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上青云 第14节
  听松堂是顾家正房,从大门——议门——中轴线一路过来,稳居正中,便是太太的院子,也是家里起居的中心。
  其余几人便要住在园子各处。原来先祖建宅邸时前房后园林,顾介甫整修时就觉得太过清冷,索性叫装修的工人将园中观景的亭台楼阁都整修成能住人的小院子,由儿女们挑拣着住,图个热闹。
  大太太洗了手脸后才松了口气:“说起来这一路也颠簸。”
  正说着,大姨娘便上前行礼:“妾身正要给太太赔不是呢,定好了日子清河道,没想到太太倒来了,这来得突然,原本请大师看好的动土除淤的吉日又不能改,只好委屈太太……”
  不卑不亢,条理清楚,让人听着觉得若是崔氏就此做文章反而显得主母小肚鸡肠借题发挥。
  太太果然面上划过一丝怒意,但到底是压了下去,仍旧扯了扯嘴角挤出了个笑容,她旁边的郑妈妈赶紧上前补充:“太太说了,家宅安宁为上。倒是这日头下来回折腾,害得太太中了暑,让老奴想起当年在宝鸡那一回。”
  “还说呢。”太太想起从前,不由得失笑,“那时候年轻,以为宝鸡是西北苦寒,谁知道夏日热起来比南方也不输,我又急着赶路去和老爷汇齐,中了暑也不知道,还问大夫我是不是有孕了。”
  顾介甫便也流露出怀念的神色:“宝鸡热起来是真热。”,那时两人新婚,顾介甫在宝鸡为官,得了病,崔氏接到信心急如焚,就求了老太爷老夫人,亲自动身去宝鸡探望夫君。
  也算是糟糠妻了,这情分自然不是妾室们能比的。
  顾介甫面露柔情。
  郑妈妈瞥了一眼大姨娘,唇角微微勾了勾:哼!拿那些不入流的手段想跟太太斗?门都没有!
  太太回忆完青春后开始处理正事,叫四姨娘母女俩分院子:“分院子时你们不在,如今只能挑旁人剩下的。”
  顾一昭便拿了家中宅邸的草图看,左边水闸引了一条水,自西向东在园中分了三道后汇入大湖,湖上三个岛,湖东边一个大假山。
  各处院落就罗错在园中,颇为有趣。
  顾一昭看了看,挑了湖西边溪流旁一处地方。
  虽然离着后厨近,有食物气味又难免嘈杂,但胜在那块地方清静。
  定下了房舍便是取名,原本这处居所叫“偎玉居”,老爷题字时沉吟:“这名字过于娇柔,不适合女儿家。”,他说得含蓄,其实是过于香艳的意思。
  “煨芋居,挺好的啊?”四姨娘不明就里,“火堆里煨山芋,又能吃饱又暖和,哪里娇柔了?”
  大家笑。
  顾介甫也笑着看了四姨娘一眼,这还是几月来两人第一次见面。
  他就笑着说:“那就煨芋居吧,耕读传家方能兴盛门庭。”
  他也没有厚此薄彼,给其他几位儿女们都题了名字:外出读书的长子挑的是拜石轩,老爷称赞:“那里清静,是读书的好去处。”
  二娘子所住挹秀台,在假石山最上方,顾家后花园挖池塘沟渠时多出来的土方就造了一座小土山,遍植奇珍花卉。
  居高远眺,一眼就能将园子中动静俯瞰得一览无余,也合乎她嫡女的傲气。
  她的跟屁虫四娘子于是就近挑的是澹月坞,正在山脚下:“二姐看山,我看山月。”一排小屋不是宽房大舍,好在间数多。
  三娘子跟大姨娘一个性子,宽厚平和,人人都说贤,挑了人人都不要的卧波阁:“池中小岛,姐妹们都嫌太潮,我却住着正好。”
  二娘子撇撇嘴:“就她最贤能?”
