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荣华录 第104节
六个孩子齐齐应是。
怀宸虽然稀奇自己的玩伴们,但也知道现在不是玩闹的时候,受了几人的礼后,又转头冲着另一边的萧怀翊拱手行礼道:“五哥!”
萧怀翊也连忙回应,又红着脸给皇帝和顾瑾见了礼。
皇帝看着眼前半大的少年,稍一蹙眉,无奈于他这腼腆的性子,连带着关切了一句:“近来课业上可有何不通之处?”
第169章 益州水患
“没……”萧怀翊摇着头小声作答,又想起父皇素日里最不喜欢自己缩着头回话的样子,连忙挺直了胸膛,回道:“儿臣愚笨,课业上自是不敢疏忽大意,日日都会温习,虽不敢称所学全然能融会贯通,却也算粗通其意。”
胡太傅见他太过紧绷,便也为他美言了几句:“五殿下勤于课业,文章做的精妙,已算小有所成,陛下大可放心。”
皇帝自然知道这个儿子的秉性,虽胆子小了些,但课业上完成的倒是足够踏实,自己偶尔查问的时候,也都能对答如流,只是……他看了眼萧怀翊的身板,不甚满意道:“文课都还算不错,只是武学上也该下些功夫了,你也不小了,今天秋猎,与你几位皇兄一道下场试一试,射一射活物,也能顺道练一练胆量。”
几个皇子里,前四个虽然武学也只是凑活看个样子,但到了萧怀翊这儿,真是连个假把式都摆不出来,练了五六年的箭法,七斗力的弓才能将将拉满一回,射出去的箭满天乱飞,就是钉不到靶子上。
萧怀翊听出了皇帝的不满,心下更是慌张了,偷偷觑着皇帝的脸色,诺诺应是,生怕惹了皇帝的怒气。
顾瑾见气氛有些僵持,从旁缓和道:“陛下,咱们且先回吧,莫要耽误太傅讲学了。”
皇帝又看向怀宸,见他正眨巴着眼睛四处乱看,正是新奇的时候,也放心了许多,颔首道:“宸儿就交给老师管束了,朕还有事要处理,就不在此多留了。”
胡太傅带着一众皇子伴读行礼:“恭送陛下,贵妃娘娘。”
……
出了集贤殿后,皇帝这才又重新牵上了顾瑾的手,看她一副神思不属,提不起精神的样子,含笑道:“怎么?放心不下宸儿?”
“这倒没有。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有什么可放心不下的?”顾瑾抬头与皇帝对视一眼,不由叹道:“只是往日里缠在身边的小皮猴忽地见不着了,心里总有些空落落的。”
怀宸是顾瑾亲自带大的,宫中从不缺伺候主子的奴才,但有关怀宸的事情,她大多都喜欢亲力亲为,以至于这小子对乳娘不见亲近,只喜欢黏着顾瑾。
皇子再大些就不能继续随母住了,除了晨昏定省时能见一见,孩子在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就像离巢的乳燕,只会越飞越远,偶尔回头看看。
顾瑾正是知道这一点,才会隐隐失落,因为进学只是离巢的开始。
皇帝却不觉这是什么坏事,这几年顾瑾大多时候都被那臭小子占着,两人独处的时间简直少得可怜,如今碍眼的走了,不是正好?
“想那臭小子做什么?”皇帝眉眼深深,里面藏着顾瑾很容易瞧懂的情绪……这人没个正形时,总会是这眼神。
“未免娇娇觉得孤寂,这几日,有朕亲自陪着你。”
他身上带着一股浅淡的龙脑香,闷笑着柔声问道:“娇娇是想在勤政殿,还是玉清宫?”
宫人们早在帝妃二人牵起手时就识趣的放慢了脚步,远远地缀在身后,顾瑾眼波流转,瞪了他一眼:“我哪儿也不想,我要去寿康宫陪母后,午后还与皇姐相约去逛园子赏春色,就不奉陪了。”
“陛下还是六根清净些,回您的勤政殿去,好好做那勤政爱民的明君吧!”
