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第62节
林烬悄悄离席,走到后院。雪地上留着串脚印,通向墙角那株瘦梅。程添锦下午派人送来的花盆就放在那里,一株绿萼梅在寒风中颤巍巍开着。
花盆底下压着封信。
林烬就着窗灯展开,信纸上除了《元日》诗抄,还有行小字:“今夕程府家宴,然魂梦常在君侧。附新年赠礼,望君笑纳。”
他摸到信封里的硬物——是把黄铜钥匙,系着红绳。钥匙齿痕崭新,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屋内突然爆发出笑声。
林烬回头,透过结霜的玻璃窗看见秦逸兴正举着顾安送的白兰地给众人斟酒,沫沫偷舔杯沿被辣得直吐舌头。
李阿曼捧着程家送的呢料子比划,秦母则摩挲着那包左南箫托人捎来的阿司匹林——老人家的风湿腿终于有药了。
远处传来海关大钟的报时声,1933年的第一秒悄然降临。
林烬握紧钥匙,呵出的白气在寒夜里久久不散。这一刻,租界的烟花、难民的哀嚎、日军的铁蹄都暂时远去,只剩下这一方屋檐下温暖的灯光。
他突然想起程添锦昨夜临走时,在门廊阴影里那个克制的拥抱。
程添锦的毛呢大衣上沾着雪粒,在他耳边轻声说的那句话:
“活下去,就是胜利。”
第66章 1933
1933年1月15日,明德书店
冬日的阳光透过橱窗照进来,落在书架的灰尘上,形成一道朦胧的光柱。杜老坐在柜台后,手里捏着今早的《申报》,眉头紧锁。
报纸第三版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一则短讯:“公共租界工部局与华界警方展开联合治安整治,近日拘捕扰乱治安者数十人”。
杜老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声音压得极低:“中统的人在公共租界成立了‘特别行动组’,专抓左翼分子。”他枯瘦的手指敲了敲报纸,“听说这个月已经秘密逮捕了二百多人,有些......”他顿了顿,“有些直接扔进了黄浦江。”
林烬整理书册的手突然停住,书脊在掌心留下深深的压痕。
他想起昨晚程添锦在黑暗中紧握他的手,指节发白:“最近别去闸北,也别靠近杨树浦的工人夜校。”程添锦的声音罕见地带着紧绷,像是钢丝被拉到极限,“中统的人......已经开始在租界里抓人了。”
当时林烬没说话,只是将额头抵在程添锦的肩膀上,闻到他身上若有若无的硝烟味——程添锦那天刚从某个秘密集会回来,衬衫下藏着未愈的伤。
“......林烬?”杜老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林烬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书重重塞回书架:“我知道。”
张冠清从梯子上爬下来,眼镜片后的目光锐利:“程教授昨晚来过?”
林烬没回答,转身去整理柜台上的账本。账本底下压着一份手抄的《东方杂志》目录,其中几篇文章被人用铅笔轻轻圈出——全是关于工人权益和国际局势的评论。
窗外,几个穿中山装的男人站在街对面抽烟,目光不时扫向书店。其中一人手里拿着份名单,正对着书店招牌比对着什么。
杜老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得弯下腰去。林烬赶紧倒了杯热茶递过去,老人在他耳边低声道:“明天开始,让林时和沫沫别来书店了。”
杜老抬起浑浊的眼睛看他,林烬缓缓点头。
书架上,那本《呐喊》不知何时被人挪到了最显眼的位置。
林烬走过去,将它塞回角落,换上一本《论语》。阳光照在书脊上,“论语”两个烫金大字闪闪发亮,像一把出鞘的刀。
林烬裹紧棉袍,低头快步穿过霞飞路。寒风卷着碎雪,将街边报童的叫卖声割得支离破碎:“号外!号外!公共租界又破获共党窝点!”
