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37节
  林知了点点头,拿个宽大的空笼屉放她另一侧,包出一笼屉才上锅蒸。
  辰时两刻,路上的人多了,陆陆续续有人进来。要说昨天晌午的食客商户占一半,今早坊间百姓占一半。
  薛理担心热汤烫到薛瑜和小鸽子,叫他俩帮忙拿饼和包子,他端碗汤送粥。
  “林飞奴!”
  小鸽子毫无防备,险些把饼扔出去,回头就瞪他。来人正是章元朗,毫不见外,跟着他给客人送饼。发现胡辣汤里面白白的,跟家里做的不一样他就要吃。
  小鸽子叫他找地方坐下。然而才坐下又起来,他勾住小鸽子的脖子:“别叫你姐夫帮我端碗啊。”薛探花伺候他,他怕折寿,更怕回到家挨揍。
  小鸽子一脸无语:“我给你端。一碗胡辣汤豆腐脑两掺,还要什么?”
  “看看。”章元朗朝林知了走去。
  林知了的汤□□薄,笼屉冒烟就熟了,见他过来估计包子差不多了就端下来。章元朗看着小巧的包子嘀咕:“我姐喜欢。”
  林知了给他盛八个:“尝尝看。真不喜欢就给我弟,记我账上。”
  “谢谢姐姐。”章元朗闻言觉得必然很香,笑眯眯接过去。
  林知了:“先开窗,后喝汤,小心烫!”
  章元朗没听懂,但等他坐下就懂了,只因昨天吃过满口汤汁的煎包。章元朗轻轻咬一口就看到里面很多很多汤。吹几下吸一口,满口香!章元朗吃一个就冲小鸽子招手。
  “你花钱买的。”小鸽子说完去找他姐。
  林知了给他盛四个。可他才吃过饭,小鸽子要俩,给薛瑜两个。随后他到章元朗对面坐下。此刻章家小厮才追上来。
  小厮都想给他小主子跪下。
  章元朗嫌弃:“说了我去吃饭,你怎么不信呢?”
  小厮心说,还不是因为你天天挑食,谁信你会老老实实用饭。
  食客看到章元朗吃包子的动作很是新鲜,问他在哪儿买的。小鸽子指着灶台,食客立刻过去。感觉一口一个,就要十个。
  刚刚进门的商户见包子小巧喜人就问多少钱一个。林知了回答跟大包子一样。商户意识到这小包子有特殊之处。
  城中酒店不屑做猪肉,街边小店早餐不是羊肉面就是牛肉面,自然不会想到用猪皮冻包包子。是以这位商户第一次吃,且被汤包惊艳。原本要五个,后又要五个。
  章元朗的小厮因此好奇,问他好不好吃。章元朗叫他先吃刀削面,明早再陪他过来吃汤包。随即想到午饭,小章公子问小鸽子中午在哪儿吃。
  小鸽子据实以告,阿姐叫他晌午在学堂休息,在学堂用午饭。
  学堂离仁和楼不近,将近二里路。小章公子也不敢一个人跑这么远。他颇为可惜地说:“跟我一样。”不由得朝门外看去。
  小鸽子见状好奇,回头看到进来七八位老弱妇孺,其中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妇人还拿着带盖的汤盆。
  小章公子稀奇,伸长脖子看着她们找刘丽娘走去。刘丽娘说了一句话,她们就朝林知了走去。看口型,小章公子猜刘丽娘说“面带回家就软了。”那俩人选择买一盆胡辣汤豆腐脑两掺,又买一盆各种包子。
  林知了没有做馒头,只因早上时间短,气温低,发的不好。她倒是叫伙计和了四盆面,又把面盆放在灶台上。灶台上有余温,巳时左右面就发了。
  这俩人走后又来几名男子,其中一个小章公子还认识,他家在崇仁坊最东边,出了门过了马路就是东市。
  小章公子每次来东市都要从他家门口经过。他感觉这位街坊来用早餐跟他有关。昨天晌午带着食盒回去两次,定是被他看见,他猜到两个食盒来自仁和楼。
  章元朗发现今早比昨天晌午人多,可是还有很多空位:“林飞奴,待会去学堂?”
