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但,也许是因为她打心眼儿里不相信白藏是凶手,所以她冷静,所以她不会被那几个老仆所煽动。无论是袁刚、韩青还是张伯赞,或者后来从老家骑马赶来的徐平波,谁也不是好货,谁都不冷静。说什么当时有人看见手持魏刀的人在哪里哪里,就赶了去,然后就被打死了?为什么就那么凑巧?她质问,谁闲得没事拿着赫赫有名的魏刀到处走?袁刚说不出。可她去得晚了,他们已经对王子涛说了一大堆话,王子涛已经深信不疑,准备去找白藏,他相信只要刀在白藏手上,一切就可以坐实。
她无法为白藏辩护,第一她也没有证据证明白藏就不是,第二她也没有立场。她的立场未必能受老仆人的怀疑,他们未必敢,很可能不敢,他们的鼻子都灵着呢,哪怕心里并不希望她当族长;但王子涛可以,而且如果王子涛开始怀疑,那一切辩白都失去了价值。
她不相信,她也不怀疑,但没有用,她不知道谁是真凶,她也迫切地想要找到真凶,她比任何人都更加绝望。古今故事,她从没听过还有谁像她这样难,简直比曹操那嫁给了献帝的女儿还要难。
到半山腰了,登天都峰的唯一的道路由两个青年把守着。两人见她来了,立刻站起来,恭恭敬敬,“三小姐。”
“还在上面?还是下来了?”
“已从峰顶下来了。从前日起就住在屋里。”
“好。”她从二人手中接过手杖,“谢谢。”
第一次来的时候,父亲牵着她。后来长大了些,父亲就给她手杖,让她自己走。就像父亲给她刀一样,就像父亲教她刀法一样。她母亲因为生她而死,但父亲从来不怨她,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全部转嫁在她身上。她记得有一次和父亲因为练功吵架,吵得不欢而散,但还是练功。也许是吵架反而把心吵得静了,最后一次练得非常好。放下刀,她知道自己不用再练,父亲也说今天到此为止。然后有生以来父亲第一次用无奈的神色对她说,你长得有些像你母亲,性子却十足像你祖母,唉。
她那时候还小,觉得父亲说完话之后的笑容很陌生,后来长大了也不断回想。直到有一天,她在别人脸上见到类似的表情,才知道那是父亲在害怕。
自己的女儿像自己的母亲,也许的确值得害怕。
但无论如何,父亲对三个孩子都很疼爱,他的父亲对他和他的长子都有要求,但他没有。他的父亲威严得近于傲慢,依靠强大的实力成为一方霸主,让人不敢轻易尝试左右他的想法。而他呢?他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不如父亲,略高于弟弟们,于是只好选择和光同尘。
他一直是和光同尘的,相比于他的父亲来说,好脾气,好相处,没有野心。
为什么那天就突然失去了理智?为什么像大哥一样被人引诱然后被害?是因为失去了继承人所以难过吗?还是说失去了唯一一个最像他妻子、时时刻刻可以让他看见妻子的脸的孩子?
是王子涛发现了尸体。王子涛那样刚强的汉子,回来对着她哭,说妹妹啊,爹爹背上被人从背后打了一个大大的窟窿,利剑刺穿了他的喉咙,爹爹死不瞑目,死不瞑目啊。
那时候她其实可以思考为什么父亲和大哥的死状都这么类似,然后在后来理性地分析道如果白藏和居觐要做这些事,应该采用不同的手段才更明智,更不显眼,更符合白藏的性格。但她没有,她不怪自己,她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她可以没有理智。
她很想知道凶手是谁,哪怕是托梦告诉她都可以。父亲和大哥都知道自己和白藏的事,大哥最了解白藏的为人,她......
罢了,如果他们知道真凶是谁,那样最好。如果不知道,她会找到的。她会的,总有一天。
总有一天你也会练成的,父亲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七十招你都学会了,何况那两招呢?
走过石梯最后一段,她抬眼往王正在天都峰的宅子门口一看,看见了王子焉。王子焉也看见了她,站起身朝她走来,边走边说:“三姐,你可来了,我听爹爹说你要上来请爷爷出关,就想着和你一道。没想到还比你快一步。”
照平时,她还有心想一想王子焉怎么在这里,现在不消想,答案是简单直白的。当时王子泠死了,还不能说长房的势力就衰弱了;那现在王建死了,两位叔叔自然会有想法,而一切的想法都必须基于王正的想法,他们的父亲的想法。
他们当然要做乖儿子好弟弟,守着王建的灵柩;那么既然王子涛派她来请,他们也可以派王子焉来,抢先来,卖乖来,反正王子焉是小孙女,怎样有小性子都可以。
“你来了。”她不打算把这话说成问句,“来了多久了?”
