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134节
“稍等,我们同事租了车,马上到了。”魏振国点头。
早上的时候,他们的车也赶到了,正好可以用的上。
不过,山南省的牌照,现在并不适合出现。所以还提前预约,租了辆车,让温明早早的起来去开了。
一会儿,车辆齐备,10个人,分乘三辆车,却是直接前往嫌疑人的小区外面等着。
魏振国的计划,是在上班的路上抓捕。
超市的人还是偏多的,而且里面弯弯绕绕的,又是犯罪嫌疑人熟悉的环境,容易加重他的抵抗心理。
换一个陌生的地方,犯罪嫌疑人说不定更容易束手就擒。
单就抓捕的角度来说,魏振国还是希望顺顺利利的。
不到8点钟,三辆车就停到了嫌疑人的小区门口。
10年前后的小区,外表看着还不错,又在市区范围内,几个人守着守着,温明就问开车的本地民警:“这边房子不便宜吧。”
“恩,我买不起的那种。”民警淡定的道。
温明啧啧两声:“人渣都可以住这么好的房子。”
“找的白富美。”民警是查过嫌疑人的资料的,道:“应该是女方家里买好的房子。他捞现成的就行了。”
温明瞪大眼睛:“凭什么啊?”
“逃亡在外,说话好听,再编一个可怜点的身世,女人要的不就是这个?”魏振国见的多了,一句话说过,又道:“不过,他也算是栽在这里了。”
“为什么?”
“他应该是需要结婚,才拿了身份证出来登记吧。要不然,我们都找不到他在哪。”魏振国猜测着,道:“这家伙应该有假身份,但没办法用来结婚。”
温明这才醒悟过来,接着也不由感慨道:“毕竟十三年了,正常人都以为过去了。”
“十三年前的积案?”本地民警刚得到一支江远递给自己的中华,注意力就被吸引了过去。他光知道这是一起积案的重案,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
温明“恩”的一声,接着有点骄傲的呶呶嘴,道:“我们江法医直接重建现场,愣把十三年前的案子给破了。”
“还不能算彻底侦破了。”江远小谦虚一把。
温明摇头:“在我看来,就等于破了……”
正说着,一名中年男子牵着一个小孩子的手,从小区里走了出来。
“是你们要的人。”本地民警定神看了看,又道:“应该是送小孩去上幼儿园的。”
“这家伙还有小孩,还可以上幼儿园……”温明忍不住嘟囔。
“别激动。”魏振国虚按一下温明的肩膀,再拿起对讲机,低声道:“各单位注意,先不要抓人,暂停行动。不要抓人……”
温明讶然看向魏振国:“不抓吗?咱们这么多人,派两个人保护一下小孩子就行了。”
“不抓。”魏振国道:“这种情况下抓捕,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到时候审讯的时候会很麻烦。咱们跟上去,等他送完小孩,回来的路上抓。”
另一方面,这人虽然是性犯罪的前科犯,但毕竟尚未定罪,也只是8名嫌疑人中的一名,魏振国觉得,至少是没必要当众揭伤疤。
就是江远,现在也不确定具体哪个人是真正的凶手,暂且将抓捕的范围控制的小一点,对大家都有利。
三辆车交替行驶,江远看着犯罪嫌疑人将孩子送进“天馨国际双语幼儿园”,又出来找了个早餐店吃早餐。
看他的样子,显然已经没有反侦察的意识了。
确实,假使他确实是凶手,十三年的安逸生活,也足以让他忘记死在天台的女孩了。
那女孩死的时候,才十六岁。
“进岔路口,然后抓人。2号车,你堵前面。”魏振国开始指挥着抓人了。
三辆车的民警随命令而动,自然而然的行成了包围圈。
抓贼抓了二十多年,魏振国也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上吧。”魏振国看准了时机,示意司机停车,自己也推门下车。
前方,就见两两步行的几对壮汉,听到一声口哨声,全都突然启动了起来。
作为目标的犯罪嫌疑人,还在现场傻站着,脑子里想的还是“快闪”。
紧接着,他就被狠狠的摁到了地上。
与此同时,落后一步没扑上人的两人,不由分说的将其两手从其怀里抽了出来。
“刘玉泉,知道为什么抓你吗?”魏振国没有按常规出牌,上前来,用的是山南话。
山南的乡音不算重,但只要在山南生活几年,总归是能听出来的。
本来还在挣扎的刘玉泉听到魏振国的问话,不由傻住了。
“刘玉泉,知道为什么抓你吗?”魏振国又问了一遍。
刘玉泉的抬起头,肩膀颤动两下,低声道:“知道。”
魏振国内心一喜,看来是抓对人了。
审讯从抓捕前,其实就开始了。
