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那天离开东都时她就给家里去了信,打发人把卢天园的灵柩送了回去。从汴州码头出来,就收到了回信。信上她父亲卢天赐先安慰她,继而要她对于任何对凶手是谁的指正全都不要轻信,因为根据消息,卢天园当日去转交的重要信件已经失踪,“大船已经接近上岸,风浪很大,必须千万小心、置身事外。”这黑话她一看就懂,是说吕皓借他们的手办的事因为卢天园的意外身亡已经坏了,而且坏向了意料外的糟糕方向,背后的整个谋划眼看就要暴露,压不住的可能性非常大,要她千万把自己摘干净。除此以外,什么复仇,什么玉佩,都可以不用着急。
如果吕皓都不能自保,那必然是有更大的事情要发生。家里要求她置身事外,她也不想牵扯其内,但她担心王子安。毕竟一定要去报仇的是王家。而王家不是一般人。所以她决定重新与王子安会合,所以她找到了王子涛,所以她一路跟到黄山来。
“对,我来了。我来和你一道。”
和你去干什么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一道。
第二十五章
很热,天上的云时聚时散,叫人猜不透几时下雨。
居觐和白藏两人为了变换行迹,也像这天气般,时而绕着官道走,时而贴近。眼前出现的小镇,是官道上不得不走的小镇。东北、西南走向,从这个城门一眼望得到那个城门。然而两边却相当的宽,像一只身短翼长的隼。
白藏总是忘记这个小镇的名字,因为不得不经过,名字反而不重要了。
两人进城,放缓了速度,以免撞到行人。两侧茶馆客栈鳞次栉比,最后的茶馆是最大的一家,再往前就是平日里用来赶集的宽阔场地。
要用隼来比喻,这集市场倒像是隼在捕猎的时候会抬起的爪子。居觐一边走,一边想,想象那锋利的爪子,一下子扎进猎物的胸膛。隼会把猎物开膛破肚,把羽毛拔得干干净净,把内脏也吃得干干净净,像人一样,甚至比人还高尚。
随着离大茶馆越来越近,白藏越发看见横占着街两边的宽阔店铺里有很多人,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黑压压的。人多,面也黑。于是她下了马,整理好了自己的武器,牵着马往前走,既不能快,也不能慢。
居觐从后面看见白藏下马,心里不好的莫明预感也算坐实;于是也下马,顺手把马鞍上的剑取下来。最后一缕阳光从环首剑的金剑柄上闪过,乌云四合。
茶馆里,众人起身,拿起各自的武器,缓步出门。王子安看见白藏的瞬间,心就悬起,如同吊在房梁上不断摇晃的篮子。推动篮子摇晃的风里,有她自己的怀疑——怎么真就这么容易,发现了白藏的踪迹?她昨晚问王子涛怎么知道在这里就能拦住白藏,王子涛解释得很自然,说是仆人们从各种渠道打探来的;还反问她,难道你以为我什么都没做、坐着等着仇人送上门来?
是啊你做了,但我不相信。见到她之后我就更加不相信,因为我太了解她了,她要是这么容易就能被发现,那必然有问题。
卢亟与王子安并肩,眼神却望着前方的领头人,他会怎么办?现在,眼前,这群人就是一张弓,而且还越拉越满。若是箭在弦上了,就没得选了。
居觐和白藏停在场集的边缘,并肩而立,而众人立在开阔处。
一滴一滴的雨落下来了。
白藏看着站在最前面的白衣老人,知道那是王正。“王老爷子。”
得先说话,这场面已是大事不好了。就好像巨大的摇晃的天秤,她往哪边都只能加稻草。
“白大小姐。多年不见,令尊可好?”
“谢您惦念,家父一切安好。”
“哦。那么,白大小姐,我儿的魏刀,为什么在你背上?”
原来这就是王正,居觐望过去,渐渐昏暗的背景里,王正的白衣随风飘摆如在发光。她越过王正的肩头,看见后面熟悉的王子涛、王子安、卢亟,还有一直跟着王子涛的仆人们,还有一个美貌张扬、身材娇小的女子,她从未见过。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紧盯着她,仿佛若视线可以做绳索,就将二人原地捆绑。
白藏还要用之前的说法解释吗?也许并不管用。从众人的表情来看,没人相信。或者说一开始就不相信,现在也不会相信。视线所及,百姓已经散了,看上去是收拾东西避雨,避雨何须关门?未几街面上连人都没有了。
“老前辈,刀的确在我手中,今日正好,这就还给你!”
