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112节
写到最后一句时,笔尖划破了纸张。
林烬盯着那个“甜”字看了很久,直到墨迹干透,才折好信纸。
顾安突然伸手,往信封里塞了张照片——是他们上月在大捷后的合影。
照片上,林烬站在缴获的日军火炮旁,身后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程修远和沈知微。顾安自己只露出半个肩膀,却固执地把手搭在林烬背后的阳光下,像片无声的支撑。
“再加一句。”顾安说,声音哑得不成样子,“就说......”
林烬笔尖悬在纸上。
“就说,”顾安望着远处正在帮老乡挑水的程修远,“等望儿会写字的年纪,我送他支派克金笔。”
风吹起满地槐花,像场温柔的雪。
1939年6月冀西山区
战地医院的煤油灯在夜风中摇晃,将林烬的影子投在帐篷上,拉得很长。他手里捏着程家父母的来信,信纸上的字迹有些颤抖,像是老人执笔时难以抑制的哀恸:
「林烬吾儿:
见字如晤。
上月赴港,见林时那孩子刻苦学医,深夜犹在灯下抄写《伤寒杂病论》,神态专注,竟与锦儿年少时如出一辙。拙荆归途上一路垂泪,言道若锦儿尚在,或许也该有这般大的孩子了......
家中自老太太去岁听闻噩耗病逝后,愈发冷清。我二人思量再三,欲认林时为义子,带他回沪继承程家家业与藏书。自然,此事全凭你与林时意愿......」
信纸在林烬指间微微发颤。
他望向桌上那枚已被摩挲得温润的平安扣,白玉在灯下泛着柔光,红绳却已褪色——
帐篷外传来脚步声,顾安拎着缴获的日军水壶进来,见他神色不对,皱眉道:“怎么了?”
林烬将信递给他,自己则拿起平安扣,指腹抚过上面细密的纹路,玉料来自程家祖传的羊脂玉镯。当年程添锦将玉扣赠他时曾说:“羊脂玉养人,你总是受伤……”
顾安读完信,沉默片刻:“你打算怎么办?”
“看林时自己的意思。”林烬声音沙哑,“那小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
他取来纸笔,在摇曳的灯火下回信:
「伯父伯母尊鉴:
林时年已二十,当自行决断。无论他作何选择,皆是他心意,我必尊重。
平安扣随信奉还。此物本是程家祖传之物,当年添锦磨镯制玉,私心窃据至今,每每思之愧怍......」
笔尖在这里顿了顿,墨水晕开一小片。林烬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
「战场凶险,玉扣若损,万死难赎。恳请二老代存,待山河光复之日,再作计较。
林时性子倔,若他应允,望二老多包容。若他不愿,亦请勿怪——这孩子自小目睹父母罹难,最怕‘家’这个字......」
写至此处,林烬忽然想起分别那日。他闭了闭眼,最后补上一句:
「无论身在何处,他永远是我弟弟。」
信封好,连同那枚平安扣一起包进粗布里。顾安突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腕:“真想好了?”
林烬没答,只是将布包递给通信员:“加急送香港。”
当夜,林烬梦见程添锦站在明德书店的茉莉花旁,指尖沾着墨迹,笑着对他说:“傻子,玉是死物,人才是活的。”
醒来时,晨光已透过帐篷缝隙洒进来。
他摸向空荡荡的颈间,却触到枕边一个硬物,顾安不知何时把自己的德军铁十字勋章塞了过来,冰冷的金属链子上还带着硝烟味。
帐篷外,程修远正在跟老乡学编草鞋,见他出来扬手喊道:“林哥!今天练缝合血管是吧?”
“嗯。”林烬将勋章链子绕在手腕上,“先用猪肠子练。”
远处山峦起伏,像极了当年上海滩的屋顶轮廓。
1939年7月冀中战地医院
酷暑蒸腾着血腥味和草药气息,林烬蹲在溪边搓洗绷带时,通信员踩着泥泞的小路跑来:“林烬同志!香港来信!”
