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77节
“共党特科首领龚昌荣落网,35名同伙一网打尽!”
“张阿四叛变了。”程添锦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他摘下眼镜,用袖子擦了擦,却怎么也擦不干净上面的水雾,“三个月前龚昌荣还让他保管备用密码本,现在倒好...红队在法租界的三个秘密信箱,全被他招了。”
林烬的心沉了下去。
龚昌荣——这个名字他听程添锦提起过,是中央特科最精锐的“红队”负责人,专门负责锄奸和情报传递。
“我们的人呢?”林烬压低声音问道。
程添锦摇了摇头,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左南箫...暂时安全。但顾安那边断了联系。”
窗外,雨声渐大。远处传来巡捕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在雨幕中。
次日清晨,沧浪阁后厨
秦逸兴正在揉面,突然听见后门传来三长两短的敲门声。
他擦了擦手,警惕地拉开门缝——是浑身湿透的顾安,西装上沾着泥浆,右手虎口处有一道新鲜的刀伤。
“进来。”秦逸兴侧身让他闪入,顺手将一笼刚蒸好的包子放在桌上,“吃吧,没下药。”
顾安扯了扯嘴角,却没笑出来。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一张染血的名单:“红队的备用联络网...龚先生临被捕前交给我的。”
秦逸兴接过名单,看见上面密密麻麻的代号和地址,有些已经被血模糊了。他沉默了片刻,突然将名单塞进一笼蟹黄包的夹层里:“今天下午,霞飞路76号。”
顾安点点头,突然问道:“程添锦怎么样?”
“昨晚在书店熬了一宿。”秦逸兴往面团里狠狠捶了一拳,“林烬陪着。”
正午,明德书店
林时和沫沫蹲在后院,小心翼翼地烧着一沓文件。火光映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沫沫的眼里噙着泪水,但手却很稳。
“程教授说,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联系。”林时低声道,将最后一张电报译稿投入火中,“以后改用《楚辞》密码。”
前厅突然传来争执声。他们探头望去,看见张冠清正和一个穿中山装的男子理论:
“先生,我们这是书店,不卖报纸!”
那人冷笑一声,手指划过书架:“那这些《水浒传》呢?也是正经书?”
林烬从里屋走出来,脸上堆着生意人的笑:“哎哟,这位长官,您有所不知——”他顺手从柜台下抽出一本《金瓶梅》,“这才是小店真正的畅销货,您要不要...鉴赏鉴赏?”
夜深,程公馆
壁炉里的火苗微弱地跳动着。程添锦的右手缠着新的绷带——那是他砸碎玻璃杯时划伤的。林烬坐在他对面,手里捏着顾安送来的染血名单。
火光中,两人对视一眼。
林烬缓缓松开手,看着名单在火焰中蜷曲、变黑,最终化为灰烬。
唯有“春风”二字,被他用茶水晕开,永远记在了心里——那是左南箫的新联络人,程添锦说,在法租界的国际红十字会办事处,负责人是个法国医生。
窗外,冬雨依旧下个不停。
远处外滩的钟声敲了十二下,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叛徒张阿四或许正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壁炉前,程添锦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正在修改明天要用的《楚辞讲义》。林烬凑近看去,发现他反复描摹着同一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墨迹深深浸透纸背,像是要把这句话刻进历史的骨骼里。
1935年1月,上海法租界
寒风凛冽的清晨,林烬推开明德书店的门,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呵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冻僵的手指,正准备生炉子,却听见后院传来低沉的争执声。
“——消息可靠吗?”是程添锦的声音,压得极低。
“顾安亲自送来的。”秦逸兴的嗓音沙哑,“他在工部局的线人昨晚喝醉了说漏嘴...说是贵州那边出了大事。”
林烬的脚步顿在门边。
门缝里,程添锦捏着译稿的指尖在抖,秦逸兴围裙上的面粉还带着沧浪阁蒸笼的热气——这场景,和他在历史课本上读过的那段文字,竟重叠得分毫不差。
“遵义...”
