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罗 第83节
沈家低调行事,书信发往袁州,沈璧的堂弟亲自带着一队卫士出城,很快奔往袁州去了。祁王听闻消息,老脸耷拉在一起,垂目思索了许久,直到太医照例来汇报德王的病情。按理帝王的脉案任何人不得过问,德王还不是帝王,他的脉案就由祁王全权过问,半点不能隐瞒。太医一五一十地说了,祁王更是愁眉苦脸。想到郑氏江山没有归属,他这条老命也快要去了。
可总归还是活着,该愁要愁,该做的也还是要做。
祁王思来想去,找来郑穆,也不拐弯抹角,不是不想,而是没用,郑家的人哪个是傻子。
“德王已经醒了,太医刚才同我说,要是好好将养,活个十来年没有问题,”祁王道,“穆儿,我思来想去,为了江山稳固,这皇位还是应该由郑泰来坐。”
郑穆眉梢眼角动也未动,末了还能微微一笑,“本来就该是他。”
祁王见他没有半点不情愿的样子,心宽了一半,又道,“郑泰这身体,日后只能静养,国事政事还要你费点心,真有什么事,我这把老骨头不顶事,还要靠你摄领朝政。”
郑穆拦住他道,“叔公,万事不要往差了想,德王天意所归,逢这样的大劫也能渡过,福运非凡,十几年的时间,那时太子都长大了。”
祁王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变故,听他说的安稳,老怀宽慰,看他越发顺眼,心想谁说我们郑家的子孙就喜欢内斗,这不就有一个不贪功不贪权懂得进退的好王孙嘛。
祁王大为心定。
郑穆肯退让,德王只要养好身体,等世子入京,就可以即位了,这样也好,皇位有了正统传承,皇帝太子可以一起立,省的时间拖太久,引得人蠢蠢欲动。
陪着祁王说会儿话,祁王疲惫,郑穆告退出来,临出门前,祁王许诺,登基大典之后就会让新皇下旨立他为楚王,另择封地。
算是变相的安抚。
郑穆心中不屑,脸上微微含笑。
祁王这才把另一半的心也放了回去。
郑穆走到宗正府的庭院里,有几个宗亲聚在一起聊天,这几天是国丧,不能饮酒作乐,还被困在宗正府内,憋坏了一群郑氏族人,只好磨磨嘴皮子打发时间。议论起皇位归属也不像一般人那样顾忌。看见郑穆走来,一群人全站起来,各个神情尴尬,因为刚才说到的正好是德王转醒,论情论理新帝都该是德王。
郑穆笑笑,不以为许。
几个年轻的宗亲对他印象极好,这些日子以来都觉得他的才干和为人在郑家人里也算是首屈一指。
可惜,德王好转。
郑穆看着他们惋惜的神色就知道他们的想法,心中半点不起波澜,此刻所想,倒和沈阀家主倒有几分类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凭如何算计,到头来还是横生波折,但他也并不着急——前半生的磋磨早已历练出他惊人的耐心和意志。
他微微仰起头,乌黑深沉的瞳仁里仿佛放下了整个夜空。
第137章
深夜,天牢光线昏暗,仅在入口的闸门旁点着两站铜油灯,幽亮缀于黑暗中,犹如异兽的瞳孔。来人蹑手蹑脚穿过充斥着潮霉味的通道,停在尽头的牢房前。
“殿下。”他称呼。
明王郑祐慢慢抬起头,仅仅几日功夫,他脸色蜡黄,头发披散,已完全不见统领三军时威武豪爽的模样。
“沈阀献灵药,德王于昨日夜间醒来,”来人有些急促地说道,“祁王等宗亲在等着看情况,只要德王身体好转,就可以登基为皇。”
牢房内传来一声冷哼。
来人又道,“王妃娘娘让小人问殿下,矩州该怎么办?”
