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而在荣国府,王氏正对周瑞家的发火:"宁国公府这是什么意思?接走林丫头,倒显得我们亏待了她似的!"
周瑞家的低头不敢言语,心中却明白,经此一事,荣国公府上下再不敢轻慢那位林姑娘了。
第154章
秋风渐起时,黛玉住进了宁国府的明月堂。
明月堂是一处小巧精致的居所,因堂前有一方半月形的小池塘而得名。襄宁长公主安排沈氏去荣国公府接黛玉时,嘉悦郡主就让人将明月堂收拾了出来,这院子离三房更近些,也方便沈氏多照拂黛玉。
黛玉初到时正值黄昏,池塘里映着一轮将满未满的月影,四周种着几株桂树,香气浮动,倒是个清幽的好去处。
傍晚,秋日的风掠过宁国公府的屋檐,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林黛玉倚在明月堂的窗边,手中捏着一封刚从扬州送来的家书。信纸已经有些皱了,显然是被反复展开又折起多次。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父亲熟悉的字迹,眼中泛起一层薄薄的水雾。
"姑娘,该添件衣裳了。"紫鹃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件藕荷色的夹袄披在黛玉肩上,"秋风凉,仔细身子。"
黛玉微微点头,却没有移动。她的目光仍停留在信纸上,那上面父亲的字迹工整而克制,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牵挂。林如海在信中详细询问了她在荣国公府的饮食起居,甚至特意提到已托付宁国公多加照看。想到父亲远在扬州,公务繁忙之余还要为自己操心,黛玉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父亲他...总是这样。"黛玉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在外祖母家一切都好,他却还要..."
紫鹃见状,悄悄退了出去,不多时带着雪雁一同回来。雪雁手中捧着一盏新沏的龙井,茶香袅袅,试图驱散室内的沉闷。
"姑娘,喝口茶吧。"雪雁将茶盏放在黛玉手边的小几上,"老爷来信说了什么让姑娘这般伤神?"
黛玉这才回过神来,将信纸小心折好,收入袖中。"父亲说扬州盐务繁忙,他常常深夜才能歇息,却还记挂着我的衣食住行。"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痛色,"他甚至...求到了宁府大舅舅那里,请他多照看我。"
紫鹃与雪雁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了然。自从黛玉六岁丧母,守孝三年后被接到荣国公府抚养,林如海虽公务缠身,却从未间断过对女儿的关心。每月必有家书,逢年过节更是派人送来各种扬州特产和亲手挑选的礼物。
"我真是个不孝的女儿。"黛玉突然说道,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哽咽,"不仅不能承欢膝下,反而让父亲远在扬州还要为我操心。他本就有那么多公务要处理..."
雪雁急忙上前,轻轻握住黛玉微凉的手:"姑娘快别这么说!老爷最疼姑娘了,他若知道姑娘这般自责,心里不知该多难受呢。"
紫鹃也温声劝道:"姑老爷是担心姑娘,可姑娘若因此郁结于心,岂不是辜负了姑老爷的一片苦心?姑娘更应该放宽心,好好将养身子,这样才不会让姑老爷的心思白费。"
窗外的风忽然大了,吹得竹林沙沙作响。一片竹叶飘进窗来,落在黛玉的裙摆上。她拾起那片叶子,在指尖轻轻转动。
"你们说得对。"良久,黛玉轻叹一声,"父亲他...定是希望我过得好。"她的声音依然轻柔,却少了方才的颓丧,"只是每每想到他独自一人在扬州,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就..."
紫鹃见黛玉情绪稍缓,趁机说道:"姑娘若思念老爷,不如写封回信?把在府里的趣事说给老爷听,也好让他放心。"
黛玉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来:"可我写些什么呢?说我在外祖母家锦衣玉食?说我和姐妹们吟诗作对?父亲他...要的不是这些。"
"老爷要的是姑娘平安喜乐。"雪雁插嘴道,"姑娘只要如实写就好,不必刻意掩饰什么。老爷最懂姑娘的心思了。"
黛玉望着两个忠心的丫鬟,心中的郁结似乎松动了些。她想起父亲每次来信都会附上几句扬州的新诗,或是描述衙门后院新开的花。他总是这样,在繁忙中仍不忘与女儿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好,我写。"黛玉终于露出一丝浅笑,"不过得等明日了,今日天色已晚。"
紫鹃见黛玉情绪好转,连忙吩咐雪雁去准备晚膳。她自己则留下来,为黛玉整理书案,顺便将散落的诗稿归置整齐。
"姑娘这几日在宁国公府和玥姑娘作伴,可还习惯?"紫鹃一边收拾一边问道。
提到贾玥,黛玉的神情玥妹妹待我极好,她虽比我年幼几岁,却与我很是合得来。前日"
"三太太对姑娘也很是照拂。"紫鹃笑着说,"昨日送来的那盒胭脂,听说是特意从南边带来的。"
黛玉点点头,眼中流露出真挚的感次去请安,她总要问我的饮食起居,还常留,她的声音低了下来,"有时世..."
