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上青云 第53节
  太太不看重那个:“范阳卢氏、还有太原顾家都代代有人在朝中为官,还有姻亲门生故旧,随便拉扯一把也能帮他东山再起。”
  她看重另一点:听说范阳卢氏不许子弟纳妾,而且兰哥儿看着眼光清正不似好色之徒,只怕会是个干净清白的好丈夫。
  她没当着老爷面说,但心里想:嫁人不就图个两心相悦吗?这兰哥儿看着倒似是良配。
  等过几天卢兰陵派了小厮上门送来了一篮子做好的驴肉火烧:“先前听姑父提起,正好我指点厨子做了出来,送给大伙儿尝一尝。”
  曦宁本来嫌弃驴肉奇奇怪怪,死活不吃,可闻到身边妹妹们吃得香,便忍不住也掰了一小块送进嘴里。
  烧饼又脆又酥,咬开后酥酥的表皮混合着芝麻粒直往嘴里碎,软烂卤香十足的驴肉一点都不奇怪,口感比牛肉嫩一点,比鹿肉松散一点,也没有任何异味,咸香鲜美,混合着脆饼,很是美味。
  她就也摈弃了一开始的偏见,自己又拿起一个烧饼开吃。
  顾一昭看着好笑,以前看红楼梦评论家说高鹗续书是狗尾续貂,居然让林妹妹吃五香大头菜,可是她们这满院子珠环玉翠的小娘子们,还不是在认真吃驴肉火烧?
  可见世事多有例外。
  “五娘子做什么笑?t”被三娘子敏锐捕捉。
  顾一昭只好扯了个谎:“我想着我们也不好白吃人家的,得回了礼才好。”
  “眼看最后一茬螃蟹就要下市,不如给卢家表哥送几个螃蟹过去?也让他尝尝我们江南名产。”曼宁出主意。
  “谁要吃最后一茬螃蟹,没得寒酸?”曦宁很是嫌弃,“转眼就要过季了,拿这个送人只怕会适得其反,反成了仇。”
  “倒也不会。对我们江南人来说年年吃,自然要挑好时节最好最肥的螃蟹吃,可对表哥那样的外地人来说,恐怕很少能有机会来苏州,也不一定能碰上最合适的吃蟹时节,倒不如给他先尝尝鲜,若是他明年走了,也可少许多遗憾不是?”曼宁慢条斯理解释。
  大家想想果然是这个道理,就叫厨房去准备些螃蟹。
  本来想比着上次螃蟹宴的做法做一桌菜叫人送过去,可是一问才知道兰哥儿已经和弘哥儿去书院学习了,那寻常的螃蟹宴容易变质就送不了了。
  曼宁一思忖:“不如剔除蟹黄熬成蟹黄酱,装瓶给两位大哥送去,正好能就饭吃。”
  顾一昭想起金瓶梅里应伯爵吃螃蟹酿肉那一段,便又吩咐后厨挑选几个个头大的螃蟹,将蟹肉都剔干净,再混合肉末一起酿进蟹壳,外面裹上胡椒姜蒜团粉香油油炸后再泡进酱油调和水里腌一会。这样螃蟹也能保存一天,送过去能让他们吃到。
  “这丫头,听你这么吩咐灶娘,倒听得我怪馋的。”曦宁在旁边听着,“不如叫厨房也做些送我们。”
  大家哈哈笑:“我也正有此意。”
  小娘子们美滋滋又吃了一回螃蟹,曼宁坐在顾一昭旁边,见她拿剔除的螃蟹壳摆牧童农耕图玩,就笑道:“还是海蟹大。”
  “大姐足不出户,怎么知道海蟹?”星宁奇道,其余姐妹好歹小时候还在福建待过,大姐却是一直在太原,哪里知道什么海蟹?
  大姐脸红了,支支吾吾半天:“是在《山海志怪》里看的。”
  大家本来也只是随口闲聊,这件事就揭过不提,反而顾一昭觉得有问题,所以就趁着众人不注意这边的时候,小声问大姐:“大姐,当真是山海志吗?”
