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135节
江远的状态不佳,再做事也是有心无力,看了会小说,就按时下班去了。
第二天,江远来的稍晚一点。
刘玉泉已经被好好的关进了看守所,并有检察院提前介入了。
这段时间,破案连连的宁台县局,给上下游的单位,也是制造了不小的压力。
不过,命案积案的侦破,总归是好事情。
已经有人开始考虑自己的述职报告该怎么编了。
江远进到办公室里来,就见吴军正在奋笔疾书。
这让江远不觉有些感慨:别说什么公务员清闲了,看看吴法医,一杯清茶一根烟,一支水笔写一天,笔耕不辍。
“师父,写什么呢?给我分点?”江远感慨完了,主动上前,准备干活。
吴军看他一眼,叹口气,道:“算了,都是我做熟了的,给你做,黄队回头得骂我不懂事了。”
“怎么会……”
“老鳄鱼难缠着呢。”吴军摇摇头,道:“前几天做的伤情鉴定,弄完就得了,你有空就搞积案去吧。”
“也不能天天搞积案啊。”江远笑了。
吴军没笑,抬头瞄他一眼,道:“黄队昨天过来给你说的话,你都忘记了?”
“呃……基本上吧。”
“正常搞一个专案组弄积案,一个案子弄三两个月都很正常的。你这边才用了多长时间,叫什么天天搞积案。既然搞起来了,你起码得搞点东西出来吧。”吴军教育着江远。
江远笑两声,道:“我不是搞完了一个积案?”
“时间也很重要啊。”吴军语重心长的道:“黄队昨天在群里,都开始安排一些队抓紧时间结案了,你猜他折腾着想干啥?”
江远虽然不明白,但顺着话意,道:“做积案?”
“对啊,所以啊,你以为自己真的有多少时间浪费?赶紧的吧,黄队都准备配合你了,结果你陪着我写了半天的文件……黄队能把我给生撕了。”
“不至于……”
“杀鸡给猴看的故事还少了?”
“我是猴?”江远指指自己鼻子。
吴军点点头。
“您是鸡?”
吴军也点点头。
江远默默的回电脑前工作去了。
吴军过了很久才醒悟过来,一口气抽了半根烟,考虑到江远用了“您”字,才暂且饶过了他。
江远从13年前的积案,继续往前翻,接着,就翻到17年前的一桩案子。
一具在乡间小路旁,找到的尸体。
因为树木的遮挡,直到尸体发出了恶臭,导致路过的行人才报警。
案件至此……停滞。
江远注意到它,是因为当时现场勘查的干警,从死者的皮夹克上,找到了三分之一枚血指纹。
看到这枚指纹,江远产生了强烈的想要比对的冲动。
“就你吧。”江远默念一句,挪挪椅子,细看起了屏幕。
第181章 老本行
通过指纹来破获积案,已经算是江远的老本行了。
二等功臣的牌匾,这会儿还在家门口晒着,一天天的被老爹擦的油光锃亮。
做了那么多的积案指纹,江远一看这个皮夹克上的血指纹,就觉得有比对条件。
这是一种基于个人能力的自信。
首先,血指纹的清晰度通常是可以的。当然,这个指纹是从皮夹克上找到的,清晰度略受影响,但还是比大部分的汗潜指纹的条件好多了。
其次,指纹虽然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小,缺少中心,但有指尖。这个条件,就是非常个人化的条件了。
正常的痕检,如果看到指纹没有中心点,或者中心点模糊,直接就放弃不做了。因为这种条件的指印是很难查中的。
但对江远来说,只要能够正确的判断中心点的位置,而且,中心点的位置周围的纹线清晰,这样的指纹,他就有把握做出来。成功率只比没有中心点的指纹低一点点。
如果是做现案,自然是指纹条件越好,越容易做出来。
但做了这么多积案了,一个最浅显的知识早就摆出来了:对积案来说,指纹条件越好的指纹,越没有意义。
谁都能查中的指纹,就像是见人就舔的舔狗,它的主人是不存在的。
当然,眼前的指纹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江远将指纹图下载到电脑上,看着图片,并没有立即动手。
这时候,他的眼前,闪出了系统消息:
……
任务:攻破疑案
任务内容:破获405徐海案
……
江远核对了一下,405徐海案,正是自己刚刚选定的案子。
如此一来也省心了,不用再考虑这个案子遇到困难的话,要不要再选其他案子之类的问题了。
就一门心思的干碎这个案子就是了。
江远搓搓手,老规矩,管它指纹条件好不好呢,先p图。
老话说的好:ps滚三滚,美女站不稳。
指纹经过p图,就像是领导喝了茅台,总归是要露出点真面目的。
江远要的也不多,正常在完整的指纹上画15个特征点,他在三分之一的指纹上,搞8个指纹点出来,就有比对的基础了。
旧版高性能主机,轰隆隆的响了起来。
吴军听到声音,抬起头来:“你选好案子了?”
