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64节
随着艺伎手中的花蝶转起来,林知了四周瞬时静了下来,唯恐惊到表演的女子。待艺伎手中的花蝶抛到空中又一个个接住,林知了意识到这个表演结束:“弟弟,还看吗?”
小鸽子意犹未尽连连点头。
林知了问薛理:“你看一下月亮现在什么时辰。”
薛理把小孩抱到怀里抬头看一下,至少亥时:“该回去了,否则明天起不来。”
小孩不想回去:“我起得来。”
薛理:“你辰时才醒自然起得来。你阿姐四更天就要起来和面蒸米饭。”
小孩仍然想再看会。
薛理又说:“阿姐天天早起辛苦吗?”
小孩很是羞愧,但他还不懂何为羞愧,捂住薛理的嘴巴不许他说。薛理见状明白他愿意回去,给林知了使眼色。林知了前面开路从人堆里挤出来,然而目之所及依然全是人头。
直到走到花街尽头人才变少。尽头有小贩卖汤圆,几人停下要三碗汤圆,加了桂花的。刘丽娘尝一口就跟林知了说“桂花香甜,应当多做点。”
林知了:“改日再买些干桂花再做一些。”
刘丽娘:“到月底再说吧。看看咱们这个月赚多少钱。”
这个月雨水少,下旬阴了三天,下了两日牛毛细雨,生意不好也没到亏钱的地步。正月最后一天薛理休息,申时关门后林知了就把先前闲着没事串好的铜钱拿出来。
林知了交给几人再数一遍,她拿出手缝的笔记本算账。二十天算完,薛理也把钱数完,去掉本钱和这个月生活开支,净赚二十五贯余几百文。
饶是薛二哥和刘丽娘偷偷算过,意识到有这么多,真听到日入两贯钱,夫妻二人还是感到震惊。
梦中的薛理不曾做过生意,从他人口中听到的终归不是真话,又因他一味地弄权算计同僚,也没时间关心路边小店日入多少,是以听到确切数字,薛理不禁在心里再次感叹,难怪商人重利轻别离。
薛二哥回过神就问:“如果做满一个月,那那——”
林知了:“至少三十贯。不过二哥先别激动,这二十五贯不算房租,但包括我们的月钱。三贯和几百文做下本月本钱,我们一家分十一贯,还没有你以前在济世堂的月钱多。”
薛二哥下意识看他弟,以前能拿到那么多钱是托了他的福。
薛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薛二哥:“这个月我出去过三次,赚了五百文,弟妹,这个钱——”
林知了打断:“你的你收着,相公的相公收着。这个店是我和二嫂的。”
薛瑜忍不住说:“三嫂还给了我很多,算上我的更多。”
林知了转向小姑子:“不多。要让二婶知道,她得日日在婆婆耳边说心疼你,婆婆被她说动定会叫你回村。”
薛瑜不要回村:“三嫂,我不想回去。”
林知了:“无论婆婆说什么,你都别接茬,她不会叫你回去。”
薛瑜乖乖点头。
林知了把钱给二嫂就说:“明天这个时候去买些布还是买成衣啊?”
刘丽娘不假思索地说:“买布!买什么成衣?那么贵!我们炖汤的时候只要看着柴火别掉就没别的事,正好做衣服。再说,下午活不多,你们几个就能做,我也可以做衣服。”
林知了:“那就买布。”
翌日下午,林知了和刘丽娘把十贯钱兑成银子送回家就可着一贯钱买细棉布。回到家林知了就把她和薛理的衣服给刘丽娘,请她比划着做,又叫薛瑜跟她学,她和薛二哥准备明早的食材。
如此过了一个多月雨水多了,书院放假前一天晌午,林知了在店门外竖个牌子,店家歇业三日。
只因这三日中间那日是清明。
申时关门,林知了问薛二哥什么时候回村扫墓,侧门被敲响。刘丽娘撑着雨伞去开门,薛大哥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进来。
薛二哥下意识起身,“大哥?”
薛大哥点点头到棚下拿掉斗笠便说:“幸好你们在家。”
林知了:“大哥这个时候过来是出什么事了吗?”
