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65节
薛母:“用得着用不着都是你二婶的一片心意。你怎么也这么不知好歹?”
薛二哥心累:“若是你这样认为,那就是吧。”说完去追妻子和妹妹。
薛母抬手指着他,因为太过生气想说什么说不出来,手指不断颤抖。薛大哥见状劝她消消气,看到二婶离得远,低声说:“昨晚我说不用二婶帮忙吧。您说又不是什么大事。”
薛母猛然转过头,厉声质问:“你也怪我?”
“我不是。”薛大哥慌忙解释,“就是觉得,没有必要。你看现在——”想起什么,“三弟和二弟这么生气,明天真不过来,你怎么劝他俩叫你去店里帮忙?”
薛母瞬间冷静下来有些着急,转念一想:“不会。理儿孝顺,就是气我这个当娘的,也会回来给你爹和你二叔扫墓。”
明日正好清明,薛理是打算回去。是以上午准备好纸钱,下午拿着铁锨锄头和二哥二嫂出城。不过他们先去双桥村,薛二哥和刘丽娘在路边等着,他和林知了带着小鸽子给林父上坟除草。
随后一行人直奔薛家祖坟,忙完直接回城。
薛家祖坟在山脚下,村子西南,薛二婶的水田在村子后面东北方,莫说有房屋遮挡,即便只有花草树木,薛二婶在地里也看不清山脚下的情况。
几人走后,在山脚下挖笋的老人和放牛的小孩回到村里说起见过他们,薛二婶和薛母才知道这事。
薛母顿时满心无力。
春日天气多变,薛母忙了几日身体疲惫,加上晚上没睡好,没过几日就病了。薛母叫薛瑞进城告诉薛理和他二哥。薛二婶担心薛理打薛瑞,劳烦给林知了送菜的周嫂子说一声。
周嫂子骨子里认为母子没有隔夜仇,虽然现在闹得僵,兴许过几天人家又和好了,是以不敢不提这事。
薛二哥等周嫂子走后就问林知了:“我回村看看?”
刘丽娘:“前几天婆婆都有力气吼你和三弟,这么快就病了,你信?”
薛二哥:“那天小鸽子从地里回来不就有点难受,晚上睡觉都叫弟妹抱着。”
刘丽娘:“你说他被鬼附身。”
薛二哥噎了一下:“我——我随口一说。当时你不是骂我胡扯,还叫我开药?”
林知了头疼:“你俩别吵。相公回来叫他决定。”
薛二哥一听她提薛理瞬间想起什么:“弟妹,我一直想问,三弟不是书吏吧?虽然我不知道书院的书吏是做什么的,可万松书院的学生对三弟的尊重可不一般。”
薛理每天早上都会在店里帮忙,几乎每天都能碰到万松书院的学生,无论秀才还是富家公子,见着薛理都会敬称一声薛先生。林知了因此料到薛二哥会问,但是没想到他能忍俩月。
林知了点头。
薛二哥不禁惊呼:“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刘丽娘吓一跳:“小点声!”
薛二哥小声问:“是先生吧?”
林知了:“不算。相公没了功名,又蹲过监,万松书院院长即便背景深厚也不敢叫他当先生,顶多算先生的助手。”
薛二哥:“那他跟着的先生定是听他的,否则袁公子不会喊他薛先生。弟妹,你不用狡辩,我了解有钱人。他们能用正眼看我们都是有教养。多的是为富不仁眼高于顶。能让有教养的喊先生,其必然了不得。”
林知了:“二哥,去街上买点大排。”
薛二哥:“无言以对了吧?”
刘丽娘瞪他:“你准备什么时候去?”
