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276节
  章大人:“先查有多富,再查多么残暴?”
  薛理点点头。
  章大人叫大理寺卿把审讯记录拿出来,两家先核对再商讨抓捕行动。
  大理寺右少卿不禁问:“连夜抓捕?”
  章大人:“夜长梦多!”
  薛理:“明日这个时候再抓,账簿可能已经烧了。”
  右少卿:“寺庙也有账簿?”
  薛理无语。
  章大人:“出家人也要吃吃喝喝!你不会真信什么修行辟谷?每年的香火钱,即便朝廷分文不取,也不允许他们任意挥霍!”
  大理寺卿叫薛理去户部调人。
  论查账,户部最专业!
  新年第一案,持续两个月!
  京师辖区之内取缔了七家寺庙,庙里的无辜者都被送往其他寺庙。这个节骨眼上可没有哪个寺庙敢拒收,一个个向官府承诺“天下出家人是一家!”
  三月三,朝廷颁布新令,所有道观、寺庙人员必须前往官府登记,一岁小和尚小道士也要被师父抱过去登记。
  寺庙道观的土地交税,且不允许从商,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此时各地官吏也收到消息,寺庙里有通缉犯。为了政绩,各地官吏利用统计出家人数之际进入寺庙挨个核实。
  很少外出的江洋大盗消息闭塞,等官差到庙里才意识到大事不妙,可惜这个时候再跑也晚了。
  右少卿带人查办期间,薛理也不是日日围炉煮茶,他前往京师各大狱中,令狱卒告诉在押的犯人,薛通明近日在查假和尚和通缉犯,请众人协助薛大人办案,提供的消息属实,可以给予钱财奖赏。
  关押的犯人听说过薛理的大名,毕竟薛理从七八年前就出名了。为了赚点赏钱补贴家人,还有犯人希望减刑,纷纷找牢头坦白。
  薛理拿到口供后,大理寺和刑部诸人事半功倍,是以用时两个月就查得一清二楚。否则最少三个月。
  案子查清后,薛理提议公布案件详情。
  原先大理寺卿很同情佛门清净之地被假和尚玷污。随着查到某些寺庙还不如红袖楼干净,大理寺卿恨不得把案件详情贴在寺院门口!
  案件公布后,香火鼎盛的慈恩寺门可罗雀。监寺找上林知了,请薛大人对外澄清,慈恩寺没有做下那些事。
  林知了问监寺慈恩寺有没有土地,土地收的粮食够不够全寺出家人吃用。既然够用,无人上香,师父们正好清修,用心教养小和尚,以免佛门之中再出败类。
  监寺有心反驳,但那些言语着实不应该从出家人口中说出来,他只能告辞。
  晚上,薛理回来,林知了把此事告诉他。
  薛理冷笑:“他还敢来?若不是管账簿的和尚把所有事扛下来,此时他应该在狱中同假和尚作伴!”
  林知了:“慈恩寺也有问题?”
  薛理:“香火钱不对。这个监寺可能知道,有可能只是听说一点,然后就被管账簿的假和尚糊弄过去,反正他不无辜。真要查下去,玩忽职守就可以夺了他监寺之职!” “那怎么没查?”林知了顺嘴问。
  薛理:“大案要案当紧。大理寺和刑部拢共就那些人,这次还找户部调十多人,谁有时间查他。再说了,换个监寺不一定用心教养小和尚。”
  林知了:“既然案件已经对外公布,说明结案了,陛下没点表示?”
  薛理:“户部还在统计赃款。户部尚书上表后,陛下不会跟太上皇一样吝啬。”
  林知了:“我猜也是,他需要笼络人心。”
  皇帝确实要趁机笼络人心。
  除了通缉犯的赏钱归刑部和大理寺,皇帝又赏两府各一千贯。
  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把钱发下去之后,两人又给众人放三天假。
  假期归来,先前被薛理交代查颜国舅侄女婿的姐夫的弟弟的评事也查到此人不干净。
  年前评事没什么头绪,认为薛理盯着颜府不放是想公报私仇。可是薛理又同他们说过,他要证据确凿。如此一来,评事只能继续暗查,查到薛理失去耐心主动叫停。
  谁也没想到年后出了“假和尚”。暂停此事查假和尚的时候,评事等人着实松了口气。谁知根据在押的犯人提供的消息抓到两人,其中一人叫嚣着他乃国舅爷的亲戚。
  评事告诉嚣张的犯罪嫌疑人,此乃大理寺,大理寺少卿是薛通明,敢杀了颜国舅的薛通明。今日莫说他,就是颜国舅,他也要坦白伏法!
