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胡笙说这话时,用了肯定的语气,因为他早就已经发现赵安身上有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赵安做陶瓷下水管道和淋浴赚了一些钱,可是那东西其实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赵安听冯少平说,府城已经有大的窑炉在开始仿制了。这让他不得不想办法另辟蹊径,烧出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起码不能让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窑炉空置。
今天胡笙提起瓷器在国外还是非常受欢迎的高级货物,他突然想到可以烧制玻璃,二氧化硅应该很容易就能烧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走过路过的小天使,求收藏,求评论,多多互动啊~
第四十三章 修新房子
烧制玻璃需要用到石英和硼砂, 在这个时代都能买到现成的原料,因为石英是作为陶瓷釉面的主要材料,硼砂也经常会用在金银首饰的锻造过程中。
所以赵安想烧制玻璃的话, 不用从最原始的寻找矿石开始,而且这个时代本来就已经有了琉璃器皿,可是因为性状不稳定, 杂质太多无法成形的原因, 价格非常昂贵。
赵安知道这个时代的玻璃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原因还是在于窑炉的温度不足,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煤炭烧炉。
因为用木炭烧炉,就免不了需要加柴, 当然就会造成温度的流失, 煤炭则不需要额外添加柴火,窑炉也能长期保持在一千三度以上的高温。
而且他想要用煤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最近一个月他向附近的村民收木材,以至于附近的山都秃了好几座。
只能说一切的发展都是有代价的, 即便是灵气复苏这样听起来就很好的事情,依旧造成了大灾变, 全球死掉了将近九成的人口。
可是不向这些村民收购木材, 他们许多人今年冬天都要过不下去, 所以木材还得继续收下去, 大不了再多开几座烧砖瓦的土窑, 砖头瓦片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能消耗干净。
当然煤炭也必须要去买, 他知道临近蜀州的黔州就有很多露天矿, 只是比较分散, 所以不像山西的煤矿那样出名。
而且就像他跟胡笙说的那样, 他想把玻璃器皿卖到国外去,而不是卖给旭国的上层阶级。
主要是他现在的身份不适合进行高端奢侈品买卖,或许可以利用南越国做周转,然后出口转内销。
但那都是玻璃器皿烧制出来之后的事情,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要去找煤矿,这件事情他全都交给了胡笙去做,因为他手下有那么多人,就算每次派两支上千人的商队出去,都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山寨里留守。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他做点事情。
等到胡笙的人出去之后,赵安也就空闲下来,时间也终于来到了九月下旬,常溪县地处西南,这边的山林基本上都是常年青翠的,不会有红叶的景色,然而天气还是一天天的冷下来,赵安身上的衣服也从单衣变成了夹袄。
他终于可以悠闲的坐在院子里,用一个小炉子,一边烤板栗,一边烤自己催生出来的大个甜心红薯。
板栗很甜,红薯也很甜,胡笙的嘴唇就更甜了。然而这种无事一身轻的生活,只过了三天,赵安就觉得自己的骨头轻的发飘,如果不找点什么事情来干,就要飘到天上去的感觉。
然后他终于想起来,自己要在冬天修房子这件事,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入冬,可是村民们手头的农活基本上已经干完了,最多就是撒点冬小麦。常溪县这边种麦子也并不是作为主粮,而且许多土地的肥力不够,所以村民们手头基本已经闲了下来。
当村人听说赵安要修房子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非常积极的表示要来帮他干活,还不要钱的那种。
因为村里集体的砖瓦窑出产的砖瓦,已经让村中八成以上的人住上了新房,他们也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既然享受到了赵安带来的好处,也想要给他一些回报。
当刘浣拍着自己的胸脯告诉赵安,“这次你必须让村里的人来帮忙,不然村里的人一直占你的便宜,以后就会变成习惯了。”
如此一来,赵安也就没有拒绝。
他让琴童和海伯暂时住到给窑工们住的宿舍,自己则跟胡笙回了山上,然后让胡笙每天早上送他下山来看自家的施工进度。