信封上是林时工整的钢笔字,那孩子从前写字总是歪歪扭扭,如今已有了医生的风骨。林烬在裤子上擦了擦手上的水,拆信时不小心撕破了信封一角。
「哥:
我应下了。
程伯母每回来都带苏州点心,总说‘锦儿从前也爱吃这个’。伯父教我辨识药材,有天拿着当归突然红了眼眶......我知他们是透过我看另一个人。
但程家待我们恩重。从上海到香港,连沫沫和望儿的学费......」
信纸在这里皱了一块,像是被水浸过又晾干的痕迹。林烬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个皱痕,眼前浮现出林时伏案写信时突然掉泪,又慌忙擦去的模样。
「没有理由拒绝。
伯父说等战事平息,送我去英国学外科。但我想去延安——这边报纸上说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
望儿会背《三字经》了,昨天指着报纸上‘八路军’三个字喊干爹。嫂子总把你的信藏在饼干盒里,怕被蟑螂咬。
等你接我回来。
——林时」
信纸背面还附了张照片:林时穿着长衫站在程家父母中间,背景是香港半山的洋房。少年身量已比程父还高,却微微弓着背,像是还不习惯这样体面的装扮。
“臭小子......”林烬突然笑出声,笑声却哽在喉咙里。他想起十年前在十六铺码头,那个饿得皮包骨的小报童死死拽着他衣角的模样。
顾安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湿漉漉的军装还滴着水,显然是刚从前线回来。他瞥见照片,挑了挑眉:“小崽子穿长衫还挺人模狗样。”
“程家要送他去英国。”林烬把信折好塞回信封,“这小子倒想着去延安找白求恩。”
顾安拧着衣角的水,闻言嗤笑:“跟你一个德行。”
蝉鸣突然尖锐起来。
林烬望着溪水里晃动的倒影,轻声道:“这样也好......望儿上学开销大,老秦那点工钱......”
“得了吧,”顾安甩了甩湿发,水珠溅在林烬脸上,“你就是怕那小子在战场上看见你肠子流出来的样子。”
林烬猛地站起来,顾安却已经大笑着往营地跑。
他追了两步突然停下,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饼干盒,那是上月缴获的日军物资,里面装着给林时准备的礼物:一把用炮弹壳磨成的手术刀,刀柄上缠着缴获的德军绷带。
夕阳西沉,炊烟袅袅升起。程修远在医疗帐篷前冲他挥手:“林哥!开饭了!今天有腌黄瓜!”
林烬将饼干盒塞回怀里,转身时摸了摸空荡荡的颈间。
平安扣已经回到程家,但那个位置似乎还残留着玉石的温凉,就像有些人走了,却永远烙在骨血里。
第105章 1939——1940
1939年9月晋察冀边区
秋夜微凉,战地医院外的老槐树下,林烬和顾安并肩坐着,远处篝火的光映在两人脸上,忽明忽暗。
林烬手里捏着一封刚送到的信——是林时从香港寄来的,信里夹着一张他在程家书房看书的照片,少年眉目间已有了几分沉稳的模样。
林烬盯着照片看了许久,突然开口:“我是不是老了?”
顾安侧头瞥了他一眼,嘴角一扯:“对,丑死了。”
林烬低笑了一声,没反驳,只是将信折好塞回怀里。夜风拂过,吹乱了他额前的碎发,隐约能看见几根银丝。
顾安盯着他的侧脸看了一会儿,突然伸手,指尖轻轻蹭过林烬的眼尾——那里已经有了细小的纹路,是这两年风霜刻下的痕迹。
“现在不怕了?”顾安问,声音很轻。
林烬摇摇头:“林时有归处,我很放心。”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巡逻的战士身上,“倒是你,天天往前线冲,哪天出去了回不来,留我一个人怎么办?”
