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荣国公府下人闲言碎语不少,说小姐是来打秋风的,又说她身子弱,爱耍小性..."林忠声音越来越低,"小姐早先被荣国公府老太君安排着住在荣禧堂,后得了宁国公府襄宁长公主的襄助,才同荣国公府的姑娘们一起开了院子单独住,但荣国公府二太太那边..."
"二太太?"林如海眼中寒光一闪。
"是。二太太表面上客气,实则处处克扣小姐的用度。前些日子小姐的丫头雪雁去领月例银子,竟被推二阻四,最后还是老太君身边的鸳鸯姑娘看不过去,才..."
林如海猛地拍案而起,案上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他胸口剧烈起伏,半晌才强压下怒火,缓缓坐回椅中。
扬州官场正值多事之秋。盐税亏空案牵连甚广,巡盐御史这个位置本就如坐针毡,如今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林如海自身尚且难保,如何护持远在京城的女儿L?
"你先下去吧。"林如海疲惫地挥了挥手。
待林忠退下,林如海从袖中取出黛玉的信,又细细读了一遍。字里行间,他仿佛看到女儿L强颜欢笑的模样。妻子贾敏去世后,他将黛玉送入岳家荣国公府,本是想让她在外祖母膝下得些疼爱,谁知...
窗外雨声渐急,林如海沉思良久,终于提笔写下一封信。不是给荣国公府——岳家势大,他若直接责备,只会让黛玉处境更为难。这封信是写给宁国公贾攸的。
贾攸与林如海早年有些来往,虽交情不深,但总算有些同僚之谊。更重要的是,宁国公府与荣国公府同出一脉,却因祖上分家而各自立府,如今宁国公府有襄宁长公主坐镇,比之荣国公府更加显贵。
信送出后,林如海又命人备了几份厚礼,都是扬州特产,外加几幅名家字画。他在礼单上特意注明是给宁国公府几位主子们的,不奢求襄宁长公主能出手襄助黛玉,只希望宁国公府随便哪位主子能暗中照拂黛玉一二。
十日*后,京都宁国公府。
嘉悦郡主正在梳妆,丫鬟来报:"国公爷来了。"
贾攸大步走入内室,见妻子正在对镜理妆,便挥手让下人退下,亲自拿起一支金簪为妻子簪上。
"今日怎么这般殷勤?"嘉悦郡主从镜中笑睨丈夫。
贾攸笑道:"有件事要劳烦夫人了。"
他从袖中取出林如海的信,嘉悦郡主接过细读,眉头渐渐蹙起:"这林姑爷也真是...自己女儿L在荣府受了委屈,倒求到我们府上来了。"
"林如海处境艰难,扬州那边风声鹤唳。"贾攸叹了口气,"他不敢直接与岳家冲突,只能辗转托到我这里。我想着,毕竟是亲戚..."
嘉悦郡主将信放下,若有所思:"林姑娘我见过几次,确实是个惹人怜爱的。咱们府上二弟妹同林姑娘关系极好,平日里也照顾有加。只是如今瑾儿L瑜儿L他们膝下都添了子嗣,唯独琤儿L媳妇体弱多病,琤儿L膝下也没个一儿L半女的,二弟妹有意让琤儿L纳个通房妾室,好歹绵延子嗣。但琤儿L不愿意,二弟妹如今正心焦着呢!一时间没顾及到林姑娘那边,但我若是出面的话,只怕荣国公府那边……"
"琤儿L这桩婚事当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咱们府中没有妾室通房,琤儿L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见得多了,不想纳妾也正常。日后再看看吧!若是琤儿L真的不愿意,也不好强求,日后下面孙辈只会越来越多,府上的小子们只要有琤儿L看中的,过继也行。总不至于让琤儿L日后膝下荒凉!”贾攸对贾琤是有些愧疚的,这桩婚事最终落在了他头上,为了府里还不能拒绝,如今只能从其他地方去弥补了。
“至于荣国公府老太太到底是长辈,到即止。
正好要去给母亲请安。"
次日清晨,嘉悦郡主来到襄宁长公主居住的静康院。长公主正在佛堂诵经,见儿L媳来了,便让映雪扶她到外间暖阁说话。
身边伺候多年的素梅姑姑如今年纪也大了,襄宁长公主安排了素梅姑姑去荣养。映雪是素梅姑姑临退去之前培养的,襄宁长公主虽然不时还会想起素梅姑姑来,偶尔唤她来说说话。映雪心细,接手了素梅姑姑手上的事情后,也没出过岔子,襄宁长公主还算满意。
"母亲近日气色甚好。"嘉悦,"这是南边新送来的,最是养颜。"
:"你有心了。"
闲话几句后,嘉悦郡主状似无意地提起:"昨日收到扬州林姑爷的信,说是挂念女儿L,想请我们府上照拂一二。"
"林如海?"襄宁长公主略一思索,"怎么忽然间求到咱们府上来了?"
