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炸过的鱼块趁热浸入特意放在院子里冰镇过的卤汁,滋味就会一下子渗透进鱼块的肌理中,营造出一口爆汁的口感。
  这样浸过一夜后,鱼块已经非常美味。
  酒楼里卖的熏鱼,通常到这一步就可以出菜了。
  但莫玲珑改良在熏制的步骤上。
  就地取材,用粗孔的筛子架起已经浸过卤汁的鱼块,下面用茶叶和糖慢慢熏,染上一层浓郁的色泽和淡淡茶香。
  这样做出的熏鱼,质地更为干香。
  吃多了浓油赤酱的荤菜,咬上一小口非常解腻又解馋。
  这曾是她的招牌凉菜,许多老客哪怕有时太忙没空堂食,也会打包带走当零食。
  最后一道“鸭”菜芋泥香酥鸭则是一道功夫菜。
  香酥鸭已经做好,今日只需裹上芋泥再炸一道就能上桌。
  作为玲珑记招牌之一的方子万无一失,但要选用此时此地的材料,还是颇费了一番功夫。
  莫玲珑费了几只鸭子,才勉强还原出八分神韵。
  但仅仅这八分相似,已经让尝菜的林巧吃得想流泪:“姑娘,我没想到鸭子还能这么好吃,比烤鸭还好吃!”
  本地的鸭子肥美多肉,金安人爱吃鸭,但又嫌弃鸭骚味,做成烤鸭是对这种恩物的最大尊重。
  但香酥鸭则能结合烤鸭的优点——逼出鸭子丰富的皮下脂肪,又能不借助蘸料就解决掉鸭骚的问题。
  莫玲珑用按比例调配的香料,炒香年岁后混合粗盐,将整鸭里外抹上再腌上一日,大火蒸熟后再用稀释后再增甜的老卤汁浸泡。
  卤汁缓慢渗透到鸭肉的肌理缝隙中,直到疲色均匀染上卤水的颜色。
  然后再将这卤上味的鸭子吊在房檐下,等晾干后入油锅炸酥,再挂起晾凉,才算做好了香酥鸭。
  “师父,香酥鸭已经够麻烦了,还要加上芋头泥炸?”霍娇边搅着芋泥边问。
  莫玲珑将她手里的芋泥接过来,加入一勺猪油和一点点淀粉继续搅拌。
  头上的布巾包着头发,露出她秀美而立体的眉弓,眸光平静:“如果太简单,谁都能在家里做,又有谁愿意掏银子来我们饭馆吃呢?”
  她一边说,边指导霍娇剔去鸭骨,取肉留皮,裹上芋泥后蘸粉复炸。
  “尝尝?”她夹起一块放凉后起了脆的成品,塞进小丫头嘴里。
  霍娇一咬,眼神猛地一亮,松脆外皮下芋泥绵软,鸭肉香酥,组合在一起,实在滋味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她满含惊喜和期待看着莫玲珑:“这些菜,以后在咱们馆子卖吗?”
  “不,这只是我们几个人的年夜饭。辛苦一年,不值得吃点儿好的吗?”
  莫玲珑弯腰摆盘,淡淡一笑,“但等以后有钱开大酒楼的时候,这些都会是我们菜单上的招牌菜。”
  霍娇多少有了点帮厨经验,问:“师父,是不是因为这些菜做起来费功夫?”
  “对。等以后有钱开大酒楼的时候,再上这些菜。”
  眼下才三个人,要能供应这么多复杂菜式,得有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才行啊。
  霍娇正要满怀信心点头,林巧的哀嚎声传来:“姑娘,开一个饭馆也太难了吧!”
  她看着本子上,记得乱七八糟已经的一账款,惊恐地发现自己盘不清楚了。
  杂货铺的帐只要记下进货价和卖出价就行,饭馆的帐怎么就这么难记呢?!
  闻言,刚把厢房里那些堆得没有章法的东西一一归置完毕的杜琛上前,扫了一眼,然后掏出胸口的本子写下:
  “某算术尚可,交给某试试可否?”
  第46章
  饭馆还没开业,林巧按以前杂货铺子的进出记账。
  从上至下按日期记录了卖出的卤味和焖肉数量跟金额,以及一笔笔买入的物品价格。
  听杜琛说给他看看,她指着账本摇摇头,苦着脸说:“我家姑娘说过,账本不能随便给人看。我就是脑子不够用。姑娘说要算算锅子定价,还有卤味的价到底合不合适,我怎么算都算不明白……”
  以前杂货铺定价特别简单,进货多少,莫爹加点价就卖,不亏有得赚就行。
  做的是细水长流的买卖,不求一锤子挣多少。
  林巧跟着莫玲珑管了几年账,看也看会了。
  但现在,一斤卤味本钱是多少,她完全算不明白!