顾安的手指一顿,随即收回来,语气仍是那副混不吝的调子:“不会的。”他踢了踢脚下的土块,“我答应你。”
林烬没说话,只是“嗯”了一声,像是早就知道他会这么回答。
夜风卷着远处的歌声飘过来,是战士们围着篝火在唱《太行山上》。
火光映在两人脸上,顾安突然开口:“会胜利的。”
林烬转头看他,顾安的眼里映着跳动的火光,坚定又明亮。
他点点头,重复道:“当然,会胜利的。”
沉默片刻,林烬低声说:“有你在真好。”
顾安没看他,只是“嗯”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把缴获的日军手枪,枪柄上刻着一道划痕,那是他每回活着回来就添一笔的记号。
远处,程修远和沈知微端着热汤走过来,笑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顾安站起身,顺手把林烬也拉起来:“走了,喝汤。老张偷偷加了野蘑菇,香得很。”
林烬拍了拍裤子上的土,跟上去。
1940年8月同蒲铁路北段
深夜的爆炸声撕裂了寂静,铁轨在冲天的火光中扭曲成狰狞的弧度。林烬趴在临时构筑的机枪工事后,耳朵里灌满了炮弹的尖啸和冲锋号的回响。
“三排掩护!爆破组上!”顾安的吼声在爆炸间隙传来。他脸上全是黑灰,左臂绑着的绷带渗出血迹,却仍扛着炸药包往前冲。
林烬咬牙架起缴获的歪把子机枪,对着试图扑来的日军扫射。
子弹壳叮叮当当砸在脚边,烫焦了泥土。程修远猫着腰在弹坑间穿梭,怀里抱着急救包,身后跟着一瘸一拐的沈知微,那姑娘此刻正用日语朝溃散的日军喊话劝降。
“林医生!西面伤员!”有人拽他裤腿。
林烬滚进交通壕,看见三个血肉模糊的战士叠在一起。最底下那个小战士肠子流出来了,却还死死攥着半截铁轨——是破坏铁路用的撬棍。
“按住他!”
林烬撕开急救包,针头直接扎进伤员大腿动脉。磺胺粉混着血水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泡沫,远处传来359旅阻击部队的冲锋号声。
突然,大地剧烈震颤。
“趴下!”
顾安突然扑过来,用身体将他罩住。日军装甲车的炮弹在十米外炸开,气浪掀翻半个掩体。
林烬的耳朵嗡嗡作响,只看见顾安的嘴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铁路......断了......”顾安的声音渐渐清晰,他指着远处。林烬抬头,看见同蒲铁路的钢轨像面条般拧成麻花,358旅的战士正往铁轨上浇煤油。
林烬盯着那个“甜”字看了很久,直到墨迹干透,才折好信纸。
顾安突然伸手,往信封里塞了张照片——是他们上月在大捷后的合影。
照片上,林烬站在缴获的日军火炮旁,身后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程修远和沈知微。顾安自己只露出半个肩膀,却固执地把手搭在林烬背后的阳光下,像片无声的支撑。
“再加一句。”顾安说,声音哑得不成样子,“就说......”
林烬笔尖悬在纸上。
“就说,”顾安望着远处正在帮老乡挑水的程修远,“等望儿会写字的年纪,我送他支派克金笔。”
风吹起满地槐花,像场温柔的雪。
1939年6月冀西山区
战地医院的煤油灯在夜风中摇晃,将林烬的影子投在帐篷上,拉得很长。他手里捏着程家父母的来信,信纸上的字迹有些颤抖,像是老人执笔时难以抑制的哀恸:
「林烬吾儿:
见字如晤。
上月赴港,见林时那孩子刻苦学医,深夜犹在灯下抄写《伤寒杂病论》,神态专注,竟与锦儿年少时如出一辙。拙荆归途上一路垂泪,言道若锦儿尚在,或许也该有这般大的孩子了......
家中自老太太去岁听闻噩耗病逝后,愈发冷清。我二人思量再三,欲认林时为义子,带他回沪继承程家家业与藏书。自然,此事全凭你与林时意愿......」
信纸在林烬指间微微发颤。
他望向桌上那枚已被摩挲得温润的平安扣,白玉在灯下泛着柔光,红绳却已褪色——
帐篷外传来脚步声,顾安拎着缴获的日军水壶进来,见他神色不对,皱眉道:“怎么了?”
林烬将信递给他,自己则拿起平安扣,指腹抚过上面细密的纹路,玉料来自程家祖传的羊脂玉镯。当年程添锦将玉扣赠他时曾说:“羊脂玉养人,你总是受伤……”
顾安读完信,沉默片刻:“你打算怎么办?”