恰巧前头就是通往内宫的宫门,顾瑾手指在皇帝胸膛上轻轻一戳,没等被他捉住,就轻巧的往后退去,头也不回地走了,那步调比平时快了不少,显然是怕被自己追上。
皇帝伫在原地,不免有些失笑。
……
四月初始,废后风波还未消散,益州水患的消息便传到了盛京,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数千流民。他们跪在高高的城墙外,一遍又一遍的敲击着城门,似乎只要进了盛京城,便能寻求到一条生路。
在这当下,废后的提议自然是被益州水患给压了过去,派谁去治理水患,又派谁去赈灾放粮成了当务之急。
工部和吏部轮番进言,冕旒遮住了帝王的眉眼,叫下面的大臣看不清皇帝的神情,但那沉沉的威压却彰显着他此时的不悦。
纷纷嚷嚷的谏言声停顿了下来,皇帝语声沉沉:“朕倒是奇怪,益州水患的奏疏,为何会与灾民同时到达盛京?”
益州离盛京足有八百里,朝廷传递军国大事的官驿隔十五里便有一处,每处驿站内都备有良驹,不说能日行千里,驿卒骑快马来京,怎么也该比靠着双脚爬山涉水的灾民早到上许多时日才对。
如今灾民都已经走到盛京城了,奏疏却才呈于朝堂,可以想见,若益州水患属实,现在该是何等民不聊生的境地!
皇帝捏着佛珠的手指都在泛白,心中升腾起了浓烈的杀意。
“这……”
朝堂之上尽是窃窃私语的声音,又过了好一会儿,吏部侍郎才出列,战战兢兢地奏道:“回禀陛下,益州本为郑氏一族祖籍所在……郑氏全族抄斩后,益州境内所有官员也都逐一审查,多与郑氏有所勾连。”
“这些人要么贬谪,要么罢官永不录用,如今益州官员的空缺还没完全填补上,益州刺史和司马,都是刚刚任命,人还在京中没曾赴任……”
掌管军政大权的两位主官都不在,想也知道,益州那边此时就像是一盘散沙,下面的人不顶事,又怕治理不利吃了瓜落,自然也拖着不敢上报。
这一拖再拖,本以为是场小灾,但连绵不绝的大雨和被冲毁的河道,良田和民宅被淹,灾情日益加重,最终还是纸里包不住火,再也瞒不住了。
说来说去这该怪谁呢?把郑氏一族抄家的是皇帝,清肃官场的也是皇帝……
皇帝冷嗤了一声,目光如炬的盯着璧阶下跪着的吏部侍郎,声音不辩喜怒:“卿家的意思,是朕的疏忽才酿下此等祸患了?”
“如此说来,朕是该下道罪己诏了。”
第170章 赈灾使
大灾大祸之年,局面无法控制,皇帝为了稳固朝纲才会发下罪己诏,这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安抚民心的手段。
但一个情势不明的益州水患,显然还到不了这个地步。
吏部侍郎口口声声的说此次赈灾不及时,是因为益州官员任免上出了岔子,究竟是就事论事,还是受了谁的指示,在此搅弄风雨的?
皇帝目光如炬,看得吏部侍郎心头发慌,再也端不住架势,猛地跪倒在地,高声呼道:“臣不敢有此意,还请陛下息怒!”
吏部尚书也跟着出列,心中暗恨着吏部侍郎不长脑子,非要当这出头鸟,此时却也只能跟着请罪道:“益州主官空缺,是吏部失察之过,臣有罪,还请陛下息怒!”
满殿的大臣都在应声:“请陛下息怒!”