第46章 薛母病了
过两日清明, 全城休息,即使公门中人也会轮流休息,薛大哥自然也不是例外。
薛大哥从东家家里出来本想回家,走到万松书院想起薛理, 也就想起薛二哥, 想起他们兄弟要给父亲扫墓。
常言道:三月清明莫落后, 二月清明莫上前。今年清明是三月初, 要抓紧时间插秧。要是耽误了半个月,兴许就赶不上晚稻成熟。
原先薛母和薛二婶不叫林知了和刘丽娘回去插秧。然而跟扫墓撞上,不叫弟妹和妹妹回去这种话薛大哥说不出口, 他犹豫许久还是说“这两日给爹扫墓, 顺便把地种了。”
林知了看出薛大哥似有难言之隐,但她假装没有看出来, 左右为难的又不是她:“明日一早过去?”
薛大哥点头。
林知了:“那我就不留大哥。你看, 拢共三间房,实在没地方住。”
搬家那日薛大哥来了,知道两个弟弟住得拥挤, 回去还跟薛母说过,远不如家里宽敞。薛大哥一脸表示理解的样子道:“那我就先回去。晚了城门该关了。”
城中没有宵禁,城门也会准时关闭。薛二哥听到此话也不敢挽留,送他到巷口。
薛二哥回来到棚下就问:“弟妹,你有没有看出来,大哥好像有什么话没说?”
林知了:“管他呢。要是大嫂不做饭, 大不了我们忙到晌午进城随便吃点。”
薛二哥:“这几天没人开门吧?我看蒋掌柜和梁掌柜都在门外竖着牌子——休息三日,回乡祭祖。”
刘丽娘不禁问:“他们也休三日?”
薛二哥点头:“没想到城里人这么舍得休息。”
林知了见他这样很是奇怪:“以前你在济世堂清明不放假?”
薛二哥:“清明放一日。”
林知了看着滴落的雨水猜测:“因为这几日下雨店里没有什么生意吧。”
薛二哥也觉得是这样,以前清明前一晚回家街上很热闹。
实则雨天客少只是其一,其次蒋、梁等人敢休三日是托了林知了的福。
炖红烧肉需要时间, 早了不入味,又因食客买回去趁热食用,几乎都挑饭点登门,以至于日日晌午排队。食客排到巷口,往左可以看到梁掌柜的茶叶店,往右边是蒋记,这些人家中有读书的儿女亦或者需要请客喝茶,便会顺便买文房四宝亦或者茶叶。
正月有个元宵节,元宵节生意好,蒋、梁两位发现账上钱多也没起疑。二月比正月少几日,反而跟正月盈利大差不差,二人才意识到沾了林知了的光。是以三月初一晌午,二人都打发伙计买十份红烧肉,一来给家人和伙计添菜,二来感谢林知了。
二人从未说过此事,林知了自是无从知晓。林知了担心明日到婆家忙了半日还要回来自己做,便问二嫂明早要不要做几个饭团带过去。
刘丽娘:“不用吧。城里这么多饭店,还能都不开门?”
薛二哥:“要是都回家祭祖去了呢?”
刘丽娘:“明天要是下雨,大嫂带着孩子没法下地吧?她自己说过,小侄儿吃过就睡,她可以做饭。她要是不做,那就让他们自己种。”
林知了不禁说:“我忘了鱼儿说过你们那次回去大嫂说不用婆婆帮忙带孩子,以为大嫂一个人带孩子没法做饭。那就这样!”
翌日清晨雨停,林知了担心还有雨,就把家里的斗笠和雨伞全带上。一行人出城后直接去地里。到地头上林知了就看到薛大哥正用推车往地里送稻苗。林知了叫小鸽子在地头上玩,叫薛瑜帮忙往地里送稻苗,他们几个大人下地。
约莫过了一炷香,薛二婶带着儿女来帮薛母插秧。林知了见状可算知道薛母为何屡屡原谅这个妯娌。
林知了假装没看见,可是薛二婶一点也不装,指着小鸽子问他怎么不干活。
小鸽子朝林知了跑去。林知了不许他下地,更不许他碰秧苗。毫不在意薛母离她只有一丈听得一清二楚。
忙到未时过半,大嫂陈文君抱着孩子来喊众人回去用饭。
用饭的时候薛母很是关心薛理和薛二哥,担心他俩一个要给牲口和人看病,一个要去万松书院做事,得空就要忙店里的事,因此累病了。
薛二哥不敢接茬,恐怕这次吱一声,他娘就叫薛二婶去店里帮忙。薛二哥嘴快耳根子软都能忍住,更遑论薛理。
薛母见俩儿子跟聋了一样气得浑身不舒服,不由自主地对俩儿子放狠话,“你俩要是这样明天别来了!”