然后他第一次看见了村民们用来粘合砖块的材料,竟然是煮熟的糯米饭,舂烂之后混合到粘土中。
有个曾经服过徭役的村民曾还对赵安说,“府城的城墙就是用糯米加粘土修的,据说边塞的城墙也全都是这么修的。”
这个调和粘土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是村民们用了近乎于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修房子,所以人数很多,速度也很快。
这种粘土既然可以用来修城墙,修出来的房子质量自然也很好,但终归没有水泥那么方便。赵安想到自己已经开始着手要烧制玻璃了,那顺便再烧一点水泥出来,应该也不成问题吧。
到时候水泥烧出来了,就算卖不掉,拉到山上去给胡笙手下那么多人盖房子也好啊,他们现在都还住在木屋里。
那种简易的房子,夏天的时候不防晒,冬天的时候不保暖。赵安想到自己好歹收下了人家赚的那么多银子,还是要肩负起一个压寨夫人的责任,让那些跟着胡笙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才行。
正当赵安望着那些糯米发呆的时候,有人挑了很好的粘土从他旁边经过,不小心撞了他一下,就在他的衣服上蹭上了一片脏污,那人立刻放下担子,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赵安看到这一幕,赶紧让到旁边去,对那人拱手作揖道,“不好意思挡着你的路了。”
虽然他为了到工地上来,穿的都是旧衣服,可是跟那群干活的村民们相比起来,还是显得格格不入。稍微站近了一点,就有妨碍别人干活的嫌疑。
赵安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觉得自己到这里来纯粹就是碍事,只能溜溜哒哒的揣着手来到刘浣家里。他三个儿子都在为自己修房,这老头终于逮到机会在家里躲清闲,竟然还摆上了花生米,喝上了米酒。
他看到赵安进门,连忙让座。让自家的小孙孙去给赵安拿碗筷,又让自家的婆娘赶紧去炒几个鸡蛋过来。
赵安也没有跟他客气,坐下来喝了一杯酒之后,就把自己在工地上无论走到那里都碍事的事情跟他说了,最后略带感叹的说,“我最近就是太闲了,不知道要干什么。”
没想到这老头子眼珠子乱转,赵安看见后挺直了腰背,就听他说,“我前段时间听琴童提过一嘴,说你冬天的时候想教村里面的小孩读书认字来着,这话可还当真。”
赵安点头,又摇头,“我是想教全村老少一起认字的,如果是打算考科举的小孩的话,我的水平就不够了。”
刘浣丢了一颗花生米在嘴里,又嘬了一口酒说,“咱们这些村子里的人,谁敢肖想科举的事情,能认识几个字,将来多份出路,就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不等赵安再说出拒绝的话,刘浣拍板道,“我明天就让人把村里的祠堂收拾出来,你就直接在那里教课吧。”
赵安也喝了一米酒,突然生出一种豪情壮志,“我还没教过小孩呢,刘族长明天也来吧,帮我维持一下课堂秩序,还有就是女孩子也一样教,让村民们可以把家里的小孩全都送来读书。大人要学也可以,多学点东西总是没坏处的。”
“哈哈哈,多学点东西总是没坏处。”刘浣对着赵安比了个大拇指,然后又说,“那我明天就带着我的孙子孙女们一起去学堂了。”
刘浣脸上的表情非常高兴,但他其实有件事情并没有告诉赵安,就是今年本来各家各户都有了一些余钱。再加上往年这个时候虽然不用干农活,却要去附近的山上砍柴用来过冬。今年许多花钱从窑炉那边买了柴火来烧,许多半大小子和妇女们没啥事儿干,就开始聚在一起玩骰子,抽叶子牌了。
这几天刘浣知道村里许多人染上了赌博的风气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直到看见了同样无所事事的赵安,灵光一现,突然就想起了教书的事情,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
所以赵安从刘浣家离开之后,他立刻精神抖擞起来,跑到各家客户去,要求所有没事的人明天必须去祠堂读书。
第四十四章 找到煤炭
平时分散在村里时看不出来, 今天全都集中起来之后,赵安才发现村里竟然有一百多个小孩。
一百多个从来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再加上那些根本没有学习意愿, 纯粹跑来看热闹的大人,整个刘氏祠堂顺理成章炒成了一锅粥。
等赵安来到用铜油临时刷出来的黑板面前,就有些调皮的半大孩子, 站起来高呼道, “赵家大少爷, 今天要教我们什么呀。”
站在后面的家长们便哈哈哈大笑起来, 也不知道有什么可笑的。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将人聚集起来的场合都值得发笑。
赵安只得扬起手里的教鞭拍了拍黑板,等到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之后, 才郑重的开口道, “以后不要叫我赵家大少爷,要叫老师。而且提问的时候必须举手,经过我的同意之后,才能站起来说话。”
