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111节
  钢笔尖啪地滴了滴墨,污了地图上的包头字样。
  「……别整天逞强。我很好,顾安那混蛋也在,腿瘸了两次都没死成。等打完仗……」
  帐篷帘子突然被掀开,顾安带着一身秋夜的寒气钻进来,手里也捏着封信:“家里老头子骂我败家子,说捐给前线的钱够买三艘轮船了。”他凑过来看林烬的信纸,“哟,写信呢?”
  林烬把信纸一折:“怎么了?”
  顾安扬了扬手里的家书,墨迹未干:“给顾婉清回信,她非要我搞张穿八路军装的照片。”他在林烬旁边坐下,肩膀挨着肩膀,“你呢?”
  “没事,”林烬把钢笔拧上,“就是林时二十了,感觉……过得好快。”
  顾安没说话,只是伸手从兜里摸出块硬糖——不知道又是从哪个日军军官那儿顺来的。他剥开糖纸,把糖掰成两半,一半塞进林烬嘴里,一半自己含着。
  “嗯,”顾安望着帐篷外透进来的星光,“我们已经来这么久了。”
  糖在舌尖化开,是过分的甜,掺着硝烟的味道。
  林烬突然重新展开信纸,在末尾添上一行字:
  「等打完仗,我带城隍庙的梨膏糖回去。你们都要好好的。」
  1939年除夕冀中某村
  天刚擦黑,村里就飘起了炖萝卜的香气。林烬带着程修远挨家挨户送缴获的日军罐头——这是师部特批的年货,每个罐头都贴着“取之于敌”的红纸条。
  “老乡,这是打鬼子缴的,您尝尝。”
  程修远把罐头塞给躲在门后的老太太,那孩子笑得见牙不见眼,棉军帽下露出冻得通红的耳朵。
  老太太刚要推辞,林烬已经退到三步外敬了个礼:“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您要是不收,我们小程同志今晚得蹲门口哭鼻子。”
  村口晒谷场上,战士们正忙着扎松枝牌楼。沈知微踮脚往上面挂红纸剪的五角星,扭头看见林烬,眼睛一亮:“林哥!顾队长他们回来了!”
  顾安带着侦察排从冰封的河面上滑过来,肩上扛着半扇冻硬的野猪肉——是他们用缴获的三八大盖跟蒙古猎户换的。他老远就冲林烬扬手:“炊事班老张说啦,今晚猪肉炖粉条管够!”
  医疗帐篷里,张冠清正给最后一批伤员换药。断了条腿的小战士偷偷往他兜里塞了把炒黄豆:“俺娘寄来的......”
  话没说完就被张冠清瞪回去:“纪律!”那小战士急得结巴:“不、不是给您的!是给......给沈护士的!”满帐篷哄笑起来。
  年夜饭开席前,李政委站在磨盘上讲话:“同志们!今年我们打了七十二仗,缴获枪支......”
  林烬在底下搓着冻僵的手想,这老李还是老毛病,一说战绩就停不下来。
  忽然胳膊被人碰了碰,顾安不知何时挤到他身边,借着夜色往他手里塞了个温热的物件——是那个停走的怀表,不知何时被修好了,秒针正轻轻颤动。
  “苏联同志帮忙修的,”顾安凑到他耳边,“别声张,老子用两包烟换的零件。”
  开饭哨响起的瞬间,晒谷场顿时沸腾。
  战士们端着搪瓷碗排队,猪肉炖粉条的蒸汽混着哈气,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里结成白霜。
  林烬分到碗底最后一块肉,刚要夹给正在长个子的程修远,那孩子却一溜烟跑到伤员那桌:“我吃过了!真的!刚在后厨尝过了!”
  守岁时,村里孩子们来表演扭秧歌。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非要坐林烬腿上,把他当成“八路军叔叔”的活体雕塑。顾安在边上笑得直抖,被林烬踹了一脚才憋住。
  半夜查哨回来,林烬发现枕头底下多了双毛袜子,一看针脚就知道是村里大娘们偷偷塞的。
  他捏着袜子站在炕沿发愣,直到顾安掀帘子进来:“哟,群众纪律犯了啊?”
  “明天拿军粮跟老乡换。”林烬把袜子揣进怀里,顿了顿又说,“......等打跑了鬼子,再回来好好谢他们。”
  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不知道是孩子们在玩,还是游击队在制造动静迷惑日军。怀表在掌心稳稳走着,这是1937年以来,它第一次迎来新的一年。
  雪粒子噼里啪啦砸在油布帐篷上,林烬借着马灯的光亮,将平安扣从颈间取下。白玉在昏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红绳已经被岁月磨得发白。
  他凝视着平安扣,指腹轻轻摩挲过上面细小的裂纹
  “添锦,”他低声道,呼出的白气在寒夜里凝结,“还有6年......”
  帐篷外传来战士们的歌声,是刚从前线回来的游击队员在唱《太行山上》。歌声混着风雪,忽远忽近。
  “......中国就胜利了。”
  林烬将平安扣握在掌心,感受那玉石的冰凉渐渐被体温焐热。
  恍惚间,他仿佛又看见程添锦坐在书房的书桌前,台灯光晕落在摊开的书页上,笔杆在指间轻轻转着圈,抬眼对他微笑的模样。
  “你再等等。”
  第104章 1939信平安扣还
  1939年4月齐会战场外围
  炮火将麦田炸出焦黑的弹坑,硝烟里弥漫着血腥味和火药灼烧土壤的焦苦。
  林烬跪在临时包扎所的血泥地上,纱布按在一个小战士喷血的动脉上,飞溅的血点染红了他左胸口袋里的平安扣。
  “再坚持一下!师部马上合围了!”他吼着,手指在黏腻的血浆中摸索断裂的血管。远处传来冲锋号的声音,是715团从侧翼压上来了。
  沈知微拖着中弹的右腿爬过来,怀里还抱着半箱绷带:“林哥!药品......”