  林飞奴点头。
  章元朗又说:“我们回去就告诉同学,早餐和午饭一样好吃,叫他们都来吃。”
  林飞奴:“不用啊。昨天跟你一起来的同学会告诉——”
  “元朗?”
  小鸽子被打断,扭头看去,正是昨日过来的同学之一,身后还跟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公子,看相貌像他兄长。
  那名男子提醒他小点声,别吵着别人。这位同学跑过来说:“你俩也来吃饭?元朗,这是包子吗?好小啊。我一口一个!”说着话就捏一个塞嘴里,章元朗就想提醒,他慌忙吐出来。
  四周食客看过来,伙计吓得脸色煞白,慌忙问:“怎么了?怎么了?”
  章元朗翻个白眼:“烫的!我就要说小心烫。你都不容我开口!活该!”
  那位同学脸色微红,向他道谢,又求他原谅。
  伙计松了一口气,安慰他先坐下缓一会,他找扫帚把包子扫走。
  跟着这位同学的公子无奈地问他有没有事。确定无大碍,他扫一眼章元朗面前的食物,要一份一模一样。至于他自己,选择看起来像戏法一样的拉面。
  章元朗身为过来人教同学,“先开窗,后喝汤,小心烫!”
  在他身后的食客闻言小心咬开一点包子皮,吸溜汤汁,竟然毫不油腻。然而他想再来几个尝尝,皮薄带汤的小包子没了。
  章元朗很是得意:“早起的元朗有包子吃!”
  薛理走过来:“吃好了吗?”
  章元朗指着同窗:“我们一起。”
  随那位同学过来的公子对薛理道,他送他们仨。薛理见其很是稳重,便点点头走路去户部。
  一路上把身上的油烟味吹干净,到了户部无人知晓员外郎在仁和楼当了两炷香伙计。
  这个时辰许多人出来买菜,准备回去做早饭。然而被仁和楼热闹的场景吸引,不能留下用饭的人就选择买包子或者夹饼,给儿女尝尝。没有孩子的小娘子回去就把丈夫叫过来,在仁和楼用早饭。
  章元朗起身准备去学堂就发现一楼快坐满了。章元朗替林知了感到高兴。
  到门外看到李珩带着几个小孩从北边过来,他叫两个同学快走,不想跟小孩子玩。
  他同学的兄长也认识李珩,打眼一瞧就认出一人,李珩的堂侄。以前见过,小霸王一个。太子出事,李家深居简出,担心小辈惹祸被皇帝借题发挥,估计狠狠收拾几顿,小霸王才变得乖巧懂事。
  这位公子也不想把大好光阴浪费在寒暄上,几步跟上三个半大小子。
  李珩和两名随从带着四个孩子到店门外不禁惊呼一声:“早上也有这么多人?”
  随从看到里面乱糟糟的建议换一家。李珩抬头看二楼,带着几个小的去二楼。
  嫌一楼拥挤的食客见状跟上二楼。过了一炷香,二楼也有三成食客。
  世人都有一颗爱凑热闹的心,对仁和楼颇有微词的百姓发现店里那么多人也忍不住进去看看。
  可惜进去就出不来。
  巳时左右同林知了预料的一样,除了八宝粥和干笋豆腐汤,别的食物都卖得一干二净。
  林知了叫厨子看看还剩多少,明天减去多少,除非他们想天天早上喝粥喝汤。厨子很累,原本有些心不在焉,听到最后一句话,赶忙用勺子量一下剩多少。
  林知了和二哥关门,叫众人喝粥喝汤,待会馒头蒸好再吃馒头。
  刘丽娘注意到两个外请的伙计一直浑身不自在,到她身边低声问:“是不是介意跟太监共事啊?”
