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方吴氏这时道:“戍儿,去看看鸡窝里有新下的鸡蛋没有,咱今天多卧上几个。”
方丁满说:“是得多吃些。今儿吃完咱得去趟地里,有些活得干。”
于庆隆道:“父亲,那我和守城吃完也一起去吧?”
方丁满说:“不用不用。你们昨儿个不是说好了要收拾屋子,今儿你们把这事办了就成,别的地儿还用不上你们。”
于庆隆心说那屋子是有点愁人,估计这两位长辈也头疼挺久了,因为方家挺大个宅子,真的是哪哪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利利索索,就方戍那屋不像个人住的地方。
他便说今天一定收拾好。
后来面彻底醒好了。方吴氏教他咋擀,咋用力。于庆隆试着弄了几下,发现真的做得挺不错。虽然没有成手弄得那么薄厚均匀,但是他已经能擀出一个大片来。并且方吴氏教了他一个以前从没见过的野路子擀面法。那面皮那卷起来擀,擀一半之后其中一半坠到面板下面擀另一半,就靠力气硬推。这没多少技术含量,但却能把面皮擀得更薄,更均匀,也更平整。
反正后来是吃上他做的刀切面了,也可以说是手擀面。卧了八个鸡蛋,他们一人俩。他吃了一大碗,之后便跟方戍一起进了“山洞。”
没多久老两口也出去了,出去前告诉他们天黑时才回来,让于庆隆不用管他们饭,俩人吃好就行。
方吴氏其实是被方丁满拉出去的。方吴氏问道:“干啥呀这大热天你非要出去?”
方丁满说:“嗨,你咋不懂呢?咱俩在家,白日里孩子们干点啥都不方便。咱俩出去了,家里就他俩,那还不想干啥就干啥?”
都是年轻时候过来的,俩人刚好的时候那就时时恨不得粘在一处,他们在家能方便吗?不在了才能蜜里调油!这个时候候身上最是容易有了。
方吴氏想想也对,也又不对:“啥想干啥就干啥,那么多活呢,干活干到天黑吧。我看隆哥儿是个干事儿麻利的,看他和面就能看出来,他今儿准要把那屋子收拾完。”
方丁满说:“收拾去呗,反正也是他俩人搁一块儿收拾。”
方吴氏便问:“那咱去哪啊?”
方丁满苦思半天:“要不去方山家里坐一天吧?”
方吴氏上去就拧这个不着调的人。
“哎哎哎哎哎!”方丁满疼得端肩直躲,可到底是引着人一起进了方山家院子了。
这时候于庆隆跟方戍也开始忙起来。于庆隆先是大致规划了一下怎么安排,跟方戍说了说。方戍好像听了又好像没听,期间一直看着他点头,最后说:“好,都听你的,你说放哪就放哪。”
于庆隆感觉说了个寂寞,但只要方戍不反对,那就好办。
这屋里头最多的就是各种石头,于庆隆提议把他们搬到外面,弄个假山造景。到时候还能往上头上弄点绿植,瞅着院子里的风景也能更好。
还有木头,于庆隆决定弄个立体的木植,把这些零碎的都利用起来,弄成个整体。这样就是占用立体空间多而非平面面积多了。
这事属于劳动,但也属于二次娱乐,方戍觉着新鲜,自然愿意配合。
两人先把石头都搬到院子里。索性不远,而且这大部分的石头都是方戍自己弄回家的,特别大个的少,一般都是一个人就能轻松搬起来的。只有那么五六块是大到需要两个人一起合搬的。但现在方戍力气也大,这活干起来也没那么难。
两人把石头搬到西厢房与大门之间靠近西厢房的角落,在那边先堆起来,之后将所有单个的,没做成成品的木条木板木棍都弄到一处,找了三个麻袋先装好,放到方戍的书房。
方戍一看,屋里顿时整洁不少。
于庆隆把地扫了,再把一些方戍特别喜欢的东西找个合适的位置放起来。
“等回门时找二哥问问,看能不能打个架子,放在这个位置。你做的那些小摆件就放在架子上。下面咱们可以做成柜子,也能放些东西。”
“好,都听你的。”方戍笑眯眯地看着于庆隆:“你看家里还缺什么,咱们一起置办起来。”
“暂时还没想到别的。这是什么?”于庆隆扫完地,拿来抹布擦着一个小炕柜,忽然从里面翻出来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不再是木头石头铁锭子,而是书啊!