他拐进一条小巷,余光扫见身后两个穿长衫的男人跟了上来——从明德书店出来时,他们就一直尾随。林烬加快脚步,在拐角处突然闪进一家绸缎庄,从后门钻出,混入南京路的人流。
天色已暗,校园里的法国梧桐投下狰狞的阴影。林烬躲在一辆黄包车后,看见程添锦独自走出教学楼,呢子大衣的领子竖起,遮住了半边脸。
突然,三个穿中山装的人从暗处围了上去。林烬的手指猛地掐进掌心——却见程添锦从容地掏出一张证件,对方查看后竟恭敬地让开了路。
“程教授。”
林烬浑身一僵,回头看见顾安倚在墙边抽烟,火星在暮色中明灭。
“中统的人现在不敢动他,”顾安吐出一口烟圈,“程家老太爷给南京写了信。”他弹了弹烟灰,“倒是你——”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声闷响。林烬转头,看见方才跟踪他的两个长衫男子被几个码头工人模样的人按在墙角,嘴里塞着破布。
顾安轻笑一声:“我的人。”
---
程公馆后巷
林烬翻墙落地时,一把被拉进温暖的怀抱。程添锦的手冰凉,却稳稳握住他的手腕:“看见那些人了?”
“顾安安排的。”林烬喘着气,额头抵在对方肩上,“你那张证件......”
“假的。”程添锦的声音带着笑意,“顾家二少爷的手笔。”他引着林烬穿过花园,月光照出小径上未扫的积雪,“今天中统搜查了沧浪阁。”
林烬脚下一滑,被程添锦牢牢扶住。
“没事,”程添锦推开书房门,“秦逸兴昨天就把地窖里的油印机转移了。”书桌上摊着本《楚辞》,页边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倒是你......”
他忽然转身,手指抚上林烬眼尾的泪痣:“顾安为什么派人保护你?”
林烬望进那双浅褐色的眼睛,突然笑了:“你又吃醋?”
程添锦沉默了一会儿,微微摇头,手指轻轻摩挲着林烬的手腕:“多一个人保护你,我也放心了些。”
林烬挑眉,故意凑近,鼻尖几乎要碰到他的下巴:“我都跟你‘成亲’了,你还这么没安全感?”
程添锦低笑了一声,眼底的紧绷终于松动了些。他抬手捏了捏林烬的耳垂,声音温润又带着几分无奈:“是啊,娶都娶了,可还是怕你跑。”
林烬嗤笑,伸手拽住他的领带,把人拉得更近:“程教授,你这醋吃得毫无道理。”他故意压低声音,“要不要我写个保证书?‘此生唯程添锦一人,绝不跟顾二少私奔’?”
程添锦被他逗笑,终于彻底放松下来。
他低头,额头抵着林烬的,呼吸温热:“不用保证书。”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你活着,在我身边,就够了。”
林烬抬起头,轻轻吻了吻程添锦的嘴角,声音里带着笑意:“我们在一起多久了?”
程添锦的目光温润而专注,指尖抚过他的眉骨,答道:“两年四个月零五日。”
林烬一怔,随即失笑:“你倒是记得清楚。”他捏了捏程添锦的掌心,语气忽然认真起来:“想和我在一起一辈子,就好好活着。”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活到……1945年。”
程添锦眸光微动,随即轻笑一声,指尖轻轻描摹他的轮廓,低声道:
“《诗经》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微微俯身,额头抵着林烬的,“我虽非古人,却愿以此心为誓——纵使乱世如沸,烽烟蔽日,我亦当护你周全,与你共赴白首。”
他顿了顿,又轻声道:“《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我知我情起于何时,亦知它将至何处。”
林烬听得耳根发热,忍不住笑骂:“酸秀才,又掉书袋。”
程添锦低笑,手指轻轻捏了捏他的后颈:“那换一句——”他凑近林烬耳边,声音轻而坚定,“林烬,我程添锦此生,非你不娶,非你不护,非你不活。”
林烬耳根一热,抬脚轻踹了下程添锦的小腿:“滚蛋!谁要你娶了?我是男的!”