程添锦摘下眼镜揉眼时,林烬感觉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了。
他知道这个地名意味着什么,知道这扇门后即将说出的名字,会怎样改写此后二万五千里的征途,怎样重塑一个民族的命运。
“他们...重新选出了领导核心。”
林烬推开门,声音竟有些发飘:“谁?”
他明明早就知道答案,可当这三个字从自己心里滚出来时,指尖还是控制不住地颤。
“毛泽东。”
程添锦抬头,镜片后的光映在他眼里,亮得像暗夜里骤然燃起的火把。
译稿展开的瞬间,林烬的目光落在“先生领航,方向已明”那行字上
——这行字,他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见过复制品,可此刻听着真人从唇齿间吐出,胸腔里像有惊雷炸开,震得他耳膜嗡嗡作响。
秦逸兴一拳砸在墙上,面粉簌簌落下,哽咽里裹着的激动,和林烬记忆里纪录片里那些老兵的哭腔如出一辙。
林烬背过身,突然想起来课本上那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前只当是句定论,此刻才懂,这定论背后,是多少人在绝望里等来的一声破晓,是历史真真切切在眼前转弯时,烫得人眼眶发酸的重量。
他抬手按了按发烫的额角,原来亲身站在历史的褶皱里,听着那些改变命运的名字被郑重说出,比读遍所有史料都更让人喉头哽咽
——因为这一次,他不是旁观者,是和他们一起,站在这转折点上的人。
---
午后,沧浪阁密室
顾安的西装上还带着雪粒,金丝眼镜蒙着一层雾气。他掏出香烟,抽出一根叼在嘴里。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他划亮火柴,火光映出眼底的疲惫,“老蒋的飞机天天在头上转,他们就在敌人眼皮底下...重新洗了牌。”
林烬盯着那簇跳动的火焰:“伤亡呢?”
“比湘江好。”顾安吐了个烟圈,“但电台全丢了,现在传消息靠最原始的人力交通。“他从内袋摸出个油纸包,“这是新密码本...用《红楼梦》做底本。”
程添锦接过油纸包,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林烬这才注意到他脸色惨白,伸手一摸额头——滚烫。
“你发烧了!”
“不妨事...”程添锦摆摆手,却差点栽倒。顾安眼疾手快地扶住他,突然扯开他的衬衫领口——锁骨下方赫然有道未愈的鞭伤,已经化脓。
“上个月在闸北被捕的那晚?”林烬声音发抖,“你他妈说只是擦伤!”
顾安二话不说从西装内袋掏出磺胺粉,熟练地洒在伤口上:“程教授,你这样子...倒真像个负伤撤退的红军将领。”
---
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林烬给昏睡中的程添锦换了药,正想熄灯,却见他突然睁开眼:“电报...发出去没有?”
“发了。”林烬按住他,“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做密钥,顾安说左南箫能看懂。”
程添锦虚弱地笑了笑:“倒是风雅...”他突然抓住林烬的手,“你知道吗...黔北有处地方,有条河叫湘江,和湖南那个不是同一条。”
林烬拧了条湿毛巾敷在他额头:“睡吧。”
“不,你听我说...”程添锦的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毛先生在会上说...中国革命就像过河,摸不着石头的时候,就自己造桥。”
他咳嗽几声,“我们...我们也要造桥。”
窗外,雪越下越大。
远处外滩的钟声敲了十二下,而千里之外的遵义,一颗红星正穿透沉沉夜色。
林烬摸出怀表,“程林氏”三个字在火光中微微发亮。他想起白天顾安临走时说的话:
“告诉程添锦...他那些夜校学生没白教。有三个去了江西,现在...应该走到贵州了。”
床头的《楚辞》摊开在《九章》那一页,程添锦用红笔圈着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墨迹新鲜,像是刚刚写就。
第79章 1935片段——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1935年正月初二,程氏老宅
程家公馆张灯结彩,厅堂里檀木几案上摆着水仙与金桔,暗香浮动。
林时穿着崭新的藏青色学生装,沫沫则是一身桃红袄裙,辫梢上系着程夫人年前送的珊瑚珠花。两人规规矩矩地向程老夫人行拜年礼,额头磕在织金蒲团上咚咚作响。
“哎哟,快起来!”程夫人连忙扶起两个孩子,手指轻轻拂过林时的肩膀,“这才半年光景,又长高了半头。”她从描金漆盒里取出两个红封,“拿着,买笔墨用。”
林时刚要推辞,沫沫已经脆生生道谢:“谢谢程伯母!”她眼睛亮晶晶地补充,“上学期国文考试,我背会了《滕王阁序》,先生夸我比本地学生还念得好呢!”
