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大小小七家食肆,决定在他家定豆腐。
  每家的量不多,但你两框我三框四框,加起来有二十框。
  袁牧一起跑那么久,终于见着成效,开心的同时,对做生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寻思着,让他单独跑生意都成。
  赵景清算了算,现在一天拢共能卖出去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框。
  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数量。
  -----------------------
  作者有话说:感谢宝宝们订阅支持呀[红心][红心][红心]
  团建结束,我还生龙活虎的,可喜可贺[加油][加油]去年也差不多这个点团建,搞了个徒步活动,爬上爬下猛猛走了三四个小时,又热又累,结束后人萎靡了一周[化了][化了][化了]这次就怕搞这种,还好没有[加油]可喜可贺[加油]
  第50章
  时间一晃过去半月, 新跑的食肆的生意趋于稳定,又增加了两户来定豆腐的,拢共九户。
  每家定的豆腐或多或少, 稳定在二十五框上下, 上下浮动不大。
  不论是食肆、烧席师傅和季衡那, 还是悦来酒楼,都是清晨和上午要供货的。
  丑时过半上工后, 要做近一百框豆腐,凌晨时间变得更加忙碌,三个石磨、三头驴已经显得左支右绌,忙不过来。
  赵景清思量后,又添了两个石磨, 两头驴。
  院子两侧规划好位置, 恰好能摆下新添的两个石磨。后院驴棚住五头驴, 也是满满当当。
  五个石磨一同拉动, 徐立秋三人都是老手, 干活麻利, 加之赵景清和袁牧四人,每日产量稳定可供应所需,还有富余。
  早上忙碌完, 各家各户定的豆腐送出, 上午要要赶制的, 只有要送去悦来酒楼的豆腐, 三十框, 相较凌晨的十分轻松。
  送货还是袁牧的活,之前送的少,只有烧席师傅和悦来酒楼, 一次顶多送五六户,最多一个半时辰就能送完货。
  而现在多了七家食肆,时间便非常急。
  清早送林翠娥和袁星开铺子时,顺带送烧席师傅和三家食肆的货。而后卡着时间,急急忙忙赶回小罗湾,载上几十框豆腐,又赶着去送悦来酒楼和余下四家食肆的。
  送完货接上散市收摊的林翠娥母子,回到小罗湾,吃完饭喘口气,出发给悦来酒楼送货。
  赵景清看他奔忙,瞧他后脖子晒出近乎黑白分明的分界线,胳膊和手也黑了许多,是止不住的心疼。
  他做豆腐还有喘息的时间,袁牧却是一直忙。
  赵景清想,要不专门请个长工送货?生出这个念头,赵景清便越琢磨越觉得可行。
  送货不单是只送货,还要联络转达各家老板订货数量,这都不难,很容易就能上手,难的是其中涉及钱财。
  酒楼、食肆是月结,对账他亲自去,这部分可以放心,没问题。主要是烧席师傅那边,酒席不是天天有,他们都是定豆腐给定金,送货上门结尾款。
  需得找个信任之人。
  赵景清寻摸了一遍自己信任的人,也就周茂之一家,袁家这边,多是只见过几面的人,相处虽友好和谐,却谈不上信任。
  等袁牧接林翠娥母子回来,吃午饭时,赵景清将自己想法说了出来,“娘,你们有没有人选?”
  林翠娥扫一眼袁牧,他出门头戴草帽,额头白些,越往下越黑。
  这晒得……看着都招笑。
  抢秋收猛晒几天,也能给晒成这样,晒狠了还会脱皮,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晒伤,只是晒黑罢了,林翠娥习以为常。
  但成婚了到底不一样,有夫郎心疼,林翠娥乐得看夫夫两人感情好。
  “他大伯家的堂兄都可以,三叔家柱子也成,我娘家也有人,只是快到秋收,人家种了大半年的庄稼,肯定舍不得现在撒手。”林翠娥道,一个个数下来,表情变得苦恼,这一时半会儿竟挑不出人来。
  赵景清又瞥向袁牧,袁牧有不少朋友,不知能不能挑出一个。
  袁牧心里正美着,甜滋滋的,景清心里有他,心疼他呢,面上也带出几分嘚瑟来。
  对上赵景清的视线,袁牧轻咳了一声,收敛表情变得严肃,琢磨起来,他结交的人多有自己的活路,或是打猎,或是耕种,或是有稳定工作的长工,袁牧想了许久,灵光一闪有了人选。
  “有了,”袁牧以拳击掌,“娘你还记不记得姨婆那边的张兴?”
