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 第124节
林知了来到京师必然再起炉灶。届时二哥二嫂和妹妹去帮她,独留小鸽子一人在家薛理不放心。薛理找同僚打听过,崇仁坊有学堂。崇仁坊和皇城只隔一条路,上朝办差住在这里都极为方便,是以这里房价极高,有钱也不一定抢得到。
从户部往东过了马路口就是崇仁坊,崇仁坊又位于东市西北,同东市也只隔一条路,若是林知了的店开在东市,日后小鸽子去崇仁坊读书,他和林知了以及二哥二嫂不管谁有时间都可以接他。
薛理又找同僚打听入学条件,同僚问他帮谁打听的,薛理据实以告。同僚暗示他请东宫管事陪他过去,先生不会刁难他,学生也不敢欺负他小舅子。
薛理把他的计划告诉林知了,林知了听到“不敢欺负”几个字就意识到学堂的学生应当都是权贵子弟,“小鸽子跟人不熟,贸然过去能适应吗?”
薛理朝小舅子看去,小鸽子点头:“我可以!”薛理实话实说:“你姐担心你被同窗欺负。”
“我可以欺负回去啊。”小鸽子在丹阳县可以横着走,哪怕林知了告诉她京师贵人多,因为至今还没碰到,所以不知何为惧怕。
薛理:“双拳难敌四手!”
小鸽子忘了:“那那你帮我欺负回去?”
“那不就是以大欺小?”薛理反问。
小鸽子:“他们可以以多欺少,你为何不可以以大欺小?”
言之有理!薛理竟然无法反驳:“我把人欺负了,你日后还怎么上学?见到同学不尴尬啊?耐心等几日,我想个法子。”
林知了看到路口的马车:“是不是租那种车?”
薛理看过去:“是的。你俩回去吧,外面太冷。”
林知了送他到路口,看着他上了车往北去才带着弟弟回去。
到家歇一会,归置好行李,太阳露头,林知了和刘丽娘等人拿着换洗衣物去浴场。小鸽子自然是跟着薛二哥。
五人包着头巾回来,脏衣服扔到盆里,就坐在院里晒头发。
魏公公发现门虚掩着,推开门吓得哆嗦一下,五个无脸鬼齐刷刷转向他。
林知了撩起头发,魏公公放松下来,架不住心脏怦怦跳,只能停下等着心跳平复下来。
林知了低头打量一下衣裳,整整齐齐,她就抓几把长发盘个发髻用发簪固定。
刘丽娘本能回屋,薛二哥看看林知了又看看魏公公左右为难。林知了抬抬下巴,薛二哥拽着薛瑜去堂屋,林知了请魏公公进来,抬手把弟弟的头发拨到脑后。
小鸽子才九岁,头发凌乱也会被谅解。
魏公公坐下才敢长舒一口气:“看来我来的不凑巧。”
林知了点头:“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了一半,只能委屈你了。”
魏公公微微摇头:“无妨。”随即又补一句,他才用过早饭。
林知了:“您是找我还是找相公?”
不见薛理出来,魏公公这次没有忘记今日非休沐日:“要是找薛大人我就去户部了。自然是拜访林娘子。”
林知了应一声就表示洗耳恭听。
此事还要从昨晚说起。
太子问内侍对林知了了解多少,内侍自然不了解。
魏公公去过江南,回来后不止一次夸林娘子做的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东宫厨子不服气,做到年底也没能把猪肉做成魏公公描述的那样。
内侍把此事告诉太子,太子今早起床后看到魏公公就问他对薛理的妻子了解多少。
魏公公先问哪方面。
太子有点好奇,反问“她不是只擅厨艺吗?”
魏公公就说此事说来话长。太子叫他从头说起。
也是魏公公对江南一物一景很是好奇,那两日一直在外面闲逛,顺便听到很多关于林知了的传言。
先是听到她把凉皮的做法公布出去,魏公公因此好奇,问乡民此话何意。乡民那个时候已经听说了陈文君卖食谱一事。毕竟小城不大,林知了和薛理都是城中名人,关于他俩的事很多人好奇,三天就能传遍全城。
乡民夸林娘子大气仁义,食谱被卖,她没有告官,也没有逮住陈文君打一顿,而是选择公布出来。随后又说林知了收徒弟,每人只要五百文,可以学三道菜。说是三道,其实一个煎包可以做几十种。
魏公公心说,换成他可舍不得就这样公布出去,就这样交给徒弟。魏公公觉得林家家风不错。这句话像是捅了马蜂窝,原本不在意几人聊什么的路人停下,说林家家风不正。原先林知了的未婚夫是知县妻弟,也不知道他何时跟林娘子的堂姐好上,成亲当日,林娘子的堂姐要换亲,林家就任由二人换亲。
幸好换了亲,否则摊上那样的妻子,薛探花此时不在乡间种地,就是在乡间读书。哪有钱在城里租房去万松书院授课。
凭薛理是陛下钦点的探花,万松书院就会为他提供吃住。魏公公心里这样想,但这一点不重要,毕竟薛理都要走了。
婚姻大事应该错不了。魏公公越发觉得林知了人品端正。
在宫里几十年,魏公公干过不少缺德事,良心不多,反而珍惜有良心的人。魏公公认认真真地从换亲说起,涉及到薛理他一笔带过,主要禀告同林知了相关的事。
像薛母偏疼长子一家,林知了依然每日给婆婆百文家用。她大哥二哥只给五十文,她也毫无怨言。
这事是薛伯仁他娘王氏传出去的。她去城里卖鸡蛋糕,为了蹭林知了的名声,别人问什么她说什么,这样才能坐实她跟林知了是一家人。别人看在林知了的份上,原本想买一块也会改买两块。
如果只有收徒或公布食谱两件事,不足矣证明林知了心善。薛二婶还跟村里人抱怨过林知了管得宽,逼她儿子读书。
村里人进城卖煎包,人家跟她们夸薛理编的试题集很好,还问山东村考上几个。村里人抱怨一个个不争气。随后就拿薛瑞举例。
魏公公口若悬河,太子极为诧异,从未见他如此推崇他人,这人还是出身乡野的小娘子。
太子待他说完就问:“听闻东市的仁和楼这两年有些入不敷出?”
