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77节
“明玉,被暗中指向毗湿奴。”
“集创造、保护与毁灭于一身的婆罗多三柱神。”
“这不可能是巧合。”
“电影的背景明显源自半架空的南北朝。”
“当时正是佛学鼎盛时期,在佛学发展过程中,婆罗多神话体系也被纳入其中的神灵系统,成为其各种守护神或者护法。”
“我们所熟悉的隋文帝杨坚的另一个名字那罗延,就是源自毗湿奴。”
“而由于婆罗多神灵体系的特殊性,三柱神皆具有自己的女体化身。”
“所以准确来说,明玉真正指代的应当是象征财富与幸福的女神,吉祥天女。”
“传说中的这位女神在创造世界之初踞于莲花之上,随水漂流,十分美貌,天神与阿修罗为争夺她发生争执。哎呀,是不是说越耳熟。”
“好,继续往后。”
“片头这段阴…乐,其实非常有意思。”
“吊诡、寂寞、苍凉,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去翻了原声带才发现歌词是复原洛生咏,再经过变调念出来的《天问》?生怕观众听得懂,背景还用钟鼓磬钹,混着女鬼一样的声音唱梵呗来浑水摸鱼。”
“渔父,楚辞,投水自尽,被击碎搅浑的清水。这些象征表意到底在暗示什么,已经很显然了吧。”
“三部电影下来,方可以玩这种暗示已经手到擒来。”
“在《菩萨行》中,我们还能看到比较露骨的剪纸谕示人物命运、说书人借女侠一路自以为锄强扶弱的搞笑故事,暗示无相一路的济世救民也是徒劳…到了《比丘》,这些暗示手法就已经被熟练地融进各种小情节当中,被人自然而然地吸纳进去,成为有机的一部分。”
“来到这个阴间浴佛诞现场。我们此时已经完全清晰地知道这时候的莲生已经死去。再来看看这一段方可以是怎样让我们觉得花里胡哨又总有哪里不对的。”
“佛妻这个存在其实不完全算是方可以瞎编出来的东西。佛妻最早指代的是耶输陀罗,也是一位被佛陀从身边发展出来的下线。在与释迦牟尼成婚生子后,和姨母等一同受戒出家,最终证得果位。”
“佛妻在历史中是佛陀一路成佛的好帮手,同样也要受戒,而在后续的流派演变中,佛妻却逐渐被染上了隐晦色彩。南边小国前几年还有寺庙长老私自豢养佛妻的丑闻发生,我国这边,咳,不可说了。”
“所以哪里有那么巧的事,有些人说我在过度解读,我只能说我能想到的,导演只会想到更多。”
“所以在这些前提下看电影。”
“莲生的装扮打扮得仅比隔壁无相的标准天女妆容稍逊风流,但多点富丽尊容,连口中都含着一块玉蝉。脸上的妆容初看美丽动人,但仔细一看却哪哪都透着诡异。”
“因为这妆容完全是阴间的死人妆,口中含玉也是传统文化中希望死后不腐的仪式,甚至衣服都已经是左衽。”
“生怕你看不懂,这个镜头,还给了个她指尖已经沉淀出的尸斑。”
“镜头切到人群中,当地士绅正在评价今年的佛妻真是道心坚毅,不愧是读书人家出生的女尼,思想觉悟真高啊 ,浴火熊熊,却依然菩提端坐。”
“一群老登中登纷纷表示受到了佛祖精神感召,约着今年要再加点布施。小登正痴迷地欣赏着火中端坐的莲生。就连莲生的亲爹!也混在里头,一脸与有荣焉。”
“莲生即使死去,她的尸体依然成为一场盛大的景观,为人欣赏。”
“所以现在我们再去理解我开头留下的那个问题,楔子部分,方可以为什么要这样拍小尼姑的死,莲生投河又为什么能表达两重暗喻。”
“第一重含义,水幕隔绝出两道世界,水上谕示着外部真实世界,缤纷多彩,却也危险,到处是吃人的人。水下看似危险,实际上却是温暖的,小尼姑在死前看到的世界,是一片揉碎的光。对于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件不幸。”
“第二,《比丘》的比丘到底是指哪些人?”
