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听得窗外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贾攸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渐暗的天色:"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我们宁国公府更需谨言慎行。"
贾牧忽然道:"大哥,我听闻诚王被押往宗人府时,曾大喊冤枉,说是有人陷害。若真如此..."
"五弟,"贾攸转身,目光如炬,"无论真相如何,陛下已经下旨,此事便已成定局。我们作为臣子,只能谨遵圣意。"
贾敬轻叹:"大哥说得是。只是雍王那边..."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贾攸的贴身小厮进来,低声道:"国公爷,公主殿下身边的茗霜姐姐来了,说公主殿下请五位老爷即刻去静康院一趟。"
五兄弟面面相觑。贾攸整了整衣冠:"知道了,我们这就去。"
待小厮退下,贾牧忍不住道:"母亲这时候召见,莫非也是为了今日朝堂之事?"
贾敬摇头:"母亲平日里虽不过问朝政,但耳目灵通。今日这般大事,她老人家必然知晓。"
贾攸深吸一口气:"走吧,莫让母亲久等。"
五人出了书房,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宁国公府最幽静的静康院。院中古树参天,花香幽幽,与府中其他地方的繁华气象截然不同。
襄宁长公主已年越七旬,但精神矍铄,端坐在正厅的太师椅上,手中捻着一串佛珠。见五个儿子进来,她微微颔首:"都坐吧。"
五人依次行礼落座。襄宁长公主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过,最后停在贾攸身上:"攸儿,今日朝堂上的事,你们兄弟几个都知道了?"
贾攸恭敬道:"回母亲,我们正在讨论此事。"
襄宁长公主轻哼一声:"顺王这一手,倒是狠辣。"她转动佛珠,声音低沉,"诚王虽与我不亲近,但毕竟是皇室血脉,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贾攸谨慎道:"母亲,陛下圣明,既已下旨,必有道理。"
襄宁长公主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倒是会说话。不过,本宫叫你们来,不是听这些场面话的。"她顿了顿,"宁国公府与雍王是姻亲,这是明面上的事。如今朝中风向有变,你们需得谨慎行事。"
贾敬问道:"母亲的意思是..."
"明面上,宁国公府要保持中立,不可与任何皇子走得太近。"襄宁长公主缓缓道,"但暗地里..."她忽然停住,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贾攸,"这是雍王派人秘密送来的,你看看。"
贾攸接过信,快速浏览一遍,脸色微变:"雍王想借我们府上的商路..."
襄宁长公主点头:"正是。景王得势,雍王处境艰难。我们虽不能明着相助,但暗中行个方便,还是可以的。"
贾牧忍不住道:"母亲,这若被景王知晓..."
"所以必须谨慎。"襄宁长公主目光锐利,"攸儿,你掌管府中商队,此事交给你安排。记住,万不可留下把柄。"
贾攸郑重点头:"儿子明白。"
襄宁长公主又看向其他四人:"你们几个,近日在各自职位上也要格外小心。尤其是牧儿,你性子急,最容易被人利用,切记谨言慎行。"
贾牧低头称是。
襄宁长公主叹了口气:"多事之秋啊。皇兄龙体欠安,皇子们蠢蠢欲动,我们这样的家族,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她摆摆手,"罢了,你们都回去吧。记住本宫今日的话。"
五人起身行礼,正要退出,襄宁长公主忽然又道:"攸儿留下,本宫还有话单独与你说。"
待其他四人退出,襄宁长公主示意贾攸靠近:"雍王信中提到的货物,实则是军械。"
贾攸瞳孔一缩:"军械?这..."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襄宁长公主沉声道,"雍王已到危急关头。我们宁国公府与雍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明白吗?"
贾攸深吸一口气:"儿子明白。只是此事风险太大..."
襄宁长公主冷笑:"风险?如今景王拉拢了顺王,若景王得势,顺王自然借势而起。你以为我们宁国公府能独善其身?你忘了你侄子贾琤被甄家刺杀的事了?"