薛母名下只有四亩地,薛二婶和薛琬,再加上林知了四人和薛母,薛大哥和薛瑞搬好稻苗也会帮忙,以至于饭后又忙半个时辰就忙完了。
最后一个秧苗种下去,林知了去河边洗洗脚洗洗手就穿着草鞋回城。薛母只当没看见。随后看到薛二哥和薛理也要走她才着急,“你二婶的地还没种!”
薛理:“二婶家出三个人,你、大哥和大嫂正好。”说完大步去追林知了。
薛母气得大吼:“薛理,你是不是想气死我?”
薛理对此充耳不闻。
在地里插秧的村民见状很是疑惑,薛理不是很孝顺吗。这是出了什么事啊。薛理到村长地头上恰好碰到村长的大儿子推着秧苗迎面过来,“理兄弟,你娘叫你。”
薛理停下:“听见了。”
“那你怎么?”人家不敢胡乱猜测,只因薛理和他二哥今时不同往日,轻易得罪不起。
薛理:“我跟她说过几次,这个家有我没二婶,可她一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为何要听她的?”
村长的长子:“毕竟是你二婶吧?”
薛理:“不是我二婶,我能容忍她到今日?”
村长的长子瞬间想起早在去年薛理就提着薛瑞往外扔,可见那个时候两家就有了矛盾。今天晌午看到薛二婶带着儿女去了薛理家。他妻子还不禁犯嘀咕,“薛理不是说过,不许薛二婶踏进他家一步吗。”现下看来没和好,是薛母让她母子三人去的。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又是这种复杂的关系,村长的长子不敢再劝。
薛母追上来:“薛理,你是不是真想气死我?”
薛理对跟着母亲过来的大哥说:“她百年之后再通知我。”
薛母顿时气得有口难言。
薛大哥皱眉:“三弟,别说气话。”
薛理心累:“你认为是气话就是气话吧。”说完毫不留恋地离开。
梦中的母亲为了妹妹撞死,如今妹妹被他带在身边,母亲不会横死,薛理劝自己,此事就当还了母亲的生养之恩。
薛母气得跳脚:“薛理,你心里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娘?”
薛二哥不禁停下。
薛母心里舒坦了一些:“璋儿——”
薛二哥回头打断:“娘,三弟几次三番说这个家有他没二婶,今天晌午你叫二婶过去吃饭就应该想到三弟会不高兴。”
薛母:“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你二婶帮我插秧忙了半天,我叫她自己做饭?”
薛二哥:“咱家拢共几亩地?用得着二婶帮忙?”
小鸽子意犹未尽连连点头。
林知了问薛理:“你看一下月亮现在什么时辰。”
薛理把小孩抱到怀里抬头看一下,至少亥时:“该回去了,否则明天起不来。”
小孩不想回去:“我起得来。”
薛理:“你辰时才醒自然起得来。你阿姐四更天就要起来和面蒸米饭。”
小孩仍然想再看会。
薛理又说:“阿姐天天早起辛苦吗?”
小孩很是羞愧,但他还不懂何为羞愧,捂住薛理的嘴巴不许他说。薛理见状明白他愿意回去,给林知了使眼色。林知了前面开路从人堆里挤出来,然而目之所及依然全是人头。
直到走到花街尽头人才变少。尽头有小贩卖汤圆,几人停下要三碗汤圆,加了桂花的。刘丽娘尝一口就跟林知了说“桂花香甜,应当多做点。”
林知了:“改日再买些干桂花再做一些。”
刘丽娘:“到月底再说吧。看看咱们这个月赚多少钱。”
这个月雨水少,下旬阴了三天,下了两日牛毛细雨,生意不好也没到亏钱的地步。正月最后一天薛理休息,申时关门后林知了就把先前闲着没事串好的铜钱拿出来。
林知了交给几人再数一遍,她拿出手缝的笔记本算账。二十天算完,薛理也把钱数完,去掉本钱和这个月生活开支,净赚二十五贯余几百文。
饶是薛二哥和刘丽娘偷偷算过,意识到有这么多,真听到日入两贯钱,夫妻二人还是感到震惊。
梦中的薛理不曾做过生意,从他人口中听到的终归不是真话,又因他一味地弄权算计同僚,也没时间关心路边小店日入多少,是以听到确切数字,薛理不禁在心里再次感叹,难怪商人重利轻别离。
薛二哥回过神就问:“如果做满一个月,那那——”
林知了:“至少三十贯。不过二哥先别激动,这二十五贯不算房租,但包括我们的月钱。三贯和几百文做下本月本钱,我们一家分十一贯,还没有你以前在济世堂的月钱多。”
薛二哥下意识看他弟,以前能拿到那么多钱是托了他的福。
薛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薛二哥:“这个月我出去过三次,赚了五百文,弟妹,这个钱——”
林知了打断:“你的你收着,相公的相公收着。这个店是我和二嫂的。”
薛瑜忍不住说:“三嫂还给了我很多,算上我的更多。”
林知了转向小姑子:“不多。要让二婶知道,她得日日在婆婆耳边说心疼你,婆婆被她说动定会叫你回村。”
薛瑜不要回村:“三嫂,我不想回去。”
林知了:“无论婆婆说什么,你都别接茬,她不会叫你回去。”
薛瑜乖乖点头。
林知了把钱给二嫂就说:“明天这个时候去买些布还是买成衣啊?”
