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108节
到岚县的第一个月,卫生队把龙王庙改成了救护所。
神像被挪到墙角,供桌铺上老乡捐的门板,就成了手术台。
程修远在神像背后发现个小隔间,正好用来囤草药,他跟着采药的老汉认识了柴胡、黄芪,还学会用烧红的铜钱烫治风寒,手背上烫起的水泡被他当成“勋章”。
林烬的本子上,除了标注伤员隐蔽点,多了些奇怪的符号:△代表能找到松脂(用来做防菌药膏),是有山泉(能清洗伤口),x则是日军巡逻队常走的路线。
有天他去山下借碾盘(碾草药用),撞见个穿破棉袄的妇女在埋死孩子,怀里还抱着个发着高烧的婴孩。
他把仅剩的半片阿司匹林碾碎了混在米汤里,那妇女“扑通”跪下,他才发现她裤脚沾着血——是刚从太原逃出来的难民,丈夫死在了路上。
张冠清的脾气还是臭,却在教当地妇女包扎时多了耐心。
他用刺刀在木板上刻出骨骼图,指着断骨的位置说“得这么扳回去”,有个大娘学得快,后来成了村里的“土卫生员”。
那天日军飞机来轰炸,大娘拽着三个伤员钻进菜窖,自己被弹片划伤了胳膊,张冠清给她缝针时,破天荒地没说脏话。
沈知微在庙门口教孩子们唱歌,《救亡进行曲》的调子混着伤员的呻吟,竟也不违和。
有个缺了耳朵的小战士总凑过来听,说“像我妹子唱的调”,沈知微就把自己的红五星别在他军帽上:“等伤好了,带你去找妹子。”
后来那战士牺牲在反扫荡里,红五星被送回来时,沾着黑褐色的血。
松明火把噼啪爆着火星的夜里,张冠清刚给一个腹部中弹的战士缝完最后一针,线尾在齿间咬断时,庙门被撞开了。
浑身是土的通信兵踉跄进来,军帽歪在一边,喉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南京……南京没了!”
林烬正往药瓶上贴标签的手猛地一顿,炭笔在“磺胺”二字上划出道黑痕。
沈知微手里的绷带“哗啦”散在地上,她下意识拽紧围巾,领口的红五星硌得皮肤生疼。程修远怀里的草药掉了一地,少年发颤的声音裹着哭腔:“南京……那是首都啊!”
通信兵蹲在地上直喘气,掏出揉烂的电报纸:“鬼子13号破的城……烧杀抢掠,整整六周……杀了三十万!”最后几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满殿死寂。
张冠清手里的手术刀“当啷”掉在供桌上,刀尖在木板上刻出个小坑。他猛地踹翻旁边的药箱,玻璃瓶碎了一地,酒精混着药渣在地上漫开:“他娘的畜生!”
“张医生!”沈知微想去捡碎片,指尖被划破也没察觉,“伤员还等着用药……”
“用个屁!”
张冠清的声音带着哭腔,镜片后的眼睛红得吓人,“南京百姓有药吗?有绷带吗?他们连躲的地方都没有!”他突然抓住林烬的胳膊,指节发白,“你去过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那些人……”
林烬的怀表在棉袄里烫得像块烙铁,表盖上程添锦的血痕在他眼里突然幻化成后世纪录片里那片猩红的江水。
四行仓库的残垣还没在记忆里褪色,通信兵的话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捅开了他被刻意压住的记忆
——那些黑白影像里堆叠的尸身、文字记载中被血浸透的秦淮河岸、历史课本上用粗体字标注的“全城”二字……
喉结被无形的巨石堵住,他盯着冠清发红的眼睛,指尖却在袖管里死死掐进掌心。
明明早就知道会发生,可当“挹江门”“中华门”这些熟悉的地名从亲历者口中砸出来时,胃里还是一阵翻江倒海。
他张了张嘴,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电报...没说具体街巷?”
