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上青云 第52节
她不由得感谢幸亏自己穿越到了深宅大院,否则要是穿越成了官员,只怕第一个冬天就会稀里糊涂脑袋落地。
太太最怕冷,所以做了几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氅衣,几件海龙皮排褂。
女儿们也跟着做了几件狐狸皮的,有被称作“乌云豹”的沙湖皮,有赤狐皮,白狐皮,各个挑选自己所爱的颜色。
大姐选了纯白,曦宁最爱大红,选了赤狐皮,顾一昭默默摇摇头:“我还是算了。”她穿不惯皮草,用棉衣御寒就行。
“真是土包子,什么都没见过。”顾一昭挤走了二姨娘,四娘子心中不忿,可她毫无办法,只能心里偷偷骂骂出出气。
小娘子们正围着绣娘叽叽喳喳做衣衫,就听外面通禀:“外头来了个客人。”
太太将顾一昭叫过去,小声告诉她:“这是范阳卢氏的子弟,听说颇有出息,是你大姐舅家表哥,你祖母来过信,说范阳卢家想让曼姐儿嫁过去。”
范阳卢氏和太原顾氏当年结下了姻亲,本以为就此能联手,谁知卢家小娘子嫁进来没多久就被老爷气死。
两家也就关系冷淡了许多年,如今愿意重提婚事,是想重修旧好的意思。
“范阳卢氏一贯就很照顾弘哥儿和曼姐儿两个外甥,如今提起婚事,想要将曼姐儿嫁过去。”太太觉得这是一门好亲事,“虽然我不应该多掺和曼姐儿的婚事,但能嫁进一贯爱护她的亲舅舅家,人生也顺遂。”
听说舅舅温和,舅母慈爱,都很疼曼宁,先前曼宁在太原时他们时不时就打发人送了节礼过去,一年不断,常常才收了中秋的礼冬至的礼就又上门了,要不是如今在苏州,怕打了太太的脸,只怕节礼还是不断。
顾一昭不知道说什么。难道说我看仰鹤白很喜欢姐姐?
何况仰鹤白并没有表示过他的感情,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少年心事罢了。
便只能沉默。
【作者有话说】
来啦[比心]
第39章
“曼姐儿这孩子幼时丧母,也算是个命苦的,只盼着这门婚事能结好点,让她后面过得平顺些。”太太跟顾一昭絮叨,“就由你带着你几个姐妹来安排给卢氏的接风宴和住行之事,你可愿意?”
太太的心态,一方面是想款待卢家,让曼宁未来婆家看看顾家财势,不敢轻慢曼宁;一方面也是想让卢家看看,她作为继室持家有道。有一种微妙的不想让前妻的娘家示弱的心情。
可如今她四月就要生,哪里来的精力主持这些事?便都交给了顾一昭。
顾一昭自然愿意:“母亲放心,我一定准备齐全,不叫我们家在范阳卢氏前头丢人。”
她便和诸姐妹几个先去安排卢家的住所,卢家人是亲戚,自然要住在顾府,不能上外头的同乡会馆、驿站去住宿,否则让人嘲笑顾家。
这倒好安排,顾家房子多得是,就将外院老爷书房隔壁的院落专门布置一番,这本就是给贵宾准备的客房,只要请仆人洒扫,再准备些新晾晒好的褥子枕头进去就好。
这点大姐倒很有经验,开口道:“上回我们在正午日头下面晒被褥,这回也一样就好。”
惹得姐妹们都笑,曦宁胆子大打趣道:“大姐的表哥怎么这么好的待遇?”
大家都笑,大姐也笑:“曦宁这张嘴啊!”。
顾一昭留意打量大姐,却见她神色坦荡,并无恋爱时的害羞,便知大姐对卢家表哥坦坦荡荡,没有半点男女之思。
顾一昭摇摇头。
准备好了住所,大家便去布置接风宴,曦宁自然是又负责摆盘这些,三娘子和四娘子分别从库房监督着搬运碗碟和桌椅,顾一昭拟定菜单:“表哥是范阳人,不如做些范阳菜上去?”