"荣国公府跟漏勺似的,只怕是听说了林姑娘在荣国公府过得不太顺心,下人们闲言碎语不少。"
襄宁长公主眉头微皱:"贾敏走得早,留下这么个女儿L...荣国公府那些下人确实没规矩。"
"林大人远在扬州,鞭长莫及。我想着,到底是亲戚..."
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林如海既求到了咱们府上,攸儿L又有心帮衬一二,那咱们也不好袖手旁观。敏仪与黛玉亲近,便让敏仪去一趟荣国公府,就说本宫想见见黛玉,接她来住几日。"
嘉悦郡主心中一喜,知道婆母这是要出面为黛玉撑腰了:"媳妇这就去安排。"
敏仪县主沈氏一向与黛玉亲近,不过近日因为长子后宅之事操心,到有些忽视了黛玉。接到婆母口谕后,她立刻命人备下车马,亲自前往荣国公府。
荣国公府内,黛玉正在老太君房中陪着说话。忽听丫鬟来报:"宁国公府二太太来了。"
史氏有些诧异:"这个时辰,沈氏来做什么?"
不多时,沈氏被引入内室。她先向史氏行礼问安,又与众人寒暄一番,这才说明来意:"母亲近日总念叨着想见见黛玉,特命我来接黛玉过府住几日。"
史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这倒是巧了,黛玉正好在这儿L。"
黛玉起身向沈氏行礼,心中却满是疑惑。伯外祖母虽平日里也关心她,但也未曾直接出面,如今怎会突然接她过府?
王氏站在一旁,脸上堆笑,眼中却透着审视:"长公主厚爱,是黛玉的福气。只是黛玉身子弱,怕给长公主添麻烦..."
沈氏微微一笑:"母亲特意嘱咐了,已命人收拾了离她院子最近的暖阁,地龙都烧起来了,绝不会冻着林姑娘。"
这话一出,屋内众人神色各异。襄宁长公主亲自安排住处,这是何等待遇?
史太君看了王氏一眼,笑道:"既然长公主盛情,黛玉就去住几日吧。"又对黛玉道,"你也好久没见你这位伯外祖母了,正好说说话。"
黛玉乖巧应是,心中却明白,这绝非寻常走亲戚那么简单。
沈氏亲自帮黛玉收拾了几件衣物,又对老太太道:"母亲说了,不必急着送黛玉回来,我们府中玥儿L那丫头也盼着黛玉去与她做个伴,想多留黛玉住些日子。"
离开时,沈氏特意挽着黛玉的手,一路从院中走到二门,让荣国公府上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宁国公国府对黛玉何等重视。
宁国公府的马车宽敞舒适,铺着厚厚的锦褥。沈氏亲自为黛玉斟了热茶:"天冷,喝口茶暖暖身子。"
黛玉双手接过,轻声道谢。
"你伯外祖母虽在宁国公府,却也时常关心你的处境。"沈氏柔声道,"你父亲也很是关心你,特地求到了国公爷跟前,让我们府上多照拂你。"
黛玉眼眶微热。自母亲去世后,她来到京都外祖家,就此与父亲分别,多年不见,如今越发想家了。
到了宁国公府,襄宁长公主在静康院内等待着一行人到来。见黛玉走近,襄宁长公主上前拉住她的手:"好孩子,让本宫好好看看。"
黛玉要行礼,被襄宁长公主拦住:"自家人不必多礼。"她细细端详黛玉,叹道,"如今长开了,眉眼像极了你母亲年轻时。"
襄宁长公主亲自携黛玉入内,一路嘘寒问暖。到了安排给黛玉的暖阁,只见屋内陈设精致,书案上还摆着几本崭新的诗集,显是特意准备的。
"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告诉你舅母。"襄宁长公主拍拍黛玉的手,"把这儿L当自己家。"
当晚,沈氏设了小宴为黛玉接风。席间,宁国府的女眷们言笑晏晏,没人问黛玉在荣府过得如何,也没人用那种怜悯中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她。黛玉久违地感到轻松自在。
宴罢,沈氏送黛玉回房,在廊下轻声道:"你父亲很挂念你。"
黛玉猛地抬头,眼中泛起泪光。
"他处境艰难,却仍惦记着你。"沈氏温声道,"在宁国公府安心住着,什么时候想回去了,我亲自送你。"
黛玉深深一福:"多谢...二舅母。"
沈氏扶起她,笑道:"傻孩子,一家人说什么谢。"
是夜,黛玉躺在柔软的被褥中,望着窗外宁国公府高挂的灯笼,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这次来宁国公府绝非偶然。父亲远在扬州却仍设法护她,宁国公府众人默契地为她撑腰...这份情谊,她铭记于心。
"二太太?"林如海眼中寒光一闪。
"是。二太太表面上客气,实则处处克扣小姐的用度。前些日子小姐的丫头雪雁去领月例银子,竟被推二阻四,最后还是老太君身边的鸳鸯姑娘看不过去,才..."