皇帝冷眼看着,过了许久才叫了起,沉声道:“是谁之过,且等赈灾之后再议,眼下益州的灾情才是当务之急。”
朝堂之上又是新一轮的嘈杂之声,到了最后,还是皇帝做下定论,由新任工部侍郎云奉为赈灾使,宁远将军林献为副使,携粮草及五千兵将即刻前往益州赈灾。
赈灾使这个差事嘛,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回来之后升迁是免不了的,庆王和成王原本跃跃欲试,想要担个正使领功,但见皇帝定了贵妃的表兄云奉,瞬间就歇了心思……没办法,这明显是在为了贵妃提携云奉呢,他们哪敢跟贵妃争?在皇帝这,他们几个亲儿子绑在一起,也未必比贵妃的颜面大。
赈灾的事情有了定论,眼下亟需处理的,还有城外的流民如何安置,究竟要不要放流民进城,一时间又是一阵众说纷纭。
庆王和成王再度跃跃欲试,想要得了这份安置灾民的差事,可还没等他们二人毛遂自荐,殿门口就传来了一道请命声:“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众人齐齐看去,这不是那足有半个多月没来过朝会,只一心在勤政殿外当门神的恒王么?
恒王一瘸一拐的进了殿,跨过门槛时,险些还摔了一跤,满殿的大臣都寂寂无声地盯着他,直看着他走到壁阶下,又踉跄着跪倒,叩首拜道:“儿臣请命,愿为父皇处理好灾民之事。”
他一连跪了半个多月,形容真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就连跪起身时,腰背都无力挺直。边上一直没怎么出过声的裕王勾出一抹笑,道:“恒王这腿脚,若是不想再继续跪勤政殿了,不妨先回府歇息吧,这安置灾民的事儿也不是非你不可。”
“咱们做兄长的,也该给下面的弟弟留些历练的机会,这差事,还是交给庆王或是成王去做吧。”
说完,裕王朝着二人使了个眼色,二人会意,连忙请命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恒王被裕王堵了一回,只目光微颤,便又再度叩首道:“儿臣自知,这半月多来为了废后一事而乱了章法,行事多有悖逆,冒犯了父皇,如今儿臣幡然醒悟,只望能为父皇分忧,以此赎罪。”
“还望父皇能给儿臣这个机会,待安置好灾民,儿臣愿自请在府内禁足,任父皇处置。”
为表诚心,恒王的头磕的极响,听得庆王和成王都跟着牙酸。
有大臣见此,不免也出列奏道:“启禀陛下,恒王言行,足可见其诚心,比之庆王,成王,恒王殿下历练的也更多,安置灾民更在于安抚民心,不可有半分轻忽,臣以为,还是派恒王前去更为妥当。”
“臣附议!”
“臣附议……”
皇帝沉思片刻,最后还是定了恒王去安置灾民,随即便散了朝会,单独传召了云奉和林献。
大臣们陆陆续续的往外走,恒王也撑着胳膊站起身,他这临到关头突然冒出来抢差事的做派,实在是叫其他兄弟喜欢不起来。
尤其是庆王,他刚入了六部观政,正是想做出些实绩,搏一搏皇帝青眼的时候,恒王非要出来横插一脚,夺了这触手可得的差事,这是连口肉汤都不给下面的兄弟留啊!
“二哥真是好手段,您这几个头一磕,父皇可不就心软了?这也算是一招苦肉计吧?”
以前仗着自己是嫡子,身份尊贵,行事无所顾忌,凡是能出彩的差事都跟兄弟们抢也就罢了,如今都已经快要不是嫡子了,还腆着脸跟兄弟们争功呢。
“啧!这腿都要跪断了,没准你再跪两日,父皇真就心软不废后了,二哥怎么就幡然醒悟了呢?您对皇后娘娘的孝心,也没能尽到底啊。”
恒王冷着脸,不欲理会庆王的阴阳怪气,只闷声道:“我无意与你们抢功劳,三弟与其在我这里耍嘴皮子功夫,不如还是好好想想,有什么是你能干的吧。”
他眼神淡淡:“你若真有什么真才实干,父皇也不会想也没想,只凭我几句话就选用了我。”
说完,他就不再理会三人,一甩衣袖,一瘸一拐的扬长而去,独留庆王气了个仰倒。
“他……他这是什么意思?我办的几回差,也不比他差!”