程添锦低笑,手指勾住他的衣带轻轻一拽,将人拉得更近:“都成亲了,现在反悔可来不及。”
林烬挑眉,故意抬着下巴睨他:“那是我掀的你的红盖头,按规矩,你该唤我一声‘相公’。”
程添锦眸色一深,忽然扣住他的手腕,将人抵在书架上,声音压得极低:“《浮生六记》有云:‘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他指尖划过林烬的喉结,“林相公若想听为夫唤你,不如……”
林烬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反击噎住,半晌才红着耳朵咬牙道:“……程添锦!!你平日读圣贤书,就学这些?”
程添锦笑出声,终于松开他,却仍握着他的手不放:“圣人亦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他拇指摩挲着林烬的腕骨,忽然正色道,“其实无论称谓如何,你我既结同心,便是生死相托。这乱世里——”
窗外突然传来夜巡的梆子声,两人同时沉默。
林烬反手握住他,嗤笑一声接了下半句:“——这乱世里,能得程大教授这般‘斯文败类’相伴,倒也不算亏。”
电灯的钨丝忽然轻轻一颤,爆出一点火星,满室的光晕便跟着晃了晃,暖黄里裹着几分亮堂。
远处隐约传来《申报》夜班印刷机的轰鸣,而1933年的风雪,依旧在租界的霓虹外无声肆虐。
1933年2月,上海法租界
正泰橡胶厂爆炸的消息,是林时从卖报的同伴那里听来的。
十五岁的少年攥着《申报》冲进明德书店时,沫沫正踮着脚擦拭书架,被他撞得一个踉跄。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标题横在头版:“虹口正泰橡胶厂锅炉爆炸,伤亡逾百”。
“哥!”林时声音发颤,“报纸上说……童工只赔15块银元!”他手指戳在铅字上,指节发白,“15块……就值两头猪?”
林烬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申报自由谈》,目光扫过鲁迅那篇《从讽刺到幽默》——字里行间藏着只有特定人才懂的暗号。
他深吸一口气,揉了揉林时的脑袋:“去把沫沫叫来。”
当夜
程添锦将一份名单推给林烬:“87个死者,有19个是闸北夜校学生的弟妹。”他眼镜片后的目光冷峻,“日本人压下了真实数字,实际童工死了32个。”
林烬盯着名单上最小的一个名字:王阿毛,9岁。他突然想起去年冬天,那孩子在夜校门口用冻红的小手捧着认字本的样子。
“程教授……”沫沫的声音从门缝传来。少女抱着个铁皮盒,眼睛红肿,“我们凑了点钱……”盒子里是零零散散的铜板和几张皱巴巴的纸币——孩子们把卖报、跑腿攒的钱全拿出来了。
程添锦蹲下身,轻轻合上铁盒:“这些钱,买活命人的粮食。”他从书桌抽屉取出一沓银元,“死者的债,该由我们来讨。”
---
二月末,明星影片公司片场
林烬带着林时和沫沫“路过”片场时,《狂流》正在补拍镜头。导演擦着汗抱怨:“日本海军陆战队明天要来审查成片……”
沫沫突然拽了拽林烬的衣角,朝场记的方向努努嘴——那人身后胶片盒的缝隙里,露出半张带红印的纸条。
当夜,林时蹲在阁楼上,按程先生教的法子,把鲁迅文章里带圈的字抄下来
——‘火’‘水’‘东’‘南’,凑成一张没头没尾的字条递给林烬。沫沫忽然指着一段话:“烬哥哥,这句“北地风霜紧,南雁暂避寒”……是不是说北边的队伍要往南挪了?”
