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又过了两天。
  在应天府里流传了十数年的几句歌儿忽然再度大行其道,即为: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肉林酒池乾坤袋,江南做人须认真(甄)!”
  街上人只觉得怪异,一来这歌儿原本四句,忽然便多了一句;二来这歌儿流传数年,大家早就懒得再唱,因何重又兴起来了?
  便有人鬼鬼祟祟地解释,说贾家的钱都是抢的亲戚家的,他女婿林家的钱没得手,便欺负林家姐儿,太上太后主持公道,才有了如今的昭庆郡主。
  又说王家的钱都是当年管海事的时候,从朝廷的海税上扒下来的;现在还能这么富贵,全是因为又掌了九边,所以从军饷里扒皮。
  再说史家早先富贵是因为屯的地多,如今子孙不肖,全卖了,精穷不算,竟然窝里斗。
  那长房留下来小姑娘跟遭了后娘一般,吃不饱穿不暖,天天做活做得眼睛快瞎了。
  薛家巴结了贾家巴结王家,都穷了没的巴结了,便开始算计儿女们的亲事。
  最厉害的便是甄家,原比那四家子加起来还富贵!想当年谁想在江南立足,就必须要来甄家门下拜了才行!谁得罪了他家,那必是死无葬身之地!
  偏甄家内里嫡庶内斗的厉害,你死我活的。因又数:庶长女暴毙;庶三女远嫁京城一个不起眼的礼部郎中,这些年也没个长进;庶幼女嫁的丁总督,当年不过是个没根没底的穷儒。
  庶三子夭折,庶四子夭折,庶幼子,也就是庶长女的胞弟,则在庶长女暴毙的当天晚上便失踪了——谁知道是死了还是逃了?!
  如今甄家又看着小女婿日子过得好,极眼热,天天想着盘剥些什么过来,云云。
  那遥远的京城富贵人家的笑话儿再有趣,也抵不上身边有钱人的丑闻令人兴奋!
  这些真假掺半的传闻,不过一两天,便吹遍了整个金陵城!
  至于贾家那个什么什么贾蓉怎么死的?谁稀罕知道呢?!
  流言不知从哪里开始,传着传着,忽然有人问:“那贾家岂不是恨死昭庆郡主了?”
  有人便醒悟过来,一拍大腿:“可不是呢!昭庆郡主她亲爹,盐课林老爷,不是就不给甄家面子?
  “后来便死在任上,妻儿都没保住,剩一个小闺女儿,忙忙送去京城贾家了。”
  又有人忙显摆自己也知道:“后来这林郡主回来奔丧,贾家就是要抢林家钱来着,结果林郡主机智,他们便没抢着!”
  “哦哦哦!”有人恍然大悟,“要不怎么贾家看着他家三姑娘,哦不,看着义敏县主不顺眼呢!
  “这义敏县主帮理不帮亲,一直都帮着林郡主呢!”
  一来二去,众人议论加上想象,竟七七八八把真相补了个差不多。
  城中的流言渐渐转了向。
  紧接着,北王治水之前,从京里各位宗室亲王家里拿了不少捐款,还拿了朝廷的国库银子。
  结果来了江南,穷奢极侈,只用了一半在百姓和水患上,其他的都自己贪了。
  这样的消息爆炸一样,一夜之间席卷了整个金陵城!
  不仅如此,其中甚至还杂有北静王在京城怎么想纳功臣遗孤为妾,还求太上旨意赐婚的详情,竟也爆了出来!
  整个城的人,都在兴奋地议论这则桃花新闻!
  再流传了只半天,连北静王京城府邸中后院女子的数量都有零有整地出现了!
  “说北王有一个正妃、一个侧妃,有名儿在册的妾十七个,没名儿的姬妾二十八个,还有唱小曲儿的、伺候博戏的、专一吃酒行令的,各色女人六十六个!”
  孟姑姑的眼睛瞪圆了,坐在太后身边,比比划划地说,“我瞧说书的和听书的眼神儿,只怕他们都信了!”
  太后屈指算了算,竟还点了点头:“这个数儿,只怕差不离。”
  孟姑姑探头觑一眼后头正说悄悄话的小姐儿两个,愁眉对太后小声道:
  “这些混话,若是让郡主和县主听见,怕不是要气死了?”
  太后像看傻子似的看她:“你以为这些混话是谁传出去的?!”
  行营也收到了消息。
  太上正不高兴,外头就来报:“金陵省钦差体仁院总裁甄洵叩请诏见!”
  太上一皱眉:“他来干什么?”
