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10节
她眨了眨有些干涩的眼睛,最后只说:“好,你找个地方等我,我大概半小时后到。”
半小时后,方如是捡到了坐在路边长椅上,一个人闷闷玩手机的弟弟。
听到脚步声,方可以抬起头,路边停下一辆深色的suv。
在暮色下,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高挑女人向他走来。有些眼熟的相貌,简单扎起却不失风质的头发,方可以直觉,她就是电话中的方如是。
自己的姐姐。
好小众的感受。
方如是的步伐很快,和在电话里给人的印象很相似,几步就来到他面前。
方可以仰起头,看见她清瘦的下颌线微微绷紧,嘴唇抿起,恍惚间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嗯,的确很像,方可以觉得,她恐怕也正像此刻的方如是那样,打量着对方。
方如是确实感到有些陌生,直到把这个关系冷淡(准确来说,应当是极差)的弟弟接上车,她才努力找到一个话题:
“饿了吗,想吃什么?”
“都可以。”
“那我随便找家定番吃了。”
“好,我点个拉面。”方可以等得也有点冷,急需高碳补充。
好像真的变了啊。
方如是心中暗叹,如果是从前的弟弟,只会吵闹着要去些停车贵还折腾人的高级餐厅,或者大排长龙的网红店铺,一边巴巴排队一边怨天尤人。每次都能让方如是在十分钟内暴跳如雷,最终选择花钱消灾(打钱跑路)。
说是随便,方如是还是在送他回学校的路上,找了家还带隔间的日料店。这家临街店铺面积中等,相对于一般常见的居酒屋来说,显然颇具规模,布置得清净,拉上纸门,就能营造一个私密的空间,适合谈话。
方可以在风里发呆了半天,方如是也没好多少。她目前是设计学院的硕博连读,一边在大佬手底下干活,一边还要准备自己的毕设作品,通宵熬夜都是常态,每天黑咖当水一样灌,难免情绪暴躁。
总之,她同样也是连轴转了一下午,稍一有空,立刻就马不停蹄地赶来。
此时闻见其他客人碗里的香味,顿觉饥肠辘辘。
两人气氛有些尴尬,等东西端上桌,纷纷先闷头吃上一波,等碳水入腹,胃里铺上一层暖意,才双双找到点活人的感觉,喟叹一声。
两人被彼此的同步愣住。
方可以的笑点向来电波,鬼使神差就笑出声了。
“咳,”方如是淡淡抿了口茶,轻轻擦了下嘴角,决定谈谈正经事。她将手机的聊天页面翻了出来,送到方可以面前。
“顾桐跟我说的都在这里。”
方可以低头看了眼,顾桐的话比较简略,但是重点是一个都没落下。
“妈妈那边,我同意先不告诉她,但是她知道你会去看病,你觉得要怎么跟她说?”
方可以道:“可以只说情绪障碍这部分,符合表象,症状也不严重,况且情志病也算是现代人的常见病,在我们专业里更是常见。”
这也是方可以原本打算给出的理由。
方如是点头,确实,即使只是稍微接触,都能感觉到方可以的性格和之前差别太大,不可能完全瞒过妈妈。
两个人又再商量好了一些细节,见方可以始终没有主动的意思,方如是尽量放软语气,但还是有些不自然地道:
“对不起,之前是姐姐错怪你。”
“你不用和我道歉,我没受到伤害。”
“方可以”之前是真的抑郁还是装病,方如是之前的判断是正确还是误解,方可以无权评价。但她既不想平白替人接受,也不想制造莫须有的愧疚。如果方如是和姐弟俩的母亲不介意她现在这个人格,看在这具身体的份上,她不介意去经营这份感情,但这并不代表她愿意占据并接手过去“方可以”的一切。
方如是皱起眉:“是顾桐说的记忆混淆?你,我是说,方可以身上发生的事,你记得多少?”
“如果不确认的话,我恐怕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发生了。”
“能恢复吗?”
“不知道。”
“怎么就……算了,所以你现在能认出我和妈妈吗?”
