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唯一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是李承乾,他认为之前定下的李丽质贞观七年出嫁太早,与天可汗据理力争后,最终推迟到了贞观九年,虽然这一年李丽质也不过十五岁。
现在天下才太平没几年,李世民还在为了增加人口的事费心,他一直鼓励早婚鼓励百姓们多生育,他的儿女们自然得以身作则。
对于长孙冲这个人选李承乾也有意见,不过李丽质站出来表示了肯定,因此他这个意见就不算意见了。
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嫁妆。
作为帝后所出的头一个女儿,李丽质素来得父母钟爱,贞观九年才要出嫁,但嫁妆却是要提前两三年就开始准备了。
李世民就在朝臣们跟前露出口风,想给女儿多准备些嫁妆,圣人爱女之心,在朝臣们看来不过是些微小事不值一提,因此纷纷进言,请求长乐公主的嫁妆应该是之前出嫁的永嘉公主双倍。
嫁妆这事本该就此皆大欢喜,然而魏徵却在此时跳了出来,他认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母,长幼有序,不该逾越规矩礼制。
从大道理上来讲,魏徵的进谏有理有据,李世民不得不应,只是心里难免觉得嫁妆少是委屈了女儿,便觉得魏徵多事。
长孙氏对此倒比李世民更快接受,她不但赞赏魏徵,还给了他赏赐,并在私底下劝慰李世民:“二郎,你若觉得丽质的嫁妆少,想给她加些什么,以后再慢慢赏她就是,不必急在这一时。”
李世民虽也觉得妻子之言有理,只还有些郁闷,教导李承乾朝政时不免也絮叨两句,想让长子跟着他吐槽两句魏徵。
李承乾就给他出主意:“这样好了,阿耶,魏徵说他的,你就当着他的面听一听,过后该怎么给丽质准备嫁妆还是怎么准备,如何?”
李世民立即坚决摇头:“这岂不是阳奉阴违?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事,不行!”
“您真有原则。”李承乾转了转手中空了的茶杯,又道,“那就交给我吧。”
李世民疑惑道:“交给你什么?”
李承乾笑道:“做兄长的,也得给妹妹添妆么,我给丽质加些,不过肯定不如一开始定下的那么多。”
“承乾,我知道你疼丽质,可你能有多少东西,别为着你妹妹委屈了自己。”李世民再次摇头,太子只是储君,东宫一应用度更是卡着规矩礼数,他能有多少东西给丽质,不过是从自己的用度中省罢了。
“我倒也没有那么穷。”李承乾掰着手指头算了算,道,“别的东西我不能给,但金子银子我还是不缺的。”
223
第223章
◎加冠和生病。◎
李承乾的几个铺子具体利润有多少,李世民并不十分清楚,但通过每年自己拿到的分红,他也能估算个八九不离十,因此笑道:“这倒是,我却忘了,承乾如今家财万贯,也是个小富翁了。”
李承乾扬扬眉,笑道:“还好还好,再攒两年,还能给毓秀再添一份嫁妆。”
李世民大笑道:“幸好稚奴不是个姑娘家,不然还有一份等着你。”
李承乾心道,按照上辈子算,我还得再有三个妹妹,只是这一次稚奴出生已经晚了,不知道那几个妹妹还能不能再来。
比起妹妹们,李承乾还是更希望母亲无病无痛,因此即便没有后头几个妹妹,他也不会为此遗憾。
嫁妆之事还在准备着,出海的大船已经建造成功,并且已经初步试验,呈报皇帝后,就能出海远航了。
关于出海的具体事宜朝中早已经讨论过,水军也已经训练完成,现在船建好,一切就开始有条不紊的推进。
第一趟出海主要是尝试,并没有什么主要的目的,只有一点得切记,就是不要丢了大唐的风骨颜面。
李世民对这事很是重视,亲自带着李承乾去了出海口,看过大船后,李承乾一双眼睛都亮了。
等到船队出发,李承乾望着近海,喃喃道:“我也想去……”
海边风大,李世民没听到他这一句话,不过看他的表情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拉着李承乾离开海边,见他还是不住回头,便问道:“你也想出海?”
李承乾不答反问:“你不想吗?”