现在,刚刚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刘玉泉,脑海中不由的闪过娇妻幼儿的模样,知道自此刻起,他建立的沙滩上的堡垒已然崩塌,强烈的幻灭感,让他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了,更别说是抵抗了。
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偶尔猥亵女性,即使多次冲动,但最终也只杀死过一名花季少女的普通性犯罪者罢了。
十三年的平静生活,并不能让他成长,只是让他变的更加普通,更加脆弱罢了。
第180章 分工合作
1600公里的路程,往返3000多公里,中间只停留了一天的时间。
江远回到宁台县,人都是懵的。
现在要是有人问他,洛晋市是啥样子的,江远只能用缓慢的语速问:裸什么?
就这,江远还是受到特殊待遇的。
另外三人开着车押解刘玉泉呢。同样,没有派四个人而是派三个人押解,已经是考虑到长途中的舒适问题了。
黄强民全程挂着22.2度的笑容来到法医办公室,看到江远一脸疲惫的样子,不觉一笑:“你看看,累坏了吧,我就说抓捕不要去了,让其他人跑就行了。”
“我是想,也许遇到需要现场找线索,或者找证据之类的工作。”江远昨天休息了一晚,依旧没缓过劲来的样子,但看在大队长的面子上,还是站了起来。
黄强民给江远递了一支烟,顺手发给吴军一支,等吴军给点燃了,抽了一口道:“你的想法也挺好,确实,面对命案积案,咱们是应该全力出击的。不过……”
黄强民说到这里,转身将办公室的门给关上了。
门背后,挂着关二爷,晃晃悠悠的,丹凤眼像是在斜着看人。
很显然,吴军同志有一些关于外省回来的同志如何刷新自我,完善自我的另类认知。且仪式尚未完成。
黄强民的嘴角抽动两下,装作没看见的转身了。
“咱们关起门来,说点不太正确的话。江远,这种抓捕现场的线索,谁都能做的,就算遇到特别难的,采了发回来,你再看过分析,也是一样的。再不行,一定要去现场了,再临时过去,也来得及。”黄强民说话的声音明显放小了一些。
吴军咳咳两声,也连忙说两句政治不正确的话,道:“江远,大队长这是真的关心。我也赞同,你有本事把案子做出来,抓捕的工作,还有后面这些补全证据的活,交给其他人做就行了。”
“恩,大家各有专长,分工合作。”黄强民觉得说到位了。
他现在突然有特别强烈的意愿说这些话,也是因为江远展现出来的实力过于惊人了。
13年前的命案,说破就给破了,而且是一逮一个准。
犯罪嫌疑人在路上,就交代了一些犯罪细节,黄强民也是迫不及待的去查证了,结果自不必说。
像是这种案件,都是保密起来的,特别是一些犯罪的细节,比如把衣服的哪个地方撕破了,把现场的什么物件给搬动了,又或者凶器藏在了哪里,血衣如何处理的等等,都是秘而不宣的。
甚至有些内容,属于卷宗里都没写进去的。是只有去过现场,甚至只有在现场才能看到的听到的。
一旦这些细节内容被证实,身份也就被证实了。
现在的案子,别说是命案要去现场指认,一些盗窃案都有现场指认的环节,就等于是从另一个方面,确定了其口供的效力。
611何静琴案,也是黄强民就任刑警大队长以后,亲自操办的案子。
这个案子当年做的有多难,黄强民想起来都感慨。
只不过,当时考虑的刑侦方向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强悳奸的事实,受害人居住的大楼附近,几个月内又有入室盗窃的案件发生,所以,主要是从谋财导致死亡的角度去考虑的。
后期甚至考虑到是否因何静琴的父母的关系,导致的仇恨杀人,或者是绑架未遂。
当时,这个案子因为发生在全县最高建筑内,引来了许多关注,尤其是楼内住户和附近居民的惶恐不安。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专案组亦是不眠不休,夜以继日。
黄强民连续两周,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中一半还是在车里睡的。
专案组内的其他成员,在工作热情上,在奋斗精神上,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专案组人数最多的时候破百,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也都有三四十人扑在这个案子上。
但是,破案这种事,真的不是有热情有奋斗就能达成的。
若是按照工作时间算,13年前的何静琴案,宁台县的警务系统起码投入了七八万个工时在里面,后面几年的清理积案,投给这个案子的时间,也有几百个小时的工时。
但江远这边,所用的工时有多少?
