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霍彦大张旗鼓,在太学宫最显眼的告示墙上,亲手贴上了一道素绢书写的告示。
太学博士祭酒霍彦谕告天下士子文
[盖闻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辟雍钟鼓,所以养贤俊、明教化也。今彦承乏太学,观庠序之教,或有未逮。察俊乂之途,犹虑壅塞。岂可使圣朝文教,蔽于门户。天下英才,困于蓬蒿?
彦虽不敏,敢效先贤坐而论道之遗风。谨择吉日,于太学东苑辟雍之台,设席五日。自十月乙卯始,至己未日止,每日辰时至申时,敞开太学宫门。
凡我大汉子民,无论贵贱,不分士庶,但怀经义不解之惑,心存古今兴替之思,胸怀治国安邦之策,皆可亲赴辟雍玉台之前,当面质询!
彦当虚席以待,竭其驽钝,与诸君切磋琢磨,共探圣贤之微旨,同求经世之良方。
太学之门,自此广开。但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皆可叩问。非为虚名,唯求真才;不尚空谈,务求实用。愿与天下士子共勉之!]
霍彦的文采少有,这道告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泰安侯要在太学公开讲学?坐而论道?所有人都能去问?不论出身?!”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日之内便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官署民宅。
霍彦是谁?是平定水患、活民无数的小霍彦,是也是充盈国库的小财神,还简在帝心、圣眷正隆。如今他竟要在象征着儒家最高学府的辟雍玉台之上,敞开大门,与天下人论道,若是得了他青眼,岂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整个长安都沸腾了!无数士子奔走相告,激动不已。江公弟子不说了,还有那些原本就对霍彦推崇备至和对太学有向往的寒门学子一听不论出身,更是将这道告示视作改变命运的机会,纷纷收拾行囊,从长安各处的逆旅、甚至从更远的郊县赶来。告示被有心人抄录,通过驿传快马和《汉青年》飞速送往大汉三十六郡。无数怀揣梦想、渴望机遇的贫寒士子,变卖家产,告别父母,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漫漫长路。
一时间,通往长安的官道上,多了许多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的年轻身影。
长安城前所未有地“拥挤”起来。
客栈爆满,酒肆喧腾,连带着负责长安治安的中尉署都压力倍增。
卫青哭笑不得地看着案头堆满的各处关于“流民聚集”、“治安隐患”的报告,又想起自家那个始作俑者的外甥霍彦,以及被霍彦拉去帮忙挑军事人才的另一个外甥霍去病,只得摇头苦笑,加派人手,维持秩序。
开坛前三日,霍彦便下令开放太学宫门。
早已安排好的博士和吏员,身着整齐服饰,彬彬有礼地引导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士子有序进入太学参观,熟悉环境,尤其是那恢弘壮丽的辟雍建筑群——中央是圆形、环水的玉台,四周是回廊水榭,可容纳数千人观礼。
连天子刘彻也被惊动了。
开坛前一日,他就带着卫青和霍去病,微服前来太学“凑热闹”。刘彻见惯好景,对太学的景致兴趣缺缺,觉得远不如上林苑奇伟瑰丽。
但正路过藏书阁附近时,听到几个衣着简朴、甚至打着补丁的少年,正对着太学中的典籍发出由衷的赞叹。
“若能日日在此观书,纵是粗茶淡饭,此生无憾矣!”
卫青闻言,脚步微顿,坚毅的面容上掠过一丝触动。霍去病则锐利的目光扫过那些少年挺拔的身姿和明亮的眼神,暗自记下几个好苗子,对身旁的舅舅低声道,“阿言说了,让我和舅舅好好挑挑,太学这边理顺了,他就另寻地方,专门建个军学,省得以后良将难寻。”
卫青闻言,脸上难得露出笑容,“现下兵法大多家传,武将授兵法可不常见。阿言上次还跟我抱怨,说去病你教嬗儿兵法,讲得乱七八糟,他都听不懂。”
霍去病俊脸一垮,哼了一声,“那是他笨!我讲得清楚着呢!”
一旁的刘彻听了,也轻哼一声,带着点酸溜溜的意味:“你都有为师讲学的帖子,朕怎么没有?阿言眼里还有没有朕?”
霍去病闻言毫不客气地顶回去,“舅舅也有!凡是朝中有头有脸的,阿言都送了帖子!您没有,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还不是您平日太刻薄,得罪他了?”
卫青在一旁忍笑。
“你!”刘彻气得牙痒痒,“逆子!存心气朕是不是?”