话刚出口就知道是废话。
历史早就在他心里刻下了答案,那些地名下掩埋的苦难,根本不是“具体街巷”能框住的。
怀表硌着肋骨,像在提醒他这个知晓结局的人,此刻正站在炼狱的入口,却连一句“会好起来”都不敢说。
“全城!”通信兵抹了把脸,“从挹江门到中华门,挨家挨户搜,长江边的尸体堆得像小山,血把江水都染红了……”
程修远突然抓起墙角的扁担,瘦小的身子抖得像片叶子,却梗着脖子喊:“我要去报仇!去南京!”
“坐下!”林烬按住他的肩膀,怀表链条深深嵌进掌心,“现在去,是给鬼子送命。”
“那怎么办?”少年的眼泪砸在扁担上,“就看着他们杀吗?”
沈知微蹲下身捡玻璃碎片,指尖的血珠滴在碎片上:“我们救更多人,治好更多伤员,让他们能拿起枪。”她把碎片拢到一起,声音轻却坚定,“南京流的血,得用鬼子的血来还。”
张冠清捡起手术刀,用酒精棉狠狠擦着刀刃:“从今天起,手术时间缩短一半。”他把纱布往程修远怀里一塞,“小鬼,明天开始学静脉注射,学不会别吃饭。”
林烬走到墙角,在那张止血图解旁添了行字——“12月13日”。
炭笔在土墙上划过的声音格外刺耳,像在刻一块墓碑。
入冬时,救护所的烟囱开始冒烟——不是烧火取暖,是用松柴熏绷带消毒。
林烬看着张冠清把熏黑的绷带泡在冷水里,突然想起上海医院里雪白的纱布,正走神,程修远举着个瓦罐跑进来:“林哥你看!老乡教的,用艾叶煮水给伤员泡脚,治冻疮!”瓦罐沿的黑灰蹭在少年鼻尖上,像只小花猫。
李队长带来了新任务:给各村培训卫生员。
林烬背着药箱跟着他跑遍了岢岚、五寨的山村,在土墙上画止血图解,用树枝演示骨折固定。
有次在保德的山坳里,一群放羊汉围过来看,其中一个捋起裤腿,露出道旧伤:“去年被鬼子刺刀挑的,自己用香灰糊上,竟也活了。”
林烬给他换药时,发现伤口里还嵌着布片,那汉子疼得直抽气,嘴里却喊“痛快!比挨鬼子打舒坦”。
深夜整理药品时,林烬发现张冠清偷偷把自己的消炎药塞进了给老乡的药包里。
月光从庙顶的破洞照下来,落在程修远记的“药方本”上——那上面除了草药名,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今天救了三个人,离打跑鬼子又近了一步。”
远处传来岗哨的咳嗽声,林烬摸出程添锦的怀表,表针依旧停在4时11分。
但他知道,时间其实在走
走在沈知微教孩子写字的粉笔尖上,走在张冠清缝合伤口的针线里,走在每个伤员重新站起来的脚步中。
这晋西北的黄土坡上,他们用绷带缠住的不仅是伤口,还有这片土地正在愈合的裂痕。
1938年初春晋西北岚县
山桃花刚冒出嫩芽的时候,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卫生队驻扎的龙王庙前。
她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骡子,军装下摆沾满泥浆,齐耳短发被山风吹得乱蓬蓬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腰间别着的那支钢笔——笔帽上有一道明显的凹痕,像是被什么利器划过。
程修远正蹲在庙门口碾药,抬头看见来人,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沈知微也警惕地站起身,手指不自觉地摸向围巾下的烙印。
“左南萧?”
张冠清的声音从手术棚里传来。他一把掀开染血的布帘,镜片上还沾着血点子,却难得露出惊讶的表情:“你怎么找到这儿的?”
左南萧利落地跳下骡子,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烬身上。
“《抗战日报》战地记者左南萧,”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奉命来报道120师卫生队。”
程修远和沈知微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女人充满警惕。
左南萧笑了笑,从油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明德书店门前,程添锦站在中间,左边是林烬和张冠清,右边是左南萧和几个青年学生。
照片一角还写着日期:1931年夏。
“我是程添锦的朋友,”她轻声说,目光扫过程修远,“也是林烬的...朋友。”
林烬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怀表。左南萧的目光在那块表上停留了一瞬,又很快移开。
“我知道沫沫他们在香港很安全,”她继续道,声音很轻,却让林烬的肩膀微微放松下来,“程伯父伯母...他们也很好。”
张冠清哼了一声:“你大老远跑来,就为说这个?”
