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42节
薛理几人看的这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三合院!
城中官员住房有规定, 但城外没有,这一处是五间正房配东西各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五间,厢房南端还有几个草棚, 一边是牛棚马圈和羊圈, 一边是车棚柴房和浴室。茅房在西南端角落里, 还分了男女站坐两种。
房屋用料称不上考究, 但在乡间很安全,正房是厚厚的夯土墙,冬暖夏凉, 厢房是石头和泥混合砌成, 小偷别想无声无息地从外面刨墙挖洞把牛拉走。
院墙比厢房矮,墙上洒满了各种尖锐石头和河贝壳, 寻常人从墙上翻进来, 轻则划伤,重则残疾,别想全须全尾地离开。
院子宽阔, 房主修了两个菜园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有桂花树,种葱姜蒜的小菜园中间种着樱桃树。
院门外是石榴树、枣树和桃树,寓意极好,不是早生贵子,就是多子多福。看样子是要住一辈子。
倘若拿下这处房子, 整个夏季和秋季不用买瓜果蔬菜。如此宜居,兴许薛二哥和刘丽娘明年就可添丁进口。以至于刘丽娘进来就挪不动脚。
若是在城里,至少六千贯。在乡间便宜,这处房子想来也要上千贯。实则也是如此, 房主开口就是一千。
房主还有二十亩地,每亩地都是良田。房主说最少四百贯。薛二哥和刘丽娘差了至少两百贯。
薛理前几天拿到俸禄,去掉他用的,只剩三十贯。其中一笔花销不在薛理计划之内。说起来还要怪林知了。
林知了哄她弟会踢毽子就会踢球。少年信以为真,拿着毽子去学堂,自是被同窗好一通调侃。少年在家时常被糊弄,被同学拆穿竟也毫不意外,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可是不等于他不生气,回到家就瞪着眼睛看他姐。
林知了不为所动,该和面和面,该做菜做菜。薛理梦里梦外都不曾欺负过这么小的孩子,他先败下阵来,答应给他买一把宝剑。
等薛理拿到三月的在职补贴再过户,他也只能提供六十贯。二哥二嫂总要留点钱买粮食和几房奴仆,再买几头牛和犁,否则二十亩能累死他们夫妻二人。如此一来,算上薛理的六十贯,夫妻二人还是差两百左右。
薛理想到林知了,上个月赚的钱她可以分到三成。可是伙计和厨子们的赏钱以及税都由她出,她上个月又是在院里搭草棚,又是做床砌墙打衣柜,七扣八扣,林知了手里最多两百贯。去掉一家人这个月花销,剩下的钱都借给薛二哥,还是有几十贯缺口。
饶是薛理不好意思也决定再谈谈。
房子不太可能降价,因为房主说的一千两包括家具。
木料倒是不贵,人工费贵。林知了请的那些木匠,平均每人每日两百文。如果不要家具,房主把家具卖了,薛二哥买木料请人重新做也要花七八贯。若是连同奴仆的家具一并做了,最少十贯。
薛理要求去地里看看。假如看到草盛麦苗稀,应该可以少十几贯。
随房主到地头上,哪怕薛理希望地里荒草及膝,当真看到这一幕仍然忍不住皱眉,“你这地——是很肥。你看草长的,都看不见麦苗。”
压价!必须加压!回头二哥请人薅草,十个人收拾十天,一人一百文也要十贯。然而地里的活累人,每天最少要给人两百文。
房主乐了,紧接着变成苦笑,“我的地在薛大人身后。这可不是老朽的地。”
身后?薛理转过身,乌青乌青的麦苗,看不见一丝杂草:“这块地是?”指着先前看的大片土地。
房主想起这事就痛心疾首,“皇庄!”