方可以看她一眼:“认识。”
所以也只是认识而已。
方如是理解了他的言下之意,她叹口气 ,将手中筷子放下,微微正色:“既然如此,那我重新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方如是,你的姐姐,比你大五岁。”
“我脾气不好,和以前的你关系很差,但是,我依然是你姐姐,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
方可以眨眨眼,忽然对这个陌生的世界,第一次产生了些温暖的善意。
“你好,我叫方可以。”
——
姓名:方可以
性别:男(/心理性别:女)
属地:蓝星-21世界(/来自:地球-20世纪)
职业:导演(锁定)
【个人属性】(已同步)
选角:b(你常常对他人评头论足)
导演:e→d(小组作业里的混子忽然醒了)
剧本:c(虽然你无法产出什么好东西,但至少能认出垃圾吧)
调度:e→c(剧组人员纷纷表示,太好了,导演终于说人话了)
审美:c→b(那你审美还挺好的)
表达:e→d(你有一些不坏的想法,但目前只是理论的巨人)
【天赋】
1.女凝:特殊的性别与经历,让你的镜头总带有一分女性的凝视,对特定人群吸引力加成(表达+20%)
【综合评价】d
勉强摆脱了门外汉的糟糕水平,记住了,菜鸟,大多数时候,短板才是决定你作品下限的东西。警惕你的欲|望吧,对初学者而言,灵性与混乱常伴你左右。
当前任务:完成一次拍摄任务(1/1)
已获得导演署名权,获得最终剪辑权,成品已发布,结算倒计时24天。
*
作者有话要说:
[1]參考《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
复健手残+经期,太难了,改得我意识模糊,就这样吧,或者明天醒来就觉得自己写得一比吊糟。
第11章 “快乐”的电影
正式激活系统也好,确诊自己是个“精神病”也好,发现自己穿越到平行世界也好,当事情真的发生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世界不会崩溃,日子还是照过。
不,最后一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对方可以这种内容工作者而言。
这个世界和前世虽然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同位体,但仍然有许多细节的差异。
一路追溯往上,大约是16-17世纪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直接让地球历史上的某个王朝胎死腹中。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在此就略过不表。
在大约对应前世战后对峙的时期,或许是因为科技水平的微妙差别,这个世界爆发了关于意识形态的第三次战争。
有道是,“史家不幸诗家幸”。接踵而至的三次大战,几乎牵连到迄今已知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在此期间不断有大量的思想理论涌现。
作为新生文化传播媒介的影视行业,甫一诞生,就成为了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各方势力的喉舌,被牢牢把持。
直到上世纪下半叶,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的生存竞赛终于引来了“精神空洞症”[2]这一严重后果。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长期的压力和不安中,感官功能发生障碍,退化、麻木,起病者在发病后的极长时间内都与常人无异,极具隐匿性,即使少数患者咨询就诊,也会被当作普通的身心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直到各国军队中成建制地在睡梦中长眠,并且还在以极快地速度传播、感染,停不下的战争机器们,不得不踩下了刹车。
目前研究认为,极度疲倦的社会已经厌倦无休止的斗争,越是封闭、压抑、紧张、重复的环境,越有可能触发空洞症的产生。
空洞者患者还会通过行为中传递的物质信息和精神频率,进一步诱导周围人的情况恶化。军队、工厂、工地是高危区,封闭管理的学校、战区医院、高校研究所、蜂巢式的大集团及跨国企业和中下层政府执行部门等等,患病率则紧随其后。
世界需要治愈心灵的良药。
然而越是如此,却并未有什么真正一劳永逸的解法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的一项调查曾回顾过往的百年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的哲学家都陆续死在第二次至第三次战争初期,然后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断崖式下滑,最后是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者。
战争中的确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却大多没有熬到战后。
几乎所有试图对世界找出解法的尝试,最终全都走向绝望。
没有切实的办法,那也得活下去吧。
于是,战前时代曾昙花一现的享乐主义[1]被当作一个暂时的解法。
只要能确保大多数人的快乐,那便是对社会有益的。
也的确收获了一定成效。
战后的社会各业开始了艰难的复苏,大量高新技术被解锁开放。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直作为宣传渠道的影视行业焕发出了特殊的作用。无论在快速传播、信息传播、情绪感染等方面,影视行业都比单独的文字、绘画、歌曲具有碾压性的优势。
要快乐,简单、轻松、易得、纯粹的快乐。
精神空洞症的飙升趋势刹住了车,在大批量死亡的阵痛过后,终于进入到缓慢震荡下滑的阶段。
然而,近年来,百废待兴的高速发展期逐步退去,世界重新稳定,伤痛还未走远,新一代在享乐主义下长大的年轻人们,却仍然饱受空洞症及多种相关疾病的困扰。甚至连影视制作行业,都在年复一年的“创作快乐”的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
另一种被定为“激素退化症”[3]的疾病从原本空洞症的少数伴随症状被单独提出。
半小时后,方如是捡到了坐在路边长椅上,一个人闷闷玩手机的弟弟。
听到脚步声,方可以抬起头,路边停下一辆深色的suv。
在暮色下,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高挑女人向他走来。有些眼熟的相貌,简单扎起却不失风质的头发,方可以直觉,她就是电话中的方如是。
自己的姐姐。
好小众的感受。
方如是的步伐很快,和在电话里给人的印象很相似,几步就来到他面前。
方可以仰起头,看见她清瘦的下颌线微微绷紧,嘴唇抿起,恍惚间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嗯,的确很像,方可以觉得,她恐怕也正像此刻的方如是那样,打量着对方。
方如是确实感到有些陌生,直到把这个关系冷淡(准确来说,应当是极差)的弟弟接上车,她才努力找到一个话题:
“饿了吗,想吃什么?”