“当然不是。”左南萧拍了拍骡子背上捆着的三弦琴,“我是来工作的——报道你们,也帮你们。”她看向那些躺在草铺上的伤员,“添锦哥...他一定会希望我这么做。”
当晚,左南萧在龙王庙前唱起了大鼓书。
她脚踩条凳,三弦琴搁在膝头,沙哑的嗓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不说那张良韩信楚霸王,单表那四行仓库好儿郎——”
唱到谢晋元率部升旗那段,几个从上海撤下来的老兵突然跟着哼起来。
程修远坐在最前排,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个陌生女人唱的故事里,有他熟悉的闸北,有他听林烬提过的四行仓库,甚至还有“明德书店”这个名字。
左南萧的绑腿渗着血。沈知微帮她换药时,发现小腿上蜿蜒着道新鲜的刀伤。
“穿越同蒲铁路时挨的鬼子刺刀。”左南萧满不在乎地说,顺手从包袱里抽出一沓文稿。最上面是篇未完成的通讯稿,标题写着:《怀表与手术刀——记120师卫生队的特殊战士》。
程修远好奇地凑过来:“你...你认识我另一个哥哥?”
左南萧的笔尖顿了顿:“林时?我当然认识。”她的目光变得柔和,“那年他在闸北卖报,总爱往明德书店跑,那个时候跟你差不多高,现在长得比林烬还高了。”
林烬站在药棚门口,怀表在掌心发烫。月光透过茅草棚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左南萧突然抬头:“对了,这个给你。”她从笔记本里取出一张折叠得很小的纸——是张铅笔素描,画着林时和沫沫在香港的校园生活。
“上个月路过香港时偷偷去看的,”她轻声说,“沫沫长高了不少,林时...他很像你。”
张冠清不知何时站在了旁边,镜片后的眼睛微微发红:“就你多事。”
左南萧笑了,那笑容让程修远突然觉得,这个陌生女人好像也没那么陌生了。
第二天,左南萧跟着担架队去了五寨。临行前,她把三弦琴留给了卫生队。
“等打下太原,”她跨上骡子对林烬说,“我要在城楼上唱全本《八百壮士》——添锦哥当年也爱听这段。”
山风卷起她军装衣角,露出腰间别着的钢笔——那是程添锦送她的“密信笔”,笔杆里能藏微缩胶卷。
林烬站在山道上,看着那个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
庙里的伤员突然齐声唱起《救亡进行曲》,跑调的歌声惊得崖壁上的山鸡扑棱棱飞起。沈知微领着小孩子们在晒绷带,那些洁白的布条在春风里舒展,像无数振翅欲飞的白鸽。
程修远抱着左南萧留下的三弦琴,突然觉得,那些关于哥哥、关于程添锦、关于明德书店的故事,似乎离自己又近了一些。
——
山风卷着黄土掠过龙王庙的屋檐,程修远蹲在药碾子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左南萧留下的那张素描
画上的林时穿着整洁的学生装,站在香港某所学校的台阶上,笑容明亮得刺眼。
少年突然抬头,望向正在整理药材的林烬:“哥,我的另一个林时哥哥......什么时候可以见面?就是你之前给我说的那个。”
林烬的手顿了顿,柴胡的根须在他指间簌簌落下。远处传来伤员换药时的呻吟声,混着张冠清不耐烦的训斥。
“他在香港,”林烬的声音很轻,像在说一个遥远的梦,“以后有机会带你去。”
程修远眼睛一亮:“左姐姐说他长得跟你很像!”
“嗯,”林烬低头继续分拣药材,嘴角微微扬起,“还行。”
少年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罕见的笑容,立刻凑近追问:“他也会医术吗?像张哥那样?”