薛理张口结舌,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既然田地无可挑剔,薛理只能对房主说,何时过户何时去户部找他。
上了驴车,薛二哥唉声叹气:“钱差得多啊。”
刘丽娘满心不舍,依然说:“不如算了?这个房子太大。”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我在部里那么多同僚,找谁都能借点。”薛理宽慰自己,“兴许娘子能拿出这笔钱。”
刘丽娘:“不交税不给员工赏钱,差不多。可是赏钱这事弟妹说了一个月,眼看要发月钱和赏钱,突然说没有,人家怎么想啊。”
薛理沉吟片刻:“先回去。到店里见着娘子再说。”
此刻远在仁和楼的林知了恨不得抓耳挠腮。
前两日给泥瓦匠和木匠结尾款,林知了问泥瓦匠他帮忙找的房子多大,泥瓦匠说不清楚,毕竟从未去过岳父妹妹婆家,只说房子很好。
林知了又问地理位置,城东十多里,临水而居。不缺水的地方田地必然肥沃,房子加地,想来不便宜。
刘丽娘有多少钱,林知了不说一清二楚,也能猜出个大概,感觉她买了房就没钱买粮食奴仆农具等等。
届时必然找她借钱。
林知了不希望被误会她不想借,可是她手里真没钱。
送走最后几位客人,林知了叫采买带薛瑜去市场,她去北屋算账。
然而上个月的帐她越算越糊涂。
林知了认为去掉薛二哥、刘丽娘、薛瑜和她以及二十多位员工的一百五十两,净利润应该在一千五百两左右。
算了三次,结果是两千两百贯零几十文。抹去零头,两千两百贯拿到官家钱庄能兑两千两百两,比她料想的多七百两,怎么可能啊。
仁和楼没有租金,即便算上房租每月两百两,也比她估计的多五百。
林知了烦躁,到门外把忙着颠球的弟弟叫进来。
少年近日同时看到她和蹴鞠就来气:“干什么?”
林知了:“找你帮忙,帮不帮?”
“就这样找我帮忙啊?”明明因为被需要心里很高兴,少年依然面无表情。
林知了:“请林飞奴帮帮我?”
“好吧!看在你求我的份上。”少年抬脚把蹴鞠踢出去,大花跳起来抓住。
林知了不禁说:“不愧是你狗儿子。”
听不出好赖话的少年闻言很是高兴,一副“你有眼光”的样子跑过来,“要我做什么啊?”
林知了把上个月的账簿给他,少年一手算盘一手账簿,他算出一笔,林知了就在他对面及时写下。
去掉食材以及柴米油盐酱醋糖等成本,再去掉月钱,跟林知了的结果一模一样。少年放下账簿,推开算盘,“阿姐,我感觉不够准确。”
果然是我算错了?林知了忙问:“哪方面?”
“你上个月买的米面油盐还有调料,应当有剩余。怎么没有称一下还剩多少?要是把那些去掉,净盈利可以再多一点。”
林知了张张口,心说,现在已经很多。
看来没算错。林知了:“那点东西最多二十贯。算进去也是抹掉放到这个月。”
“原来如此啊。”少年有点奇怪,“你不会算吗?姐夫说你很会算账啊。”
林知了:“担心眼花看错了啊。”
“不会啊。阿姐的账簿一目了然。”少年翻开看一下,“错不了!阿姐,你居然也有谦虚的时候啊。”
林知了抄起桌上的纸朝他脑袋上拍一下。少年躲开就起身出去。
“等等!”林知了指着椅子。少年坐回去,“又算什么啊?”
林知了:“殿下七成,我三成。”
少年摇摇头,很快给她两串数字。林知了递给他一张纸,上面有盐税、酒税等各种税,“再把税去掉。”
“你买盐、酒的时候没有交税?”少年感到不可思议。
林知了:“以前是月结。只有官家酒店有这个待遇。”
“那我按照两千四百贯算?这个数字算起来简单。不到总盈利百分之十五。还行吧。”少年敲敲算盘,顿时惊呆了,“三百四十贯?那那,一年岂不是几千贯?”