李世民心头一动,还是摇了摇头:“我不能去。”
李承乾笑了:“没关系,阿耶,你不必感到遗憾,等他们回来,下次再出海,我替你去。”
李世民不由也笑了:“这就不必了,承乾,因为你也不能去。”
皇帝不能去,太子也不能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李承乾撇撇嘴,显然对这句话很是不服,不过他没打算同天可汗争执,而是趁着还能留在海边,让人去给他捡了些漂亮奇怪的贝壳。
再回到九成宫时,李承乾将带回来的特产分给了母亲和妹妹们,贝壳则是人人都有份,李泰家的孩子作为目前皇家辈分最小的孩子,自然也得到了。
李泰知道这并不是太子的示好,因为太子的做事方式就是如此,除了被他特殊对待的那两三个人,其余人他向来一视同仁。
李泰现在已经不计较太子待他如何了,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以期望将来。
这时候已经是八月底,上辈子会在今年早逝的李元亨和李嚣都平安无事,李渊仍居大安宫,李元亨自然也没到九成宫来,李嚣倒是跟着母亲贤妃过来了九成宫,李承乾见过他几次,小孩子活泼得很。
李泰的亲事在九月,李世民只赐了礼,并没有亲临*越王府,李承乾也没有想去表示虚伪的兄弟情深的意思,只依例派人送去了贺礼。
至于李泰对此有什么感想,李承乾就不关心了。
成亲以后,李泰就不能再住在宫中,这也意味着等到李世民从九成宫回太极宫时,李泰只能带着妻儿回他的越王府。
想想儿女们渐渐离开身边,李世民很是不舍,好在始终悬在头上唯恐兄弟阋墙的那柄利剑让天可汗不至于太感性,面对李泰的撒娇,他也只说越王府离宫不远,让青雀常进宫给阿耶阿娘问安,陪他们说话。
不能在阿耶这里百应百求后,李泰只有更加努力充实自身,他现在可是斗志昂扬的很。
李承乾是不怎么在意李泰如何的,因为他能不能成事并不在于他的本事,而在天可汗的态度。
李泰并不是第二个秦王,太平盛世下,无论他能力如何,也出不了第二个秦王,李泰想更进一步,只能看天可汗的意思。
在这一点上,李承乾和李泰是相同的,他们的指望都只有天可汗。
无论李承乾能做多少事,只要天可汗将来想要偏袒李泰,那李承乾也只有失败的份。
……
回到太极宫后,李世民开始准备次年太子的加冠,李承乾提前做好了准备,等卜算好二月后,天可汗肯定得推到十月,他会坦然接受。
然而意外的是,这次推算出来的日子就在十月。
李承乾不大明白,因此去问了天可汗为什么是十月。
李世民解释道:“春秋皆有农事,夏日太热,我就让他们定在了十月,那会儿才开始冷,加冠时衣裳穿得厚,倒也不冷。”
李承乾半晌没说话。
李世民困惑道:“承乾,你觉得这个日子不好么?”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没什么,挺好的。”
只是原来只要天可汗想,根本不会有什么推迟日期的事发生,他可以一开始就定下一个自己满意的日子。
这其实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在李承乾这里有两辈子的对比,他不免多想几分。
原来有时候,天可汗并不想费心,还是上辈子的李承乾不值得天可汗费心?
