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我身边果然有内鬼啊。”石凌云冷笑一声,脸上依旧平静。
李自安并不回话。
“秋棠如今关在哪里?”石凌云换一个问法。
李自安倒是肯答:“诏狱,下月十五问斩。”
石凌云神色漠然,并未感到悲戚,只追问道:“那夜菊呢?”
李自安皱了皱眉头,并没有回话。
石凌云了然:“原来是她。人心果然瞬息万变。”
“或许,变的并不是她。”李自安低头回道,他想起封锁宴会现场时,是夜菊主动呈上本该由秋棠销毁的鸩酒。
李自安许诺送她平安离开汴京,她却神色坦然:“奴婢苟活至今,并非为了偷生,只为昔日心系天下的石家小姐。既然再也回不到从前,我自当随石小姐同去。”
李自安还欲再说些什么,夜菊已经转身离开,再没有留下一句话。
石凌云闻言冷笑一声,事到如今,孰是孰非根本不值得争辩。
“那么便到我了,自安心中只有一个疑虑,还望皇祖母解答。”即使到了如今,李自安态度依旧端正。
石凌云闭上眼睛,答得干脆:“说罢。”
“母后的死与您有关系吗?”李自安问得含蓄,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石凌云睁开眼睛,目光锐利:“这么多年了,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怀疑我吗?”
李自安蹙了蹙眉,他想答,但理智告诉此刻只是为了了断,不要再纠缠不休。
石凌云瞧着他的神色,心中明了了七八分,失望到连嘲讽的力气也没有,只掀起眼皮,声音带着一丝嘲讽:“如果我说,她的死不是本宫害的,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失望。”
李自安终究是松了一口气,这不仅关乎石凌云是否动手,更证明了父皇并没有辜负母后。
“不过,”石凌云捕捉到他神情的细微变化,话锋陡然一转,“她的死的确与本宫有关。”
李自安脸色一僵,石凌云如愿以偿地笑出了声,笑声尖厉像是割在人的血肉之上:“刺客本是冲我而来,即使她不来替我挡,我也不会死的,她偏要做那烂好人。可惜,刺客伏诛,此事却秘而不宣。你说……为何?”
为何?
李自安的身形微微颤抖,当时大权在石凌云手里,她既然如此发问,那选择秘而不宣的人只会是李训,所以派出刺客的,一定是……林家。
事情败露以后,因为派出的刺客没有回府,林家只以为是刺杀失败,而后石凌云为了报复林家设计害死林弦姝。
至于林家为何行刺,无非是因为当时先帝刚薨逝不久,忠君之士难以忍受皇权旁落于太后之手,欲匡扶李氏江山。林家,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敢出手,也愿出手的。
李自安呼吸一窒,却也怪不起李训。若是站在李训的立场,确实两难。若是将真相告知林家,就凭他们对林弦姝的疼爱,整个家族必然陷入愧疚的深渊,且因刺杀之罪株连九族,这也绝非林皇后所愿。故而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将此事咽下去,分明他才是失去挚爱的那一个。
易殊早已想到这一层,他眉头紧锁,指尖悄然敷上李自安冰凉的手背。
但李自安最终只是摇了摇头,对石凌云道:“我明白了。时辰不早,皇祖母安歇吧。”
易殊伸手扶他起来。走到门口时,一直沉默的石凌云忽又开口:“安儿。”
李自安脚步一顿,深吸了一口气,却并没有回头,站在原地沉声问道:“皇祖母请吩咐。”
易殊倒是回头看了一眼,石凌云坐在灯影晦暗处,身形模糊不清,只是透着难以言喻的孤寂与苍凉。
她的声音终于不像当初执政时强势,轻得就要听不见了:“这北宫……实在太冷了。”
她分明没示弱,李自安却僵在原地。
良久,他低叹一声,转身几步走回石凌云身前,解下身上御寒的大氅,轻轻置于她身侧案几之上,目光始终未与之交接:“稍后会遣人送些厚实的被褥衣物过来。”
像是怕石凌云再开口一般,他没有停留,快步走回门口,揽住易殊肩膀,沉默地离开了北宫。
回程一路无言,心结宜结不宜解,唯有等人自己想通。
两人默然回到启明宫,将至扶风书房门前,易殊蓦然停下了脚步。
“怎么了?”李自安回头望他。
易殊驻足原地,若有所思地抬头:“忽然想起一事未了,殿下先进去吧。”
“需要我陪你一起吗?”李自安例行问道。
“不必,”易殊摇头,“我稍后直接回溪园,殿下今夜早些歇息。”
见他坚持,李自安也不再勉强,加之他心绪不宁,便点头先行入内。
易殊目送他身影消失,眸色一沉,转身疾步原路折返。回来用了近两刻钟,此刻他步履如风,却仍觉得不够。
重返北宫门外时,小黄门很是震惊。他刚入宫不久,并不清楚易殊身份,只是觉得眼前人是同太子殿下一起来过的,不敢怠慢,慌忙躬身:“大人,有何吩咐?”
