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38节
  小太监问是不是东西南北四面各收拾一个菜园子。
  院子中间有一条路,通往正店和北面后门,路东边是各种花,西边有厨房,其中厨房北外有水井,种上花耽误来回打水。况且林知了已经打算在井水上方搭个草棚,在水井北面靠近北厢房的地方还有木匠和泥瓦匠做的晾衣架,是以水井这一边是没法种菜。厨房南窗外有一片空地,如今需要用到后厨的时间大大减少,留出一条路,其他地方种菜不碍事。
  薛二哥决定厨房这一侧修一个菜园子,只种葱姜蒜。随即薛二哥到东边,打量一番花圃,可惜只认出牡丹和兰草,便问众人认不认识这些花卉。
  小太监认识,这些花草东宫也有,为他一一介绍。待他说完,薛二哥叫他们每一种留两三株,多的拔出。
  林知了在厨房,闻言出来:“二哥,先别动。下午我们去买几个花盆,放花盆里,回头放在店里或者门外养着。”
  薛二哥想想门外放几盆花,二楼包间墙角也放两盆花,很是赏心悦目,决定听她的。
  林知了又提醒二哥,菜园子围墙不需要整整齐齐,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直南直北反而显得庄重。
  薛二哥认为她言之有理。况且也没有人规定花园菜园子要修成什么样。
  临近午时,林知了把这些小太监和小宫女叫到厨房帮忙。有人炸蛋,有人搅蛋白,有人揉馒头,三间宽的厨房内热火朝天。
  红烧肉、炸蛋、炸里脊和红烧牛腩的香味飘到街上,街坊们口齿生津。街边小饭店的东家不禁朝仁和楼打量。看到街坊也被香味勾出来,他趁机抱怨:“以后的生意还怎么做啊。”
  街坊:“仁和楼卖的是猪肉面,你的是羊肉面,对面那个是牛肉面,不一样!”
  世人喜食羊肉,京师更甚,曾有人调侃,没有一只羊能活着走出京师。这位小店东家不敢信:“没有羊肉?”
  街坊昨天晌午去过仁和楼捧场:“有羊肉也有牛肉,但是炒羊肉,炒牛肉,点菜的人才选这几样。先前仁和楼的采买从这边过去,我跟他们打招呼的时候看了一下,两样加一起不到五十斤,还包括羊排骨。他们买的鱼和鸡都比牛羊肉多,能抢你什么生意?”说完心里腹诽,以前怎么没有发现他这么小家子气。
  仁和楼开业第二天就眼红,以后日日高朋满座,他还不得嫉妒得吃不下饭!
  对面卖牛肉面的东家隐隐听到“仁和楼”几个字就从屋里出来,问这位街坊是不是去过仁和楼。
  街坊问心无愧,大大方方地承认,不止昨天去过,早餐也是在仁和楼解决的。
  牛肉面东家就问仁和楼的东西贵不贵。
  街坊实话实说,猪肉面一份十五文,肉块就他指甲盖那么大,加上肉汤最多三两。
  这位面店东家闻言就说贵,猪肉才十五文一斤啊。
  街坊前几日熬猪油问过肉价,一斤十五文是指瘦肉,肥多瘦少十七八文,碰到肥肉雪白的要二十文。街坊不想跟他争论,“仁和楼最好卖的其实是点心。那个雪衣豆沙听说全京师独一份,皇帝都没吃过。鸡蛋糕只有西市一家店在买。要担心也轮不到你俩,应该是丰庆楼的掌柜。”
  丰庆楼的掌柜的昨晚从食客口中听到仁和楼只有两样点心,一样是红豆做的,一样是鸡蛋糕,压根没往心里去。盖因他认为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一天。仁和楼昨天生意好只是坊间百姓贪鲜,过几日便无人问津。是以都不曾叫伙计买两样尝尝。
  牛羊肉面店的两位东家听了街坊的话放心归放心,却不敢大意。熟客明显发现他俩比以前和气,只以为他们遇到了什么好事。
  言归正传,素日东市商户未时左右用饭,有的是申时左右连同晚饭一起。
  林知了就把晌午开门的时间定在午时三刻。
  然而离午时还有一炷香,店门被拍得砰砰响。林知了拆开一块窗板朝外看去:“谁呀?”
  “林掌柜?”来人是名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身着长袍,但看料子,像是棉布,走到窗前就指天空,“晌午了,怎么还不开门?”
