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皇家藏书良多,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清楚知道究竟有多少书,书里都详细记了些什么。
“什么古籍?棉花是什么东西?还有种子?是种在地里的,观赏的?或是吃食吗?”刘彻连连发问。
刘据道:“书在我宫里呢,阿翁,明日我拿给你看,棉花的确要种在地里,但不是吃进嘴里的,是可以做衣裳的,它要比麻、葛摸起来软些,而且不纺线也可以直接填充到两层布中间,用来保暖。”
听到最后,刘彻挑了挑眉:“保暖?”
“嗯!”刘据肯定地点点头。
刘据虽小,却不是信口雌黄的人,又有那些前例在,刘彻当即相信了他的话,并且问道:“据儿,你将书放在何处了?”
刘据早料到他爹会有这一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在我的书案上。”
刘彻转头命令道:“去太子宫中将书取来。”
刘据忙接着道:“千万要小心些。阿翁,那书已经有破损了。”
刘彻便也命令道:“不可损坏此书。”
小黄门领命下去,一时小心地将一卷竹简捧来,刘彻看时,只见的确破旧不堪了。
刘据这个做旧技术还是在地府闲来无事跟一个骗子学的,没想到第一次实践是骗他爹。
他本来是想用在大蒜素上,但没想到他做好成品拿过去后,他爹竟然丝毫没怀疑的就相信了大蒜素的作用,还同意军队装备。
后来他知道那是因为他爹那会儿正迷信,不过现在皇帝陛下的世界观已经被刘据重刷过,须得正儿八经骗他一骗才行了。
看过所谓的古籍,刘彻点头道:“若真能保暖,的确不错。”
“日后百姓自家种些,冬日里也能好过些。”刘据道。
刘彻声音低得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还是得种粮食,这个么……等朕再慢慢料理料理豪强,地就多了。”
这个就有点难度了,刘据想,现在的豪强,以后的世家,得等到黄巢按族谱杀,他们才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样,去过西南夷的不只司马相如,朕再召几个人过来。”刘彻提高了声音,眼睛都亮了几分。
云南广西在这会儿不叫这个名字,它们被分为了几个郡、滇国以及西南夷。
司马相如曾经奉命出使西南夷,如果他见过棉花,尚未超过十年光景,他八成还会有印象。
刘据自己用纸誊模了竹简上的棉花图,让司马相如和其他人一起分辨。
司马相如比刘彻还要大二十多岁,这会儿已经是个快六十岁的老头了,身体瞧着也不大好,在看了刘据的画后,他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扭头捂嘴咳嗽两声,方道:“回殿下,当年在西南那边的村寨中,小民的确见过此物,成熟时会冒出白花花的果实,摸起来还软绵绵的。”
其他人也有两个有印象的,但等到司马相如开了口,他们才敢跟着附和。
刘彻转头瞧了自己曾经的臣下一眼,想想当年他在自己跟前的谈吐举止,再瞧如今这幅衰老的模样,素来不大有良心的皇帝陛下甚至忍不住有些唏嘘了。
为此,在辨认完棉花后,皇帝陛下还叫宫中的医生为司马相如瞧了病,开了药方,并且赐了他百金养老。
司马相如平静的谢了恩,并没有受宠若惊的模样,皇帝陛下宽容大度的没跟他计较,摆摆手,让人退下了。
刘据在一旁瞧着,心道君恩翻覆,莫过于此,司马相如大约已经摸清他们这位皇帝陛下的本性了。
刘彻将刘据画的图纸拿过来,道:“朕这就让人快马加鞭,将此物送到西南去。”
因为棉花种子都没有见到影子,想要请母亲主持棉花的种植和纺线的事,刘据也没有急着说出来。
回到太子宫,刘据先开始规划棉花种植一事,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棉花现在大量种植是非常不现实的事,在粮食的产量没有提高之前,耕地用来种庄稼尚且不能填饱肚子,怎么可能腾出地来大量种植不能填饱肚子的棉花?