“他是范阳人,苏州的厨子做得再好也比不过范阳本地厨子地道,不如给他做些苏州菜,也让他尝尝江南特色。”曼宁摇头。
“我倒觉得五姐说得有道理,”六娘子在旁边插话,“有人口味固定,就是喜欢家乡味,他这一路也走了几个月,都没有吃到过家乡菜,不如给他加那么一两道家乡菜,也显得我们待客花了心思。”
就此说好,曼宁张罗着叫李贵媳妇做江南菜,顾一昭传了外面管事叫去外头范阳同乡会馆请了厨子过来掌勺,做两三道范阳菜。
因着是亲眷,所以小娘子们没有回避,顾家全家一起在听松堂的正院里见亲戚。
范阳卢家表哥卢兰陵是书生风格,头戴纶巾,身穿书生斓杉,腰间挂一方汉白玉玉佩,长相不算出众,但气质很是文质彬彬。
他开口也极有礼貌,上来就给老爷、太太请安行礼,恭敬如自家子侄。太太本来还担心卢家想给续弦下马威而忐忑,此时也打消疑惑多了几分亲近:“好孩子,这一路风餐露宿,想必很是吃了一番苦头。”
“不算奔波。”卢兰陵一笑,风清云朗,“坐船沿着京杭大运河顺流直下就好,只不过有些晕船,如今下了船还觉得脚底下地在转。”
顾介甫爽朗笑:“我们北人是坐不惯船。”,又给他引荐顾家少爷并各位小娘子。
卢兰陵很有风度,眼不斜视,认真行礼,还给大家都带了礼物,什么金银细丝编织的花丝镶嵌小玩意儿、剪纸、定窑白釉的挂件之类,每个人都没落下,连在襁褓中的八、九娘子两位都有礼可拿。
再加上他带来范阳卢氏送了一船节礼,有香肠、月饼、金丝挂毯、涿州贡米等种种范阳特产,让顾介甫很是开怀。当年他因为前头妻子病逝的事与妻兄家结仇,两家这么多年一直淡淡,没想到这回对方拿出了要重修旧好的架势,让他心头一松。
眼看到饭点,郑妈妈相请诸人去外面花厅吃接风宴,男女分桌,中隔镂空屏风,既能男女不同席也方便互相听见动静。
卢兰陵看见饭菜后就赶紧又道谢:“谢谢姑父、姑母盛情款待。居然还特意做了我们范阳的美食。”
顾介甫一愣,看看饭桌,笑了:“你谢错了人,这菜肴是你几个表妹准备的。她们如今跟着你姑母学管家,正好你姑母身子不方便,便由她们代为处理家事。”
既让卢兰陵知道这是表妹准备的,又点明事出有因不得已才让表妹上操持,并不是上赶着讨好他。
要嫁女儿就要矜持些端着,不能让他觉得自家女儿好打发。
卢兰陵红了耳尖,赶紧起身又冲屏风那头作揖:“多谢姑母,多谢表妹。”
惹得大家吃吃笑。
他的脸就更红了。
“好了好了。”顾介甫打圆场,“别取笑你们表哥了,正经吃饭才好。”
餐桌上除了冬笋腌笃鲜、四季烤麸、马兰头香干、爆炒河虾仁这样的地道江南菜,还有焖酥鱼、焦烙炸、督亢面这样的范阳美食。
卢兰陵小心尝着菜式。
四季烤麸甜中带酱,微微发甜的口感正好与烤麸弹牙的口感相配合,很是独特。
马兰头季节明明已过,却不知顾家哪里寻来的新鲜马兰头,剁成嫩绿碎末与香干翻炒,香干外表坚韧呈现淡黄色,里头的豆干却是嫩白色,吃着很软,这种外硬里嫩的口感将将好,而且香干还带着淡淡的卤香,想必单吃香干都能很香。