“是月印吗?还是明玉?两个人都是。”
“明玉是,那么楚玉是吗?当然是。明玉就是楚玉。”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莲生是不是?”
“方可以当然不会是瞎设定的。我们探讨过《菩萨行》中的菩萨到指谁,答案是无相与竹叶青都是,人与妖,男与女,没有绝对的界分。”
“那么此时也是同样。莲生也绝对是题名中的一员。”
“最早期的佛教沙门中,不允许女性跟随修行。”
“比丘尼的出现,是由于佛陀的姨母受到信仰感召,再三请求跟随修行。一开始佛陀认为这非常不妥,但姨母求佛之心甚坚,于是被允许出家。”
“所以方可以的《比丘》为什么在拍女人的故事?”
“为什么要让男和尚明玉投胎转世成女楚玉?”
“因为他不认为男与女有绝对的沟壑。也不认为比丘和比丘尼需要被区别对待。”
*
作者有话要说:
[1]敦煌遗书。
救命,还没写完,感觉今天肯定写不完了,随缘了。
第73章 比丘拉片(三)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来反对我了。”
“你说方可以这么想的, 那他为什么还故意安排一段明玉阴阳怪气讽刺莲生的话呢?”
“朋友们,明玉和楚玉本质是一个人的ab面懂吗。”
“你们不要真的被月印的思维局限带进沟里去。明玉作为一个活了不到一刻钟的角色,他起到的逻辑性与功能性远大于作为独立人物的人格性。”
“这么说吧, 明玉是楚玉的暗面,他说出来的话你们得反过来听。”
“不要去听他说女人比男人差一截,因为蠢笨所以上当受骗,要看他到底干了什么。”
“——收养了小鬼,庇护了莲生最虚弱的时期,担心她投胎会被欺负,自己圆寂前还在给她操心安排找下家。”
“——莲生明明偷偷告诉了他红莲在寺庙外头,硬等到天黑下雨,他明知道红莲来者不善, 明明他没有真的动心, 可是他还是看对方可怜, 从了,哪怕是自己的一身修行就此付诸东流,也还是从了。”
“所以,他是在吐槽梁祝那样殉情化蝶的传说故事是骗小姑娘的, 实际上却多是出奔为妾, 殉情变单杀的笑话。”
“退一万步说, 哪怕真殉了情,你们怎么保证两个人都能化蝶呢?可给咱们超度大师明玉抓到漏洞了不是?”
“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本书,可以被反复地阅读、探索,不需要所有的东西都得通过人物对白赤裸裸地讲出来,优秀的导演有一万种工具去表达故事。”
“服装、布景、环境、光影, 甚至名字, 全都是描绘人物形象、诉说人物心理的工具。”
“即使是古装戏, 受限于人物身份,他们的衣着、日常器物有极大的限制,但却同样可以有更大的发挥。”
“《比丘》特别喜欢对照。”
“我们仅通过二僧对同样僧衣的不同穿法、佩戴的饰品,就能轻易感受到两者性格的巨大差别。”
“这种对照无处不在。横向对比书写人物性格,纵向对比展现变化。”
“明玉与楚玉、月印在投胎前后、作为佛妻的莲生与作为孤魂野鬼自由快乐的莲生,狡黠机智的红莲与多年后成为规训帮凶的红莲夫人,由梁淳一人分饰两角,扮演的两任刺史……”
“还有贯穿全片的佛像。”
“佛像原本被打造出来是作为一个地标性的人造奇观,设想中巨佛依山傍水,俯瞰整座豫州府,人人沐浴在佛光普照下,在佛祖的慈悲中各有所处。”
“然而巨大的佛像工程却成为尾大不掉的大麻烦。”
“为了赶工期大量的民夫苦役被驱赶着劳作,从栈道中跌落,纤夫在河流的下半|身生蛆、腐烂,尸体倒落在巨佛膝下,陆上佛国变成人间炼狱。”
“为了彰显慈悲的佛像却成为推人入地狱的恶魔,这一切荒谬绝伦。”
画面中,随着时间流失,巨大的佛像成为烂尾工程。一部分支架暴露在外,已经修葺好的部分也逐渐爬满青苔,蛛网密布,渐生龟裂。