*
云奉为赈灾使的旨意上午才传下去,下午顾瑾就传田芝英进了宫,顾瑾见她忧心忡忡的样子,免不得要安慰几句:“嫂嫂放心,表兄此番去,不止有五千精兵相护,随行的还有太医院指派去益州的太医,表兄定是能平安归来的。”
田芝英手抚着已经高高隆起的肚子,叹道:“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要是真有什么事……就算是太医,也未必能那么快的寻出法子来。”
“更何况你表兄那性子,娘娘也是知道的,凡事总喜欢冲在前面,这去了益州后免不得要重建堤坝,洪水无情,我只怕他……”
顾瑾其实也是不大想要云奉去的。
之前云奉外放任职的时候,田芝英打算举家一同赴任,结果正巧诊出有了身孕,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只能无奈留守在盛京城。夫妻俩这一分别就是四载,如今好不容易调任回京了,安稳日子没过足一年,云奉就又要去赈灾了。
赈济灾民再加上修缮堤坝,没个四五月是回不来的,田芝英这胎已经有八个月了,即将临盆的时候,云奉若去赈灾,就注定是赶不回来了。
这生思月的时候,云奉在书院苦读。生长子云邵的时候,云奉在外放任职。到了第三胎,他这为人父,为人夫的,还是不能守在身旁,也难怪田芝英心中会不好受。
田芝英诉说着自己的担忧,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起来,顾瑾也没劝她,皇帝的旨意已经不可更改了,田芝英不是那不识大局的人,妇人孕中情绪波动大,她这也是忍不住宣泄一番罢了。
果然,田芝英哭了一阵,就自己停了下来,一边拿帕子拭着眼泪,一边不好意思道:“是臣妇失态了,没吓着娘娘吧?”
“这有什么能吓着的?”顾瑾摇了摇头:“能哭出来也是好事,免得忧思郁结于心,再伤了肚子里的孩子。”
田芝英心中也确实舒畅了许多,颇有些不好意思道:“在府中你表兄一直围着我转,变着法的安慰我,他越是多说一句,我就越是心烦意乱的,得亏娘娘宣我进宫,不然再过一会儿,我怕是要压不住脾气,跟他闹起来了。
丈夫在外头拼死拼活的,还不是为了挣个前程,让自己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田芝英心里明白,也庆幸自己没在人临行前与人闹了别扭。
她缓和好了情绪,都没用顾瑾多费口舌,自己就把自己给劝好了,转而与顾瑾道:“臣妇知道娘娘是担心臣妇,这才宣了臣妇入宫的,如今臣妇这郁气也发出来了,就先不打扰娘娘了。他这一两日就要动身了,行囊还没收拾妥当,那也是个粗心大意的,还是臣妇亲自收拾才放心。”
顾瑾拦她,叫宫人送了许多配好的药草来,笑道:“我可不止是为了安慰嫂嫂,这些是我叫丁太医和李院判一起琢磨的避疫方子,您给表兄拿上,嘱他每日煎上一副喝下,虽不知效力如何,但心里总能踏实些不是?”
这可是好东西,他们二人的医术可是一绝,田芝英眼神都亮了,忙谢了恩,高兴道:“劳娘娘费心惦念了。”
临告退前,田芝英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来,低声道:“近些时日来,永定侯府的那世子妃总是寻着由头来我这儿拜访,都被我给回绝了,前段儿我好奇她的目的,见了一回,那世子妃又是送上厚礼,又是一个劲儿的奉承着,似乎是想求见娘娘一面。”
“我不知她的用心,问了也是支支吾吾的不肯说,一副心虚的模样,就没答应,直将人请了出去,娘娘可知她这是何用意?”
顾瑾微讶,想了想道:“前一段儿吕氏确实是往我这儿递了回拜帖,非年非节的,我也不想见,就叫人拒了,竟是跑到你那边使门道去了?”