薛二哥立刻拎着背篓上街。
林知了每日早上用的大排需要提前做,因为用量少就没叫常合作的屠夫特意留着。每日下午薛二哥上街,先找常合作的屠夫,他的肉不够就找别人。屠夫因此跟林知了说过几次不用这么麻烦,他可以帮忙留几块,不够再找别人买。林知了笑着拒绝。屠夫的脸色很复杂,林知了也只当没看见。
日日用他一个人的猪肉,日久天长,他敢用病猪。倘若赶上猪多的时候猪肉价掉了,林知了一家不知道这事,屠夫也不会主动提起。
林知了对周嫂子那边也是不用她一个人的。
前些天估摸着周嫂子快来了,林知了叫薛二哥把炭移到院中。周嫂子看到木炭愣了片刻才问:“你还用炭?”
林知了告诉她用炭方便,不用担心火掉了把店烧着。翌日下午周嫂子再来,木柴不止全是大木头劈开的,码的整整齐齐还用藤条系上。
早饭后林知了可以歇一会,要是上街就会买菜。今日上午林知了就买了许多笋。下午关了店门就剥笋。周嫂子到的时候林知了刚把笋切好,准备上锅焯水晒干。
周嫂子盯着干笋看一会没说话,估计没想到林知了那么忙还自己晒干笋。
林知了要不是太忙,她和刘丽娘就去挖笋了。刘掌柜的伙计日日来买红烧肉,近几日看到林知了就问“林娘子,你店里不是用干笋吗?自己晒比买人家的省钱。”林知了就告诉他她忙,有空再说。
幸好他来得早,当时店里还没开门。否则食客听见定会问“有空再说什么?”
自然是去刘掌柜那边挖笋。
冬笋不挖会烂在地里,春笋不挖会冒尖。竹子不是越多越好,太密会影响生长。所以不先挖出来回头也要挑着砍掉。
林知了和刘丽娘不挖笋,村民可以去刘掌柜包的半个山头挖笋,房前屋后的笋只能叫伙计挖。林知了和刘丽娘多多少少挖一些,伙计也能歇上半日。
林知了跟薛理提过伙计叫她挖笋,薛理就说等他休息他带小鸽子和妹妹过去。
戌时左右,薛理和小鸽子回来用了饭,一家人坐在院里歇息,薛二哥趁机说出薛母病了,可能真病了。薛理叫他二哥去挖笋。
薛二哥迟疑片刻:“什么意思啊?”他真不懂。
薛理:“我看你太闲!”
薛二哥噎得说不出话。
刘丽娘乐得笑出声。
薛二哥脸色涨红:“那那要是真病了呢?”
薛理:“伤风着凉不是常有的事?二哥,母亲今年四十三。虽说活到七十岁的人不多,可是这个岁数无论城里还是村里都称不上年迈吧?”
薛二哥下意识点头。
薛理:“二嫂,你母亲和我母亲年龄相仿,她会把着凉当成大病吗?”
刘丽娘:“我娘没看过郎中。不知道听谁说的偏方,多喝热水。去年这个时候不舒服,我叫你二哥给她开药,你二哥帮她拿药用不了多少钱,她都说用不着。喝了一天热水,第二天就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热水喝下去发汗把病气发出来。”
薛理看向他二哥。
薛二哥尴尬地轻咳一声。
薛理:“二哥,这样吧。后天我休息,下午出城挖笋,我带着小鸽子和鱼儿先过去,你去村里看看?”
薛二哥觉得可行。母亲要是无理取闹,他就说顺便过来看看,主要是出城挖笋。
然而薛二哥计划的很好,可惜进门就被二婶数落,“终于舍得回来?怎么不等你娘死了再回来。”
薛二哥气得掉头就走。
到院里隐隐听到他母亲抱怨“怎么又说这些没用的?”薛二哥放慢脚步,听到二婶说“我替你不值。你辛辛苦苦把他们拉扯大,你看这一个个,没有一点良心。”
薛二哥停下,很想回去提醒二婶,父亲病逝时他和大哥在城里,三弟虽然年少,但他日日在万松书院也不需要母亲操心。
转念一想,母亲不憨不傻,她心里这样认为定会反驳。她任由二婶说下去,想必同意二婶的说法。多说无益!薛二哥朝外走去。
“二弟!”