李世民显然察觉到了长子的不对劲,承乾已经很久没有露出这种空洞的表情了,他忙道:“承乾,你若不喜欢这个日子,改了就是……”
虽说太子加冠这样的大事不好随意更改,但到底还是得以承乾为重,李世民想着,抬手想要揉一揉长子的头,不出意外被人避开了。
“真没什么事。”李承乾强调道,“我自己能好。”
“就这个日子。”不等李世民说话,李承乾又道。
李世民眼带犹疑,但见长子坚持,他也只能点头,片刻后温声道:“承乾,有什么事就告诉阿耶……”他一顿,些微改了下说法,“什么都能说,就像之前,你说过的那些,现在只要你在想,都能说给阿耶听。”
那还是武德九年,承乾才开始性情大变的时候,一张嘴什么都敢说,李世民那会儿可被折磨得不轻,但现在,他竟然觉得那时候其实也不错,至少承乾愿意表现出来他真实的情绪。
李承乾回忆了一番前几年的事,然后发现自己一点儿进步都没有,不过这也不奇怪,做了一千多年的鬼,李承乾都没能改变,怎么能指望做几年人就改变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了。
现在天下才太平没几年,李世民还在为了增加人口的事费心,他一直鼓励早婚鼓励百姓们多生育,他的儿女们自然得以身作则。
对于长孙冲这个人选李承乾也有意见,不过李丽质站出来表示了肯定,因此他这个意见就不算意见了。
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嫁妆。
作为帝后所出的头一个女儿,李丽质素来得父母钟爱,贞观九年才要出嫁,但嫁妆却是要提前两三年就开始准备了。
李世民就在朝臣们跟前露出口风,想给女儿多准备些嫁妆,圣人爱女之心,在朝臣们看来不过是些微小事不值一提,因此纷纷进言,请求长乐公主的嫁妆应该是之前出嫁的永嘉公主双倍。
嫁妆这事本该就此皆大欢喜,然而魏徵却在此时跳了出来,他认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母,长幼有序,不该逾越规矩礼制。
从大道理上来讲,魏徵的进谏有理有据,李世民不得不应,只是心里难免觉得嫁妆少是委屈了女儿,便觉得魏徵多事。
长孙氏对此倒比李世民更快接受,她不但赞赏魏徵,还给了他赏赐,并在私底下劝慰李世民:“二郎,你若觉得丽质的嫁妆少,想给她加些什么,以后再慢慢赏她就是,不必急在这一时。”
李世民虽也觉得妻子之言有理,只还有些郁闷,教导李承乾朝政时不免也絮叨两句,想让长子跟着他吐槽两句魏徵。
李承乾就给他出主意:“这样好了,阿耶,魏徵说他的,你就当着他的面听一听,过后该怎么给丽质准备嫁妆还是怎么准备,如何?”
李世民立即坚决摇头:“这岂不是阳奉阴违?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事,不行!”
“您真有原则。”李承乾转了转手中空了的茶杯,又道,“那就交给我吧。”
李世民疑惑道:“交给你什么?”
李承乾笑道:“做兄长的,也得给妹妹添妆么,我给丽质加些,不过肯定不如一开始定下的那么多。”
“承乾,我知道你疼丽质,可你能有多少东西,别为着你妹妹委屈了自己。”李世民再次摇头,太子只是储君,东宫一应用度更是卡着规矩礼数,他能有多少东西给丽质,不过是从自己的用度中省罢了。
“我倒也没有那么穷。”李承乾掰着手指头算了算,道,“别的东西我不能给,但金子银子我还是不缺的。”
223
第223章
◎加冠和生病。◎
李承乾的几个铺子具体利润有多少,李世民并不十分清楚,但通过每年自己拿到的分红,他也能估算个八九不离十,因此笑道:“这倒是,我却忘了,承乾如今家财万贯,也是个小富翁了。”
李承乾扬扬眉,笑道:“还好还好,再攒两年,还能给毓秀再添一份嫁妆。”
李世民大笑道:“幸好稚奴不是个姑娘家,不然还有一份等着你。”
李承乾心道,按照上辈子算,我还得再有三个妹妹,只是这一次稚奴出生已经晚了,不知道那几个妹妹还能不能再来。
比起妹妹们,李承乾还是更希望母亲无病无痛,因此即便没有后头几个妹妹,他也不会为此遗憾。
嫁妆之事还在准备着,出海的大船已经建造成功,并且已经初步试验,呈报皇帝后,就能出海远航了。
关于出海的具体事宜朝中早已经讨论过,水军也已经训练完成,现在船建好,一切就开始有条不紊的推进。
第一趟出海主要是尝试,并没有什么主要的目的,只有一点得切记,就是不要丢了大唐的风骨颜面。
李世民对这事很是重视,亲自带着李承乾去了出海口,看过大船后,李承乾一双眼睛都亮了。
等到船队出发,李承乾望着近海,喃喃道:“我也想去……”
海边风大,李世民没听到他这一句话,不过看他的表情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拉着李承乾离开海边,见他还是不住回头,便问道:“你也想出海?”
李承乾不答反问:“你不想吗?”