而且大汉如今连年征战,再没有比打仗更消耗粮食的了,想要粮食够用,安稳的年月中且还得等上些年呢,更不必说打仗的时期了。
以现在的生产力,就算刘据有二十一世纪的许多知识,也做不到一步登天,提高粮食产量的事还是得慢慢来。
这样一想,刘据便觉得将棉花种植提上议程的行为过于冲动了,他得提醒父亲才好,将来棉花种子传入中原,绝对要防止那些大户豪强强迫佃农种棉花。
谁想到刘彻听了竟哈哈大笑:“朕还想,何时你才能想到,不错不错,这一会儿就想到了。”
话里很有些赞赏的意思,但刘据却不能安心接受,他并非真正的稚子,却还会关心则乱,分明是他的疏忽,他当不起这句夸奖。
刘据才想到他爹那句低语,那会儿他的注意力在豪强上,但皇帝陛下显然早想到了粮食问题。
刘据惭愧道:“阿翁,是我思虑不周全,棉花……不如缓些年再种。”
刘彻却摇了摇头:“不,要先种。”
刘据听出端倪,便问道:“阿翁有何用处,要急于用它吗?”
“你不是说它可以保暖吗?”刘彻道,“防守匈奴的将士们,正需要棉花。”
河西之战后,大汉的边境已经安稳了许多,匈奴人几乎不敢进犯,刘彻也减少了守军,但那边到底还有将士一年四季戍守,秋冬时节的御寒衣物,他们一向很需要。
皮毛昂贵不易得,即便知道了棉花这种低廉的替代品,刘彻当然要尽快将它们用到实处。
刘据道:“还是阿翁思虑周全。”
刘彻将自己的打算娓娓道来,棉花会在民间种植,不过要限制每户人家的种植面积,违令者要重罚。
而既然主要给戍边将士们用,他们的家人便不会有限制,皇帝陛下还咬牙减少了些他们的田赋。
另外,为彰显仁德,皇家也会种棉花。
刘据又道:“棉花还要纺线,这是女子的分内事,不如让阿母操办,阿翁瞧可好?”
刘彻道:“古有嫘祖,朕的皇后……”他笑了笑,“就让皇后去办。”
117
第117章
◎有喜。◎
棉花的种子尚且在路上,长安城的新年氛围已经落下了帷幕。
新的一年皇帝陛下打算做一件大事,桑弘羊向他提出了盐铁官营的建议,刘彻审阅后觉得可行,便在内朝中提出来,让公卿们参议。
刘据当时正好在场,正好目睹了一群人文雅且礼貌的吵架,除了天子父子、卫霍舅甥,剩下这些人吵成了一团乱麻。
皇帝陛下笑眯眯的任由他们吵,丝毫没有动怒的意思,而且他是真的不生气,刘据跟着他回到宣室殿后,亲眼看到皇帝陛下回味群臣们吵架的内容,然后用来为他的盐铁官营添砖加瓦。
汉武大帝就是汉武大帝。刘据心内赞叹道。
盐铁官营之事还有的吵,皇帝陛下已经不受妨碍的开始打算另一件事了,他要再往外派使节,这次去的国家很远,被大汉称为黎轩。
李映搜索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非洲的国家,他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西汉我们就跟非洲有联系了吗?”
刘据正看书,闻言简短道:“少见多怪。”
李映道:“我只知道这时候我们和罗马有交往,没想到竟然和非洲也有,真厉害。”
这件历史意义重大的事,对于现在的皇帝陛下来说却很小,他目前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盐铁官营上,这样巨大的利润,他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李映疑惑道:“既然如此,你爹为什么不直接拍板,非得看他们吵架呢?”
刘据道:“皇帝只是一个人,他的确有无上的权利,能够生杀予夺,但他要别人为他做事,当然要人心甘情愿效命,或者说让所有人看到他不可动摇的决心,不得不心甘情愿,只有如此,皇帝才能保证所有的事能够遵照他的命令执行,否则,底下人想坏事,可太容易了。”
李映慢慢点头,随即惊叹道:“想当个成功的皇帝,真的好难啊,你爹那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他一辈子怎么能干那么多事呢?”
刘据道:“我爹还在准备明年的对匈奴之战,以及今年的币制改革,还有张骞的下一次出使,另外其他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也有许多要他管的。”
李映再次词穷地惊叹:“真厉害!”