林知了微微摇头:“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姐我在魏公公面前夸口说税算我的啊。”
“你想反悔啊?”少年小声问。
林知了叹气:“做人哪能言而无信。算我的。再帮我算一笔,按照两千两百贯,百分之二是多少。”
少年脱口道:“四十四啊。还用算吗?”
林知了:“这两样去掉,我还剩多少钱?”
“原先按照两千二算,阿姐有六百六,去掉这两笔,两百七十六。”少年说出来意识到什么,捂住嘴巴小声问,“都是你的吗?阿姐,一个月这么多吗?”
比林知了预料的多,压在心底的石头瞬间消失:“看起来多。可是你想想那些伙计以前什么都不懂,阿姐拿出食谱一点点教他们,每日管账算账,招呼客人,你还觉得多吗?”
少年果断摇头。
林知了把这些数字记在一张纸上,“再帮我算一笔账。六个厨子,十个伙计和两个采买,七个洗碗工和你鱼儿姐姐,四十四贯比照月钱分下去,每人分多少。”
“你你慢点啊。手指跟不上了。”少年敲敲算算,“厨子两千二,伙计一千八百三十三,多点,阿姐,是舍还是入啊?”听到“入”字,“一千八百三十四。鱼儿姐姐是一千一。”
林知了看过去:“对吗?”
“四十四贯除所有人月钱,分别乘六千、五千和三千就是啊。他们的月钱不是六贯、五贯和三贯吗?我听伙计们说过。”少年瞪她,“我又不是你,一有机会就骗人!”
林知了写下来,“辛苦了!”
少年哼一声,“以后不要找我!”
“下个月还找你!”林知了不待他反驳,“你是我弟,不找你找谁?”
这话少年爱听,高高兴兴跑去找大花玩蹴鞠。
上个月的钱都在钱庄,此刻钱柜里的铜钱不够给众人发月钱,林知了决定明日把钱提出来。
林知了锁好柜门和房门出来,薛二哥赶着小毛驴进来。林知了见他愁眉苦脸,心里咯噔一下,给薛理使个眼色。
薛理到她身边,林知了低声问:“没谈成?”
“谈是谈成了。”薛理叹气,“太贵!”
林知了:“二哥二嫂的钱不够吗?我感觉他俩的钱足够在丹阳县城买一处挺好的小院。”
“还差两百贯。”来的路上薛理已经决定先找林知了商量,就没有拐弯抹角。
林知了放心下来。
小鸽子算账的时候,林知了想起上个月月初一天卖一百多个馒头,后来一天比一天多,到上个月最后几日稳定下来,每日单单馒头就卖一千多个。幸好十个伙计都会和面揉馒头。否则忙不过来。
原先她以为鸡蛋糕和雪衣豆沙的销量会下来,然而非但没有,休沐日还要加量——西城百姓会驾车过来买雪衣豆沙。很多时候顺便买几块鸡蛋糕。
林知了的红烧肉依然畅销,别的酒店也有,但是肥肉油腻还有淡淡的腥味,此话是食客说的。那些酒店掌柜的选择叫伙计找她买。
三月上旬晌午卖一锅红烧肉,到了下旬卖两锅。店里的卤肉面也畅销,肥肉解馋,很多商户连吃两天素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吃面。
在城里做事的匠人也喜欢来店里,四个人要两份菜,一份红烧肉和一份家常豆腐,再要七八个馒头,一人一碗绿豆汤,平均不足三十文,吃得饱饱的。若是一人一碗炸蛋面加俩馒头,不足二十文,也能吃饱。
店里伙计多,有的时候还给富贵人家送糖醋里脊、松鼠鱼。林林总总加一起,净利润没有这么多才怪!
薛理见她丝毫不担心:“你有这么多钱啊?”
