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38章
下溪村的水井也在村西头, 并且方家的宅子所建方向跟于庆隆在上溪村的家一样,所以他出门还与往常似的往右走便能找到井口。当然这不是他看出来的而是方戍告诉他的。
方戍说他按原习惯走就行。如果不知道哪边是右,那就往有大树的方向走。
下溪村有一棵巨大的柳树, 树干得有两个成年男人才能合抱住那么粗。这棵树就在方戍家右边, 走过这棵树就是方山家。两家离得特别近。
方戍带着于庆隆, 经过方山家时看到方山媳妇儿正在扫院子。
这是位长得很魁梧的嫂子, 膀大腰圆,看起来是提刀便能上战场立功的类型,这会儿她把院子扫得虎虎生风, 欻欻几下院子里的杂物就被拢到了一处。
方戍道:“嫂子早, 方山哥和壮壮还睡着呢?”
吴楠直起腰来将手技在扫把顶端, 瞧见俩人拎着桶:“睡着呢, 昨儿喝到半夜才散。你们这是要去挑水?”
方戍说:“啊,我带隆哥儿去认认咱村子里的水井在哪。那我们先过去了嫂子。”
吴楠说:“成, 有空你带隆哥儿过家来玩儿。”
方戍说行,于庆隆说:“嫂子回见。”
两人正常走,中间能隔着半臂距离。后来方戍觉得太远, 便又挨得近些, 有点贱嗖嗖的, 眼看就要撞上肩。但这家伙特别高兴,于庆隆也不想扫他兴, 便由着他去。
村子里这会儿大半人都起了,烟囱上也有不少家开始冒出烟来。
叫于庆隆觉得有点抓狂的是, 这村子不像上溪村那么工整。上溪村的路就是个“工”字,很好记。但这村子的路就像开了花一样,住户这一家那一家。
村子中间也有棵大柳树,比方家旁边那棵小一点, 以此为中心,住户像是很随意四下建的房。你说没路吧也不是完全没有,但它就是乱,对他这种不太识方向的就有点不友好。
于庆隆走着走着也开始下意识往方戍那边靠,总感觉不跟紧点要走丢。
有人看见他们两口子提桶出来,笑着打招呼:“小方,带着你夫郎去挑水?”
方戍特别热情地说:“是啊梁大娘,我带他认认水井在哪。隆哥儿,这是梁大娘,我小时候是她接生的,大娘是咱村子最热情的人。”
于庆隆与梁大娘打招呼,梁大娘早上刚摘的菜,叫于庆隆:“小方家的你来。”
于庆隆过去,大娘给他一把新鲜的紫苏叶:“来,拿着。”
这能拿?于庆隆看了方戍一眼。
这时梁大娘笑说:“傻孩子,快接着呀,多‘紫’多福。”
于庆隆只好道谢接过来,抓在手里。
还挺香,他挺喜欢紫苏叶的味道。这东西吃了对身体好处也多,就是没想到给了这么一大把,提起来都能把他脸挡住。
“这是想让我生多少啊?”于庆隆咬着唇含糊不清地嘀咕,“怪不得昨晚喝的也是紫苏蛋花汤,原来是这个意思。”
“怕了?”
“你说呢?!”于庆隆前后左右瞅瞅,也没见有人离得近,但还是很小声道,“我当时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你说这万一……”
“没事。若是父亲母亲问起,你便往我身上推。”
“咋推?我还能说你不行?”
“这当然不可以。你若是真这般说,娘准要带我去看大夫喝汤药的。你就说……你就说我还要再熟悉熟悉你,是我要这般做的。”
“……方戍。”
“嗯?”
“一会儿水我挑。”
“那哪行?我是夫君,夫君在,岂有让夫郎干活的道理?我能挑动,你放心。”
于庆隆道:“那咱们快点。一会儿我还要赶回去看娘怎么擀面切面。”
时间有些紧巴,不然可以做抻面。方吴氏说抻面更好吃,他也这样觉得。不过有面吃就已经很好了。
两口子往井口去,也有其他人在排队等着打水。
于庆隆看到有两人打完就走了,走时还与他们打了招呼。而轮到另一个人,这人长得又瘦又小,但很明显是个成年人。他把水提上来都费劲,却没有人肯帮他一把。
于庆隆不明原因,也不好贸然过去,小声问方戍:“这人也是下溪村的么?为啥没人帮他?”