“本宫不管谁得势,但绝不能是甄家一脉!”襄宁长公主斩钉截铁的道。
贾攸脸色一暗。数月前,他的侄子——三弟贾啟的嫡长子贾琤,奉陛下之命下扬州查盐税亏空案,结果查到与甄家有关,带着证据回京的途中几番遭遇刺杀,险些丧命。若非母亲谨慎,派了暗卫暗中保护,才顺利护送琤儿回京,就这样琤儿还受了伤,甄家也因此被陛下厌弃。这件事,是宁国公府上下的耻辱,区区甄家,不过靠着甄家老太太是陛下的乳母上位,竟敢刺杀宁国公府嫡系,简直是不将宁国公府和襄宁长公主放在眼里。
若甄家一脉得势,那宁国公府日后……
"儿子...明白了。"贾攸声音低沉,"定不负母亲所托。"
襄宁长公主神色稍霁:"去吧。记住,此事只你知我知,连你那几个弟弟也不可透露。"
贾攸躬身退出静康院,抬头望见满天星斗,心中却如压了一块巨石。朝堂之争,已如这夜色般深沉难测。而他,正带着整个宁国公府,一步步走向漩涡中心。
第186章
雍王府内,烛火通明。
雍王负手立于书房窗前,望着院中积雪,面色阴沉如水。"老九这一手,倒是出乎意料。"
身后谋士陈瑜低声道:"王爷,当务之急是查探咱们府上可有多出些什么,避免与巫蛊扯上联系。顺王既然敢公开指控,必有所恃。微臣怀疑,他手中还有其他证据。"
"证据?"雍王冷笑,"本王行得正坐得直,何惧他栽赃?"
另一谋士张谦拱手:"王爷,巫蛊之事非同小可。即便陛下不信,也会心存芥蒂。为今之计,当双管齐下——一面盯着其他王爷的动向,一面查探府中的情况。"
雍王转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查!给本王彻查王府!他若敢对本王出手,就别怪本王不念兄弟之情!"
陈瑜犹豫道:"王爷,顺王今日去了清风别院,据说...包养了男宠。"
雍王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好个老九!这是要自污以保身啊!"笑声戛然而止,他眯起眼睛,"不过,这招对本王没用。传令下去,继续盯着,务必找到他的把柄!"
张谦补充道:"还有一事。景王与府上幕僚今日闭门密议良久,不知在谋划什么。"
"老八?"雍王沉吟,"派人盯紧了。"
陈瑜回道:"探子一直在暗中盯着,只是景王府防备森严,无法得知详情。"
雍王冷哼一声:"这世上哪有什么秘密?不过是暂时隐而不发罢了。给本王盯紧了,狐狸尾巴总有露出来的一天!"
窗外,一只黑鸦掠过夜空,发出刺耳的鸣叫,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不祥之事。
******
皇宫紫宸殿内,隆兴帝正在批阅奏章,夏守忠轻手轻脚地进来:"陛下,暗卫统领求见。"
隆兴帝头也不抬:"宣。"
一名黑衣人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殿中,跪伏于地:"启禀陛下,顺王殿下今日去了清风别院,召见了头牌柳公子。"
隆兴帝笔下微顿,随即继续批阅:"还有呢?"
"景王殿下召集幕僚密议至深夜,似乎在谋划些什么。另外,雍王殿下也召集了谋士密谈。"
隆兴帝终于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朕这些儿L子啊...一个个都不让朕省心。"他望向窗外的夜色,"继续盯着,朕倒要看看,他们还能闹出什么花样来。"
夏守忠小心翼翼地问:"陛下,巫蛊之事..."
隆兴帝冷笑:"朕还没老糊涂到相信这种把戏。不过..."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借此机会看看儿L子们的真面目,倒也不错。"
殿内烛火摇曳,将隆兴帝的身影拉得很长,孤独而威严。这位统治大乾五十多年的帝王,正以他独有的方式,审视着儿L子们的明争暗斗,等待着最合适的继承者脱颖而出。
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是棋子,每个人也都以为自己是棋手。
宁国公府静康院正房。
襄宁长公主静坐在窗前,看窗外大雪纷飞,思绪翻飞间想起如今正斗的火热的王爷们,想起宫里满头白发的皇兄,想起荣国公府也掺和到夺嫡,一头栽了进去……
只觉得,隆兴五十二年的冬天格外冷冽。
次年开春后不久,便到了隆兴帝的万寿节。
宁国公府上下天未亮就忙碌起来。襄宁长公主寅时三刻便起了身,由身边的大丫鬟们伺候着梳妆打扮。她选了绛紫色绣金凤的朝服,发髻高挽,插着御赐的九凤衔珠金步摇,虽已年过七旬,却仍保持着皇室长公主的威仪。
"母亲,车马已备好了。"宁国公夫人嘉悦郡主在门外恭敬道。
襄宁长公主缓缓起身,鎏金护甲轻抚过衣襟上并不存在的皱褶,"走吧,莫要误了时辰。"
府门前,宁国公府三代人已按品级站好。襄宁长公主的目光扫过儿L子、孙子们和他们的妻子,在五房次子贾璨之妻身上略作停留。
贾牧忽然道:"大哥,我听闻诚王被押往宗人府时,曾大喊冤枉,说是有人陷害。若真如此..."