木质的刀鞘应声而碎,刀飞过去,红色的刀身淋了雨,显得更加鲜艳,如野兽沾了血的利齿。
刀鞘碎掉的瞬间,王子安感觉像有人猛击自己心中的篮子,摇晃得更厉害了。
这是她熟悉的白藏,既坦荡,又爱冒险。可这太危险了。我宁愿你手里拿着刀不还。
卢亟的视线没看刀,也没看白藏和居觐,一直望着王正。望着他随意地抬起手、稳稳地将刀接住。
想必你也欣赏人家的坦荡吧?可就算如此,弓弦依然紧绷。
“这位少侠,可是居觐?”王正的声音通透有力,必是身怀雄浑内力。居觐左手执剑,暗地里也运气,拱手朗声答道:“是。见过前辈。”
“听说少侠剑法了得,不知师承何人?”
居觐只好老调重弹,无门无派,不知家师姓名,全部招来,不加修饰。
没想到王正听完竟然大笑起来,“想不到如此一个人竟然能杀我儿孙!”
我倒不明白了,天下人似乎都觉得我是最能的能人;好像说不出个名号来,自己的本事就是天上掉下来的。
“老前辈,在下并未谋害您的子孙,请不要冤枉好人。”
居觐说。而白藏偏过脸看着她。王正问王子泠死时二人在何处,“终南山中一山洞,养伤休息。”王正又问卢天园死时二人在何处,“东都郊外,她受伤时我们听见打斗声,赶去时正撞见她弥留直至去世。”王正再问王建死时二人在何处,“官道往东三里处,我们走时王建已经受伤,被飞镖打伤。”
居觐说,死了没死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已经被逼退,“回去时已是夜晚,什么都没再找到。”
白藏回过头看着王正。已经如此,也许只能如此了。
王正听完,仰天大笑,“好!好!二位,我的长孙之死,原因、凶嫌至今未明;我的长子之死,也云里雾里:而两位后辈,你们的嫌疑无法洗清,有人说就是你们,然而照二位的说法,不过是几个巧合。巧合太巧,而证据也不够充分。老夫——实在无法为这种解释所说服,也不能轻信对你们怀疑的那些人的话,只好......”
以前听王子安说过王正拔刀的姿势相当独特,今天一见,果然如是。优雅,缓慢,大开大合。
“从功夫上验验是非了!”
一个霹雳,大雨落下。
居觐与王正同时拔剑,两人几乎在半空中交手。她本有意以快制胜,或者至少试个高低,毕竟她看见王正是用双手握住他的“长刀”,揣测他不可能快过自己。事实证明,是不比她快,王正的招式缓慢,但灵活,而且竟然可以做到后发先至,似乎可以轻易地预判自己的招式。自己在不同位置全凭随意刺出的招式,都可以在王正缓慢的一招的应对范围内。而且一旦剑锋近身——侥幸可以的话——她就感觉自己手臂动作无比滞涩,轻易不能移动,进去难,出来更难,如同刺进了熔化的铅里。
别说剑上手上,我心里也滞涩。打不过,自然是无法脱身,而且眼见着很难打得过。上次金矿里那戴面具的家伙,要不是那一刻悟了“怒”剑,也不能占分毫优势;更何况比拼双方内力的时间并不长,要是长了,想必也敌不过那人。眼前这个显然更厉害,胜算何在?再说,就算战胜,又如何脱身?我们现在是逃无可逃,战必须战,可战个什么?为了打败对方?为了杀人?还是怎么样?
她在茶馆的外墙上借力一跳,“喜”剑从上往下刺去,还是被王正全部挡开。
同样被挡开的还有白藏的攻击。无论是鞭头还是锁链,什么也打不进去,仿佛她们两个正气急败坏、而王正气定神闲。为了产生威胁,哪怕不为了真的打到,面对王正的强大内力场,她每挥舞一下,要甩出去,要收回来,就必须耗费相当的力气与内功,她知道自己很难坚持,但必须坚持。
面对这样的顶尖高手,我与她哪怕使出现有的完全水平都不行,必须再上一个台阶才有胜算。何况自己内伤尚未彻底痊愈,而居觐之前因为在山上与那神秘人打斗时过度损耗了内力,近日来一直非常疲惫。昨日为她号脉,一片虚耗过度的样子。她能坚持吗?她不能坚持了。我也不能了。可是——
她看了一眼王正,又挥出一下。
王正似乎也不太对。
王子安在后面旁观,自觉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打斗。居觐的剑法精妙,白藏的鞭法狠辣,王正的刀法自然是最刚正,外人总不知道他们王家的刀法变化万千,可应付天下武功。然而三个人都很克制。若说居觐和白藏克制,那是自然,她们不能惹事,更不想惹事。而王正是为什么?
