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荣华录 第121节
他当时也不过是一行伍出身的王爷,并没有习过帝王之道,也不似如今这般沉着冷静,不懂什么是制衡,什么是蛰伏隐忍,于那时的皇帝来说,凡是怀有异心的,尽快斩草除根就好,手握生杀予夺的权力,又何需对朝臣世家步步妥协?
皇帝不顾朝中请奏立后的谏言,不顾太后和长公主的劝阻,意态坚决地将曹氏软禁起来,直接剑指曹家,意图将其连根拔起,重创世家的气焰。而顾丛炣的战死,边关险些失守,就是世家给皇帝的警醒。
他们用最狠厉的手段,叫皇帝认清了局面——大晋真正的掌权者,还并不是自己。
掌心中有泪珠滚落,皇帝满含沧桑道:“抱歉……你的父亲,死在了朕与世家的博弈之中,但在当时,朕不得不妥协,只能以大局为重,明知因由,却也只能放过曹家。”
“边境不能再乱第二次,朕亦没有第二个顾卿,能为朕死守国门。”
哪怕君王,也有太多的不得已。
是他当初的决断,以致小姑娘自幼无父可怙,无母可恃。皇帝初见顾瑾时只觉怜惜,想着若顾丛炣还活着,定看不得他捧在心尖的女儿被如此欺压,这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才是,往事不可追,他或可为她撑腰,代顾丛炣这个父亲照拂一二,教小姑娘些立身的本事。
他借以师长的身份去靠近,却在不知不觉间动了本不该有的心思,从怜惜与庇佑渐渐转为妄图占有,刚开始尚且能克制,但有些念头起了,就会不断地滋生,直到再难压制,只需一个孔隙,就能喷薄而出。
“好姑娘,若是心中难受,只管开口骂朕,莫要憋在心里。”
顾瑾拽下了皇帝的手,一头扎进了他的胸膛里,又捶又打,哭声道:“您瞒着我……您一直瞒着我!分明早就可以告诉我的……”
对此,皇帝没有辩驳,起初是朝堂博弈,没必要告知她这些,后来二人心意互通后,则是皇帝有意隐瞒。
帝王也有不自信的时候,顾瑾对他的情意多有回避,时时退缩,就算答应了入宫,态度也算不得坚定。他只怕小姑娘知晓了一切后,会怨怪他放纵了曹家这么多年,会因着她父亲的死而反悔,不肯再入后宫。
他舍不得放手,也不想给她分毫逃离的机会。
“是朕的错……”
顾瑾打得累了,又哭了好一阵,精神多少有些不济,蔫哒哒的蜷缩在榻上,只留了个背影给皇帝。
皇帝伸手抚上小姑娘的肚子,陪着她侧卧在榻边,轻声道:“就算是还生着朕的气,总也不能饿坏了自己和孩儿。”
“朕先叫人送些膳食来,娇娇吃些,可好?”
顾瑾没有出声拒绝,那就是默认了,皇帝下了榻,亲自打开了那拴上的门栓,外面候着的林常青立马叫人传膳,早就备好的饭菜没一会儿便摆满了整桌,直到宫人们鱼贯退出,皇帝才将那仍旧闷闷不乐的人拉起,温声哄道:“娇娇是自己走过去,还是朕抱着你过去?”
顾瑾瞪了他一眼,要穿鞋下榻,皇帝却在她的惊呼声中猛然将人抱起,低笑道:“还是不用穿鞋了,朕抱着你更省事些。”
她就这样被抱着用了膳食,甚至都不用动筷子,饭菜都是皇帝一口一口喂下的,比之照顾年幼的怀宸还细致些。
待再度将人抱回榻上后,皇帝起身欲走,袖袍的一角忽地被人拉住,他回身看去,就见顾瑾正瞧着自己,唇角张张合合,最终还是问出了口:“陛下要去哪儿?”