  林知了不认识他,但是知道她姓林,估计昨天来过,“红烧肉还没好。开门也是叫大家在店里等着。”
  来人表示不介意等上半个时辰。
  话说到这份上,林知了不能把人拒之门外。请他稍等片刻,她把几扇窗打开,又去开门。
  这人进来就找个位子坐下,熟门熟路地显然不是第一次。
  其实这人不是昨天来过,而是早上,李珩的小厮。早上来的时候店里很忙,他们进来直奔二楼,结账的时候出面的是另一位,他没跟林知了打过照面。
  此番也不是李珩叫他来的。
  仁和楼早餐有小米粥、八宝粥、胡辣汤、豆腐脑、豆腐干笋骨头汤,还有拉面、刀削面、油饼、烙饼,饼里夹里脊肉,面里可以放红烧猪肉丁、煎蛋和炸蛋,除了这些还有蒸包、蒸饺、水晶饺、水煎包和鸡蛋煎饺。
  这些食物都排在店内青石案板上,林林总总,看起来很多,唯独没有小孩子爱吃的鸡蛋糕和过油炸的雪衣豆沙。也没有昨日李珩送回家还有点外焦里嫩的松鼠鱼。李珩的几个侄子侄女无比失望,因为他们昨日尝过这几样就喜欢上。
  李珩答应晌午带他们过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东宫找他有事。那几个孩子要自己来,可惜被长辈果断拒绝,只因小厮仆从管不住他们,放他们出去,不会安安分分地只用饭,便派个小厮过来。
  薛二哥听到店里的动静,进来一看,毫不意外,以前在丹阳开店经常碰到食客提前过来。
  薛二哥把几个炉子烧的炭火点着,看来木箱子里的炭,暗暗记住下午带伙计出去买炭和木柴,随即喊两个洗碗工把笼屉端过来。
  五层笼屉分别是馒头、包子,蒸饺、水晶饺和蛋糕。水开上锅蒸,洗碗工之一看着火,伙计把炸了一遍的里脊端进来,又有伙计把做好的红烧肉丁、煎蛋和炸蛋端进来,紧接着刘丽娘和一男一女两位厨子端着面盆进来,这三盆面分别是拉面、刀削面和烙饼,随后还有厨子端进来一盆做油饼的面。
  空荡荡的青石案板瞬间摆得满满的。这位小厮起身看去,没有鸡蛋糕和雪衣豆沙,很是失望地坐回去。
  随即想起这里有食盒,请厨子给他做一份糖醋里脊和松鼠鱼,用店里的食盒带回去。
  薛二哥暗示他食盒要多付一些钱,待食盒送回来,这些钱还给她。小厮脱口道:“你不认识我?”
  薛二哥一脸抱歉地说:“人太多,记性不好。”
  小厮感到稀奇有趣,往日去丰庆楼,还没进门伙计就迎上来,从不给他装谦虚的机会,如今可等到了,“咳,我就是个升斗小民,你不认识才正常。”
  薛二哥闻言反而觉得他非寻常人等,但只要不是皇帝的人,薛二哥就不怕,“抱歉,公子,我这就去后厨吩咐下去。”
  小厮抬抬手,示意无需伺候。
  薛二哥找出两个食盒,一个装四份鸡蛋糕和两份雪衣豆沙——后厨已经做出一部分鸡蛋糕,只是还没来得及拿出去。担心捂出水汽,薛二哥提醒伙计,松鼠鱼和糖醋里脊做好放到另一个食盒中,再盖上这个食盒。
  薛二哥又查看一下各种菜,干干净净的,有的盖上纱布,有的用盆或者碟子盖上,绝不会落下一粒灰尘,亦或者一只苍蝇,他才放心去店内。
  东宫出来的太监和宫女们厨艺上或许欠点火候,要论做事认真仔细,怕啥连陛下的心腹也比不了,毕竟他们都陪太子熬了几年,那几年各种暗杀层出不穷,睡觉都要睁一只眼,一时疏忽整个东宫一窝端。
  薛二哥不知道啊,就觉着这些人不愧是太子的人,除了下厨其他方面挑不出刺。
  到店内,薛二哥脚步一顿,没想到这么一会多了十几人。其中几人还是老熟人,为仁和楼做过床砌过墙的匠人。薛二哥上前招呼,其中一位匠人还问灶好用不好用。
  薛二哥点点头,想起林知了要收拾三间屋子,两间她的,一间账房先生的办公室,就问几人何时有时间,再帮他砌几道墙,做几个桌案。
  这几人刚接了新活,告诉他半个月后。
  薛二哥看到刘丽娘捞拉面就去端碗,而这碗加了炸蛋的面正是一位匠人点的。
  几位工匠的面陆续出锅,糖醋里脊和松鼠鱼也好了。伙计拎出来,先前那位小厮一看两个大食盒,就叫伙计跟他一块过去。
  伙计朝林知了看一下,林知了微微点头。
  两人前脚出门,薛二哥就叫后厨的伙计把鸡蛋糕和雪衣豆沙端进来。刚刚进门的食客听到这两样不感兴趣。这位食客也不劳烦伙计伺候,到刘丽娘对面要一份炸蛋刀削面,又要一份里脊肉夹饼。
  薛二哥对此习惯了,以前在丹阳食客就是这么点餐。伙计守在出餐口等着,他到门外看看。
  发现几名女子往店里瞅一眼就离开,薛二哥甚是奇怪,扭头看去,全是臭男人,瞬间明白人家的顾虑。
  薛二哥到后院把烧了半天火顺便指点厨子做菜的薛瑜叫过来。
  林知了给薛瑜做的衣服鲜亮,昨日粉嫩,今日青绿,头上还有浅绿色绒花。她年幼脸嫩毫无攻击力,问一声姐姐吃不吃面,多数人都不好意思拒绝。
  约莫一炷香,小丫头拐进来十多人。这些人进门就要出去,薛瑜指着二楼说有雅间。二楼每张桌子都用屏风隔开,虽然不隔音,但不用面对男客,是以这些姑娘留下用饭。
  薛瑜就推荐菜和甜点,还说有鸡蛋羹和排骨汤以及鱼汤、红枣炖鸡。
  这些姑娘点了菜,薛瑜到后厨交代下去,又提醒女伙计上楼伺候,她继续出去揽客。这次直接指着二楼,说一楼男宾二楼女客。
  正好有两位临窗而坐,被路人看到步摇随风晃动,对仁和楼好奇的女眷自然毫不怀疑。
  薛瑜的嗓子都要哑了,二楼坐满了,七成女眷。
  不到半个月,二楼真成了女宾区。
  李珩忙完手头上的事跟几个友人再次来到店里,到二楼停一下,火速下去,叫住伙计问:“怎么全是些姑娘、小娘子?”