旁边的弘哥儿点点头:“江南百姓有时会打个t一角子的酒,顺带买一条香干,切成块,慢慢一片一片用手指拈着吃,再就上小酒,很是惬意。”,老爷给他找的新郎中不错,也能叫他说话慢慢连贯了。
卢兰陵很向往:“原来诗词里说的江南果然富庶适意。”
两人还约定了要是遇上休沐日子要一同去街巷河边喝酒就香干。
太太再屏风那边听见了笑:“饮酒可要适量,带叫老爷找个可靠仆从带着你们。”,又将一些喝多了睡在河岸不小心一翻身掉进河里的事告诉他们:“千万要小心。”
卢兰陵见弘哥儿被训诫并没有不开心,反而认真点头应下:“是,母亲,我会带好兰哥儿的。”,便知道太太作为后母并没有苛责表弟表妹,而且当后母的能直接管束训诫继子,本就说明大家相处很是和睦。
不然有的继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绝不会出言干涉继子半点,就怕不小心担个罪名多做多错,这种人倒不坏,比那样苛责继子的后妈好,就是很难让继子生出亲近之心。
有的继子则是一味反叛,不管继母说什么都对着干,叛逆至极。
像顾家这样母子相合的倒是少数。
卢兰陵便在心里点头,寻思着写信给家里时要点明这一点,也好叫家里放心。
家里对顾介甫很有意见,要不是这回事出有因绝不会这么热情上门,而这么热情,也是因为,因为……
卢兰陵想起了刚才见面时那一堆小娘子银铃一般的笑声,就忍不住脸红,他赶紧岔开思路,去夹一筷子河虾吃。
爆炒河虾仁是另外一种风味,小小的河虾捞出来后用清水泡洗干净,再晾干水分下油锅爆炒,宽油大火,翻几番就捞出锅,小河虾本身已经被炸得通红,外皮有时还会带点微焦的褐黄,吃一口进嘴,脆脆外皮根本不用褪出来,直接咬开就能吃,里头的虾肉又紧实又嫩,吃完后满嘴香味,让人觉得是在吃零嘴一样停不下来。
卢兰陵和弘哥儿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他们眼神在说:“等去喝酒时还要买一盘河虾仁下酒!”,只不过碍于大人在场,便都只是互相心照不宣点点头。
卢兰陵的筷子最后才往范阳菜上夹,或许是近乡情怯,寄托的情感越多就越不敢吃,生怕失望。
不过吃了一口焖酥鱼之后,他眼前一亮!
鱼肉是先下锅油炸后再加了大酱等各种调料焖煮,俗话说千炖豆腐百炖鱼,这鱼不知道炖了许久,但还是保留了该有的形状,吃一口油炸外皮经过酱汁浸泡后已经变软,柔韧中吸满了汤汁,满口咸香,里头的鱼肉却是嫩嫩的,还因为长时间的焖煮增加了大酱特有的复合咸香滋味,很是上瘾,而且里面的大鱼骨经过油炸后也是软烂一片,一咬脆脆的能入口。
边上一盘脆脆的涿州烧饼可供搭配,拿起焦黄小饼,掰开一块,上面雪白的芝麻粒簌簌掉落,吃进嘴里,又脆又酥,还夹杂着芝麻的香气,热气腾腾就往嘴里窜,简直神仙不换!