“开门。”易殊面沉如水,语气冰凉似铁。
小黄门不明所以,却不敢忤逆,只依言照做。
青涩的脸庞却在开门的瞬间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抖得都听不出本音:“大人,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啊!”
易殊的目光越过他,落在房梁悬吊的身影之上。环绕脖颈挂在柱子上,随风晃动的银丝暗纹,赫然便是殿下方才留下的大氅。
“起来,”易殊声音冷冽,“此事与你无关,按宫规处置便是。”
他目光如刀,钉在小黄门惨白的脸上:“只是太后娘娘是用何物自尽,我不想有第三人知晓。你听明白了吗?”
小黄门连连叩首:“奴才明白!奴才明白!奴才定当守口如瓶,还请大人开恩!”
第112章 封王
庆平二十年, 四月初,太后石氏病逝于北宫。
不过并未掀起预想中的惊涛骇浪。
大约是因为前一阵筹备公主和亲的婚事,后又在宿州大兴建造公主墓, 两场大礼几乎掏空了国库, 再加上石氏身前以尚俭示人,葬礼便也顺理成章地一切从简。没有浩荡的送葬队伍,也没有奢华的陪葬器皿,这位曾执掌大圌朝政二十载的传奇人物最终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 只在青史上留下寥寥数语。
李氏皇权在经历漫长的蛰伏与挣扎后, 终于拨云见雾重掌乾坤。朝堂之上,一场彻底的政治清算随之展开, 依附石氏的奸佞势力被连根拔起, 贪墨渎职者锒铛入狱,曾被打压排挤的士人重回人前。
同年, 朝中新设昭雪司,彻查宁北侯府旧案。李训对此案颇为重视,更兼之太子李自安在背后不遗余力地推动。本来便有恭亲王提供的前朝密旨,铁证如山,又有沉寂多年的证人见势浮出水面, 供出实情。宁北侯易氏一门,沉冤得雪,恢复爵位与清名。那道笼罩在易殊头顶长达十年的阴霾, 终于被迟到的晨光照破。
……
八月十五的中秋宫宴是自李训登基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殿内灯火辉煌, 金碧璀璨。文武百官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 丝竹声不绝于耳,但众人的视线却没有被歌舞所吸引。
盛宴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果然酒过三巡,李训神情恢复严肃, 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身旁的大太监立即心领神会,行至殿前,沉着的声音穿透殿宇,字字清晰:
“宁北侯易氏一门,世代忠良,功在社稷。十年前,遭奸佞构陷,阖府蒙冤,几近倾覆。幸天理昭昭,沉冤得雪。今有易氏嫡裔易殊,少而敏慧,忠勤体国,辅佐东宫,夙夜匪懈,功勋卓著。其志洁行芳,堪为表率。”
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错落的视线汇聚于太子身侧的那道身影之上。易殊身着常服,即使被万众瞩目,依旧神色淡然,宠辱不惊。
大太监的声音继续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复易殊宁北侯爵位,加封为宁北郡王,世袭罔替! 赐丹书铁券,永葆其爵。望卿不负朕望,不负易氏先祖忠烈之名!”
此话一出,殿内掀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异姓封王,世袭罔替,这是大圌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更何况易殊年龄甚小,只怕古史中也不曾有弱冠出头便封王的奇闻。
但朝中人无人敢有异议。侯府血案震动天下,如今平反,本就该有厚赏。且易殊本就是易家仅存的血脉,他虽年轻,但智谋手段不在老臣之下。且李训的态度摆明了就是要重用易殊,此刻出声反对,无异于自取其辱。
在万千目光之下,易殊终是从容出列,步履沉稳,行至御阶段之下。他撩袍跪地,声音不卑不亢:“臣易殊,叩谢陛下天恩。必当恪尽职守,忠君体国,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
册封大典在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含元殿举行。
两名内侍恭敬地垂首侍立一旁,易殊独自站在巨大的落地铜镜面前,镜中人影清晰,靛青色郡王朝服由极品云锦制成,金线勾勒出五爪行龙,龙目炯炯,鳞爪飞扬,在沉稳的底色上更显威严尊贵。腰间束着流光溢彩的玉带,头顶九旒郡王冕,前后各垂九串玉珠,以金簪固于发髻之上,将他本就清隽挺拔的身姿衬得愈发尊贵凌然。
李自安并不回话。
“秋棠如今关在哪里?”石凌云换一个问法。
李自安倒是肯答:“诏狱,下月十五问斩。”
石凌云神色漠然,并未感到悲戚,只追问道:“那夜菊呢?”