霍去病冲他做了个鬼脸,露出一颗俏皮的小虎牙,“怪不得阿言不喜欢您。看,在这圣贤之地,张口就骂人‘逆子’,实在不堪,有辱斯文!”
“你……!”刘彻正欲发飙,却被检票的太子刘据拦在了藏书阁门口。
刘据身后跟着一大群小伙伴:左边是霍光,右边是卫伉和张贺,后面还跟着十几个年纪相仿的勋贵子弟。
小太子板着脸,一本正经:“藏书阁乃清静重地,这是贵宾通道,无帖者不得入内!”
他身后的少年们齐刷刷站成一排,颇有气势。
卫青见状,立刻停下脚步。霍去病却笑嘻嘻地晃了晃手中的两张帖子:“舅舅,咱俩有帖子啊,走这边!”
他拉着卫青就往里走,还不忘回头冲刘彻促狭一笑:“舅舅快些,别挡着后面的人了!”
被自己亲儿子带着一群小萝卜头拦在门外的刘彻,脸都绿了!
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
这日子,没法过了!
好在卫伉这孩子实诚,看着皇帝姑父吃瘪的样子,于心不忍,偷偷又塞了一张帖子给刘彻,小声说:“陛下,您用我的……”
刘彻这才黑着脸,气哼哼地进去了。
刘据看着父皇的背影,捏了捏卫伉肉乎乎的小脸,笑骂道:“你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小子!那老头得吃点苦头,懂不懂!”
卫伉抱着脑袋,蹲在地上emo。
三日后,深秋的清晨,寒意凛冽,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洒向太学东苑的辟雍时,眼前的景象足以让任何人为之震撼!辟雍中央白玉砌成的高台四周,早已是人的海洋!
环绕玉台的回廊、水榭,挤得水泄不通。
岸边的石阶、草地,席地而坐者摩肩接踵。
更远处的槐树、柳树上,竟也爬满了大胆的少年。
不仅有太学诸生,更有闻讯从长安各郡国邸舍涌来的学子、风尘仆仆自远方赶来的游学士人、身着低阶官服的年轻官吏、甚至许多布衣短褐的长安百姓!冠冕如云,青衿似海,各色斑斓的衣袍点缀其间。人头攒动,喧嚣鼎沸!
放眼望去,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此情此景,竟有几分重现当年初立太学、董仲舒对策时“贤良文学辐辏京师”的盛大气象!
数万道目光,或灼热,或探究,或敬畏,或好奇,如同实质般汇聚于那方高耸在碧水中央的白玉之台。空气中弥漫着松柏的清气、人群呼出的带着期待的微热湿气。
“咚——!咚——!咚——!”
太学宫浑厚悠远的铜钟,钟声雄浑,穿透薄雾,在偌大的辟雍上空回荡,震得人心头发颤,也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钟声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一道身影已踏着那庄严的余音,自东阶从容登临玉台。
秋日晨光穿透高大槐树稀疏的叶隙,形成几道光斑,恰好落在那人身上。霍彦今日并未着彰显官位的深衣官服,仅一身素净的月白色深衣,外罩一件宽大的墨色广袖长袍,玉冠束发,一丝不乱。他手执一柄白玉为柄、牦牛尾为拂的麈尾,步履沉稳。
晨光熹微,光影在他清俊的面容上流转,雪衣墨袍,衬着唇边那一点朱砂小痣,竟生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绝色风华,恍若天人临凡。
青年从容行至玉台中央,那里仅设一方素朴蒲席,一张矮几。几上唯有一壶清茶,一只莹润的玉杯,再无长物。他敛袍,端坐于蒲席之上,姿态清雅,将麈尾横置于膝前。那双温和却深邃的眼眸,平静地缓缓扫过台下黑压压、望不到边际的人潮。目光所及之处,万声俱寂。
侍从无声上前,奉上一卷用锦缎仔细包裹的典籍。霍彦伸出骨节分明的双手,缓缓解开系带,取出《尚书》,指尖轻轻拂过书他抬首,清越的声音如同碎玉相击,不高亢,却字字清晰。
“《大禹谟》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①
他声音沉凝,带着洞悉世情的智慧:“大道精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学问之道,贵在切磋琢磨,以求真知,贵在知行合一,以践中道。”
他目光如炬,再次扫视全场,唇边扬起笑意。
“诸君!今日于此辟雍圣地,共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非为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乃欲借先圣之明烛,照我辈之迷途;秉上古之圭臬,定当世之经纬!《尚书》者,上古帝王诰命誓训之汇编,非仅史册,实乃治国安邦之圭臬,修身立命之根本!其言简,其意赅,其理宏深,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太学博士祭酒霍彦谕告天下士子文
[盖闻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辟雍钟鼓,所以养贤俊、明教化也。今彦承乏太学,观庠序之教,或有未逮。察俊乂之途,犹虑壅塞。岂可使圣朝文教,蔽于门户。天下英才,困于蓬蒿?