焦烙炸则吃起来外焦里嫩,还有绿豆特有的清香。督亢面则小小猫耳状卧在小碗里,碗里放了绿绿的荆芥、脆脆的小芹菜末、金黄的蛋丝,和浓厚的猪五花肉丁、木耳等炒成的浇头。卢兰陵吃完了整整两碗。
饭后他很是感谢顾家,抱拳又谢:“多谢姑父姑母表妹们准备,这些范阳菜真是地道。”,古代又不像现代,各地都有各种外地美食,离家多远的游子都能找到老家口味,像卢兰陵他们在外地奔波好几个月动辄半年,有时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家乡味道,就是想念这一口味道。
宾客尽欢,顾介甫很满意:“下回叫他们给你做卤煮、驴肉火烧,还能再尝尝。”,太太也觉面上有光。
曦宁在屏风那头脆生生答:“这是范阳同乡会馆的厨子所做,大哥你可以带着表哥去范阳会馆寻他做来尝尝。”
话是对弘哥儿所说,话头却是接的卢兰陵的话头,所以卢兰陵又想道谢,可又不好开口,只好冲着屏风那头抱手作揖,惹得大家又笑。
太太这才嗔怪:“快别淘气嘲笑你们表哥。以后他要长住呢,哪里经得住你们这么调笑?”
长住?
小娘子们纳闷。
“忘说了,卢家表哥要在这里的书院入学,跟弘哥做同窗,到他考举人为止。”顾介甫宣布了这个消息。
顾一昭见太太神色如常,便知她也知道这消息。
想一想江南文风胜过北地,苏州书院又声名远播,想必卢家送儿子过来读书也是正常。
而且不是想娶曼宁进门做媳妇吗?正好将卢兰陵放在老爷太太跟前,让他们好好考察一番准女婿,也方便曼宁与卢兰陵培养感情,还真是一举多得。
小娘子们没想到这么深远,都顾着惊叹:“原来表哥已经是秀才了!”
“回头跟元风吹吹,不单单是她哥哥是秀才,我们也有个表哥是秀才!”,曼宁争强好胜,满脑子都在兴奋盘算跟小伙伴攀比。
“驴肉是什么?也能吃吗?”,七娘子咽口水,关注点都在驴肉火烧上。
顾一昭扶额:四姨娘莫非是有什么奇特的传染技巧?居然能将身边的人一个两个都感染成吃货?
卢兰陵就赶紧站起来,又拱手作揖:“哪里哪里,不敢当,不过是寻常功名,”,安抚了一下旁边站着忐忑不安的白丁顾温弘。
还承诺“我们范阳有句话叫做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到时候我指点同乡会馆的厨子做好,给家里送过来。”
家里人对这位卢家小郎印象都不错。
送走他之后,顾介甫私下里跟崔氏聊起,很满意卢兰陵:“范阳卢氏很看重顾家,听说她们第一次上门提起此事时,娘还不乐意,毕竟曼姐儿是她一个人养大的,难免就想把她说回自己娘家。卢家为表诚意,就提出让卢家小儿郎一路跋涉到苏州,说是让我看看。还让他在这里读书,说正好让曼宁也瞧瞧。”
“我看完也觉得还不错:看他身形周正,最主要的是性情温和……”太太也有了几分相女婿的欢喜。
她忍不住多说一句:“两个人都是温吞性格,以后吵架都吵不起来,你冲我作揖,我冲你行礼……”
想起那副相敬如宾的场面,两夫妻就忍不住齐齐笑。
“我安排他在书院入读,这段日子正好再看看他的性子。”顾介甫做了决定,正好看看是否那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是装出来的……
“15岁就已经是秀才,为人做事又很有书生气质……”太太很满意,“我之前想给曦宁说下赵通判儿子,若是婚事能成,姐妹俩嫁的人倒大相径庭。”
“也不完全一样。通判家家底厚,范阳卢氏名头虽大,但绵延数代到今天之后倒不够殷实。”顾介甫很清楚,“再者,兰哥儿看着温吞不像是心黑手辣的做官料子,鸾哥儿比起他要更入世些。以后做起官来说不定鸾哥儿爬得快……”