  大姐不是会说话的人,脸越发通红,半天才说:“是黄莺儿告诉我的。”
  黄莺儿来时仰鹤白还没走到海边呢!
  顾一昭狐疑。
  大姐就更慌张了,扯着顾一昭到门外散黄酒,小声跟她说:“是黄莺儿捎来的信。”
  写信?
  寄信的人除了仰鹤白还能有谁,这不是两人私相授受吗?!
  顾一昭吃了大惊。
  要知道大姐平日里循规蹈矩,几个姐妹里谁与外男私相授受都不会是她!
  可偏偏就是爹娘眼里最乖巧的大姐,做出了这样子的事。
  她严肃起来,也顾不上吃螃蟹了,拉着大姐就往青筠阁走,要去亲眼看看两人的信件。
  “没写什么。”曼宁见妹妹脸色不好,赶紧跟她解释,“就是路上见闻……奇闻轶事,没什么别的,连一句问候都没有!”
  她一叠声保证,索性带着五妹去了青筠阁,屏退了丫鬟,锁住房门,才将自己偷偷藏在梳妆台里的信件拿给她审阅。
  顾一昭拿出前世审公文的工作态度一一审核……
  还好。
  没有什么出格的内容。
  仰鹤白的信件说是信,倒不如说是散文,既没有称呼,也没有问候,也没有寒暄,更没有落款。
  比如这封吧,上来就是:
  “今日到达某某郡,猿猴偷我船上果,
  吾大怒,
  拔剑欲追,
  猴亦怒,掷果反击,
  躲不及,头上落大包。
  呜呼哀哉,又丢果又丢人!”
  下面还配了一个猴子打人的简笔画,小人头上有个硕大的红包。
  全部类似这样的风格,写满了自己的旅途见闻。
  要不是曼宁说这是仰鹤白一封一封寄过来的,顾一昭肯定以为是黄莺儿偷了仰鹤白的旅行日记。
  看到没有任何男女之思,甚至连一句问安都没有,顾一昭便放下了心,古代闺中寂寞,大姐喜欢看仰鹤白的日记大概类似后世人看旅游博主vlog,主打一个解闷放松,寄托自己“身不在路上,就让心在路上”的惆怅。
  这么想着,倒也没必要着急,譬如后世男生和女生玩到一起,总不能说他们就是在早恋吧?
  便点点头:“也罢,大姐自己有分寸,我就不干涉了。”
  惹得曼宁捂嘴笑:“你才多大的人,说起话来倒像个老夫子。”
  *
  书院里,顾温弘和卢兰陵收到了螃蟹,围着准备吃。
  “好香的滋味!”门外踏进来李宾,吸吸鼻子嚷嚷,“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哪里巧了?我倒看你那眼珠子就一直盯着弘哥儿呢。”赵飞鸾也跟着进来,他平日里有什么疑难功课就会来书院请假夫子,日子久了,也与李宾熟悉了。
  李宾对这样的调侃毫不在意,只一心盯着食盒里的螃蟹:“好香的螃蟹香,快让我尝尝。”
  一边跟赵飞鸾介绍:“弘哥儿家里养着好厨子。”
  “这回可不是厨子,是我家人,……家人想出来的……新奇做法。”弘哥儿磕磕巴巴。
  他一说家人,李宾就猜到是妹妹,不过他很佩服弘哥儿这样维护家人的性子,也不揭穿,只是飞快徒手捞起一个螃蟹:“先吃为敬!”
  *
  进了冬月又开始忙活。
  各家铺子又来盘账,各处亲戚们所送的年礼也一车车上门。
  顾一昭与姐妹们忙得晕头转向:太原老家、各位叔伯、姑母、崔氏娘家、卢家……,数不清的亲戚。
  今年还多了几家:乡君从岭南送来福橘、萧辰和仰鹤白从海边送来土产、李盐运使家、归华堂邓家……
  李宾还独自上门送了份节礼:自称平日里多受弘哥儿照顾,所以年底得好好酬谢顾家。
  惹得太太好奇:“怎么个照顾法?”等仆从告诉她是因为李家公子常来分吃弘哥儿吃食时,太太就忍俊不禁:“以后家里给弘哥儿和兰哥儿送吃食时,独自给李公子也带一份。”
  顾一昭忙着府上的事,自己的铺子也该盘账了。
  她这小铺子开了三个月,却小小赚了一笔钱,盘账时盘出盈利八十两!