刘据笑了笑。
“给这么厉害的皇帝当太子,其实挺有压力的吧?”李映忽然道。
刘据敛起笑容,他想了一会儿,如实道:“上辈子,我觉得我可以青出于蓝。”他又笑了,“挺自不量力的。”
李映道:“也不是,当时的你又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你爹,你也有历史局限性嘛。”
刘据摇了摇头,道:“罢了。”
汉武帝啊,刘据想,他原本就无人能及,我比不上不是应该的么,不必丧气。
“什么古籍?棉花是什么东西?还有种子?是种在地里的,观赏的?或是吃食吗?”刘彻连连发问。
刘据道:“书在我宫里呢,阿翁,明日我拿给你看,棉花的确要种在地里,但不是吃进嘴里的,是可以做衣裳的,它要比麻、葛摸起来软些,而且不纺线也可以直接填充到两层布中间,用来保暖。”
听到最后,刘彻挑了挑眉:“保暖?”
“嗯!”刘据肯定地点点头。
刘据虽小,却不是信口雌黄的人,又有那些前例在,刘彻当即相信了他的话,并且问道:“据儿,你将书放在何处了?”
刘据早料到他爹会有这一出,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在我的书案上。”
刘彻转头命令道:“去太子宫中将书取来。”
刘据忙接着道:“千万要小心些。阿翁,那书已经有破损了。”
刘彻便也命令道:“不可损坏此书。”
小黄门领命下去,一时小心地将一卷竹简捧来,刘彻看时,只见的确破旧不堪了。
刘据这个做旧技术还是在地府闲来无事跟一个骗子学的,没想到第一次实践是骗他爹。
他本来是想用在大蒜素上,但没想到他做好成品拿过去后,他爹竟然丝毫没怀疑的就相信了大蒜素的作用,还同意军队装备。
后来他知道那是因为他爹那会儿正迷信,不过现在皇帝陛下的世界观已经被刘据重刷过,须得正儿八经骗他一骗才行了。
看过所谓的古籍,刘彻点头道:“若真能保暖,的确不错。”
“日后百姓自家种些,冬日里也能好过些。”刘据道。
刘彻声音低得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还是得种粮食,这个么……等朕再慢慢料理料理豪强,地就多了。”
这个就有点难度了,刘据想,现在的豪强,以后的世家,得等到黄巢按族谱杀,他们才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样,去过西南夷的不只司马相如,朕再召几个人过来。”刘彻提高了声音,眼睛都亮了几分。
云南广西在这会儿不叫这个名字,它们被分为了几个郡、滇国以及西南夷。
司马相如曾经奉命出使西南夷,如果他见过棉花,尚未超过十年光景,他八成还会有印象。
刘据自己用纸誊模了竹简上的棉花图,让司马相如和其他人一起分辨。
司马相如比刘彻还要大二十多岁,这会儿已经是个快六十岁的老头了,身体瞧着也不大好,在看了刘据的画后,他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扭头捂嘴咳嗽两声,方道:“回殿下,当年在西南那边的村寨中,小民的确见过此物,成熟时会冒出白花花的果实,摸起来还软绵绵的。”
其他人也有两个有印象的,但等到司马相如开了口,他们才敢跟着附和。
刘彻转头瞧了自己曾经的臣下一眼,想想当年他在自己跟前的谈吐举止,再瞧如今这幅衰老的模样,素来不大有良心的皇帝陛下甚至忍不住有些唏嘘了。
为此,在辨认完棉花后,皇帝陛下还叫宫中的医生为司马相如瞧了病,开了药方,并且赐了他百金养老。
司马相如平静的谢了恩,并没有受宠若惊的模样,皇帝陛下宽容大度的没跟他计较,摆摆手,让人退下了。
刘据在一旁瞧着,心道君恩翻覆,莫过于此,司马相如大约已经摸清他们这位皇帝陛下的本性了。
刘彻将刘据画的图纸拿过来,道:“朕这就让人快马加鞭,将此物送到西南去。”
因为棉花种子都没有见到影子,想要请母亲主持棉花的种植和纺线的事,刘据也没有急着说出来。
回到太子宫,刘据先开始规划棉花种植一事,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棉花现在大量种植是非常不现实的事,在粮食的产量没有提高之前,耕地用来种庄稼尚且不能填饱肚子,怎么可能腾出地来大量种植不能填饱肚子的棉花?
