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好不容易合租快半年,年前姜纪却被调去纽约那边的分公司,调任时间是两年,得知消息后,柳明月倒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毕竟她之前一直一个人,只觉得不凑巧。
至于这次来临川,是因为姜纪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继续待在这里。
思及此,姜纪扫了一眼四周,问:“你什么时候结束?”
“采访估计要一个小时,我们定的是四点。”柳明月看了眼手机时间,现在是三点三十九,指了指示意,“里面正开交流会呢,他们还没结束。”
说到这里,柳明月顺口提起她今天的这个采访对象。
一家新锐公司,最近以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结合的几个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
“他是创业初期核心人物之一,年纪不大,今年才二十六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
二十六岁算是她们的同龄人,能做到这程度确实算得上成功。
“虽说规模不大,但势头很猛,这是他们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我争取很长时间才拿下,如果没有这个,前功尽弃。”柳明月举起记者证做了个投降的姿势。
柳明月一直都让姜纪觉得她没什么变化。
面对熟人,三句里有一句是在撒娇,待人如从前一般,投机会多讲点话,不感兴趣就把脸色摆在脸上。
柳爸爸那件事,算是柳明月前二十多年遇到的最不顺的坎坷。
可不管怎么说,那是她的父亲,是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她心里最崇拜的大人物,教她读书认字,把她扛在肩上,买给她很多礼物,甚至愿意舍弃那份为人父的威严,开车追在女儿身后。
大约正是如此,柳明月更不敢相信他会做出那种事情。
“我那时候觉得,天都塌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柳明月搬到临川后第一次回林泽见柳爸爸,是因为他突然的住院,柳明月早上赶飞机,晚上也赶飞机。
半夜姜纪接到她的电话。
说来真的巧,姜纪哪阵子忙着答辩还要找工作,晚上熬了通宵,这才能第一时间接通,和柳明月见了一面。
一直到清晨阳光照进,柳明月说她感觉自己像在被撕扯着。
不过好在她仍然有很多爱,就连暂时被摒弃的,来自父亲的那份,也随时都在。
眼前,柳明月在继续讲着这个年轻有为的男人。
“其实我对他这个人挺好奇的,作为采访记者,我快把网上信息翻了个遍,但到现在还是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网上没有?”
“没有,他负责技术创新方面,谋利那几个项目都主要靠他,又是首次露面,不然我们杂志怎么会接下来给做专栏。”
柳明月挤了挤眼睛,“以我的经验来讲,很不好说。”
姜纪哦了声,“怎么说?”
“这种理工男,格子衫黑框眼镜,不是标配吗?那肯定帅不到哪里去。”
和柳明月一样,姜纪的专业方向不是纯粹的理科,工作要求里,比起逻辑分析,也更看重口头和写作的表达能力,这些年接触不多,她俩对此的理解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
真要说的话,或许只能追溯到高中……
这时,柳明月的手机“叮”地跳进条消息。
“要到了,我先上去摆设备。”
姜纪点点头,“去对面那家咖啡店等你。”
看柳明月走进拐角,她掏出手机。
三点五十分。
蛮准时。
抱着这偶然冒出来的想法,姜纪笑着歪了下头,很快转身。
大片玻璃窗使得视野透明,外面似乎正如天气预报所说的在下雨,对临川这个城市来说,雨天从来不是稀奇事,姜纪停下脚步,从左到右观察半圈,穿过淅淅沥沥的雨滴,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
不多时,有行人路过进来避雨,一时间大堂内人来人往,入耳的声音变重,姜纪重新迈步,她的视线随着偏移,霎时正过脸,看清几步之外的人,似有一瞬间的耳鸣。
那是个很熟悉,却又陌生得让她不敢认的人。
被称为碧华小潭的水池一刻也不停地响着水流到石头上的滴落声,像按上发条的时钟,忽然间回溯至九年前。
或者说,是十年前。
潮湿的雨天,升旗仪式下的少年,落到腕骨上的温热感,青绿色汽水,大片樱粉。
记忆闪回。
然而此时此刻,周迢着一身熨帖的灰棕色西装,领带发型都正式,耳边架一副金丝边眼镜。
清冷变成冷峻,扑面而来的距离感添了份矜贵的气质。
姜纪曾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心理学现象。
名词解释是语义饱和。
指人在长时间重复盯着一个字或者一个单词后,会发生突然不认识该字或者单词的情况。
当时她边看边想,如果是一个人呢?