  林知了这个早上担心算错账不敢一心二,就没有发现他们神色反常,哪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待会你们去厨房,叫洗碗工在院里刷锅洗碗,我和他俩聊聊。”
  第102章 薛瑜忽悠
  店内只有林知了和两名外请的伙计, 林知了直接问,是不是不想同太监共事,否则为何总是避开他们。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跟等着上花轿的新娘子一样害羞腼腆。林知了嫌二人磨叽, 随手指一位:“你说!”
  被点到的伙计吞吞吐吐地说:“也不是。就是, 他们是男还是女啊?”
  林知了被问住。
  不男不女着实不是什么褒义词, 林知了不能这样说。可是其他说辞, 前世可以当众说出来,今生在薛理面前也可以直言不讳,但是外人会认为她轻浮。
  林知了朝院里喊一声“二哥”。
  薛二哥把铁锨随手递给对他刨地种菜感兴趣的小太监, 进来问:“何事?”
  林知了叫伙计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
  薛二哥听完神色复杂, 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酝酿许久,薛二哥看向林知了:“我直说了啊?”
  林知了:“又没有外人, 直说便是。”
  薛二哥看向两名伙计:“天下之大, 男儿身女儿心的有之,女儿身男儿心的也有不少。你们闻所未闻,只是因为他们素日藏的好罢了。是男是女没有那么当紧。”
  伙计挠头:“掌柜的, 薛郎中,是我们没说清,就是上厕所,我们,是不是要分开啊?”
  林知了翻个白眼,闹了半天就为这点事。
  薛二哥无语:“——没人会盯着你们。弟妹, 你看——”
  林知了起身出去。
  薛二哥继续:“恕我直言,被割的干干净净不是最可悲,可悲的是没有遭过罪,却跟豆芽菜似的, 还不能叫妻子生儿育女。”
  两个伙计下意识看他。薛二哥气得想踹人:“我和丽娘是缘分未到!再说了,我们连房子都没有,生了怎么养?少胡思乱想!”说完就出去。
  两名伙计异口同声地叫他等一下。
  薛二哥皱眉,这事没完了啊。
  先前被林知了点到的那名伙计问:“我们什么时候搬过来啊?”
  薛二哥:“下午就可以搬过来。但是进了这个院,就要守这个院的规矩。”
  两位伙计跟家里人说过,同掌柜的签一份长达十年的契约,可以跟着厨子学做菜。他们的家人乍一听到“十年”认为林知了欺负人。
  好在他们家还有个见多识广的,说邻村有个木匠学了八年才出师,头三年帮师父种地带孩子,第四年到第六年给师傅打下手,头三年没钱,第四年开始每月只有两三百文,第七年第八年赚的钱分师父一半。
  林知了的十年契约是很长,可是她给工钱啊,包吃包住,每月五贯,一年净剩四十贯,还不耽误学厨艺。
  像这种好事,莫说京师,全天下恐怕也是独一份。是以两名伙计听到薛二哥问话,不假思索地要求再签一份契约。
  魏公公给林知了的那沓“卖身契”在家,薛二哥要比照“卖身契”写两份,然而他不想即刻回家,就叫他们等明日,理由是回头叫他弟薛理拟两份。
  两个伙计放心下来,笑着走到院里,对上几个小太监的目光又不由得躲闪。薛二哥从两人身边过去,见状回头瞪一眼他俩,“愣着做什么?去厨房帮忙烧火!”
  俩人慌忙去厨房,宁愿跟一群宫女在一起,也不想夹在太监当中。
  十六七岁的小太监把铁锨还给薛二哥,佯装好奇地问:“他俩不是要辞工啊?”
  薛二哥:“他俩下午搬进来!”
  “啊?”小太监惊呼。
  薛二哥指着青石板:“这些掀开,整理出四个菜园子,回头用青砖圈起来。”
  另一个太监问这些青石板放哪儿。薛二哥叫他们先靠墙放,回头找工具割开放在青砖上,届时石板上可以晾鞋,也可以放水盆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