方戍说:“他男人出去服役,路上遇了土匪被杀了,家就剩下他一人带娃,旁人不帮他是怕被说闲话。”
毕竟来挑水的多半还都是汉子,这要是帮忙了,有时候还真不如不帮。
于庆隆二话不说,过去便帮忙把水桶提上来。那人先是愣了一番,见下一桶又要被放下去,连连摆手说道:“不用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成,自己来。”
他着忙想把桶拿过来,又怕碰到于庆隆,一时急得手都不知往哪摆:“不敢劳动您。”
于庆隆看他往后躲,说:“你别怕,我是个哥儿,不会有人说你的。”
那人“啊?”一声,不敢置信地看着于庆隆。真有长得这么高大的哥儿吗?!
方戍说:“严家阿兄,他是我夫郎,你别慌。”
于庆隆说:“我叫于庆隆,你叫我隆哥儿便成。我昨天才嫁到这村来,往后你若挑水还这个时间来,我若来多半也在这个时间,我可以帮你。”
被叫作“严家阿兄”的人这才怯怯地说道:“我、我叫李正,你叫我正哥儿便成。多谢你帮我。”
他们这里一般是把兄长的夫郎叫作“阿兄”,弟弟的夫郎叫作“阿弟”,叫他“严家阿兄”那是因为他家汉子姓严。所以“严家”是没错,但“阿兄”他是有点不敢当的。
于庆隆说没事,那人挑上水之前便又朝他弯了弯腰才把水挑走。有人瞧了便笑说:“方秀才,你娶了个好夫郎呀,心眼好,力气也大。”
方戍笑说:“我夫郎可不光心眼好,力气大,他还孝顺得很呢。”
于庆隆把桶放下,心说你这脸可真大。方戍就过来了:“隆哥儿,我来。”
方戍把两桶水提上来,挑起就要走。有村民道:“方秀才你娶个夫郎力气都大了,以往我瞧你挑一桶都吃劲。”
方戍说:“听了我夫郎的话,锻炼了,现在我身子骨可比以前好。王伯您往后有事去叫我,我过去帮您。”
王伯说:“好嘞,那我可不跟你客气。”
方戍应着声,与于庆隆回去。于庆隆看他挑着水确实不像多费劲,便道:“虽是晒黑了些,但倒是结实不少。你刚开始打柴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吧?”
“倒也没怎么苦。就是头几天肩头磨出血了,擦得疼,用上药过几日便也好了。那段时间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有些起不来炕。但也就那几日而已,慢慢适应下来便好了许多。”
“后悔不?”
“当然不后悔,我心里美着呢。”方戍小声说,“要是再有一样就更好了。”
“啥?”
“隆哥儿能不能多叫两声‘夫君’听听?”
“你羞也不羞?回家叫。”
“这可是你说的,快走快走!”
两个人本来就身高腿长,快起来那也是真快,跟一阵风似的。
李正到自家院子里摘了些紫苏叶,正想着看到于庆隆过去时送给他,好生谢谢。可看他们走那么快,虽然努力出了声,但也就是不那么大声的:“那个……”
那两人根本没听见。
李正拿着紫苏叶犹豫了半天,却还是没敢追出去。
昨儿方家办喜事,也是知会过他的。只是他家中实在要揭不开锅,也不好空着手去,便没去。家里的孩子还小,才不到七个月,他又要带着他讨生活。他娘家已经没人了,夫家倒是有些个亲戚,可都是些狼心狗肺的,瞧着他家汉子不在了,硬说他孩子是他偷了旁人生的,没一个肯搭把手。
李正把放在木桶里的孩子抱出来,看他又瘦又小,睡得那么乖,想起来眼眶便烫得发疼。这是他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他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他拉扯大,只是时间过得太慢太慢了……
却说于庆隆跟在方戍身边一起赶回家,方吴氏那面正好又可以揉第三回了。
于庆隆赶紧洗了手把面揉了,边揉边道:“娘,这面摸着又软又有劲头。”
方吴氏说:“可不,我瞧着今儿和得顶顶好,这是个好兆头。人家都说了,媳妇儿进门得包好饺子,夫郎进门得擀好面条。娘瞧你是个机灵的,肯定学学就会。”
于庆隆万万没想到方吴氏这么好相处。刚才挑水回来的是方戍,他还想着会不会让家里人看着不高兴。古人不是常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个“熬”字用得很吓人了。
可方吴氏一点难看的颜色都没有,还是很用心要教他。他心里轻快许多,便道:“谢谢娘,我往后肯定好好学。”
下溪村的水井也在村西头, 并且方家的宅子所建方向跟于庆隆在上溪村的家一样,所以他出门还与往常似的往右走便能找到井口。当然这不是他看出来的而是方戍告诉他的。
方戍说他按原习惯走就行。如果不知道哪边是右,那就往有大树的方向走。
下溪村有一棵巨大的柳树, 树干得有两个成年男人才能合抱住那么粗。这棵树就在方戍家右边, 走过这棵树就是方山家。两家离得特别近。
方戍带着于庆隆, 经过方山家时看到方山媳妇儿正在扫院子。
这是位长得很魁梧的嫂子, 膀大腰圆,看起来是提刀便能上战场立功的类型,这会儿她把院子扫得虎虎生风, 欻欻几下院子里的杂物就被拢到了一处。
方戍道:“嫂子早, 方山哥和壮壮还睡着呢?”