原本理应宝相庄严、巍峨屹立的佛像,更像是一头静静注视这世间乱象的怪物。
“但想想开头庆祝佛诞的浴佛诞却标志着一名名少女的死亡,在这个癫狂的世界,再荒谬的事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顺理成章。”
“而这,在明玉的眼中却是早已清晰可见。”
“还是回到开头,莲生投河,隔水看世界,隔着一重水幕,世界被扭曲变形,镀上了莲生的心理色彩。”
“镜头是主观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主观的。这是方可以不久前,在塞壬电影节上提出惊世骇俗、但极有勇气的观点。”
“这一理念目前已经引起了整个电影学界的激烈探讨,虽然批评不断,但很遗憾,目前对这一观点的接受度正在不可逆转地提高。”
“而作为贯彻他思想的作品,《比丘》中就非常创造性地展示什么叫主观镜头。”
“不只是那些常见的光影布景,就连整个画面,都可以完成作为主观展示。”
“方可以坚定地将主角设定为失明者和弱视者,但就像无数民俗传说中不约而同地认定那样,失明者常常被认为拥有某种预见性。”
“如何展现预见性的画面,方可以给予完全失明的明玉以世界支棱抽象的骨架。”
“当然,由于失明,明玉看到的事物是通过他有限的感知触摸慢描摹出来外形,没有颜色,一片黑白,还自带扭曲。但省略了大部分干扰因素,他反而可以看到最清晰、直接的世界。”
“比如大佛,从第一次通过月印的口中得知这项工程起,在明玉的视野中,那巍峨森然、正在搭起龙骨的大佛,便是一个支棱怪异、张牙舞爪的魔神。”
“而到了楚玉身上,离群索居、超然物外的僧侣被驱赶进凡俗,她拥有了一部分视力,同样也意味着她沾染一部分世俗。”
“但,她眼中的世界是模糊、柔和、充满梦幻的色块。这些色块让她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也帮她规避了许多痛苦煎熬的时刻,同时却也无可避免地,让她遭受他人的误解、世界的误伤。”
*
“既然都说到此处,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下一个议题。电影第三结构的创作意图。”
“首先说方可以赋予明玉与楚玉以特殊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又怎么可能会希望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特殊剥脱,重归凡俗?”
“所以为什么我在第一部分说楚玉不可能想要月印的眼睛,她一时一刻都不曾想过。”
“因为弱视并没有造成她真正的困扰呀,相反,她一直在欣然享受这双眼睛带来馈赠。”
“他们受限于自己的视力缺陷,却也因此能隔着重重虚幻,看见世界真实的另一面。”
“明玉的空想世界虽然赤|裸直接,却太过冰冷刻板,所以明玉对这个世界也充满冷酷的批判。”
“而楚玉不需要这样,她的世界是彩色的,甚至因为模糊,所以别有妙趣。楚玉和明玉虽然是一个人,但是毕竟是不同的,楚玉是浸染在世俗中的脱俗者。”
“所以,楚玉递给月印的既是考验,也是一张新世界的门票。”
“当然,这里方可以用了唯美浪漫的手法,他让故事戛然而止,家破人亡的楚玉、忽然失明的月印,要如何在莲生的帮助下顺利生活,这他们不在乎。”
“即使两个瞎子狼狈不堪,那反正也瞎了。我们浪漫批人就是这样的。”
说到此处,coco语调中带着几分调侃。
“电影故事背景应当和《菩萨行》一样,化用自南北朝时期。”
“主角楚玉的人物原型,自然是光天化日养面首的山阴公主刘楚玉。”
