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31节
  那位少年顿时无法反驳。恰好这个时候先生进来,一群半大小子赶忙散开坐好。
  晌午学堂管饭,吃的还不错,然而小鸽子想念昨晚的那碗牛肉炸蛋面。越想越觉着午饭难以下咽。可是他饿,只能没滋没味地往肚子里咽。
  此刻林知了已经接到魏公公送来的七位太监和九名宫女。魏公公还把这些人签的契约交给林知了。
  林知了可以放心用,就叫所有人跟她去菜市场,先买面粉、鸡蛋和猪肉,然后配菜调料。因为人多,离市场不到一里路,是以一行人走着过去,又每人拎着大篮子走回来。
  刘丽娘先教所有人和面,等面醒发的时候,林知了叫不善厨艺的人切肉洗菜,会做几个菜的人都给她打蛋液。
  轮流打出蛋白,林知了教众人做蛋糕。薛二哥和薛瑜帮林知了打下手,早已准备好蒸蛋糕的陶瓷碗。
  这个时候薛二哥也移到灶前,跟妹妹一起烧火。薛瑜烧煮水和炖红烧肉的锅,薛二哥烧蒸鸡蛋糕和炸蛋的锅。
  林知了指着菜油对徒弟们说:“用这个油炸出来的蛋香味不够。最好是加点猪油。明天买了猪油再试一次。”
  在东宫厨房当徒弟的小太监怀疑听错了:“林娘子,你说炸什么?”
  林知了拿起漏勺:“看着!”
  油锅热了,林知了把漏勺放油锅上方,闲着无事搅拌均匀的蛋液慢慢地落下,刘丽娘拿出长筷把蛋液聚到一起,近乎变成碗口那么大的圆饼就捞出。
  满心疑惑的众人不敢相信蛋液竟然可以炸着吃。
  刘丽娘看到水开了,长筷随手递给身边人,她把面煮了。
  今日跟昨晚一样,先盛白菜和红烧肉丁,然后盛汤和面,最后放一块炸蛋。待所有的面出锅,蛋炸好,林知了发话:“尝尝你们自己做的吧。”
  看起来简简单单一碗面,让有幸吃过山珍海味的宫女太监大开眼界,直呼面香肉香蛋更香。
  林知了吃饱后掀开笼屉,蓬松的蛋糕出现在众人眼前。在东宫厨房帮忙的小太监不禁问:“跟御厨做的一模一样?!”
  林知了给他一碗:“你师父跟我学的。”
  小太监:“不是丹阳郡王给的食谱吗?”
  林知了:“我老家哪儿的?”
  小太监恍然大悟。
  原本只是把这里当成临时落脚点,不是真想在酒店做事的几名宫女和太监不约而同地转向林知了,不敢相信跟她们年龄相仿的小娘子这么厉害。
  林知了:“这个炸蛋是我这两天做出来的。丹阳郡王的厨子不会,宫里的厨子也不会。我不能保证别的地方有没有类似的,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诸位,京师独一份。只凭这个,诸位还担心这个酒店入不敷出吗?”
  众人不担心,只因据他们所知,东市有鸡蛋和面混在一起做出的蒸糕,但是不如林知了的蓬松香软,这个鸡蛋糕在东市也是独一份。
  东市许多小馆子能长存几十年,通常靠的是一个秘方。他们可是有俩。也不对,有三个。东市虽然也有红烧肉,但没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红烧肉。
  穷人不舍得去酒店吃肉,富贵人家不稀罕吃油腻的肥肉和塞牙的瘦肉,这就导致东市的酒店没人卖猪肉,市场是空白的。
  兴许不卖酒的小饭馆有五花肉,可是小饭馆的客人又不是林知了的目标客户。
  林知了对众人说:“诸位的月钱低,你们不说我也清楚。大家好好做,到月底我请示殿下,拨出一点当大家的奖金。大家愿意跟我做吗?如果不愿意,也可以回去。我会告诉魏公公,就说你们不善厨艺。”
  众人不约而同地选着留下。
  林知了:“我们下午继续做这几样?每三天学几样,我们争取桌椅板凳做好就开门迎客?