李自安皱了皱眉头,并没有回话。
石凌云了然:“原来是她。人心果然瞬息万变。”
“或许,变的并不是她。”李自安低头回道,他想起封锁宴会现场时,是夜菊主动呈上本该由秋棠销毁的鸩酒。
李自安许诺送她平安离开汴京,她却神色坦然:“奴婢苟活至今,并非为了偷生,只为昔日心系天下的石家小姐。既然再也回不到从前,我自当随石小姐同去。”
李自安还欲再说些什么,夜菊已经转身离开,再没有留下一句话。
石凌云闻言冷笑一声,事到如今,孰是孰非根本不值得争辩。
“那么便到我了,自安心中只有一个疑虑,还望皇祖母解答。”即使到了如今,李自安态度依旧端正。
石凌云闭上眼睛,答得干脆:“说罢。”
“母后的死与您有关系吗?”李自安问得含蓄,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石凌云睁开眼睛,目光锐利:“这么多年了,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怀疑我吗?”
李自安蹙了蹙眉,他想答,但理智告诉此刻只是为了了断,不要再纠缠不休。
石凌云瞧着他的神色,心中明了了七八分,失望到连嘲讽的力气也没有,只掀起眼皮,声音带着一丝嘲讽:“如果我说,她的死不是本宫害的,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失望。”
李自安终究是松了一口气,这不仅关乎石凌云是否动手,更证明了父皇并没有辜负母后。
“不过,”石凌云捕捉到他神情的细微变化,话锋陡然一转,“她的死的确与本宫有关。”
李自安脸色一僵,石凌云如愿以偿地笑出了声,笑声尖厉像是割在人的血肉之上:“刺客本是冲我而来,即使她不来替我挡,我也不会死的,她偏要做那烂好人。可惜,刺客伏诛,此事却秘而不宣。你说……为何?”
为何?
李自安的身形微微颤抖,当时大权在石凌云手里,她既然如此发问,那选择秘而不宣的人只会是李训,所以派出刺客的,一定是……林家。
事情败露以后,因为派出的刺客没有回府,林家只以为是刺杀失败,而后石凌云为了报复林家设计害死林弦姝。
至于林家为何行刺,无非是因为当时先帝刚薨逝不久,忠君之士难以忍受皇权旁落于太后之手,欲匡扶李氏江山。林家,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敢出手,也愿出手的。
李自安呼吸一窒,却也怪不起李训。若是站在李训的立场,确实两难。若是将真相告知林家,就凭他们对林弦姝的疼爱,整个家族必然陷入愧疚的深渊,且因刺杀之罪株连九族,这也绝非林皇后所愿。故而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将此事咽下去,分明他才是失去挚爱的那一个。
易殊早已想到这一层,他眉头紧锁,指尖悄然敷上李自安冰凉的手背。
但李自安最终只是摇了摇头,对石凌云道:“我明白了。时辰不早,皇祖母安歇吧。”
易殊伸手扶他起来。走到门口时,一直沉默的石凌云忽又开口:“安儿。”
李自安脚步一顿,深吸了一口气,却并没有回头,站在原地沉声问道:“皇祖母请吩咐。”
易殊倒是回头看了一眼,石凌云坐在灯影晦暗处,身形模糊不清,只是透着难以言喻的孤寂与苍凉。
她的声音终于不像当初执政时强势,轻得就要听不见了:“这北宫……实在太冷了。”
她分明没示弱,李自安却僵在原地。
良久,他低叹一声,转身几步走回石凌云身前,解下身上御寒的大氅,轻轻置于她身侧案几之上,目光始终未与之交接:“稍后会遣人送些厚实的被褥衣物过来。”
像是怕石凌云再开口一般,他没有停留,快步走回门口,揽住易殊肩膀,沉默地离开了北宫。
回程一路无言,心结宜结不宜解,唯有等人自己想通。
两人默然回到启明宫,将至扶风书房门前,易殊蓦然停下了脚步。
“怎么了?”李自安回头望他。
易殊驻足原地,若有所思地抬头:“忽然想起一事未了,殿下先进去吧。”
“需要我陪你一起吗?”李自安例行问道。
“不必,”易殊摇头,“我稍后直接回溪园,殿下今夜早些歇息。”
见他坚持,李自安也不再勉强,加之他心绪不宁,便点头先行入内。
易殊目送他身影消失,眸色一沉,转身疾步原路折返。回来用了近两刻钟,此刻他步履如风,却仍觉得不够。
重返北宫门外时,小黄门很是震惊。他刚入宫不久,并不清楚易殊身份,只是觉得眼前人是同太子殿下一起来过的,不敢怠慢,慌忙躬身:“大人,有何吩咐?”
