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41节
  她嫌小碗太小,汤碗太大,就找个吃面的中号碗。看到橱柜里各式各样的餐具,她忍不住嘀咕,“你不亏本谁亏本!”
  林知了开三年店没有添过新餐具,而仁和楼的厨具够林知了用三十年。
  薛瑜盛大半碗,又叫上菜的伙计帮她拿几副碗勺。
  这几位姑娘很是喜欢,猪肚鸡汤比鸡汤浓郁,不见胡椒,胡椒味的汤让她们感到头脑清醒,就让薛瑜给她们盛一份。
  薛瑜不知道价格,可是一想猪肚虽然便宜,洗猪肚的团粉不便宜。就说一份只有半只鸡,可是跟一只鸡的价格一样。
  仁和楼的鸡汤原本就比别的酒楼便宜,几位姑娘也有钱,对此毫不在意,反倒认为小姑娘实在得很,价格变了都要提前讲一声。
  薛瑜到楼下就把这事告诉林知了。林知了夸她做的好,叮嘱她叫伙计送上去。
  -
  走在伙计前面的食客回头看到汤汁乳白,可是又不像鱼汤,忍不住问伙计什么汤。伙计真不好意思说出来,但是也不能装聋作哑,就说是新菜,猪肚鸡汤。
  食客以为听错了,伙计走了她才反应过来,猪肚可以和鸡一起炖汤。就冲这么新奇,她也要一份。
  伙计提醒一份只有半只鸡。食客不在意,她除了好奇,还想确定一件事——纵然林知了有一双巧手,也不可能把猪肚做的美味,汤汁乳色定是加了团粉。
  然而并没有,只是猪肚、鸡和红枣以及枸杞。汤鲜味美,食客大为意外,又觉得比寡淡的清鸡汤好喝,待厨子上菜,就问明天还做不做。
  仁和楼菜单随了掌柜的,掌柜的今日红装,明日一身孝,仁和楼的菜单不是今日少一样,就是明日多两样。要是隔三差五来一次,可以说次次有不同。
  伙计先说敢吃猪肚的人极少,随后才问:“明日您过来啊?我叫掌柜的做一锅。但是也要这个时辰。”
  食客应下,她突然发现喝了一碗汤,鼻子通气,伤风症状好像消失了。
  谁料好奇的人还不少。随后来几拨食客,其中两拨食客分了一锅猪肚鸡。猪肚最后还剩一盆,伙计请示林知了,林知了就说不卖,留自己煮面。
  午后,林知了叫厨子把猪脚分两半,再把猪头劈开,她把猪脑拿出来。无人敢碰猪脑,林知了叫刘丽娘收起来。
  刘丽娘忍着恶心收好:“你自己吃啊。”
  “你家杀羊的,你没吃过羊脑啊?”林知了白她一眼,穷讲究什么啊。
  刘丽娘吃过,所以不想再吃,也不想同她争辩:“你去教他们怎么卤吧。”
  自然是一锅卤。林知了把卤料配好,估计在东宫当过几年学徒的小太监知道先煮什么就把这事交给他。
  林知了回店里穿铜钱。薛二哥带着两个采买出去,顺便买点菜籽,把豆角、茄子、黄瓜等高产蔬菜种下去。
  待薛二哥回来,林知了叫他去接小鸽子。薛瑜在屋里待一天,跟薛二哥一块去。
  今早林知了跟薛理商量,日后把小鸽子接过来,跟她一起回去。薛理近日很忙,着实有些顾不上小舅子也就没有硬撑。
  林知了穿好铜钱从店里出来,太阳还没落山,她决定等下水卤好再回去。
  起初洗猪皮需要林知了盯着指点,如今分工明确,猪皮已经切成条煮上了。
  林知了掀开各个锅盖看一下,指着酱红色汤汁对伙计说:“可以用清水煮点面和青菜,淋上汤汁,再把这些下水切片切段,也算有荤有素。”
  关中百姓吃不够面食,伙计立刻去和面。
  伙计不如厨子擅长厨艺,也不想一直当伙计。即便只能做好面食,日后也可以赚钱养老,亦或者抱养个孩子把孩子养大。所以没有伙计嫌林知了使唤这个不用那个。
  林知了看到擀面杖,“再教你们一样吧。”
  烧火的伙计忍不住起身。
  林知了好笑:“很容易。水少面硬,比包饺子馄饨的面软点。”
  伙计一点点加水。
  若是四年前,林知了可没本事凭肉眼辨别水多水少。再怎么说她也开了三年面店,早已熟能生巧熟记于心。林知了喊停,伙计就用两只手揉面。
  林知了要求厨子“三光”,伙计做不到也没为难他,让他抓一把面粉到案板上在案板上继续揉面。
  林知了看看面团大小叫他分四份,像擀面皮似的擀出饺子皮厚度。
  面剂子擀出来,林知了叫他切面条。剩下三个面剂子分给别的伙计继续。
  伙计好奇:“比拉面好吃?”