薛二哥停下,大嫂陈文君出现在他身后,薛二哥怀疑她从茅房才出来,问道:“大嫂有何吩咐?”
陈文君笑着说:“看你说的。一家人什么吩咐不吩咐。怎么才来就走啊?”
薛二哥看一眼背篓:“我还要上山挖笋晒笋干。”
陈文君闻言很是意外:“笋干又不贵,就是买人家的也用不了多少钱吧。”
薛二哥:“弟妹说能省一点是一点。钱是赚的,也是省出来的。”
陈文君面露迟疑地问:“你在店里做事,又帮三弟妹挖笋干,有没有给你涨月钱?”
薛二哥:“没有。不过要是有人找我看病,弟妹也不会拦着。”
陈文君:“赶上晌午最忙的时候她也叫你出去?”
薛二哥下意识说:“会吧。”
“那就是你也不能断定?”陈文君叹着气替他感到不值,“二弟,别怪我多嘴,三弟日日去书院,家里的重活都是你的,她给你的月钱跟弟妹一样,你不觉得三弟妹太不见外了吗?”
薛二哥心里反感:“大嫂,小侄子该醒了。”
陈文君本能转身朝院里看去,薛二哥趁机溜了。
到刘掌柜的酒店见着薛理,他就憋不住把大嫂的话和盘托出。不待薛理开口他又问:“大嫂什么意思?”
薛理:“挑拨离间!”
薛二哥不傻,猜到了,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对她有什么好处?”
薛理:“我又不是她,怎会知道她怎么想的?你也不用拿此事烦二嫂和娘子,她俩也不是陈文君。”
薛二哥闻言意识到什么:“你讨厌大嫂?”
薛理不想跟妇道人家计较:“挖笋!”
薛二哥确定他讨厌大嫂。
大嫂一开口就绵里藏针,三句话没说完就含沙射影,莫说他们,恐怕母亲也不喜欢。
想到这点,薛二哥记得母亲以前不怎么喜欢大嫂,三弟妹几次为难她母亲都当没看见。是从什么时候变了呢?薛二哥想起来了,小侄子出生后,母亲像换了一个人,待大嫂像祖宗,小侄儿就是她小祖宗。
薛二哥:“二婶一直说弟妹是搅家精。我看大嫂才是。”
薛理:“根在母亲。她要犯糊涂,就是当今陛下主持公道,她也敢说一句,陛下操心国家大事吧,我家的事不劳陛下费心。”
薛二哥:“长孙就那么重要?”
薛理:“你是不是忘了小侄子出生那日你兴奋的恨不得见着路边的狗都要说一声薛家有后?”
薛二哥想问,我有吗。仔细想想,不止有,好像还认定三弟羡慕大哥,还说了一句“儿女双全”什么的。
薛二哥无力反驳,也不敢怪母亲看重长孙。薛二哥起身准备离他远点,抬眼看到刘掌柜端着茶水过来。薛二哥赶忙迎上去:“不必客气。”
刘掌柜:“薛探花亲自来帮我挖笋,应该的。”
薛二哥忘记尴尬:“三弟,过来喝点水。”
薛理过去先道谢才喝水。
刘掌柜看着一表人才的薛理心里替他感到可惜,而该利用时毫不手软。
翌日做了鲜笋炖咸肉,刘掌柜亲自给几个生意人和公门中人送去,被夸一句笋鲜,刘掌柜趁机说:“如今正是吃笋的时候,就是薛探花都忍不住来挖几颗。”
院试在即,知县希望出几个秀才,为他添一笔政绩。商人希望不成器的儿子光宗耀祖。是以近日都叮嘱身边人,不许去万松书院附近闹事,也不许给万松书院添堵。
像袁公子的兄长得知薛理天天叫他弟死记硬背,而以他弟的资质薛理这样做算因材施教,他便交代管事,家中长辈想吃肉就去照顾薛理的生意。
来刘掌柜店里用饭的这些人自然也不例外,对薛理很是推崇,闻言就找刘掌柜买笋。
薛二哥心累:“若是你这样认为,那就是吧。”说完去追妻子和妹妹。
薛母抬手指着他,因为太过生气想说什么说不出来,手指不断颤抖。薛大哥见状劝她消消气,看到二婶离得远,低声说:“昨晚我说不用二婶帮忙吧。您说又不是什么大事。”
薛母猛然转过头,厉声质问:“你也怪我?”
