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刚才的话题?”
“就是我多次看到佑介被虐待的场面,导致性格发生了扭曲……”
我皱起眉头。“我没说扭曲,只是说会受到影响。”
“不,我觉得是扭曲了。你其实也看得出来吧?”
“完全看不出来。”我说,“如果没听你说过那些事情,你怎么看都是个正常的女人啊。”
“以前就这么认为吗?”
“是啊,不然也不会跟你交往。”
“是吗……”沙也加捋了捋刘海,不停地开关着放在膝上的手电筒。手电筒打开的时候,隐约看得到她裙裤的里面。
她忽然微微一笑,说道:“这么说来,果然只是我一厢情愿啊。”
“什么意思?”
“我又想起了和你之间的事情,就是以前我们交往时的事情。”她说,“我本来在想,你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我的缺陷吧,而且尽力理解我。除了你之外,谁也没有这样做,所以我才会被你吸引。”
我苦笑起来。“你把我想得太好了。不过情侣多半都是这样的,总觉得自己这一对与众不同。”
“我不是这个意思。该怎么说呢……”沙也加说着,自嘲地笑了笑,耸了耸肩,“我真傻,到现在还执着于这种事情,明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算了,如果影响到你的心情,我向你道歉。”
“没关系啦。”我抱起胳膊,不自觉地闭上了眼睛。
* * *
[1]源自法语“déjà vu”,指对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2
我和沙也加在高二时被分到同一个班级,这是我们相识的开始。在此之前,我根本不认识她,因为她并不起眼,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子,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但当我们成了同桌,逐渐有了交流后,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印象。
她从来不像其他女生那样无聊地吵吵嚷嚷,总是躲在人群后,给人一种冷眼旁观的感觉。我起初以为这是因为她性格内向,但很快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当周围的同学嘻嘻哈哈笑成一团的时候,她的眼神却像学者在看实验动物。或者也可以说,她是一个正在观赏“高中二年级”这场戏的观众。这也意味着,她是绝对不会登台表演的。如此独特的个性,和她那稚气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样的沙也加,在我看来很是新鲜。我有时甚至觉得,光是和她聊聊天就很快乐。当时我自恃成绩比别人好上一截,表面上对每个人都很友好,心里却不屑地想:你们全都是些幼稚无聊的家伙。
“仓桥你好像总是很寂寞啊。”有一次,我这样跟她搭话,“给人一种从高处俯视众生的感觉。”
她对此也没反驳,而是反问我:“那你又是怎样的呢?你看上去也有点这种感觉哦。”
“我?没错,我是有点寂寞。”
听了我的回答,她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点了点头。“是啊。我也有点寂寞,不过也没办法。”
“为什么?”
“因为,”她耸了耸肩,“我们都还是孩子呀。”
这句话让我暗自心喜。
学校附近的文化馆将要举办一场面向大学生的演讲,题目是“面对国际化社会,学生的对策与任务”。我邀请沙也加一起去听。
“一个人去当然也行,不过我觉得两个人听更好,听完还可以充分交流感想。而且我相信你整场演讲都不会打瞌睡。换了其他人,肯定连什么叫峰会都不知道。”
她听后浅浅一笑,回了句“很可能哦”,随即答应去听演讲。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迅速升温。先是常去咖啡馆聊天,后来节假日也开始约会。我们之间的话题五花八门,无所不谈,唯一的约定就是,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
“我一直在寻找可以这样聊天的人。”我说。
“我也是。”她说。
不久,我们在她家附近的一个幽暗处接了吻。交往了将近一年后,在她的房间里发生了关系。那是我的第一次,她说她也是。
“不过这种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当时我对她说,“人人都会做,跟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根本没必要把它看得意义重大。”
沙也加也同意我的看法,她说:“可别以此为理由纠缠对方。”
“那当然了。”我回答。
我不知道那句话算不算是我理解了沙也加,其实或许应该说,是她很理解我。那个时候,我的确在寻觅这样一个知己。
“你睡着了?”