  六娘子是个才女,住在枕流斋,是在石山往下流淌的溪流上临水而筑的建筑,取自“枕石漱流”这样高雅的典故,顾一昭觉得很有几份宾州流水别墅的格调,虽然六娘子是大姨娘的亲女儿,这一份才气却很是难得。
  大娘子和七娘子在太原老家侍奉祖母,太太便做主替她们挑了:“给大娘子挑了青筠阁,在一处竹林里,凉快得紧。正好她爱吃竹笋。”
  又给七娘子挑,却面露尴尬。
  她也不清楚七娘子喜欢什么。
  听说七娘子是从外面抱进来的孩子,生母不详,祖母也不甚爱护,太太便也不是很上心。
  还是大姨娘体贴搭话:“不若去梅坞探雪,梅花盛开,听说那孩子极喜欢梅花。”
  顾一昭暗暗吃惊。
  大姐一直长在太原老家,大姨娘在太原时大姐还小呢,后面大姨娘就跟着老爷在福建,怎么会这么清楚老宅的动静?
  但太太没搭理她。
  这就显得大姨娘多嘴多舌了。
  大家不敢做出头鸟,都缩脖子看手边的摆设,二姨娘眉眼轻抬,却很快收敛眸光,垂首继续替大太太按摩脖颈。
  三姨娘专心看手里的茶盏,似乎那青花瓷莲花缠枝纹很值得琢磨一样。
  唯有四姨娘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只跟着凑趣:“住那个曲什么水吧,离我煨芋居近,回头烘了热山芋,也给那孩子送一个。”
  太太跟前的郑妈妈往太太脸上扫了一眼后,捂嘴笑:“四姨娘说笑,那个叫做曲水觞,取自曲水流觞的典故,里面挖了九曲十八弯溪水道,放上杯盏就可以顺水漂流,漂到谁跟前就要作诗。”
  “什么劳什子。”四姨娘摇摇头,“还是山芋来得实在。”
  太太哈哈笑,大家也跟着笑,适才那凝滞的氛围荡然无存。
  大姨娘坐在旁边,顾一昭悄悄打量,见她神色不变,也跟着大伙儿笑,唇角的微笑平和,不知道的还当她刚才没有被太太冷落呢。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顾一昭一下就想起了从前那些城府极深的上司。
  大姨娘,没那么简单啊。t
  【作者有话说】
  最近自己做了马兰头、槐花炒鸡蛋、玫瑰花熬配山药泥、金雀花清炒、茉莉花炒鸡蛋,好有春天的氛围,感恩春天!~
  第15章
  煨芋居坐落在园子西边。
  最西的水闸从元和塘引入水系,经过沁芳闸分成三条小溪流再汇入大湖,煨芋居就位于其中一条小溪旁边。
  院子原本是戏班子居住地,由两个一进的小四合院合并而成,外面连着一个戏台,戏台被改造成了大开间,比寻常房子要高出一米高。
  四姨娘和顾一昭就各住一个四合院,各有出门的地方,只在中间墙上打通了一个小门,彼此守望又不互相打扰。
  顾一昭很喜欢那个戏台,叫人把大开间布置成了书房,推窗视线开阔,让人心旷神怡。
  四姨娘高兴得什么似的,一直念叨着:“没想到在苏州也能住上大房子!”
  娘俩被罚去别院前在前院一处浅浅小院里凑合,当时理由是“要等太太回来分配了再定”,可大姨娘和三姨娘早就住进了大院子。
  她原本想着就算回来了也只能去原来的院子,没想到太太这么慷慨,大手一挥就给她们一座又大又宽敞的好院子!