林知了点头。
薛理:“去掉月钱、赏钱和税吗?你要知道收入越多,说明你用的食材多,食材越多税越多。”
虽然薛理在户部,也猜不到林知了要交多少税,因为酒、盐、糖等物是分开的,他不止要清楚税收,还要清楚林知了用了多少食材。
林知了打开房门和柜门把弟弟算的几张纸给他。
城中官员住房有规定, 但城外没有,这一处是五间正房配东西各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五间,厢房南端还有几个草棚, 一边是牛棚马圈和羊圈, 一边是车棚柴房和浴室。茅房在西南端角落里, 还分了男女站坐两种。
房屋用料称不上考究, 但在乡间很安全,正房是厚厚的夯土墙,冬暖夏凉, 厢房是石头和泥混合砌成, 小偷别想无声无息地从外面刨墙挖洞把牛拉走。
院墙比厢房矮,墙上洒满了各种尖锐石头和河贝壳, 寻常人从墙上翻进来, 轻则划伤,重则残疾,别想全须全尾地离开。
院子宽阔, 房主修了两个菜园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有桂花树,种葱姜蒜的小菜园中间种着樱桃树。
院门外是石榴树、枣树和桃树,寓意极好,不是早生贵子,就是多子多福。看样子是要住一辈子。
倘若拿下这处房子, 整个夏季和秋季不用买瓜果蔬菜。如此宜居,兴许薛二哥和刘丽娘明年就可添丁进口。以至于刘丽娘进来就挪不动脚。
若是在城里,至少六千贯。在乡间便宜,这处房子想来也要上千贯。实则也是如此, 房主开口就是一千。
房主还有二十亩地,每亩地都是良田。房主说最少四百贯。薛二哥和刘丽娘差了至少两百贯。
薛理前几天拿到俸禄,去掉他用的,只剩三十贯。其中一笔花销不在薛理计划之内。说起来还要怪林知了。
林知了哄她弟会踢毽子就会踢球。少年信以为真,拿着毽子去学堂,自是被同窗好一通调侃。少年在家时常被糊弄,被同学拆穿竟也毫不意外,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可是不等于他不生气,回到家就瞪着眼睛看他姐。
林知了不为所动,该和面和面,该做菜做菜。薛理梦里梦外都不曾欺负过这么小的孩子,他先败下阵来,答应给他买一把宝剑。
等薛理拿到三月的在职补贴再过户,他也只能提供六十贯。二哥二嫂总要留点钱买粮食和几房奴仆,再买几头牛和犁,否则二十亩能累死他们夫妻二人。如此一来,算上薛理的六十贯,夫妻二人还是差两百左右。
薛理想到林知了,上个月赚的钱她可以分到三成。可是伙计和厨子们的赏钱以及税都由她出,她上个月又是在院里搭草棚,又是做床砌墙打衣柜,七扣八扣,林知了手里最多两百贯。去掉一家人这个月花销,剩下的钱都借给薛二哥,还是有几十贯缺口。
饶是薛理不好意思也决定再谈谈。
房子不太可能降价,因为房主说的一千两包括家具。
木料倒是不贵,人工费贵。林知了请的那些木匠,平均每人每日两百文。如果不要家具,房主把家具卖了,薛二哥买木料请人重新做也要花七八贯。若是连同奴仆的家具一并做了,最少十贯。
薛理要求去地里看看。假如看到草盛麦苗稀,应该可以少十几贯。
随房主到地头上,哪怕薛理希望地里荒草及膝,当真看到这一幕仍然忍不住皱眉,“你这地——是很肥。你看草长的,都看不见麦苗。”
压价!必须加压!回头二哥请人薅草,十个人收拾十天,一人一百文也要十贯。然而地里的活累人,每天最少要给人两百文。
房主乐了,紧接着变成苦笑,“我的地在薛大人身后。这可不是老朽的地。”
身后?薛理转过身,乌青乌青的麦苗,看不见一丝杂草:“这块地是?”指着先前看的大片土地。
房主想起这事就痛心疾首,“皇庄!”