我闻声睁开眼,见沙也加正仰头看着我。“没有,只是打了个盹。”
“我想去对面房间看一下。”
“噢,我也去。”我从椅子上站起来。
沙也加也从床上欠起身。就在这时,格子床单一角露出什么白白的东西,看上去像是纸。
“这是什么?”我掀起床单,发现枕头边放着一张纸板。拿起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似乎是很多人合写的。我用手电筒照亮那张纸。突然,一句话映入眼帘,我顿时像中邪般动弹不得。
“怎么了?”沙也加在一旁问。
我缓缓把纸板递到她面前,食指指着那句话。看到的瞬间,她也目瞪口呆。
安息吧,御厨佑介同学。
那句话是这样写的。
3
我并非没想到过这种可能性。这个房间的时间定格在佑介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本日记不自然地中断,都曾让我隐约浮现过这个想法。只是这种想象太灰暗太不吉利了,我始终没能说出口。
我拿着纸板,重新坐回椅子上,逐字逐句细看上面的文字。
御厨同学,祝你在天堂过得幸福。山本宏美
永别了。零式战斗机模型我会好好保管的。藤本洋一真不敢相信。感觉好孤单啊,我还想和你一起玩。小野
浩司
同学们用各种颜色的马克笔表达着悲痛之情。
这张纸板一定是葬礼当天,由班主任亲手交给死者家属的。不难想象,这里所写的每一字每一句,无不强烈触动着家属,尤其是母亲的心。
其中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很快就要毕业了,没想到却发生这样的不幸,真难过。太田康子
以后每年的二月十一日我都会想起御厨佑介同学。田所治
“很快就要毕业了”,说明佑介当时还在读六年级,而“二月十一日”正是最后那篇日记的次日。佑介并不是不写日记了,而是无法再写了。
“你怎么看?”我把纸板递给沙也加,问道。
“什么怎么看?”
“就是佑介的死因啊。他为什么会突然死了呢?从日记来看,没觉得他有什么病呀。”
“那就是事故了,比如出了车祸。”
“一般都会往这方面想吧。小学生如果出了事故,首先想到的就是车祸。”
“一般都会……难道你不这么认为?”正在看纸板的沙也加抬起头,略显疑惑地问。
“没有,其实我也没什么证据,不过,总觉得并不是单纯的事故。你还记得他最后写的那篇日记吗?关于‘那家伙’他是这么写的:‘要是那家伙死了就好了。’虽然之前也写过不少痛恨的话,但用到‘死’这个词还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第二天,死去的并不是‘那家伙’,而是佑介本人。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听了我这番话,沙也加的表情有点僵:“你想说什么?”
“刚才说了,我还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有些怀疑。”
“听你的口气,佑介的死有必然性?”
“也没有证据证明他的死出于偶然啊,不是吗?”
“不是偶然又是什么,难不成佑介是被谁杀了?”沙也加直直地站在那里瞪着我。她好像生气了,这让我有些意外。或许在阅读日记的过程中,她已经对佑介产生了感情吧。
我淡淡一笑:“必然性的死,可不是只有谋杀哦。”
“那……”
“还有自杀。”我不假思索地说。她倒吸了一口凉气。我观察着她的表情,继续说道:“虽然不知道‘那家伙’到底是谁,但佑介因为他而烦恼却是事实。烦恼到最后,决意自杀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他不像是那么脆弱的孩子。”从这句话可以听出,她果然对佑介投注了相当深的感情。
“自杀的人并不都是脆弱的。不过就如我一开始所说,我没有任何证据,只是觉得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而已。”
沙也加显然不愿往这上面想,她不满地沉默着。
“我们先去佑介父母的房间看看吧。”我再次从椅子上站起身。
沙也加把手上的纸板放回枕边,把床单重新铺好。
走进佑介父母的房间后,我们分头开始搜寻,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沙也加认为,佑介的父亲很可能也留有日记。既然他要求儿子写日记,自己多半也有这个习惯。这个推测的确很有道理。
“就是我多次看到佑介被虐待的场面,导致性格发生了扭曲……”
我皱起眉头。“我没说扭曲,只是说会受到影响。”
“不,我觉得是扭曲了。你其实也看得出来吧?”