“开门。”易殊面沉如水,语气冰凉似铁。
小黄门不明所以,却不敢忤逆,只依言照做。
青涩的脸庞却在开门的瞬间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抖得都听不出本音:“大人,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奴才什么都不知道啊!”
易殊的目光越过他,落在房梁悬吊的身影之上。环绕脖颈挂在柱子上,随风晃动的银丝暗纹,赫然便是殿下方才留下的大氅。
“起来,”易殊声音冷冽,“此事与你无关,按宫规处置便是。”
他目光如刀,钉在小黄门惨白的脸上:“只是太后娘娘是用何物自尽,我不想有第三人知晓。你听明白了吗?”
小黄门连连叩首:“奴才明白!奴才明白!奴才定当守口如瓶,还请大人开恩!”
第112章 封王
庆平二十年, 四月初,太后石氏病逝于北宫。
不过并未掀起预想中的惊涛骇浪。
大约是因为前一阵筹备公主和亲的婚事,后又在宿州大兴建造公主墓, 两场大礼几乎掏空了国库, 再加上石氏身前以尚俭示人,葬礼便也顺理成章地一切从简。没有浩荡的送葬队伍,也没有奢华的陪葬器皿,这位曾执掌大圌朝政二十载的传奇人物最终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 只在青史上留下寥寥数语。
李氏皇权在经历漫长的蛰伏与挣扎后, 终于拨云见雾重掌乾坤。朝堂之上,一场彻底的政治清算随之展开, 依附石氏的奸佞势力被连根拔起, 贪墨渎职者锒铛入狱,曾被打压排挤的士人重回人前。
同年, 朝中新设昭雪司,彻查宁北侯府旧案。李训对此案颇为重视,更兼之太子李自安在背后不遗余力地推动。本来便有恭亲王提供的前朝密旨,铁证如山,又有沉寂多年的证人见势浮出水面, 供出实情。宁北侯易氏一门,沉冤得雪,恢复爵位与清名。那道笼罩在易殊头顶长达十年的阴霾, 终于被迟到的晨光照破。
……
八月十五的中秋宫宴是自李训登基以来最隆重的一次。殿内灯火辉煌, 金碧璀璨。文武百官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 丝竹声不绝于耳,但众人的视线却没有被歌舞所吸引。
盛宴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果然酒过三巡,李训神情恢复严肃, 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身旁的大太监立即心领神会,行至殿前,沉着的声音穿透殿宇,字字清晰:
“宁北侯易氏一门,世代忠良,功在社稷。十年前,遭奸佞构陷,阖府蒙冤,几近倾覆。幸天理昭昭,沉冤得雪。今有易氏嫡裔易殊,少而敏慧,忠勤体国,辅佐东宫,夙夜匪懈,功勋卓著。其志洁行芳,堪为表率。”
整个大殿瞬间鸦雀无声,错落的视线汇聚于太子身侧的那道身影之上。易殊身着常服,即使被万众瞩目,依旧神色淡然,宠辱不惊。
大太监的声音继续回荡:“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复易殊宁北侯爵位,加封为宁北郡王,世袭罔替! 赐丹书铁券,永葆其爵。望卿不负朕望,不负易氏先祖忠烈之名!”
此话一出,殿内掀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异姓封王,世袭罔替,这是大圌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更何况易殊年龄甚小,只怕古史中也不曾有弱冠出头便封王的奇闻。
但朝中人无人敢有异议。侯府血案震动天下,如今平反,本就该有厚赏。且易殊本就是易家仅存的血脉,他虽年轻,但智谋手段不在老臣之下。且李训的态度摆明了就是要重用易殊,此刻出声反对,无异于自取其辱。
在万千目光之下,易殊终是从容出列,步履沉稳,行至御阶段之下。他撩袍跪地,声音不卑不亢:“臣易殊,叩谢陛下天恩。必当恪尽职守,忠君体国,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
册封大典在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含元殿举行。
两名内侍恭敬地垂首侍立一旁,易殊独自站在巨大的落地铜镜面前,镜中人影清晰,靛青色郡王朝服由极品云锦制成,金线勾勒出五爪行龙,龙目炯炯,鳞爪飞扬,在沉稳的底色上更显威严尊贵。腰间束着流光溢彩的玉带,头顶九旒郡王冕,前后各垂九串玉珠,以金簪固于发髻之上,将他本就清隽挺拔的身姿衬得愈发尊贵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