  在宫里当徒弟的小太监对此最有感触,天天对师父跟伺候祖宗似的,师父都不舍得漏一招半式。如今只是跟着林知了做事,每月还有月钱就能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以至于小太监激动地大声说“好!”
  第97章 万事俱备
  比起摆盘精致, 仁和楼比不过丰庆楼,只因林知了非专业厨师,哪怕末世前在饭店见过不少精致摆盘,可是具体做起来仍然比做一道菜困难。比起便宜实惠, 仁和楼又不如街边小食。林知了唯一可以做的便是人无我有, 而不是只做某些特色菜。是以她准备的早餐有精致的水晶饺, 也有朴实的馒头。
  馒头自然也要做成人无我有——千层馒头, 否则干不过流动小贩。可惜林知了没做过,只是前世刷短视频时看到过。午饭后她佯装好奇地随口说几句,就叫二嫂带着宫女太监们试做。
  林知了也没闲着, 她和薛二哥分别去找约好的木匠和泥瓦匠。
  这些匠人是乡野百姓, 此刻在城中别的店里做事,他们抽出一人随林知了前往仁和楼测量尺寸, 以防木床做好室内放不下。
  泥瓦匠随二哥到仁和楼, 正好赶上林知了帮木匠扯卷尺。泥瓦匠发现耳房有人好奇地瞅几眼,薛二哥也想知道林知了还要多久,就带他进去。不巧这位是个碎嘴子, 听说林知了做双层床,还只有上层睡人,底层是衣柜桌案,他忍不住嘀咕“这样多麻烦。每张床都要另做一个梯子爬上去。砌床便是。”
  林知了怀疑他想说的是砌炕,便停下问他何为砌床。泥瓦匠回答用青砖挨着墙壁砌一圈矮墙,在砖墙上放木板, 二层也是如此,跟建房似的。泥瓦匠之所以这样讲,还有个原因,林知了先前提过希望早日完工, 而砌墙可比刨木头快多了。
  薛二哥问怎么爬上二楼。泥瓦匠回答,楼梯啊。楼梯底下几层可以用青砖或黄泥,上面用木板,或者只用黄泥。若是在楼梯另一侧也做上下两层床,那么四张床一个楼梯足矣。
  薛二哥设想一番,比林知了要做的二层床简单省事多了。薛二哥决定这样做。木匠差点气死,只因他们的活少了五成,泥瓦匠来活了。
  林知了看到木匠很不高兴,便说回头可以在耳房做事,她中午管饭。可以省下一顿饭钱,木匠便只是白了一眼泥瓦匠。
  薛二哥担心泥瓦匠被打,立刻带他去正堂。也是因为从后门进来,泥瓦匠才有机会看到耳房的木匠——耳房门朝北面的后门,南边无门。若是从南边正门进,泥瓦匠怕是直到离开都不知道耳房有人。
  林知了的计划是在正堂架几个炉子,炉子外圈砌砖墙。泥瓦匠此番便是量外圈墙壁线。泥瓦匠想加活多赚点,便告诉薛二哥砌灶比买炉子省钱。
  薛二哥自是想过砌灶。可是烟囱怎么解决。不能把仁和楼房顶挖个洞,盖因上面还有一层。若是把烟囱伸出去,只能在墙上挖洞往院里吹。可是院里烟雾缭绕跟仙境似的,日后洗碗工怎么在院里刷锅洗碗。
  泥瓦匠比划着把灶砌成炉子式样,在底下掏个出气孔。碍于是木地板,以免烧着。炉子离地面最少一尺。灶台也别用木板,用青石板。和面揉面的时候放一块可移动案板。
  薛二哥提醒泥瓦匠,炉子里头可是圆形。泥瓦匠表示无妨,外圈青砖,里面黄泥。黄泥也不用他操心,他们每日进城做事用家里的板车顺便帮他拉过来,给几文钱辛苦费便可。
  薛二哥见他胸有成竹,决定听他的,毕竟人家是泥瓦匠,他是郎中,外行指导内行可不成。