  “今日就当尝试。若是喜欢日后可以天天做。我不能让你们顿顿吃肉,顿顿吃面还吃得起的。”林知了边说边收拾她的猪脑。
  约莫过了一炷香,薛二哥终于回来。
  林知了看到小鸽子和小姑子手里拿着糖,就猜到他带两个小的逛市场去了,否则早来了。
  又过一炷香,林知了打开锅盖戳一下猪脚,提醒伙计别再加柴。顺手拿个盆,林知了捞个猪肝和猪肺,再夹几段小肠,半个猪脸,又找个盆盛二十块猪脚。
  林知了叫弟弟妹妹吃点垫垫。
  厨子:“掌柜的一块吃吧?”
  “薛大人还在部里,我们在这里吃了回去也要做。我啃半个猪蹄就成了。”林知了剥蒜调个料汁。
  厨子见状跟她学调一碗料汁。
  料汁调好,猪肝猪脸都不烫了,林知了指着刀法最好的厨子叫他给猪头剔骨,又叮嘱他猪脸切片,猪耳切条。厨子切好还是找个小盘子每样放一点,码出满满一盘单独放着。
  两个小的早饿了,忍不住问她可以吃了吗。厨子给他俩各盛半碗面,淋半勺汤汁,放半个猪脚。
  林知了叫众人去店里用饭。
  薛瑜左右看看,没有外人就用手拿着猪脚啃。猪脚又软又糯,她直呼好好吃。然而等她啃到猪的脚指头,薛瑜吃不下去,趁着林知了不注意扔给大花。
  厨子把先前切好的一小碟猪杂放林知了面前,林知了推到二哥二嫂面前,她面前的是一碟猪脑,用卤水烫的。林知了认为味道好极了,然而没人信。于是盯上她弟:“猪脑吃过吗?”
  五岁以前的小鸽子胆子极小。前几年在丹阳一日比一日厉害。昨天都敢数落薛理,给他甩脸子,自然不怕小小猪脑。
  林知了叫他轻轻的,少年轻轻夹一块,嫩滑绵软,好吃啊。
  薛瑜见状也夹点,滑腻感让她险些吐了,就一口面才咽下去。
  刘丽娘瞥一眼姐弟俩:“亲姐弟!”
  “你以为夹枪带棒,我以后就不做了吗?”林知了白了他一眼,“弟弟,过几日再做一次?”
  少年点头:“姐夫爱吃吗?我们给姐夫留点。”
  林知了微微摇头:“我们不可以拎着食盒回去。今天被街坊看见,是猪脑和猪脚,街坊不会说什么。下次被人远远看见,即便还是这几样,也会传成我把店里的油盐糖往家里带。”
  少年皱眉:“长舌妇!”