“其父亲、叔父在登基之前,也都曾经任南豫州刺史。电影中的豫州府衙,就是暗指南朝刘宋社稷权柄。”
“刘楚玉父亲去世后,叔父刘彧篡了其亲弟刘子业的江山,将她作为政治偶像宽容优待过一阵,但一年不到就将之赐死。”
“集创造、保护与毁灭于一身的婆罗多三柱神。”
“这不可能是巧合。”
“电影的背景明显源自半架空的南北朝。”
“当时正是佛学鼎盛时期,在佛学发展过程中,婆罗多神话体系也被纳入其中的神灵系统,成为其各种守护神或者护法。”
“我们所熟悉的隋文帝杨坚的另一个名字那罗延,就是源自毗湿奴。”
“而由于婆罗多神灵体系的特殊性,三柱神皆具有自己的女体化身。”
“所以准确来说,明玉真正指代的应当是象征财富与幸福的女神,吉祥天女。”
“传说中的这位女神在创造世界之初踞于莲花之上,随水漂流,十分美貌,天神与阿修罗为争夺她发生争执。哎呀,是不是说越耳熟。”
“好,继续往后。”
“片头这段阴…乐,其实非常有意思。”
“吊诡、寂寞、苍凉,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去翻了原声带才发现歌词是复原洛生咏,再经过变调念出来的《天问》?生怕观众听得懂,背景还用钟鼓磬钹,混着女鬼一样的声音唱梵呗来浑水摸鱼。”
“渔父,楚辞,投水自尽,被击碎搅浑的清水。这些象征表意到底在暗示什么,已经很显然了吧。”
“三部电影下来,方可以玩这种暗示已经手到擒来。”
“在《菩萨行》中,我们还能看到比较露骨的剪纸谕示人物命运、说书人借女侠一路自以为锄强扶弱的搞笑故事,暗示无相一路的济世救民也是徒劳…到了《比丘》,这些暗示手法就已经被熟练地融进各种小情节当中,被人自然而然地吸纳进去,成为有机的一部分。”
“来到这个阴间浴佛诞现场。我们此时已经完全清晰地知道这时候的莲生已经死去。再来看看这一段方可以是怎样让我们觉得花里胡哨又总有哪里不对的。”
“佛妻这个存在其实不完全算是方可以瞎编出来的东西。佛妻最早指代的是耶输陀罗,也是一位被佛陀从身边发展出来的下线。在与释迦牟尼成婚生子后,和姨母等一同受戒出家,最终证得果位。”
“佛妻在历史中是佛陀一路成佛的好帮手,同样也要受戒,而在后续的流派演变中,佛妻却逐渐被染上了隐晦色彩。南边小国前几年还有寺庙长老私自豢养佛妻的丑闻发生,我国这边,咳,不可说了。”
“所以哪里有那么巧的事,有些人说我在过度解读,我只能说我能想到的,导演只会想到更多。”
“所以在这些前提下看电影。”
“莲生的装扮打扮得仅比隔壁无相的标准天女妆容稍逊风流,但多点富丽尊容,连口中都含着一块玉蝉。脸上的妆容初看美丽动人,但仔细一看却哪哪都透着诡异。”
“因为这妆容完全是阴间的死人妆,口中含玉也是传统文化中希望死后不腐的仪式,甚至衣服都已经是左衽。”
“生怕你看不懂,这个镜头,还给了个她指尖已经沉淀出的尸斑。”
“镜头切到人群中,当地士绅正在评价今年的佛妻真是道心坚毅,不愧是读书人家出生的女尼,思想觉悟真高啊 ,浴火熊熊,却依然菩提端坐。”
“一群老登中登纷纷表示受到了佛祖精神感召,约着今年要再加点布施。小登正痴迷地欣赏着火中端坐的莲生。就连莲生的亲爹!也混在里头,一脸与有荣焉。”
“莲生即使死去,她的尸体依然成为一场盛大的景观,为人欣赏。”
“所以现在我们再去理解我开头留下的那个问题,楔子部分,方可以为什么要这样拍小尼姑的死,莲生投河又为什么能表达两重暗喻。”
“第一重含义,水幕隔绝出两道世界,水上谕示着外部真实世界,缤纷多彩,却也危险,到处是吃人的人。水下看似危险,实际上却是温暖的,小尼姑在死前看到的世界,是一片揉碎的光。对于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件不幸。”
“第二,《比丘》的比丘到底是指哪些人?”
