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76节
  第72章 比丘拉片(二)
  “见君行坐处, 一似火烧身。[1]”
  “你会因为哪一时哪一刻爱上一个人。方可以对待爱情的阐述,永远充满着模糊、晦涩,与幽寂的神秘, 是一个人孤独的兵荒马乱。”
  电影画面中,残阳尚未落下,冷月悄然攀升,身披薄衫的青年行走于花间林下,斜阳的余晖、石灯中摇曳的微弱火光,衣衫透出的光影,他的身形仿佛即将消散于光阴。
  他身上穿着接近僧衣的素袍,未曾剃度,然后看旁人时的神情, 却透着一种出尘之人看红尘翻滚的悲悯与疏离。
  这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居士。
  镜头跟随他的脚步踏入富丽堂皇的宴会, 平移环视一圈, 触目所及,一片歌舞升平,觥筹交错,鲜果佳肴, 袅袅香烟, 无一处不精致奢华。
  步步推进, 歌女舞者的彩袖重重掩映下,露出上首正含笑饮酒的美妇。
  这便是楚玉。
  有人在她塌前吟诵诗文;
  有人手拈水果为她哺食;
  有人手捧夜明珠、血珊瑚、琳琅宝石、稀世名花只为搏一笑;
  也有人巴巴地捧出一卷画作,但求青眼;
  然后被身边人挤开去,争求她品鉴自己新谱的乐章。
  而楚玉瞳色浅淡的双眼淡淡扫去,视线最终轻盈得像一片雪, 落在堂下那人肩头。
  他像一只误闯人间的白鹤。
  洁净, 幽雅, 忧郁,不带半点凡俗尘埃。
  “月印从少年时代陪伴着楚玉走到成熟,参与了她生命中大多数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在楚玉被规训管束的时候,他担忧师兄未可知的报复会误入歧途,于是认为这规训理所当然。”
  “在楚玉质疑这世界癫狂乱象的时候,他以为做好自己就是唯一的解法,一如既往地逃避。”
  “在家族将楚玉送上花轿的时候,他觉得这是身为女子天然应当得到的幸福,即使彼此素未谋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却陷入了痛苦。”
  “比恨不相逢未嫁时更滑稽的,是当对方已经嫁为人妇,他才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她。”
  “当人们抨击着楚玉婚后生活的糜烂奢侈,月印看到的却是是她肆意妄为之下深埋的痛苦、迷惑与压抑,是师兄明玉为对方留下的深重魔性在引导她走上歧途,是需要拔除的邪念。”
  “从来循规蹈矩的月印,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对方。”
  视频中,coco依旧在娓娓道来。
  月印在楚玉最痛苦的时候装聋作哑,自然也失去了作为朋友的资格。
  他此刻来到这里,在名义上是承接了红莲夫人的拜托。
  红莲希望他作为女儿的朋友好言规劝,劝楚玉浪子回头,莫再如此辜负韶华,相夫教子,打理家事,哪一桩不比现在这般声名狼藉得好,总好过继续如此败坏家风。
  『便是她父亲泉下有知,也要死不瞑目。』
  『月印,你同她自小交情甚笃,长老也说你佛缘深厚,想必能渡她出苦海。』
  红莲夫人拜首。
  『我母亲拜托你转答什么?』
  一道门掩去喧嚣,灯下的美人恰如海棠,仰头看来,浅淡的瞳色都只为其增添上一分不完美的动人。
  『……』
  『红莲夫人想说的话你知道。』
  『而我也有话想对你说。』
  月印站在那里便是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周围一切烛火笼罩,仿佛无声的处刑,要将他心事剥开。
  『楚玉,我…只盼你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楚玉像是听到一个荒谬的笑话,怔愣一瞬后就笑得春花灿烂:
  『原来如此。我会的。』
  “最是无情也动人呐。”coco道,“迟到的救赎等于没有救赎,月印的话是如此苍白无力,好在楚玉也从头到尾未曾指望过。”
  “但,实际上并不是楚玉需要被救赎,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人是月印。”
  “他跟随在楚玉身边,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在乎流言蜚语,只是安静地做一朵优美的壁花。即使遭受旁人的冷言冷语,他也并不在乎,一颗心里似乎只有一个人。”