吴楠直起腰来将手技在扫把顶端, 瞧见俩人拎着桶:“睡着呢, 昨儿喝到半夜才散。你们这是要去挑水?”
方戍说:“啊,我带隆哥儿去认认咱村子里的水井在哪。那我们先过去了嫂子。”
吴楠说:“成, 有空你带隆哥儿过家来玩儿。”
方戍说行,于庆隆说:“嫂子回见。”
两人正常走,中间能隔着半臂距离。后来方戍觉得太远, 便又挨得近些, 有点贱嗖嗖的, 眼看就要撞上肩。但这家伙特别高兴,于庆隆也不想扫他兴, 便由着他去。
村子里这会儿大半人都起了,烟囱上也有不少家开始冒出烟来。
叫于庆隆觉得有点抓狂的是, 这村子不像上溪村那么工整。上溪村的路就是个“工”字,很好记。但这村子的路就像开了花一样,住户这一家那一家。
村子中间也有棵大柳树,比方家旁边那棵小一点, 以此为中心,住户像是很随意四下建的房。你说没路吧也不是完全没有,但它就是乱,对他这种不太识方向的就有点不友好。
于庆隆走着走着也开始下意识往方戍那边靠,总感觉不跟紧点要走丢。
有人看见他们两口子提桶出来,笑着打招呼:“小方,带着你夫郎去挑水?”
方戍特别热情地说:“是啊梁大娘,我带他认认水井在哪。隆哥儿,这是梁大娘,我小时候是她接生的,大娘是咱村子最热情的人。”
于庆隆与梁大娘打招呼,梁大娘早上刚摘的菜,叫于庆隆:“小方家的你来。”
于庆隆过去,大娘给他一把新鲜的紫苏叶:“来,拿着。”
这能拿?于庆隆看了方戍一眼。
这时梁大娘笑说:“傻孩子,快接着呀,多‘紫’多福。”
于庆隆只好道谢接过来,抓在手里。
还挺香,他挺喜欢紫苏叶的味道。这东西吃了对身体好处也多,就是没想到给了这么一大把,提起来都能把他脸挡住。
“这是想让我生多少啊?”于庆隆咬着唇含糊不清地嘀咕,“怪不得昨晚喝的也是紫苏蛋花汤,原来是这个意思。”
“怕了?”
“你说呢?!”于庆隆前后左右瞅瞅,也没见有人离得近,但还是很小声道,“我当时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你说这万一……”
“没事。若是父亲母亲问起,你便往我身上推。”
“咋推?我还能说你不行?”
“这当然不可以。你若是真这般说,娘准要带我去看大夫喝汤药的。你就说……你就说我还要再熟悉熟悉你,是我要这般做的。”
“……方戍。”
“嗯?”
“一会儿水我挑。”
“那哪行?我是夫君,夫君在,岂有让夫郎干活的道理?我能挑动,你放心。”
于庆隆道:“那咱们快点。一会儿我还要赶回去看娘怎么擀面切面。”
时间有些紧巴,不然可以做抻面。方吴氏说抻面更好吃,他也这样觉得。不过有面吃就已经很好了。
两口子往井口去,也有其他人在排队等着打水。
于庆隆看到有两人打完就走了,走时还与他们打了招呼。而轮到另一个人,这人长得又瘦又小,但很明显是个成年人。他把水提上来都费劲,却没有人肯帮他一把。
于庆隆不明原因,也不好贸然过去,小声问方戍:“这人也是下溪村的么?为啥没人帮他?”