那眼神中的依赖之情太过明显,皇帝心中不免一喜。原以为要等人想开,再从这份悲伤中脱身还需一些时日,这期间顾瑾该是不想见到自己的,没成想就算知道了一切,她也还是愿意让自己陪在身边。
“朕的衣裳都被娇娇哭湿了,娇娇容朕去换一换,换好了就来陪你。”他俯身落下一个轻吻:“还是说,娇娇半刻也离不得朕?那朕就在你眼下更衣好不好?”
顾瑾脸色倏地一下红到了耳根,推开皇帝再度侧过身去,只听见皇帝站在榻前闷笑了一声,这才迈步而去。
第194章 辞别
顾瑾其实并没有与皇帝置气,她只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为自己的阿爹阿娘,也为自己。
阿爹是皇帝的臣子,自要为君王尽忠,他又是大晋朝的将军,从戍卫边关的第一日起,或许就已经做好了为社稷效死的准备。
血洒疆场这样的归宿,对于武将来说,是一种荣光,顾瑾相信阿爹是死得其所,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应是心甘情愿的。
但当这牺牲背后,沾染上了朝堂争斗,世家谋权的手笔……
就太可悲了。
但这一切当真能怪得了皇帝吗?
顾瑾心里明白,是怪不上的。
先帝留下的乱局,皇帝能守住风雨飘摇的基业,就已经是难得,他没法面面俱到的顾及好一切,同样地,对曹家的妥协,也是屈从于情势的必然。
他已经做的很好了,甚至已在如今,给了阿爹和自己一个迟来的交代。
顾瑾默默劝慰着自己,或许是刚刚扯着皇帝发泄了一番,现下心中也舒畅了不少,直到皇帝更衣回来后,就见靠坐在榻上的人已经不再流泪了。
皇帝吩咐人熬了碗安胎药,一并送来的还有浸着冷水的帕子“先喝了药,一会儿再躺下睡会儿,朕给你敷一敷眼睛。”
英挺的身姿坐在榻边,搅动着汤匙将药散到温热,这才端到顾瑾眼前:“朕是一匙一匙的喂,还是娇娇自己喝?”
顾瑾接过药碗,憋着气一口灌了进去,待咽下去后,嘴里便立时被塞了口蜜饯,她咬着那甜丝丝的味道,看着皇帝温和的神色,沉默了一瞬,垂头低低道:“我不怪陛下的。”
她声音极小,嘴中含着东西,说的也含糊不清,但凭皇帝的耳力还是听了个分明。
皇帝一怔,深深看着榻上的小姑娘,终是长叹一声:“傻姑娘,在朕面前,你大可不必这般懂事。”
她可以闹的,无论多么生气,皇帝都愿意哄着,但这份懂事却叫皇帝无可奈何。
“朕已下旨修建了武毅将军祠,为你父亲树碑立传,等建成后,陪你一同去祭拜可好?”
顾瑾轻轻嗯了一声。
总归这世上,她还是有至亲之人的,皇帝,怀宸,还有腹中的孩儿。或许正是阿爹冥冥之中的护佑,才叫自己遇见了皇帝,也终于再度有了家。
*
外面沸沸扬扬的闹了月余,湘王府和李氏私放印子钱一案,终于在封后册典前夕有了结。
湘王妃赐死,湘王府一脉抄家罢爵,贬为庶人,流放岭南,永世不得回京。
李氏自然是与湘王妃同罪论处,永定侯府的爵位也坐到头了,所有产业全部抄没,在朝为官者罢黜官阶与功名,男丁三代不得科考,就连宫中的贤妃,也受连累,被贬为选侍,幽居冷宫。
比湘王府稍强些的是,顾家没有举族流放,虽在盛京再无立锥之地,但却可遣回祖籍,靠着耕种为生。
这其实已经是轻饶了,这样大的罪过满打满算也就处死了李氏一人。毕竟皇帝刚刚追封了武毅将军,那边就处置了顾家,刑部定罪量刑的时候,总归要顾着未来皇后和顾丛炣的颜面不是?