郑祐冷硬的脸上稍稍动容,双目中流露出一丝痛色。他谋逆弑君的罪名已定,死罪难逃。但眼下皇家子孙凋零,宗亲们的意思是新皇登基之后大赦,矩州明王一系血脉贬为庶人,流放岭南。
牢房内昏暗无光,来人只觉得周身阴嗖嗖的,拉拉衣襟,呆了一阵,眼睛适应了黑暗,他才看清牢房中的明王,双手双脚都有镣铐,脚踝上的重锁链条极短,或能躺或能坐,尺间方寸活动范围。
皇家狮儿,天潢贵胄,居然落到这样的下场。
牢中寂静,越发显得阴冷。来人见明王久久无声,忍不住出声提醒,“殿下?”
郑祐双目无光,面容枯槁,声音嘶哑道,“就这样吧。”
来人讶然,他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来到天牢,想不到得到的仅仅这四个字。
“殿下。”他还想说什么。
郑祐冷冰冰道,“滚。”
被他目光一摄,来人胆寒,顺着原路很快离开,牢房内又陷入死寂。
明王被囚天牢,消息传递艰难,即使只是四个字,当夜也被快骑将消息送走。
矩州王府气氛惨淡,明王妃收到卫士传信,紧绷了多日的情绪终于崩塌,捂着脸哭泣许久。王妃姓姜,娘家是矩州姜氏,地方门阀。多年来带领矩州士族对明王支助不断,图的就是更上一步成为后族,自从明王兵败,矩州一方犹如霜打茄子般,若非多年来管束严格,只怕矩州早已有乱相。
姜家知道,朝廷旨意还未下,但结局已经注定。
明王所说“就这样吧”是认输姿态,完全听从朝廷摆布。王妃找来娘家人,刚透露明王的意思,姜家人就跳了起来,王妃的兄长正当着家,而立之年,雄心勃勃还想有一番作为的年纪。当即表示反对,他道,“明王糊涂,娘娘也跟着糊涂不成,眼下还有一线生机,若是就此作罢,那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明王妃生性温柔,从不插手明王政务,此时反驳也只是道,“明王旨意怎能违抗。”
姜家兄长道,“明王已做阶下囚,不久要人头落地,妹妹难道就这么认命当个寡妇,还有你的两个孩儿,明明是龙子凤孙,日后却要沦落贩夫走卒。”
听他提及孩子,明王妃又垂泪不止,哭哭啼啼好半晌,惹地姜家人都要不耐,她才问道,“兄长此话戳地我心疼,有什么办法还请直言。”
“明王走时留了四万人马。”
明王妃大惊,“不可。”
“都要流放岭南,难道还要剩一路强兵给朝廷不成。”姜家兄长劝道,“德王病重未愈,大军已遣回袁州,京畿毫无防备,正方便我等起事。”
明王妃也并非全然不懂的妇人,她犹疑,“明王离开时曾说,留下守军四万是为了防昆州。如果我们这里异动,昆州必然顺应朝廷出兵,可如何是好。”
“娘娘多虑,昆州王不过受着祖上荫庇,没什么真本事,况且姜湄还在昆州王府中。我们可以修书给她,让她偷出王府令符,趁夜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我们不如发兵先吞并昆州,再上京救出明王。”
明王妃虽然听得心动,但到底还有一丝神志,没有立刻答应。如此僵持两天,姜家人不断来劝,连族中长辈都已出动,明王妃不是意志坚定的人,在听说京城已派钦差前来的消息后,终于拿出明王留下的一半虎符,交到姜家兄长手上。
姜家兄长大喜,当即去接收了矩州军,看着旌旗猎猎,军容如铁的士卒。他心头涌起豪情万丈,只觉得男儿大丈夫,生当如是。
按照计划那般,马上联系身在昆州的姜湄。
姜湄以客居身份住在昆州王府,暗中与矩州保持消息往来,自明王兵败,她愁眉始终不得舒展,这一天收到姜家传讯。她柳眉横竖,嘴角紧绷,气道,“姐姐好糊涂。”