  非但如此,太太还吩咐人送来一批家具,虽然不是花梨木那样名贵木材,但也结实美观,算得上很体面。
  四姨娘心服口服,觉得太太不像那些姨娘说得那么可怕。一直念叨着:“托了太太的福。”
  顾一昭悄悄笑,任由她念叨。
  已经摸清楚了她身边几个大丫鬟都不是太太的人,那想必就在四姨娘身边安插着,多说太太好话也能传到她耳朵里去不是。
  再请安时四姨娘就很积极,早早就带着女儿去听松堂门口等太太。
  一到门口,崔氏还没醒呢。山茶八卦,跑去聊了一会后悄悄跟顾一昭说:“今早老爷在,想必睡过头了。”
  看来亲爹和嫡母和好如初,顾一昭点点头,颇为欣慰自己能躲过穿越来的第一个劫。
  还捎带着解救了顾家其他姐妹嫁进太监之家的不幸。
  然而其他姐妹不这么想。
  一开始她们还懵懂不知,大家稀里糊涂坐船回了苏州府,可等回到府里各自与姨娘相见,有大人分析清楚后三娘子和四娘子便对顾一昭怒目而视。
  今早请安时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想必是觉得顾一昭挡了自己的青云路。
  倒是二娘子对顾一昭态度不错,微微颔首。
  六娘子也笑眯眯打招呼:“五妹妹。”,却被自己姐姐三娘子扯了扯衣袖。
  大姨娘嗔怪她们一声:“这孩子。”,不好意思冲五娘子笑笑,又跟四姨娘打招呼。
  四姨娘个没心没肺的,在别院时气冲冲骂过大姨娘“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可听了大姨娘几句友好的问候后又跟她亲切交谈起来。
  倒是三姨娘,看着树下人人母慈子孝的场景,微微蹙了蹙眉,哼一声就站在旁边,从怀里掏出个小把镜,对镜理完褙子理发型,忙得不亦乐乎。
  过一会房门开,几人进去。
  顾介甫今日还要去动身去衙门,所以穿着官服,看着颇为威严。
  崔氏皮肤白里透红,看着气色又比在别院上好了一大截,斜靠在靠枕上,倒像是仕女画里养尊处优的曼妙少妇。
  几位姨娘都神色黯然。
  不过也都调整过来,恭顺带着女儿们给崔氏请安。
  崔氏懒洋洋免了她们行礼,问起各房如何安置院子的事,才聊了两句,忽得想起什么似的开口:“对了,大少爷虽然在书院,他住的拜石轩也要摆设陈列好。”
  郑妈妈就适时递上话头:“回太太,又给大少爷书斋又多加固了窗棂,这样外面鸟鸣杂声也吵不到少爷读书。”
  顾介甫点点头,很是赞赏。
  郑妈妈趁机回话:“可是这钱……是外院走账还是……”
  大家喝着茶的手就都一顿。
  顾家账册分为内外院,外头顾介甫开销和人情往来都是外院账,内宅家眷走账便是内院账。
  原先外院账是顾介甫心腹高升管着,内院由两位姨娘管,可如今太太来苏州了,那两位居然装聋作哑,这账册就一直没交还。
  顾介甫却面色如常,吩咐郑妈妈:“走外院,回头我叫高升过来看看。”
  居然矢口不提半句交账的事。
  简单吃了点早点他就起身去衙门,留下一屋子妇孺各怀心思。
  太太自打老爷那句话之后就一直心不在焉,也没有心思再敷衍妾室,摆摆手就示意大家散去。
  顾一昭慢慢思索:老爷为什么不愿意把管家权给太太呢?
  最有可能就是权利制衡。
  她以前从政的时候见过不少老登中登,在外面享受权利还不够,还要将外面那一套带进家里,在家人中搞三角测量法、权利制衡那一套。
  想必顾介甫也是如此。崔氏有个强势的娘家,又有进内阁的父亲,顾介甫不想成为岳父的职场小卒就只能从内宅入手。
  反正崔氏没有儿子,又是继室,靠这两点就能制衡她。
  崔氏却没想这么深,她忍着泪水,进了后堂就呜咽了起来,慌得郑妈妈钱妈妈赶紧摈退左右。
  郑妈妈心疼得直转圈:“我的姑娘啊,这又何苦来着?”一着急连旧日称呼都冒出来。
  “当着那么多人,他给我没脸!”崔氏抬起埋在枕巾里的脸,一脸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