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李承乾笑了笑,道:“原来你喜欢有人惹你生气啊,难怪你喜欢魏徵。”
李世民也笑道:“魏徵有时候是真会气人,我都觉得当时提拔他一定是我昏了头。”
“假话。”李承乾笑道,“能用魏徵,分明是你英明的体现。”
“被魏徵气坏了的时候,我这么想一想也情有可原嘛。”李世民理直气壮道,“况且我再怎么生气,也没将魏徵如何……也能称得上英明罢?”
看得出来,天可汗对于当着儿子的面自夸这件事还是有些不大习惯,这么一迟疑,倒显得他心虚似的。
李承乾摸了摸下巴,道:“后来有人说你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李世民一听这话,立刻大惊:“他为何如此说?我为何要如此做?”
以魏徵的性格,他能犯什么样的大逆不道之事,而自己竟然在他死后还要如此斤斤计较?
人死如灯灭,过往该一笔勾销了,李世民不觉得自己是这么一个小心眼的人。
“我怎么知道?”李承乾摊摊手,“你得问三百年后的那个人去,哦,对了,此人复姓欧阳,好像是欧阳询的后人。”
“三百年后?欧阳……”李世民琢磨了一小会儿,唏嘘道,“欧阳家往后是落寞了啊。”
都靠编纂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来博人眼球了,李世民摇摇头,他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推倒人墓碑这种事,他相信自己不会干。
李承乾闻言哈哈大笑,欧阳修没机会知道唐太宗对他的评价,实在是太遗憾了。
这么一通插科打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心情都愉快了不少。
此时已到十一月,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就要来临,因为过年要祭祀,还有宫宴,李承乾对其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盼着赶快过去才好。
但没想到新年才过,尚未出正月,李渊就生了一场不小的病。
李世民身为儿子,自然得将他的孝顺表现出来,带着皇后、太子亲往大安宫侍疾,再加上李渊的妃嫔儿女,大安宫一时间颇有些人满为患。
别人尚可说,养病的李渊看着只觉得头疼,这么多人围着他,他只觉得自己的病再也好不了了。
因此,他先让妃嫔和儿女们不要过来搅扰,只留了李元婴在身边陪伴解闷,接着就让李世民带着皇后、太子回立政殿,他这里用不着他们。
尽管太上皇说了这话,但李世民也不能真的抬脚就走,他按照惯例请求太上皇允许自己继续侍疾。
李世民本以为这就是走个程序,没想到太上皇想了一会儿,道:“让承乾留下替你尽孝罢。”
李世民:“……”
太上皇你怎么不按流程走?
224
第224章
◎侍疾。◎
太上皇发了话,李世民也不好当做没听到,只得让李承乾留下来侍疾。
临走之前,李世民不放心地将长子拉过来说悄悄话:“承乾,虽说是侍疾,但你也别太实心眼,太上皇跟前不缺伺候的人,你只管同他问个安,瞧着他吃个药便是,旁的事都不必你做。”
李承乾颇觉不可思议地笑道:“我竟然还是个实心眼的人吗?”
天可汗对他还有这层滤镜?这可真是个大发现。
李世民却不笑,接着叮嘱道:“承乾,我知道你素来与太上皇亲近,可你到底年少,不知道人心险恶,大安宫人多事多,这个事你务必得听阿耶的。”
“我心里有数。”李承乾笑着点头,“我肯定不累着自己,你放心忙你的事吧。”
李世民叮嘱完,长孙氏又过来叮嘱了李承乾几句话,夫妻二人让李承乾不必送,带着人携手离开了大安宫。
李承乾回去时,李渊正看着坐在脚踏上的李元婴玩一个魔方,这东西还是李承乾让人做的,难住了不少人,现在被难为到满头大汗的李元婴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李渊见到李承乾,招招手,笑道:“承乾,来给你小叔父瞧瞧。”
李承乾先给太上皇行了一礼,方慢悠悠笑道:“阿翁,我倒是知道如何解开,但那可就没什么趣味了。”
李元婴一听这话忙抬起头来:“怎么解?”