  泥瓦匠难得遇到这么听劝的客户,还没干活林知了就付了百文定金,为了对得起人家的信任,傍晚泥瓦匠回到家就用黄泥试做,确定行得通才叫薛二哥买砖。
  薛二哥把此事交给泥瓦匠。泥瓦匠也不嫌麻烦,只因他们当天晌午就吃到卤肉拉面和刀削面。
  泥瓦匠们偷偷算过,这一碗面在街边小店也要十文。后来几日又有油饼、馒头、蒸饺、煎包以及胡辣汤、豆腐脑等等,连心里抱怨少挣许多钱的木匠们也不嘀咕了。
  晌午休息的时候闲不住的泥瓦匠和木匠还用木块和碎砖在院子北端东西两侧做两个长长的晾衣架和鞋架。宫女太监就把下午试做的蛋糕、回锅肉、锅包肉之类的菜分出一半,叫他们带回去跟家人分享。
  哪怕有的菜过酸有的太甜,这些工匠也不嫌弃,比他们自家做的有滋有味。若是遇到咸的,那就更不嫌弃,回去加点水加点面一锅炖,盐都省了。
  若非林知了有时间要求,他们恨不得墨迹到三月初二,只为每天晌午一顿饭。
  在泥瓦匠和木匠忙碌期间,林知了叫薛二哥在门外挂个牌子,请有经验的伙计两名,六名洗菜洗碗女工。要求也写在上面,早上五更天到店里,申时结束,店里管吃。
  洗碗工好找,半个时辰就来了几十人。林知了亲自面试,她不敢再凭衣着相貌断定一个人,只因她大伯母长得像个菩萨,其实很刻薄。
  果不其然,闲聊几句,林知了听出其中一人跟薛二婶一个德行,在她看来东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选出六名女工用了林知了两个时辰。林知了也同她们签用工合同。有两名女工怀疑是卖身契,不同意按手印。林知了告诉她们可以,若是下个月生意好有奖金,可没有她俩的。她俩若是既要又要,那她不伺候,又不是请不着人。
  这两位嫌林知了说话难听,而且只给三贯,比丰庆楼少了两贯,两人气哼哼离开,到门外就抱怨林知了长得好看有什么用,面善心恶,没有见过这么吝啬的。
  刚刚收到消息跑过来就听说人招够了的几人见状问送两人出来的薛瑜要不要人。薛瑜叫她们进去,林知了选两个。然而那两人也有意见,只因她们仨一起的,希望一起做事。
  林知了告诉她们先做三个月,若是手脚不干净,或者逮住机会就偷懒,别怪她翻脸无情。
  几人家里日子还行,她们希望得到这份差事只因听说申时关店,最多忙到申时三刻,不像别的店从早忙到晚,一天下来都没时间见孩子一面。
  几人没有想过偷懒,也不屑拿东家的东西,对林知了的要求没有一丝不满,让按手印就按手印。
  她们这样干脆,也是因为其中一人认识几个字,上面确实只有用工要求,不是卖身契。
  有经验的伙计不好选。最后得到两个不错的,还是托了泥瓦匠和木匠的福,他们去别的地方做事,跟人聊起上一个活,夸仁和楼女管事明事理,厨子伙计也很和气,因此有人慕名前来。
  期间林知了还给众人做工作服和围裙。为了省钱,考虑到工作服又不是贴身穿,林知了选择寻常百姓做外袍用的棉麻。男工褐色和白色,女工银色和茶色。围裙颜色统一都是灰色。
  样式简单,又不用绣花,十多天就做好了。
  在这期间薛理也被林知了薅过来,给他几盘颜料和一个大毛笔,叫他在墙面上画出仁和楼特色菜。
  薛理认为这样不雅观,跟穷人乍富似的,配不上仁和楼的装修。
  林知了提醒他,仁和楼以前店里一水的红木,然而养了一群蠹虫,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在这家店被她整的花里胡哨,太子殿下知道后也不会怪她,盖因她不贪。