  此人有些卑鄙,为了减刑就把颜国舅侄女婿的姐夫的弟弟供出来,说他在花楼看上一个女子,该女子虽在风尘,但有些风骨,宁当穷人妻也不当富人妾,他便把人强掠到府上。
  审问他的评事不信,花楼同丰庆楼只隔一条路,薛通明隔三差五去丰庆楼接妻子,休沐日带着儿子过去,那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成,敢在薛通明眼皮子底下闹事。
  此人混迹市井,自然听说过薛通明的大名。他还听说自从林知了出任丰庆楼掌柜的,花街的腌臜事都比往年少了许多。
  在东市花街自然不敢。西市也有一条花街。虽不如红袖楼名气大,也有京师城中堪称第二的花楼。此人又交代那名女子去年才出来表演,被颜府远亲掠走时还是位清倌。
  评事问他有没有证据,他便说此事花街许多人都知道。评事令人把他押下去,他叫上几个同僚前往西市花街。
  果不其然,确有其事。不过花街老鸨不知道那人乃颜府远亲,先前她没有报官是觉得“民不与官斗”,担心“官官相护”,她赔了夫人又折兵!
  老鸨心里恨极了,她辛辛苦苦仔仔细细培养了八年的姑娘,还没给她赚半年钱就被人低价买走,无异于刘掉她的心头肉。如今被她等到机会,老鸨如何会放过恶人。
  评事叫画押画押,叫签字签字。恐怕一人口供人微言轻,还请几位敢仗义执言的富商作证,又找来街坊四邻。
  评事拿到证据便回大理寺交给薛理。
  薛理没有立刻抓人。
  休沐日,薛理领着儿子出去,顺便去一趟前同僚家。他有个同僚如今是御史。薛理把其中部分口供交给前同僚。
  皇帝不许诬告,可证据确凿上表弹劾乃御史的职责。
  这位前同僚很是好奇此人何时得罪过薛理。薛理直接说他乃颜家远房亲戚。
  前同僚听闻此话还有什么不明白。薛通明是行事露落不假,可他从来不是忍气吞声之人。先前这位同僚也同好友分析过,薛通明有了孩子之后有了软肋不成,面对颜家人的挑衅,他竟然一忍再忍。
  此刻看到证据,这人同大理寺卿等人一样不禁在心里感叹,薛通明还是以前的薛通明。
  基于对薛理的信任——薛理不会把帮助他的人拖下水,便答应薛理他晚上就写奏折,明日一早便上表天子。
  翌日早朝,该御史上表弹劾此人狎妓且强卖花楼艺伎!
  朝廷不许百官狎妓,御史又说他证据确凿,皇帝就令大理寺严查。
  下朝后半个时辰大理寺就把人拘了。
  此人被抓时叫家人去颜家,而这家人到颜府就说亲自拘人的乃薛通明,薛通明就是报复。今日薛通明敢抓自家人,明日就敢前往颜府拿人。
  许多官吏都知道薛理的手段,一查查一窝,根本不懂见好就收。
  城中哪个权贵没有几个糊涂亲戚,谁也经不起他如过筛子一般详查。颜国舅的侄子,也是天子的亲表弟,立刻进官面圣。
  此时皇帝才知道御史弹劾的人乃颜家远房亲戚。皇帝以己度人,认为薛理并不知道那人同颜家的关系。再说了,上表弹劾他的人又不是薛理,薛理身为大理寺少卿,抓人核实是他的职责。
  皇帝表弟固执地认为是薛理。皇帝觉得他简直无理取闹。上次他大舅被打,也是说薛理干的,结果是王慕卿。
  皇帝叹着气告诉他,薛理没有那么闲。前些日子一直忙:“假和尚”的案子。大理寺上上下下累得腿肚子抽筋,如何还能分出人手查那人。此事显然是花衔老鸨不满,告到御史台!