  对富人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一穷二白的顾一昭而言,这却是一笔巨款了。
  她便给边安和高大义一人包了个十两银子的红封:“这是年终的奖励,你们可别嫌少。”
  待看到红封里是十两银票时,两人齐齐变了脸色,坚决不少:“这也太高了些!”
  要知道顾家小姐的月例银子也就二两银子,府上能干的大管事才能拿十两银子的赏钱,可那也是高升那种级别的。
  “收着吧,以后要做的事情还多了,都是用得上你们的地方。”顾一昭笑眯眯,“年底也没什么事了,你们也早点关门,好好过个好年。”
  本来她就是冷衙门,不做好员工福利和员工休假,还让员工指望什么呢?
  边安和高大义面露感激:“多谢小姐。”
  他们更觉自己这回是找对了主家。
  顾一昭吩咐要锁门休息,他们却没听,一个仍旧看铺子,年底别人都关门去过年,他开着铺子,万一能遇到合适的买家呢?那岂不是又能替五娘子赚一笔?
  一个则去了附近乡下,将自己领到的奖金拿来收购些木耳、香菇、野鸡这样的土物,随后按照店里生意往来的单子给过去那些生意伙伴分别送到府上去。
  理由也冠冕堂皇:“过去一年承蒙照顾,还请您不要嫌弃我节礼微薄。”
  对方跟顾一昭店铺做生意才一次,居然得了节礼,所以对这家店铺的印象变得格外好:“下回若有生意还记着你们。”
  四姨娘帮顾一昭算账:“三个月80两,一年岂不是能赚320两?那岂不是发了?”
  300两也足够支撑一个中等富户人家的生活了。
  顾一昭摇摇头:“娘怎么只算盈利不算成本?铺子赁金不要钱吗?还有进货成本,还有压货成本……”都是要花钱的地方。
  再者掮客生意也很难长久,毕竟这生意一本万利,轻资产重利润,人人都会眼红。
  她也全靠是知府女儿才能不受地头蛇敲诈,否则早就有本地根深蒂固的大家族盯上了。
  在农业社会要想长久安稳赚钱,还是得买地做地主。
  她将80两送进了自己的钱匣子:“等以后我寻着机会,我们娘俩私下里买些田产,这样才算来得稳定。”
  “可挂在谁名下呢?”四姨娘纳闷,“我自然是不行,我自己还是卖身与顾家,你呢不可能越过老爷太太拿户籍册,田产又不比铺子能挂在仆从名下,毕竟铺子由仆从出面租下,你不交下月赁金奴仆就没办法吞没。田产可是能侵占的!”
  顾一昭安慰她:“总归日子还长,我们寻着机会总能买。”。
  “总归我家昭姐儿厉害,小小年纪就赚了这么多钱!”四t姨娘将烦恼转瞬抛之脑后,“若不是投胎到我肚子里,你就是王妃也做的!”
  眼看着铺子、盘账的事情告一段落,日子也正式进入了腊月。
  腊月里各处采买,开始准备年货过年,又忙了起来。
  好在采买都有惯例,年货也都是按照往年旧例,所以姐妹们又小小的清闲了几天。
  到底是半大小娘子,玩心还未褪去,一闲下来就提议:“不如我们结社?”
  大明时江南一带女子有结社的风潮,大家谈禅好道,以为风潮。1,类似现代的斜杠青年。都喜欢彰显自己还有风雅的一面。
  这股风潮也吹到闺中小娘子身上,曦宁先举手:“结个诗社”,她诗写得好,星宁想:“组个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