江远重启案件也就是10个小时,也许就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后期的抓捕,大概用出去几百个工时罢了。
百倍的工作效率。
最关键的是,这个案子的侦破的方式,跟江远之前用指纹,用dna,用足迹都不一样。
重建犯罪现场这种技术,展现出来的,其实不仅仅是给予一个侦破方向。
它是创造出了一个平台。
只要江远重建出了犯罪现场,那专案组的成员,都可以就此了解犯罪现场的全貌。
相当于让大家看到了一场犯罪现场的血迹录像一样。
而有了这个基础,再侦破案件,显然比单纯的一枚指纹,或者dna碰运气要好的多。
这大牲口,是真的能开荒啊!
黄强民没有催促江远,又拍拍他的肩膀,亲切的说两句“好好休息”之类的话,就打开办公室门,出去了。
都没有多瞅关二爷一眼。
吴军上前将关二爷收了起来,心里琢磨着下次重新放个地方。
早上的时候,他们的车也赶到了,正好可以用的上。
不过,山南省的牌照,现在并不适合出现。所以还提前预约,租了辆车,让温明早早的起来去开了。
一会儿,车辆齐备,10个人,分乘三辆车,却是直接前往嫌疑人的小区外面等着。
魏振国的计划,是在上班的路上抓捕。
超市的人还是偏多的,而且里面弯弯绕绕的,又是犯罪嫌疑人熟悉的环境,容易加重他的抵抗心理。
换一个陌生的地方,犯罪嫌疑人说不定更容易束手就擒。
单就抓捕的角度来说,魏振国还是希望顺顺利利的。
不到8点钟,三辆车就停到了嫌疑人的小区门口。
10年前后的小区,外表看着还不错,又在市区范围内,几个人守着守着,温明就问开车的本地民警:“这边房子不便宜吧。”
“恩,我买不起的那种。”民警淡定的道。
温明啧啧两声:“人渣都可以住这么好的房子。”
“找的白富美。”民警是查过嫌疑人的资料的,道:“应该是女方家里买好的房子。他捞现成的就行了。”
温明瞪大眼睛:“凭什么啊?”
“逃亡在外,说话好听,再编一个可怜点的身世,女人要的不就是这个?”魏振国见的多了,一句话说过,又道:“不过,他也算是栽在这里了。”
“为什么?”