是夜月明星稀,一个身手矫健的黑影趁夜窜入议事厅,从后堂穿过进入书房,路上避开巡夜侍卫,落地上梁几近无声,显然是个高手。进入书房一通好找,寻常人藏匿东西的地方都被搜罗,没有找到预想中的令牌。
手指碰到案头书本,从中调出一物,砸落在地发出好大一声响动。
黑衣人捡起一看,正是要寻的令牌,当下大喜,放入怀中。他手脚放轻离开书房,眼前忽然一亮,火把骤燃,一排侍卫早已经等候在外,手中持枪,枪头直指着他,寒星点点,杀意凝聚。
尉戈排众而出,身穿紫色长袍,腰系青玉带,身材伟岸,双目如电。
黑衣人手做掌式,双腿微弓,整个人如紧绷的弦一般,直到他看见尉戈身后走出的窈窕丽影,蒙脸面纱露出来的双眼满是不可置信,也瞬间明白是谁出卖了他。
尉戈对他打量两眼,开口道:“这便是姜家的死士?武功不错。”
姜湄面色不佳,但依旧挂着淡淡的笑容,“让王爷见笑了。”
尉戈一挥掌,众侍卫持枪压近,有两人要去擒拿黑衣人,他头一歪,委顿倒地。侍卫掀开他的蒙面,口角衔着白沫,已经服毒自尽。
高门大阀所用死士,执行任务向死不求生。
尉戈接过侍卫从死士身上搜来的令牌,看向姜湄。
姜湄迎着他的打量,神色平静,“殿下,别忘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尉戈道,“本王要的不是这个死士。”
姜湄道,“四万矩州精锐,很快就会是殿下的囊中之物。”
第138章
姜家收到昆州密信,言及城门令牌已经到手,可按计划行事。姜家兄长大喜,对左右言道,“昆州已尽入我掌中。”众人附和大笑。
有幕僚疑惑,“为何是四小姐传讯回来。”而不是执行任务的死士回信。
姜家兄长道,“我那四妹你还不清楚,做事最为谨慎,定是不放心要亲力亲为。”家族豢养的死士对他来说只是执行命令的工具,其他从不关心。
幕僚无法释怀,总算知道眼色没有在这个时候泼冷水。
姜家兄长拿出虎符道,“今日整军,两日后趁夜攻入昆州。”
幕僚心中不安,道:“家主莫心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苍龙旗也是劲旅,多年来只听昆州王府号令,说是昆州王的私军都不为过。驻军距离昆州城不过十余里距离,倘若我们仓促行动,只怕要被瓮中捉鳖。”
姜家兄长抬起手,神色深沉道,“先生说的这些我早有预料,这才是为何要先盗城门令牌的原因,只要先入城,控制住昆州王,苍龙旗再厉害又能如何,这招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自觉说的诙谐,也不管例子比得恰不恰当,郎朗大笑。众人又陪着笑。
幕僚还要再劝,姜家兄长眼风一扫,道,“勿再多言,兵贵神速,不可贻误战机。”
众人各自领命散去。自拿到虎符后,姜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军中安插自己家人,因此矩州军眼下能出席军前议事的,一大半都已姓姜。
幕僚摸着颌下短须,思索良久,站起身来和姜家兄长告辞,“家中老母病重,小人坐立不安,实在忧心,本不该在出兵前打扰,但这次看东主雄韬武略,计谋过人,也不需要小人在一旁提点,趁这个机会正好请个假,去老家照顾老母几天。”
先前议事时他多番提出异议,姜家兄长心中略有不满,突然听他这番奉承,不满立刻烟消云散,剩下全是骄傲自得。他道,“先生孝心可嘉,只管去罢了。等先生回来,姜家必然是另一番天地了。”
心情实在高兴,姜家兄长又馈赠一大笔银子。幕僚回到家中,整理一个小行囊,除了随身衣物和银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带,在矩州军出发之前就离开了姜家。