  “拿来我看看。”
  莫玲珑接过账本。
  提到记账,其实她也是外行。
  上辈子她起步阶段单打独斗,生意的账按月来算。
  记下当月花出去的成本,收进来的钱,简单减一减就是她的毛利了。
  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店面扩大,她请了专业财务。
  账,她会看,心里也有数,但具体怎么记的确是盲区。
  之前卖卤味和焖肉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
  初回金安,铺子转型,一切都是起点。
  定价参考同行,肉铺给她的价差有得赚就行。
  为了不浪费年前的黄金时期,还能快速把铺子要转型
  这个消息放出去,即便少赚都划得来。
  看着林巧记的流水账,莫玲珑开始心算。
  肉和菜价格很清楚,但做火锅店要紧的就是菜要新鲜好看,得加一些损耗。
  底料是她自己做的,大概的成本她心里有数。
  加上人工……
  她还未算完,眼前伸过来一页纸,上面炭笔写着:
  “某虽未看账本,但提醒东家还需考虑铺子的修整和桌椅锅碗。我刚看到厢房里收起来的碗筷有一些已是坏的。”
  莫玲珑微微一怔,是了,还有这些固定资产。
  他竟懂得这些?
  他又翻过一页,后面记录了他刚才清点出来的物品数量和情况。
  莫玲珑几乎没有犹豫,便将账本递给他:“那劳烦你试试。”
  真正的聪明人眼里,这本账册几乎是透明的,看不看都差别不大。
  杜琛垂目接过,郑重其事在纸上写下:“定不负所托,东家放心,某守口如瓶。”
  莫玲珑点点头,她既然交出去,便用人不疑。
  他翻完账册,要了一张大的白纸。
  左侧将林巧记的帐按长期损耗物品,菜品本钱,和定期的支出分门别类列出,在右侧按日期把收入的银两和菜品品种一一对应。
  林巧看得眼睛发直,小声说:“姑娘,这样也太复杂了,你说他这样记对吗?”
  “是对的。而且记得很好。”莫玲珑看着那张白纸渐渐填得丰满,心里十分惊讶。
  原来他说自己算术好,不是信口开河。
  这个人的身份实在是越来越迷了。
  半个时辰后,饭馆的帐重新整理完。
  除了长期损耗品,菜品本钱,和定期支出,他甚至还单列了官府税银。
  而铺子卖了一段时间的卤味和焖肉价格,他在算完之后,评价尚可。
  最后还写了一行字:
  每日记账之余,定期如此盘点,算出的菜品价格才不会蚀本。
  莫玲珑看懂了他的帐,提了一句:“还得加上菜品的损耗。”
  贺琛向她投去赞许的一眼,立刻本钱那里多加了一成的钱额。
  她总算是知道算钱了。
  诏狱出来,一路南下途中,从阿竹口中得知,上京粮价飞涨时,莫娘子卖三文钱一个的平价馒头,30文三个带肉馅的叉烧包。
  他就知道,她没有挣太多银子。
  按林巧的记账法子,她若把锅子定价太低,何时才能收回这铺子修整花出去的一百两白银?
  更别提他居然看到那账册里,还记了霍娇和林巧每月二两银子月银。
  他可从不给阿竹发月银,每年给他点银子零花就是了——多了也会丢。
  霍娇在一旁看不明白,只觉密密麻麻,拍拍林巧的肩:“巧姐,那算出来锅子该定什么价没有?”
  “我还没看明白呢!”林巧咬着竹管笔尾,一行行看下来。
  不算不知道,一算让人惊掉下巴。
  她本以为,有自家姑娘调制的锅底,这暖锅太好挣钱了,都不用再请厨子炒菜,只消把肉和菜洗切装盘端上桌就行。
  还没想周全,这铺子花出去的修整装潢的银两,和押在各家铺子的定银,这些都要考虑进每一个锅子的价格里去。
  莫玲珑:“我已算好价了。”
  她在林巧的账本后翻开新的一页,拿过杜琛手里的碳条写下:
  麻辣锅底60文,鸡汤锅底50文,鸳鸯锅底55文,清汤锅底20文。
  牛肉片30文,猪肉片15文,生鸡蛋1文一个,白菜3文,萝卜2文……
  她看向杜琛:“按每天接待十桌客人,每桌客人花费300文来算,每日可以盈余约一两银子。”
  还没算上她后续打算上的凉菜和点心呢,那些利润也相当可观。
  而十桌,是她铺子现在有的桌数,没算上翻台。
  都是按保守估计来算的,赚得只会更多不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