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朝会需要早起,而北京城冬季实在天寒地冻,历来天子也有些承受不住。
又因为皇帝渐渐倚重内阁与宦官,政务皆是由票拟批红决断,所以自先帝时候起,便罢免了常朝,只保留了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会和大朝会。
朝会当日,从朝臣几乎都是午夜起床,穿上公服,佩带牙牌,准备停当,前往紫禁城的正门午门集合。
莫约寅时(凌晨三点),便要到达午门外等候。午门中间乃是御道,轻易不开启,而左、右两阙则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出入。午门上楼名为“五凤”,设立有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
在左、右两掖各开一门,称为左、右掖门,供百官上朝进入。文官走左掖门,武官走右掖门。百官依次进入皇城之后,在金水桥南的旁边依品级序立。
皇城内也有朝房方便百官候朝“待漏”。近臣得天子优待,可按照品级在朝房中等待宫门开启。
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为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又被称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等到卯时(凌晨五点)鸣鞭一响再依次过桥,来到御道的左右两侧相向立候,同样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等皇帝入座后,再一次鸣鞭,文武百官齐便走进御道,排班站定。文官面朝北向西方向,武官面朝北向东方向,行一拜三叩头之礼。
礼毕之后,百官方才开始奏事。
谢凡只是六品翰林院侍讲,人微言轻,向来无事可奏,一躬而退。但也须得参加朝会。因为若是不参加朝会,轻则夺俸,重则挨打。奏事过程中,如果官员礼节不当,还有御史、序班弹劾。
孙嫣然是官员之女,自然知道朝会幸苦。便早早为夫君准备下官服牙牌,早膳暖炉,叫醒谢凡,送他出门参加朝会。
第96章 立后风波
外面天寒地冻,夜色黑沉沉,谢凡离开温暖的被窝,一张脸苦都得能滴出水了。
孙嫣然为丈夫穿上一件厚实棉衣。见他一脸生无可恋,忍不住轻轻一笑,念出一句唐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谢凡听了没由来面上一红,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早朝一路上都不觉得十分寒冷,一直到了直房,他也面带微笑。
在一众愁眉苦脸的同僚中,显得颇为突出。惹得众人纷纷打趣谢凡。他也不烦恼,只是嘿嘿傻笑。
等到卯时鸣鞭,谢凡随着同僚亦步亦趋走上御道,排班站定,行过大礼,参加早朝。
等到奏事,他照旧一躬而退,只安心等着内侍宣布退朝,好早日回家吃饭。
春去秋来,谢凡虽然做官马马虎虎,但是谢家小日子实在越过越红火。
谢凡与妻子两人志趣相投。每日一同写作《志怪录》补贴家用。后来渐渐都由孙嫣然主导了。
孙嫣然颇通经史,谢凡每日公文奏章,她也多有出力。两人婚前虽有些别扭,但是婚后越发恩爱起来。
婚后两年多,孙嫣然顺利怀孕,更将谢老秀才和陆氏欢喜得了不得。
谢家上下每日里将孙嫣然视作珍宝,自然不让她再下厨掌勺,还让尤厨子每日专门为主母准备滋补膳食。又是请了李郎中每月上门诊脉,又是预约了宋稳婆到时前来接生。
随着孙嫣然身孕月份渐长,每日里人也渐渐惫懒,腹部也越发隆起。加上李郎中与宋稳婆都曾经嘱咐过不要饮食过度,让胎儿过大,避免生产不顺。她为了生产顺利,便有意减少饮食。
可是哪怕孙嫣然每餐只吃半饱,她腹部也比同月份孕妇大了不少。
陆氏和兰花都是生产过的妇人,见孙嫣然情况特殊,一家人皆是十分担心。
这日李郎中又来诊脉,陆氏便忍不住询问郎中,为何孙儿媳妇腹部格外大了点?