  伙计也奇怪:“小的也不知道。”
  李珩只能在一楼找个角落坐下,“今日有什么?”
  伙计回答比往日多了几道乡野小菜,又说加了红烧鱼和炒鸡丁。李珩对这两样不感兴趣,注意到友人想尝尝,点了这两样,又点一道红烧牛腩、松鼠鱼、醋溜白菜。李珩没有吃过这么素的白菜,因此好奇,又点一个香椿芽,又要两份汤。
  伙计吩咐下去,随后送来一道餐前小菜——皮冻。李珩勉强可以接受猪肉,不能接受猪皮,然而他的一位友人眼睛一亮,“你们店里也有皮冻?我上次吃还是在西市一家酒店。”
  其他食客问他们怎么没有。伙计回答皮冻是菜,点菜才送。随即补一句,两道菜以上送一份。
  然而依然有食客耍横。
  薛二哥循声看去,见他身着短衣,面相凶恶,估计是东市流氓。外人不知道仁和楼背后东家是太子,街边流氓想必也毫不知情。
  这样的人他不能碰,一碰就会被赖上。薛二哥到院里喊他妹。
  为了出餐快,后厨四口锅一同点火,只有俩采买盯着,薛瑜见状帮忙烧火翻炒。刚拿起烧火棍和锅铲就被叫出去,薛瑜心烦,那么大人了,怎么没有眼力见儿:“干什么?”
  薛二哥转身回到店里,薛瑜只能跟上。薛二哥指着闹事的食客,薛瑜走过去:“找我什么事?”
  第103章 气哭了
  耍横的食客下意识反驳不找她。
  薛瑜闻言想找她二哥问怎么回事, 然而她二哥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两个嫂子一个忙着削面,一个守着柜台等着食客结账。薛瑜只能转向伙计:“什么事啊?”
  伙计低声解释,店里规定两道菜以上送一份皮冻,包括两道菜。这位食客只点了一份炸蛋刀削面, 也要免费的皮冻。
  薛瑜等伙计说完, 好声好气地同这位食客解释一遍。食客理直气壮地问:“规矩在哪儿?”
  林知了开了三年饭店, 又不是没有遇到过不怀好意的人。毕竟她不是黄白之物, 不可能所有人都对她抱有善意。
  经验丰富的人还能授人以柄吗。薛瑜指着灶台上方木架上挂的牌子,但凡进店的人都能看见,目不识丁的除外。
  不巧, 这位不识字, 以为上面写的是价格。
  然而要叫流氓低头认错,那就不是流氓。
  这位食客正如薛二哥猜的一样, 是常年混迹东市谁都不想招惹的流氓。
  你去告官, 他居无定所不怕罚,官府把他抓起来,他叫嚣着日后吃住不愁。是以丰庆楼的掌柜的都不想碰到这类人。
  这位食客大声嚷嚷:“那么远谁看得见?给我来一份皮冻, 这事算了!”
  薛瑜年幼也知道她不能妥协,否则定会有人有样学样,“请您见谅,这是本店规定。”
  食客:“规定是死的,你是活的!”
  薛瑜原本有些烦躁,闻言心头冒火, 没好气地问:“我不送呢?”
  “我不跟你说!管事的,你把管事的叫过来!”这位食客朝柜台看去,又是个小娘子,顿时气焰高涨, 隔着诸多食客指着林知了:“你过来!”
  薛瑜瞬时恼了。她和二哥二嫂能从江南小城来到京师,能接触到宫女太监,跟他们学规矩学刺绣,多亏林知了。否则她就是个种地的小农女。
  越是见得多,薛瑜越是感激她三嫂。对她不敬可以,对她三嫂不敬不行!
  薛瑜才不管她三嫂先前说什么客人说的都是对的!烧火棍往桌上一敲,“听不懂人话?”
  流氓食客吓一跳,看着小丫头凶狠的样子只觉得好笑:“就你?”扫一眼她身边的伙计,明白过来,“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