可笑,可叹,为姜家谋划这么多年,家主居然连他老母早丧也不知道。
明明错漏百出,还自诩智计过人,世人往往最难认清的就是自我。
出到城外,幕僚心想,眼下京畿形势变化最为复杂,掺和进去风险极大,不如去南边,虽偏安一隅,到底能混个平安,于是一提包袱潇洒离去。
姜家兄长头一次领兵,意气飞扬,不可一世,事事都要过问,行军出发后,在预计时间到达昆州城外,当夜先派出死士和斥候解决岗哨,姜家兄长亲自领精兵五千先行到达城门外。城内有姜湄的卫士持令牌骗开城门。
姜家兄长大喜,高喝一声,“先困王府。”
士兵如潮涌入城中,街口巷道皆是静悄悄的,路上没有一人在走动,连打更的都没有。姜家兄长正在兴头上没有感觉,士兵们久经征战,却已直觉感到不对劲,因此行进速度变缓。
“为何行军缓慢?”姜家兄长问。
回答他的是一路上突然燃起的亮光,街道两旁的巷口忽然涌出大批精兵,高举火把,手持长枪。火光点点,映着枪头如林,光芒更胜过天上繁星。
姜家兄长这才知道中伏,转身欲回,还未喊出号令,只听见碰的一声,城门已经关闭。正如幕僚所说,是瓮中捉鳖。
他的脸色如丧考批,不放弃挣扎,对着士兵高声喊道,“别慌,还有矩州军在城外策应。”
两个原跟随的明王四处征战的统领暗恨,只觉得跟着个草包都比眼前这个好。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人率先扔下兵器,就地解甲,同时对着苍龙旗喊道,“愿降。”士兵们纷纷学样,一时间兵器砸落在地上的声音此起彼伏。
姜家兄长大急,厉喝,“不听军令,你们莫非要反。”
苍龙旗排众而开,舒轩骑马而出,配着一把长剑,样貌清俊,目如寒星,扫过矩州军众人,声音如冰雪寒峭,“降者不杀。”
士兵们丢武器的动作更快了。
姜家兄长大怒,热血上头,手持陌刀催马冲将上去。
兵家有云,一寸短一寸险,他仗着兵器比长许多,打算一刀砍下舒轩立威。谁知马飞奔至跟前,他一刀挥去,舒轩身子一偏就躲开攻击,拔剑而出,他眼前一花,马受惊扬蹄而起,他重重一声摔落在地,这时才后知后觉感到头顶发凉,伸手一摸,头皮光溜溜的,头发被贴根削去。姜家兄长惊叫一声,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可总归还是活着,该愁要愁,该做的也还是要做。
祁王思来想去,找来郑穆,也不拐弯抹角,不是不想,而是没用,郑家的人哪个是傻子。
“德王已经醒了,太医刚才同我说,要是好好将养,活个十来年没有问题,”祁王道,“穆儿,我思来想去,为了江山稳固,这皇位还是应该由郑泰来坐。”
郑穆眉梢眼角动也未动,末了还能微微一笑,“本来就该是他。”
祁王见他没有半点不情愿的样子,心宽了一半,又道,“郑泰这身体,日后只能静养,国事政事还要你费点心,真有什么事,我这把老骨头不顶事,还要靠你摄领朝政。”
郑穆拦住他道,“叔公,万事不要往差了想,德王天意所归,逢这样的大劫也能渡过,福运非凡,十几年的时间,那时太子都长大了。”
祁王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变故,听他说的安稳,老怀宽慰,看他越发顺眼,心想谁说我们郑家的子孙就喜欢内斗,这不就有一个不贪功不贪权懂得进退的好王孙嘛。
祁王大为心定。
郑穆肯退让,德王只要养好身体,等世子入京,就可以即位了,这样也好,皇位有了正统传承,皇帝太子可以一起立,省的时间拖太久,引得人蠢蠢欲动。
陪着祁王说会儿话,祁王疲惫,郑穆告退出来,临出门前,祁王许诺,登基大典之后就会让新皇下旨立他为楚王,另择封地。
算是变相的安抚。
郑穆心中不屑,脸上微微含笑。