  “先用这个!”林烬扯下自己的绑腿布塞给她,转头看见程修远正用身体护着担架上的伤员往弹坑里滚。
  那孩子才十九岁,后背的棉衣被弹片撕开,露出里面发黑的棉絮。
  突然,一阵熟悉的脚步声踏着血水泥泞而来。
  顾安拎着打红了的机枪冲进掩体,钢盔下淌着汗和血混合的脏水:“东面缺口堵住了!贺老总说——”他的话戛然而止,目光落在林烬手上那封沾血的来信。
  上海租界的邮戳
  杜老的字迹。
  林烬没抬头,牙齿咬断缝合线:“说下去。”
  “......说天亮前全歼。”顾安蹲下来,用袖子胡乱擦了把林烬脸上的血,“信给我看看?”
  展开的信纸上,杜老工整的毛笔字被雨水晕开几处:
  「冠清、林烬:
  明德书店的《康熙字典》卖了,钱已转交组织。窗台第三盆茉莉花下,埋着你们要的东西。
  我老了,能看到新中国的,终究是你们年轻人。
  ——杜朝绝笔」
  信纸背面是地下交通员匆忙补上的铅笔字:「4月2日,杜老为掩护学生转移,在福州路与巡捕交火殉国。」
  一颗迫击炮弹在不远处炸开,震得掩体顶上的土簌簌落下。
  林烬把信塞回顾安手里,继续给伤员缝合。他的动作依然稳,只是下针时多了三分狠劲,仿佛要把所有的愤怒和悲痛都缝进这血肉里。
  黎明前的黑暗中,总攻开始了。
  林烬站在弹药箱上给最后一批伤员分发绷带,忽然听见顾安在机枪位吼:“林烬!看好了!”
  机枪喷吐的火舌映亮半个战场,子弹暴雨般倾泻向日军阵地。在那震耳欲聋的咆哮声里,林烬分明听见顾安喊的是:“这枪是给杜老头子的!”
  天光大亮时,战士们正在清点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林烬从染血的医药箱底层摸出个小本子,在“明德书店”的账目页郑重写下: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五,齐会大捷。歼敌七百,获枪四百。杜老,我们赢了。」
  他把这页纸撕下来,折成小小的方块,塞进贴身口袋——和程添锦的平安扣放在一起。
  1939年5月冀中军区驻地
  战地医院的槐树开花了,细碎的白花瓣落在一摞刚送到的信件上。林烬坐在药房门槛上,手指微微发抖地拆开那封贴着香港邮票的信
  ——信封上有块油渍,像是包过点心留下的。
  信纸上是沫沫清秀的字迹,墨香里还混着淡淡的桂花香:
  「烬哥哥:
  上月初三,程伯父伯母来港。伯母头发白了大半,却还记得我爱吃杏脯,特意带了苏州采芝斋的来。林时那个闷葫芦,见到二老竟红了眼眶,夜里偷偷把程教授的照片摆在书桌上,被我撞见了也不吭声。
  望儿现在整天‘干爹、干爹’地缠着哥问。前日下雨,他指着水洼里的月亮喊‘爹爹的钟’——这孩子竟记得怀表反光的模样。
  嫂子现在日日守着收音机,但凡有华北战报,必要念好几遍。昨日《大公报》登了齐会大捷,她当即去黄大仙祠还愿,求了平安符随信寄来......」
  信纸突然变得模糊。
  林烬眨了眨眼,一颗水珠砸在“平安符”三个字上,晕开了墨迹。他慌忙用袖子去擦,却摸到自己满脸的潮湿。
  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顾安拎着两盒缴获的日军罐头走过来,看见他的样子立刻刹住脚步。
  林烬把信纸一折,却忘了藏在信里的平安符,黄色的符纸飘落在地上,上面用朱砂画着歪歪扭扭的八卦。
  顾安弯腰捡起来,轻轻搁在药箱上:“程家......来消息了?”
  “嗯。”林烬清了清嗓子,“他们去香港看了林时他们。”
  风吹动信纸,露出后半截内容。顾安瞥见那句“林时说想你了”,突然转身往院里走:“我去炊事班顺点红糖,给你泡......”
  “顾安。”
  被叫住的人僵在原地。
  林烬的声音很轻,却像刀子般割开五月的暖风:“信上说......程夫人每次看到和林时差不多大的学生,都要问人家‘衣裳够不够厚,有没有咳血’。”
  槐花簌簌落在两人之间的空地上。远处有伤员在学口琴,断断续续吹着《松花江上》。
  顾安走回来,重重坐在门槛上,罐头盒咚地砸在地上:“早晚宰了吉田这王八蛋。”
  ——正是这个日军大队长,去年在忻县用刺刀挑死了七个不肯说出伤员藏匿处的老乡。
  林烬把平安符塞进怀表夹层,那里已经攒了三张同样的黄符。程添锦的小像在层层符纸下微笑,学生装的领子永远洁白如新。
  “写回信吗?”顾安问。
  林烬摸出从日军参谋部缴来的钢笔,在药方背面写下:
  「沫沫:
  平安符收到。告诉林时,他要是敢熬夜看医书耽误长个,回去揍他。
  齐会这边打了胜仗,缴获的日军罐头难吃得要命,不如你哥煮的阳春面。
  另:程伯母若再来,请她不必带点心——香港的杏脯,终究不如苏州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