾老夫人敏锐看出了不对,左右审视顾介甫,“既然不是你的,那是谁的?”
“是……”顾介甫顾左右而言他,为难不已,半天才答,“是……”,他说不出来,看了看崔氏。
崔氏愣神:“是我爹?是我大哥?!”
“不是。崔阁老好好的,大舅哥还怒斥了皇……”顾介甫将那个称呼咽了下去,“是兰陵那孩子。”
今日朝堂,三皇子拿出圣旨要登基,群臣激愤,卢兰陵当堂辩驳,慷慨激昂,至死不从,触柱忠孝而亡。
顾介甫和崔家、卢家都有官员在朝中,当朝收敛了尸首,但因戒严的原因无法跟着车辆去卢家,只能各自回家。
崔氏还没听完一下就晕了过去。
家里人手忙脚乱去喂水、抬人,顾一昭冲到门口跟两位兵丁交涉,才请来了郎中,给崔氏施针救了她。
崔氏醒来后已经是三天之后,她急着去找曦宁,顾一昭赶紧扶住她:“母亲,我已经去见了曦宁,她如今已经缓了过来,在床上静养,丧事已有卢家人操持,您喝了这碗参汤提提力气,就跟我一起去卢家。”
崔氏本来想直接去,可担心曦宁看到自己神色苍白担心,于是一咬牙喝了半碗参汤,就抓着顾一昭的手臂一起去了卢家。
曦宁神色却很平静,半点都没有颓唐的样子,只淡淡道:“兰陵本性高风峻节,如冰壑玉壶沅芷澧兰,不改其节,他那日早上出门时,我就已经知道了,娘也不用太伤心。”
倒是崔氏反过来吓了一跳,眼泪都吓得灰飞烟灭,攥住曦宁胳膊:“儿啊,你若是伤心就哭出来,这般可不成!”
“娘,我早就哭过,如今可不能再哭了。”曦宁反过来安慰她,“兰陵去之前就已经告诉了我若是忍不住就……听舅舅和外祖父说,他那天是忍了又忍,恐怕已经忍无可忍才血溅当场,之所以忍,是为了对妻子的责任。然而他为我我也要为他考虑,我与他非但为夫妻,也是知己,若他那时候不站出来日后也会颓唐而死,我懂他,也愿意成全他一路好走。”
“我若不是怀着身子,我也要去朝堂鸣冤鼓要去大明门跪先帝,忠君爱国,本应当是君子所为!”曦宁说着,眼神中流露出向往之意。
崔氏赶紧劝她:“圣贤书虽然这那,可人也应当先学会保全自身,你若有什么,娘怎么办?你外祖父如何?你爹如何?你姐妹们又该如何伤心?”,定然要劝阻住女儿。
他忍不住开口:“是求娶?”
一个别人家生儿育女过的妾室,如今年华与美貌都不在了,但厉宁隼这位三品大员还要求娶她做正妻。
顾介甫怀疑自己的耳朵。
“是求娶,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做正房夫人!”官媒不明就里,只当真是府上暂居的孤女,笑得眉开眼笑。
顾介甫先是觉得荒谬,又觉得厉指挥使荒唐: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像鬼迷心窍的少年郎一般冲动行事?
若是自己。
若是自己……
顾介甫想起记忆里那个空谷幽兰般的身影,想起只因为模仿她就盛宠二十年的大姨娘,不由得苦笑。
若是换成他,只怕也会如此行事。
官媒还在滔滔不绝:“这位姑娘可是好大福气,这嫁过去就是从三品的官太太,府上也有福气,以后就能与锦衣卫攀亲事了。”
昨天锦衣卫上门,官媒差点吓死,听说是说媒才笑逐颜开:自己也能借此跟锦衣卫攀上关系,城里那些地痞流氓若寻自己找茬时可要掂量掂量。
太太和老夫人被这么大的变故惊得瞠目结舌。
顾介甫却大笑起来:“好!好!好啊!”,这门亲事一旦结成,他进可攻退可守,进呢,就可如宋朝时的铁匠龚美,将妻子刘娥认作干妹妹,献给襄王做妾室,日后襄王登基,刘娥做了皇后、太后之后,龚美也跟着发达,做刘娥的娘家人升官发财。
退呢,反正四姨娘与顾家没血缘关系,就说她是外头来投奔的孤女,老夫人投缘养在身边,还给她出了一份嫁妆,就是抄家九族里都没有这一项。
堂后四姨娘正跟顾一昭坦白呢:“上回他来家里后,就有小丫鬟来传话,骗了我去后院见他,他说要娶我,问我愿不愿意。”
“那你愿意么?”顾一昭没想到锦衣卫还真如传说中一般无所不能。
“当然是愿意的……”四姨娘没了往日的洒脱,半天才红着脸点头。
顾一昭哭笑不得:“您若是早说,我哪里还要折腾这么一圈?老爷想岔了,要将我嫁给厉大人,我还使了些手段。”
“还有这事?”四姨娘担心到拉起女儿的事,“这死老头子!”