未来皇后的亲族,可以是庶人,却不能是流放的罪人。
刑部尚书捋着胡子考虑的周全,最后奏疏递到皇帝面前时,皇帝也果然是二话没说地就准了。
顾瑾这边,尚有那不死心的顾家人屡屡前来求见,奢望着她能为顾家说句话,求个恩典。
只可惜顾瑾连见都不见,所有来拜的全都被拒在了外面。
直到这一日,顾元启在外求见。
彼时顾瑾正试穿着刚刚赶制好的凤袍,凤袍足够宽大,哪怕她的肚子已经略微显怀,也不必再改动尺寸,秋彤为她穿戴好后,不由笑道:“这皇后朝服与娘娘当真是相衬。”
“娘娘看一看,可有要改动的?奴婢也好给尚服局那边传话。”
大晋朝以玄色为尊,帝王和皇后的朝服都是玄黑为底,上用金线彩丝绣制而成,这颜色还是太过庄重了些,穿在皇帝身上是威仪自成,但穿在顾瑾身上,就显得有些老成,人的年纪都被衬的大了许多。
若不是靠那一张芙蓉面撑着,还真算不上好看。
顾瑾照着镜子,摇头笑道:“秋姑姑还真是夸得出来,我倒觉那贵妃的翟衣比凤袍要好看些。”
起码颜色鲜妍许多。
“那怎么能一样呢?”
这身凤袍,可是中宫权力的象征,是宫中多少女人求之不得的呢,谁会嫌弃不好看?能摸着个边角都要视若珍宝,热泪盈眶的。
也就只有自家主子才会挑剔了。
“您今日只试了凤袍,未罩帔霞,更没有上妆,戴上凤冠,这自然是压了几分雍容,等册典那日,奴婢们为您收拾齐整,您就能瞧出好了。”
屋内伺候的一众人都跟着笑,为主子开心,只有青玉,时不时的有些出神。
顾瑾瞧见她的样子,不免问了一句:“青玉,你今日是怎么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青玉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禀道:“娘娘,大公子在外面求见。”
顾瑾没太在意:“大公子?哪个大公子?”
这话一落,她就反应了过来,青玉陪她在永定侯府上大,她称呼一句大公子的,也就只有顾元启了。
“您发了话,但凡顾家人全都直接拦下,不用再来报,大公子见不着您,这才找了奴婢,叫奴婢帮着通传一声。”
若是别人,青玉理都不会理,但顾元启以前对顾瑾还算照顾,更是顾家难得的一个正人君子,青玉顾念着从前,又想顾瑾对这个兄长似乎并不甚讨厌,这才帮了这么个忙。
果然,顾瑾整理袖袍的手指顿了顿,不知想到了些什么,终归是道:“这怕也是最后一次相见了,等他们迁回祖籍,也就再不会有牵连……你去传他进来吧。”
这一面,只当是全了他们之间的兄妹之义。
顾瑾换下了凤袍,到了前厅时,顾元启已经等在了里面,他素来是遵从礼数的性子,到了如今也未曾因家中变故而失了仪态,还是恭恭敬敬的给顾瑾行了个礼。
顾瑾于上首落座,这才微微抬手,开口道:“兄长免礼。”
宫人们受了顾瑾的指示,给顾元启看座上茶,直到他坐稳,才终于将目光落在了顾瑾的身上。
自从顾瑾入了宫,两人就再没曾私下见过,哪怕偶尔在宫宴上相逢,也只是遥遥一眼,连模样都瞧不清明。
顾元启神色复杂的看着她,短短几年时间,性子温顺的姑娘明显变了许多,一双杏眸不再无时无刻的低垂着,当初尚且带着几分稚嫩的容颜也彻底长开了,平添了些许雍容。
那周身的气度不难看出,她入宫后过得很好,比之在侯府时强了不知多少。
想想当初自己想要阻拦她入宫时说的话,顾元启不由摇头苦笑,当真是自作多情了。
……
顾瑾就这样看着顾元启面色变幻,见他迟迟没有开口的意思,便先一步道:“兄长今日前来,也是想求我帮顾家说上几句好话的么?”