怀宸虽然稀奇自己的玩伴们,但也知道现在不是玩闹的时候,受了几人的礼后,又转头冲着另一边的萧怀翊拱手行礼道:“五哥!”
萧怀翊也连忙回应,又红着脸给皇帝和顾瑾见了礼。
皇帝看着眼前半大的少年,稍一蹙眉,无奈于他这腼腆的性子,连带着关切了一句:“近来课业上可有何不通之处?”
第169章 益州水患
“没……”萧怀翊摇着头小声作答,又想起父皇素日里最不喜欢自己缩着头回话的样子,连忙挺直了胸膛,回道:“儿臣愚笨,课业上自是不敢疏忽大意,日日都会温习,虽不敢称所学全然能融会贯通,却也算粗通其意。”
胡太傅见他太过紧绷,便也为他美言了几句:“五殿下勤于课业,文章做的精妙,已算小有所成,陛下大可放心。”
皇帝自然知道这个儿子的秉性,虽胆子小了些,但课业上完成的倒是足够踏实,自己偶尔查问的时候,也都能对答如流,只是……他看了眼萧怀翊的身板,不甚满意道:“文课都还算不错,只是武学上也该下些功夫了,你也不小了,今天秋猎,与你几位皇兄一道下场试一试,射一射活物,也能顺道练一练胆量。”
几个皇子里,前四个虽然武学也只是凑活看个样子,但到了萧怀翊这儿,真是连个假把式都摆不出来,练了五六年的箭法,七斗力的弓才能将将拉满一回,射出去的箭满天乱飞,就是钉不到靶子上。
萧怀翊听出了皇帝的不满,心下更是慌张了,偷偷觑着皇帝的脸色,诺诺应是,生怕惹了皇帝的怒气。
顾瑾见气氛有些僵持,从旁缓和道:“陛下,咱们且先回吧,莫要耽误太傅讲学了。”
皇帝又看向怀宸,见他正眨巴着眼睛四处乱看,正是新奇的时候,也放心了许多,颔首道:“宸儿就交给老师管束了,朕还有事要处理,就不在此多留了。”
胡太傅带着一众皇子伴读行礼:“恭送陛下,贵妃娘娘。”
……
出了集贤殿后,皇帝这才又重新牵上了顾瑾的手,看她一副神思不属,提不起精神的样子,含笑道:“怎么?放心不下宸儿?”
“这倒没有。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有什么可放心不下的?”顾瑾抬头与皇帝对视一眼,不由叹道:“只是往日里缠在身边的小皮猴忽地见不着了,心里总有些空落落的。”
怀宸是顾瑾亲自带大的,宫中从不缺伺候主子的奴才,但有关怀宸的事情,她大多都喜欢亲力亲为,以至于这小子对乳娘不见亲近,只喜欢黏着顾瑾。
皇子再大些就不能继续随母住了,除了晨昏定省时能见一见,孩子在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就像离巢的乳燕,只会越飞越远,偶尔回头看看。
顾瑾正是知道这一点,才会隐隐失落,因为进学只是离巢的开始。
皇帝却不觉这是什么坏事,这几年顾瑾大多时候都被那臭小子占着,两人独处的时间简直少得可怜,如今碍眼的走了,不是正好?
“想那臭小子做什么?”皇帝眉眼深深,里面藏着顾瑾很容易瞧懂的情绪……这人没个正形时,总会是这眼神。
“未免娇娇觉得孤寂,这几日,有朕亲自陪着你。”
他身上带着一股浅淡的龙脑香,闷笑着柔声问道:“娇娇是想在勤政殿,还是玉清宫?”
宫人们早在帝妃二人牵起手时就识趣的放慢了脚步,远远地缀在身后,顾瑾眼波流转,瞪了他一眼:“我哪儿也不想,我要去寿康宫陪母后,午后还与皇姐相约去逛园子赏春色,就不奉陪了。”
“陛下还是六根清净些,回您的勤政殿去,好好做那勤政爱民的明君吧!”