彦虽不敏,敢效先贤坐而论道之遗风。谨择吉日,于太学东苑辟雍之台,设席五日。自十月乙卯始,至己未日止,每日辰时至申时,敞开太学宫门。
凡我大汉子民,无论贵贱,不分士庶,但怀经义不解之惑,心存古今兴替之思,胸怀治国安邦之策,皆可亲赴辟雍玉台之前,当面质询!
彦当虚席以待,竭其驽钝,与诸君切磋琢磨,共探圣贤之微旨,同求经世之良方。
太学之门,自此广开。但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皆可叩问。非为虚名,唯求真才;不尚空谈,务求实用。愿与天下士子共勉之!]
霍彦的文采少有,这道告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泰安侯要在太学公开讲学?坐而论道?所有人都能去问?不论出身?!”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日之内便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官署民宅。
霍彦是谁?是平定水患、活民无数的小霍彦,是也是充盈国库的小财神,还简在帝心、圣眷正隆。如今他竟要在象征着儒家最高学府的辟雍玉台之上,敞开大门,与天下人论道,若是得了他青眼,岂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整个长安都沸腾了!无数士子奔走相告,激动不已。江公弟子不说了,还有那些原本就对霍彦推崇备至和对太学有向往的寒门学子一听不论出身,更是将这道告示视作改变命运的机会,纷纷收拾行囊,从长安各处的逆旅、甚至从更远的郊县赶来。告示被有心人抄录,通过驿传快马和《汉青年》飞速送往大汉三十六郡。无数怀揣梦想、渴望机遇的贫寒士子,变卖家产,告别父母,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漫漫长路。
一时间,通往长安的官道上,多了许多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的年轻身影。
长安城前所未有地“拥挤”起来。
客栈爆满,酒肆喧腾,连带着负责长安治安的中尉署都压力倍增。
卫青哭笑不得地看着案头堆满的各处关于“流民聚集”、“治安隐患”的报告,又想起自家那个始作俑者的外甥霍彦,以及被霍彦拉去帮忙挑军事人才的另一个外甥霍去病,只得摇头苦笑,加派人手,维持秩序。
开坛前三日,霍彦便下令开放太学宫门。
早已安排好的博士和吏员,身着整齐服饰,彬彬有礼地引导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士子有序进入太学参观,熟悉环境,尤其是那恢弘壮丽的辟雍建筑群——中央是圆形、环水的玉台,四周是回廊水榭,可容纳数千人观礼。
连天子刘彻也被惊动了。
开坛前一日,他就带着卫青和霍去病,微服前来太学“凑热闹”。刘彻见惯好景,对太学的景致兴趣缺缺,觉得远不如上林苑奇伟瑰丽。
但正路过藏书阁附近时,听到几个衣着简朴、甚至打着补丁的少年,正对着太学中的典籍发出由衷的赞叹。
“若能日日在此观书,纵是粗茶淡饭,此生无憾矣!”
卫青闻言,脚步微顿,坚毅的面容上掠过一丝触动。霍去病则锐利的目光扫过那些少年挺拔的身姿和明亮的眼神,暗自记下几个好苗子,对身旁的舅舅低声道,“阿言说了,让我和舅舅好好挑挑,太学这边理顺了,他就另寻地方,专门建个军学,省得以后良将难寻。”
卫青闻言,脸上难得露出笑容,“现下兵法大多家传,武将授兵法可不常见。阿言上次还跟我抱怨,说去病你教嬗儿兵法,讲得乱七八糟,他都听不懂。”
霍去病俊脸一垮,哼了一声,“那是他笨!我讲得清楚着呢!”
一旁的刘彻听了,也轻哼一声,带着点酸溜溜的意味:“你都有为师讲学的帖子,朕怎么没有?阿言眼里还有没有朕?”
霍去病闻言毫不客气地顶回去,“舅舅也有!凡是朝中有头有脸的,阿言都送了帖子!您没有,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还不是您平日太刻薄,得罪他了?”
卫青在一旁忍笑。
“你!”刘彻气得牙痒痒,“逆子!存心气朕是不是?”