她放下手中的茶盏,定定的看着顾元启:“这些日子我虽没见过顾家人,但他们递进来的信,却是看过了的,里面有不少都提到了兄长,兄长可知,都是求什么的?”
顾元启的神情茫然,显然也不清楚。
顾瑾也没叫他猜下去,直白道:“他们求我应允,将你过继到父亲膝下做嗣子,为我父亲续上香火,以免后世没了香火祭拜。”
她对顾家冷漠的态度也在消磨顾氏族人的期望,从一开始的盼着顾瑾求皇帝免了三代不能入仕的责罚,到最后成了给顾丛炣过继一个嗣子。
只要过继到了顾丛炣的膝下,那就是顾瑾的亲兄弟,功臣英烈之后,皇帝总要看在顾瑾的面子上,给个恩赏的,不说能再得个承恩伯的爵位,只要能准其入仕就好,好歹算是给顾家留个能东山再起的念想。
顾氏族人其实都厌恶极了顾丛頫和李氏,觉得是他们夫妻二人败掉了先祖几辈子闯下来的基业,但奈何顾元启却是顾家如今最有出息的儿郎,要保也只能保他,把这个嗣子的机会留给他,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乎大家便只能捏着鼻子推举顾元启,就连辈分最大的族老也都来信相求。
“兄长呢?也是这样想的吗?”
顾瑾看着他明显瘦削了许多的身形,遭逢了这样一番变故,他也已经再不复当年金榜题名时的意气风发了。
其实顾瑾也想过要不要给父亲过继嗣子,见顾家人提议过继顾元启的时候,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顾元启是不错,为人清正,又有能力有才学,是顾家为数不多对自己好的人,叫他的这一声兄长,顾瑾也是发自真心。但唯一不好之处,就是他身上留着的李氏血脉。
虽然与李氏之间的仇怨都已经算清了,记忆却不会立时跟着消亡。
“他们说的不错,若我与陛下开口,过继嗣子并非难事,而我名义上的嫡亲兄长,也不会与顾氏一族连坐。他的前程,不会受顾氏影响。”顾瑾索性坦言道:“对兄长,我并无不喜,只是我对二叔父,二叔母的厌恶也是真。”
“所以呢?我该出面保下你么?”
皇帝不顾朝中请奏立后的谏言,不顾太后和长公主的劝阻,意态坚决地将曹氏软禁起来,直接剑指曹家,意图将其连根拔起,重创世家的气焰。而顾丛炣的战死,边关险些失守,就是世家给皇帝的警醒。
他们用最狠厉的手段,叫皇帝认清了局面——大晋真正的掌权者,还并不是自己。
掌心中有泪珠滚落,皇帝满含沧桑道:“抱歉……你的父亲,死在了朕与世家的博弈之中,但在当时,朕不得不妥协,只能以大局为重,明知因由,却也只能放过曹家。”
“边境不能再乱第二次,朕亦没有第二个顾卿,能为朕死守国门。”
哪怕君王,也有太多的不得已。
是他当初的决断,以致小姑娘自幼无父可怙,无母可恃。皇帝初见顾瑾时只觉怜惜,想着若顾丛炣还活着,定看不得他捧在心尖的女儿被如此欺压,这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才是,往事不可追,他或可为她撑腰,代顾丛炣这个父亲照拂一二,教小姑娘些立身的本事。
他借以师长的身份去靠近,却在不知不觉间动了本不该有的心思,从怜惜与庇佑渐渐转为妄图占有,刚开始尚且能克制,但有些念头起了,就会不断地滋生,直到再难压制,只需一个孔隙,就能喷薄而出。
“好姑娘,若是心中难受,只管开口骂朕,莫要憋在心里。”
顾瑾拽下了皇帝的手,一头扎进了他的胸膛里,又捶又打,哭声道:“您瞒着我……您一直瞒着我!分明早就可以告诉我的……”
对此,皇帝没有辩驳,起初是朝堂博弈,没必要告知她这些,后来二人心意互通后,则是皇帝有意隐瞒。
帝王也有不自信的时候,顾瑾对他的情意多有回避,时时退缩,就算答应了入宫,态度也算不得坚定。他只怕小姑娘知晓了一切后,会怨怪他放纵了曹家这么多年,会因着她父亲的死而反悔,不肯再入后宫。
他舍不得放手,也不想给她分毫逃离的机会。
“是朕的错……”
顾瑾打得累了,又哭了好一阵,精神多少有些不济,蔫哒哒的蜷缩在榻上,只留了个背影给皇帝。
皇帝伸手抚上小姑娘的肚子,陪着她侧卧在榻边,轻声道:“就算是还生着朕的气,总也不能饿坏了自己和孩儿。”
“朕先叫人送些膳食来,娇娇吃些,可好?”