“昨天到的。”王子焉上来挽着她的手,“姐姐上来可看见人了?我打发他们下去迎你。”
“迎我做什么,我不会迷路。”我上来很多次了,远比你多得多。
“我怕姐姐路上哀伤,万一出个什么事——啊,我不该说。”说着王子焉就要继续开始致哀,抹眼泪,等等。她懒得应付,于是拍了拍王子焉挂在自己臂间的手,权作安抚和打发。
不是她诚心和王子焉做对,她实际上很照顾这唯一的妹妹。但她总对王子焉没有好感,她总能在妹妹的身上“嗅”到某种不太对的气味。
“二叔三叔呢?”
“二伯要来,我听说已经在路上了。爹爹和二伯商量了,留下看家。”
看来并没有猜错,就是这么打算的。她懒得问往下王庭家是否带着王子誉和王子敬来,而王延除了女儿还打不打算让儿子也来?反正那俩不堪大用的孩子如果要来,必然就要见,来了也不会管什么用。武功不能,办事不行,世故不足,聪明也不足,像是迎接祖父下山的背景板。
王庭家只有一个王子誉是有本事的,可惜他不像他的父亲勤于练武,更像他的母亲,忠于社交。这也符合他们家的实际不是吗?二婶是世族,无论从血缘还是从教养,他都更合适在东都去与别的世族家的风雅少年来往,看住王家在东都的生意,而不是在颍川老家练武。要这么说,王庭的赵刀都不知道能传给谁。
至于王延,照别人看来就更糟糕,儿子幼小,唯有一个女儿王子焉算是有勇有谋,可惜他自己武功不足,子女也更加不外如是;从小得不到父亲的偏爱,如今带着自己的子女也依旧艰难。武不过长兄,文不过二哥。
这么说来王子焉总是有一种——
倒也可以理解祖父。理解祖父对于大哥和自己的偏爱。那甚至不能算偏爱,那是基于现实和家族传承的无奈。
啊,她甚至无法想象祖父在知道自己接连失去了长子和长孙时的痛苦。
两人走到正门,恰好遇到王正走出堂屋。身材适中的精壮老人,精神矍铄,短须和头发都白了,还有眉毛——以前眉毛是黑的,现在也白了。
“拜见——”她正要下拜,王正就伸出双手扶住她的手肘,轻轻把她扶起来。她了解祖父,知道这是祖父难得的温柔,于是坚持了一路的严肃表情终于崩解,眼泪夺眶而出。
王正把她拉进怀里,把王子焉晾在一边,“爷爷都知道了。”
王子安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有饮泣。
“我们去报仇。”
她抬起头来,有些不敢置信。所以这就是王子焉提前赶上来的目的?还是一个意外的结果?是谁干的?不,她必须要问。她知道王正的厉害,她太清楚了。
“爷爷这就——这就知道哪些人是真凶了吗?”