看了他很久,也会变陌生吗?
实际上那是个解释不通的问题。
最后那段日子,她见到他的次数太少,难怪快要记不清他的样貌。
那年她大二,关于周迢仍一概不知。
一年换一年,时间过得快而久,她却一次都没能见到他。
后来是怎么打算要辅修英语双学位的,姜纪记不清楚了。
为出国做准备?为追上他的脚步?或者只因为那是他们多次产生交集的汇点所在。
四年来,她成绩在专业里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同样顺利拿到双学位证明。
散伙饭多喝了几杯酒,江边,姜纪围观同班的一对情侣,男生向女生求婚,讲述他们自高中同班相识到大学同班毕业,缘分使得他们捆绑一生。
女生感动,说我愿意时忍不住流眼泪,身边的同学也都感慨万千。
而那刻的姜纪恍了神,她忽而觉得,十六岁第一次偶然遇到周迢,后来又同一所高中,高二分到一个班,借着朋友和他多相处了几次。
大概是把他俩的缘分都用尽了。
所以再想见到一面,是很难很难的。
自那之后,她很少想起他。
以至于临川酒店大堂里的这一眼,让姜纪觉得周迢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一旦靠近就会消散。
可他并非是她身处沙漠的希望。
她分明没在想他。
似乎是为了印证姜纪这念头,周迢注意到了她。
刚开始他投向姜纪那一眼,很淡然。
像落了雪的月光。
随即出现一闪而过的讶异,他肩膀那处西装面料因高低起伏产生的褶皱不见。
周迢脚步停下,隔着几十米回望。
衬衫料子薄,似乎有穿堂风吹起,挂在姜纪小臂上的黑色西装颤巍巍地晃了两下。
她听到他开口说:“好久不见。”
心存侥幸的时候,姜纪不是没想过找机会主动和他碰面。
同学聚会,林泽一中,南雨街巷口。
还有呢?
想不出了。
这些曾经有过交集的地方,太少了。世界那么大,她能想到范围的这么小,概率低到看不到。
后来出于工作原因在纽约,到加州只需要一张四个小时的飞机票,一天往返时间也绰绰有余。
她却没再动过那心思。
有时睡不着,姜纪会想如果她真能见到周迢,要对他说些什么。
仍然装作不经意遇到吗?
或者用不着假装,只是脱口而出他的名字,措辞过的话便会被堵住,喉咙酸涩到发不出音。
又或许是最糟糕的那种结局,他不记得她。
如果周迢早就忘了姜纪是谁,她仍贴上去打招呼,那样岂不是太尴尬。
所以,她想,她要先等周迢开口,等他说出自己的名字,那样才好演一出偶然遇见的戏码。
现下他只说了好久不见。
但姜纪不在乎了,她笑得大方自如。
那六个字从她喉咙滑的顺畅。
“好久不见。”
“周迢。”
第34章
咖啡店里,姜纪点了杯拿铁,在窗边选定位置,坐了快一个小时。
面前的桌子放着打开的笔记本电脑,上面是满屏的招聘信息,以及她的简历。
这就是姜纪为什么能在工作日悠闲的原因——
她现在是个无业游民。
今年年初,她提前几天去纽约分公司报到,搬去安排好的公寓,熟悉周围设施适应饮食。
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过得顺利。
因为距离远,一直到十月份的国庆节,姜纪只回去了两次。
一次回林泽,是六月份姜叶博高考出分数,他成绩没两个姐姐好,只读了个外地的一本学校。
一次回云和,是看身体状况日况愈下的外婆,离她查出胃癌已经过了七年,七年的概念,姜纪心里多少明白,她只想在噩耗之前再多陪陪外婆。
十一月末,一年到头,临近感恩节,下班之前,姜纪被关系不错的同事邀请一起共进晚餐。那是他们的传统节日,她怕融入不进去辜负热情,便婉拒说自己还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