“他应该是需要结婚,才拿了身份证出来登记吧。要不然,我们都找不到他在哪。”魏振国猜测着,道:“这家伙应该有假身份,但没办法用来结婚。”
温明这才醒悟过来,接着也不由感慨道:“毕竟十三年了,正常人都以为过去了。”
“十三年前的积案?”本地民警刚得到一支江远递给自己的中华,注意力就被吸引了过去。他光知道这是一起积案的重案,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
温明“恩”的一声,接着有点骄傲的呶呶嘴,道:“我们江法医直接重建现场,愣把十三年前的案子给破了。”
“还不能算彻底侦破了。”江远小谦虚一把。
温明摇头:“在我看来,就等于破了……”
正说着,一名中年男子牵着一个小孩子的手,从小区里走了出来。
“是你们要的人。”本地民警定神看了看,又道:“应该是送小孩去上幼儿园的。”
“这家伙还有小孩,还可以上幼儿园……”温明忍不住嘟囔。
“别激动。”魏振国虚按一下温明的肩膀,再拿起对讲机,低声道:“各单位注意,先不要抓人,暂停行动。不要抓人……”
温明讶然看向魏振国:“不抓吗?咱们这么多人,派两个人保护一下小孩子就行了。”
“不抓。”魏振国道:“这种情况下抓捕,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到时候审讯的时候会很麻烦。咱们跟上去,等他送完小孩,回来的路上抓。”
另一方面,这人虽然是性犯罪的前科犯,但毕竟尚未定罪,也只是8名嫌疑人中的一名,魏振国觉得,至少是没必要当众揭伤疤。
就是江远,现在也不确定具体哪个人是真正的凶手,暂且将抓捕的范围控制的小一点,对大家都有利。
三辆车交替行驶,江远看着犯罪嫌疑人将孩子送进“天馨国际双语幼儿园”,又出来找了个早餐店吃早餐。
看他的样子,显然已经没有反侦察的意识了。
确实,假使他确实是凶手,十三年的安逸生活,也足以让他忘记死在天台的女孩了。
那女孩死的时候,才十六岁。
“进岔路口,然后抓人。2号车,你堵前面。”魏振国开始指挥着抓人了。
三辆车的民警随命令而动,自然而然的行成了包围圈。
抓贼抓了二十多年,魏振国也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上吧。”魏振国看准了时机,示意司机停车,自己也推门下车。
前方,就见两两步行的几对壮汉,听到一声口哨声,全都突然启动了起来。
作为目标的犯罪嫌疑人,还在现场傻站着,脑子里想的还是“快闪”。
紧接着,他就被狠狠的摁到了地上。
与此同时,落后一步没扑上人的两人,不由分说的将其两手从其怀里抽了出来。
“刘玉泉,知道为什么抓你吗?”魏振国没有按常规出牌,上前来,用的是山南话。
山南的乡音不算重,但只要在山南生活几年,总归是能听出来的。
本来还在挣扎的刘玉泉听到魏振国的问话,不由傻住了。
“刘玉泉,知道为什么抓你吗?”魏振国又问了一遍。
刘玉泉的抬起头,肩膀颤动两下,低声道:“知道。”
魏振国内心一喜,看来是抓对人了。
审讯从抓捕前,其实就开始了。
现在,刚刚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刘玉泉,脑海中不由的闪过娇妻幼儿的模样,知道自此刻起,他建立的沙滩上的堡垒已然崩塌,强烈的幻灭感,让他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了,更别说是抵抗了。
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偶尔猥亵女性,即使多次冲动,但最终也只杀死过一名花季少女的普通性犯罪者罢了。
十三年的平静生活,并不能让他成长,只是让他变的更加普通,更加脆弱罢了。
第180章 分工合作
1600公里的路程,往返3000多公里,中间只停留了一天的时间。
江远回到宁台县,人都是懵的。
现在要是有人问他,洛晋市是啥样子的,江远只能用缓慢的语速问:裸什么?