程老夫人坐在太师椅上,突然用拐杖敲了敲地板:“添锦呢?怎么还不来见客?”她转向程夫人,声音陡然提高,“他都多大了!他表哥这个年纪,孩子都会背《千字文》了!”
林烬正捧着青瓷茶盏的手微微一滞,垂眸吹了吹浮沫,仿佛没听见。
“娘...”
程夫人无奈地瞥了眼正在喝茶的林烬,轻声道,“添锦在书房招待穆先生,说是要合编什么《新文学读本》...”
“编!编!整天就知道编书!”老太太拐杖杵得震天响,“孙家的小姐留洋回来,知书达理;李家二姑娘在圣玛利亚女中教书...”她突然眯起昏花老眼看向沫沫,“这小丫头倒伶俐,可惜太小...”
“祖母!”程添锦匆匆从书房赶来,长衫下摆还沾着墨渍。
他先是对林烬歉意地笑笑,才转向老太太,“孙儿带了苏州采芝斋的松子糖,您最爱吃的。”
老太太哼了一声,却忍不住伸手去接孙儿递来的糖盒。
趁这功夫,程夫人赶紧对林时笑道:“你上次作的《春雪》诗,添锦拿来给我看过,‘冻笔新题玉屑词’这句极好。”
林烬望着窗外出神。
“林先生。”程夫人突然唤他,递来一个锦盒,“听添锦说你擅书法,这套乾隆年间的墨锭...”
“使不得!”林烬慌忙起身,却被程添锦按住肩膀。
“收着吧。”程添锦指尖在他肩头轻轻一捏,“母亲库房里这样的东西堆成山,前日还抱怨招蠹虫。”
“张阿四叛变了。”程添锦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他摘下眼镜,用袖子擦了擦,却怎么也擦不干净上面的水雾,“三个月前龚昌荣还让他保管备用密码本,现在倒好...红队在法租界的三个秘密信箱,全被他招了。”
林烬的心沉了下去。
龚昌荣——这个名字他听程添锦提起过,是中央特科最精锐的“红队”负责人,专门负责锄奸和情报传递。
“我们的人呢?”林烬压低声音问道。
程添锦摇了摇头,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左南箫...暂时安全。但顾安那边断了联系。”
窗外,雨声渐大。远处传来巡捕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在雨幕中。
次日清晨,沧浪阁后厨
秦逸兴正在揉面,突然听见后门传来三长两短的敲门声。
他擦了擦手,警惕地拉开门缝——是浑身湿透的顾安,西装上沾着泥浆,右手虎口处有一道新鲜的刀伤。
“进来。”秦逸兴侧身让他闪入,顺手将一笼刚蒸好的包子放在桌上,“吃吧,没下药。”
顾安扯了扯嘴角,却没笑出来。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一张染血的名单:“红队的备用联络网...龚先生临被捕前交给我的。”
秦逸兴接过名单,看见上面密密麻麻的代号和地址,有些已经被血模糊了。他沉默了片刻,突然将名单塞进一笼蟹黄包的夹层里:“今天下午,霞飞路76号。”
顾安点点头,突然问道:“程添锦怎么样?”
“昨晚在书店熬了一宿。”秦逸兴往面团里狠狠捶了一拳,“林烬陪着。”
正午,明德书店
林时和沫沫蹲在后院,小心翼翼地烧着一沓文件。火光映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沫沫的眼里噙着泪水,但手却很稳。
“程教授说,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联系。”林时低声道,将最后一张电报译稿投入火中,“以后改用《楚辞》密码。”
前厅突然传来争执声。他们探头望去,看见张冠清正和一个穿中山装的男子理论:
“先生,我们这是书店,不卖报纸!”