紫鹃知道黛玉又想起了早逝的母亲,连忙岔开话题:"姑那本诗集?听说是最新的刻本呢。"
黛玉明白紫鹃的用意,勉强笑了笑:"也好,正好明日可以抄录几首给父亲寄去。"
晚膳后,黛玉独格外明亮,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里,为一切披上一层银纱。她想起小时候在扬州,父亲常抱着她在庭院里赏月,的月亮,
"姑娘,夜里风大。"紫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黛玉的思绪。
"紫鹃,你说...父亲此刻也在看这轮月亮吗?"黛玉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问道。
紫鹃走到黛玉身旁,顺着她的目光望向天空:"一定是的。姑老爷最懂风雅,这样的月色怎会错过?"
黛玉微微笑了:"那这月光,也算是连接扬州和京城的桥梁了。"她拢了拢衣襟,"明日我要给父亲写一封长信,把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他。还有...我要告诉他,我很好,真的很好。"
紫鹃欣慰地看着黛玉的侧脸,月光下,那张总是带着轻愁的脸庞此刻显得格外坚定。
"姑娘能这样想就对了。"紫鹃柔声道,"姑老爷知道姑娘在外祖家过得开心,定会欣慰的。"
黛玉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月亮,转身回到屋内。她知道,远在扬州的父亲此刻或许也正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唯一的女儿。但这一次,思念中不再只有忧伤,还有一份相互理解的温暖。
次日清晨,黛玉早早起床,亲自研墨铺纸。她决定不再像从前那样在家信中只报喜不报忧,而是要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父亲——她的思念,她的感激,以及她在外祖家收获的温情。
"父亲大人膝下,"黛玉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见字如晤。昨夜望月,忆及儿时在扬州..."
写到这里,黛玉的笔停顿了一下。她抬头望向窗外,晨光中的竹影婆娑,仿佛在为她鼓劲。她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儿在外祖家一切安好,外祖母疼爱,宁府的三舅母对我格外关怀,更有几位姐妹朝夕相伴..."
信越写越长,黛玉将这段时间在外祖家的点点滴滴都娓娓道来。她写到自己与贾玥一起赏菊作诗,写到三舅母送来的精致点心,甚至写到了前日与宝玉因为一句诗争论不休的小插曲。字里行间,是一个女儿对父亲毫无保留的倾诉。
"姑娘写了好些呢。"雪雁端来新沏的茶,好奇地瞥了一眼信纸。
黛玉放下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告诉父亲,让他知道...我过得很好。"
紫鹃走过来,为黛玉披上一件外衣:"姑娘要不要歇会儿再写?"
"不必了,马上就写完。"黛玉重新拿起笔,在信的最后写道:"父亲勿以儿为念,公务之余务必珍重。随信附上儿亲手所制香囊一枚,内装宁国公府桂花,愿花香伴父亲入眠。"
写完最后一个字,黛玉轻轻吹干墨迹,将信纸小心折好。她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精致的香囊,那是她花了三个晚上才绣好的,上面是一丛幽兰,针脚细密,显然是用了心思的。
"这样...父亲应该会放心了吧。"黛玉喃喃自语,将香囊和信一起放入信封中。
紫鹃看着黛玉如释重负的表情,欣慰地说:"姑老爷收到姑娘的信,定会高兴的。"
黛玉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要让父亲知道,他的女儿已经长大了,懂得照顾自己了。"她顿了顿,"虽然...我还是会想他。"
雪雁在一旁插嘴:"姑娘想老爷是人之常情,但姑娘能这样想开,才是对老爷最好的安慰呢。"
黛玉点点头,将信封交给紫鹃:"让人快些送出去吧。"
紫鹃接过信,正要离开,忽听黛玉又道:"等等。"
"姑娘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紫鹃转身问道。
黛玉摇摇头,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把这个也一并寄去吧,是我最近抄录的,父亲或许会喜欢。"
紫鹃笑着应了,小心地将诗集和信收好,转身去安排人送信。
黛玉站在窗前,望着紫鹃远去的背影,心中一片澄明。她知道,思念不会因此消失,但从此以后,这份思念将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连接父女心灵的纽带。
周瑞家的低头不敢言语,心中却明白,经此一事,荣国公府上下再不敢轻慢那位林姑娘了。
第154章