这就是政客的老辣眼光了:赵飞鸾除了读书之外还多了丝情商,入仕后处理公文、与上司关系、与属地世家大族、同僚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会更得心应手,而当官可不是单看政绩,反而更看重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兰哥儿若做官,肯定是百姓送万民伞给他立生祠的绝世大清官,可是这样的人,要升职就麻烦了些,按照顾介甫的经验,这种同僚若是运气不好,可能落个在边远穷县当一辈子穷县令的下场。
太太最怕冷,所以做了几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氅衣,几件海龙皮排褂。
女儿们也跟着做了几件狐狸皮的,有被称作“乌云豹”的沙湖皮,有赤狐皮,白狐皮,各个挑选自己所爱的颜色。
大姐选了纯白,曦宁最爱大红,选了赤狐皮,顾一昭默默摇摇头:“我还是算了。”她穿不惯皮草,用棉衣御寒就行。
“真是土包子,什么都没见过。”顾一昭挤走了二姨娘,四娘子心中不忿,可她毫无办法,只能心里偷偷骂骂出出气。
小娘子们正围着绣娘叽叽喳喳做衣衫,就听外面通禀:“外头来了个客人。”
太太将顾一昭叫过去,小声告诉她:“这是范阳卢氏的子弟,听说颇有出息,是你大姐舅家表哥,你祖母来过信,说范阳卢家想让曼姐儿嫁过去。”
范阳卢氏和太原顾氏当年结下了姻亲,本以为就此能联手,谁知卢家小娘子嫁进来没多久就被老爷气死。
两家也就关系冷淡了许多年,如今愿意重提婚事,是想重修旧好的意思。
“范阳卢氏一贯就很照顾弘哥儿和曼姐儿两个外甥,如今提起婚事,想要将曼姐儿嫁过去。”太太觉得这是一门好亲事,“虽然我不应该多掺和曼姐儿的婚事,但能嫁进一贯爱护她的亲舅舅家,人生也顺遂。”
听说舅舅温和,舅母慈爱,都很疼曼宁,先前曼宁在太原时他们时不时就打发人送了节礼过去,一年不断,常常才收了中秋的礼冬至的礼就又上门了,要不是如今在苏州,怕打了太太的脸,只怕节礼还是不断。
顾一昭不知道说什么。难道说我看仰鹤白很喜欢姐姐?
何况仰鹤白并没有表示过他的感情,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少年心事罢了。
便只能沉默。
【作者有话说】
来啦[比心]
第39章
“曼姐儿这孩子幼时丧母,也算是个命苦的,只盼着这门婚事能结好点,让她后面过得平顺些。”太太跟顾一昭絮叨,“就由你带着你几个姐妹来安排给卢氏的接风宴和住行之事,你可愿意?”
太太的心态,一方面是想款待卢家,让曼宁未来婆家看看顾家财势,不敢轻慢曼宁;一方面也是想让卢家看看,她作为继室持家有道。有一种微妙的不想让前妻的娘家示弱的心情。
可如今她四月就要生,哪里来的精力主持这些事?便都交给了顾一昭。
顾一昭自然愿意:“母亲放心,我一定准备齐全,不叫我们家在范阳卢氏前头丢人。”
她便和诸姐妹几个先去安排卢家的住所,卢家人是亲戚,自然要住在顾府,不能上外头的同乡会馆、驿站去住宿,否则让人嘲笑顾家。
这倒好安排,顾家房子多得是,就将外院老爷书房隔壁的院落专门布置一番,这本就是给贵宾准备的客房,只要请仆人洒扫,再准备些新晾晒好的褥子枕头进去就好。
这点大姐倒很有经验,开口道:“上回我们在正午日头下面晒被褥,这回也一样就好。”
惹得姐妹们都笑,曦宁胆子大打趣道:“大姐的表哥怎么这么好的待遇?”
大家都笑,大姐也笑:“曦宁这张嘴啊!”。
顾一昭留意打量大姐,却见她神色坦荡,并无恋爱时的害羞,便知大姐对卢家表哥坦坦荡荡,没有半点男女之思。
顾一昭摇摇头。
准备好了住所,大家便去布置接风宴,曦宁自然是又负责摆盘这些,三娘子和四娘子分别从库房监督着搬运碗碟和桌椅,顾一昭拟定菜单:“表哥是范阳人,不如做些范阳菜上去?”