“我不是。”薛大哥慌忙解释,“就是觉得,没有必要。你看现在——”想起什么,“三弟和二弟这么生气,明天真不过来,你怎么劝他俩叫你去店里帮忙?”
薛母瞬间冷静下来有些着急,转念一想:“不会。理儿孝顺,就是气我这个当娘的,也会回来给你爹和你二叔扫墓。”
明日正好清明,薛理是打算回去。是以上午准备好纸钱,下午拿着铁锨锄头和二哥二嫂出城。不过他们先去双桥村,薛二哥和刘丽娘在路边等着,他和林知了带着小鸽子给林父上坟除草。
随后一行人直奔薛家祖坟,忙完直接回城。
薛家祖坟在山脚下,村子西南,薛二婶的水田在村子后面东北方,莫说有房屋遮挡,即便只有花草树木,薛二婶在地里也看不清山脚下的情况。
几人走后,在山脚下挖笋的老人和放牛的小孩回到村里说起见过他们,薛二婶和薛母才知道这事。
薛母顿时满心无力。
春日天气多变,薛母忙了几日身体疲惫,加上晚上没睡好,没过几日就病了。薛母叫薛瑞进城告诉薛理和他二哥。薛二婶担心薛理打薛瑞,劳烦给林知了送菜的周嫂子说一声。
周嫂子骨子里认为母子没有隔夜仇,虽然现在闹得僵,兴许过几天人家又和好了,是以不敢不提这事。
薛二哥等周嫂子走后就问林知了:“我回村看看?”
刘丽娘:“前几天婆婆都有力气吼你和三弟,这么快就病了,你信?”
薛二哥:“那天小鸽子从地里回来不就有点难受,晚上睡觉都叫弟妹抱着。”
刘丽娘:“你说他被鬼附身。”
薛二哥噎了一下:“我——我随口一说。当时你不是骂我胡扯,还叫我开药?”
林知了头疼:“你俩别吵。相公回来叫他决定。”
薛二哥一听她提薛理瞬间想起什么:“弟妹,我一直想问,三弟不是书吏吧?虽然我不知道书院的书吏是做什么的,可万松书院的学生对三弟的尊重可不一般。”
薛理每天早上都会在店里帮忙,几乎每天都能碰到万松书院的学生,无论秀才还是富家公子,见着薛理都会敬称一声薛先生。林知了因此料到薛二哥会问,但是没想到他能忍俩月。
林知了点头。
薛二哥不禁惊呼:“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刘丽娘吓一跳:“小点声!”
薛二哥小声问:“是先生吧?”
林知了:“不算。相公没了功名,又蹲过监,万松书院院长即便背景深厚也不敢叫他当先生,顶多算先生的助手。”
薛二哥:“那他跟着的先生定是听他的,否则袁公子不会喊他薛先生。弟妹,你不用狡辩,我了解有钱人。他们能用正眼看我们都是有教养。多的是为富不仁眼高于顶。能让有教养的喊先生,其必然了不得。”
林知了:“二哥,去街上买点大排。”
薛二哥:“无言以对了吧?”
刘丽娘瞪他:“你准备什么时候去?”