"五弟,"贾攸转身,目光如炬,"无论真相如何,陛下已经下旨,此事便已成定局。我们作为臣子,只能谨遵圣意。"
贾敬轻叹:"大哥说得是。只是雍王那边..."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贾攸的贴身小厮进来,低声道:"国公爷,公主殿下身边的茗霜姐姐来了,说公主殿下请五位老爷即刻去静康院一趟。"
五兄弟面面相觑。贾攸整了整衣冠:"知道了,我们这就去。"
待小厮退下,贾牧忍不住道:"母亲这时候召见,莫非也是为了今日朝堂之事?"
贾敬摇头:"母亲平日里虽不过问朝政,但耳目灵通。今日这般大事,她老人家必然知晓。"
贾攸深吸一口气:"走吧,莫让母亲久等。"
五人出了书房,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宁国公府最幽静的静康院。院中古树参天,花香幽幽,与府中其他地方的繁华气象截然不同。
襄宁长公主已年越七旬,但精神矍铄,端坐在正厅的太师椅上,手中捻着一串佛珠。见五个儿子进来,她微微颔首:"都坐吧。"
五人依次行礼落座。襄宁长公主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过,最后停在贾攸身上:"攸儿,今日朝堂上的事,你们兄弟几个都知道了?"
贾攸恭敬道:"回母亲,我们正在讨论此事。"
襄宁长公主轻哼一声:"顺王这一手,倒是狠辣。"她转动佛珠,声音低沉,"诚王虽与我不亲近,但毕竟是皇室血脉,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贾攸谨慎道:"母亲,陛下圣明,既已下旨,必有道理。"
襄宁长公主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倒是会说话。不过,本宫叫你们来,不是听这些场面话的。"她顿了顿,"宁国公府与雍王是姻亲,这是明面上的事。如今朝中风向有变,你们需得谨慎行事。"
贾敬问道:"母亲的意思是..."
"明面上,宁国公府要保持中立,不可与任何皇子走得太近。"襄宁长公主缓缓道,"但暗地里..."她忽然停住,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贾攸,"这是雍王派人秘密送来的,你看看。"
贾攸接过信,快速浏览一遍,脸色微变:"雍王想借我们府上的商路..."
襄宁长公主点头:"正是。景王得势,雍王处境艰难。我们虽不能明着相助,但暗中行个方便,还是可以的。"
贾牧忍不住道:"母亲,这若被景王知晓..."
"所以必须谨慎。"襄宁长公主目光锐利,"攸儿,你掌管府中商队,此事交给你安排。记住,万不可留下把柄。"
贾攸郑重点头:"儿子明白。"
襄宁长公主又看向其他四人:"你们几个,近日在各自职位上也要格外小心。尤其是牧儿,你性子急,最容易被人利用,切记谨言慎行。"
贾牧低头称是。
襄宁长公主叹了口气:"多事之秋啊。皇兄龙体欠安,皇子们蠢蠢欲动,我们这样的家族,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她摆摆手,"罢了,你们都回去吧。记住本宫今日的话。"
五人起身行礼,正要退出,襄宁长公主忽然又道:"攸儿留下,本宫还有话单独与你说。"
待其他四人退出,襄宁长公主示意贾攸靠近:"雍王信中提到的货物,实则是军械。"
贾攸瞳孔一缩:"军械?这..."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襄宁长公主沉声道,"雍王已到危急关头。我们宁国公府与雍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明白吗?"
贾攸深吸一口气:"儿子明白。只是此事风险太大..."
襄宁长公主冷笑:"风险?如今景王拉拢了顺王,若景王得势,顺王自然借势而起。你以为我们宁国公府能独善其身?你忘了你侄子贾琤被甄家刺杀的事了?"