如果吕皓都不能自保,那必然是有更大的事情要发生。家里要求她置身事外,她也不想牵扯其内,但她担心王子安。毕竟一定要去报仇的是王家。而王家不是一般人。所以她决定重新与王子安会合,所以她找到了王子涛,所以她一路跟到黄山来。
“对,我来了。我来和你一道。”
和你去干什么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一道。
第二十五章
很热,天上的云时聚时散,叫人猜不透几时下雨。
居觐和白藏两人为了变换行迹,也像这天气般,时而绕着官道走,时而贴近。眼前出现的小镇,是官道上不得不走的小镇。东北、西南走向,从这个城门一眼望得到那个城门。然而两边却相当的宽,像一只身短翼长的隼。
白藏总是忘记这个小镇的名字,因为不得不经过,名字反而不重要了。
两人进城,放缓了速度,以免撞到行人。两侧茶馆客栈鳞次栉比,最后的茶馆是最大的一家,再往前就是平日里用来赶集的宽阔场地。
要用隼来比喻,这集市场倒像是隼在捕猎的时候会抬起的爪子。居觐一边走,一边想,想象那锋利的爪子,一下子扎进猎物的胸膛。隼会把猎物开膛破肚,把羽毛拔得干干净净,把内脏也吃得干干净净,像人一样,甚至比人还高尚。
随着离大茶馆越来越近,白藏越发看见横占着街两边的宽阔店铺里有很多人,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黑压压的。人多,面也黑。于是她下了马,整理好了自己的武器,牵着马往前走,既不能快,也不能慢。
居觐从后面看见白藏下马,心里不好的莫明预感也算坐实;于是也下马,顺手把马鞍上的剑取下来。最后一缕阳光从环首剑的金剑柄上闪过,乌云四合。
茶馆里,众人起身,拿起各自的武器,缓步出门。王子安看见白藏的瞬间,心就悬起,如同吊在房梁上不断摇晃的篮子。推动篮子摇晃的风里,有她自己的怀疑——怎么真就这么容易,发现了白藏的踪迹?她昨晚问王子涛怎么知道在这里就能拦住白藏,王子涛解释得很自然,说是仆人们从各种渠道打探来的;还反问她,难道你以为我什么都没做、坐着等着仇人送上门来?
是啊你做了,但我不相信。见到她之后我就更加不相信,因为我太了解她了,她要是这么容易就能被发现,那必然有问题。
卢亟与王子安并肩,眼神却望着前方的领头人,他会怎么办?现在,眼前,这群人就是一张弓,而且还越拉越满。若是箭在弦上了,就没得选了。
居觐和白藏停在场集的边缘,并肩而立,而众人立在开阔处。
一滴一滴的雨落下来了。
白藏看着站在最前面的白衣老人,知道那是王正。“王老爷子。”
得先说话,这场面已是大事不好了。就好像巨大的摇晃的天秤,她往哪边都只能加稻草。
“白大小姐。多年不见,令尊可好?”
“谢您惦念,家父一切安好。”
“哦。那么,白大小姐,我儿的魏刀,为什么在你背上?”
原来这就是王正,居觐望过去,渐渐昏暗的背景里,王正的白衣随风飘摆如在发光。她越过王正的肩头,看见后面熟悉的王子涛、王子安、卢亟,还有一直跟着王子涛的仆人们,还有一个美貌张扬、身材娇小的女子,她从未见过。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紧盯着她,仿佛若视线可以做绳索,就将二人原地捆绑。
白藏还要用之前的说法解释吗?也许并不管用。从众人的表情来看,没人相信。或者说一开始就不相信,现在也不会相信。视线所及,百姓已经散了,看上去是收拾东西避雨,避雨何须关门?未几街面上连人都没有了。
“老前辈,刀的确在我手中,今日正好,这就还给你!”