薛二哥立刻拎着背篓上街。
林知了每日早上用的大排需要提前做,因为用量少就没叫常合作的屠夫特意留着。每日下午薛二哥上街,先找常合作的屠夫,他的肉不够就找别人。屠夫因此跟林知了说过几次不用这么麻烦,他可以帮忙留几块,不够再找别人买。林知了笑着拒绝。屠夫的脸色很复杂,林知了也只当没看见。
日日用他一个人的猪肉,日久天长,他敢用病猪。倘若赶上猪多的时候猪肉价掉了,林知了一家不知道这事,屠夫也不会主动提起。
林知了对周嫂子那边也是不用她一个人的。
前些天估摸着周嫂子快来了,林知了叫薛二哥把炭移到院中。周嫂子看到木炭愣了片刻才问:“你还用炭?”
林知了告诉她用炭方便,不用担心火掉了把店烧着。翌日下午周嫂子再来,木柴不止全是大木头劈开的,码的整整齐齐还用藤条系上。
早饭后林知了可以歇一会,要是上街就会买菜。今日上午林知了就买了许多笋。下午关了店门就剥笋。周嫂子到的时候林知了刚把笋切好,准备上锅焯水晒干。
周嫂子盯着干笋看一会没说话,估计没想到林知了那么忙还自己晒干笋。
林知了要不是太忙,她和刘丽娘就去挖笋了。刘掌柜的伙计日日来买红烧肉,近几日看到林知了就问“林娘子,你店里不是用干笋吗?自己晒比买人家的省钱。”林知了就告诉他她忙,有空再说。
幸好他来得早,当时店里还没开门。否则食客听见定会问“有空再说什么?”
自然是去刘掌柜那边挖笋。
冬笋不挖会烂在地里,春笋不挖会冒尖。竹子不是越多越好,太密会影响生长。所以不先挖出来回头也要挑着砍掉。
林知了和刘丽娘不挖笋,村民可以去刘掌柜包的半个山头挖笋,房前屋后的笋只能叫伙计挖。林知了和刘丽娘多多少少挖一些,伙计也能歇上半日。
林知了跟薛理提过伙计叫她挖笋,薛理就说等他休息他带小鸽子和妹妹过去。
戌时左右,薛理和小鸽子回来用了饭,一家人坐在院里歇息,薛二哥趁机说出薛母病了,可能真病了。薛理叫他二哥去挖笋。
薛二哥迟疑片刻:“什么意思啊?”他真不懂。
薛理:“我看你太闲!”
薛二哥噎得说不出话。
刘丽娘乐得笑出声。
薛二哥脸色涨红:“那那要是真病了呢?”
薛理:“伤风着凉不是常有的事?二哥,母亲今年四十三。虽说活到七十岁的人不多,可是这个岁数无论城里还是村里都称不上年迈吧?”
薛二哥下意识点头。
薛理:“二嫂,你母亲和我母亲年龄相仿,她会把着凉当成大病吗?”
刘丽娘:“我娘没看过郎中。不知道听谁说的偏方,多喝热水。去年这个时候不舒服,我叫你二哥给她开药,你二哥帮她拿药用不了多少钱,她都说用不着。喝了一天热水,第二天就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热水喝下去发汗把病气发出来。”
薛理看向他二哥。
薛二哥尴尬地轻咳一声。
薛理:“二哥,这样吧。后天我休息,下午出城挖笋,我带着小鸽子和鱼儿先过去,你去村里看看?”
薛二哥觉得可行。母亲要是无理取闹,他就说顺便过来看看,主要是出城挖笋。
然而薛二哥计划的很好,可惜进门就被二婶数落,“终于舍得回来?怎么不等你娘死了再回来。”
薛二哥气得掉头就走。
到院里隐隐听到他母亲抱怨“怎么又说这些没用的?”薛二哥放慢脚步,听到二婶说“我替你不值。你辛辛苦苦把他们拉扯大,你看这一个个,没有一点良心。”
薛二哥停下,很想回去提醒二婶,父亲病逝时他和大哥在城里,三弟虽然年少,但他日日在万松书院也不需要母亲操心。
转念一想,母亲不憨不傻,她心里这样认为定会反驳。她任由二婶说下去,想必同意二婶的说法。多说无益!薛二哥朝外走去。
“二弟!”