“本宫不管谁得势,但绝不能是甄家一脉!”襄宁长公主斩钉截铁的道。
贾攸脸色一暗。数月前,他的侄子——三弟贾啟的嫡长子贾琤,奉陛下之命下扬州查盐税亏空案,结果查到与甄家有关,带着证据回京的途中几番遭遇刺杀,险些丧命。若非母亲谨慎,派了暗卫暗中保护,才顺利护送琤儿回京,就这样琤儿还受了伤,甄家也因此被陛下厌弃。这件事,是宁国公府上下的耻辱,区区甄家,不过靠着甄家老太太是陛下的乳母上位,竟敢刺杀宁国公府嫡系,简直是不将宁国公府和襄宁长公主放在眼里。
若甄家一脉得势,那宁国公府日后……
"儿子...明白了。"贾攸声音低沉,"定不负母亲所托。"
襄宁长公主神色稍霁:"去吧。记住,此事只你知我知,连你那几个弟弟也不可透露。"
贾攸躬身退出静康院,抬头望见满天星斗,心中却如压了一块巨石。朝堂之争,已如这夜色般深沉难测。而他,正带着整个宁国公府,一步步走向漩涡中心。
第186章
雍王府内,烛火通明。
雍王负手立于书房窗前,望着院中积雪,面色阴沉如水。"老九这一手,倒是出乎意料。"
身后谋士陈瑜低声道:"王爷,当务之急是查探咱们府上可有多出些什么,避免与巫蛊扯上联系。顺王既然敢公开指控,必有所恃。微臣怀疑,他手中还有其他证据。"
"证据?"雍王冷笑,"本王行得正坐得直,何惧他栽赃?"
另一谋士张谦拱手:"王爷,巫蛊之事非同小可。即便陛下不信,也会心存芥蒂。为今之计,当双管齐下——一面盯着其他王爷的动向,一面查探府中的情况。"
雍王转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查!给本王彻查王府!他若敢对本王出手,就别怪本王不念兄弟之情!"
陈瑜犹豫道:"王爷,顺王今日去了清风别院,据说...包养了男宠。"
雍王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好个老九!这是要自污以保身啊!"笑声戛然而止,他眯起眼睛,"不过,这招对本王没用。传令下去,继续盯着,务必找到他的把柄!"
张谦补充道:"还有一事。景王与府上幕僚今日闭门密议良久,不知在谋划什么。"
"老八?"雍王沉吟,"派人盯紧了。"
陈瑜回道:"探子一直在暗中盯着,只是景王府防备森严,无法得知详情。"
雍王冷哼一声:"这世上哪有什么秘密?不过是暂时隐而不发罢了。给本王盯紧了,狐狸尾巴总有露出来的一天!"
窗外,一只黑鸦掠过夜空,发出刺耳的鸣叫,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不祥之事。
******
皇宫紫宸殿内,隆兴帝正在批阅奏章,夏守忠轻手轻脚地进来:"陛下,暗卫统领求见。"
隆兴帝头也不抬:"宣。"
一名黑衣人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殿中,跪伏于地:"启禀陛下,顺王殿下今日去了清风别院,召见了头牌柳公子。"
隆兴帝笔下微顿,随即继续批阅:"还有呢?"
"景王殿下召集幕僚密议至深夜,似乎在谋划些什么。另外,雍王殿下也召集了谋士密谈。"
隆兴帝终于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朕这些儿L子啊...一个个都不让朕省心。"他望向窗外的夜色,"继续盯着,朕倒要看看,他们还能闹出什么花样来。"
夏守忠小心翼翼地问:"陛下,巫蛊之事..."
隆兴帝冷笑:"朕还没老糊涂到相信这种把戏。不过..."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借此机会看看儿L子们的真面目,倒也不错。"
殿内烛火摇曳,将隆兴帝的身影拉得很长,孤独而威严。这位统治大乾五十多年的帝王,正以他独有的方式,审视着儿L子们的明争暗斗,等待着最合适的继承者脱颖而出。
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是棋子,每个人也都以为自己是棋手。
宁国公府静康院正房。
襄宁长公主静坐在窗前,看窗外大雪纷飞,思绪翻飞间想起如今正斗的火热的王爷们,想起宫里满头白发的皇兄,想起荣国公府也掺和到夺嫡,一头栽了进去……
只觉得,隆兴五十二年的冬天格外冷冽。
次年开春后不久,便到了隆兴帝的万寿节。
宁国公府上下天未亮就忙碌起来。襄宁长公主寅时三刻便起了身,由身边的大丫鬟们伺候着梳妆打扮。她选了绛紫色绣金凤的朝服,发髻高挽,插着御赐的九凤衔珠金步摇,虽已年过七旬,却仍保持着皇室长公主的威仪。
"母亲,车马已备好了。"宁国公夫人嘉悦郡主在门外恭敬道。
襄宁长公主缓缓起身,鎏金护甲轻抚过衣襟上并不存在的皱褶,"走吧,莫要误了时辰。"
府门前,宁国公府三代人已按品级站好。襄宁长公主的目光扫过儿L子、孙子们和他们的妻子,在五房次子贾璨之妻身上略作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