方戍说:“他男人出去服役,路上遇了土匪被杀了,家就剩下他一人带娃,旁人不帮他是怕被说闲话。”
毕竟来挑水的多半还都是汉子,这要是帮忙了,有时候还真不如不帮。
于庆隆二话不说,过去便帮忙把水桶提上来。那人先是愣了一番,见下一桶又要被放下去,连连摆手说道:“不用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成,自己来。”
他着忙想把桶拿过来,又怕碰到于庆隆,一时急得手都不知往哪摆:“不敢劳动您。”
于庆隆看他往后躲,说:“你别怕,我是个哥儿,不会有人说你的。”
那人“啊?”一声,不敢置信地看着于庆隆。真有长得这么高大的哥儿吗?!
方戍说:“严家阿兄,他是我夫郎,你别慌。”
于庆隆说:“我叫于庆隆,你叫我隆哥儿便成。我昨天才嫁到这村来,往后你若挑水还这个时间来,我若来多半也在这个时间,我可以帮你。”
被叫作“严家阿兄”的人这才怯怯地说道:“我、我叫李正,你叫我正哥儿便成。多谢你帮我。”
他们这里一般是把兄长的夫郎叫作“阿兄”,弟弟的夫郎叫作“阿弟”,叫他“严家阿兄”那是因为他家汉子姓严。所以“严家”是没错,但“阿兄”他是有点不敢当的。
于庆隆说没事,那人挑上水之前便又朝他弯了弯腰才把水挑走。有人瞧了便笑说:“方秀才,你娶了个好夫郎呀,心眼好,力气也大。”
方戍笑说:“我夫郎可不光心眼好,力气大,他还孝顺得很呢。”
于庆隆把桶放下,心说你这脸可真大。方戍就过来了:“隆哥儿,我来。”
方戍把两桶水提上来,挑起就要走。有村民道:“方秀才你娶个夫郎力气都大了,以往我瞧你挑一桶都吃劲。”
方戍说:“听了我夫郎的话,锻炼了,现在我身子骨可比以前好。王伯您往后有事去叫我,我过去帮您。”
王伯说:“好嘞,那我可不跟你客气。”
方戍应着声,与于庆隆回去。于庆隆看他挑着水确实不像多费劲,便道:“虽是晒黑了些,但倒是结实不少。你刚开始打柴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吧?”
“倒也没怎么苦。就是头几天肩头磨出血了,擦得疼,用上药过几日便也好了。那段时间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有些起不来炕。但也就那几日而已,慢慢适应下来便好了许多。”
“后悔不?”
“当然不后悔,我心里美着呢。”方戍小声说,“要是再有一样就更好了。”
“啥?”
“隆哥儿能不能多叫两声‘夫君’听听?”
“你羞也不羞?回家叫。”
“这可是你说的,快走快走!”
两个人本来就身高腿长,快起来那也是真快,跟一阵风似的。
李正到自家院子里摘了些紫苏叶,正想着看到于庆隆过去时送给他,好生谢谢。可看他们走那么快,虽然努力出了声,但也就是不那么大声的:“那个……”
那两人根本没听见。
李正拿着紫苏叶犹豫了半天,却还是没敢追出去。
昨儿方家办喜事,也是知会过他的。只是他家中实在要揭不开锅,也不好空着手去,便没去。家里的孩子还小,才不到七个月,他又要带着他讨生活。他娘家已经没人了,夫家倒是有些个亲戚,可都是些狼心狗肺的,瞧着他家汉子不在了,硬说他孩子是他偷了旁人生的,没一个肯搭把手。
李正把放在木桶里的孩子抱出来,看他又瘦又小,睡得那么乖,想起来眼眶便烫得发疼。这是他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他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他拉扯大,只是时间过得太慢太慢了……
却说于庆隆跟在方戍身边一起赶回家,方吴氏那面正好又可以揉第三回了。
于庆隆赶紧洗了手把面揉了,边揉边道:“娘,这面摸着又软又有劲头。”
方吴氏说:“可不,我瞧着今儿和得顶顶好,这是个好兆头。人家都说了,媳妇儿进门得包好饺子,夫郎进门得擀好面条。娘瞧你是个机灵的,肯定学学就会。”
于庆隆万万没想到方吴氏这么好相处。刚才挑水回来的是方戍,他还想着会不会让家里人看着不高兴。古人不是常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个“熬”字用得很吓人了。
可方吴氏一点难看的颜色都没有,还是很用心要教他。他心里轻快许多,便道:“谢谢娘,我往后肯定好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