  “方可以塑造男人的思路真的非常的清奇,他从来不吝于去塑造男人人性上的缺点,并乐于从那些缺陷中大做文章。”
  “我们在高澄的扭曲阴暗中发现忍让与包容,从萧玉卷的疯癫病态中看到孤独与脆弱。”
  “而月印,他是道德上清白无垢的圣人,这种纯洁走到了极端,就变成一种近乎病态的牺牲者情结。”
  “这样的月印遭受到了楚玉极端的厌恶。”
  “楚玉感到厌烦,从一开始听之任之逐渐变成冷漠、责难、贬损甚至驱赶。”
  “月印被赶走,只能默默地关注,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宴宾客,眼看她楼塌了。”
  “楚玉被卷入政治斗争中,最终被锒铛下狱。月印在小鬼莲生的帮助下再次干涉人间事,将楚玉救走。”
  “而这次,月印成为了楚玉的同谋。”
  “电影除了讲述楚玉的人生、月印如何在她身上发现‘楚玉’这个人格之外,还有一条外部事件线在贯穿全片。”
  “个人的命运是无法完全脱离时代的,这是方可以的电影作品中一次次的在书写的问题。”
  “当时间走到故事后期,逐步激化的社会矛盾的火从下层烧到上层。”
  “电影用一个很具象的象征去描述这一经过。两任楚家刺史为了政绩,也为了凝聚所谓的民心,斥资巨万,横跨数十年打造的巨型佛像。”
  “楚玉看似冰冷无情,但实际是一个极度热烈、鲜活的人格形象,她要用一个伟大的退场予以这个世界狠狠一击。”
  “所以,她攀爬,蹒跚,驱使着月印,两人互相扶持,满身狼狈地爬到山顶,最后,楚玉摩挲着,砍断了龙骨。”
  画面中,长满青苔、逐渐风蚀剥脱的巨佛像哀鸣着倒下。
  河水断流,开始像周边倾倒。
  佛像倾颓,压垮了豫州城重重的雕梁画栋。
  巨大佛头折断,跌落在府衙正中。
  有些龟裂的佛首,半阖的双目下,被雨水冲刷出道道泪痕。
  无数宽袍广袖士族们奔走疾呼,显得渺小无力。
  『你这么做,不怕死后入阿鼻地狱吗?』
  『……』
  月印白色的僧衣已经湿透,衣袍上沾满灰黄的泥土,如同一只刚在泥水里打滚的狗。
  一向爱洁的月印却没有顾得上这些,他任由雨水冲刷着自己的脸庞,只是凝视着面前的楚玉。
  『真正对佛祖不敬的人尚且不怕,这不过是拨乱反正。』
  『况且,你若要身入阿鼻,我亦当往。』
  “影片的最后,楚玉问月印做这一切的所图为何。”
  『我说过,只盼你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画面中,楚玉特殊的瞳仁被雨水洗过,显出一片洁净的冷漠。
  『你喜欢我?』
  『……』
  『是,我心悦你。』
  山下仿佛有惊涛拍打着重物,但一切声音又都被一帘雨幕遮挡在屋外。
  楚玉伸出手,一寸寸摸索过月印的脸庞,停留在他的眼皮上:
  『可是我不喜欢男人。』
  『我不相信你的话,如果你真的爱我,那便证明给我看吧。』
  楚玉将一把匕首递给月印。
  “关于楚玉为什么要月印剜出双目?然后又弃之不用,像丢个玩具一样丢给莲生?”
  “目前有很多种理解。”
  “最通俗的一种理解是:”
  “她的确为月印的真情所打动,不愿意让眼睛染上交易的色彩,于是在一段长久的沉默与触动之后,选择了放弃换眼。”
  “但coco的理解是,错了,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楚玉,从头到尾都不是要他把眼睛换给自己,她的沉默中或许真的包含一部分的触动,但她将眼睛丢弃的行为,却绝非一时冲动。”
  “这当中就涉及到电影第三结构的创作意图。”
  *
  “但在此之前,先让我们将之留作一个悬念,先来谈谈第二结构,视听语言。”
  “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回顾了电影的故事梗概。”
  “如果说方可以在《菩萨行》只是浅尝辄止、牛刀小试,那么在这部《比丘》里则是大玩特玩,各种瑰丽的想象与神来之笔可谓数不胜数。”
  “这里就结合《菩萨行》,仅仅列举一些格外重要突出的风格表达。”
  “好,回到故事开头,二僧夜航船这一段的布景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这一幕的明玉。”
  “我乍一看完全没认出这是泽口空海,哪怕说是她剃了个头,也不至于直接变成活脱脱的雅利安高种姓人的骨相吧。”
  “对,没错,看看这个镜头移动扫过,船上的木莲花、轮宝、法螺,他放在一边的拐杖,闭目微笑的神情,侧卧于水上的姿势。”
  “为什么我们会从这一幕中感受到强烈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