她知道这话要是换个人、换个时候来说,肯定只能招来王正的指责。她也不知道自己现在说合适不合适,但她要说。
“不知道,还不知道。”王正松开她,一脸慈祥地打量她,“但毕竟魏刀在那人手上。”
她皱起眉毛。而王正继续道:“必须要回来。”
是吗?原来是这样,一直是这样,一切都是刀。王家人的一切都是刀,为了刀,依附于刀,一切都是刀。王家人甚至可以跳进炉膛里奉献于炼下一把刀的火焰。
她感觉自己的心正从鲫鱼背的绝壁上滚下去。
“走吧,咱们下山。”王正拉起她的手,但只是往后看了看王子焉。
下到山脚,一队人马赶过来,一看是王子涛,还带着卢亟。王子安一看到卢亟,心下诧异,但还是对王正介绍这是何人。王正遂问卢亟是来干什么的。
卢亟于是下马,行礼,双手抱拳,正色朗声,解释她也是为了寻找仇人而来。
卢亟是这么说,可王子安望着熟悉的脸,只觉并非如此。寻仇?她才不信。
果然,上路之后,卢亟立刻到她身边与她并排骑马。
“我......”卢亟欲言又止,她倒挤出个笑容来:“你来了。”
来了就好。陪陪我吧。我是浮木,我现在需要你。
卢亟的确不完全是为了复仇,她当然想要找到凶手,但她更清楚不能轻率。
她无法为白藏辩护,第一她也没有证据证明白藏就不是,第二她也没有立场。她的立场未必能受老仆人的怀疑,他们未必敢,很可能不敢,他们的鼻子都灵着呢,哪怕心里并不希望她当族长;但王子涛可以,而且如果王子涛开始怀疑,那一切辩白都失去了价值。
她不相信,她也不怀疑,但没有用,她不知道谁是真凶,她也迫切地想要找到真凶,她比任何人都更加绝望。古今故事,她从没听过还有谁像她这样难,简直比曹操那嫁给了献帝的女儿还要难。
到半山腰了,登天都峰的唯一的道路由两个青年把守着。两人见她来了,立刻站起来,恭恭敬敬,“三小姐。”
“还在上面?还是下来了?”
“已从峰顶下来了。从前日起就住在屋里。”
“好。”她从二人手中接过手杖,“谢谢。”
第一次来的时候,父亲牵着她。后来长大了些,父亲就给她手杖,让她自己走。就像父亲给她刀一样,就像父亲教她刀法一样。她母亲因为生她而死,但父亲从来不怨她,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全部转嫁在她身上。她记得有一次和父亲因为练功吵架,吵得不欢而散,但还是练功。也许是吵架反而把心吵得静了,最后一次练得非常好。放下刀,她知道自己不用再练,父亲也说今天到此为止。然后有生以来父亲第一次用无奈的神色对她说,你长得有些像你母亲,性子却十足像你祖母,唉。
她那时候还小,觉得父亲说完话之后的笑容很陌生,后来长大了也不断回想。直到有一天,她在别人脸上见到类似的表情,才知道那是父亲在害怕。
自己的女儿像自己的母亲,也许的确值得害怕。
但无论如何,父亲对三个孩子都很疼爱,他的父亲对他和他的长子都有要求,但他没有。他的父亲威严得近于傲慢,依靠强大的实力成为一方霸主,让人不敢轻易尝试左右他的想法。而他呢?他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不如父亲,略高于弟弟们,于是只好选择和光同尘。
他一直是和光同尘的,相比于他的父亲来说,好脾气,好相处,没有野心。
为什么那天就突然失去了理智?为什么像大哥一样被人引诱然后被害?是因为失去了继承人所以难过吗?还是说失去了唯一一个最像他妻子、时时刻刻可以让他看见妻子的脸的孩子?
是王子涛发现了尸体。王子涛那样刚强的汉子,回来对着她哭,说妹妹啊,爹爹背上被人从背后打了一个大大的窟窿,利剑刺穿了他的喉咙,爹爹死不瞑目,死不瞑目啊。
那时候她其实可以思考为什么父亲和大哥的死状都这么类似,然后在后来理性地分析道如果白藏和居觐要做这些事,应该采用不同的手段才更明智,更不显眼,更符合白藏的性格。但她没有,她不怪自己,她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她可以没有理智。
她很想知道凶手是谁,哪怕是托梦告诉她都可以。父亲和大哥都知道自己和白藏的事,大哥最了解白藏的为人,她......
罢了,如果他们知道真凶是谁,那样最好。如果不知道,她会找到的。她会的,总有一天。
总有一天你也会练成的,父亲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七十招你都学会了,何况那两招呢?
走过石梯最后一段,她抬眼往王正在天都峰的宅子门口一看,看见了王子焉。王子焉也看见了她,站起身朝她走来,边走边说:“三姐,你可来了,我听爹爹说你要上来请爷爷出关,就想着和你一道。没想到还比你快一步。”
照平时,她还有心想一想王子焉怎么在这里,现在不消想,答案是简单直白的。当时王子泠死了,还不能说长房的势力就衰弱了;那现在王建死了,两位叔叔自然会有想法,而一切的想法都必须基于王正的想法,他们的父亲的想法。
他们当然要做乖儿子好弟弟,守着王建的灵柩;那么既然王子涛派她来请,他们也可以派王子焉来,抢先来,卖乖来,反正王子焉是小孙女,怎样有小性子都可以。
“你来了。”她不打算把这话说成问句,“来了多久了?”