李郎中虽说医术精湛,但是到底身为男子,不好贴身检查。
他思忖一阵,对谢家人说道:“以老夫看来,夫人很有可能是怀了双胎。因此腹部才比寻常孕妇大了这么许多。不过为求稳固,可再请一位医女或者稳婆贴身查看一番。”
谢家人礼貌送出李郎中之后,忙不迭又请了宋稳婆来检查。
宋稳婆是个年轻女子,相貌和蔼,但是行事沉稳,叫人一见便觉得十分可靠。
果然如李郎中所言,宋稳婆也判断孙嫣然腹中所怀乃是双胞胎。
谢家上下顿时欢喜无比,谢老秀才甚至开始预备着为两个宝贝曾孙子、曾孙女取名字。
正在众人欢喜之际,宋稳婆又面色正经地格外嘱咐谢家人:“妇人怀上双胞胎固然欢喜,但是也颇为危险。产妇往往容易早产,怀胎不足九月,便很有可能提早发作。
因此需时刻关注孕妇状态,一旦每日腹痛三到五次,就很有可能发作生产。便要准备接生。早产胎儿出生之后,也会比寻常新生胎儿更为羸弱。需要家人小心照料。”
此外又说了些日常饮食起居注意事项,谢凡都仔仔细细记录下来。每日谢家上下更是对孙嫣然日夜呵护,生怕有丝毫闪失。
又到一年冬至,谢凡又与往年一般入宫参加大朝会。
谢凡想起婚后一月,自己首次参加早朝,妻子还为自己披上外袍。现在两人即将拥有孩子,实在让他感到万分幸福。
因为心中想着妻子,谢凡今日参加朝会也格外欢喜。一直面带笑容,见到同僚,都主动寒暄问好。
谢凡因为挂念着妻子,感觉等候时间也过得比往日更快了许多。转眼就进入了大殿,开始百官奏事。
正在谢凡人在殿中,心在家中之时,周围忽然吵闹起来。有些同僚声音高亢,情绪激动地在说些什么,甚至还有人接二连三跪下叩头。
谢凡有点懵逼,连忙收敛心神。结束神游状态,留心倾听今日朝会究竟在说些什么。
原来,是朝臣上折子劝天子立皇长子之母,李妃为皇后。只是一开始皇帝并未理会。
但是群臣却不依不饶,又提议可以先立太子。皇上依旧不置可否,试图敷衍过去。
于是几个御史和礼部官员就积极起来,说话也越发激动。甚至开始有人跪下,摆出一幅死谏的样子。
谢凡内心十分不理解。
现下皇帝春秋鼎盛,身体康健。几位皇子都是几岁稚子,一来根本看不出资质优劣,二来现在儿童夭折概率实在很高。早早立下太子,也不代表国本稳固。
在他看来,现下讨论立太子,实在是个很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所以同僚们激动陈词,而谢凡一言不发。当有人开始跪地叩首的时候,谢凡因为搞不清楚状况,也未曾跟着跪下。
因为走神而被动“鹤立鸡群”,谢凡在一众文官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谢凡悄悄四处张望,见着翰林院一众同僚都跪了个七七八八。除去修撰、编修、检讨以外,其余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许多高品级朝臣,包括刘远和父子,都已经跪下劝谏。不过恩师高大人却未曾下跪。
他正想看另一位老师,岳父孙大人在如何行为。但是可惜孙大人官阶比谢凡低,朝会上不可回头张望,他后脑勺又没长眼,见不着。
谢凡慌乱了起来,差一点膝盖一软,就一起跪了下去。但他向来小心翼翼,心里忍不住思量:“我要不要一起跪一下?大家齐刷刷都跪了,像是商量过的一样。
前几日刘放召集大家聚会,难道就是商量这个?可惜那天嫣然身子不太舒服,我提早回去了,没有参加。
也不知道是不是别有目的。而且现在朝官一同下跪,好像是在道德绑架啊,皇帝恐怕不会高兴吧?”
因为才华出众,三年考满,刘放也早已升迁。现下已是从五品侍读学士,兼任经筵讲官。加上刘放父亲身居高位,现下他已是一众翰林院年轻官员之中的首脑。
第97章 喜获麟儿
此时翰林院一众官员下跪进谏,便是以刘放为首。
谢凡见众人情形,心中正犹豫着,御座上天子目光也在四处逡巡,突然正看到了谢凡。
与圣上四目相对,谢凡只觉得尴尬无比。就像是前世课堂上,明明不知道问题答案,但被老师盯着一样。
“千万别点名问我啊。”谢凡尴尬症又犯了,在心中默念。
可是和前世一样,学生越是不知道,老师越要点名提问。皇帝扫视一圈,收回目光,便对着几位朝臣询问意见。
几位臣子,或是赞同,或者反对。天子均未明确表态,只是半眯着眼睛,微微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轮到谢凡,圣上说道:“立后与国本之事,与时以为如何?”