李渊却先点点他的肩膀,笑道:“元婴,你还没有给太子见礼。”
无论李元婴日后长成什么性情的人,现在的他很听父亲的话,是个乖巧可爱的小孩儿,闻言便起身道:“拜见太子。”
尽管辈分上李元婴占先,但李承乾是太子,受他一礼也是应该的,可现在当着李渊的面,李承乾总得给祖父兼太上皇一点儿面子,因此他侧身避开了这一礼。
李承乾笑道:“小叔父不必多礼,以后咱们日日见面,我行礼你行礼倒显得不像一家人了。”
李渊听着这话舒心,欣慰地点头笑道:“元婴少见你,不知道你是个最不爱拘礼的,往后你们熟悉了就好了。”
李元婴还不懂这话的深意,只是笑着问道:“熟悉了以后太子就能教我解魔方吗?”
李承乾笑道:“这会儿就能教,而且我不只教你解魔方,还能教你解九连环。”
李元婴拍手笑道:“太子真好!我喜欢跟太子一起玩!”
李渊捋捋花白的胡子,瞧着小儿子笑得无比宠溺。
见此情景,李承乾忽然想到天可汗曾经因为一箱金子吃过一点醋,如果现在他看到这一幕,想必心里头也不会太痛快。
这与羡慕嫉妒的情绪无关,只是物是人非,想到当年父子曾经亲密无间曾经父慈子孝的往事,心里头很不是滋味罢了。
就像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间永远消不掉的那层隔阂,概因李承乾总是放不下上辈子的所有事。
李渊的病好得很慢,出了正月还没有见好的征兆,上辈子李渊是贞观九年驾崩,现在是贞观七年,所以,他的身体情况的确处在下滑的阶段。
李承乾认为李渊的病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之前孙思邈在时曾经给他提过很多养生建议,只是通通被李渊无视了。
这次生病,李承乾劝他该多注意些,但李渊却说:“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再注意能多活几年?不如趁着能吃能动,把该享受的都享受了,这样哪天死了我才不留遗憾。”
这话说得很没有忌讳,不过李承乾很赞同这个道理,也就不再劝他,只是有一天跟李元婴玩了一会儿后,他过来看李渊吃药,顺口提了一句:“阿翁不担心我这些小叔父和小姑姑们的将来吗?”
李渊刚漱了口,还因为口中的药味皱着眉头,闻言便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再操心,早晚有不能为他们操心的那一天,早一天晚一天到底都得靠他们自己。”
李承乾摇头笑笑:“您挺看得开。”
李渊靠在软枕上笑道:“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看得开看不开,其实差不多就是那一回事。”
李承乾歪了歪头,这可就有点难了,太上皇这个年纪在封建社会可是高寿,这个寿数在他们李家挺罕见,往后数数下一个长寿的还是李隆基——多少人都巴不得他早点死。
见他不说话,李渊问道:“是不是在我这里待烦了?”
“还行吧。”李承乾老实道,“反正比在太极殿轻松多了。”
李渊笑了笑,道:“今年你就要加冠了,往后于政务上涉猎只会更多,现在就觉得不轻松,以后你怎么办?”
李承乾不甚在意道:“船到桥头自然直,以后的事到以后再说。”
李渊斜睨他一眼,肯定道:“没说实话。”
李承乾耸耸肩,一笑:“那什么才是实话?”
“我怎么知道你的实话是什么?”李渊摆摆手,“别在我这里耍嘴皮子了,回去找你阿耶干正经事去。”
李承乾一愣,道:“但你的病……”
李渊笑道:“我的病到死都不好,你就等到我埋土里再回太极殿啊。”
李承乾:“……”
虽说没忌讳不碍什么,可这话也忒没忌讳了,李承乾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接。
李渊大笑道:“你也有这时候?伶牙俐齿的小子,你也有语塞的时候?承乾,还记得那会儿你总是来气我吗?”
真是父子一脉相承,李承乾在心里嘀咕,太上皇也跟天可汗提一个话。
李承乾板着脸道:“我是跟您讲实话,事实有时候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李渊笑着咳嗽了两声,方道:“行,这个嘴皮子是又利索了。”
李承乾过来给他捶着背:“阿翁,咱能说点别的吗?”