“完全看不出来。”我说,“如果没听你说过那些事情,你怎么看都是个正常的女人啊。”
“以前就这么认为吗?”
“是啊,不然也不会跟你交往。”
“是吗……”沙也加捋了捋刘海,不停地开关着放在膝上的手电筒。手电筒打开的时候,隐约看得到她裙裤的里面。
她忽然微微一笑,说道:“这么说来,果然只是我一厢情愿啊。”
“什么意思?”
“我又想起了和你之间的事情,就是以前我们交往时的事情。”她说,“我本来在想,你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我的缺陷吧,而且尽力理解我。除了你之外,谁也没有这样做,所以我才会被你吸引。”
我苦笑起来。“你把我想得太好了。不过情侣多半都是这样的,总觉得自己这一对与众不同。”
“我不是这个意思。该怎么说呢……”沙也加说着,自嘲地笑了笑,耸了耸肩,“我真傻,到现在还执着于这种事情,明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算了,如果影响到你的心情,我向你道歉。”
“没关系啦。”我抱起胳膊,不自觉地闭上了眼睛。
* * *
[1]源自法语“déjà vu”,指对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2
我和沙也加在高二时被分到同一个班级,这是我们相识的开始。在此之前,我根本不认识她,因为她并不起眼,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子,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但当我们成了同桌,逐渐有了交流后,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印象。
她从来不像其他女生那样无聊地吵吵嚷嚷,总是躲在人群后,给人一种冷眼旁观的感觉。我起初以为这是因为她性格内向,但很快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当周围的同学嘻嘻哈哈笑成一团的时候,她的眼神却像学者在看实验动物。或者也可以说,她是一个正在观赏“高中二年级”这场戏的观众。这也意味着,她是绝对不会登台表演的。如此独特的个性,和她那稚气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样的沙也加,在我看来很是新鲜。我有时甚至觉得,光是和她聊聊天就很快乐。当时我自恃成绩比别人好上一截,表面上对每个人都很友好,心里却不屑地想:你们全都是些幼稚无聊的家伙。
“仓桥你好像总是很寂寞啊。”有一次,我这样跟她搭话,“给人一种从高处俯视众生的感觉。”
她对此也没反驳,而是反问我:“那你又是怎样的呢?你看上去也有点这种感觉哦。”
“我?没错,我是有点寂寞。”
听了我的回答,她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点了点头。“是啊。我也有点寂寞,不过也没办法。”
“为什么?”
“因为,”她耸了耸肩,“我们都还是孩子呀。”
这句话让我暗自心喜。
学校附近的文化馆将要举办一场面向大学生的演讲,题目是“面对国际化社会,学生的对策与任务”。我邀请沙也加一起去听。
“一个人去当然也行,不过我觉得两个人听更好,听完还可以充分交流感想。而且我相信你整场演讲都不会打瞌睡。换了其他人,肯定连什么叫峰会都不知道。”
她听后浅浅一笑,回了句“很可能哦”,随即答应去听演讲。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迅速升温。先是常去咖啡馆聊天,后来节假日也开始约会。我们之间的话题五花八门,无所不谈,唯一的约定就是,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
“我一直在寻找可以这样聊天的人。”我说。
“我也是。”她说。
不久,我们在她家附近的一个幽暗处接了吻。交往了将近一年后,在她的房间里发生了关系。那是我的第一次,她说她也是。
“不过这种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当时我对她说,“人人都会做,跟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根本没必要把它看得意义重大。”
沙也加也同意我的看法,她说:“可别以此为理由纠缠对方。”
“那当然了。”我回答。
我不知道那句话算不算是我理解了沙也加,其实或许应该说,是她很理解我。那个时候,我的确在寻觅这样一个知己。
“你睡着了?”