林烬心头一跳。
窗外,日本宪兵队的摩托车呼啸而过。
三月初,闸北废墟
爆炸遇难者的家属在废墟上烧纸钱。林烬看见一个母亲把15枚银元一枚枚扔进火盆,火焰吞噬了袁世凯的侧脸。
“他们给了我儿子两头猪的价钱。”女人对灰烬喃喃自语,“可我的阿毛……最爱吃糖啊……”
林时突然冲过去,把兜里最后一块麦芽糖放进火中。沫沫蹲下身,用树枝在灰烬旁画了个小小的镰刀形状,又在旁边点了三颗星。
回程的电车上,林烬发现《狂流》的海报被撕得粉碎。
有个穿学生装的青年怀里掉出本《铁流》,被宪兵一脚踹倒——那本书的封面早就被换成了《唐诗三百首》。
花盆底下压着封信。
林烬就着窗灯展开,信纸上除了《元日》诗抄,还有行小字:“今夕程府家宴,然魂梦常在君侧。附新年赠礼,望君笑纳。”
他摸到信封里的硬物——是把黄铜钥匙,系着红绳。钥匙齿痕崭新,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屋内突然爆发出笑声。
林烬回头,透过结霜的玻璃窗看见秦逸兴正举着顾安送的白兰地给众人斟酒,沫沫偷舔杯沿被辣得直吐舌头。
李阿曼捧着程家送的呢料子比划,秦母则摩挲着那包左南箫托人捎来的阿司匹林——老人家的风湿腿终于有药了。
远处传来海关大钟的报时声,1933年的第一秒悄然降临。
林烬握紧钥匙,呵出的白气在寒夜里久久不散。这一刻,租界的烟花、难民的哀嚎、日军的铁蹄都暂时远去,只剩下这一方屋檐下温暖的灯光。
他突然想起程添锦昨夜临走时,在门廊阴影里那个克制的拥抱。
程添锦的毛呢大衣上沾着雪粒,在他耳边轻声说的那句话:
“活下去,就是胜利。”
第66章 1933
1933年1月15日,明德书店
冬日的阳光透过橱窗照进来,落在书架的灰尘上,形成一道朦胧的光柱。杜老坐在柜台后,手里捏着今早的《申报》,眉头紧锁。
报纸第三版不起眼的角落刊登了一则短讯:“公共租界工部局与华界警方展开联合治安整治,近日拘捕扰乱治安者数十人”。
杜老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声音压得极低:“中统的人在公共租界成立了‘特别行动组’,专抓左翼分子。”他枯瘦的手指敲了敲报纸,“听说这个月已经秘密逮捕了二百多人,有些......”他顿了顿,“有些直接扔进了黄浦江。”
林烬整理书册的手突然停住,书脊在掌心留下深深的压痕。
他想起昨晚程添锦在黑暗中紧握他的手,指节发白:“最近别去闸北,也别靠近杨树浦的工人夜校。”程添锦的声音罕见地带着紧绷,像是钢丝被拉到极限,“中统的人......已经开始在租界里抓人了。”
当时林烬没说话,只是将额头抵在程添锦的肩膀上,闻到他身上若有若无的硝烟味——程添锦那天刚从某个秘密集会回来,衬衫下藏着未愈的伤。
“......林烬?”杜老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林烬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书重重塞回书架:“我知道。”
张冠清从梯子上爬下来,眼镜片后的目光锐利:“程教授昨晚来过?”
林烬没回答,转身去整理柜台上的账本。账本底下压着一份手抄的《东方杂志》目录,其中几篇文章被人用铅笔轻轻圈出——全是关于工人权益和国际局势的评论。
窗外,几个穿中山装的男人站在街对面抽烟,目光不时扫向书店。其中一人手里拿着份名单,正对着书店招牌比对着什么。
杜老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得弯下腰去。林烬赶紧倒了杯热茶递过去,老人在他耳边低声道:“明天开始,让林时和沫沫别来书店了。”
杜老抬起浑浊的眼睛看他,林烬缓缓点头。
书架上,那本《呐喊》不知何时被人挪到了最显眼的位置。
林烬走过去,将它塞回角落,换上一本《论语》。阳光照在书脊上,“论语”两个烫金大字闪闪发亮,像一把出鞘的刀。
林烬裹紧棉袍,低头快步穿过霞飞路。寒风卷着碎雪,将街边报童的叫卖声割得支离破碎:“号外!号外!公共租界又破获共党窝点!”