想想她又展颜一笑:“以后娘嫁过去就是你的娘家,也能给你撑腰了,不会只靠着你一人照顾我,以后我也能照顾你了。老爷要再给你乱点鸳鸯谱,还要先问问我愿不愿意。”
“我以后也给姐姐撑腰。”旁边七娘子跟着开口。
“你呀,先别想这个。”顾一昭亲热拉起她的手,又看向四姨娘,“娘,您是真心想嫁是么?可千万莫要为了权势嫁人,如今我也略有些手腕,若您不想嫁我定然能想法子将您送出府去,别管什么锦衣卫,我也不怕!”
“我们小五如今也长大了。”四姨娘笑,“可我这回啊,真是自愿的。都说初嫁从亲再嫁由身,娘这回嫁人,是真心实意想做个新娘子,我还没穿过红嫁衣呢!”
原来娘真是自愿,顾一昭放下心来,不过还要问她:“您想好了?这嫁过去可能有摩擦,男人可能会后悔,到时候害得您伤心如何是好?”
“伤心就伤心罢。”四姨娘满不在乎挥挥手,“横竖我先前享受过了,他多年不娶还等着我,又是三品大员,娶我个妾室,话本子里都不敢这么演!我知足得很!嫁过去吃香喝辣能享受一天都算赚到!”
“就算只是场戏我也要天天咧开嘴大笑,笑得我脸麻为止。”
她能这么潇洒豁达进退自如,顾一昭就放下心来,还是不停叮嘱她:“您也不要受委屈,若是厉家不好您和离就是,女儿有法子给您撑腰。”
“好好好,我们小五如今也是娘的娘家了。”四姨娘开心得笑,笑得泪花都出来了。
也不知道厉宁隼使了什么手段,帮四姨娘洗白了身份。
顾家的四姨娘某日被太太送到了苏州府看园子,府上又来了一位暂时接住的阮娘子,没住两天,阮娘子又被送到府外一处别院待嫁。
顾一昭也跟着去了别院帮忙筹办嫁妆,厉大人日后会不会变心不知道,不过如今说句公道话,他是真不错,一摞房契、地契叶子牌一样放在檀木盘里端进来,成箱的金银首饰装着红木大箱抬进来,京中时兴的衣裳铺子流水一般进来给四姨娘量体裁衣,单是嫁衣就请了三家最顶尖的绣娘来绣——因为四姨娘懒得自己绣嫁衣。
顾介甫作为娘家人,居然也让顾家备了一份厚礼过来,这当然是借机巴结厉宁隼的好机会。
四姨娘一下就拥有了几万两银子的嫁妆,说得夸张些,居然比城里一些贵胄家庭的女儿家嫁妆还要丰厚。
说也奇怪,四姨娘那么爱财如命的人,如今却半点都不看金银首饰,只安安静静在窗前画画、做针线。
顾一昭问她为什么性情大变,四姨娘歪脑袋想了想回答:“原先我心里像是漏风的口袋,怎么装也装不满,空得厉害,吃许多山珍海味、搜刮许多财宝都觉得空荡荡,可如今就像袋子终于打上了补丁,不但满满的,还觉得要溢出来一样高兴。”
【作者有话说】
来啦[红心]
第108章
顾一昭忙着给四姨娘备嫁,挑了良辰吉日将她嫁进了厉家。
顾介甫虽然也私下里写了些伤感的诗句,可扭头就全烧了,认认真真与厉家做起了亲戚。
不过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另外一件事转移了——皇帝重病。
一开始朝中都没当回事,皇帝生病两三年了,时不时就奄奄一息,结果扭头就康复,冷落了大皇子,熬死了太子,熬走了三皇子,看那架势似乎还能再病恹恹支撑个许多年。
可他这回居然与以往不同,病势一日重似一日,某日毫无预兆,忽然在上朝时当着众人的面下了诏书要封四皇子继位为太子。
听说太子临去世前拉着四皇子的手放到了父皇手里,隐约就有请皇上封四皇子做太子的意思,反而让圣上纠结了许久。