薛理张口结舌,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既然田地无可挑剔,薛理只能对房主说,何时过户何时去户部找他。
上了驴车,薛二哥唉声叹气:“钱差得多啊。”
刘丽娘满心不舍,依然说:“不如算了?这个房子太大。”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我在部里那么多同僚,找谁都能借点。”薛理宽慰自己,“兴许娘子能拿出这笔钱。”
刘丽娘:“不交税不给员工赏钱,差不多。可是赏钱这事弟妹说了一个月,眼看要发月钱和赏钱,突然说没有,人家怎么想啊。”
薛理沉吟片刻:“先回去。到店里见着娘子再说。”
此刻远在仁和楼的林知了恨不得抓耳挠腮。
前两日给泥瓦匠和木匠结尾款,林知了问泥瓦匠他帮忙找的房子多大,泥瓦匠说不清楚,毕竟从未去过岳父妹妹婆家,只说房子很好。
林知了又问地理位置,城东十多里,临水而居。不缺水的地方田地必然肥沃,房子加地,想来不便宜。
刘丽娘有多少钱,林知了不说一清二楚,也能猜出个大概,感觉她买了房就没钱买粮食奴仆农具等等。
届时必然找她借钱。
林知了不希望被误会她不想借,可是她手里真没钱。
送走最后几位客人,林知了叫采买带薛瑜去市场,她去北屋算账。
然而上个月的帐她越算越糊涂。
林知了认为去掉薛二哥、刘丽娘、薛瑜和她以及二十多位员工的一百五十两,净利润应该在一千五百两左右。
算了三次,结果是两千两百贯零几十文。抹去零头,两千两百贯拿到官家钱庄能兑两千两百两,比她料想的多七百两,怎么可能啊。
仁和楼没有租金,即便算上房租每月两百两,也比她估计的多五百。
林知了烦躁,到门外把忙着颠球的弟弟叫进来。
少年近日同时看到她和蹴鞠就来气:“干什么?”
林知了:“找你帮忙,帮不帮?”
“就这样找我帮忙啊?”明明因为被需要心里很高兴,少年依然面无表情。
林知了:“请林飞奴帮帮我?”
“好吧!看在你求我的份上。”少年抬脚把蹴鞠踢出去,大花跳起来抓住。
林知了不禁说:“不愧是你狗儿子。”
听不出好赖话的少年闻言很是高兴,一副“你有眼光”的样子跑过来,“要我做什么啊?”
林知了把上个月的账簿给他,少年一手算盘一手账簿,他算出一笔,林知了就在他对面及时写下。
去掉食材以及柴米油盐酱醋糖等成本,再去掉月钱,跟林知了的结果一模一样。少年放下账簿,推开算盘,“阿姐,我感觉不够准确。”
果然是我算错了?林知了忙问:“哪方面?”
“你上个月买的米面油盐还有调料,应当有剩余。怎么没有称一下还剩多少?要是把那些去掉,净盈利可以再多一点。”
林知了张张口,心说,现在已经很多。
看来没算错。林知了:“那点东西最多二十贯。算进去也是抹掉放到这个月。”
“原来如此啊。”少年有点奇怪,“你不会算吗?姐夫说你很会算账啊。”
林知了:“担心眼花看错了啊。”
“不会啊。阿姐的账簿一目了然。”少年翻开看一下,“错不了!阿姐,你居然也有谦虚的时候啊。”
林知了抄起桌上的纸朝他脑袋上拍一下。少年躲开就起身出去。
“等等!”林知了指着椅子。少年坐回去,“又算什么啊?”
林知了:“殿下七成,我三成。”
少年摇摇头,很快给她两串数字。林知了递给他一张纸,上面有盐税、酒税等各种税,“再把税去掉。”
“你买盐、酒的时候没有交税?”少年感到不可思议。
林知了:“以前是月结。只有官家酒店有这个待遇。”
“那我按照两千四百贯算?这个数字算起来简单。不到总盈利百分之十五。还行吧。”少年敲敲算盘,顿时惊呆了,“三百四十贯?那那,一年岂不是几千贯?”
林知了微微摇头:“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姐我在魏公公面前夸口说税算我的啊。”
“你想反悔啊?”少年小声问。
林知了叹气:“做人哪能言而无信。算我的。再帮我算一笔,按照两千两百贯,百分之二是多少。”
少年脱口道:“四十四啊。还用算吗?”