赵安做陶瓷下水管道和淋浴赚了一些钱,可是那东西其实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赵安听冯少平说,府城已经有大的窑炉在开始仿制了。这让他不得不想办法另辟蹊径,烧出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起码不能让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窑炉空置。
今天胡笙提起瓷器在国外还是非常受欢迎的高级货物,他突然想到可以烧制玻璃,二氧化硅应该很容易就能烧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走过路过的小天使,求收藏,求评论,多多互动啊~
第四十三章 修新房子
烧制玻璃需要用到石英和硼砂, 在这个时代都能买到现成的原料,因为石英是作为陶瓷釉面的主要材料,硼砂也经常会用在金银首饰的锻造过程中。
所以赵安想烧制玻璃的话, 不用从最原始的寻找矿石开始,而且这个时代本来就已经有了琉璃器皿,可是因为性状不稳定, 杂质太多无法成形的原因, 价格非常昂贵。
赵安知道这个时代的玻璃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原因还是在于窑炉的温度不足,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煤炭烧炉。
因为用木炭烧炉,就免不了需要加柴, 当然就会造成温度的流失, 煤炭则不需要额外添加柴火,窑炉也能长期保持在一千三度以上的高温。
而且他想要用煤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最近一个月他向附近的村民收木材,以至于附近的山都秃了好几座。
只能说一切的发展都是有代价的, 即便是灵气复苏这样听起来就很好的事情,依旧造成了大灾变, 全球死掉了将近九成的人口。
可是不向这些村民收购木材, 他们许多人今年冬天都要过不下去, 所以木材还得继续收下去, 大不了再多开几座烧砖瓦的土窑, 砖头瓦片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能消耗干净。
当然煤炭也必须要去买, 他知道临近蜀州的黔州就有很多露天矿, 只是比较分散, 所以不像山西的煤矿那样出名。
而且就像他跟胡笙说的那样, 他想把玻璃器皿卖到国外去,而不是卖给旭国的上层阶级。
主要是他现在的身份不适合进行高端奢侈品买卖,或许可以利用南越国做周转,然后出口转内销。
但那都是玻璃器皿烧制出来之后的事情,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要去找煤矿,这件事情他全都交给了胡笙去做,因为他手下有那么多人,就算每次派两支上千人的商队出去,都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山寨里留守。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帮他做点事情。
等到胡笙的人出去之后,赵安也就空闲下来,时间也终于来到了九月下旬,常溪县地处西南,这边的山林基本上都是常年青翠的,不会有红叶的景色,然而天气还是一天天的冷下来,赵安身上的衣服也从单衣变成了夹袄。
他终于可以悠闲的坐在院子里,用一个小炉子,一边烤板栗,一边烤自己催生出来的大个甜心红薯。
板栗很甜,红薯也很甜,胡笙的嘴唇就更甜了。然而这种无事一身轻的生活,只过了三天,赵安就觉得自己的骨头轻的发飘,如果不找点什么事情来干,就要飘到天上去的感觉。
然后他终于想起来,自己要在冬天修房子这件事,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入冬,可是村民们手头的农活基本上已经干完了,最多就是撒点冬小麦。常溪县这边种麦子也并不是作为主粮,而且许多土地的肥力不够,所以村民们手头基本已经闲了下来。
当村人听说赵安要修房子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非常积极的表示要来帮他干活,还不要钱的那种。
因为村里集体的砖瓦窑出产的砖瓦,已经让村中八成以上的人住上了新房,他们也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既然享受到了赵安带来的好处,也想要给他一些回报。
当刘浣拍着自己的胸脯告诉赵安,“这次你必须让村里的人来帮忙,不然村里的人一直占你的便宜,以后就会变成习惯了。”
如此一来,赵安也就没有拒绝。
他让琴童和海伯暂时住到给窑工们住的宿舍,自己则跟胡笙回了山上,然后让胡笙每天早上送他下山来看自家的施工进度。
然后他第一次看见了村民们用来粘合砖块的材料,竟然是煮熟的糯米饭,舂烂之后混合到粘土中。