就这,江远还是受到特殊待遇的。
另外三人开着车押解刘玉泉呢。同样,没有派四个人而是派三个人押解,已经是考虑到长途中的舒适问题了。
黄强民全程挂着22.2度的笑容来到法医办公室,看到江远一脸疲惫的样子,不觉一笑:“你看看,累坏了吧,我就说抓捕不要去了,让其他人跑就行了。”
“我是想,也许遇到需要现场找线索,或者找证据之类的工作。”江远昨天休息了一晚,依旧没缓过劲来的样子,但看在大队长的面子上,还是站了起来。
黄强民给江远递了一支烟,顺手发给吴军一支,等吴军给点燃了,抽了一口道:“你的想法也挺好,确实,面对命案积案,咱们是应该全力出击的。不过……”
黄强民说到这里,转身将办公室的门给关上了。
门背后,挂着关二爷,晃晃悠悠的,丹凤眼像是在斜着看人。
很显然,吴军同志有一些关于外省回来的同志如何刷新自我,完善自我的另类认知。且仪式尚未完成。
黄强民的嘴角抽动两下,装作没看见的转身了。
“咱们关起门来,说点不太正确的话。江远,这种抓捕现场的线索,谁都能做的,就算遇到特别难的,采了发回来,你再看过分析,也是一样的。再不行,一定要去现场了,再临时过去,也来得及。”黄强民说话的声音明显放小了一些。
吴军咳咳两声,也连忙说两句政治不正确的话,道:“江远,大队长这是真的关心。我也赞同,你有本事把案子做出来,抓捕的工作,还有后面这些补全证据的活,交给其他人做就行了。”
“恩,大家各有专长,分工合作。”黄强民觉得说到位了。
他现在突然有特别强烈的意愿说这些话,也是因为江远展现出来的实力过于惊人了。
13年前的命案,说破就给破了,而且是一逮一个准。
犯罪嫌疑人在路上,就交代了一些犯罪细节,黄强民也是迫不及待的去查证了,结果自不必说。
像是这种案件,都是保密起来的,特别是一些犯罪的细节,比如把衣服的哪个地方撕破了,把现场的什么物件给搬动了,又或者凶器藏在了哪里,血衣如何处理的等等,都是秘而不宣的。
甚至有些内容,属于卷宗里都没写进去的。是只有去过现场,甚至只有在现场才能看到的听到的。
一旦这些细节内容被证实,身份也就被证实了。
现在的案子,别说是命案要去现场指认,一些盗窃案都有现场指认的环节,就等于是从另一个方面,确定了其口供的效力。
611何静琴案,也是黄强民就任刑警大队长以后,亲自操办的案子。
这个案子当年做的有多难,黄强民想起来都感慨。
只不过,当时考虑的刑侦方向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强悳奸的事实,受害人居住的大楼附近,几个月内又有入室盗窃的案件发生,所以,主要是从谋财导致死亡的角度去考虑的。
后期甚至考虑到是否因何静琴的父母的关系,导致的仇恨杀人,或者是绑架未遂。
当时,这个案子因为发生在全县最高建筑内,引来了许多关注,尤其是楼内住户和附近居民的惶恐不安。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专案组亦是不眠不休,夜以继日。
黄强民连续两周,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中一半还是在车里睡的。
专案组内的其他成员,在工作热情上,在奋斗精神上,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专案组人数最多的时候破百,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也都有三四十人扑在这个案子上。
但是,破案这种事,真的不是有热情有奋斗就能达成的。
若是按照工作时间算,13年前的何静琴案,宁台县的警务系统起码投入了七八万个工时在里面,后面几年的清理积案,投给这个案子的时间,也有几百个小时的工时。
但江远这边,所用的工时有多少?
江远重启案件也就是10个小时,也许就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后期的抓捕,大概用出去几百个工时罢了。
百倍的工作效率。
最关键的是,这个案子的侦破的方式,跟江远之前用指纹,用dna,用足迹都不一样。
重建犯罪现场这种技术,展现出来的,其实不仅仅是给予一个侦破方向。
它是创造出了一个平台。
只要江远重建出了犯罪现场,那专案组的成员,都可以就此了解犯罪现场的全貌。
相当于让大家看到了一场犯罪现场的血迹录像一样。
而有了这个基础,再侦破案件,显然比单纯的一枚指纹,或者dna碰运气要好的多。
这大牲口,是真的能开荒啊!
黄强民没有催促江远,又拍拍他的肩膀,亲切的说两句“好好休息”之类的话,就打开办公室门,出去了。
都没有多瞅关二爷一眼。
吴军上前将关二爷收了起来,心里琢磨着下次重新放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