“405徐海案。”江远道。
“你说下尸体的情况,我就知道了。”吴军站了起来,顺便点支烟。
江远直接捡要点道:“尸体在理塘乡的乡道旁被发现,发现时,尸体距离乡道约8米远,中间有树木和藤蔓的阻隔。尸体高度腐败,腹部,胸部中刀……”
“啊,我知道了,死者是在集市上卖衣服的个体户?”吴军一说话,都带出了历史感。
江远“恩”的一声,道:“我是看他的皮夹克上,留下了一个血手印,比对看看。”
“用指纹啊,那还行。”吴军说过,还是有点忍不住,又道:“这个案子,不好搞呢。”
“当时卡在哪里了?”江远也是好奇。
吴军没回答,反而问道:“你觉得这个案子,是个什么性质?”
江远主要是盯着指纹看的,但案子也是大略的扫过的,想了想,道:“拦路抢劫?然后升级成杀人?”
“那为什么要在距离道路8米远的地方?现场的照片,专门拍了一张路边的草木的情况,你看一看,是不是非常茂盛,要走过去,很不方便的。”
江远于是又翻内网的照片,也就是命案积案的照片了,转录的比较清晰。看得出来,乡道两三米外的植物,就非常多了,要走到8米远,是不能直接走过去的,得挤进去,若是持刀胁迫的话,容易出岔子。
当然,出岔子这部分,也可能是升级的理由?
江远没有太想明白,但理解吴军的意思,道:“所以,当初你们认为不是拦路抢劫?”
吴军反而摇头,道:“我认为是,很多人都认为是。但领导不认。”
“为什么?”
“因为拦路抢劫导致杀人的话,这个案子没法破。”吴军摊手,又叹口气:“也有道理。当年破案还是三板斧,一查二排三突,在这荒郊野外的,弄成抢劫杀人,案子就太难搞了。”
一查二排三突指的是现场勘查,排队摸底,突击审讯。
这是建立在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刑侦方法。
建国以后的户籍制度,使得人群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大部分案件,都是熟人作案,通过排查的方式,就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破案率。
至于游离在外的游子们,通常被警务系统称作是盲流,动不动就抓起来审查,审讯,以及遣返。
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流动的放开,警务系统的工作能力就大大下降了,社会治安更不用说。
吴军有一点也没有告诉江远,那就是拦路抢劫的案件的话,当年还是有不少的,领导侦破的欲望就不是那么强烈了。
江远则是好奇的问道:“当年黄队怎么说?”
“他那时候,正好在派出所做所长。”吴军顿了一下,回想片刻,道:“应该就是这个案子,换的刑警大队长。”
江远都忍不住要八卦了:“上一任大队长是因为这个案子被换掉了?”
“差不多吧。那几年没破的案子挺多的。”
江远见吴军没有要聊这个话题的意思,于是继续案子本身,道:“所以,这个案子的主要问题,您觉得是方向问题?”