  戴权实在没憋住,嗤地一声笑了出来。
  太上瞪他。
  戴权忙跪下,却依旧忍不住笑:“想是这流言里七八成都是真的,甄家就急了,赶紧跑来请罪,或者告状!”
  太上叹口气,摆摆手让外头人:“让他回家老实待着,莫给朕添乱!”
  甄洵三步一回头地怏怏而去。
  太上在帐子生闷气。
  外头冯唐和丁明毅放声大笑,幸灾乐祸。
  戴权听见二人笑得实在放肆,又看太上的脸快黑成锅底了,便忙要出去喝止。
  谁知太上又不让他去,反而拿着那一摞流言里的最后一张,低声问他:“你觉得这一张里,有多少是真的?”
  戴权一眼看去,登时一惊。
  这最后一张是今天下晌才出来的奇事,却是一段评书。将历朝历代皇叔、外戚、托孤重臣篡位的典故,都拼拼凑凑,改成了一个纯瞎编的故事。
  但是那里头的皇叔,却一模一样地贪天之功,把旁人的功绩都安在自己身上不算,还在民间编排皇帝的坏话。什么荒淫无道,什么怯懦无能。
  戴权轻轻地叹了口气,低声道:“这虽然未必是昭庆郡主的手笔,却必是知晓内情的人来劝谏的。
  “这故事儿,哪是给百姓们说着玩的,分明就是写给您看的啊!这跟海岸上下流传的话,简直一模一样!”
  太上轻轻点头,沉声道:“这二年,听说愉王实在跋扈,皇儿多方被他掣肘。
  “往常那样疏远宗室、厌恨四王的,竟为了避开愉亲王一派的官员,也开始启用北王、听从忠顺王荐人了……”
  太上目露迷茫,“朕是不是待皇儿,有些太苛刻了……”
  第295章
  而另一边,甄氏夫人吓得脸色煞白、坐立不安,等心腹陪房回来,忙拉了她进内室,细细追问:
  “郡主让你们出去都说了什么?你仔仔细细地跟我说!”
  那陪房莫名其妙,把黛玉麾下晴雯所言一一转述,然后问甄氏:“夫人怎么了?担心成这样?”
  甄氏夫人几乎要哭出来,道:“怎么街上还多了北静王、愉亲王和忠顺王他们的传言?”
  陪房顿时膝盖一软,几乎要瘫在地上,然后指天誓日:“这些绝不是我们传出去的!行宫里一个字都没涉及到几位王爷!”
  甄氏夫人一边哭一边给丁明毅写信,几乎要拿着祖宗牌位发誓:“街上流言果然尚有他人拨弄,想来甄家无此胆量。”
  丁明毅拿了这家书,悄悄告诉戴权:“还是要加小心。若真是有这样的一股势力,只怕早晚是要胡闹一番的。”
  戴权领会,连连点头,让丁明毅先警醒一下两江驻军,然后自己去报太上。
  织造府里,织造郎中顾邕听完了这些流言,怔怔许久,忽然起身,去后头找了冯紫英,死活非要拉着他出去吃酒。
  这顾邕乃是个愣头的,颇有当年林如海的风姿,也是外地调来做官,也是个顶肥的差事,也是个两袖清风的做派。
  好在他热心黄老,最爱守规矩、循旧例,所以这些年的差事也没什么大出色,也没什么大出错。
  冯紫英最看不上这样的官员。
  顾邕也最不爱搭理冯紫英这样张扬的纨绔子弟。二人在织造府前后院住了这么久,也不过就是见面作揖问好罢了。
  今天顾邕竟要拉他吃酒,冯紫英虽然不耐烦,却还是半推半就地去了。
  席上尴尴尬尬地三五杯酒下去,彼此脸上都有些热了。顾邕这才道明来意:
  “街上流言,说贾府派人陪林公的女儿回来送最后一程那次,曾经想抢林公的家产。
  “后来抢夺不成还想强她嫁入贾府,还帮着旁人欺负她!
  “此事是真是假?!”
  冯紫英斜睨他,言语间毫不客气:“有没有的,与你何干?”
  顾邕满面酒红,却仍旧坐直了身子,肃然道:“林公是我楷模!我一直以为郡主奢靡任性,不敬长辈!
  “哪知街上竟听到这样流言!我想求教冯世兄,到底孰真孰假!”
  冯紫英沉默下去,半晌方道:“我家与贾氏是世交。我也与贾家几个玉字辈的,都兄弟相称。
  “尤其是他们家二房的宝玉,我与他甚是相得。
  “所以,贾家的话,我也不好说他们。
  “可昭庆郡主天授聪颖、洞见古今,实乃在下生平仅见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