李世民心头一动,还是摇了摇头:“我不能去。”
李承乾笑了:“没关系,阿耶,你不必感到遗憾,等他们回来,下次再出海,我替你去。”
李世民不由也笑了:“这就不必了,承乾,因为你也不能去。”
皇帝不能去,太子也不能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李承乾撇撇嘴,显然对这句话很是不服,不过他没打算同天可汗争执,而是趁着还能留在海边,让人去给他捡了些漂亮奇怪的贝壳。
再回到九成宫时,李承乾将带回来的特产分给了母亲和妹妹们,贝壳则是人人都有份,李泰家的孩子作为目前皇家辈分最小的孩子,自然也得到了。
李泰知道这并不是太子的示好,因为太子的做事方式就是如此,除了被他特殊对待的那两三个人,其余人他向来一视同仁。
李泰现在已经不计较太子待他如何了,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以期望将来。
这时候已经是八月底,上辈子会在今年早逝的李元亨和李嚣都平安无事,李渊仍居大安宫,李元亨自然也没到九成宫来,李嚣倒是跟着母亲贤妃过来了九成宫,李承乾见过他几次,小孩子活泼得很。
李泰的亲事在九月,李世民只赐了礼,并没有亲临*越王府,李承乾也没有想去表示虚伪的兄弟情深的意思,只依例派人送去了贺礼。
至于李泰对此有什么感想,李承乾就不关心了。
成亲以后,李泰就不能再住在宫中,这也意味着等到李世民从九成宫回太极宫时,李泰只能带着妻儿回他的越王府。
想想儿女们渐渐离开身边,李世民很是不舍,好在始终悬在头上唯恐兄弟阋墙的那柄利剑让天可汗不至于太感性,面对李泰的撒娇,他也只说越王府离宫不远,让青雀常进宫给阿耶阿娘问安,陪他们说话。
不能在阿耶这里百应百求后,李泰只有更加努力充实自身,他现在可是斗志昂扬的很。
李承乾是不怎么在意李泰如何的,因为他能不能成事并不在于他的本事,而在天可汗的态度。
李泰并不是第二个秦王,太平盛世下,无论他能力如何,也出不了第二个秦王,李泰想更进一步,只能看天可汗的意思。
在这一点上,李承乾和李泰是相同的,他们的指望都只有天可汗。
无论李承乾能做多少事,只要天可汗将来想要偏袒李泰,那李承乾也只有失败的份。
……
回到太极宫后,李世民开始准备次年太子的加冠,李承乾提前做好了准备,等卜算好二月后,天可汗肯定得推到十月,他会坦然接受。
然而意外的是,这次推算出来的日子就在十月。
李承乾不大明白,因此去问了天可汗为什么是十月。
李世民解释道:“春秋皆有农事,夏日太热,我就让他们定在了十月,那会儿才开始冷,加冠时衣裳穿得厚,倒也不冷。”
李承乾半晌没说话。
李世民困惑道:“承乾,你觉得这个日子不好么?”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没什么,挺好的。”
只是原来只要天可汗想,根本不会有什么推迟日期的事发生,他可以一开始就定下一个自己满意的日子。
这其实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在李承乾这里有两辈子的对比,他不免多想几分。
原来有时候,天可汗并不想费心,还是上辈子的李承乾不值得天可汗费心?
李世民显然察觉到了长子的不对劲,承乾已经很久没有露出这种空洞的表情了,他忙道:“承乾,你若不喜欢这个日子,改了就是……”
虽说太子加冠这样的大事不好随意更改,但到底还是得以承乾为重,李世民想着,抬手想要揉一揉长子的头,不出意外被人避开了。
“真没什么事。”李承乾强调道,“我自己能好。”
“就这个日子。”不等李世民说话,李承乾又道。
李世民眼带犹疑,但见长子坚持,他也只能点头,片刻后温声道:“承乾,有什么事就告诉阿耶……”他一顿,些微改了下说法,“什么都能说,就像之前,你说过的那些,现在只要你在想,都能说给阿耶听。”
那还是武德九年,承乾才开始性情大变的时候,一张嘴什么都敢说,李世民那会儿可被折磨得不轻,但现在,他竟然觉得那时候其实也不错,至少承乾愿意表现出来他真实的情绪。
李承乾回忆了一番前几年的事,然后发现自己一点儿进步都没有,不过这也不奇怪,做了一千多年的鬼,李承乾都没能改变,怎么能指望做几年人就改变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