“啊,那个!”方戍忽地起身过来,“那个,就是些普、普通的书。你给我。”
“是么?”于庆隆瞧着不像,随便翻了翻,这哪是什么普通的书!他越翻脸越红,“方守城,你这哪来的?”
这根本就是一些内容大胆的故事书!里面什么仙魔鬼怪,什么翻山覆海,什么狐精与书生谈恋爱,通通都有!
方戍说:“这、这是在省城里买的。县城也有卖,花样没有省城的多。不过这可千万不能跟娘说,不然我少说也要挨顿骂。”
于庆隆自然不会说,但他忽然有个想法:“这书在省城卖得好么?写的人赚钱么?”
方戍说:“有些卖得好,有些卖得不好。卖得好的自然赚得多,问这做啥?”
于庆隆问:“那咱们能不能也写故事卖啊?”
“啊?”
“别‘啊?’呀,我认真的。”于庆隆坐到方戍旁边:“这样的故事我也能写,写了咱们是不是也可以拿到书舍卖?若是我写得不好,你可以帮着我润润笔嘛。你想,咱们以后要用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但镇上能赚钱的营生实在是太少了。地里的庄稼虽然也能卖钱,但它是靠天吃饭,哪能年年保收?还是多想些来钱的法子更稳妥。还有,你往后不得继续考试吗?那你每次出去也要花钱,你总不会还想抄经文卖吧?”
虽然他来的时候家里给了二两多的银子。但这在太平时不少,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可真顶不了什么大用。历史里有的是这种例子,平时大米一石二三百文,一至灾年或者战乱年间,一石一二三两都是有的。
这里应对灾情的能力太差,他不能不多为以后打算。而且他现在是能过得好些了,可家里人呢?
原主去了现代帮他孝顺爷爷奶奶,那他自然也要顾着原主的家里人。现在那也是他的家里人。
他以后行医肯定也能赚钱,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事。
可写故事不一样!他脑子里五花八门的东西不要太多,并且他有能力把它们写成故事。
方戍说:“可是我们在这里,去一次县城太费劲了。”
于庆隆问:“到县城有多远?”
方戍说:“坐马车去也要一天的时间。若是走着去,脚程快也要五六日。”
那是有些太远了。
可是真的很想试一试。镇上的人口数量不够多,大多数人还是以吃饱穿暖为主,娱乐性的消费几乎是没有的。可吃的他又真不大会做。
于庆隆往右挪挪,几乎与方戍贴在一起。他用胳膊肘戳戳方戍:“哎,夫君,你给想想办法。”
方戍:“……”
可是县城真的好远的。
于庆隆一看他在那纠结上了,扽扽他衣服:“夫君?”
方戍往另一头挪挪。
于庆隆追上去,摇摇方戍胳膊:“夫君,你看看我看看我,我跟你商量事呢。”
天爷啊!这他哪里顶得住!
方戍说:“可、可你总要有些成书,我才好看看到底能不能拿去卖。”
写故事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他这夫郎学了几月字便有如此大胆的想法,他哪里能随便应。
方戍道:“你先写些来,我看过之后若是觉得有趣,我再帮你想法子。”
于庆隆道:“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
方戍说:“大丈夫一言九鼎,自不会反悔。不过隆哥儿往后可要多叫我几声‘夫君’。”
就这?动动嘴皮子而已这有啥难!
于庆隆爽快应道:“好嘞夫君!”
面子哪有过好日子重要!学医的事他坚决不会放弃,这是个长远规划。这可是一项任何情况下都有用的生存技能。但它短期内看不到效益。
但是写故事这个不一样。他完全可以试试。最重要的是,这在家就能写,不像做买卖还要天天出去守着摊子!
而且他身边还有个天生拥有那么多“故事”的人!
于庆隆感觉这事儿他能干,于是赶紧把剩下的东西收拾完。他把席子拿出去敲打敲打,晒晒,再把新被子枕头抱过来。
这屋子比厢房的屋子大了不少,他可以更好地利用。
方戍也更喜欢这间屋子,看他这么高兴,兴冲冲地帮着一起搞。
两人忙活一上午,方戍问于庆隆中午吃啥。于庆隆想了想,他其实会做的也挺有限的,但也能做点。便干脆去烧上火,弄了一些菜饼。
方丁满说:“是得多吃些。今儿吃完咱得去趟地里,有些活得干。”
于庆隆道:“父亲,那我和守城吃完也一起去吧?”