恰巧前头就是通往内宫的宫门,顾瑾手指在皇帝胸膛上轻轻一戳,没等被他捉住,就轻巧的往后退去,头也不回地走了,那步调比平时快了不少,显然是怕被自己追上。
皇帝伫在原地,不免有些失笑。
……
四月初始,废后风波还未消散,益州水患的消息便传到了盛京,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数千流民。他们跪在高高的城墙外,一遍又一遍的敲击着城门,似乎只要进了盛京城,便能寻求到一条生路。
在这当下,废后的提议自然是被益州水患给压了过去,派谁去治理水患,又派谁去赈灾放粮成了当务之急。
工部和吏部轮番进言,冕旒遮住了帝王的眉眼,叫下面的大臣看不清皇帝的神情,但那沉沉的威压却彰显着他此时的不悦。
纷纷嚷嚷的谏言声停顿了下来,皇帝语声沉沉:“朕倒是奇怪,益州水患的奏疏,为何会与灾民同时到达盛京?”
益州离盛京足有八百里,朝廷传递军国大事的官驿隔十五里便有一处,每处驿站内都备有良驹,不说能日行千里,驿卒骑快马来京,怎么也该比靠着双脚爬山涉水的灾民早到上许多时日才对。
如今灾民都已经走到盛京城了,奏疏却才呈于朝堂,可以想见,若益州水患属实,现在该是何等民不聊生的境地!
皇帝捏着佛珠的手指都在泛白,心中升腾起了浓烈的杀意。
“这……”
朝堂之上尽是窃窃私语的声音,又过了好一会儿,吏部侍郎才出列,战战兢兢地奏道:“回禀陛下,益州本为郑氏一族祖籍所在……郑氏全族抄斩后,益州境内所有官员也都逐一审查,多与郑氏有所勾连。”
“这些人要么贬谪,要么罢官永不录用,如今益州官员的空缺还没完全填补上,益州刺史和司马,都是刚刚任命,人还在京中没曾赴任……”
掌管军政大权的两位主官都不在,想也知道,益州那边此时就像是一盘散沙,下面的人不顶事,又怕治理不利吃了瓜落,自然也拖着不敢上报。
这一拖再拖,本以为是场小灾,但连绵不绝的大雨和被冲毁的河道,良田和民宅被淹,灾情日益加重,最终还是纸里包不住火,再也瞒不住了。
说来说去这该怪谁呢?把郑氏一族抄家的是皇帝,清肃官场的也是皇帝……
皇帝冷嗤了一声,目光如炬的盯着璧阶下跪着的吏部侍郎,声音不辩喜怒:“卿家的意思,是朕的疏忽才酿下此等祸患了?”
“如此说来,朕是该下道罪己诏了。”
第170章 赈灾使
大灾大祸之年,局面无法控制,皇帝为了稳固朝纲才会发下罪己诏,这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安抚民心的手段。
但一个情势不明的益州水患,显然还到不了这个地步。
吏部侍郎口口声声的说此次赈灾不及时,是因为益州官员任免上出了岔子,究竟是就事论事,还是受了谁的指示,在此搅弄风雨的?
皇帝目光如炬,看得吏部侍郎心头发慌,再也端不住架势,猛地跪倒在地,高声呼道:“臣不敢有此意,还请陛下息怒!”
吏部尚书也跟着出列,心中暗恨着吏部侍郎不长脑子,非要当这出头鸟,此时却也只能跟着请罪道:“益州主官空缺,是吏部失察之过,臣有罪,还请陛下息怒!”
满殿的大臣都在应声:“请陛下息怒!”