  表弟没有被说服,可是“假和尚”的案子轰动全城,要说薛理还能分心对付颜家,简直是往薛理脸上贴金。
  皇帝叫他表弟退下,日后没有确凿证据不可诬告!
  表弟走后,皇帝看向内侍:“此案你怎么看?”
  内侍:“陛下日理万机可能忘了。今日弹劾那位大人的御史以前是薛大人同僚。同薛大人一起查过庐州知府,也去过两淮。“江淮大案”牵扯到期中许多人,御史台也有几位因此被贬。他就是那个时俱上来的。”
  皇帝张口结舌:“———颜家人没有冤枉他?”
  内侍:“御史也不是诬告啊。”
  皇帝点点头:“这倒也是。”忽然想起薛理以前说过的话,他登基后不能叫百官看出他有心查贪官,应当令百官认为他剔除的异己恰好是贪官, “薛通明应当不担心颜府认为他挟私报复。”
  内侍:“薛大人无需亲自出面啊。他出面拘人,正是告诉颜府,他就是故意的。”
  皇帝又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内侍:“奴婢去请薛大人?”
  “找他做什么?”皇帝问。
  内侍:“薛大人的手段,陛下您不知道啊?这些年他一直在查案,从北到南,从朝堂到地方,什么事没有经历过。颜府这些年不可能如一张白纸,但凡有一个黑点也能被薛大人查出来。”
  皇帝:“薛通明比你知道什么该查什么不该查。”
  薛通明若是不懂,前年他登基之初,薛通明不会把不给太上皇请太医一事全推到他舅父身上,把他摘的干干净净。
  如今为了不让他落一个鸟尽弓藏忘恩负义的名声,薛通明就不会对颜家赶尽杀绝。
  又过了一个多月,小薛林两岁生辰过后,抽丝剥茧多日的薛理查到蜀郡官吏,因此上请天子他去蜀郡,又请天子为他配几个金吾卫,其中一人便是云无影。
  皇帝诧异:“你不是在查颜府亲戚?”
  薛理说出去年春天发生的盗窃大案。
  此事皇帝知道,他也怀疑那几人是被知府推出来顶罪的。考虑到巡抚乃他舅父亲自安排的,他把舅父撵回家,短时间之内不能再动颜家,不能叫百官认为他刻薄慕恩,便只是交给大理寺审核。
  皇帝:“你认为此事是巡抚同知府合谋作案?”
  薛理微微摇头:“不太可能是合谋。百万官银丢失,巡抚定会亲自查看。知府把准备好的七十万,亦或者五十万放到巡抚面前,巡抚很难不心动。”
  皇帝想起他第一次拿到仁和楼分成,只是几千两,他都觉得多。并非皇帝见识少,而是他从未操心过钱财,底下人孝敬他也不会直接送真金白银。那是他长那么大,第一次看到满箱子钱。
  仁和楼十年收益也没有三十万。哪怕知府给上司七十,他只能分到三十万,也值得铤而走险。
  皇帝:“西南是该查查了。朕听说,越穷的地方贪官越多。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进项,只能贪朝廷的银子。”
  薛理:“陛下言之有理。好比丹阳乃鱼米之乡,可以借水运之便买卖丝绸瓷器,知县家奴开个铺子就能赚够一家人用的,知县自然没有必要偷盗官银。”
  皇帝:“叫上王慕卿。西南民风彪悍,只凭你‘薛通明’的名字镇不住那些人。”
  薛理:“兵部王尚书的长子也不小了吧?”
  皇帝瞬时明白薛理的意思,既然要动颜家,就要笼络住王家,不能两家都开罪。待此案查清,皇帝便可以顺势封赏王家。
  至于会不会养虎为患,皇帝可以把李家扶起来。
  皇帝微微颔首,薛理退下。
  傍晚,回到丰庆楼,薛理没有找到儿子和妻子,心里慌了一下赶忙去找管事的。
  伙计看到他急匆匆的样子不禁说:“大人找掌柜的?小公子贪凉闹肚子,掌柜的带他去丁家了。”
  薛理松了口气:“夫人自己去的?”
  伙计:“飞奴公子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