“看林时自己的意思。”林烬声音沙哑,“那小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
他取来纸笔,在摇曳的灯火下回信:
「伯父伯母尊鉴:
林时年已二十,当自行决断。无论他作何选择,皆是他心意,我必尊重。
平安扣随信奉还。此物本是程家祖传之物,当年添锦磨镯制玉,私心窃据至今,每每思之愧怍......」
笔尖在这里顿了顿,墨水晕开一小片。林烬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
「战场凶险,玉扣若损,万死难赎。恳请二老代存,待山河光复之日,再作计较。
林时性子倔,若他应允,望二老多包容。若他不愿,亦请勿怪——这孩子自小目睹父母罹难,最怕‘家’这个字......」
写至此处,林烬忽然想起分别那日。他闭了闭眼,最后补上一句:
「无论身在何处,他永远是我弟弟。」
信封好,连同那枚平安扣一起包进粗布里。顾安突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腕:“真想好了?”
林烬没答,只是将布包递给通信员:“加急送香港。”
当夜,林烬梦见程添锦站在明德书店的茉莉花旁,指尖沾着墨迹,笑着对他说:“傻子,玉是死物,人才是活的。”
醒来时,晨光已透过帐篷缝隙洒进来。
他摸向空荡荡的颈间,却触到枕边一个硬物,顾安不知何时把自己的德军铁十字勋章塞了过来,冰冷的金属链子上还带着硝烟味。
帐篷外,程修远正在跟老乡学编草鞋,见他出来扬手喊道:“林哥!今天练缝合血管是吧?”
“嗯。”林烬将勋章链子绕在手腕上,“先用猪肠子练。”
远处山峦起伏,像极了当年上海滩的屋顶轮廓。
1939年7月冀中战地医院
酷暑蒸腾着血腥味和草药气息,林烬蹲在溪边搓洗绷带时,通信员踩着泥泞的小路跑来:“林烬同志!香港来信!”
信封上是林时工整的钢笔字,那孩子从前写字总是歪歪扭扭,如今已有了医生的风骨。林烬在裤子上擦了擦手上的水,拆信时不小心撕破了信封一角。
「哥:
我应下了。
程伯母每回来都带苏州点心,总说‘锦儿从前也爱吃这个’。伯父教我辨识药材,有天拿着当归突然红了眼眶......我知他们是透过我看另一个人。
但程家待我们恩重。从上海到香港,连沫沫和望儿的学费......」
信纸在这里皱了一块,像是被水浸过又晾干的痕迹。林烬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个皱痕,眼前浮现出林时伏案写信时突然掉泪,又慌忙擦去的模样。
「没有理由拒绝。
伯父说等战事平息,送我去英国学外科。但我想去延安——这边报纸上说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
望儿会背《三字经》了,昨天指着报纸上‘八路军’三个字喊干爹。嫂子总把你的信藏在饼干盒里,怕被蟑螂咬。
等你接我回来。
——林时」
信纸背面还附了张照片:林时穿着长衫站在程家父母中间,背景是香港半山的洋房。少年身量已比程父还高,却微微弓着背,像是还不习惯这样体面的装扮。
“臭小子......”林烬突然笑出声,笑声却哽在喉咙里。他想起十年前在十六铺码头,那个饿得皮包骨的小报童死死拽着他衣角的模样。
顾安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湿漉漉的军装还滴着水,显然是刚从前线回来。他瞥见照片,挑了挑眉:“小崽子穿长衫还挺人模狗样。”
“程家要送他去英国。”林烬把信折好塞回信封,“这小子倒想着去延安找白求恩。”
顾安拧着衣角的水,闻言嗤笑:“跟你一个德行。”
蝉鸣突然尖锐起来。
林烬望着溪水里晃动的倒影,轻声道:“这样也好......望儿上学开销大,老秦那点工钱......”
“得了吧,”顾安甩了甩湿发,水珠溅在林烬脸上,“你就是怕那小子在战场上看见你肠子流出来的样子。”
林烬猛地站起来,顾安却已经大笑着往营地跑。
他追了两步突然停下,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饼干盒,那是上月缴获的日军物资,里面装着给林时准备的礼物:一把用炮弹壳磨成的手术刀,刀柄上缠着缴获的德军绷带。
夕阳西沉,炊烟袅袅升起。程修远在医疗帐篷前冲他挥手:“林哥!开饭了!今天有腌黄瓜!”