  林翠娥想起来,同赵景清道:“张兴是我姨夫的堂侄子,算是沾亲带故,他腿脚有点小毛病,稍微有点跛,但寻常看不大出来,只走快了能看出来。这孩子小时候可喜欢和袁牧玩了,算是我看着长大的,性子好,是个老实孩子,可以请他来试试。”
  她话说到这份上,赵景清颔首,“那请他来吧。”
  人请来了,得负责吃住,索性现在屋子多,且都空着,来了有地方住。
  袁牧道:“那我下午送货完,去问问他。”
  张兴家住张家村,离乐明村不远,驾驴车一炷香的功夫就到。林翠娥道:“我和你一道回去,好些天没回去看你爹了,他一个人不知道收拾的利索不。”
  袁星道:“我也要回去。”
  既然都要回去,赵景清也不例外。
  袁牧去送货期间,赵景清将明儿要做的豆子泡上,三人合力将东厢最后头那间屋子收拾出来,铺上凉席挂上蚊帐。
  等袁牧回来,四人回乐明村。
  驴车驶入乐明村,地里劳作的人瞧见林翠娥,不少都放下锄头和她闲话攀谈,羡慕的有之,酸的亦有之。
  地里刨食风吹日晒,从年头忙活到年尾,收成好还行,收成不好图个温饱都难,从前袁家日子过得好,但也就那样,都一个村的谁不知道谁。现在新娶个夫郞,生意做到镇子上,铺子都有了,钱可没少赚。地里的活计也没放下,袁老二是个种地的好把式,地种得也好。
  啥都没耽误。
  驴车摇摇晃晃驶入袁家,袁老二听人说妻儿回来了,急急忙忙回来,也就是前后脚的功夫。
  “咋回来了?”袁老二往檐下放锄头。
  林翠娥直瞪他,“会不会说话,回来看你不成?”
  袁老二:“……”
  真是熟悉的感觉,袁老二闭嘴当鹌鹑。
  赵景清将带回来的肉放进厨房,出来将给袁老二带的烟丝拿给他,现在赚了钱,买的烟丝从二十文一两变作三十文一两、四十文一两,一种变两种、三种。
  赵景清道:“爹,你试试哪个味道好,下次多买点。”
  “成。”袁老二就好这一口,挨个打开嗅闻,又给包回去,挑了一根烟丝裹起来。
  林翠娥扫了两眼,没念叨他,等他高兴过这劲儿再说。
  袁牧喝水休息了会儿,打声招呼,就驾驴车离开,去张家村找张兴去。
  时间尚早,赵景清去看鸡圈里的鸡,下午大太阳热得慌,鸡躲在阴凉处,鸡圈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赵景清又去看猪圈,年初抓的小猪崽长大,瞧着约摸有八九十斤,可招人喜欢。
  菜园子里菜也长得好,绿油油的,赵景清进厨房拿菜篓子,寻思着摘些晚上吃,还能带去小罗湾,省着买菜了。
  袁星也跟了出来,一起摘菜。
  番茄、黄瓜、缸豆、茄子、藤藤菜……这样一点,那样一点,加起来有两菜篓子。
  袁星洗了两番茄,递给赵景清一个,自己捧着另一个啃得正香,“还是爹种的好吃。”
  这还能分出来,赵景清惊奇,品尝完一个,觉得可能……或许是要好吃一点,翻沙多,做番茄炒鸡蛋肯定好吃。
  赵景清和袁星将晚上要用的菜洗好,放簸箕里沥水。
  那厢,林翠娥叫袁老二回屋,取出一张银票夹在手里晃悠,是十两。
  “瞧,景清结账后给咱们分的。”林翠娥笑眯眯道,笑得合不拢嘴角。
  袁老二道:“景清这孩子,咋还给分那么多?他给你就收着?”
  前边在家里做豆腐,他们帮忙干活,景清分三成钱给他们,拿着还能说得过去。现在他请了长工,翠娥和星儿去帮忙,也不用出太多力,咋还给分那么多?
  林翠娥道:“景清自个给分的,他说上个月赚了快六十两,他主意正着呢,我说不收,他可不同意。”
  袁老二意外,“赚恁多?”
  “是啊,现在生意又做宽了,这个月能赚更多。”林翠娥道,取出放钱的木箱子,将银票放里头。
  她将钱清点一遍,整的有四十七两,零零散散的铜板还有两百多文,大头都是做豆腐,景清给的分成。
  袁老二瞧着钱,心里也开心,景清是个稳重有成算的,一步步来,户籍能从商籍转成民籍,之前那点担忧散去。
  瞧时辰差不多,可以做晚饭了,林翠娥把装钱的木箱子收好,推门出去,厨房里菜已经备好,林翠娥忙活开来。
  袁牧回来了,“兴子答应了,等咱们出发,顺道去将他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