林如海猛地拍案而起,案上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他胸口剧烈起伏,半晌才强压下怒火,缓缓坐回椅中。
扬州官场正值多事之秋。盐税亏空案牵连甚广,巡盐御史这个位置本就如坐针毡,如今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林如海自身尚且难保,如何护持远在京城的女儿L?
"你先下去吧。"林如海疲惫地挥了挥手。
待林忠退下,林如海从袖中取出黛玉的信,又细细读了一遍。字里行间,他仿佛看到女儿L强颜欢笑的模样。妻子贾敏去世后,他将黛玉送入岳家荣国公府,本是想让她在外祖母膝下得些疼爱,谁知...
窗外雨声渐急,林如海沉思良久,终于提笔写下一封信。不是给荣国公府——岳家势大,他若直接责备,只会让黛玉处境更为难。这封信是写给宁国公贾攸的。
贾攸与林如海早年有些来往,虽交情不深,但总算有些同僚之谊。更重要的是,宁国公府与荣国公府同出一脉,却因祖上分家而各自立府,如今宁国公府有襄宁长公主坐镇,比之荣国公府更加显贵。
信送出后,林如海又命人备了几份厚礼,都是扬州特产,外加几幅名家字画。他在礼单上特意注明是给宁国公府几位主子们的,不奢求襄宁长公主能出手襄助黛玉,只希望宁国公府随便哪位主子能暗中照拂黛玉一二。
十日*后,京都宁国公府。
嘉悦郡主正在梳妆,丫鬟来报:"国公爷来了。"
贾攸大步走入内室,见妻子正在对镜理妆,便挥手让下人退下,亲自拿起一支金簪为妻子簪上。
"今日怎么这般殷勤?"嘉悦郡主从镜中笑睨丈夫。
贾攸笑道:"有件事要劳烦夫人了。"
他从袖中取出林如海的信,嘉悦郡主接过细读,眉头渐渐蹙起:"这林姑爷也真是...自己女儿L在荣府受了委屈,倒求到我们府上来了。"
"林如海处境艰难,扬州那边风声鹤唳。"贾攸叹了口气,"他不敢直接与岳家冲突,只能辗转托到我这里。我想着,毕竟是亲戚..."
嘉悦郡主将信放下,若有所思:"林姑娘我见过几次,确实是个惹人怜爱的。咱们府上二弟妹同林姑娘关系极好,平日里也照顾有加。只是如今瑾儿L瑜儿L他们膝下都添了子嗣,唯独琤儿L媳妇体弱多病,琤儿L膝下也没个一儿L半女的,二弟妹有意让琤儿L纳个通房妾室,好歹绵延子嗣。但琤儿L不愿意,二弟妹如今正心焦着呢!一时间没顾及到林姑娘那边,但我若是出面的话,只怕荣国公府那边……"
"琤儿L这桩婚事当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咱们府中没有妾室通房,琤儿L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见得多了,不想纳妾也正常。日后再看看吧!若是琤儿L真的不愿意,也不好强求,日后下面孙辈只会越来越多,府上的小子们只要有琤儿L看中的,过继也行。总不至于让琤儿L日后膝下荒凉!”贾攸对贾琤是有些愧疚的,这桩婚事最终落在了他头上,为了府里还不能拒绝,如今只能从其他地方去弥补了。
“至于荣国公府老太太到底是长辈,到即止。
正好要去给母亲请安。"
次日清晨,嘉悦郡主来到襄宁长公主居住的静康院。长公主正在佛堂诵经,见儿L媳来了,便让映雪扶她到外间暖阁说话。
身边伺候多年的素梅姑姑如今年纪也大了,襄宁长公主安排了素梅姑姑去荣养。映雪是素梅姑姑临退去之前培养的,襄宁长公主虽然不时还会想起素梅姑姑来,偶尔唤她来说说话。映雪心细,接手了素梅姑姑手上的事情后,也没出过岔子,襄宁长公主还算满意。
"母亲近日气色甚好。"嘉悦,"这是南边新送来的,最是养颜。"
:"你有心了。"
闲话几句后,嘉悦郡主状似无意地提起:"昨日收到扬州林姑爷的信,说是挂念女儿L,想请我们府上照拂一二。"
"林如海?"襄宁长公主略一思索,"怎么忽然间求到咱们府上来了?"