容妃所出的四皇子,性情文弱。和太子一母同胞都出自皇后的五皇子,性情虽然平正,但毕竟年纪还小。
圣上原本想立五皇子,但是五皇子年纪尚幼,如今也才七八岁,难以担当重任,主幼国疑,不是绵延江山的好兆头,索性咬咬牙就立了四皇子做太子。
大臣们自然是三呼万岁,京城百姓们不管上面的纷争,只盼着从此能水晏河清,安定下来过日子。
可谁想到某天夜里忽然听得京城里头杀声震天。
这一夜对于许多京城人家来说都是难熬的一夜,虽然处处有声响,但家家闭门熄灯不敢出门,空气里漂浮着血色的铁腥味,带着巨大寒意和滞涩,让人想起一些传说中择人吞噬的山精巨怪。
好容易熬过这夜早上起来,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外面没有了声音,可反而比昨晚杀声震天时更让人惊恐,半响才听到有滚滚车轮声、有流水泼地声,还有“刷——刷——”,是竹扫帚扫地的声音,还能听见哗哗水声,有胆子大的透过门缝看,却一下惨白了脸,只指着门缝不说话。
家里人顺着他手指看过去,就见血红的水沿着门板底下流了进来。
为什么要流水冲洗街道,这红色水又是什么?
百姓们都想明白了,不由得面色煞白,各个揪住了心。
就在这时传来衙差大力捶门的声音:“门外有告示,赶紧去看!”
百姓们不得违背,相互鼓劲去看门口的政令,自有衙差念出来,大意是:四皇子谋反,已经伏诛马下,皇上又写了一道诏书,封t三皇子为太子,而且因着他年老体弱,直接退位,禅让于三皇子登基。
政令上墨汁还没干,滴了一长条墨迹,百姓们大眼瞪小眼:三皇子不是去东北就藩,做藩王去了么?什么时候回的京城?怎么又要做皇帝?
而官宦人家知道的内幕更多:三皇子明明是与太子之死有影影绰绰的关系,才被伤心的皇帝流放去了东北,怎么会忽然回来?
京中不年不节,而且就算年节也永远不会召回三皇子,他回来定然是没有告知皇帝的。
那……他忽然回来,又是为何?
四皇子已经成为了太子,他谋什么反?可以说只要舒服等着就能即位,他最没有可能谋反。而且就算谋反也有京城百官守卫,哪里可能当天谋反当天伏诛?更不可能被千里迢迢的三皇子算到他今天谋反提前几个月赶来京城清君侧。
至于皇帝退位就更加滑稽了,皇帝早年做齐王时候受尽了窝囊气,即位后贪恋权柄,前几年病成那样都舍不得退位,又怎么会忽然让位给差点丢了脑袋的三皇子?
只怕是三皇子听闻四皇子要即位之事后索性杀了个回马枪,连夜从东北入京,潜入京城,杀了四皇子,软禁皇帝,逼着皇帝退位写了圣旨。
甚至鉴于东北与京城的距离,说不定四皇子做太子的圣旨还没定下来时三皇子就已经秘密起兵了,甚至连他离开京城就藩说不定都只是一部预设好的棋子罢了。
所以今日这上朝,必然是一场龙潭虎穴了。
各家对策不同:有大臣整理衣冠,沐浴更衣,已经准备好了死谏;有人索性告假躲懒执意不去;有人擦拭兵器准备去为太上皇讨还公道;当然还有人跃跃欲试,兴奋不已。
不过请假不去的那些人要失望了,每位官员门口都派来了马车,有身披甲胄的士兵拿着刀剑,督促他们上朝。
顾介甫却没有喜悦,反而略显沉重:他虽然是三皇子这一派,却不想让他弑君弑父啊,这一去是该如何表态,说实话他自己心里也忐忑。
顾家唯有三太太满脸喜悦,想着自家不日就可以飞升成宠臣了。
全家送走了顾介甫,顾一昭才从高大义那里得到了消息:满城还在戒严搜人。
戒严搜人,搜的是谁?