“他是范阳人,苏州的厨子做得再好也比不过范阳本地厨子地道,不如给他做些苏州菜,也让他尝尝江南特色。”曼宁摇头。
“我倒觉得五姐说得有道理,”六娘子在旁边插话,“有人口味固定,就是喜欢家乡味,他这一路也走了几个月,都没有吃到过家乡菜,不如给他加那么一两道家乡菜,也显得我们待客花了心思。”
就此说好,曼宁张罗着叫李贵媳妇做江南菜,顾一昭传了外面管事叫去外头范阳同乡会馆请了厨子过来掌勺,做两三道范阳菜。
因着是亲眷,所以小娘子们没有回避,顾家全家一起在听松堂的正院里见亲戚。
范阳卢家表哥卢兰陵是书生风格,头戴纶巾,身穿书生斓杉,腰间挂一方汉白玉玉佩,长相不算出众,但气质很是文质彬彬。
他开口也极有礼貌,上来就给老爷、太太请安行礼,恭敬如自家子侄。太太本来还担心卢家想给续弦下马威而忐忑,此时也打消疑惑多了几分亲近:“好孩子,这一路风餐露宿,想必很是吃了一番苦头。”
“不算奔波。”卢兰陵一笑,风清云朗,“坐船沿着京杭大运河顺流直下就好,只不过有些晕船,如今下了船还觉得脚底下地在转。”
顾介甫爽朗笑:“我们北人是坐不惯船。”,又给他引荐顾家少爷并各位小娘子。
卢兰陵很有风度,眼不斜视,认真行礼,还给大家都带了礼物,什么金银细丝编织的花丝镶嵌小玩意儿、剪纸、定窑白釉的挂件之类,每个人都没落下,连在襁褓中的八、九娘子两位都有礼可拿。
再加上他带来范阳卢氏送了一船节礼,有香肠、月饼、金丝挂毯、涿州贡米等种种范阳特产,让顾介甫很是开怀。当年他因为前头妻子病逝的事与妻兄家结仇,两家这么多年一直淡淡,没想到这回对方拿出了要重修旧好的架势,让他心头一松。
眼看到饭点,郑妈妈相请诸人去外面花厅吃接风宴,男女分桌,中隔镂空屏风,既能男女不同席也方便互相听见动静。
卢兰陵看见饭菜后就赶紧又道谢:“谢谢姑父、姑母盛情款待。居然还特意做了我们范阳的美食。”
顾介甫一愣,看看饭桌,笑了:“你谢错了人,这菜肴是你几个表妹准备的。她们如今跟着你姑母学管家,正好你姑母身子不方便,便由她们代为处理家事。”
既让卢兰陵知道这是表妹准备的,又点明事出有因不得已才让表妹上操持,并不是上赶着讨好他。
要嫁女儿就要矜持些端着,不能让他觉得自家女儿好打发。
卢兰陵红了耳尖,赶紧起身又冲屏风那头作揖:“多谢姑母,多谢表妹。”
惹得大家吃吃笑。
他的脸就更红了。
“好了好了。”顾介甫打圆场,“别取笑你们表哥了,正经吃饭才好。”
餐桌上除了冬笋腌笃鲜、四季烤麸、马兰头香干、爆炒河虾仁这样的地道江南菜,还有焖酥鱼、焦烙炸、督亢面这样的范阳美食。
卢兰陵小心尝着菜式。
四季烤麸甜中带酱,微微发甜的口感正好与烤麸弹牙的口感相配合,很是独特。
马兰头季节明明已过,却不知顾家哪里寻来的新鲜马兰头,剁成嫩绿碎末与香干翻炒,香干外表坚韧呈现淡黄色,里头的豆干却是嫩白色,吃着很软,这种外硬里嫩的口感将将好,而且香干还带着淡淡的卤香,想必单吃香干都能很香。
旁边的弘哥儿点点头:“江南百姓有时会打个t一角子的酒,顺带买一条香干,切成块,慢慢一片一片用手指拈着吃,再就上小酒,很是惬意。”,老爷给他找的新郎中不错,也能叫他说话慢慢连贯了。
卢兰陵很向往:“原来诗词里说的江南果然富庶适意。”
两人还约定了要是遇上休沐日子要一同去街巷河边喝酒就香干。
太太再屏风那边听见了笑:“饮酒可要适量,带叫老爷找个可靠仆从带着你们。”,又将一些喝多了睡在河岸不小心一翻身掉进河里的事告诉他们:“千万要小心。”