林知了:“这两样去掉,我还剩多少钱?”
“原先按照两千二算,阿姐有六百六,去掉这两笔,两百七十六。”少年说出来意识到什么,捂住嘴巴小声问,“都是你的吗?阿姐,一个月这么多吗?”
比林知了预料的多,压在心底的石头瞬间消失:“看起来多。可是你想想那些伙计以前什么都不懂,阿姐拿出食谱一点点教他们,每日管账算账,招呼客人,你还觉得多吗?”
少年果断摇头。
林知了把这些数字记在一张纸上,“再帮我算一笔账。六个厨子,十个伙计和两个采买,七个洗碗工和你鱼儿姐姐,四十四贯比照月钱分下去,每人分多少。”
“你你慢点啊。手指跟不上了。”少年敲敲算算,“厨子两千二,伙计一千八百三十三,多点,阿姐,是舍还是入啊?”听到“入”字,“一千八百三十四。鱼儿姐姐是一千一。”
林知了看过去:“对吗?”
“四十四贯除所有人月钱,分别乘六千、五千和三千就是啊。他们的月钱不是六贯、五贯和三贯吗?我听伙计们说过。”少年瞪她,“我又不是你,一有机会就骗人!”
林知了写下来,“辛苦了!”
少年哼一声,“以后不要找我!”
“下个月还找你!”林知了不待他反驳,“你是我弟,不找你找谁?”
这话少年爱听,高高兴兴跑去找大花玩蹴鞠。
上个月的钱都在钱庄,此刻钱柜里的铜钱不够给众人发月钱,林知了决定明日把钱提出来。
林知了锁好柜门和房门出来,薛二哥赶着小毛驴进来。林知了见他愁眉苦脸,心里咯噔一下,给薛理使个眼色。
薛理到她身边,林知了低声问:“没谈成?”
“谈是谈成了。”薛理叹气,“太贵!”
林知了:“二哥二嫂的钱不够吗?我感觉他俩的钱足够在丹阳县城买一处挺好的小院。”
“还差两百贯。”来的路上薛理已经决定先找林知了商量,就没有拐弯抹角。
林知了放心下来。
小鸽子算账的时候,林知了想起上个月月初一天卖一百多个馒头,后来一天比一天多,到上个月最后几日稳定下来,每日单单馒头就卖一千多个。幸好十个伙计都会和面揉馒头。否则忙不过来。
原先她以为鸡蛋糕和雪衣豆沙的销量会下来,然而非但没有,休沐日还要加量——西城百姓会驾车过来买雪衣豆沙。很多时候顺便买几块鸡蛋糕。
林知了的红烧肉依然畅销,别的酒店也有,但是肥肉油腻还有淡淡的腥味,此话是食客说的。那些酒店掌柜的选择叫伙计找她买。
三月上旬晌午卖一锅红烧肉,到了下旬卖两锅。店里的卤肉面也畅销,肥肉解馋,很多商户连吃两天素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吃面。
在城里做事的匠人也喜欢来店里,四个人要两份菜,一份红烧肉和一份家常豆腐,再要七八个馒头,一人一碗绿豆汤,平均不足三十文,吃得饱饱的。若是一人一碗炸蛋面加俩馒头,不足二十文,也能吃饱。
店里伙计多,有的时候还给富贵人家送糖醋里脊、松鼠鱼。林林总总加一起,净利润没有这么多才怪!
薛理见她丝毫不担心:“你有这么多钱啊?”
林知了点头。
薛理:“去掉月钱、赏钱和税吗?你要知道收入越多,说明你用的食材多,食材越多税越多。”
虽然薛理在户部,也猜不到林知了要交多少税,因为酒、盐、糖等物是分开的,他不止要清楚税收,还要清楚林知了用了多少食材。
林知了打开房门和柜门把弟弟算的几张纸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