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114节
  她瘦得颧骨突出,相机却擦得锃亮:“冀中调来三百担粮,明早到。”她递给林烬一封信,“林时托人带的。”
  信很薄,只有一张处方笺,上面是林时工整的字迹:「哥:附上治疗浮肿的方子。另,我申请了延安的调令。」
  处方背面粘着张照片:林时穿着白大褂站在程家父母中间,背景是香港医院的药柜。柜门玻璃反射出一个模糊的身影,是沫沫在偷偷抹眼泪。
  夜里,林烬把冰糖化进水里,挨个喂给最重的伤员。轮到那个小女孩时,她突然问:“叔叔,我爹...是不是...不回来了?”
  月光透过草棚的缝隙,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影。林烬摸了摸她枯黄的头发:“你爹变成了星星。”他指着夜空最亮的那颗,“他在看着你呢。”
  第二天清晨,运粮队到了。
  顾安带着战士们在村口架起大锅,金灿灿的小米粥香气飘出十里。林烬看见那个小女孩捧着碗,小心翼翼地先喂给拄拐的老村长。
  “会好的。”左南萧按下快门,轻声说。
  林烬望向干裂的田地
  ——不知何时,有嫩绿的草芽从裂缝中钻了出来。
  1943年10月甄家庄伏击战场
  硝烟裹挟着血腥味在沟壑间弥漫,林烬趴在临时掩体后,手中的绷带已经被血浸透。不远处,日军残部仍在负隅顽抗,机枪子弹将黄土坡打得尘土飞扬。
  “医护兵!西侧有重伤员!”
  林烬拎起药箱弯腰冲刺,流弹擦过他的耳畔,在身后的石头上溅出火星。
  他扑到伤员身边时,发现是358旅的通讯员小李——腹部被弹片撕开,肠子混着泥土暴露在外。
  “坚持住!”林烬咬牙撕开急救包,手指沾满温热的血。
  突然,一阵剧痛从右肩炸开。他踉跄了一下,低头看见自己的军装迅速被血染红——子弹贯穿了锁骨下方。
  “林医生!你中弹了!”旁边的小战士惊呼。
  林烬没停手,用牙齿撕开磺胺粉,撒在小李的伤口上:“按着!用力按着!”
  血从他的伤口不断涌出,顺着胳膊滴落在泥土里。视线开始模糊,但他仍摸索着缝合针,一针一针地将小李的伤口缝合。
  “林烬!”
  熟悉的声音传来。顾安带着突击队从侧翼冲过来,脸上全是黑灰,左臂不自然地垂着——显然也受了伤。
  他看到林烬的状况,瞳孔骤缩:“你他妈不要命了?!”
  林烬没理会,继续给最后一个伤员包扎。他的动作越来越慢,血在脚下积成了一小滩。
  “还有......三个......”他喘着气,指向不远处的弹坑。
  顾安一把拽住他:“够了!你都快流干了!”
  林烬甩开他的手,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甄家庄......必须赢......”
  下一秒,黑暗吞噬了他的意识。
  三日后兴县野战医院
  林烬在剧痛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简陋的病床上。右肩缠着厚厚的绷带,沈知微正守在旁边,眼睛红肿得像桃子。
  “你差点死了。”她的声音沙哑,“子弹离肺动脉只差两厘米。”
  林烬试着动了动手指:“......伤员?”
  “甄家庄大捷。”张冠清推门进来,手里端着碗野菜汤,“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缴获的药品够用三个月。”他顿了顿,“你救了二十七个。”
  窗外传来战士们的歌声,是庆祝胜利的《八路军进行曲》。
  1944年8月武川草原
  黎明前的草原上,露水打湿了马蹄。林烬伏在马背上,药箱随着颠簸不断撞击着肋骨——那里还留着去年甄家庄战斗时的弹痕。
  三百米外,武川据点的炮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老规矩,”顾安策马靠近,钢盔下露出带疤的嘴角,“我炸炮楼,你救人。”他腰间别着用日军钢盔改装的炸药包,引线在风中轻轻摇晃。
  第一声爆炸响起时,林烬已经冲进伪蒙军的医疗帐篷。满地都是被震翻的药瓶,一个蒙古族小护士正用身体护着伤员。
  林烬拽起她时,看见她袖口绣着狼头图腾——是地下党的暗号。
  “磺胺在哪?”他吼着问。
  小护士指向铁柜,突然瞪大眼睛:“后面!”
  林烬转身的瞬间,刺刀已经划破了他的袖子。伪蒙军医狰狞的脸近在咫尺,嘴里喷着酒气。
  枪响时,林烬甚至闻到了火药灼烧胡须的焦味——顾安站在帐篷口,手枪冒着青烟。
  “操,”顾安踢开尸体,“老子的医生你也敢动?”
  1944年10月和林格尔
  秋雨把山路泡成了泥潭。林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药箱里装着最后半瓶奎宁。沈知微跟在后面,裤腿全是泥浆,却还捧着本蒙汉词典在背单词——她正在跟那个蒙古族小护士学接生。
  “林医生!”通信员举着电报冲过来,“绥南大捷!缴获了日军野战医院全套设备!”