“不成。”李渊笑道,“你还是去跟你阿耶说话,大安宫这里用不着你了。”
“这么嫌弃我嘛。”李承乾笑了笑。
李渊似乎是打定了主意,不再需要李承乾给他侍疾,次日李世民按照惯例来问安时,李渊又同他提了一遍。
这对李世民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先不说长子日日在此,他见不到人,单说大安宫这么多人,他也担心有人对太子不利。
李世民也笑道:“魏徵有时候是真会气人,我都觉得当时提拔他一定是我昏了头。”
“假话。”李承乾笑道,“能用魏徵,分明是你英明的体现。”
“被魏徵气坏了的时候,我这么想一想也情有可原嘛。”李世民理直气壮道,“况且我再怎么生气,也没将魏徵如何……也能称得上英明罢?”
看得出来,天可汗对于当着儿子的面自夸这件事还是有些不大习惯,这么一迟疑,倒显得他心虚似的。
李承乾摸了摸下巴,道:“后来有人说你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李世民一听这话,立刻大惊:“他为何如此说?我为何要如此做?”
以魏徵的性格,他能犯什么样的大逆不道之事,而自己竟然在他死后还要如此斤斤计较?
人死如灯灭,过往该一笔勾销了,李世民不觉得自己是这么一个小心眼的人。
“我怎么知道?”李承乾摊摊手,“你得问三百年后的那个人去,哦,对了,此人复姓欧阳,好像是欧阳询的后人。”
“三百年后?欧阳……”李世民琢磨了一小会儿,唏嘘道,“欧阳家往后是落寞了啊。”
都靠编纂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来博人眼球了,李世民摇摇头,他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推倒人墓碑这种事,他相信自己不会干。
李承乾闻言哈哈大笑,欧阳修没机会知道唐太宗对他的评价,实在是太遗憾了。
这么一通插科打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心情都愉快了不少。
此时已到十一月,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就要来临,因为过年要祭祀,还有宫宴,李承乾对其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盼着赶快过去才好。
但没想到新年才过,尚未出正月,李渊就生了一场不小的病。
李世民身为儿子,自然得将他的孝顺表现出来,带着皇后、太子亲往大安宫侍疾,再加上李渊的妃嫔儿女,大安宫一时间颇有些人满为患。
别人尚可说,养病的李渊看着只觉得头疼,这么多人围着他,他只觉得自己的病再也好不了了。
因此,他先让妃嫔和儿女们不要过来搅扰,只留了李元婴在身边陪伴解闷,接着就让李世民带着皇后、太子回立政殿,他这里用不着他们。
尽管太上皇说了这话,但李世民也不能真的抬脚就走,他按照惯例请求太上皇允许自己继续侍疾。
李世民本以为这就是走个程序,没想到太上皇想了一会儿,道:“让承乾留下替你尽孝罢。”
李世民:“……”
太上皇你怎么不按流程走?
224
第224章
◎侍疾。◎
太上皇发了话,李世民也不好当做没听到,只得让李承乾留下来侍疾。
临走之前,李世民不放心地将长子拉过来说悄悄话:“承乾,虽说是侍疾,但你也别太实心眼,太上皇跟前不缺伺候的人,你只管同他问个安,瞧着他吃个药便是,旁的事都不必你做。”
李承乾颇觉不可思议地笑道:“我竟然还是个实心眼的人吗?”
天可汗对他还有这层滤镜?这可真是个大发现。
李世民却不笑,接着叮嘱道:“承乾,我知道你素来与太上皇亲近,可你到底年少,不知道人心险恶,大安宫人多事多,这个事你务必得听阿耶的。”
“我心里有数。”李承乾笑着点头,“我肯定不累着自己,你放心忙你的事吧。”
李世民叮嘱完,长孙氏又过来叮嘱了李承乾几句话,夫妻二人让李承乾不必送,带着人携手离开了大安宫。
李承乾回去时,李渊正看着坐在脚踏上的李元婴玩一个魔方,这东西还是李承乾让人做的,难住了不少人,现在被难为到满头大汗的李元婴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李渊见到李承乾,招招手,笑道:“承乾,来给你小叔父瞧瞧。”
李承乾先给太上皇行了一礼,方慢悠悠笑道:“阿翁,我倒是知道如何解开,但那可就没什么趣味了。”
李元婴一听这话忙抬起头来:“怎么解?”