有个曾经服过徭役的村民曾还对赵安说,“府城的城墙就是用糯米加粘土修的,据说边塞的城墙也全都是这么修的。”
这个调和粘土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是村民们用了近乎于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修房子,所以人数很多,速度也很快。
这种粘土既然可以用来修城墙,修出来的房子质量自然也很好,但终归没有水泥那么方便。赵安想到自己已经开始着手要烧制玻璃了,那顺便再烧一点水泥出来,应该也不成问题吧。
到时候水泥烧出来了,就算卖不掉,拉到山上去给胡笙手下那么多人盖房子也好啊,他们现在都还住在木屋里。
那种简易的房子,夏天的时候不防晒,冬天的时候不保暖。赵安想到自己好歹收下了人家赚的那么多银子,还是要肩负起一个压寨夫人的责任,让那些跟着胡笙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才行。
正当赵安望着那些糯米发呆的时候,有人挑了很好的粘土从他旁边经过,不小心撞了他一下,就在他的衣服上蹭上了一片脏污,那人立刻放下担子,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赵安看到这一幕,赶紧让到旁边去,对那人拱手作揖道,“不好意思挡着你的路了。”
虽然他为了到工地上来,穿的都是旧衣服,可是跟那群干活的村民们相比起来,还是显得格格不入。稍微站近了一点,就有妨碍别人干活的嫌疑。
赵安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觉得自己到这里来纯粹就是碍事,只能溜溜哒哒的揣着手来到刘浣家里。他三个儿子都在为自己修房,这老头终于逮到机会在家里躲清闲,竟然还摆上了花生米,喝上了米酒。
他看到赵安进门,连忙让座。让自家的小孙孙去给赵安拿碗筷,又让自家的婆娘赶紧去炒几个鸡蛋过来。
赵安也没有跟他客气,坐下来喝了一杯酒之后,就把自己在工地上无论走到那里都碍事的事情跟他说了,最后略带感叹的说,“我最近就是太闲了,不知道要干什么。”
没想到这老头子眼珠子乱转,赵安看见后挺直了腰背,就听他说,“我前段时间听琴童提过一嘴,说你冬天的时候想教村里面的小孩读书认字来着,这话可还当真。”
赵安点头,又摇头,“我是想教全村老少一起认字的,如果是打算考科举的小孩的话,我的水平就不够了。”
刘浣丢了一颗花生米在嘴里,又嘬了一口酒说,“咱们这些村子里的人,谁敢肖想科举的事情,能认识几个字,将来多份出路,就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不等赵安再说出拒绝的话,刘浣拍板道,“我明天就让人把村里的祠堂收拾出来,你就直接在那里教课吧。”
赵安也喝了一米酒,突然生出一种豪情壮志,“我还没教过小孩呢,刘族长明天也来吧,帮我维持一下课堂秩序,还有就是女孩子也一样教,让村民们可以把家里的小孩全都送来读书。大人要学也可以,多学点东西总是没坏处的。”
“哈哈哈,多学点东西总是没坏处。”刘浣对着赵安比了个大拇指,然后又说,“那我明天就带着我的孙子孙女们一起去学堂了。”
刘浣脸上的表情非常高兴,但他其实有件事情并没有告诉赵安,就是今年本来各家各户都有了一些余钱。再加上往年这个时候虽然不用干农活,却要去附近的山上砍柴用来过冬。今年许多花钱从窑炉那边买了柴火来烧,许多半大小子和妇女们没啥事儿干,就开始聚在一起玩骰子,抽叶子牌了。
这几天刘浣知道村里许多人染上了赌博的风气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直到看见了同样无所事事的赵安,灵光一现,突然就想起了教书的事情,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
所以赵安从刘浣家离开之后,他立刻精神抖擞起来,跑到各家客户去,要求所有没事的人明天必须去祠堂读书。
第四十四章 找到煤炭
平时分散在村里时看不出来, 今天全都集中起来之后,赵安才发现村里竟然有一百多个小孩。
一百多个从来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再加上那些根本没有学习意愿, 纯粹跑来看热闹的大人,整个刘氏祠堂顺理成章炒成了一锅粥。
等赵安来到用铜油临时刷出来的黑板面前,就有些调皮的半大孩子, 站起来高呼道, “赵家大少爷, 今天要教我们什么呀。”
站在后面的家长们便哈哈哈大笑起来, 也不知道有什么可笑的。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将人聚集起来的场合都值得发笑。
赵安只得扬起手里的教鞭拍了拍黑板,等到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之后, 才郑重的开口道, “以后不要叫我赵家大少爷,要叫老师。而且提问的时候必须举手,经过我的同意之后,才能站起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