“死者的关系网,差不多是排查透了,没什么结果。”吴军摇摇头,道:“你好好找指纹吧,现在也就靠这个,能查到点东西了。”
随机作案,当年不好查,现在更是没法查了。
这些年,侦破的积案,其实大多以指纹和dna的方式为主,也是类似的原因。
很多线索,当年查不到,多年以后,更没法查了。
江远原本还期待师父能提供更多点的信息。毕竟,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写在卷宗里的。
吴军刚才说的,类似于被摒弃的侦破方向,就属于不在卷宗里的东西。
只是,暂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罢了。
第二天,江远来的稍晚一点。
刘玉泉已经被好好的关进了看守所,并有检察院提前介入了。
这段时间,破案连连的宁台县局,给上下游的单位,也是制造了不小的压力。
不过,命案积案的侦破,总归是好事情。
已经有人开始考虑自己的述职报告该怎么编了。
江远进到办公室里来,就见吴军正在奋笔疾书。
这让江远不觉有些感慨:别说什么公务员清闲了,看看吴法医,一杯清茶一根烟,一支水笔写一天,笔耕不辍。
“师父,写什么呢?给我分点?”江远感慨完了,主动上前,准备干活。
吴军看他一眼,叹口气,道:“算了,都是我做熟了的,给你做,黄队回头得骂我不懂事了。”
“怎么会……”
“老鳄鱼难缠着呢。”吴军摇摇头,道:“前几天做的伤情鉴定,弄完就得了,你有空就搞积案去吧。”
“也不能天天搞积案啊。”江远笑了。
吴军没笑,抬头瞄他一眼,道:“黄队昨天过来给你说的话,你都忘记了?”
“呃……基本上吧。”
“正常搞一个专案组弄积案,一个案子弄三两个月都很正常的。你这边才用了多长时间,叫什么天天搞积案。既然搞起来了,你起码得搞点东西出来吧。”吴军教育着江远。
江远笑两声,道:“我不是搞完了一个积案?”
“时间也很重要啊。”吴军语重心长的道:“黄队昨天在群里,都开始安排一些队抓紧时间结案了,你猜他折腾着想干啥?”
江远虽然不明白,但顺着话意,道:“做积案?”
“对啊,所以啊,你以为自己真的有多少时间浪费?赶紧的吧,黄队都准备配合你了,结果你陪着我写了半天的文件……黄队能把我给生撕了。”
“不至于……”
“杀鸡给猴看的故事还少了?”
“我是猴?”江远指指自己鼻子。
吴军点点头。
“您是鸡?”
吴军也点点头。
江远默默的回电脑前工作去了。
吴军过了很久才醒悟过来,一口气抽了半根烟,考虑到江远用了“您”字,才暂且饶过了他。
江远从13年前的积案,继续往前翻,接着,就翻到17年前的一桩案子。
一具在乡间小路旁,找到的尸体。
因为树木的遮挡,直到尸体发出了恶臭,导致路过的行人才报警。
案件至此……停滞。
江远注意到它,是因为当时现场勘查的干警,从死者的皮夹克上,找到了三分之一枚血指纹。
看到这枚指纹,江远产生了强烈的想要比对的冲动。
“就你吧。”江远默念一句,挪挪椅子,细看起了屏幕。
第181章 老本行
通过指纹来破获积案,已经算是江远的老本行了。
二等功臣的牌匾,这会儿还在家门口晒着,一天天的被老爹擦的油光锃亮。
做了那么多的积案指纹,江远一看这个皮夹克上的血指纹,就觉得有比对条件。
这是一种基于个人能力的自信。
首先,血指纹的清晰度通常是可以的。当然,这个指纹是从皮夹克上找到的,清晰度略受影响,但还是比大部分的汗潜指纹的条件好多了。
其次,指纹虽然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小,缺少中心,但有指尖。这个条件,就是非常个人化的条件了。
正常的痕检,如果看到指纹没有中心点,或者中心点模糊,直接就放弃不做了。因为这种条件的指印是很难查中的。
但对江远来说,只要能够正确的判断中心点的位置,而且,中心点的位置周围的纹线清晰,这样的指纹,他就有把握做出来。成功率只比没有中心点的指纹低一点点。
如果是做现案,自然是指纹条件越好,越容易做出来。
但做了这么多积案了,一个最浅显的知识早就摆出来了:对积案来说,指纹条件越好的指纹,越没有意义。
谁都能查中的指纹,就像是见人就舔的舔狗,它的主人是不存在的。
当然,眼前的指纹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江远将指纹图下载到电脑上,看着图片,并没有立即动手。
这时候,他的眼前,闪出了系统消息:
……
任务:攻破疑案
任务内容:破获405徐海案
……
江远核对了一下,405徐海案,正是自己刚刚选定的案子。
如此一来也省心了,不用再考虑这个案子遇到困难的话,要不要再选其他案子之类的问题了。
就一门心思的干碎这个案子就是了。
江远搓搓手,老规矩,管它指纹条件好不好呢,先p图。
老话说的好:ps滚三滚,美女站不稳。
指纹经过p图,就像是领导喝了茅台,总归是要露出点真面目的。
江远要的也不多,正常在完整的指纹上画15个特征点,他在三分之一的指纹上,搞8个指纹点出来,就有比对的基础了。
旧版高性能主机,轰隆隆的响了起来。
吴军听到声音,抬起头来:“你选好案子了?”