那人冷笑一声,手指划过书架:“那这些《水浒传》呢?也是正经书?”
林烬从里屋走出来,脸上堆着生意人的笑:“哎哟,这位长官,您有所不知——”他顺手从柜台下抽出一本《金瓶梅》,“这才是小店真正的畅销货,您要不要...鉴赏鉴赏?”
夜深,程公馆
壁炉里的火苗微弱地跳动着。程添锦的右手缠着新的绷带——那是他砸碎玻璃杯时划伤的。林烬坐在他对面,手里捏着顾安送来的染血名单。
火光中,两人对视一眼。
林烬缓缓松开手,看着名单在火焰中蜷曲、变黑,最终化为灰烬。
唯有“春风”二字,被他用茶水晕开,永远记在了心里——那是左南箫的新联络人,程添锦说,在法租界的国际红十字会办事处,负责人是个法国医生。
窗外,冬雨依旧下个不停。
远处外滩的钟声敲了十二下,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叛徒张阿四或许正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壁炉前,程添锦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正在修改明天要用的《楚辞讲义》。林烬凑近看去,发现他反复描摹着同一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墨迹深深浸透纸背,像是要把这句话刻进历史的骨骼里。
1935年1月,上海法租界
寒风凛冽的清晨,林烬推开明德书店的门,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呵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冻僵的手指,正准备生炉子,却听见后院传来低沉的争执声。
“——消息可靠吗?”是程添锦的声音,压得极低。
“顾安亲自送来的。”秦逸兴的嗓音沙哑,“他在工部局的线人昨晚喝醉了说漏嘴...说是贵州那边出了大事。”
林烬的脚步顿在门边。
门缝里,程添锦捏着译稿的指尖在抖,秦逸兴围裙上的面粉还带着沧浪阁蒸笼的热气——这场景,和他在历史课本上读过的那段文字,竟重叠得分毫不差。
“遵义...”
程添锦摘下眼镜揉眼时,林烬感觉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了。
他知道这个地名意味着什么,知道这扇门后即将说出的名字,会怎样改写此后二万五千里的征途,怎样重塑一个民族的命运。
“他们...重新选出了领导核心。”
林烬推开门,声音竟有些发飘:“谁?”
他明明早就知道答案,可当这三个字从自己心里滚出来时,指尖还是控制不住地颤。
“毛泽东。”
程添锦抬头,镜片后的光映在他眼里,亮得像暗夜里骤然燃起的火把。
译稿展开的瞬间,林烬的目光落在“先生领航,方向已明”那行字上
——这行字,他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见过复制品,可此刻听着真人从唇齿间吐出,胸腔里像有惊雷炸开,震得他耳膜嗡嗡作响。
秦逸兴一拳砸在墙上,面粉簌簌落下,哽咽里裹着的激动,和林烬记忆里纪录片里那些老兵的哭腔如出一辙。
林烬背过身,突然想起来课本上那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前只当是句定论,此刻才懂,这定论背后,是多少人在绝望里等来的一声破晓,是历史真真切切在眼前转弯时,烫得人眼眶发酸的重量。
他抬手按了按发烫的额角,原来亲身站在历史的褶皱里,听着那些改变命运的名字被郑重说出,比读遍所有史料都更让人喉头哽咽
——因为这一次,他不是旁观者,是和他们一起,站在这转折点上的人。
---
午后,沧浪阁密室
顾安的西装上还带着雪粒,金丝眼镜蒙着一层雾气。他掏出香烟,抽出一根叼在嘴里。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他划亮火柴,火光映出眼底的疲惫,“老蒋的飞机天天在头上转,他们就在敌人眼皮底下...重新洗了牌。”
林烬盯着那簇跳动的火焰:“伤亡呢?”
“比湘江好。”顾安吐了个烟圈,“但电台全丢了,现在传消息靠最原始的人力交通。“他从内袋摸出个油纸包,“这是新密码本...用《红楼梦》做底本。”
程添锦接过油纸包,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林烬这才注意到他脸色惨白,伸手一摸额头——滚烫。
“你发烧了!”