卢兰陵见弘哥儿被训诫并没有不开心,反而认真点头应下:“是,母亲,我会带好兰哥儿的。”,便知道太太作为后母并没有苛责表弟表妹,而且当后母的能直接管束训诫继子,本就说明大家相处很是和睦。
不然有的继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绝不会出言干涉继子半点,就怕不小心担个罪名多做多错,这种人倒不坏,比那样苛责继子的后妈好,就是很难让继子生出亲近之心。
有的继子则是一味反叛,不管继母说什么都对着干,叛逆至极。
像顾家这样母子相合的倒是少数。
卢兰陵便在心里点头,寻思着写信给家里时要点明这一点,也好叫家里放心。
家里对顾介甫很有意见,要不是这回事出有因绝不会这么热情上门,而这么热情,也是因为,因为……
卢兰陵想起了刚才见面时那一堆小娘子银铃一般的笑声,就忍不住脸红,他赶紧岔开思路,去夹一筷子河虾吃。
爆炒河虾仁是另外一种风味,小小的河虾捞出来后用清水泡洗干净,再晾干水分下油锅爆炒,宽油大火,翻几番就捞出锅,小河虾本身已经被炸得通红,外皮有时还会带点微焦的褐黄,吃一口进嘴,脆脆外皮根本不用褪出来,直接咬开就能吃,里头的虾肉又紧实又嫩,吃完后满嘴香味,让人觉得是在吃零嘴一样停不下来。
卢兰陵和弘哥儿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他们眼神在说:“等去喝酒时还要买一盘河虾仁下酒!”,只不过碍于大人在场,便都只是互相心照不宣点点头。
卢兰陵的筷子最后才往范阳菜上夹,或许是近乡情怯,寄托的情感越多就越不敢吃,生怕失望。
不过吃了一口焖酥鱼之后,他眼前一亮!
鱼肉是先下锅油炸后再加了大酱等各种调料焖煮,俗话说千炖豆腐百炖鱼,这鱼不知道炖了许久,但还是保留了该有的形状,吃一口油炸外皮经过酱汁浸泡后已经变软,柔韧中吸满了汤汁,满口咸香,里头的鱼肉却是嫩嫩的,还因为长时间的焖煮增加了大酱特有的复合咸香滋味,很是上瘾,而且里面的大鱼骨经过油炸后也是软烂一片,一咬脆脆的能入口。
边上一盘脆脆的涿州烧饼可供搭配,拿起焦黄小饼,掰开一块,上面雪白的芝麻粒簌簌掉落,吃进嘴里,又脆又酥,还夹杂着芝麻的香气,热气腾腾就往嘴里窜,简直神仙不换!
焦烙炸则吃起来外焦里嫩,还有绿豆特有的清香。督亢面则小小猫耳状卧在小碗里,碗里放了绿绿的荆芥、脆脆的小芹菜末、金黄的蛋丝,和浓厚的猪五花肉丁、木耳等炒成的浇头。卢兰陵吃完了整整两碗。
饭后他很是感谢顾家,抱拳又谢:“多谢姑父姑母表妹们准备,这些范阳菜真是地道。”,古代又不像现代,各地都有各种外地美食,离家多远的游子都能找到老家口味,像卢兰陵他们在外地奔波好几个月动辄半年,有时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家乡味道,就是想念这一口味道。
宾客尽欢,顾介甫很满意:“下回叫他们给你做卤煮、驴肉火烧,还能再尝尝。”,太太也觉面上有光。
曦宁在屏风那头脆生生答:“这是范阳同乡会馆的厨子所做,大哥你可以带着表哥去范阳会馆寻他做来尝尝。”
话是对弘哥儿所说,话头却是接的卢兰陵的话头,所以卢兰陵又想道谢,可又不好开口,只好冲着屏风那头抱手作揖,惹得大家又笑。
太太这才嗔怪:“快别淘气嘲笑你们表哥。以后他要长住呢,哪里经得住你们这么调笑?”