秋风渐起时,黛玉住进了宁国府的明月堂。
明月堂是一处小巧精致的居所,因堂前有一方半月形的小池塘而得名。襄宁长公主安排沈氏去荣国公府接黛玉时,嘉悦郡主就让人将明月堂收拾了出来,这院子离三房更近些,也方便沈氏多照拂黛玉。
黛玉初到时正值黄昏,池塘里映着一轮将满未满的月影,四周种着几株桂树,香气浮动,倒是个清幽的好去处。
傍晚,秋日的风掠过宁国公府的屋檐,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林黛玉倚在明月堂的窗边,手中捏着一封刚从扬州送来的家书。信纸已经有些皱了,显然是被反复展开又折起多次。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父亲熟悉的字迹,眼中泛起一层薄薄的水雾。
"姑娘,该添件衣裳了。"紫鹃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件藕荷色的夹袄披在黛玉肩上,"秋风凉,仔细身子。"
黛玉微微点头,却没有移动。她的目光仍停留在信纸上,那上面父亲的字迹工整而克制,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牵挂。林如海在信中详细询问了她在荣国公府的饮食起居,甚至特意提到已托付宁国公多加照看。想到父亲远在扬州,公务繁忙之余还要为自己操心,黛玉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父亲他...总是这样。"黛玉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在外祖母家一切都好,他却还要..."
紫鹃见状,悄悄退了出去,不多时带着雪雁一同回来。雪雁手中捧着一盏新沏的龙井,茶香袅袅,试图驱散室内的沉闷。
"姑娘,喝口茶吧。"雪雁将茶盏放在黛玉手边的小几上,"老爷来信说了什么让姑娘这般伤神?"
黛玉这才回过神来,将信纸小心折好,收入袖中。"父亲说扬州盐务繁忙,他常常深夜才能歇息,却还记挂着我的衣食住行。"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痛色,"他甚至...求到了宁府大舅舅那里,请他多照看我。"
紫鹃与雪雁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了然。自从黛玉六岁丧母,守孝三年后被接到荣国公府抚养,林如海虽公务缠身,却从未间断过对女儿的关心。每月必有家书,逢年过节更是派人送来各种扬州特产和亲手挑选的礼物。
"我真是个不孝的女儿。"黛玉突然说道,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哽咽,"不仅不能承欢膝下,反而让父亲远在扬州还要为我操心。他本就有那么多公务要处理..."
雪雁急忙上前,轻轻握住黛玉微凉的手:"姑娘快别这么说!老爷最疼姑娘了,他若知道姑娘这般自责,心里不知该多难受呢。"
紫鹃也温声劝道:"姑老爷是担心姑娘,可姑娘若因此郁结于心,岂不是辜负了姑老爷的一片苦心?姑娘更应该放宽心,好好将养身子,这样才不会让姑老爷的心思白费。"
窗外的风忽然大了,吹得竹林沙沙作响。一片竹叶飘进窗来,落在黛玉的裙摆上。她拾起那片叶子,在指尖轻轻转动。
"你们说得对。"良久,黛玉轻叹一声,"父亲他...定是希望我过得好。"她的声音依然轻柔,却少了方才的颓丧,"只是每每想到他独自一人在扬州,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就..."
紫鹃见黛玉情绪稍缓,趁机说道:"姑娘若思念老爷,不如写封回信?把在府里的趣事说给老爷听,也好让他放心。"
黛玉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来:"可我写些什么呢?说我在外祖母家锦衣玉食?说我和姐妹们吟诗作对?父亲他...要的不是这些。"
"老爷要的是姑娘平安喜乐。"雪雁插嘴道,"姑娘只要如实写就好,不必刻意掩饰什么。老爷最懂姑娘的心思了。"
黛玉望着两个忠心的丫鬟,心中的郁结似乎松动了些。她想起父亲每次来信都会附上几句扬州的新诗,或是描述衙门后院新开的花。他总是这样,在繁忙中仍不忘与女儿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好,我写。"黛玉终于露出一丝浅笑,"不过得等明日了,今日天色已晚。"
紫鹃见黛玉情绪好转,连忙吩咐雪雁去准备晚膳。她自己则留下来,为黛玉整理书案,顺便将散落的诗稿归置整齐。
"姑娘这几日在宁国公府和玥姑娘作伴,可还习惯?"紫鹃一边收拾一边问道。
提到贾玥,黛玉的神情玥妹妹待我极好,她虽比我年幼几岁,却与我很是合得来。前日"
"三太太对姑娘也很是照拂。"紫鹃笑着说,"昨日送来的那盒胭脂,听说是特意从南边带来的。"
黛玉点点头,眼中流露出真挚的感次去请安,她总要问我的饮食起居,还常留,她的声音低了下来,"有时世..."