顾瑾没有出声拒绝,那就是默认了,皇帝下了榻,亲自打开了那拴上的门栓,外面候着的林常青立马叫人传膳,早就备好的饭菜没一会儿便摆满了整桌,直到宫人们鱼贯退出,皇帝才将那仍旧闷闷不乐的人拉起,温声哄道:“娇娇是自己走过去,还是朕抱着你过去?”
顾瑾瞪了他一眼,要穿鞋下榻,皇帝却在她的惊呼声中猛然将人抱起,低笑道:“还是不用穿鞋了,朕抱着你更省事些。”
她就这样被抱着用了膳食,甚至都不用动筷子,饭菜都是皇帝一口一口喂下的,比之照顾年幼的怀宸还细致些。
待再度将人抱回榻上后,皇帝起身欲走,袖袍的一角忽地被人拉住,他回身看去,就见顾瑾正瞧着自己,唇角张张合合,最终还是问出了口:“陛下要去哪儿?”
那眼神中的依赖之情太过明显,皇帝心中不免一喜。原以为要等人想开,再从这份悲伤中脱身还需一些时日,这期间顾瑾该是不想见到自己的,没成想就算知道了一切,她也还是愿意让自己陪在身边。
“朕的衣裳都被娇娇哭湿了,娇娇容朕去换一换,换好了就来陪你。”他俯身落下一个轻吻:“还是说,娇娇半刻也离不得朕?那朕就在你眼下更衣好不好?”
顾瑾脸色倏地一下红到了耳根,推开皇帝再度侧过身去,只听见皇帝站在榻前闷笑了一声,这才迈步而去。
第194章 辞别
顾瑾其实并没有与皇帝置气,她只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为自己的阿爹阿娘,也为自己。
阿爹是皇帝的臣子,自要为君王尽忠,他又是大晋朝的将军,从戍卫边关的第一日起,或许就已经做好了为社稷效死的准备。
血洒疆场这样的归宿,对于武将来说,是一种荣光,顾瑾相信阿爹是死得其所,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应是心甘情愿的。
但当这牺牲背后,沾染上了朝堂争斗,世家谋权的手笔……
就太可悲了。
但这一切当真能怪得了皇帝吗?
顾瑾心里明白,是怪不上的。
先帝留下的乱局,皇帝能守住风雨飘摇的基业,就已经是难得,他没法面面俱到的顾及好一切,同样地,对曹家的妥协,也是屈从于情势的必然。
他已经做的很好了,甚至已在如今,给了阿爹和自己一个迟来的交代。
顾瑾默默劝慰着自己,或许是刚刚扯着皇帝发泄了一番,现下心中也舒畅了不少,直到皇帝更衣回来后,就见靠坐在榻上的人已经不再流泪了。
皇帝吩咐人熬了碗安胎药,一并送来的还有浸着冷水的帕子“先喝了药,一会儿再躺下睡会儿,朕给你敷一敷眼睛。”
英挺的身姿坐在榻边,搅动着汤匙将药散到温热,这才端到顾瑾眼前:“朕是一匙一匙的喂,还是娇娇自己喝?”