刘丽娘不假思索地说:“买布!买什么成衣?那么贵!我们炖汤的时候只要看着柴火别掉就没别的事,正好做衣服。再说,下午活不多,你们几个就能做,我也可以做衣服。”
林知了:“那就买布。”
翌日下午,林知了和刘丽娘把十贯钱兑成银子送回家就可着一贯钱买细棉布。回到家林知了就把她和薛理的衣服给刘丽娘,请她比划着做,又叫薛瑜跟她学,她和薛二哥准备明早的食材。
如此过了一个多月雨水多了,书院放假前一天晌午,林知了在店门外竖个牌子,店家歇业三日。
只因这三日中间那日是清明。
申时关门,林知了问薛二哥什么时候回村扫墓,侧门被敲响。刘丽娘撑着雨伞去开门,薛大哥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进来。
薛二哥下意识起身,“大哥?”
薛大哥点点头到棚下拿掉斗笠便说:“幸好你们在家。”
林知了:“大哥这个时候过来是出什么事了吗?”
第46章 薛母病了
过两日清明, 全城休息,即使公门中人也会轮流休息,薛大哥自然也不是例外。
薛大哥从东家家里出来本想回家,走到万松书院想起薛理, 也就想起薛二哥, 想起他们兄弟要给父亲扫墓。
常言道:三月清明莫落后, 二月清明莫上前。今年清明是三月初, 要抓紧时间插秧。要是耽误了半个月,兴许就赶不上晚稻成熟。
原先薛母和薛二婶不叫林知了和刘丽娘回去插秧。然而跟扫墓撞上,不叫弟妹和妹妹回去这种话薛大哥说不出口, 他犹豫许久还是说“这两日给爹扫墓, 顺便把地种了。”
林知了看出薛大哥似有难言之隐,但她假装没有看出来, 左右为难的又不是她:“明日一早过去?”
薛大哥点头。
林知了:“那我就不留大哥。你看, 拢共三间房,实在没地方住。”
搬家那日薛大哥来了,知道两个弟弟住得拥挤, 回去还跟薛母说过,远不如家里宽敞。薛大哥一脸表示理解的样子道:“那我就先回去。晚了城门该关了。”
城中没有宵禁,城门也会准时关闭。薛二哥听到此话也不敢挽留,送他到巷口。
薛二哥回来到棚下就问:“弟妹,你有没有看出来,大哥好像有什么话没说?”
林知了:“管他呢。要是大嫂不做饭, 大不了我们忙到晌午进城随便吃点。”
薛二哥:“这几天没人开门吧?我看蒋掌柜和梁掌柜都在门外竖着牌子——休息三日,回乡祭祖。”
刘丽娘不禁问:“他们也休三日?”
薛二哥点头:“没想到城里人这么舍得休息。”
林知了见他这样很是奇怪:“以前你在济世堂清明不放假?”
薛二哥:“清明放一日。”
林知了看着滴落的雨水猜测:“因为这几日下雨店里没有什么生意吧。”
薛二哥也觉得是这样,以前清明前一晚回家街上很热闹。
实则雨天客少只是其一,其次蒋、梁等人敢休三日是托了林知了的福。
炖红烧肉需要时间, 早了不入味,又因食客买回去趁热食用,几乎都挑饭点登门,以至于日日晌午排队。食客排到巷口,往左可以看到梁掌柜的茶叶店,往右边是蒋记,这些人家中有读书的儿女亦或者需要请客喝茶,便会顺便买文房四宝亦或者茶叶。
正月有个元宵节,元宵节生意好,蒋、梁两位发现账上钱多也没起疑。二月比正月少几日,反而跟正月盈利大差不差,二人才意识到沾了林知了的光。是以三月初一晌午,二人都打发伙计买十份红烧肉,一来给家人和伙计添菜,二来感谢林知了。
二人从未说过此事,林知了自是无从知晓。林知了担心明日到婆家忙了半日还要回来自己做,便问二嫂明早要不要做几个饭团带过去。
刘丽娘:“不用吧。城里这么多饭店,还能都不开门?”