  薛理嫌当青天白日当众作画丢脸,只愿意早晚做。
  林知了不想花钱请人便退一步。
  二月底,仁和楼外墙出现许多幅男女童子眼巴巴看着美食垂涎三尺亦或者眼冒金光的图画。此时床和灶也做好。床要晾晒,所以宫女太监们继续凑合着住。薛二哥把工钱付了,送匠人离开之际,林知了在厨房选厨子。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厨艺,也有几人跟薛瑜一样喜欢灵机一动。林知了可不敢叫这些人掌勺,最终定下六名厨子,两名识文断字的负责买菜,剩下八人当伙计。林知了告诉他们工钱只比厨子少一成,但是要负责切菜配菜。
  这些日子虽然是刘丽娘负责教徒弟,但她一点没藏私,连自己的刀削面刀都贡献出来——林知了定做的刀和炸蛋的平底笊篱还没做好。是以他们当中最不擅长厨艺的若是此刻从仁和楼出去也能养活自己。
  仅仅这一点就值得他们为林知了免费干三年——坊间师父收徒弟正是先干几年活。即便如此,师父们还会留几手,防徒弟跟防贼似的。
  这群宫女太监们说出管吃管住不给工钱也行,确实是真心实意。
  林知了听了一笑而过,随即告诉众人,二哥二嫂只是帮忙,三个月后她要选出两名管事,一名管后厨,一名管前厅,每人加一贯。届时生意火爆月底有赏,也是按照月薪多少发钱。
  宫女太监们闻言恨不得明日就开业。
  可惜不行,菜单还没定。先前定的菜单要根据时令素菜修改。
  三月初一清晨,林知了和往常一样去仁和楼。只是以往有很多杂事等着她,今日只有一件事,定菜单。
  林知了先带着采买推车板车去市场,回来分工试菜。
  刘丽娘和薛二哥架着前几日才置办的驴车去铁匠铺拿刀、笊篱、两个平底锅以及两口大铁锅。
  夫妻二人还没到仁和楼就看到很多街坊从店里出来,时不时朝仁和楼方向看去,还指指点点。
  薛二哥和林知了经常出来,街坊们认识他。刘丽娘日日在后厨盯着徒弟,留意她的人极少,她叫薛二哥先回去,问问街坊们出什么事了。
  街坊果然没有认出刘丽娘,指着仁和楼说:“也不知道今天做什么,比前几日都香,这都半个时辰了。我闻着像牛肉,又像猪肉,还像鸡肉和羊肉,感觉还有鱼。这家不过了吗?是有多少家底啊,经得起天天这么吃。”
  刘丽娘笑着说:“试菜吧。
  “那也不能天天试,我感觉半个月了。”
  “哪里只有半个月,我感觉有一个月!”
  几个街坊因此吵起来,刘丽娘趁机离开,从别的巷子里绕去侧门,告诉林知了三月三一准开门红。
  第98章 开张大吉
  三月三, 上巳节,孩童郊外放纸鸢,杜工部亦有诗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然而这一幕幕都与林知了无关, 谁叫她今日开张呢。
  反倒与薛理和他小舅子林飞奴有关。
  朝廷放假, 学堂亦放假。
  清晨, 天蒙蒙亮, 林知了醒来,薛理起来。林知了奇怪:“今日不是休息吗?”
  薛理:“今日不是开张吗?”
  “你去搭把手啊?”林知了微微摇头,“仁和楼跟咱家小店不一样。小店自己端饭, 仁和楼是伙计端过去。别看你记性好, 不见得能记住三桌要油饼,五桌要包子, 八桌要馒头, 可以一起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