“不妨事...”程添锦摆摆手,却差点栽倒。顾安眼疾手快地扶住他,突然扯开他的衬衫领口——锁骨下方赫然有道未愈的鞭伤,已经化脓。
“上个月在闸北被捕的那晚?”林烬声音发抖,“你他妈说只是擦伤!”
顾安二话不说从西装内袋掏出磺胺粉,熟练地洒在伤口上:“程教授,你这样子...倒真像个负伤撤退的红军将领。”
---
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林烬给昏睡中的程添锦换了药,正想熄灯,却见他突然睁开眼:“电报...发出去没有?”
“发了。”林烬按住他,“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做密钥,顾安说左南箫能看懂。”
程添锦虚弱地笑了笑:“倒是风雅...”他突然抓住林烬的手,“你知道吗...黔北有处地方,有条河叫湘江,和湖南那个不是同一条。”
林烬拧了条湿毛巾敷在他额头:“睡吧。”
“不,你听我说...”程添锦的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毛先生在会上说...中国革命就像过河,摸不着石头的时候,就自己造桥。”
他咳嗽几声,“我们...我们也要造桥。”
窗外,雪越下越大。
远处外滩的钟声敲了十二下,而千里之外的遵义,一颗红星正穿透沉沉夜色。
林烬摸出怀表,“程林氏”三个字在火光中微微发亮。他想起白天顾安临走时说的话:
“告诉程添锦...他那些夜校学生没白教。有三个去了江西,现在...应该走到贵州了。”
床头的《楚辞》摊开在《九章》那一页,程添锦用红笔圈着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墨迹新鲜,像是刚刚写就。
第79章 1935片段——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1935年正月初二,程氏老宅
程家公馆张灯结彩,厅堂里檀木几案上摆着水仙与金桔,暗香浮动。
林时穿着崭新的藏青色学生装,沫沫则是一身桃红袄裙,辫梢上系着程夫人年前送的珊瑚珠花。两人规规矩矩地向程老夫人行拜年礼,额头磕在织金蒲团上咚咚作响。
“哎哟,快起来!”程夫人连忙扶起两个孩子,手指轻轻拂过林时的肩膀,“这才半年光景,又长高了半头。”她从描金漆盒里取出两个红封,“拿着,买笔墨用。”
林时刚要推辞,沫沫已经脆生生道谢:“谢谢程伯母!”她眼睛亮晶晶地补充,“上学期国文考试,我背会了《滕王阁序》,先生夸我比本地学生还念得好呢!”
程老夫人坐在太师椅上,突然用拐杖敲了敲地板:“添锦呢?怎么还不来见客?”她转向程夫人,声音陡然提高,“他都多大了!他表哥这个年纪,孩子都会背《千字文》了!”
林烬正捧着青瓷茶盏的手微微一滞,垂眸吹了吹浮沫,仿佛没听见。
“娘...”
程夫人无奈地瞥了眼正在喝茶的林烬,轻声道,“添锦在书房招待穆先生,说是要合编什么《新文学读本》...”
“编!编!整天就知道编书!”老太太拐杖杵得震天响,“孙家的小姐留洋回来,知书达理;李家二姑娘在圣玛利亚女中教书...”她突然眯起昏花老眼看向沫沫,“这小丫头倒伶俐,可惜太小...”
“祖母!”程添锦匆匆从书房赶来,长衫下摆还沾着墨渍。
他先是对林烬歉意地笑笑,才转向老太太,“孙儿带了苏州采芝斋的松子糖,您最爱吃的。”
老太太哼了一声,却忍不住伸手去接孙儿递来的糖盒。
趁这功夫,程夫人赶紧对林时笑道:“你上次作的《春雪》诗,添锦拿来给我看过,‘冻笔新题玉屑词’这句极好。”
林烬望着窗外出神。
“林先生。”程夫人突然唤他,递来一个锦盒,“听添锦说你擅书法,这套乾隆年间的墨锭...”
“使不得!”林烬慌忙起身,却被程添锦按住肩膀。
“收着吧。”程添锦指尖在他肩头轻轻一捏,“母亲库房里这样的东西堆成山,前日还抱怨招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