我闻声睁开眼,见沙也加正仰头看着我。“没有,只是打了个盹。”
“我想去对面房间看一下。”
“噢,我也去。”我从椅子上站起来。
沙也加也从床上欠起身。就在这时,格子床单一角露出什么白白的东西,看上去像是纸。
“这是什么?”我掀起床单,发现枕头边放着一张纸板。拿起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似乎是很多人合写的。我用手电筒照亮那张纸。突然,一句话映入眼帘,我顿时像中邪般动弹不得。
“怎么了?”沙也加在一旁问。
我缓缓把纸板递到她面前,食指指着那句话。看到的瞬间,她也目瞪口呆。
安息吧,御厨佑介同学。
那句话是这样写的。
3
我并非没想到过这种可能性。这个房间的时间定格在佑介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本日记不自然地中断,都曾让我隐约浮现过这个想法。只是这种想象太灰暗太不吉利了,我始终没能说出口。
我拿着纸板,重新坐回椅子上,逐字逐句细看上面的文字。
御厨同学,祝你在天堂过得幸福。山本宏美
永别了。零式战斗机模型我会好好保管的。藤本洋一真不敢相信。感觉好孤单啊,我还想和你一起玩。小野
浩司
同学们用各种颜色的马克笔表达着悲痛之情。
这张纸板一定是葬礼当天,由班主任亲手交给死者家属的。不难想象,这里所写的每一字每一句,无不强烈触动着家属,尤其是母亲的心。
其中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很快就要毕业了,没想到却发生这样的不幸,真难过。太田康子
以后每年的二月十一日我都会想起御厨佑介同学。田所治
“很快就要毕业了”,说明佑介当时还在读六年级,而“二月十一日”正是最后那篇日记的次日。佑介并不是不写日记了,而是无法再写了。
“你怎么看?”我把纸板递给沙也加,问道。
“什么怎么看?”
“就是佑介的死因啊。他为什么会突然死了呢?从日记来看,没觉得他有什么病呀。”
“那就是事故了,比如出了车祸。”
“一般都会往这方面想吧。小学生如果出了事故,首先想到的就是车祸。”
“一般都会……难道你不这么认为?”正在看纸板的沙也加抬起头,略显疑惑地问。
“没有,其实我也没什么证据,不过,总觉得并不是单纯的事故。你还记得他最后写的那篇日记吗?关于‘那家伙’他是这么写的:‘要是那家伙死了就好了。’虽然之前也写过不少痛恨的话,但用到‘死’这个词还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第二天,死去的并不是‘那家伙’,而是佑介本人。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听了我这番话,沙也加的表情有点僵:“你想说什么?”
“刚才说了,我还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有些怀疑。”
“听你的口气,佑介的死有必然性?”
“也没有证据证明他的死出于偶然啊,不是吗?”
“不是偶然又是什么,难不成佑介是被谁杀了?”沙也加直直地站在那里瞪着我。她好像生气了,这让我有些意外。或许在阅读日记的过程中,她已经对佑介产生了感情吧。
我淡淡一笑:“必然性的死,可不是只有谋杀哦。”
“那……”
“还有自杀。”我不假思索地说。她倒吸了一口凉气。我观察着她的表情,继续说道:“虽然不知道‘那家伙’到底是谁,但佑介因为他而烦恼却是事实。烦恼到最后,决意自杀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他不像是那么脆弱的孩子。”从这句话可以听出,她果然对佑介投注了相当深的感情。
“自杀的人并不都是脆弱的。不过就如我一开始所说,我没有任何证据,只是觉得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性而已。”
沙也加显然不愿往这上面想,她不满地沉默着。
“我们先去佑介父母的房间看看吧。”我再次从椅子上站起身。
沙也加把手上的纸板放回枕边,把床单重新铺好。
走进佑介父母的房间后,我们分头开始搜寻,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沙也加认为,佑介的父亲很可能也留有日记。既然他要求儿子写日记,自己多半也有这个习惯。这个推测的确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