木质的刀鞘应声而碎,刀飞过去,红色的刀身淋了雨,显得更加鲜艳,如野兽沾了血的利齿。
刀鞘碎掉的瞬间,王子安感觉像有人猛击自己心中的篮子,摇晃得更厉害了。
这是她熟悉的白藏,既坦荡,又爱冒险。可这太危险了。我宁愿你手里拿着刀不还。
卢亟的视线没看刀,也没看白藏和居觐,一直望着王正。望着他随意地抬起手、稳稳地将刀接住。
想必你也欣赏人家的坦荡吧?可就算如此,弓弦依然紧绷。
“这位少侠,可是居觐?”王正的声音通透有力,必是身怀雄浑内力。居觐左手执剑,暗地里也运气,拱手朗声答道:“是。见过前辈。”
“听说少侠剑法了得,不知师承何人?”
居觐只好老调重弹,无门无派,不知家师姓名,全部招来,不加修饰。
没想到王正听完竟然大笑起来,“想不到如此一个人竟然能杀我儿孙!”
我倒不明白了,天下人似乎都觉得我是最能的能人;好像说不出个名号来,自己的本事就是天上掉下来的。
“老前辈,在下并未谋害您的子孙,请不要冤枉好人。”
居觐说。而白藏偏过脸看着她。王正问王子泠死时二人在何处,“终南山中一山洞,养伤休息。”王正又问卢天园死时二人在何处,“东都郊外,她受伤时我们听见打斗声,赶去时正撞见她弥留直至去世。”王正再问王建死时二人在何处,“官道往东三里处,我们走时王建已经受伤,被飞镖打伤。”
居觐说,死了没死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已经被逼退,“回去时已是夜晚,什么都没再找到。”
白藏回过头看着王正。已经如此,也许只能如此了。
王正听完,仰天大笑,“好!好!二位,我的长孙之死,原因、凶嫌至今未明;我的长子之死,也云里雾里:而两位后辈,你们的嫌疑无法洗清,有人说就是你们,然而照二位的说法,不过是几个巧合。巧合太巧,而证据也不够充分。老夫——实在无法为这种解释所说服,也不能轻信对你们怀疑的那些人的话,只好......”
以前听王子安说过王正拔刀的姿势相当独特,今天一见,果然如是。优雅,缓慢,大开大合。
“从功夫上验验是非了!”
一个霹雳,大雨落下。
居觐与王正同时拔剑,两人几乎在半空中交手。她本有意以快制胜,或者至少试个高低,毕竟她看见王正是用双手握住他的“长刀”,揣测他不可能快过自己。事实证明,是不比她快,王正的招式缓慢,但灵活,而且竟然可以做到后发先至,似乎可以轻易地预判自己的招式。自己在不同位置全凭随意刺出的招式,都可以在王正缓慢的一招的应对范围内。而且一旦剑锋近身——侥幸可以的话——她就感觉自己手臂动作无比滞涩,轻易不能移动,进去难,出来更难,如同刺进了熔化的铅里。
别说剑上手上,我心里也滞涩。打不过,自然是无法脱身,而且眼见着很难打得过。上次金矿里那戴面具的家伙,要不是那一刻悟了“怒”剑,也不能占分毫优势;更何况比拼双方内力的时间并不长,要是长了,想必也敌不过那人。眼前这个显然更厉害,胜算何在?再说,就算战胜,又如何脱身?我们现在是逃无可逃,战必须战,可战个什么?为了打败对方?为了杀人?还是怎么样?
她在茶馆的外墙上借力一跳,“喜”剑从上往下刺去,还是被王正全部挡开。
同样被挡开的还有白藏的攻击。无论是鞭头还是锁链,什么也打不进去,仿佛她们两个正气急败坏、而王正气定神闲。为了产生威胁,哪怕不为了真的打到,面对王正的强大内力场,她每挥舞一下,要甩出去,要收回来,就必须耗费相当的力气与内功,她知道自己很难坚持,但必须坚持。
面对这样的顶尖高手,我与她哪怕使出现有的完全水平都不行,必须再上一个台阶才有胜算。何况自己内伤尚未彻底痊愈,而居觐之前因为在山上与那神秘人打斗时过度损耗了内力,近日来一直非常疲惫。昨日为她号脉,一片虚耗过度的样子。她能坚持吗?她不能坚持了。我也不能了。可是——
她看了一眼王正,又挥出一下。
王正似乎也不太对。
王子安在后面旁观,自觉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打斗。居觐的剑法精妙,白藏的鞭法狠辣,王正的刀法自然是最刚正,外人总不知道他们王家的刀法变化万千,可应付天下武功。然而三个人都很克制。若说居觐和白藏克制,那是自然,她们不能惹事,更不想惹事。而王正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