“是月印吗?还是明玉?两个人都是。”
“明玉是,那么楚玉是吗?当然是。明玉就是楚玉。”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莲生是不是?”
“方可以当然不会是瞎设定的。我们探讨过《菩萨行》中的菩萨到指谁,答案是无相与竹叶青都是,人与妖,男与女,没有绝对的界分。”
“那么此时也是同样。莲生也绝对是题名中的一员。”
“最早期的佛教沙门中,不允许女性跟随修行。”
“比丘尼的出现,是由于佛陀的姨母受到信仰感召,再三请求跟随修行。一开始佛陀认为这非常不妥,但姨母求佛之心甚坚,于是被允许出家。”
“所以方可以的《比丘》为什么在拍女人的故事?”
“为什么要让男和尚明玉投胎转世成女楚玉?”
“因为他不认为男与女有绝对的沟壑。也不认为比丘和比丘尼需要被区别对待。”
*
作者有话要说:
[1]敦煌遗书。
救命,还没写完,感觉今天肯定写不完了,随缘了。
第73章 比丘拉片(三)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来反对我了。”
“你说方可以这么想的, 那他为什么还故意安排一段明玉阴阳怪气讽刺莲生的话呢?”
“朋友们,明玉和楚玉本质是一个人的ab面懂吗。”
“你们不要真的被月印的思维局限带进沟里去。明玉作为一个活了不到一刻钟的角色,他起到的逻辑性与功能性远大于作为独立人物的人格性。”
“这么说吧, 明玉是楚玉的暗面,他说出来的话你们得反过来听。”
“不要去听他说女人比男人差一截,因为蠢笨所以上当受骗,要看他到底干了什么。”
“——收养了小鬼,庇护了莲生最虚弱的时期,担心她投胎会被欺负,自己圆寂前还在给她操心安排找下家。”
“——莲生明明偷偷告诉了他红莲在寺庙外头,硬等到天黑下雨,他明知道红莲来者不善, 明明他没有真的动心, 可是他还是看对方可怜, 从了,哪怕是自己的一身修行就此付诸东流,也还是从了。”
“所以,他是在吐槽梁祝那样殉情化蝶的传说故事是骗小姑娘的, 实际上却多是出奔为妾, 殉情变单杀的笑话。”
“退一万步说, 哪怕真殉了情,你们怎么保证两个人都能化蝶呢?可给咱们超度大师明玉抓到漏洞了不是?”
“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本书,可以被反复地阅读、探索,不需要所有的东西都得通过人物对白赤裸裸地讲出来,优秀的导演有一万种工具去表达故事。”
“服装、布景、环境、光影, 甚至名字, 全都是描绘人物形象、诉说人物心理的工具。”
“即使是古装戏, 受限于人物身份,他们的衣着、日常器物有极大的限制,但却同样可以有更大的发挥。”
“《比丘》特别喜欢对照。”
“我们仅通过二僧对同样僧衣的不同穿法、佩戴的饰品,就能轻易感受到两者性格的巨大差别。”
“这种对照无处不在。横向对比书写人物性格,纵向对比展现变化。”
“明玉与楚玉、月印在投胎前后、作为佛妻的莲生与作为孤魂野鬼自由快乐的莲生,狡黠机智的红莲与多年后成为规训帮凶的红莲夫人,由梁淳一人分饰两角,扮演的两任刺史……”
“还有贯穿全片的佛像。”
“佛像原本被打造出来是作为一个地标性的人造奇观,设想中巨佛依山傍水,俯瞰整座豫州府,人人沐浴在佛光普照下,在佛祖的慈悲中各有所处。”
“然而巨大的佛像工程却成为尾大不掉的大麻烦。”
“为了赶工期大量的民夫苦役被驱赶着劳作,从栈道中跌落,纤夫在河流的下半|身生蛆、腐烂,尸体倒落在巨佛膝下,陆上佛国变成人间炼狱。”
“为了彰显慈悲的佛像却成为推人入地狱的恶魔,这一切荒谬绝伦。”
画面中,随着时间流失,巨大的佛像成为烂尾工程。一部分支架暴露在外,已经修葺好的部分也逐渐爬满青苔,蛛网密布,渐生龟裂。
原本理应宝相庄严、巍峨屹立的佛像,更像是一头静静注视这世间乱象的怪物。