“405徐海案。”江远道。
“你说下尸体的情况,我就知道了。”吴军站了起来,顺便点支烟。
江远直接捡要点道:“尸体在理塘乡的乡道旁被发现,发现时,尸体距离乡道约8米远,中间有树木和藤蔓的阻隔。尸体高度腐败,腹部,胸部中刀……”
“啊,我知道了,死者是在集市上卖衣服的个体户?”吴军一说话,都带出了历史感。
江远“恩”的一声,道:“我是看他的皮夹克上,留下了一个血手印,比对看看。”
“用指纹啊,那还行。”吴军说过,还是有点忍不住,又道:“这个案子,不好搞呢。”
“当时卡在哪里了?”江远也是好奇。
吴军没回答,反而问道:“你觉得这个案子,是个什么性质?”
江远主要是盯着指纹看的,但案子也是大略的扫过的,想了想,道:“拦路抢劫?然后升级成杀人?”
“那为什么要在距离道路8米远的地方?现场的照片,专门拍了一张路边的草木的情况,你看一看,是不是非常茂盛,要走过去,很不方便的。”
江远于是又翻内网的照片,也就是命案积案的照片了,转录的比较清晰。看得出来,乡道两三米外的植物,就非常多了,要走到8米远,是不能直接走过去的,得挤进去,若是持刀胁迫的话,容易出岔子。
当然,出岔子这部分,也可能是升级的理由?
江远没有太想明白,但理解吴军的意思,道:“所以,当初你们认为不是拦路抢劫?”
吴军反而摇头,道:“我认为是,很多人都认为是。但领导不认。”
“为什么?”
“因为拦路抢劫导致杀人的话,这个案子没法破。”吴军摊手,又叹口气:“也有道理。当年破案还是三板斧,一查二排三突,在这荒郊野外的,弄成抢劫杀人,案子就太难搞了。”
一查二排三突指的是现场勘查,排队摸底,突击审讯。
这是建立在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刑侦方法。
建国以后的户籍制度,使得人群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大部分案件,都是熟人作案,通过排查的方式,就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破案率。
至于游离在外的游子们,通常被警务系统称作是盲流,动不动就抓起来审查,审讯,以及遣返。
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流动的放开,警务系统的工作能力就大大下降了,社会治安更不用说。
吴军有一点也没有告诉江远,那就是拦路抢劫的案件的话,当年还是有不少的,领导侦破的欲望就不是那么强烈了。
江远则是好奇的问道:“当年黄队怎么说?”
“他那时候,正好在派出所做所长。”吴军顿了一下,回想片刻,道:“应该就是这个案子,换的刑警大队长。”
江远都忍不住要八卦了:“上一任大队长是因为这个案子被换掉了?”
“差不多吧。那几年没破的案子挺多的。”
江远见吴军没有要聊这个话题的意思,于是继续案子本身,道:“所以,这个案子的主要问题,您觉得是方向问题?”
“死者的关系网,差不多是排查透了,没什么结果。”吴军摇摇头,道:“你好好找指纹吧,现在也就靠这个,能查到点东西了。”
随机作案,当年不好查,现在更是没法查了。
这些年,侦破的积案,其实大多以指纹和dna的方式为主,也是类似的原因。
很多线索,当年查不到,多年以后,更没法查了。
江远原本还期待师父能提供更多点的信息。毕竟,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写在卷宗里的。
吴军刚才说的,类似于被摒弃的侦破方向,就属于不在卷宗里的东西。
只是,暂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