皇帝冷眼看着,过了许久才叫了起,沉声道:“是谁之过,且等赈灾之后再议,眼下益州的灾情才是当务之急。”
朝堂之上又是新一轮的嘈杂之声,到了最后,还是皇帝做下定论,由新任工部侍郎云奉为赈灾使,宁远将军林献为副使,携粮草及五千兵将即刻前往益州赈灾。
赈灾使这个差事嘛,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回来之后升迁是免不了的,庆王和成王原本跃跃欲试,想要担个正使领功,但见皇帝定了贵妃的表兄云奉,瞬间就歇了心思……没办法,这明显是在为了贵妃提携云奉呢,他们哪敢跟贵妃争?在皇帝这,他们几个亲儿子绑在一起,也未必比贵妃的颜面大。
赈灾的事情有了定论,眼下亟需处理的,还有城外的流民如何安置,究竟要不要放流民进城,一时间又是一阵众说纷纭。
庆王和成王再度跃跃欲试,想要得了这份安置灾民的差事,可还没等他们二人毛遂自荐,殿门口就传来了一道请命声:“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众人齐齐看去,这不是那足有半个多月没来过朝会,只一心在勤政殿外当门神的恒王么?
恒王一瘸一拐的进了殿,跨过门槛时,险些还摔了一跤,满殿的大臣都寂寂无声地盯着他,直看着他走到壁阶下,又踉跄着跪倒,叩首拜道:“儿臣请命,愿为父皇处理好灾民之事。”
他一连跪了半个多月,形容真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就连跪起身时,腰背都无力挺直。边上一直没怎么出过声的裕王勾出一抹笑,道:“恒王这腿脚,若是不想再继续跪勤政殿了,不妨先回府歇息吧,这安置灾民的事儿也不是非你不可。”
“咱们做兄长的,也该给下面的弟弟留些历练的机会,这差事,还是交给庆王或是成王去做吧。”
说完,裕王朝着二人使了个眼色,二人会意,连忙请命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恒王被裕王堵了一回,只目光微颤,便又再度叩首道:“儿臣自知,这半月多来为了废后一事而乱了章法,行事多有悖逆,冒犯了父皇,如今儿臣幡然醒悟,只望能为父皇分忧,以此赎罪。”
“还望父皇能给儿臣这个机会,待安置好灾民,儿臣愿自请在府内禁足,任父皇处置。”
为表诚心,恒王的头磕的极响,听得庆王和成王都跟着牙酸。
有大臣见此,不免也出列奏道:“启禀陛下,恒王言行,足可见其诚心,比之庆王,成王,恒王殿下历练的也更多,安置灾民更在于安抚民心,不可有半分轻忽,臣以为,还是派恒王前去更为妥当。”
“臣附议!”
“臣附议……”
皇帝沉思片刻,最后还是定了恒王去安置灾民,随即便散了朝会,单独传召了云奉和林献。
大臣们陆陆续续的往外走,恒王也撑着胳膊站起身,他这临到关头突然冒出来抢差事的做派,实在是叫其他兄弟喜欢不起来。
尤其是庆王,他刚入了六部观政,正是想做出些实绩,搏一搏皇帝青眼的时候,恒王非要出来横插一脚,夺了这触手可得的差事,这是连口肉汤都不给下面的兄弟留啊!
“二哥真是好手段,您这几个头一磕,父皇可不就心软了?这也算是一招苦肉计吧?”
以前仗着自己是嫡子,身份尊贵,行事无所顾忌,凡是能出彩的差事都跟兄弟们抢也就罢了,如今都已经快要不是嫡子了,还腆着脸跟兄弟们争功呢。
“啧!这腿都要跪断了,没准你再跪两日,父皇真就心软不废后了,二哥怎么就幡然醒悟了呢?您对皇后娘娘的孝心,也没能尽到底啊。”
恒王冷着脸,不欲理会庆王的阴阳怪气,只闷声道:“我无意与你们抢功劳,三弟与其在我这里耍嘴皮子功夫,不如还是好好想想,有什么是你能干的吧。”
他眼神淡淡:“你若真有什么真才实干,父皇也不会想也没想,只凭我几句话就选用了我。”
说完,他就不再理会三人,一甩衣袖,一瘸一拐的扬长而去,独留庆王气了个仰倒。
“他……他这是什么意思?我办的几回差,也不比他差!”