“昨天到的。”王子焉上来挽着她的手,“姐姐上来可看见人了?我打发他们下去迎你。”
“迎我做什么,我不会迷路。”我上来很多次了,远比你多得多。
“我怕姐姐路上哀伤,万一出个什么事——啊,我不该说。”说着王子焉就要继续开始致哀,抹眼泪,等等。她懒得应付,于是拍了拍王子焉挂在自己臂间的手,权作安抚和打发。
不是她诚心和王子焉做对,她实际上很照顾这唯一的妹妹。但她总对王子焉没有好感,她总能在妹妹的身上“嗅”到某种不太对的气味。
“二叔三叔呢?”
“二伯要来,我听说已经在路上了。爹爹和二伯商量了,留下看家。”
看来并没有猜错,就是这么打算的。她懒得问往下王庭家是否带着王子誉和王子敬来,而王延除了女儿还打不打算让儿子也来?反正那俩不堪大用的孩子如果要来,必然就要见,来了也不会管什么用。武功不能,办事不行,世故不足,聪明也不足,像是迎接祖父下山的背景板。
王庭家只有一个王子誉是有本事的,可惜他不像他的父亲勤于练武,更像他的母亲,忠于社交。这也符合他们家的实际不是吗?二婶是世族,无论从血缘还是从教养,他都更合适在东都去与别的世族家的风雅少年来往,看住王家在东都的生意,而不是在颍川老家练武。要这么说,王庭的赵刀都不知道能传给谁。
至于王延,照别人看来就更糟糕,儿子幼小,唯有一个女儿王子焉算是有勇有谋,可惜他自己武功不足,子女也更加不外如是;从小得不到父亲的偏爱,如今带着自己的子女也依旧艰难。武不过长兄,文不过二哥。
这么说来王子焉总是有一种——
倒也可以理解祖父。理解祖父对于大哥和自己的偏爱。那甚至不能算偏爱,那是基于现实和家族传承的无奈。
啊,她甚至无法想象祖父在知道自己接连失去了长子和长孙时的痛苦。
两人走到正门,恰好遇到王正走出堂屋。身材适中的精壮老人,精神矍铄,短须和头发都白了,还有眉毛——以前眉毛是黑的,现在也白了。
“拜见——”她正要下拜,王正就伸出双手扶住她的手肘,轻轻把她扶起来。她了解祖父,知道这是祖父难得的温柔,于是坚持了一路的严肃表情终于崩解,眼泪夺眶而出。
王正把她拉进怀里,把王子焉晾在一边,“爷爷都知道了。”
王子安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有饮泣。
“我们去报仇。”
她抬起头来,有些不敢置信。所以这就是王子焉提前赶上来的目的?还是一个意外的结果?是谁干的?不,她必须要问。她知道王正的厉害,她太清楚了。
“爷爷这就——这就知道哪些人是真凶了吗?”
她知道这话要是换个人、换个时候来说,肯定只能招来王正的指责。她也不知道自己现在说合适不合适,但她要说。
“不知道,还不知道。”王正松开她,一脸慈祥地打量她,“但毕竟魏刀在那人手上。”
她皱起眉毛。而王正继续道:“必须要回来。”
是吗?原来是这样,一直是这样,一切都是刀。王家人的一切都是刀,为了刀,依附于刀,一切都是刀。王家人甚至可以跳进炉膛里奉献于炼下一把刀的火焰。
她感觉自己的心正从鲫鱼背的绝壁上滚下去。
“走吧,咱们下山。”王正拉起她的手,但只是往后看了看王子焉。
下到山脚,一队人马赶过来,一看是王子涛,还带着卢亟。王子安一看到卢亟,心下诧异,但还是对王正介绍这是何人。王正遂问卢亟是来干什么的。
卢亟于是下马,行礼,双手抱拳,正色朗声,解释她也是为了寻找仇人而来。
卢亟是这么说,可王子安望着熟悉的脸,只觉并非如此。寻仇?她才不信。
果然,上路之后,卢亟立刻到她身边与她并排骑马。
“我......”卢亟欲言又止,她倒挤出个笑容来:“你来了。”
来了就好。陪陪我吧。我是浮木,我现在需要你。
卢亟的确不完全是为了复仇,她当然想要找到凶手,但她更清楚不能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