除去篡位的三皇子,皇帝唯今也就剩下一个五皇子,搜的是谁已经呼之欲出。
顾一昭不由得想起萧辰,以他与太子的私交,应当会想让太子唯一的弟弟活下去吧?
可是他如今远在西北,一时半会也赶不回来。
全家围坐在一起,如今人人都没什么胃口,老太太不住转动手里的念珠,崔氏回房去给娘家写信,三太太今日不知道去了哪里,顾一昭安慰几个妹妹:“没事,再怎么改朝换代,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要过的。”
话是这么说,可她该做的打算一点也不少:先是叫厨房理一下库存干货,一旦能有可以走动的命令就去城里相熟的店铺作坊买些米面,不吝金钱,再是叫府上的管事们检查各处,墙洞、豁口得补牢,地窖、阁楼这样地方也修缮起来。
免得这件事一时半会结束不了,害得全家困在京城,若是遇上兵祸被砍死或饿死就得不偿失了。
一家人等啊等,等到戒严未消顾介甫才终于回来。
他是被兵丁送回来的,袍脚星星点点的鲜血,正中则一大团锈色的血迹,神色颓唐,整个人如失了魂一般。
“老爷???”崔氏惊呼一声,差点吓了个半死。
“我……我没事。”顾介甫像是被叫醒,抬头,眼神却不敢看太太,歪到一边去。
“既然无事就好。”崔氏欢喜起来,看了看门口两个持着长枪看守的士兵,心里石头落地,虽然两人没什么感情了,但毕竟多年夫妻。
“老大,你怎么不对劲?”顾老夫人敏锐看出了不对,左右审视顾介甫,“既然不是你的,那是谁的?”
“是……”顾介甫顾左右而言他,为难不已,半天才答,“是……”,他说不出来,看了看崔氏。
崔氏愣神:“是我爹?是我大哥?!”
“不是。崔阁老好好的,大舅哥还怒斥了皇……”顾介甫将那个称呼咽了下去,“是兰陵那孩子。”
今日朝堂,三皇子拿出圣旨要登基,群臣激愤,卢兰陵当堂辩驳,慷慨激昂,至死不从,触柱忠孝而亡。
顾介甫和崔家、卢家都有官员在朝中,当朝收敛了尸首,但因戒严的原因无法跟着车辆去卢家,只能各自回家。
崔氏还没听完一下就晕了过去。
家里人手忙脚乱去喂水、抬人,顾一昭冲到门口跟两位兵丁交涉,才请来了郎中,给崔氏施针救了她。
崔氏醒来后已经是三天之后,她急着去找曦宁,顾一昭赶紧扶住她:“母亲,我已经去见了曦宁,她如今已经缓了过来,在床上静养,丧事已有卢家人操持,您喝了这碗参汤提提力气,就跟我一起去卢家。”
崔氏本来想直接去,可担心曦宁看到自己神色苍白担心,于是一咬牙喝了半碗参汤,就抓着顾一昭的手臂一起去了卢家。
曦宁神色却很平静,半点都没有颓唐的样子,只淡淡道:“兰陵本性高风峻节,如冰壑玉壶沅芷澧兰,不改其节,他那日早上出门时,我就已经知道了,娘也不用太伤心。”
倒是崔氏反过来吓了一跳,眼泪都吓得灰飞烟灭,攥住曦宁胳膊:“儿啊,你若是伤心就哭出来,这般可不成!”
“娘,我早就哭过,如今可不能再哭了。”曦宁反过来安慰她,“兰陵去之前就已经告诉了我若是忍不住就……听舅舅和外祖父说,他那天是忍了又忍,恐怕已经忍无可忍才血溅当场,之所以忍,是为了对妻子的责任。然而他为我我也要为他考虑,我与他非但为夫妻,也是知己,若他那时候不站出来日后也会颓唐而死,我懂他,也愿意成全他一路好走。”
“我若不是怀着身子,我也要去朝堂鸣冤鼓要去大明门跪先帝,忠君爱国,本应当是君子所为!”曦宁说着,眼神中流露出向往之意。
崔氏赶紧劝她:“圣贤书虽然这那,可人也应当先学会保全自身,你若有什么,娘怎么办?你外祖父如何?你爹如何?你姐妹们又该如何伤心?”,定然要劝阻住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