  林知了顺嘴跟伙计和厨子们说一声,薛理部里发的东西月初就拿回来了,至今一点没动。
  此话令众人想起六部衙门户部最富有。虽然同级别官员俸禄、补贴钱一样,发的物品种类也一样,但户部的物品是最好的。
  若是工部发两斤油,兴许是菜籽油。户部的油定然是芝麻香油。
  外请的两个伙计不懂,从东宫出来的这些人不止一次听人提过户部七品小官都富得流油。是以众人相信林知了看不上店里的仨瓜俩枣。
  林知了见众人信了她的话,问:“卤味如何?”
  儿时吃够了猪下水的宫女点点头,跟她幼时吃到的完全不同。即使是猪肝,也不如她记忆中的猪肝又干又噎。
  林知了:“今日买的有点多,放在锅里,明早盛出泡在卤水里可以放到下午。下午把卤味捞出,卤水里的残渣过滤出来,加点水和香料,还可以再卤一锅。”
  厨子灵光一闪:“掌柜的,传说中的百年老卤就是这样天天用用了百年,不是一瓶老卤存了百年?”
  林知了无语。
  刘丽娘好笑:“放一个夏天就臭了!”
  厨子又问:“一直这样用,几年后我也可以说我有老卤啊?”
  林知了点头。
  厨子顿时有些兴奋。
  林知了看向满嘴油光的两小只,“吃饱了吗?”
  薛瑜:“回去再吃!”
  林知了和他们去洗脸洗手。
  薛二哥架着小毛驴拉着他俩,林知了和刘丽娘走路回去。
  薛瑜还想吃手擀面,到家就和面。以前林知了教过她。小鸽子也没吃饱,找出早上买的菜在院子里洗菜。薛二哥坐在院里看着他俩忙碌。
  薛理回到家中就看到他二哥跟监工似的,心说等你和二嫂搬出去,我看你还怎么舒坦。
  想到搬出去,临睡前,薛理问林知了要不要他休沐日出城看看。
  林知了:“木匠和泥瓦匠今日应该在城外买砖和木材。他们明日过来我再问问吧。”
  翌日早饭后,林知了回到后院,在院里和泥的泥瓦匠就告诉林知了,帮她问了他家周围没人卖地。他妻子说闲下来就去村头问问。若是整个村里都没有,就去前后村问问。
  林知了见他们把此事放在心上,就宽慰他们不着急。
  今日午饭后,薛二哥只买六个猪蹄和一副猪下水。木匠看到了很是稀奇,从屋里出来问:“林掌柜,你们城里人还吃下水?”
  林知了:“用香料煮挺好吃。”
  木匠满脸不赞同:“有钱买香料不如买一斤羊肉。”
  林知了:“天天做羊肉牛肉只是闻着味就够了。”
  木匠和泥瓦匠晌午在店里买着吃的。他们看到只是炸蛋就有上百个,想想一个上午炸那么多,确实吃不下去,反倒能理解。
  林知了叫二嫂留下,她带着采买和二哥去官家钱庄存钱。
  回到店里把所有存票找出来,林知了越看越满意。
  四月初,房子装修好,剩了一些木块,林知了叫木匠做几个小方桌,给伙计厨子用。此时泥瓦匠也帮林知了找到一片地和一处房子,在其中一位泥瓦匠岳父的妹妹村里,离城不到十里,京城小官置办的家业。
  年初致仕,不舍京师繁花,又想念家乡一草一木,以至于他纠结到如今。
  若是贫寒之地,这位小吏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也不能回去。怎奈他是姑苏人氏。
  看房看地的时间定在四月初六下午。未时左右,薛理用饭。饭毕,薛二哥架着驴车载着薛理和刘丽娘出城,林知了守在店里。
  薛理不清楚房主和他一样生长于江南水乡,泥瓦匠也不清楚,毕竟中间隔着几个亲戚。三人到村里见到房主,一开口都惊了,说话的语调偏柔,绝不是北方人。
  互相道了籍贯,房主又惊了,没有想到薛理是四年前打马游街的薛探花。
  一个诚心买一个诚心卖,一个顾及面子不好坐地起价,一个也不好漫天压价,当日就谈妥——再过一个月地里的麦子收了,房主搬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刘丽娘的钱不够。
  第105章 净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