“他啊......”林烬的目光越过药棚,望向南方,“他更擅长背书,《论语》能倒着背。”
沈知微抱着晒干的绷带经过,闻言轻笑:“那跟程教授一定很投缘。”
怀表链突然在林烬颈间一烫。
他想起有一年除夕,程添锦在烛光下教林时背《楚辞》,少年困得东倒西歪,脑袋差点栽进汤碗里。
“等打完仗......”林烬突然说,后半句却消散在山风中。
神像被挪到墙角,供桌铺上老乡捐的门板,就成了手术台。
程修远在神像背后发现个小隔间,正好用来囤草药,他跟着采药的老汉认识了柴胡、黄芪,还学会用烧红的铜钱烫治风寒,手背上烫起的水泡被他当成“勋章”。
林烬的本子上,除了标注伤员隐蔽点,多了些奇怪的符号:△代表能找到松脂(用来做防菌药膏),是有山泉(能清洗伤口),x则是日军巡逻队常走的路线。
有天他去山下借碾盘(碾草药用),撞见个穿破棉袄的妇女在埋死孩子,怀里还抱着个发着高烧的婴孩。
他把仅剩的半片阿司匹林碾碎了混在米汤里,那妇女“扑通”跪下,他才发现她裤脚沾着血——是刚从太原逃出来的难民,丈夫死在了路上。
张冠清的脾气还是臭,却在教当地妇女包扎时多了耐心。
他用刺刀在木板上刻出骨骼图,指着断骨的位置说“得这么扳回去”,有个大娘学得快,后来成了村里的“土卫生员”。
那天日军飞机来轰炸,大娘拽着三个伤员钻进菜窖,自己被弹片划伤了胳膊,张冠清给她缝针时,破天荒地没说脏话。
沈知微在庙门口教孩子们唱歌,《救亡进行曲》的调子混着伤员的呻吟,竟也不违和。
有个缺了耳朵的小战士总凑过来听,说“像我妹子唱的调”,沈知微就把自己的红五星别在他军帽上:“等伤好了,带你去找妹子。”
后来那战士牺牲在反扫荡里,红五星被送回来时,沾着黑褐色的血。
松明火把噼啪爆着火星的夜里,张冠清刚给一个腹部中弹的战士缝完最后一针,线尾在齿间咬断时,庙门被撞开了。
浑身是土的通信兵踉跄进来,军帽歪在一边,喉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南京……南京没了!”
林烬正往药瓶上贴标签的手猛地一顿,炭笔在“磺胺”二字上划出道黑痕。
沈知微手里的绷带“哗啦”散在地上,她下意识拽紧围巾,领口的红五星硌得皮肤生疼。程修远怀里的草药掉了一地,少年发颤的声音裹着哭腔:“南京……那是首都啊!”
通信兵蹲在地上直喘气,掏出揉烂的电报纸:“鬼子13号破的城……烧杀抢掠,整整六周……杀了三十万!”最后几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满殿死寂。
张冠清手里的手术刀“当啷”掉在供桌上,刀尖在木板上刻出个小坑。他猛地踹翻旁边的药箱,玻璃瓶碎了一地,酒精混着药渣在地上漫开:“他娘的畜生!”
“张医生!”沈知微想去捡碎片,指尖被划破也没察觉,“伤员还等着用药……”
“用个屁!”
张冠清的声音带着哭腔,镜片后的眼睛红得吓人,“南京百姓有药吗?有绷带吗?他们连躲的地方都没有!”他突然抓住林烬的胳膊,指节发白,“你去过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那些人……”
林烬的怀表在棉袄里烫得像块烙铁,表盖上程添锦的血痕在他眼里突然幻化成后世纪录片里那片猩红的江水。
四行仓库的残垣还没在记忆里褪色,通信兵的话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捅开了他被刻意压住的记忆
——那些黑白影像里堆叠的尸身、文字记载中被血浸透的秦淮河岸、历史课本上用粗体字标注的“全城”二字……
喉结被无形的巨石堵住,他盯着冠清发红的眼睛,指尖却在袖管里死死掐进掌心。
明明早就知道会发生,可当“挹江门”“中华门”这些熟悉的地名从亲历者口中砸出来时,胃里还是一阵翻江倒海。
他张了张嘴,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电报...没说具体街巷?”
话刚出口就知道是废话。
历史早就在他心里刻下了答案,那些地名下掩埋的苦难,根本不是“具体街巷”能框住的。
怀表硌着肋骨,像在提醒他这个知晓结局的人,此刻正站在炼狱的入口,却连一句“会好起来”都不敢说。
“全城!”通信兵抹了把脸,“从挹江门到中华门,挨家挨户搜,长江边的尸体堆得像小山,血把江水都染红了……”
程修远突然抓起墙角的扁担,瘦小的身子抖得像片叶子,却梗着脖子喊:“我要去报仇!去南京!”