“但想想开头庆祝佛诞的浴佛诞却标志着一名名少女的死亡,在这个癫狂的世界,再荒谬的事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顺理成章。”
“而这,在明玉的眼中却是早已清晰可见。”
“还是回到开头,莲生投河,隔水看世界,隔着一重水幕,世界被扭曲变形,镀上了莲生的心理色彩。”
“镜头是主观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主观的。这是方可以不久前,在塞壬电影节上提出惊世骇俗、但极有勇气的观点。”
“这一理念目前已经引起了整个电影学界的激烈探讨,虽然批评不断,但很遗憾,目前对这一观点的接受度正在不可逆转地提高。”
“而作为贯彻他思想的作品,《比丘》中就非常创造性地展示什么叫主观镜头。”
“不只是那些常见的光影布景,就连整个画面,都可以完成作为主观展示。”
“方可以坚定地将主角设定为失明者和弱视者,但就像无数民俗传说中不约而同地认定那样,失明者常常被认为拥有某种预见性。”
“如何展现预见性的画面,方可以给予完全失明的明玉以世界支棱抽象的骨架。”
“当然,由于失明,明玉看到的事物是通过他有限的感知触摸慢描摹出来外形,没有颜色,一片黑白,还自带扭曲。但省略了大部分干扰因素,他反而可以看到最清晰、直接的世界。”
“比如大佛,从第一次通过月印的口中得知这项工程起,在明玉的视野中,那巍峨森然、正在搭起龙骨的大佛,便是一个支棱怪异、张牙舞爪的魔神。”
“而到了楚玉身上,离群索居、超然物外的僧侣被驱赶进凡俗,她拥有了一部分视力,同样也意味着她沾染一部分世俗。”
“但,她眼中的世界是模糊、柔和、充满梦幻的色块。这些色块让她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也帮她规避了许多痛苦煎熬的时刻,同时却也无可避免地,让她遭受他人的误解、世界的误伤。”
*
“既然都说到此处,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下一个议题。电影第三结构的创作意图。”
“首先说方可以赋予明玉与楚玉以特殊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又怎么可能会希望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特殊剥脱,重归凡俗?”
“所以为什么我在第一部分说楚玉不可能想要月印的眼睛,她一时一刻都不曾想过。”
“因为弱视并没有造成她真正的困扰呀,相反,她一直在欣然享受这双眼睛带来馈赠。”
“他们受限于自己的视力缺陷,却也因此能隔着重重虚幻,看见世界真实的另一面。”
“明玉的空想世界虽然赤|裸直接,却太过冰冷刻板,所以明玉对这个世界也充满冷酷的批判。”
“而楚玉不需要这样,她的世界是彩色的,甚至因为模糊,所以别有妙趣。楚玉和明玉虽然是一个人,但是毕竟是不同的,楚玉是浸染在世俗中的脱俗者。”
“所以,楚玉递给月印的既是考验,也是一张新世界的门票。”
“当然,这里方可以用了唯美浪漫的手法,他让故事戛然而止,家破人亡的楚玉、忽然失明的月印,要如何在莲生的帮助下顺利生活,这他们不在乎。”
“即使两个瞎子狼狈不堪,那反正也瞎了。我们浪漫批人就是这样的。”
说到此处,coco语调中带着几分调侃。
“电影故事背景应当和《菩萨行》一样,化用自南北朝时期。”
“主角楚玉的人物原型,自然是光天化日养面首的山阴公主刘楚玉。”
“其父亲、叔父在登基之前,也都曾经任南豫州刺史。电影中的豫州府衙,就是暗指南朝刘宋社稷权柄。”
“刘楚玉父亲去世后,叔父刘彧篡了其亲弟刘子业的江山,将她作为政治偶像宽容优待过一阵,但一年不到就将之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