方丁满说:“不用不用。你们昨儿个不是说好了要收拾屋子,今儿你们把这事办了就成,别的地儿还用不上你们。”
于庆隆心说那屋子是有点愁人,估计这两位长辈也头疼挺久了,因为方家挺大个宅子,真的是哪哪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利利索索,就方戍那屋不像个人住的地方。
他便说今天一定收拾好。
后来面彻底醒好了。方吴氏教他咋擀,咋用力。于庆隆试着弄了几下,发现真的做得挺不错。虽然没有成手弄得那么薄厚均匀,但是他已经能擀出一个大片来。并且方吴氏教了他一个以前从没见过的野路子擀面法。那面皮那卷起来擀,擀一半之后其中一半坠到面板下面擀另一半,就靠力气硬推。这没多少技术含量,但却能把面皮擀得更薄,更均匀,也更平整。
反正后来是吃上他做的刀切面了,也可以说是手擀面。卧了八个鸡蛋,他们一人俩。他吃了一大碗,之后便跟方戍一起进了“山洞。”
没多久老两口也出去了,出去前告诉他们天黑时才回来,让于庆隆不用管他们饭,俩人吃好就行。
方吴氏其实是被方丁满拉出去的。方吴氏问道:“干啥呀这大热天你非要出去?”
方丁满说:“嗨,你咋不懂呢?咱俩在家,白日里孩子们干点啥都不方便。咱俩出去了,家里就他俩,那还不想干啥就干啥?”
都是年轻时候过来的,俩人刚好的时候那就时时恨不得粘在一处,他们在家能方便吗?不在了才能蜜里调油!这个时候候身上最是容易有了。
方吴氏想想也对,也又不对:“啥想干啥就干啥,那么多活呢,干活干到天黑吧。我看隆哥儿是个干事儿麻利的,看他和面就能看出来,他今儿准要把那屋子收拾完。”
方丁满说:“收拾去呗,反正也是他俩人搁一块儿收拾。”
方吴氏便问:“那咱去哪啊?”
方丁满苦思半天:“要不去方山家里坐一天吧?”
方吴氏上去就拧这个不着调的人。
“哎哎哎哎哎!”方丁满疼得端肩直躲,可到底是引着人一起进了方山家院子了。
这时候于庆隆跟方戍也开始忙起来。于庆隆先是大致规划了一下怎么安排,跟方戍说了说。方戍好像听了又好像没听,期间一直看着他点头,最后说:“好,都听你的,你说放哪就放哪。”
于庆隆感觉说了个寂寞,但只要方戍不反对,那就好办。
这屋里头最多的就是各种石头,于庆隆提议把他们搬到外面,弄个假山造景。到时候还能往上头上弄点绿植,瞅着院子里的风景也能更好。
还有木头,于庆隆决定弄个立体的木植,把这些零碎的都利用起来,弄成个整体。这样就是占用立体空间多而非平面面积多了。
这事属于劳动,但也属于二次娱乐,方戍觉着新鲜,自然愿意配合。
两人先把石头都搬到院子里。索性不远,而且这大部分的石头都是方戍自己弄回家的,特别大个的少,一般都是一个人就能轻松搬起来的。只有那么五六块是大到需要两个人一起合搬的。但现在方戍力气也大,这活干起来也没那么难。
两人把石头搬到西厢房与大门之间靠近西厢房的角落,在那边先堆起来,之后将所有单个的,没做成成品的木条木板木棍都弄到一处,找了三个麻袋先装好,放到方戍的书房。
方戍一看,屋里顿时整洁不少。
于庆隆把地扫了,再把一些方戍特别喜欢的东西找个合适的位置放起来。
“等回门时找二哥问问,看能不能打个架子,放在这个位置。你做的那些小摆件就放在架子上。下面咱们可以做成柜子,也能放些东西。”
“好,都听你的。”方戍笑眯眯地看着于庆隆:“你看家里还缺什么,咱们一起置办起来。”
“暂时还没想到别的。这是什么?”于庆隆扫完地,拿来抹布擦着一个小炕柜,忽然从里面翻出来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不再是木头石头铁锭子,而是书啊!