林烬将饼干盒塞回怀里,转身时摸了摸空荡荡的颈间。
平安扣已经回到程家,但那个位置似乎还残留着玉石的温凉,就像有些人走了,却永远烙在骨血里。
第105章 1939——1940
1939年9月晋察冀边区
秋夜微凉,战地医院外的老槐树下,林烬和顾安并肩坐着,远处篝火的光映在两人脸上,忽明忽暗。
林烬手里捏着一封刚送到的信——是林时从香港寄来的,信里夹着一张他在程家书房看书的照片,少年眉目间已有了几分沉稳的模样。
林烬盯着照片看了许久,突然开口:“我是不是老了?”
顾安侧头瞥了他一眼,嘴角一扯:“对,丑死了。”
林烬低笑了一声,没反驳,只是将信折好塞回怀里。夜风拂过,吹乱了他额前的碎发,隐约能看见几根银丝。
顾安盯着他的侧脸看了一会儿,突然伸手,指尖轻轻蹭过林烬的眼尾——那里已经有了细小的纹路,是这两年风霜刻下的痕迹。
“现在不怕了?”顾安问,声音很轻。
林烬摇摇头:“林时有归处,我很放心。”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巡逻的战士身上,“倒是你,天天往前线冲,哪天出去了回不来,留我一个人怎么办?”
顾安的手指一顿,随即收回来,语气仍是那副混不吝的调子:“不会的。”他踢了踢脚下的土块,“我答应你。”
林烬没说话,只是“嗯”了一声,像是早就知道他会这么回答。
夜风卷着远处的歌声飘过来,是战士们围着篝火在唱《太行山上》。
火光映在两人脸上,顾安突然开口:“会胜利的。”
林烬转头看他,顾安的眼里映着跳动的火光,坚定又明亮。
他点点头,重复道:“当然,会胜利的。”
沉默片刻,林烬低声说:“有你在真好。”
顾安没看他,只是“嗯”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把缴获的日军手枪,枪柄上刻着一道划痕,那是他每回活着回来就添一笔的记号。
远处,程修远和沈知微端着热汤走过来,笑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顾安站起身,顺手把林烬也拉起来:“走了,喝汤。老张偷偷加了野蘑菇,香得很。”
林烬拍了拍裤子上的土,跟上去。
1940年8月同蒲铁路北段
深夜的爆炸声撕裂了寂静,铁轨在冲天的火光中扭曲成狰狞的弧度。林烬趴在临时构筑的机枪工事后,耳朵里灌满了炮弹的尖啸和冲锋号的回响。
“三排掩护!爆破组上!”顾安的吼声在爆炸间隙传来。他脸上全是黑灰,左臂绑着的绷带渗出血迹,却仍扛着炸药包往前冲。
林烬咬牙架起缴获的歪把子机枪,对着试图扑来的日军扫射。
子弹壳叮叮当当砸在脚边,烫焦了泥土。程修远猫着腰在弹坑间穿梭,怀里抱着急救包,身后跟着一瘸一拐的沈知微,那姑娘此刻正用日语朝溃散的日军喊话劝降。
“林医生!西面伤员!”有人拽他裤腿。
林烬滚进交通壕,看见三个血肉模糊的战士叠在一起。最底下那个小战士肠子流出来了,却还死死攥着半截铁轨——是破坏铁路用的撬棍。
“按住他!”
林烬撕开急救包,针头直接扎进伤员大腿动脉。磺胺粉混着血水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泡沫,远处传来359旅阻击部队的冲锋号声。
突然,大地剧烈震颤。
“趴下!”
顾安突然扑过来,用身体将他罩住。日军装甲车的炮弹在十米外炸开,气浪掀翻半个掩体。
林烬的耳朵嗡嗡作响,只看见顾安的嘴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铁路......断了......”顾安的声音渐渐清晰,他指着远处。林烬抬头,看见同蒲铁路的钢轨像面条般拧成麻花,358旅的战士正往铁轨上浇煤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