顾瑾接过药碗,憋着气一口灌了进去,待咽下去后,嘴里便立时被塞了口蜜饯,她咬着那甜丝丝的味道,看着皇帝温和的神色,沉默了一瞬,垂头低低道:“我不怪陛下的。”
她声音极小,嘴中含着东西,说的也含糊不清,但凭皇帝的耳力还是听了个分明。
皇帝一怔,深深看着榻上的小姑娘,终是长叹一声:“傻姑娘,在朕面前,你大可不必这般懂事。”
她可以闹的,无论多么生气,皇帝都愿意哄着,但这份懂事却叫皇帝无可奈何。
“朕已下旨修建了武毅将军祠,为你父亲树碑立传,等建成后,陪你一同去祭拜可好?”
顾瑾轻轻嗯了一声。
总归这世上,她还是有至亲之人的,皇帝,怀宸,还有腹中的孩儿。或许正是阿爹冥冥之中的护佑,才叫自己遇见了皇帝,也终于再度有了家。
*
外面沸沸扬扬的闹了月余,湘王府和李氏私放印子钱一案,终于在封后册典前夕有了结。
湘王妃赐死,湘王府一脉抄家罢爵,贬为庶人,流放岭南,永世不得回京。
李氏自然是与湘王妃同罪论处,永定侯府的爵位也坐到头了,所有产业全部抄没,在朝为官者罢黜官阶与功名,男丁三代不得科考,就连宫中的贤妃,也受连累,被贬为选侍,幽居冷宫。
比湘王府稍强些的是,顾家没有举族流放,虽在盛京再无立锥之地,但却可遣回祖籍,靠着耕种为生。
这其实已经是轻饶了,这样大的罪过满打满算也就处死了李氏一人。毕竟皇帝刚刚追封了武毅将军,那边就处置了顾家,刑部定罪量刑的时候,总归要顾着未来皇后和顾丛炣的颜面不是?
未来皇后的亲族,可以是庶人,却不能是流放的罪人。
刑部尚书捋着胡子考虑的周全,最后奏疏递到皇帝面前时,皇帝也果然是二话没说地就准了。
顾瑾这边,尚有那不死心的顾家人屡屡前来求见,奢望着她能为顾家说句话,求个恩典。
只可惜顾瑾连见都不见,所有来拜的全都被拒在了外面。
直到这一日,顾元启在外求见。
彼时顾瑾正试穿着刚刚赶制好的凤袍,凤袍足够宽大,哪怕她的肚子已经略微显怀,也不必再改动尺寸,秋彤为她穿戴好后,不由笑道:“这皇后朝服与娘娘当真是相衬。”
“娘娘看一看,可有要改动的?奴婢也好给尚服局那边传话。”
大晋朝以玄色为尊,帝王和皇后的朝服都是玄黑为底,上用金线彩丝绣制而成,这颜色还是太过庄重了些,穿在皇帝身上是威仪自成,但穿在顾瑾身上,就显得有些老成,人的年纪都被衬的大了许多。
若不是靠那一张芙蓉面撑着,还真算不上好看。
顾瑾照着镜子,摇头笑道:“秋姑姑还真是夸得出来,我倒觉那贵妃的翟衣比凤袍要好看些。”
起码颜色鲜妍许多。
“那怎么能一样呢?”
这身凤袍,可是中宫权力的象征,是宫中多少女人求之不得的呢,谁会嫌弃不好看?能摸着个边角都要视若珍宝,热泪盈眶的。
也就只有自家主子才会挑剔了。
“您今日只试了凤袍,未罩帔霞,更没有上妆,戴上凤冠,这自然是压了几分雍容,等册典那日,奴婢们为您收拾齐整,您就能瞧出好了。”
屋内伺候的一众人都跟着笑,为主子开心,只有青玉,时不时的有些出神。
顾瑾瞧见她的样子,不免问了一句:“青玉,你今日是怎么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青玉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禀道:“娘娘,大公子在外面求见。”
顾瑾没太在意:“大公子?哪个大公子?”