祁王这才把另一半的心也放了回去。
郑穆走到宗正府的庭院里,有几个宗亲聚在一起聊天,这几天是国丧,不能饮酒作乐,还被困在宗正府内,憋坏了一群郑氏族人,只好磨磨嘴皮子打发时间。议论起皇位归属也不像一般人那样顾忌。看见郑穆走来,一群人全站起来,各个神情尴尬,因为刚才说到的正好是德王转醒,论情论理新帝都该是德王。
郑穆笑笑,不以为许。
几个年轻的宗亲对他印象极好,这些日子以来都觉得他的才干和为人在郑家人里也算是首屈一指。
可惜,德王好转。
郑穆看着他们惋惜的神色就知道他们的想法,心中半点不起波澜,此刻所想,倒和沈阀家主倒有几分类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凭如何算计,到头来还是横生波折,但他也并不着急——前半生的磋磨早已历练出他惊人的耐心和意志。
他微微仰起头,乌黑深沉的瞳仁里仿佛放下了整个夜空。
第137章
深夜,天牢光线昏暗,仅在入口的闸门旁点着两站铜油灯,幽亮缀于黑暗中,犹如异兽的瞳孔。来人蹑手蹑脚穿过充斥着潮霉味的通道,停在尽头的牢房前。
“殿下。”他称呼。
明王郑祐慢慢抬起头,仅仅几日功夫,他脸色蜡黄,头发披散,已完全不见统领三军时威武豪爽的模样。
“沈阀献灵药,德王于昨日夜间醒来,”来人有些急促地说道,“祁王等宗亲在等着看情况,只要德王身体好转,就可以登基为皇。”
牢房内传来一声冷哼。
来人又道,“王妃娘娘让小人问殿下,矩州该怎么办?”
郑祐冷硬的脸上稍稍动容,双目中流露出一丝痛色。他谋逆弑君的罪名已定,死罪难逃。但眼下皇家子孙凋零,宗亲们的意思是新皇登基之后大赦,矩州明王一系血脉贬为庶人,流放岭南。
牢房内昏暗无光,来人只觉得周身阴嗖嗖的,拉拉衣襟,呆了一阵,眼睛适应了黑暗,他才看清牢房中的明王,双手双脚都有镣铐,脚踝上的重锁链条极短,或能躺或能坐,尺间方寸活动范围。
皇家狮儿,天潢贵胄,居然落到这样的下场。
牢中寂静,越发显得阴冷。来人见明王久久无声,忍不住出声提醒,“殿下?”
郑祐双目无光,面容枯槁,声音嘶哑道,“就这样吧。”
来人讶然,他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来到天牢,想不到得到的仅仅这四个字。
“殿下。”他还想说什么。
郑祐冷冰冰道,“滚。”
被他目光一摄,来人胆寒,顺着原路很快离开,牢房内又陷入死寂。
明王被囚天牢,消息传递艰难,即使只是四个字,当夜也被快骑将消息送走。
矩州王府气氛惨淡,明王妃收到卫士传信,紧绷了多日的情绪终于崩塌,捂着脸哭泣许久。王妃姓姜,娘家是矩州姜氏,地方门阀。多年来带领矩州士族对明王支助不断,图的就是更上一步成为后族,自从明王兵败,矩州一方犹如霜打茄子般,若非多年来管束严格,只怕矩州早已有乱相。
姜家知道,朝廷旨意还未下,但结局已经注定。
明王所说“就这样吧”是认输姿态,完全听从朝廷摆布。王妃找来娘家人,刚透露明王的意思,姜家人就跳了起来,王妃的兄长正当着家,而立之年,雄心勃勃还想有一番作为的年纪。当即表示反对,他道,“明王糊涂,娘娘也跟着糊涂不成,眼下还有一线生机,若是就此作罢,那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明王妃生性温柔,从不插手明王政务,此时反驳也只是道,“明王旨意怎能违抗。”
姜家兄长道,“明王已做阶下囚,不久要人头落地,妹妹难道就这么认命当个寡妇,还有你的两个孩儿,明明是龙子凤孙,日后却要沦落贩夫走卒。”
听他提及孩子,明王妃又垂泪不止,哭哭啼啼好半晌,惹地姜家人都要不耐,她才问道,“兄长此话戳地我心疼,有什么办法还请直言。”