“坐下!”林烬按住他的肩膀,怀表链条深深嵌进掌心,“现在去,是给鬼子送命。”
“那怎么办?”少年的眼泪砸在扁担上,“就看着他们杀吗?”
沈知微蹲下身捡玻璃碎片,指尖的血珠滴在碎片上:“我们救更多人,治好更多伤员,让他们能拿起枪。”她把碎片拢到一起,声音轻却坚定,“南京流的血,得用鬼子的血来还。”
张冠清捡起手术刀,用酒精棉狠狠擦着刀刃:“从今天起,手术时间缩短一半。”他把纱布往程修远怀里一塞,“小鬼,明天开始学静脉注射,学不会别吃饭。”
林烬走到墙角,在那张止血图解旁添了行字——“12月13日”。
炭笔在土墙上划过的声音格外刺耳,像在刻一块墓碑。
入冬时,救护所的烟囱开始冒烟——不是烧火取暖,是用松柴熏绷带消毒。
林烬看着张冠清把熏黑的绷带泡在冷水里,突然想起上海医院里雪白的纱布,正走神,程修远举着个瓦罐跑进来:“林哥你看!老乡教的,用艾叶煮水给伤员泡脚,治冻疮!”瓦罐沿的黑灰蹭在少年鼻尖上,像只小花猫。
李队长带来了新任务:给各村培训卫生员。
林烬背着药箱跟着他跑遍了岢岚、五寨的山村,在土墙上画止血图解,用树枝演示骨折固定。
有次在保德的山坳里,一群放羊汉围过来看,其中一个捋起裤腿,露出道旧伤:“去年被鬼子刺刀挑的,自己用香灰糊上,竟也活了。”
林烬给他换药时,发现伤口里还嵌着布片,那汉子疼得直抽气,嘴里却喊“痛快!比挨鬼子打舒坦”。
深夜整理药品时,林烬发现张冠清偷偷把自己的消炎药塞进了给老乡的药包里。
月光从庙顶的破洞照下来,落在程修远记的“药方本”上——那上面除了草药名,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今天救了三个人,离打跑鬼子又近了一步。”
远处传来岗哨的咳嗽声,林烬摸出程添锦的怀表,表针依旧停在4时11分。
但他知道,时间其实在走
走在沈知微教孩子写字的粉笔尖上,走在张冠清缝合伤口的针线里,走在每个伤员重新站起来的脚步中。
这晋西北的黄土坡上,他们用绷带缠住的不仅是伤口,还有这片土地正在愈合的裂痕。
1938年初春晋西北岚县
山桃花刚冒出嫩芽的时候,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卫生队驻扎的龙王庙前。
她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骡子,军装下摆沾满泥浆,齐耳短发被山风吹得乱蓬蓬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腰间别着的那支钢笔——笔帽上有一道明显的凹痕,像是被什么利器划过。
程修远正蹲在庙门口碾药,抬头看见来人,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沈知微也警惕地站起身,手指不自觉地摸向围巾下的烙印。
“左南萧?”
张冠清的声音从手术棚里传来。他一把掀开染血的布帘,镜片上还沾着血点子,却难得露出惊讶的表情:“你怎么找到这儿的?”
左南萧利落地跳下骡子,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烬身上。
“《抗战日报》战地记者左南萧,”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奉命来报道120师卫生队。”
程修远和沈知微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女人充满警惕。
左南萧笑了笑,从油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明德书店门前,程添锦站在中间,左边是林烬和张冠清,右边是左南萧和几个青年学生。
照片一角还写着日期:1931年夏。
“我是程添锦的朋友,”她轻声说,目光扫过程修远,“也是林烬的...朋友。”
林烬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怀表。左南萧的目光在那块表上停留了一瞬,又很快移开。
“我知道沫沫他们在香港很安全,”她继续道,声音很轻,却让林烬的肩膀微微放松下来,“程伯父伯母...他们也很好。”
张冠清哼了一声:“你大老远跑来,就为说这个?”