李渊却先点点他的肩膀,笑道:“元婴,你还没有给太子见礼。”
无论李元婴日后长成什么性情的人,现在的他很听父亲的话,是个乖巧可爱的小孩儿,闻言便起身道:“拜见太子。”
尽管辈分上李元婴占先,但李承乾是太子,受他一礼也是应该的,可现在当着李渊的面,李承乾总得给祖父兼太上皇一点儿面子,因此他侧身避开了这一礼。
李承乾笑道:“小叔父不必多礼,以后咱们日日见面,我行礼你行礼倒显得不像一家人了。”
李渊听着这话舒心,欣慰地点头笑道:“元婴少见你,不知道你是个最不爱拘礼的,往后你们熟悉了就好了。”
李元婴还不懂这话的深意,只是笑着问道:“熟悉了以后太子就能教我解魔方吗?”
李承乾笑道:“这会儿就能教,而且我不只教你解魔方,还能教你解九连环。”
李元婴拍手笑道:“太子真好!我喜欢跟太子一起玩!”
李渊捋捋花白的胡子,瞧着小儿子笑得无比宠溺。
见此情景,李承乾忽然想到天可汗曾经因为一箱金子吃过一点醋,如果现在他看到这一幕,想必心里头也不会太痛快。
这与羡慕嫉妒的情绪无关,只是物是人非,想到当年父子曾经亲密无间曾经父慈子孝的往事,心里头很不是滋味罢了。
就像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间永远消不掉的那层隔阂,概因李承乾总是放不下上辈子的所有事。
李渊的病好得很慢,出了正月还没有见好的征兆,上辈子李渊是贞观九年驾崩,现在是贞观七年,所以,他的身体情况的确处在下滑的阶段。
李承乾认为李渊的病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之前孙思邈在时曾经给他提过很多养生建议,只是通通被李渊无视了。
这次生病,李承乾劝他该多注意些,但李渊却说:“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再注意能多活几年?不如趁着能吃能动,把该享受的都享受了,这样哪天死了我才不留遗憾。”
这话说得很没有忌讳,不过李承乾很赞同这个道理,也就不再劝他,只是有一天跟李元婴玩了一会儿后,他过来看李渊吃药,顺口提了一句:“阿翁不担心我这些小叔父和小姑姑们的将来吗?”
李渊刚漱了口,还因为口中的药味皱着眉头,闻言便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再操心,早晚有不能为他们操心的那一天,早一天晚一天到底都得靠他们自己。”
李承乾摇头笑笑:“您挺看得开。”
李渊靠在软枕上笑道:“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看得开看不开,其实差不多就是那一回事。”
李承乾歪了歪头,这可就有点难了,太上皇这个年纪在封建社会可是高寿,这个寿数在他们李家挺罕见,往后数数下一个长寿的还是李隆基——多少人都巴不得他早点死。
见他不说话,李渊问道:“是不是在我这里待烦了?”
“还行吧。”李承乾老实道,“反正比在太极殿轻松多了。”
李渊笑了笑,道:“今年你就要加冠了,往后于政务上涉猎只会更多,现在就觉得不轻松,以后你怎么办?”
李承乾不甚在意道:“船到桥头自然直,以后的事到以后再说。”
李渊斜睨他一眼,肯定道:“没说实话。”
李承乾耸耸肩,一笑:“那什么才是实话?”
“我怎么知道你的实话是什么?”李渊摆摆手,“别在我这里耍嘴皮子了,回去找你阿耶干正经事去。”
李承乾一愣,道:“但你的病……”
李渊笑道:“我的病到死都不好,你就等到我埋土里再回太极殿啊。”
李承乾:“……”
虽说没忌讳不碍什么,可这话也忒没忌讳了,李承乾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接。
李渊大笑道:“你也有这时候?伶牙俐齿的小子,你也有语塞的时候?承乾,还记得那会儿你总是来气我吗?”
真是父子一脉相承,李承乾在心里嘀咕,太上皇也跟天可汗提一个话。
李承乾板着脸道:“我是跟您讲实话,事实有时候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李渊笑着咳嗽了两声,方道:“行,这个嘴皮子是又利索了。”
李承乾过来给他捶着背:“阿翁,咱能说点别的吗?”
“不成。”李渊笑道,“你还是去跟你阿耶说话,大安宫这里用不着你了。”
“这么嫌弃我嘛。”李承乾笑了笑。
李渊似乎是打定了主意,不再需要李承乾给他侍疾,次日李世民按照惯例来问安时,李渊又同他提了一遍。
这对李世民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先不说长子日日在此,他见不到人,单说大安宫这么多人,他也担心有人对太子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