他拐进一条小巷,余光扫见身后两个穿长衫的男人跟了上来——从明德书店出来时,他们就一直尾随。林烬加快脚步,在拐角处突然闪进一家绸缎庄,从后门钻出,混入南京路的人流。
天色已暗,校园里的法国梧桐投下狰狞的阴影。林烬躲在一辆黄包车后,看见程添锦独自走出教学楼,呢子大衣的领子竖起,遮住了半边脸。
突然,三个穿中山装的人从暗处围了上去。林烬的手指猛地掐进掌心——却见程添锦从容地掏出一张证件,对方查看后竟恭敬地让开了路。
“程教授。”
林烬浑身一僵,回头看见顾安倚在墙边抽烟,火星在暮色中明灭。
“中统的人现在不敢动他,”顾安吐出一口烟圈,“程家老太爷给南京写了信。”他弹了弹烟灰,“倒是你——”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声闷响。林烬转头,看见方才跟踪他的两个长衫男子被几个码头工人模样的人按在墙角,嘴里塞着破布。
顾安轻笑一声:“我的人。”
---
程公馆后巷
林烬翻墙落地时,一把被拉进温暖的怀抱。程添锦的手冰凉,却稳稳握住他的手腕:“看见那些人了?”
“顾安安排的。”林烬喘着气,额头抵在对方肩上,“你那张证件......”
“假的。”程添锦的声音带着笑意,“顾家二少爷的手笔。”他引着林烬穿过花园,月光照出小径上未扫的积雪,“今天中统搜查了沧浪阁。”
林烬脚下一滑,被程添锦牢牢扶住。
“没事,”程添锦推开书房门,“秦逸兴昨天就把地窖里的油印机转移了。”书桌上摊着本《楚辞》,页边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倒是你......”
他忽然转身,手指抚上林烬眼尾的泪痣:“顾安为什么派人保护你?”
林烬望进那双浅褐色的眼睛,突然笑了:“你又吃醋?”
程添锦沉默了一会儿,微微摇头,手指轻轻摩挲着林烬的手腕:“多一个人保护你,我也放心了些。”
林烬挑眉,故意凑近,鼻尖几乎要碰到他的下巴:“我都跟你‘成亲’了,你还这么没安全感?”
程添锦低笑了一声,眼底的紧绷终于松动了些。他抬手捏了捏林烬的耳垂,声音温润又带着几分无奈:“是啊,娶都娶了,可还是怕你跑。”
林烬嗤笑,伸手拽住他的领带,把人拉得更近:“程教授,你这醋吃得毫无道理。”他故意压低声音,“要不要我写个保证书?‘此生唯程添锦一人,绝不跟顾二少私奔’?”
程添锦被他逗笑,终于彻底放松下来。
他低头,额头抵着林烬的,呼吸温热:“不用保证书。”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你活着,在我身边,就够了。”
林烬抬起头,轻轻吻了吻程添锦的嘴角,声音里带着笑意:“我们在一起多久了?”
程添锦的目光温润而专注,指尖抚过他的眉骨,答道:“两年四个月零五日。”
林烬一怔,随即失笑:“你倒是记得清楚。”他捏了捏程添锦的掌心,语气忽然认真起来:“想和我在一起一辈子,就好好活着。”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活到……1945年。”
程添锦眸光微动,随即轻笑一声,指尖轻轻描摹他的轮廓,低声道:
“《诗经》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微微俯身,额头抵着林烬的,“我虽非古人,却愿以此心为誓——纵使乱世如沸,烽烟蔽日,我亦当护你周全,与你共赴白首。”
他顿了顿,又轻声道:“《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我知我情起于何时,亦知它将至何处。”
林烬听得耳根发热,忍不住笑骂:“酸秀才,又掉书袋。”
程添锦低笑,手指轻轻捏了捏他的后颈:“那换一句——”他凑近林烬耳边,声音轻而坚定,“林烬,我程添锦此生,非你不娶,非你不护,非你不活。”
林烬耳根一热,抬脚轻踹了下程添锦的小腿:“滚蛋!谁要你娶了?我是男的!”
程添锦低笑,手指勾住他的衣带轻轻一拽,将人拉得更近:“都成亲了,现在反悔可来不及。”
林烬挑眉,故意抬着下巴睨他:“那是我掀的你的红盖头,按规矩,你该唤我一声‘相公’。”
程添锦眸色一深,忽然扣住他的手腕,将人抵在书架上,声音压得极低:“《浮生六记》有云:‘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他指尖划过林烬的喉结,“林相公若想听为夫唤你,不如……”
林烬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反击噎住,半晌才红着耳朵咬牙道:“……程添锦!!你平日读圣贤书,就学这些?”