皇帝不用官职称呼谢凡,而是称呼他表字,可见表示亲近之意。但是谢凡根本不知前因后果,也不知道群臣怎么就要皇上立太子,立皇后了。
又因为皇帝渐渐倚重内阁与宦官,政务皆是由票拟批红决断,所以自先帝时候起,便罢免了常朝,只保留了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会和大朝会。
朝会当日,从朝臣几乎都是午夜起床,穿上公服,佩带牙牌,准备停当,前往紫禁城的正门午门集合。
莫约寅时(凌晨三点),便要到达午门外等候。午门中间乃是御道,轻易不开启,而左、右两阙则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出入。午门上楼名为“五凤”,设立有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
在左、右两掖各开一门,称为左、右掖门,供百官上朝进入。文官走左掖门,武官走右掖门。百官依次进入皇城之后,在金水桥南的旁边依品级序立。
皇城内也有朝房方便百官候朝“待漏”。近臣得天子优待,可按照品级在朝房中等待宫门开启。
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为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又被称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等到卯时(凌晨五点)鸣鞭一响再依次过桥,来到御道的左右两侧相向立候,同样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等皇帝入座后,再一次鸣鞭,文武百官齐便走进御道,排班站定。文官面朝北向西方向,武官面朝北向东方向,行一拜三叩头之礼。
礼毕之后,百官方才开始奏事。
谢凡只是六品翰林院侍讲,人微言轻,向来无事可奏,一躬而退。但也须得参加朝会。因为若是不参加朝会,轻则夺俸,重则挨打。奏事过程中,如果官员礼节不当,还有御史、序班弹劾。
孙嫣然是官员之女,自然知道朝会幸苦。便早早为夫君准备下官服牙牌,早膳暖炉,叫醒谢凡,送他出门参加朝会。
第96章 立后风波
外面天寒地冻,夜色黑沉沉,谢凡离开温暖的被窝,一张脸苦都得能滴出水了。
孙嫣然为丈夫穿上一件厚实棉衣。见他一脸生无可恋,忍不住轻轻一笑,念出一句唐诗:“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谢凡听了没由来面上一红,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早朝一路上都不觉得十分寒冷,一直到了直房,他也面带微笑。
在一众愁眉苦脸的同僚中,显得颇为突出。惹得众人纷纷打趣谢凡。他也不烦恼,只是嘿嘿傻笑。
等到卯时鸣鞭,谢凡随着同僚亦步亦趋走上御道,排班站定,行过大礼,参加早朝。
等到奏事,他照旧一躬而退,只安心等着内侍宣布退朝,好早日回家吃饭。
春去秋来,谢凡虽然做官马马虎虎,但是谢家小日子实在越过越红火。
谢凡与妻子两人志趣相投。每日一同写作《志怪录》补贴家用。后来渐渐都由孙嫣然主导了。
孙嫣然颇通经史,谢凡每日公文奏章,她也多有出力。两人婚前虽有些别扭,但是婚后越发恩爱起来。
婚后两年多,孙嫣然顺利怀孕,更将谢老秀才和陆氏欢喜得了不得。
谢家上下每日里将孙嫣然视作珍宝,自然不让她再下厨掌勺,还让尤厨子每日专门为主母准备滋补膳食。又是请了李郎中每月上门诊脉,又是预约了宋稳婆到时前来接生。
随着孙嫣然身孕月份渐长,每日里人也渐渐惫懒,腹部也越发隆起。加上李郎中与宋稳婆都曾经嘱咐过不要饮食过度,让胎儿过大,避免生产不顺。她为了生产顺利,便有意减少饮食。
可是哪怕孙嫣然每餐只吃半饱,她腹部也比同月份孕妇大了不少。
陆氏和兰花都是生产过的妇人,见孙嫣然情况特殊,一家人皆是十分担心。
这日李郎中又来诊脉,陆氏便忍不住询问郎中,为何孙儿媳妇腹部格外大了点?