薛二哥停下,大嫂陈文君出现在他身后,薛二哥怀疑她从茅房才出来,问道:“大嫂有何吩咐?”
陈文君笑着说:“看你说的。一家人什么吩咐不吩咐。怎么才来就走啊?”
薛二哥看一眼背篓:“我还要上山挖笋晒笋干。”
陈文君闻言很是意外:“笋干又不贵,就是买人家的也用不了多少钱吧。”
薛二哥:“弟妹说能省一点是一点。钱是赚的,也是省出来的。”
陈文君面露迟疑地问:“你在店里做事,又帮三弟妹挖笋干,有没有给你涨月钱?”
薛二哥:“没有。不过要是有人找我看病,弟妹也不会拦着。”
陈文君:“赶上晌午最忙的时候她也叫你出去?”
薛二哥下意识说:“会吧。”
“那就是你也不能断定?”陈文君叹着气替他感到不值,“二弟,别怪我多嘴,三弟日日去书院,家里的重活都是你的,她给你的月钱跟弟妹一样,你不觉得三弟妹太不见外了吗?”
薛二哥心里反感:“大嫂,小侄子该醒了。”
陈文君本能转身朝院里看去,薛二哥趁机溜了。
到刘掌柜的酒店见着薛理,他就憋不住把大嫂的话和盘托出。不待薛理开口他又问:“大嫂什么意思?”
薛理:“挑拨离间!”
薛二哥不傻,猜到了,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对她有什么好处?”
薛理:“我又不是她,怎会知道她怎么想的?你也不用拿此事烦二嫂和娘子,她俩也不是陈文君。”
薛二哥闻言意识到什么:“你讨厌大嫂?”
薛理不想跟妇道人家计较:“挖笋!”
薛二哥确定他讨厌大嫂。
大嫂一开口就绵里藏针,三句话没说完就含沙射影,莫说他们,恐怕母亲也不喜欢。
想到这点,薛二哥记得母亲以前不怎么喜欢大嫂,三弟妹几次为难她母亲都当没看见。是从什么时候变了呢?薛二哥想起来了,小侄子出生后,母亲像换了一个人,待大嫂像祖宗,小侄儿就是她小祖宗。
薛二哥:“二婶一直说弟妹是搅家精。我看大嫂才是。”
薛理:“根在母亲。她要犯糊涂,就是当今陛下主持公道,她也敢说一句,陛下操心国家大事吧,我家的事不劳陛下费心。”
薛二哥:“长孙就那么重要?”
薛理:“你是不是忘了小侄子出生那日你兴奋的恨不得见着路边的狗都要说一声薛家有后?”
薛二哥想问,我有吗。仔细想想,不止有,好像还认定三弟羡慕大哥,还说了一句“儿女双全”什么的。
薛二哥无力反驳,也不敢怪母亲看重长孙。薛二哥起身准备离他远点,抬眼看到刘掌柜端着茶水过来。薛二哥赶忙迎上去:“不必客气。”
刘掌柜:“薛探花亲自来帮我挖笋,应该的。”
薛二哥忘记尴尬:“三弟,过来喝点水。”
薛理过去先道谢才喝水。
刘掌柜看着一表人才的薛理心里替他感到可惜,而该利用时毫不手软。
翌日做了鲜笋炖咸肉,刘掌柜亲自给几个生意人和公门中人送去,被夸一句笋鲜,刘掌柜趁机说:“如今正是吃笋的时候,就是薛探花都忍不住来挖几颗。”
院试在即,知县希望出几个秀才,为他添一笔政绩。商人希望不成器的儿子光宗耀祖。是以近日都叮嘱身边人,不许去万松书院附近闹事,也不许给万松书院添堵。
像袁公子的兄长得知薛理天天叫他弟死记硬背,而以他弟的资质薛理这样做算因材施教,他便交代管事,家中长辈想吃肉就去照顾薛理的生意。
来刘掌柜店里用饭的这些人自然也不例外,对薛理很是推崇,闻言就找刘掌柜买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