程添锦笑出声,终于松开他,却仍握着他的手不放:“圣人亦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他拇指摩挲着林烬的腕骨,忽然正色道,“其实无论称谓如何,你我既结同心,便是生死相托。这乱世里——”
窗外突然传来夜巡的梆子声,两人同时沉默。
林烬反手握住他,嗤笑一声接了下半句:“——这乱世里,能得程大教授这般‘斯文败类’相伴,倒也不算亏。”
电灯的钨丝忽然轻轻一颤,爆出一点火星,满室的光晕便跟着晃了晃,暖黄里裹着几分亮堂。
远处隐约传来《申报》夜班印刷机的轰鸣,而1933年的风雪,依旧在租界的霓虹外无声肆虐。
1933年2月,上海法租界
正泰橡胶厂爆炸的消息,是林时从卖报的同伴那里听来的。
十五岁的少年攥着《申报》冲进明德书店时,沫沫正踮着脚擦拭书架,被他撞得一个踉跄。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标题横在头版:“虹口正泰橡胶厂锅炉爆炸,伤亡逾百”。
“哥!”林时声音发颤,“报纸上说……童工只赔15块银元!”他手指戳在铅字上,指节发白,“15块……就值两头猪?”
林烬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申报自由谈》,目光扫过鲁迅那篇《从讽刺到幽默》——字里行间藏着只有特定人才懂的暗号。
他深吸一口气,揉了揉林时的脑袋:“去把沫沫叫来。”
当夜
程添锦将一份名单推给林烬:“87个死者,有19个是闸北夜校学生的弟妹。”他眼镜片后的目光冷峻,“日本人压下了真实数字,实际童工死了32个。”
林烬盯着名单上最小的一个名字:王阿毛,9岁。他突然想起去年冬天,那孩子在夜校门口用冻红的小手捧着认字本的样子。
“程教授……”沫沫的声音从门缝传来。少女抱着个铁皮盒,眼睛红肿,“我们凑了点钱……”盒子里是零零散散的铜板和几张皱巴巴的纸币——孩子们把卖报、跑腿攒的钱全拿出来了。
程添锦蹲下身,轻轻合上铁盒:“这些钱,买活命人的粮食。”他从书桌抽屉取出一沓银元,“死者的债,该由我们来讨。”
---
二月末,明星影片公司片场
林烬带着林时和沫沫“路过”片场时,《狂流》正在补拍镜头。导演擦着汗抱怨:“日本海军陆战队明天要来审查成片……”
沫沫突然拽了拽林烬的衣角,朝场记的方向努努嘴——那人身后胶片盒的缝隙里,露出半张带红印的纸条。
当夜,林时蹲在阁楼上,按程先生教的法子,把鲁迅文章里带圈的字抄下来
——‘火’‘水’‘东’‘南’,凑成一张没头没尾的字条递给林烬。沫沫忽然指着一段话:“烬哥哥,这句“北地风霜紧,南雁暂避寒”……是不是说北边的队伍要往南挪了?”
林烬心头一跳。
窗外,日本宪兵队的摩托车呼啸而过。
三月初,闸北废墟
爆炸遇难者的家属在废墟上烧纸钱。林烬看见一个母亲把15枚银元一枚枚扔进火盆,火焰吞噬了袁世凯的侧脸。
“他们给了我儿子两头猪的价钱。”女人对灰烬喃喃自语,“可我的阿毛……最爱吃糖啊……”
林时突然冲过去,把兜里最后一块麦芽糖放进火中。沫沫蹲下身,用树枝在灰烬旁画了个小小的镰刀形状,又在旁边点了三颗星。
回程的电车上,林烬发现《狂流》的海报被撕得粉碎。
有个穿学生装的青年怀里掉出本《铁流》,被宪兵一脚踹倒——那本书的封面早就被换成了《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