“都可以。”
“那我随便找家定番吃了。”
“好,我点个拉面。”方可以等得也有点冷,急需高碳补充。
好像真的变了啊。
方如是心中暗叹,如果是从前的弟弟,只会吵闹着要去些停车贵还折腾人的高级餐厅,或者大排长龙的网红店铺,一边巴巴排队一边怨天尤人。每次都能让方如是在十分钟内暴跳如雷,最终选择花钱消灾(打钱跑路)。
说是随便,方如是还是在送他回学校的路上,找了家还带隔间的日料店。这家临街店铺面积中等,相对于一般常见的居酒屋来说,显然颇具规模,布置得清净,拉上纸门,就能营造一个私密的空间,适合谈话。
方可以在风里发呆了半天,方如是也没好多少。她目前是设计学院的硕博连读,一边在大佬手底下干活,一边还要准备自己的毕设作品,通宵熬夜都是常态,每天黑咖当水一样灌,难免情绪暴躁。
总之,她同样也是连轴转了一下午,稍一有空,立刻就马不停蹄地赶来。
此时闻见其他客人碗里的香味,顿觉饥肠辘辘。
两人气氛有些尴尬,等东西端上桌,纷纷先闷头吃上一波,等碳水入腹,胃里铺上一层暖意,才双双找到点活人的感觉,喟叹一声。
两人被彼此的同步愣住。
方可以的笑点向来电波,鬼使神差就笑出声了。
“咳,”方如是淡淡抿了口茶,轻轻擦了下嘴角,决定谈谈正经事。她将手机的聊天页面翻了出来,送到方可以面前。
“顾桐跟我说的都在这里。”
方可以低头看了眼,顾桐的话比较简略,但是重点是一个都没落下。
“妈妈那边,我同意先不告诉她,但是她知道你会去看病,你觉得要怎么跟她说?”
方可以道:“可以只说情绪障碍这部分,符合表象,症状也不严重,况且情志病也算是现代人的常见病,在我们专业里更是常见。”
这也是方可以原本打算给出的理由。
方如是点头,确实,即使只是稍微接触,都能感觉到方可以的性格和之前差别太大,不可能完全瞒过妈妈。
两个人又再商量好了一些细节,见方可以始终没有主动的意思,方如是尽量放软语气,但还是有些不自然地道:
“对不起,之前是姐姐错怪你。”
“你不用和我道歉,我没受到伤害。”
“方可以”之前是真的抑郁还是装病,方如是之前的判断是正确还是误解,方可以无权评价。但她既不想平白替人接受,也不想制造莫须有的愧疚。如果方如是和姐弟俩的母亲不介意她现在这个人格,看在这具身体的份上,她不介意去经营这份感情,但这并不代表她愿意占据并接手过去“方可以”的一切。
方如是皱起眉:“是顾桐说的记忆混淆?你,我是说,方可以身上发生的事,你记得多少?”
“如果不确认的话,我恐怕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发生了。”
“能恢复吗?”
“不知道。”
“怎么就……算了,所以你现在能认出我和妈妈吗?”