“啊,那个!”方戍忽地起身过来,“那个,就是些普、普通的书。你给我。”
“是么?”于庆隆瞧着不像,随便翻了翻,这哪是什么普通的书!他越翻脸越红,“方守城,你这哪来的?”
这根本就是一些内容大胆的故事书!里面什么仙魔鬼怪,什么翻山覆海,什么狐精与书生谈恋爱,通通都有!
方戍说:“这、这是在省城里买的。县城也有卖,花样没有省城的多。不过这可千万不能跟娘说,不然我少说也要挨顿骂。”
于庆隆自然不会说,但他忽然有个想法:“这书在省城卖得好么?写的人赚钱么?”
方戍说:“有些卖得好,有些卖得不好。卖得好的自然赚得多,问这做啥?”
于庆隆问:“那咱们能不能也写故事卖啊?”
“啊?”
“别‘啊?’呀,我认真的。”于庆隆坐到方戍旁边:“这样的故事我也能写,写了咱们是不是也可以拿到书舍卖?若是我写得不好,你可以帮着我润润笔嘛。你想,咱们以后要用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但镇上能赚钱的营生实在是太少了。地里的庄稼虽然也能卖钱,但它是靠天吃饭,哪能年年保收?还是多想些来钱的法子更稳妥。还有,你往后不得继续考试吗?那你每次出去也要花钱,你总不会还想抄经文卖吧?”
虽然他来的时候家里给了二两多的银子。但这在太平时不少,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可真顶不了什么大用。历史里有的是这种例子,平时大米一石二三百文,一至灾年或者战乱年间,一石一二三两都是有的。
这里应对灾情的能力太差,他不能不多为以后打算。而且他现在是能过得好些了,可家里人呢?
原主去了现代帮他孝顺爷爷奶奶,那他自然也要顾着原主的家里人。现在那也是他的家里人。
他以后行医肯定也能赚钱,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事。
可写故事不一样!他脑子里五花八门的东西不要太多,并且他有能力把它们写成故事。
方戍说:“可是我们在这里,去一次县城太费劲了。”
于庆隆问:“到县城有多远?”
方戍说:“坐马车去也要一天的时间。若是走着去,脚程快也要五六日。”
那是有些太远了。
可是真的很想试一试。镇上的人口数量不够多,大多数人还是以吃饱穿暖为主,娱乐性的消费几乎是没有的。可吃的他又真不大会做。
于庆隆往右挪挪,几乎与方戍贴在一起。他用胳膊肘戳戳方戍:“哎,夫君,你给想想办法。”
方戍:“……”
可是县城真的好远的。
于庆隆一看他在那纠结上了,扽扽他衣服:“夫君?”
方戍往另一头挪挪。
于庆隆追上去,摇摇方戍胳膊:“夫君,你看看我看看我,我跟你商量事呢。”
天爷啊!这他哪里顶得住!
方戍说:“可、可你总要有些成书,我才好看看到底能不能拿去卖。”
写故事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他这夫郎学了几月字便有如此大胆的想法,他哪里能随便应。
方戍道:“你先写些来,我看过之后若是觉得有趣,我再帮你想法子。”
于庆隆道:“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
方戍说:“大丈夫一言九鼎,自不会反悔。不过隆哥儿往后可要多叫我几声‘夫君’。”
就这?动动嘴皮子而已这有啥难!
于庆隆爽快应道:“好嘞夫君!”
面子哪有过好日子重要!学医的事他坚决不会放弃,这是个长远规划。这可是一项任何情况下都有用的生存技能。但它短期内看不到效益。
但是写故事这个不一样。他完全可以试试。最重要的是,这在家就能写,不像做买卖还要天天出去守着摊子!
而且他身边还有个天生拥有那么多“故事”的人!
于庆隆感觉这事儿他能干,于是赶紧把剩下的东西收拾完。他把席子拿出去敲打敲打,晒晒,再把新被子枕头抱过来。
这屋子比厢房的屋子大了不少,他可以更好地利用。
方戍也更喜欢这间屋子,看他这么高兴,兴冲冲地帮着一起搞。
两人忙活一上午,方戍问于庆隆中午吃啥。于庆隆想了想,他其实会做的也挺有限的,但也能做点。便干脆去烧上火,弄了一些菜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