霍去病冲他做了个鬼脸,露出一颗俏皮的小虎牙,“怪不得阿言不喜欢您。看,在这圣贤之地,张口就骂人‘逆子’,实在不堪,有辱斯文!”
“你……!”刘彻正欲发飙,却被检票的太子刘据拦在了藏书阁门口。
刘据身后跟着一大群小伙伴:左边是霍光,右边是卫伉和张贺,后面还跟着十几个年纪相仿的勋贵子弟。
小太子板着脸,一本正经:“藏书阁乃清静重地,这是贵宾通道,无帖者不得入内!”
他身后的少年们齐刷刷站成一排,颇有气势。
卫青见状,立刻停下脚步。霍去病却笑嘻嘻地晃了晃手中的两张帖子:“舅舅,咱俩有帖子啊,走这边!”
他拉着卫青就往里走,还不忘回头冲刘彻促狭一笑:“舅舅快些,别挡着后面的人了!”
被自己亲儿子带着一群小萝卜头拦在门外的刘彻,脸都绿了!
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
这日子,没法过了!
好在卫伉这孩子实诚,看着皇帝姑父吃瘪的样子,于心不忍,偷偷又塞了一张帖子给刘彻,小声说:“陛下,您用我的……”
刘彻这才黑着脸,气哼哼地进去了。
刘据看着父皇的背影,捏了捏卫伉肉乎乎的小脸,笑骂道:“你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小子!那老头得吃点苦头,懂不懂!”
卫伉抱着脑袋,蹲在地上emo。
三日后,深秋的清晨,寒意凛冽,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洒向太学东苑的辟雍时,眼前的景象足以让任何人为之震撼!辟雍中央白玉砌成的高台四周,早已是人的海洋!
环绕玉台的回廊、水榭,挤得水泄不通。
岸边的石阶、草地,席地而坐者摩肩接踵。
更远处的槐树、柳树上,竟也爬满了大胆的少年。
不仅有太学诸生,更有闻讯从长安各郡国邸舍涌来的学子、风尘仆仆自远方赶来的游学士人、身着低阶官服的年轻官吏、甚至许多布衣短褐的长安百姓!冠冕如云,青衿似海,各色斑斓的衣袍点缀其间。人头攒动,喧嚣鼎沸!
放眼望去,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此情此景,竟有几分重现当年初立太学、董仲舒对策时“贤良文学辐辏京师”的盛大气象!
数万道目光,或灼热,或探究,或敬畏,或好奇,如同实质般汇聚于那方高耸在碧水中央的白玉之台。空气中弥漫着松柏的清气、人群呼出的带着期待的微热湿气。
“咚——!咚——!咚——!”
太学宫浑厚悠远的铜钟,钟声雄浑,穿透薄雾,在偌大的辟雍上空回荡,震得人心头发颤,也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钟声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一道身影已踏着那庄严的余音,自东阶从容登临玉台。
秋日晨光穿透高大槐树稀疏的叶隙,形成几道光斑,恰好落在那人身上。霍彦今日并未着彰显官位的深衣官服,仅一身素净的月白色深衣,外罩一件宽大的墨色广袖长袍,玉冠束发,一丝不乱。他手执一柄白玉为柄、牦牛尾为拂的麈尾,步履沉稳。
晨光熹微,光影在他清俊的面容上流转,雪衣墨袍,衬着唇边那一点朱砂小痣,竟生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绝色风华,恍若天人临凡。
青年从容行至玉台中央,那里仅设一方素朴蒲席,一张矮几。几上唯有一壶清茶,一只莹润的玉杯,再无长物。他敛袍,端坐于蒲席之上,姿态清雅,将麈尾横置于膝前。那双温和却深邃的眼眸,平静地缓缓扫过台下黑压压、望不到边际的人潮。目光所及之处,万声俱寂。
侍从无声上前,奉上一卷用锦缎仔细包裹的典籍。霍彦伸出骨节分明的双手,缓缓解开系带,取出《尚书》,指尖轻轻拂过书他抬首,清越的声音如同碎玉相击,不高亢,却字字清晰。
“《大禹谟》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①
他声音沉凝,带着洞悉世情的智慧:“大道精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学问之道,贵在切磋琢磨,以求真知,贵在知行合一,以践中道。”
他目光如炬,再次扫视全场,唇边扬起笑意。
“诸君!今日于此辟雍圣地,共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非为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乃欲借先圣之明烛,照我辈之迷途;秉上古之圭臬,定当世之经纬!《尚书》者,上古帝王诰命誓训之汇编,非仅史册,实乃治国安邦之圭臬,修身立命之根本!其言简,其意赅,其理宏深,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