而且大汉如今连年征战,再没有比打仗更消耗粮食的了,想要粮食够用,安稳的年月中且还得等上些年呢,更不必说打仗的时期了。
以现在的生产力,就算刘据有二十一世纪的许多知识,也做不到一步登天,提高粮食产量的事还是得慢慢来。
这样一想,刘据便觉得将棉花种植提上议程的行为过于冲动了,他得提醒父亲才好,将来棉花种子传入中原,绝对要防止那些大户豪强强迫佃农种棉花。
谁想到刘彻听了竟哈哈大笑:“朕还想,何时你才能想到,不错不错,这一会儿就想到了。”
话里很有些赞赏的意思,但刘据却不能安心接受,他并非真正的稚子,却还会关心则乱,分明是他的疏忽,他当不起这句夸奖。
刘据才想到他爹那句低语,那会儿他的注意力在豪强上,但皇帝陛下显然早想到了粮食问题。
刘据惭愧道:“阿翁,是我思虑不周全,棉花……不如缓些年再种。”
刘彻却摇了摇头:“不,要先种。”
刘据听出端倪,便问道:“阿翁有何用处,要急于用它吗?”
“你不是说它可以保暖吗?”刘彻道,“防守匈奴的将士们,正需要棉花。”
河西之战后,大汉的边境已经安稳了许多,匈奴人几乎不敢进犯,刘彻也减少了守军,但那边到底还有将士一年四季戍守,秋冬时节的御寒衣物,他们一向很需要。
皮毛昂贵不易得,即便知道了棉花这种低廉的替代品,刘彻当然要尽快将它们用到实处。
刘据道:“还是阿翁思虑周全。”
刘彻将自己的打算娓娓道来,棉花会在民间种植,不过要限制每户人家的种植面积,违令者要重罚。
而既然主要给戍边将士们用,他们的家人便不会有限制,皇帝陛下还咬牙减少了些他们的田赋。
另外,为彰显仁德,皇家也会种棉花。
刘据又道:“棉花还要纺线,这是女子的分内事,不如让阿母操办,阿翁瞧可好?”
刘彻道:“古有嫘祖,朕的皇后……”他笑了笑,“就让皇后去办。”
117
第117章
◎有喜。◎
棉花的种子尚且在路上,长安城的新年氛围已经落下了帷幕。
新的一年皇帝陛下打算做一件大事,桑弘羊向他提出了盐铁官营的建议,刘彻审阅后觉得可行,便在内朝中提出来,让公卿们参议。
刘据当时正好在场,正好目睹了一群人文雅且礼貌的吵架,除了天子父子、卫霍舅甥,剩下这些人吵成了一团乱麻。
皇帝陛下笑眯眯的任由他们吵,丝毫没有动怒的意思,而且他是真的不生气,刘据跟着他回到宣室殿后,亲眼看到皇帝陛下回味群臣们吵架的内容,然后用来为他的盐铁官营添砖加瓦。
汉武大帝就是汉武大帝。刘据心内赞叹道。
盐铁官营之事还有的吵,皇帝陛下已经不受妨碍的开始打算另一件事了,他要再往外派使节,这次去的国家很远,被大汉称为黎轩。
李映搜索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非洲的国家,他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西汉我们就跟非洲有联系了吗?”
刘据正看书,闻言简短道:“少见多怪。”
李映道:“我只知道这时候我们和罗马有交往,没想到竟然和非洲也有,真厉害。”
这件历史意义重大的事,对于现在的皇帝陛下来说却很小,他目前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盐铁官营上,这样巨大的利润,他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李映疑惑道:“既然如此,你爹为什么不直接拍板,非得看他们吵架呢?”
刘据道:“皇帝只是一个人,他的确有无上的权利,能够生杀予夺,但他要别人为他做事,当然要人心甘情愿效命,或者说让所有人看到他不可动摇的决心,不得不心甘情愿,只有如此,皇帝才能保证所有的事能够遵照他的命令执行,否则,底下人想坏事,可太容易了。”
李映慢慢点头,随即惊叹道:“想当个成功的皇帝,真的好难啊,你爹那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他一辈子怎么能干那么多事呢?”
刘据道:“我爹还在准备明年的对匈奴之战,以及今年的币制改革,还有张骞的下一次出使,另外其他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也有许多要他管的。”
李映再次词穷地惊叹:“真厉害!”
刘据笑了笑。
“给这么厉害的皇帝当太子,其实挺有压力的吧?”李映忽然道。
刘据敛起笑容,他想了一会儿,如实道:“上辈子,我觉得我可以青出于蓝。”他又笑了,“挺自不量力的。”
李映道:“也不是,当时的你又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你爹,你也有历史局限性嘛。”
刘据摇了摇头,道:“罢了。”
汉武帝啊,刘据想,他原本就无人能及,我比不上不是应该的么,不必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