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虽然历修业并未受伤,可是为了躲避箭矢,从龙椅上摔下来也丢了大脸。在下令严查的同时,历修业还是不得不私下命令影卫赶紧撤回来保卫自己的安全,至于查案的事情自然要往后排,还是交给底下的官员走正规程序吧。
  同样是中秋这一天,常溪县的人大都很高兴,因为各家客户大多在山上寻了一些吃食,至少在过年之前不用担心饿肚子。
  而且官老爷仁义,愿意出粮雇人修缮县里的官道和去府城的路,虽然不会发工钱,但是各家各户的壮劳力都有了吃饭的去处。还听说赵家村的窑炉要收柴火和炭火,剩下的老人和女人也都可以进山去打些柴火来卖钱。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无论是官府出的粮食还是赵家村收柴用的钱,其实大都出自赵安的口袋。而且为了让冯县令答应让人修路的事情,赵安还承诺将来他的下水管道卖到府城之后,要给冯县令一成的分红。
  在这个时代做好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看作是图谋不轨,邀买人心。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生意能够做大,为了开拓市场,减少运输成本,所以愿意雇人修路,就成了一个正当理由。
  这样一来,最近窑炉给他赚回来的一千多两银子又全都搭进去了。
  赵安咬着自己做的酥皮月饼,看着天上的明月,心中似悲似喜,又喝了一口新酿出来的葡萄酒,终于忍不住跟胡笙抱怨道,“你说我把这么多钱搭进去,是为了什么呀。”
  胡笙也看着圆月下的美人说,“为了心安啊,你最近几天晚上都睡得很快。”他抬手勾了一下赵安的发丝说,“不过今晚气氛这么好,应该不会再丢下我一个人睡觉了吧。”
  “我们俩不都一直睡在一起。”赵安故作不知的瞪胡笙一眼,又接着喝了一口酒,“可能我这个人就是留不住财,等我老了要是还没存下钱,你可别嫌弃我穷。”
  胡笙赶紧把人捞过来,亲了一口,“不嫌弃,我的人已经回来了,带了一万多斤糖块回来,等他们把这些蔗糖重新熬成沙糖,拿去卖了钱全都给你花。”
  “你可真大方,可我无以为报~”如果赵安的尾声不是那么撩人的话,气氛也不会好不正经。
  胡笙果然也很上道,抱起人就往屋里走,“那就以以身代偿吧。”
  第四十二章 送钱
  中秋节的时候如果不能跟亲人团聚, 自然少不了一番迷愁别去的感叹,可如果是跟心爱的人一起度过,那自然会有说不尽的快乐。
  尤其是像赵安和胡笙这样两个年轻气盛, 身体素质还很好的人,就会忍不住挑战一些高难度动作,做的时候还很顺其自然, 可是第二天想起来, 还是会觉得脸红。
  而且除了脸红之外, 赵安发觉自己光是把脚放在地上都在颤抖, 早饭都不得不在床上解决。
  以至于胡笙回山寨之后,海伯装作拿东西跑到他的房里来走了两三趟,欲言又止, 最后终于开口道, “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节制一点。”
  赵安只能乖乖点头,心想等冬天农闲时候一定要找人来重新修座大房子,最好弄的隔音一点,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方便, 另外还是不要吵到本来就浅眠的老人家为好。
  幸好赵安的身体素质也远超常人,到中午的时候差不多就能行走自如了, 因为从中秋过后的第二天开始, 征召起来的工人就要从县城开始修路了, 赵安决定每天都去修路的地方看一看, 以免负责管理工人的衙役们中饱私囊的太厉害, 至少要让自己拿出来的大部分粮食落入工人们的嘴里才行。
  不过这天下午赵安赶到县城的时候, 施工队的人还没有开始工作, 而是在县城外排队记录自己的名字和村子等信息。
  不过为了安定这些人的心, 赵安是让人将他刚带来的玉米和糙米一起煮了一大锅粥给这些人吃了, 让他们明天早上辰时准时到进城的路口来集合,到时候还会让他们吃一顿早饭再干活。
  “要是有人来晚了,可就没得吃了。”帮忙记录的书吏高声呼喝了一声,大家也都不太整齐的回答“好~”“知道了~”
  眼看太阳西斜,大家也就赶紧往回走,这时候的人基本都有夜盲症。他们今天回家之后,明天就会打着火把带上包袱来,以后就直接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不会回家了。
  帮忙办事的书吏也收拾捡好了名录,和自己的文房四宝一起放进竹编的篮子里,看到赵安坐上了骡车要回去了,赶紧跑到他的车前来笑着说,“赵公子要回去了吗。”