紫鹃知道黛玉又想起了早逝的母亲,连忙岔开话题:"姑那本诗集?听说是最新的刻本呢。"
黛玉明白紫鹃的用意,勉强笑了笑:"也好,正好明日可以抄录几首给父亲寄去。"
晚膳后,黛玉独格外明亮,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里,为一切披上一层银纱。她想起小时候在扬州,父亲常抱着她在庭院里赏月,的月亮,
"姑娘,夜里风大。"紫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黛玉的思绪。
"紫鹃,你说...父亲此刻也在看这轮月亮吗?"黛玉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问道。
紫鹃走到黛玉身旁,顺着她的目光望向天空:"一定是的。姑老爷最懂风雅,这样的月色怎会错过?"
黛玉微微笑了:"那这月光,也算是连接扬州和京城的桥梁了。"她拢了拢衣襟,"明日我要给父亲写一封长信,把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他。还有...我要告诉他,我很好,真的很好。"
紫鹃欣慰地看着黛玉的侧脸,月光下,那张总是带着轻愁的脸庞此刻显得格外坚定。
"姑娘能这样想就对了。"紫鹃柔声道,"姑老爷知道姑娘在外祖家过得开心,定会欣慰的。"
黛玉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月亮,转身回到屋内。她知道,远在扬州的父亲此刻或许也正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唯一的女儿。但这一次,思念中不再只有忧伤,还有一份相互理解的温暖。
次日清晨,黛玉早早起床,亲自研墨铺纸。她决定不再像从前那样在家信中只报喜不报忧,而是要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父亲——她的思念,她的感激,以及她在外祖家收获的温情。
"父亲大人膝下,"黛玉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见字如晤。昨夜望月,忆及儿时在扬州..."
写到这里,黛玉的笔停顿了一下。她抬头望向窗外,晨光中的竹影婆娑,仿佛在为她鼓劲。她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儿在外祖家一切安好,外祖母疼爱,宁府的三舅母对我格外关怀,更有几位姐妹朝夕相伴..."
信越写越长,黛玉将这段时间在外祖家的点点滴滴都娓娓道来。她写到自己与贾玥一起赏菊作诗,写到三舅母送来的精致点心,甚至写到了前日与宝玉因为一句诗争论不休的小插曲。字里行间,是一个女儿对父亲毫无保留的倾诉。
"姑娘写了好些呢。"雪雁端来新沏的茶,好奇地瞥了一眼信纸。
黛玉放下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手腕:"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告诉父亲,让他知道...我过得很好。"
紫鹃走过来,为黛玉披上一件外衣:"姑娘要不要歇会儿再写?"
"不必了,马上就写完。"黛玉重新拿起笔,在信的最后写道:"父亲勿以儿为念,公务之余务必珍重。随信附上儿亲手所制香囊一枚,内装宁国公府桂花,愿花香伴父亲入眠。"
写完最后一个字,黛玉轻轻吹干墨迹,将信纸小心折好。她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精致的香囊,那是她花了三个晚上才绣好的,上面是一丛幽兰,针脚细密,显然是用了心思的。
"这样...父亲应该会放心了吧。"黛玉喃喃自语,将香囊和信一起放入信封中。
紫鹃看着黛玉如释重负的表情,欣慰地说:"姑老爷收到姑娘的信,定会高兴的。"
黛玉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要让父亲知道,他的女儿已经长大了,懂得照顾自己了。"她顿了顿,"虽然...我还是会想他。"
雪雁在一旁插嘴:"姑娘想老爷是人之常情,但姑娘能这样想开,才是对老爷最好的安慰呢。"
黛玉点点头,将信封交给紫鹃:"让人快些送出去吧。"
紫鹃接过信,正要离开,忽听黛玉又道:"等等。"
"姑娘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紫鹃转身问道。
黛玉摇摇头,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把这个也一并寄去吧,是我最近抄录的,父亲或许会喜欢。"
紫鹃笑着应了,小心地将诗集和信收好,转身去安排人送信。
黛玉站在窗前,望着紫鹃远去的背影,心中一片澄明。她知道,思念不会因此消失,但从此以后,这份思念将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连接父女心灵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