长住?
小娘子们纳闷。
“忘说了,卢家表哥要在这里的书院入学,跟弘哥做同窗,到他考举人为止。”顾介甫宣布了这个消息。
顾一昭见太太神色如常,便知她也知道这消息。
想一想江南文风胜过北地,苏州书院又声名远播,想必卢家送儿子过来读书也是正常。
而且不是想娶曼宁进门做媳妇吗?正好将卢兰陵放在老爷太太跟前,让他们好好考察一番准女婿,也方便曼宁与卢兰陵培养感情,还真是一举多得。
小娘子们没想到这么深远,都顾着惊叹:“原来表哥已经是秀才了!”
“回头跟元风吹吹,不单单是她哥哥是秀才,我们也有个表哥是秀才!”,曼宁争强好胜,满脑子都在兴奋盘算跟小伙伴攀比。
“驴肉是什么?也能吃吗?”,七娘子咽口水,关注点都在驴肉火烧上。
顾一昭扶额:四姨娘莫非是有什么奇特的传染技巧?居然能将身边的人一个两个都感染成吃货?
卢兰陵就赶紧站起来,又拱手作揖:“哪里哪里,不敢当,不过是寻常功名,”,安抚了一下旁边站着忐忑不安的白丁顾温弘。
还承诺“我们范阳有句话叫做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到时候我指点同乡会馆的厨子做好,给家里送过来。”
家里人对这位卢家小郎印象都不错。
送走他之后,顾介甫私下里跟崔氏聊起,很满意卢兰陵:“范阳卢氏很看重顾家,听说她们第一次上门提起此事时,娘还不乐意,毕竟曼姐儿是她一个人养大的,难免就想把她说回自己娘家。卢家为表诚意,就提出让卢家小儿郎一路跋涉到苏州,说是让我看看。还让他在这里读书,说正好让曼宁也瞧瞧。”
“我看完也觉得还不错:看他身形周正,最主要的是性情温和……”太太也有了几分相女婿的欢喜。
她忍不住多说一句:“两个人都是温吞性格,以后吵架都吵不起来,你冲我作揖,我冲你行礼……”
想起那副相敬如宾的场面,两夫妻就忍不住齐齐笑。
“我安排他在书院入读,这段日子正好再看看他的性子。”顾介甫做了决定,正好看看是否那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是装出来的……
“15岁就已经是秀才,为人做事又很有书生气质……”太太很满意,“我之前想给曦宁说下赵通判儿子,若是婚事能成,姐妹俩嫁的人倒大相径庭。”
“也不完全一样。通判家家底厚,范阳卢氏名头虽大,但绵延数代到今天之后倒不够殷实。”顾介甫很清楚,“再者,兰哥儿看着温吞不像是心黑手辣的做官料子,鸾哥儿比起他要更入世些。以后做起官来说不定鸾哥儿爬得快……”
这就是政客的老辣眼光了:赵飞鸾除了读书之外还多了丝情商,入仕后处理公文、与上司关系、与属地世家大族、同僚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会更得心应手,而当官可不是单看政绩,反而更看重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兰哥儿若做官,肯定是百姓送万民伞给他立生祠的绝世大清官,可是这样的人,要升职就麻烦了些,按照顾介甫的经验,这种同僚若是运气不好,可能落个在边远穷县当一辈子穷县令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