李郎中虽说医术精湛,但是到底身为男子,不好贴身检查。
他思忖一阵,对谢家人说道:“以老夫看来,夫人很有可能是怀了双胎。因此腹部才比寻常孕妇大了这么许多。不过为求稳固,可再请一位医女或者稳婆贴身查看一番。”
谢家人礼貌送出李郎中之后,忙不迭又请了宋稳婆来检查。
宋稳婆是个年轻女子,相貌和蔼,但是行事沉稳,叫人一见便觉得十分可靠。
果然如李郎中所言,宋稳婆也判断孙嫣然腹中所怀乃是双胞胎。
谢家上下顿时欢喜无比,谢老秀才甚至开始预备着为两个宝贝曾孙子、曾孙女取名字。
正在众人欢喜之际,宋稳婆又面色正经地格外嘱咐谢家人:“妇人怀上双胞胎固然欢喜,但是也颇为危险。产妇往往容易早产,怀胎不足九月,便很有可能提早发作。
因此需时刻关注孕妇状态,一旦每日腹痛三到五次,就很有可能发作生产。便要准备接生。早产胎儿出生之后,也会比寻常新生胎儿更为羸弱。需要家人小心照料。”
此外又说了些日常饮食起居注意事项,谢凡都仔仔细细记录下来。每日谢家上下更是对孙嫣然日夜呵护,生怕有丝毫闪失。
又到一年冬至,谢凡又与往年一般入宫参加大朝会。
谢凡想起婚后一月,自己首次参加早朝,妻子还为自己披上外袍。现在两人即将拥有孩子,实在让他感到万分幸福。
因为心中想着妻子,谢凡今日参加朝会也格外欢喜。一直面带笑容,见到同僚,都主动寒暄问好。
谢凡因为挂念着妻子,感觉等候时间也过得比往日更快了许多。转眼就进入了大殿,开始百官奏事。
正在谢凡人在殿中,心在家中之时,周围忽然吵闹起来。有些同僚声音高亢,情绪激动地在说些什么,甚至还有人接二连三跪下叩头。
谢凡有点懵逼,连忙收敛心神。结束神游状态,留心倾听今日朝会究竟在说些什么。
原来,是朝臣上折子劝天子立皇长子之母,李妃为皇后。只是一开始皇帝并未理会。
但是群臣却不依不饶,又提议可以先立太子。皇上依旧不置可否,试图敷衍过去。
于是几个御史和礼部官员就积极起来,说话也越发激动。甚至开始有人跪下,摆出一幅死谏的样子。
谢凡内心十分不理解。
现下皇帝春秋鼎盛,身体康健。几位皇子都是几岁稚子,一来根本看不出资质优劣,二来现在儿童夭折概率实在很高。早早立下太子,也不代表国本稳固。
在他看来,现下讨论立太子,实在是个很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所以同僚们激动陈词,而谢凡一言不发。当有人开始跪地叩首的时候,谢凡因为搞不清楚状况,也未曾跟着跪下。
因为走神而被动“鹤立鸡群”,谢凡在一众文官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谢凡悄悄四处张望,见着翰林院一众同僚都跪了个七七八八。除去修撰、编修、检讨以外,其余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许多高品级朝臣,包括刘远和父子,都已经跪下劝谏。不过恩师高大人却未曾下跪。
他正想看另一位老师,岳父孙大人在如何行为。但是可惜孙大人官阶比谢凡低,朝会上不可回头张望,他后脑勺又没长眼,见不着。
谢凡慌乱了起来,差一点膝盖一软,就一起跪了下去。但他向来小心翼翼,心里忍不住思量:“我要不要一起跪一下?大家齐刷刷都跪了,像是商量过的一样。
前几日刘放召集大家聚会,难道就是商量这个?可惜那天嫣然身子不太舒服,我提早回去了,没有参加。
也不知道是不是别有目的。而且现在朝官一同下跪,好像是在道德绑架啊,皇帝恐怕不会高兴吧?”
因为才华出众,三年考满,刘放也早已升迁。现下已是从五品侍读学士,兼任经筵讲官。加上刘放父亲身居高位,现下他已是一众翰林院年轻官员之中的首脑。
第97章 喜获麟儿
此时翰林院一众官员下跪进谏,便是以刘放为首。
谢凡见众人情形,心中正犹豫着,御座上天子目光也在四处逡巡,突然正看到了谢凡。
与圣上四目相对,谢凡只觉得尴尬无比。就像是前世课堂上,明明不知道问题答案,但被老师盯着一样。
“千万别点名问我啊。”谢凡尴尬症又犯了,在心中默念。
可是和前世一样,学生越是不知道,老师越要点名提问。皇帝扫视一圈,收回目光,便对着几位朝臣询问意见。
几位臣子,或是赞同,或者反对。天子均未明确表态,只是半眯着眼睛,微微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轮到谢凡,圣上说道:“立后与国本之事,与时以为如何?”
皇帝不用官职称呼谢凡,而是称呼他表字,可见表示亲近之意。但是谢凡根本不知前因后果,也不知道群臣怎么就要皇上立太子,立皇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