方可以看她一眼:“认识。”
所以也只是认识而已。
方如是理解了他的言下之意,她叹口气 ,将手中筷子放下,微微正色:“既然如此,那我重新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方如是,你的姐姐,比你大五岁。”
“我脾气不好,和以前的你关系很差,但是,我依然是你姐姐,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
方可以眨眨眼,忽然对这个陌生的世界,第一次产生了些温暖的善意。
“你好,我叫方可以。”
——
姓名:方可以
性别:男(/心理性别:女)
属地:蓝星-21世界(/来自:地球-20世纪)
职业:导演(锁定)
【个人属性】(已同步)
选角:b(你常常对他人评头论足)
导演:e→d(小组作业里的混子忽然醒了)
剧本:c(虽然你无法产出什么好东西,但至少能认出垃圾吧)
调度:e→c(剧组人员纷纷表示,太好了,导演终于说人话了)
审美:c→b(那你审美还挺好的)
表达:e→d(你有一些不坏的想法,但目前只是理论的巨人)
【天赋】
1.女凝:特殊的性别与经历,让你的镜头总带有一分女性的凝视,对特定人群吸引力加成(表达+20%)
【综合评价】d
勉强摆脱了门外汉的糟糕水平,记住了,菜鸟,大多数时候,短板才是决定你作品下限的东西。警惕你的欲|望吧,对初学者而言,灵性与混乱常伴你左右。
当前任务:完成一次拍摄任务(1/1)
已获得导演署名权,获得最终剪辑权,成品已发布,结算倒计时24天。
*
作者有话要说:
[1]參考《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
复健手残+经期,太难了,改得我意识模糊,就这样吧,或者明天醒来就觉得自己写得一比吊糟。
第11章 “快乐”的电影
正式激活系统也好,确诊自己是个“精神病”也好,发现自己穿越到平行世界也好,当事情真的发生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世界不会崩溃,日子还是照过。
不,最后一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对方可以这种内容工作者而言。
这个世界和前世虽然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同位体,但仍然有许多细节的差异。
一路追溯往上,大约是16-17世纪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直接让地球历史上的某个王朝胎死腹中。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在此就略过不表。
在大约对应前世战后对峙的时期,或许是因为科技水平的微妙差别,这个世界爆发了关于意识形态的第三次战争。
有道是,“史家不幸诗家幸”。接踵而至的三次大战,几乎牵连到迄今已知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在此期间不断有大量的思想理论涌现。
作为新生文化传播媒介的影视行业,甫一诞生,就成为了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各方势力的喉舌,被牢牢把持。
直到上世纪下半叶,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的生存竞赛终于引来了“精神空洞症”[2]这一严重后果。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长期的压力和不安中,感官功能发生障碍,退化、麻木,起病者在发病后的极长时间内都与常人无异,极具隐匿性,即使少数患者咨询就诊,也会被当作普通的身心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直到各国军队中成建制地在睡梦中长眠,并且还在以极快地速度传播、感染,停不下的战争机器们,不得不踩下了刹车。
目前研究认为,极度疲倦的社会已经厌倦无休止的斗争,越是封闭、压抑、紧张、重复的环境,越有可能触发空洞症的产生。
空洞者患者还会通过行为中传递的物质信息和精神频率,进一步诱导周围人的情况恶化。军队、工厂、工地是高危区,封闭管理的学校、战区医院、高校研究所、蜂巢式的大集团及跨国企业和中下层政府执行部门等等,患病率则紧随其后。
世界需要治愈心灵的良药。
然而越是如此,却并未有什么真正一劳永逸的解法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的一项调查曾回顾过往的百年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的哲学家都陆续死在第二次至第三次战争初期,然后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断崖式下滑,最后是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者。
战争中的确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却大多没有熬到战后。
几乎所有试图对世界找出解法的尝试,最终全都走向绝望。
没有切实的办法,那也得活下去吧。
于是,战前时代曾昙花一现的享乐主义[1]被当作一个暂时的解法。
只要能确保大多数人的快乐,那便是对社会有益的。
也的确收获了一定成效。
战后的社会各业开始了艰难的复苏,大量高新技术被解锁开放。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直作为宣传渠道的影视行业焕发出了特殊的作用。无论在快速传播、信息传播、情绪感染等方面,影视行业都比单独的文字、绘画、歌曲具有碾压性的优势。
要快乐,简单、轻松、易得、纯粹的快乐。
精神空洞症的飙升趋势刹住了车,在大批量死亡的阵痛过后,终于进入到缓慢震荡下滑的阶段。
然而,近年来,百废待兴的高速发展期逐步退去,世界重新稳定,伤痛还未走远,新一代在享乐主义下长大的年轻人们,却仍然饱受空洞症及多种相关疾病的困扰。甚至连影视制作行业,都在年复一年的“创作快乐”的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
另一种被定为“激素退化症”[3]的疾病从原本空洞症的少数伴随症状被单独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