“当然不是。”左南萧拍了拍骡子背上捆着的三弦琴,“我是来工作的——报道你们,也帮你们。”她看向那些躺在草铺上的伤员,“添锦哥...他一定会希望我这么做。”
当晚,左南萧在龙王庙前唱起了大鼓书。
她脚踩条凳,三弦琴搁在膝头,沙哑的嗓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不说那张良韩信楚霸王,单表那四行仓库好儿郎——”
唱到谢晋元率部升旗那段,几个从上海撤下来的老兵突然跟着哼起来。
程修远坐在最前排,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个陌生女人唱的故事里,有他熟悉的闸北,有他听林烬提过的四行仓库,甚至还有“明德书店”这个名字。
左南萧的绑腿渗着血。沈知微帮她换药时,发现小腿上蜿蜒着道新鲜的刀伤。
“穿越同蒲铁路时挨的鬼子刺刀。”左南萧满不在乎地说,顺手从包袱里抽出一沓文稿。最上面是篇未完成的通讯稿,标题写着:《怀表与手术刀——记120师卫生队的特殊战士》。
程修远好奇地凑过来:“你...你认识我另一个哥哥?”
左南萧的笔尖顿了顿:“林时?我当然认识。”她的目光变得柔和,“那年他在闸北卖报,总爱往明德书店跑,那个时候跟你差不多高,现在长得比林烬还高了。”
林烬站在药棚门口,怀表在掌心发烫。月光透过茅草棚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左南萧突然抬头:“对了,这个给你。”她从笔记本里取出一张折叠得很小的纸——是张铅笔素描,画着林时和沫沫在香港的校园生活。
“上个月路过香港时偷偷去看的,”她轻声说,“沫沫长高了不少,林时...他很像你。”
张冠清不知何时站在了旁边,镜片后的眼睛微微发红:“就你多事。”
左南萧笑了,那笑容让程修远突然觉得,这个陌生女人好像也没那么陌生了。
第二天,左南萧跟着担架队去了五寨。临行前,她把三弦琴留给了卫生队。
“等打下太原,”她跨上骡子对林烬说,“我要在城楼上唱全本《八百壮士》——添锦哥当年也爱听这段。”
山风卷起她军装衣角,露出腰间别着的钢笔——那是程添锦送她的“密信笔”,笔杆里能藏微缩胶卷。
林烬站在山道上,看着那个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
庙里的伤员突然齐声唱起《救亡进行曲》,跑调的歌声惊得崖壁上的山鸡扑棱棱飞起。沈知微领着小孩子们在晒绷带,那些洁白的布条在春风里舒展,像无数振翅欲飞的白鸽。
程修远抱着左南萧留下的三弦琴,突然觉得,那些关于哥哥、关于程添锦、关于明德书店的故事,似乎离自己又近了一些。
——
山风卷着黄土掠过龙王庙的屋檐,程修远蹲在药碾子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左南萧留下的那张素描
画上的林时穿着整洁的学生装,站在香港某所学校的台阶上,笑容明亮得刺眼。
少年突然抬头,望向正在整理药材的林烬:“哥,我的另一个林时哥哥......什么时候可以见面?就是你之前给我说的那个。”
林烬的手顿了顿,柴胡的根须在他指间簌簌落下。远处传来伤员换药时的呻吟声,混着张冠清不耐烦的训斥。
“他在香港,”林烬的声音很轻,像在说一个遥远的梦,“以后有机会带你去。”
程修远眼睛一亮:“左姐姐说他长得跟你很像!”
“嗯,”林烬低头继续分拣药材,嘴角微微扬起,“还行。”
少年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罕见的笑容,立刻凑近追问:“他也会医术吗?像张哥那样?”
“他啊......”林烬的目光越过药棚,望向南方,“他更擅长背书,《论语》能倒着背。”
沈知微抱着晒干的绷带经过,闻言轻笑:“那跟程教授一定很投缘。”
怀表链突然在林烬颈间一烫。
他想起有一年除夕,程添锦在烛光下教林时背《楚辞》,少年困得东倒西歪,脑袋差点栽进汤碗里。
“等打完仗......”林烬突然说,后半句却消散在山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