这话一落,她就反应了过来,青玉陪她在永定侯府上大,她称呼一句大公子的,也就只有顾元启了。
“您发了话,但凡顾家人全都直接拦下,不用再来报,大公子见不着您,这才找了奴婢,叫奴婢帮着通传一声。”
若是别人,青玉理都不会理,但顾元启以前对顾瑾还算照顾,更是顾家难得的一个正人君子,青玉顾念着从前,又想顾瑾对这个兄长似乎并不甚讨厌,这才帮了这么个忙。
果然,顾瑾整理袖袍的手指顿了顿,不知想到了些什么,终归是道:“这怕也是最后一次相见了,等他们迁回祖籍,也就再不会有牵连……你去传他进来吧。”
这一面,只当是全了他们之间的兄妹之义。
顾瑾换下了凤袍,到了前厅时,顾元启已经等在了里面,他素来是遵从礼数的性子,到了如今也未曾因家中变故而失了仪态,还是恭恭敬敬的给顾瑾行了个礼。
顾瑾于上首落座,这才微微抬手,开口道:“兄长免礼。”
宫人们受了顾瑾的指示,给顾元启看座上茶,直到他坐稳,才终于将目光落在了顾瑾的身上。
自从顾瑾入了宫,两人就再没曾私下见过,哪怕偶尔在宫宴上相逢,也只是遥遥一眼,连模样都瞧不清明。
顾元启神色复杂的看着她,短短几年时间,性子温顺的姑娘明显变了许多,一双杏眸不再无时无刻的低垂着,当初尚且带着几分稚嫩的容颜也彻底长开了,平添了些许雍容。
那周身的气度不难看出,她入宫后过得很好,比之在侯府时强了不知多少。
想想当初自己想要阻拦她入宫时说的话,顾元启不由摇头苦笑,当真是自作多情了。
……
顾瑾就这样看着顾元启面色变幻,见他迟迟没有开口的意思,便先一步道:“兄长今日前来,也是想求我帮顾家说上几句好话的么?”
她放下手中的茶盏,定定的看着顾元启:“这些日子我虽没见过顾家人,但他们递进来的信,却是看过了的,里面有不少都提到了兄长,兄长可知,都是求什么的?”
顾元启的神情茫然,显然也不清楚。
顾瑾也没叫他猜下去,直白道:“他们求我应允,将你过继到父亲膝下做嗣子,为我父亲续上香火,以免后世没了香火祭拜。”
她对顾家冷漠的态度也在消磨顾氏族人的期望,从一开始的盼着顾瑾求皇帝免了三代不能入仕的责罚,到最后成了给顾丛炣过继一个嗣子。
只要过继到了顾丛炣的膝下,那就是顾瑾的亲兄弟,功臣英烈之后,皇帝总要看在顾瑾的面子上,给个恩赏的,不说能再得个承恩伯的爵位,只要能准其入仕就好,好歹算是给顾家留个能东山再起的念想。
顾氏族人其实都厌恶极了顾丛頫和李氏,觉得是他们夫妻二人败掉了先祖几辈子闯下来的基业,但奈何顾元启却是顾家如今最有出息的儿郎,要保也只能保他,把这个嗣子的机会留给他,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乎大家便只能捏着鼻子推举顾元启,就连辈分最大的族老也都来信相求。
“兄长呢?也是这样想的吗?”
顾瑾看着他明显瘦削了许多的身形,遭逢了这样一番变故,他也已经再不复当年金榜题名时的意气风发了。
其实顾瑾也想过要不要给父亲过继嗣子,见顾家人提议过继顾元启的时候,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顾元启是不错,为人清正,又有能力有才学,是顾家为数不多对自己好的人,叫他的这一声兄长,顾瑾也是发自真心。但唯一不好之处,就是他身上留着的李氏血脉。
虽然与李氏之间的仇怨都已经算清了,记忆却不会立时跟着消亡。
“他们说的不错,若我与陛下开口,过继嗣子并非难事,而我名义上的嫡亲兄长,也不会与顾氏一族连坐。他的前程,不会受顾氏影响。”顾瑾索性坦言道:“对兄长,我并无不喜,只是我对二叔父,二叔母的厌恶也是真。”
“所以呢?我该出面保下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