“明王走时留了四万人马。”
明王妃大惊,“不可。”
“都要流放岭南,难道还要剩一路强兵给朝廷不成。”姜家兄长劝道,“德王病重未愈,大军已遣回袁州,京畿毫无防备,正方便我等起事。”
明王妃也并非全然不懂的妇人,她犹疑,“明王离开时曾说,留下守军四万是为了防昆州。如果我们这里异动,昆州必然顺应朝廷出兵,可如何是好。”
“娘娘多虑,昆州王不过受着祖上荫庇,没什么真本事,况且姜湄还在昆州王府中。我们可以修书给她,让她偷出王府令符,趁夜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我们不如发兵先吞并昆州,再上京救出明王。”
明王妃虽然听得心动,但到底还有一丝神志,没有立刻答应。如此僵持两天,姜家人不断来劝,连族中长辈都已出动,明王妃不是意志坚定的人,在听说京城已派钦差前来的消息后,终于拿出明王留下的一半虎符,交到姜家兄长手上。
姜家兄长大喜,当即去接收了矩州军,看着旌旗猎猎,军容如铁的士卒。他心头涌起豪情万丈,只觉得男儿大丈夫,生当如是。
按照计划那般,马上联系身在昆州的姜湄。
姜湄以客居身份住在昆州王府,暗中与矩州保持消息往来,自明王兵败,她愁眉始终不得舒展,这一天收到姜家传讯。她柳眉横竖,嘴角紧绷,气道,“姐姐好糊涂。”
是夜月明星稀,一个身手矫健的黑影趁夜窜入议事厅,从后堂穿过进入书房,路上避开巡夜侍卫,落地上梁几近无声,显然是个高手。进入书房一通好找,寻常人藏匿东西的地方都被搜罗,没有找到预想中的令牌。
手指碰到案头书本,从中调出一物,砸落在地发出好大一声响动。
黑衣人捡起一看,正是要寻的令牌,当下大喜,放入怀中。他手脚放轻离开书房,眼前忽然一亮,火把骤燃,一排侍卫早已经等候在外,手中持枪,枪头直指着他,寒星点点,杀意凝聚。
尉戈排众而出,身穿紫色长袍,腰系青玉带,身材伟岸,双目如电。
黑衣人手做掌式,双腿微弓,整个人如紧绷的弦一般,直到他看见尉戈身后走出的窈窕丽影,蒙脸面纱露出来的双眼满是不可置信,也瞬间明白是谁出卖了他。
尉戈对他打量两眼,开口道:“这便是姜家的死士?武功不错。”
姜湄面色不佳,但依旧挂着淡淡的笑容,“让王爷见笑了。”
尉戈一挥掌,众侍卫持枪压近,有两人要去擒拿黑衣人,他头一歪,委顿倒地。侍卫掀开他的蒙面,口角衔着白沫,已经服毒自尽。
高门大阀所用死士,执行任务向死不求生。
尉戈接过侍卫从死士身上搜来的令牌,看向姜湄。
姜湄迎着他的打量,神色平静,“殿下,别忘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尉戈道,“本王要的不是这个死士。”
姜湄道,“四万矩州精锐,很快就会是殿下的囊中之物。”
第138章
姜家收到昆州密信,言及城门令牌已经到手,可按计划行事。姜家兄长大喜,对左右言道,“昆州已尽入我掌中。”众人附和大笑。
有幕僚疑惑,“为何是四小姐传讯回来。”而不是执行任务的死士回信。
姜家兄长道,“我那四妹你还不清楚,做事最为谨慎,定是不放心要亲力亲为。”家族豢养的死士对他来说只是执行命令的工具,其他从不关心。
幕僚无法释怀,总算知道眼色没有在这个时候泼冷水。
姜家兄长拿出虎符道,“今日整军,两日后趁夜攻入昆州。”
幕僚心中不安,道:“家主莫心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苍龙旗也是劲旅,多年来只听昆州王府号令,说是昆州王的私军都不为过。驻军距离昆州城不过十余里距离,倘若我们仓促行动,只怕要被瓮中捉鳖。”