"荣国公府跟漏勺似的,只怕是听说了林姑娘在荣国公府过得不太顺心,下人们闲言碎语不少。"
襄宁长公主眉头微皱:"贾敏走得早,留下这么个女儿L...荣国公府那些下人确实没规矩。"
"林大人远在扬州,鞭长莫及。我想着,到底是亲戚..."
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林如海既求到了咱们府上,攸儿L又有心帮衬一二,那咱们也不好袖手旁观。敏仪与黛玉亲近,便让敏仪去一趟荣国公府,就说本宫想见见黛玉,接她来住几日。"
嘉悦郡主心中一喜,知道婆母这是要出面为黛玉撑腰了:"媳妇这就去安排。"
敏仪县主沈氏一向与黛玉亲近,不过近日因为长子后宅之事操心,到有些忽视了黛玉。接到婆母口谕后,她立刻命人备下车马,亲自前往荣国公府。
荣国公府内,黛玉正在老太君房中陪着说话。忽听丫鬟来报:"宁国公府二太太来了。"
史氏有些诧异:"这个时辰,沈氏来做什么?"
不多时,沈氏被引入内室。她先向史氏行礼问安,又与众人寒暄一番,这才说明来意:"母亲近日总念叨着想见见黛玉,特命我来接黛玉过府住几日。"
史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这倒是巧了,黛玉正好在这儿L。"
黛玉起身向沈氏行礼,心中却满是疑惑。伯外祖母虽平日里也关心她,但也未曾直接出面,如今怎会突然接她过府?
王氏站在一旁,脸上堆笑,眼中却透着审视:"长公主厚爱,是黛玉的福气。只是黛玉身子弱,怕给长公主添麻烦..."
沈氏微微一笑:"母亲特意嘱咐了,已命人收拾了离她院子最近的暖阁,地龙都烧起来了,绝不会冻着林姑娘。"
这话一出,屋内众人神色各异。襄宁长公主亲自安排住处,这是何等待遇?
史太君看了王氏一眼,笑道:"既然长公主盛情,黛玉就去住几日吧。"又对黛玉道,"你也好久没见你这位伯外祖母了,正好说说话。"
黛玉乖巧应是,心中却明白,这绝非寻常走亲戚那么简单。
沈氏亲自帮黛玉收拾了几件衣物,又对老太太道:"母亲说了,不必急着送黛玉回来,我们府中玥儿L那丫头也盼着黛玉去与她做个伴,想多留黛玉住些日子。"
离开时,沈氏特意挽着黛玉的手,一路从院中走到二门,让荣国公府上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宁国公国府对黛玉何等重视。
宁国公府的马车宽敞舒适,铺着厚厚的锦褥。沈氏亲自为黛玉斟了热茶:"天冷,喝口茶暖暖身子。"
黛玉双手接过,轻声道谢。
"你伯外祖母虽在宁国公府,却也时常关心你的处境。"沈氏柔声道,"你父亲也很是关心你,特地求到了国公爷跟前,让我们府上多照拂你。"
黛玉眼眶微热。自母亲去世后,她来到京都外祖家,就此与父亲分别,多年不见,如今越发想家了。
到了宁国公府,襄宁长公主在静康院内等待着一行人到来。见黛玉走近,襄宁长公主上前拉住她的手:"好孩子,让本宫好好看看。"
黛玉要行礼,被襄宁长公主拦住:"自家人不必多礼。"她细细端详黛玉,叹道,"如今长开了,眉眼像极了你母亲年轻时。"
襄宁长公主亲自携黛玉入内,一路嘘寒问暖。到了安排给黛玉的暖阁,只见屋内陈设精致,书案上还摆着几本崭新的诗集,显是特意准备的。
"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告诉你舅母。"襄宁长公主拍拍黛玉的手,"把这儿L当自己家。"
当晚,沈氏设了小宴为黛玉接风。席间,宁国府的女眷们言笑晏晏,没人问黛玉在荣府过得如何,也没人用那种怜悯中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她。黛玉久违地感到轻松自在。
宴罢,沈氏送黛玉回房,在廊下轻声道:"你父亲很挂念你。"
黛玉猛地抬头,眼中泛起泪光。
"他处境艰难,却仍惦记着你。"沈氏温声道,"在宁国公府安心住着,什么时候想回去了,我亲自送你。"
黛玉深深一福:"多谢...二舅母。"
沈氏扶起她,笑道:"傻孩子,一家人说什么谢。"
是夜,黛玉躺在柔软的被褥中,望着窗外宁国公府高挂的灯笼,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这次来宁国公府绝非偶然。父亲远在扬州却仍设法护她,宁国公府众人默契地为她撑腰...这份情谊,她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