  赵安对他点点头,“张书吏也早点回去吧,接下来还要麻烦你帮着一起劳累。”
  “不累不累。”张书吏摆摆手之后,说出了自己来找赵安的正事,“不知道赵公子家的淋浴和下水管还有没有多余的,我家也想安装一套。”
  张书吏家从曾祖辈开始,就世代在常溪县当书吏,他们家在常溪县的人脉可能比冯县令还要广一些,只是他们家也算是本分人,从来没有仗着资历老就做些欺上瞒下捞取好处的事情,最多就是分一点县衙里该得的份额。
  就这样几代人积攒下来,也算是有几千两银子的家私。说不上巨富,但也能说得上家境殷实,吃穿不愁,还能有几个伺候的下人。
  反而是这样的中等人家对于淋浴和下水道的需求更大,因为他们家里帮着干活的下人不会像巨富人家里那么多,同时能够掏得出几十两银子来改善生活。
  赵安面对这样送上门来的买卖,自然不会拒绝,他看着张书吏手上的书篮说。“你给我留个地址,明天我让人把东西送来,再帮你安上。”
  “好好好。”张书吏应承下来,写了自家地址给赵安。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常溪县的人生活逐渐平稳下来,赵安又让修了一段时间路的人可以选择回家换个人来,当然不想换人也可以。
  为了忙交接的事情,他当天晚上直接住在了县城,等到他第二天回家之后,却看到胡笙搬了一个大箱子放到他的房间里,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的一箱银子。
  南越国那边种出来的甘蔗很甜,熬出来的蔗糖也很受旭国这边的人喜欢。虽然如今糖的价格已经不像前两个朝代那样,昂贵到只有最上层的贵族才能吃得起。但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日常消费的东西,最多就是结婚生子的时候用来待客罢了。
  所以胡笙手下商队这次运回来的糖,还是卖出了很高的价格,让他一下子就赚到了将近两千两银子。
  赵安最近也赚了几千两银子,可是他的手太松了,根本留不住钱,还从来没有一次性见到过这么多银子呢。
  他抬头看着胡笙说,“你真的要把这些钱全都给我,你还要继续做生意,难道不需要成本吗。”
  胡笙笑了笑,其实真的不需要太多成本,只需要花个两三百两银子,买一些款式过时的丝绸到南越国那边,就能换到几万斤的甘蔗,不过还需要耗费一些人力自己熬糖块。
  这样听起来其中的利润堪称暴利,为什么没有其他人来做这可生意呢。那当然是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强大的武力,或许以旭国的国力,国家方面可以来开通贸易。
  可是旭国对待南越和乌斯藏,这种不能构成威胁的附属国的态度非常敷衍。还不如常年跟旭国打仗的匈奴,至少朝廷还想从匈奴那边换来战马,对于南越这种小地方,旭国朝廷方面就完全看不上眼了。
  以至于从胶州通往南越国的道路全是丛林荒野,想要从南越国购买粮食和蔗糖这些本地特产,还得从海上绕路去做生意,从陆上走的话,别说是心怀歹心的匪徒和山寨了,就连那些虎豹豺狼都能让一个上百人的商队在从山峻岭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也只有胡笙才能想得到,用行军打仗的方式做生意,每次出动都是以千人以上的队伍组成军阵前进,将沿途一切障碍用暴力的方式扫平。
  况且他们去往南越那边的目的,除了贩糖回来赚点钱之外,更主要的是交换足够的粮食,那边的气候实在很适合种粮食,每年能成熟三回。
  但也可能是上天的馈赠实在过于丰富,那边的人都很懒散,并不愿意用心的侍弄田地,李大可带队过去想要交换粮食,还得去找南越国的边军统帅,用丝绸换取他们的军粮。
  这也算是贪腐罪行了,可是那是别国的事情,李大可不会指责那位边军统帅的罪行,而且还会狠狠地夸赞对方的英明,又跟他谈成了一笔买卖,下次再过去的时候要带更鲜亮的丝绸给他夫人做新衣裳,还要带全套的白瓷餐具。
  为了得到这些丝绸和白瓷,南越将军愿意付出十万斤糖块。他可以让手下的兵卒现在就开始熬糖,等到李大可他们下次来的时候直接取走就行。
  赵安听胡笙说,南越国那边很旭国的喜欢丝绸和瓷器,就看着装钱的箱子,双眼冒光的说,“那他们会不会喜欢琉璃器呢”
  胡笙说,“肯定喜欢啊,你要能做出琉璃,卖给京城的勋戚贵族他们还会更喜欢,也能出得起更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