姜家兄长抬起手,神色深沉道,“先生说的这些我早有预料,这才是为何要先盗城门令牌的原因,只要先入城,控制住昆州王,苍龙旗再厉害又能如何,这招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自觉说的诙谐,也不管例子比得恰不恰当,郎朗大笑。众人又陪着笑。
幕僚还要再劝,姜家兄长眼风一扫,道,“勿再多言,兵贵神速,不可贻误战机。”
众人各自领命散去。自拿到虎符后,姜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军中安插自己家人,因此矩州军眼下能出席军前议事的,一大半都已姓姜。
幕僚摸着颌下短须,思索良久,站起身来和姜家兄长告辞,“家中老母病重,小人坐立不安,实在忧心,本不该在出兵前打扰,但这次看东主雄韬武略,计谋过人,也不需要小人在一旁提点,趁这个机会正好请个假,去老家照顾老母几天。”
先前议事时他多番提出异议,姜家兄长心中略有不满,突然听他这番奉承,不满立刻烟消云散,剩下全是骄傲自得。他道,“先生孝心可嘉,只管去罢了。等先生回来,姜家必然是另一番天地了。”
心情实在高兴,姜家兄长又馈赠一大笔银子。幕僚回到家中,整理一个小行囊,除了随身衣物和银子,其他什么都没有带,在矩州军出发之前就离开了姜家。
可笑,可叹,为姜家谋划这么多年,家主居然连他老母早丧也不知道。
明明错漏百出,还自诩智计过人,世人往往最难认清的就是自我。
出到城外,幕僚心想,眼下京畿形势变化最为复杂,掺和进去风险极大,不如去南边,虽偏安一隅,到底能混个平安,于是一提包袱潇洒离去。
姜家兄长头一次领兵,意气飞扬,不可一世,事事都要过问,行军出发后,在预计时间到达昆州城外,当夜先派出死士和斥候解决岗哨,姜家兄长亲自领精兵五千先行到达城门外。城内有姜湄的卫士持令牌骗开城门。
姜家兄长大喜,高喝一声,“先困王府。”
士兵如潮涌入城中,街口巷道皆是静悄悄的,路上没有一人在走动,连打更的都没有。姜家兄长正在兴头上没有感觉,士兵们久经征战,却已直觉感到不对劲,因此行进速度变缓。
“为何行军缓慢?”姜家兄长问。
回答他的是一路上突然燃起的亮光,街道两旁的巷口忽然涌出大批精兵,高举火把,手持长枪。火光点点,映着枪头如林,光芒更胜过天上繁星。
姜家兄长这才知道中伏,转身欲回,还未喊出号令,只听见碰的一声,城门已经关闭。正如幕僚所说,是瓮中捉鳖。
他的脸色如丧考批,不放弃挣扎,对着士兵高声喊道,“别慌,还有矩州军在城外策应。”
两个原跟随的明王四处征战的统领暗恨,只觉得跟着个草包都比眼前这个好。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人率先扔下兵器,就地解甲,同时对着苍龙旗喊道,“愿降。”士兵们纷纷学样,一时间兵器砸落在地上的声音此起彼伏。
姜家兄长大急,厉喝,“不听军令,你们莫非要反。”
苍龙旗排众而开,舒轩骑马而出,配着一把长剑,样貌清俊,目如寒星,扫过矩州军众人,声音如冰雪寒峭,“降者不杀。”
士兵们丢武器的动作更快了。
姜家兄长大怒,热血上头,手持陌刀催马冲将上去。
兵家有云,一寸短一寸险,他仗着兵器比长许多,打算一刀砍下舒轩立威。谁知马飞奔至跟前,他一刀挥去,舒轩身子一偏就躲开攻击,拔剑而出,他眼前一花,马受惊扬蹄而起,他重重一声摔落在地,这时才后知后觉感到头顶发凉,伸手一摸,头皮光溜溜的,头发被贴根削去。姜家兄长惊叫一声,两眼一翻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