  林烬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看向远处:骑兵们正驱赶着驮满物资的骡马队,最前头那匹马上,顾安正举着面缴获的日军旗当雨伞,旗面上的旭日图案被子弹穿了三个洞。
  夜里,他们在荒废的喇嘛庙里清点药品。张冠清突然“咦”了一声,从装绷带的木箱里抖出本日文日记。
  “......昭和19年9月,”左南萧凑过来翻译,“驻蒙军第26师团......缺药......冻伤截肢......”她的声音越来越轻,“他们在呼伦贝尔损失了半个联队。”
  顾安往火堆里扔了块木板,火光映着所有人疲惫而兴奋的脸:“明年。”
  没人问他明年要做什么,但林烬知道。
  火光在斑驳的壁画上跳动,将众人的影子投映在古老的经幡上。
  林烬与顾安隔着篝火对视,顾安的指尖还残留着硝烟味,轻轻捏过林烬掌心时,触到那道用铜丝烫出的戒痕
  ——经年累月的战火已让它变得浅淡,却依然清晰可辨。
  “你们俩恶不恶心。”张冠清推了推眼镜,镜片上还沾着雨水,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左南萧突然站起来,手中的搪瓷缸重重敲在经柱上。“同志们!”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庙宇里激起回响,所有目光都聚向这个瘦削却挺拔的战地记者。
  她举起那本日军日记,残破的纸页在火光中簌簌作响:“看看!这就是不可一世的关东军!”
  她猛地将日记掷入火堆,火焰“轰”地窜高,“他们在呼伦贝尔冻掉脚趾,在武川丢盔弃甲,而今天,我们缴获了他们的野战医院!”
  庙外忽然滚过闷雷,暴雨冲刷着草原。左南萧踢开挡路的子弹箱,踩上供桌,千手观音的塑像在她身后慈悲垂目。
  “明年!”
  她手指北方,闪电在这一刻劈亮天际,“我们要把红旗插到归绥城头!要让这些强盗知道——”
  她的声音突然哽咽,“程修远这样的孩子不会白死!杜老这样的先生不会白死!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不会白死!”
  雷声轰然炸响,仿佛上天应和。
  沈知微突然开始鼓掌,那个蒙古族小护士用蒙语喊着什么,所有战士都站了起来。林烬看见顾安在火光中无声地说了两个字,看口型是:北平“。
  林烬摩挲着戒痕,望向被暴雨洗刷的夜空,“马上要胜利了。”
  左南萧跳下供桌,雨水顺着她的短发滴落:“对。”
  她抓起相机拍下这一幕,“等打进归绥城,我要把照片洗出来——就贴在程添锦教过书的夜校墙上。”
  经幡在狂风中猎猎作响,仿佛无数英魂在黑夜中列队应答。
  沈知微唱起了不成调的歌,是蒙语的童谣,却被她唱得带着股冲锋的狠劲。
  张冠清推了推眼镜,跟着哼起《松花江上》的调子,起初只是零星几个声音,渐渐地,整个庙宇都被歌声填满。
  顾安从怀里掏出半截红旗,边角已经磨得发白。他将红旗展开,火光顺着红色的纹路流动,像一条跃动的河。
  “唱《义勇军进行曲》!”有人喊了一声,紧接着,所有人都跟着唱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歌声撞在经幡上,撞在斑驳的壁画上,撞在每个人带伤的、却挺直的脊梁上。
  暴雨在庙外咆哮,雷声在云端怒吼,可没有什么能盖过这声音。
  林烬看着那面红旗在众人手中传递,看着左南萧举着相机,泪水混着雨水砸在镜头上,看着顾安的眼睛亮得像淬了火
  所谓胜利,从来不是等来的。
  它就在这歌声里,在每个人攥紧的拳头里,在明知前路滚烫,却依然要朝着北方迈出的每一步里。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第107章 1945胜利
  1945年3月五寨城外战壕
  炮弹掀起的冻土像黑雨般砸落,林烬猫着腰在战壕里穿行,药箱撞得肋骨生疼。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蜷缩在拐角处,肠子从被弹片撕开的棉衣里漏出来,在冻土上冒着热气。
  “同志!坚持住!”林烬扑过去,扯下绑腿扎住汩汩冒血的伤口。
  小战士青白的嘴唇哆嗦着:“同、同志......俺娘说......等打跑了鬼子......”
  “马上胜利了!”林烬吼得比炮声还响,手指死死压住动脉,“358旅已经冲进县城了!你听见没?”
  远处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呐喊,红旗真的飘在了五寨城头。
  小战士突然瞪大眼睛,染血的手抓住林烬的腕子——正好按在那道淡去的戒痕上:“同、同志......替俺......看看......新......中......”
  最后的尾音散在春风里。
  林烬慢慢合上他的眼皮,发现这孩子另一只手里攥着半块窝头,硬得像石头——是冲锋前没舍得吃完的口粮。
  战壕外突然爆发出欢呼。
  顾安拎着三八大盖跳下来,枪管还发烫:“神池的伪军投降了!”他看见林烬怀里的遗体,声音戛然而止。
  林烬把窝头塞进小战士的衣兜,用缴获的日军军毯裹住他:“他问新中国的样子。”
  顾安沉默地摘下钢盔。
  晨光穿透硝烟,照在少年安详的脸上,像覆了层薄薄的金纱。
  1945年4月朔县伏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