薛二哥:“要是都回家祭祖去了呢?”
刘丽娘:“明天要是下雨,大嫂带着孩子没法下地吧?她自己说过,小侄儿吃过就睡,她可以做饭。她要是不做,那就让他们自己种。”
林知了不禁说:“我忘了鱼儿说过你们那次回去大嫂说不用婆婆帮忙带孩子,以为大嫂一个人带孩子没法做饭。那就这样!”
翌日清晨雨停,林知了担心还有雨,就把家里的斗笠和雨伞全带上。一行人出城后直接去地里。到地头上林知了就看到薛大哥正用推车往地里送稻苗。林知了叫小鸽子在地头上玩,叫薛瑜帮忙往地里送稻苗,他们几个大人下地。
约莫过了一炷香,薛二婶带着儿女来帮薛母插秧。林知了见状可算知道薛母为何屡屡原谅这个妯娌。
林知了假装没看见,可是薛二婶一点也不装,指着小鸽子问他怎么不干活。
小鸽子朝林知了跑去。林知了不许他下地,更不许他碰秧苗。毫不在意薛母离她只有一丈听得一清二楚。
忙到未时过半,大嫂陈文君抱着孩子来喊众人回去用饭。
用饭的时候薛母很是关心薛理和薛二哥,担心他俩一个要给牲口和人看病,一个要去万松书院做事,得空就要忙店里的事,因此累病了。
薛二哥不敢接茬,恐怕这次吱一声,他娘就叫薛二婶去店里帮忙。薛二哥嘴快耳根子软都能忍住,更遑论薛理。
薛母见俩儿子跟聋了一样气得浑身不舒服,不由自主地对俩儿子放狠话,“你俩要是这样明天别来了!”
薛母名下只有四亩地,薛二婶和薛琬,再加上林知了四人和薛母,薛大哥和薛瑞搬好稻苗也会帮忙,以至于饭后又忙半个时辰就忙完了。
最后一个秧苗种下去,林知了去河边洗洗脚洗洗手就穿着草鞋回城。薛母只当没看见。随后看到薛二哥和薛理也要走她才着急,“你二婶的地还没种!”
薛理:“二婶家出三个人,你、大哥和大嫂正好。”说完大步去追林知了。
薛母气得大吼:“薛理,你是不是想气死我?”
薛理对此充耳不闻。
在地里插秧的村民见状很是疑惑,薛理不是很孝顺吗。这是出了什么事啊。薛理到村长地头上恰好碰到村长的大儿子推着秧苗迎面过来,“理兄弟,你娘叫你。”
薛理停下:“听见了。”
“那你怎么?”人家不敢胡乱猜测,只因薛理和他二哥今时不同往日,轻易得罪不起。
薛理:“我跟她说过几次,这个家有我没二婶,可她一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为何要听她的?”
村长的长子:“毕竟是你二婶吧?”
薛理:“不是我二婶,我能容忍她到今日?”
村长的长子瞬间想起早在去年薛理就提着薛瑞往外扔,可见那个时候两家就有了矛盾。今天晌午看到薛二婶带着儿女去了薛理家。他妻子还不禁犯嘀咕,“薛理不是说过,不许薛二婶踏进他家一步吗。”现下看来没和好,是薛母让她母子三人去的。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又是这种复杂的关系,村长的长子不敢再劝。
薛母追上来:“薛理,你是不是真想气死我?”
薛理对跟着母亲过来的大哥说:“她百年之后再通知我。”
薛母顿时气得有口难言。
薛大哥皱眉:“三弟,别说气话。”
薛理心累:“你认为是气话就是气话吧。”说完毫不留恋地离开。
梦中的母亲为了妹妹撞死,如今妹妹被他带在身边,母亲不会横死,薛理劝自己,此事就当还了母亲的生养之恩。
薛母气得跳脚:“薛理,你心里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娘?”
薛二哥不禁停下。
薛母心里舒坦了一些:“璋儿——”
薛二哥回头打断:“娘,三弟几次三番说这个家有他没二婶,今天晌午你叫二婶过去吃饭就应该想到三弟会不高兴。”
薛母:“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你二婶帮我插秧忙了半天,我叫她自己做饭?”
薛二哥:“咱家拢共几亩地?用得着二婶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