*
云奉为赈灾使的旨意上午才传下去,下午顾瑾就传田芝英进了宫,顾瑾见她忧心忡忡的样子,免不得要安慰几句:“嫂嫂放心,表兄此番去,不止有五千精兵相护,随行的还有太医院指派去益州的太医,表兄定是能平安归来的。”
田芝英手抚着已经高高隆起的肚子,叹道:“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要是真有什么事……就算是太医,也未必能那么快的寻出法子来。”
“更何况你表兄那性子,娘娘也是知道的,凡事总喜欢冲在前面,这去了益州后免不得要重建堤坝,洪水无情,我只怕他……”
顾瑾其实也是不大想要云奉去的。
之前云奉外放任职的时候,田芝英打算举家一同赴任,结果正巧诊出有了身孕,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只能无奈留守在盛京城。夫妻俩这一分别就是四载,如今好不容易调任回京了,安稳日子没过足一年,云奉就又要去赈灾了。
赈济灾民再加上修缮堤坝,没个四五月是回不来的,田芝英这胎已经有八个月了,即将临盆的时候,云奉若去赈灾,就注定是赶不回来了。
这生思月的时候,云奉在书院苦读。生长子云邵的时候,云奉在外放任职。到了第三胎,他这为人父,为人夫的,还是不能守在身旁,也难怪田芝英心中会不好受。
田芝英诉说着自己的担忧,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起来,顾瑾也没劝她,皇帝的旨意已经不可更改了,田芝英不是那不识大局的人,妇人孕中情绪波动大,她这也是忍不住宣泄一番罢了。
果然,田芝英哭了一阵,就自己停了下来,一边拿帕子拭着眼泪,一边不好意思道:“是臣妇失态了,没吓着娘娘吧?”
“这有什么能吓着的?”顾瑾摇了摇头:“能哭出来也是好事,免得忧思郁结于心,再伤了肚子里的孩子。”
田芝英心中也确实舒畅了许多,颇有些不好意思道:“在府中你表兄一直围着我转,变着法的安慰我,他越是多说一句,我就越是心烦意乱的,得亏娘娘宣我进宫,不然再过一会儿,我怕是要压不住脾气,跟他闹起来了。
丈夫在外头拼死拼活的,还不是为了挣个前程,让自己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田芝英心里明白,也庆幸自己没在人临行前与人闹了别扭。
她缓和好了情绪,都没用顾瑾多费口舌,自己就把自己给劝好了,转而与顾瑾道:“臣妇知道娘娘是担心臣妇,这才宣了臣妇入宫的,如今臣妇这郁气也发出来了,就先不打扰娘娘了。他这一两日就要动身了,行囊还没收拾妥当,那也是个粗心大意的,还是臣妇亲自收拾才放心。”
顾瑾拦她,叫宫人送了许多配好的药草来,笑道:“我可不止是为了安慰嫂嫂,这些是我叫丁太医和李院判一起琢磨的避疫方子,您给表兄拿上,嘱他每日煎上一副喝下,虽不知效力如何,但心里总能踏实些不是?”
这可是好东西,他们二人的医术可是一绝,田芝英眼神都亮了,忙谢了恩,高兴道:“劳娘娘费心惦念了。”
临告退前,田芝英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来,低声道:“近些时日来,永定侯府的那世子妃总是寻着由头来我这儿拜访,都被我给回绝了,前段儿我好奇她的目的,见了一回,那世子妃又是送上厚礼,又是一个劲儿的奉承着,似乎是想求见娘娘一面。”
“我不知她的用心,问了也是支支吾吾的不肯说,一副心虚的模样,就没答应,直将人请了出去,娘娘可知她这是何用意?”
顾瑾微讶,想了想道:“前一段儿吕氏确实是往我这儿递了回拜帖,非年非节的,我也不想见,就叫人拒了,竟是跑到你那边使门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