魏公公神色一怔,这叫他怎么回啊。
仁和楼是官家办的酒楼,本是东市第二大酒店,位于东市北端。随着陛下令人把东市西边平康坊前朝公主府邸改成酒楼,同仁和楼遥遥相对,仁和楼的生意就大不如前。
魏公公还听到一些传闻,仁和楼上上下下蛇鼠一窝,仿佛朝廷的钱不是钱似的日日糟蹋。
魏公公颇为担忧地问:“殿下不是叫林娘子去仁和楼当厨娘吧?”
太子:“孤怕她今日过去,明日就横尸街头。仁和楼什么情况,你当孤全然不知?”
第91章 谈分红
茶馆酒肆乃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消息极为灵通。
以前太子认为民间俗事只会耽误他处理政务。内侍为了使他开怀讲起坊间趣事,他也觉得无趣得很。经历了被废,太子不敢自以为是。
上至朝堂下至民间,不求知之甚详, 但求不被蒙在鼓里。
为此太子一直想从东宫挑人, 然而打理东宫跟开店经商可是完全不同。所以太子就想从民间找人。
太子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表兄弟, 可是他不希望过于依赖母族。
被废三载, 看尽了人情冷暖,如今能令太子安心重用的人屈指可数,此事便被一再搁置。
太子也不认为此举乃是杞人忧天。
古人云: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昨晚太子是想叫林知了去仁和楼当厨房管事。转念一想林知了出身农家, 丈夫仅是六品小官,谁都敢欺辱她, 便意识到此举极为不妥。
今早魏公公提到林知了识大体知礼仪, 读过几本书,擅长厨艺,又开了三年饭店, 可以说她毫无短板,足矣胜任仁和楼管事。
太子的目的就改成林知了接管仁和楼。
魏公公说完事情经过,便点出此行目的,仁和楼缺个掌柜的。
林知了笑了。
魏公公不明所以,林知了的神色可不像喜不自胜,反倒像嘲讽:“林娘子不信?”
林知了:“你是太子的人。殿下一言九鼎, 我没有不信的道理。”
“林娘子这是?”魏公公愈发糊涂。
林知了:“昨日我才到京师。何德何能啊。”
魏公公瞬间明白她的顾虑:“来的路上我考虑过此事,回去就给林娘子挑几个帮手。林娘子不必担心人身安全,也不必担心使唤不动那些人。”
林知了:“仁和楼的经营状况不好吧?”
魏公公眉心一跳,不敢置信:“薛大人跟林娘子说过?”
“我们哪有时间聊这些。”林知了猜的, 能叫太子记挂的仁和楼想必规模不小,地段很好。若是苍蝇馆子,除非那个馆子是太子设在坊间的暗哨据点。
可是这种情况不会用她这个毫无勘察经验的民女。
规模大地段好的酒楼,太子和太子妃的亲戚就能挣破头,何必劳烦她这个初来乍到的民妇。能令皇亲国戚都看不上的酒楼,想必早已入不敷出。
林知了把她的猜测一一摆出来,魏公公只能苦笑。沉默片刻,魏公公叹气:“不满林娘子,仁和楼这两年确实经营不善。”
林知了:“我可以接下仁和楼。”
魏公公听出还有后续,静静地等着她。
林知了:“上到管事下到洗碗工,我一个不用。”
“这——”魏公公眉头微蹙,“要是闹起来,陛下又该认为殿下小家子气。堂堂太子不忧心军国大事,竟然关心起一个小小的酒楼。”
林知了:“他们闹起来,陛下也会认为殿下无能,连个酒楼都管不好。”
“是这样啊。”魏公公叹气。
林知了沉吟片刻,问道:“酒楼的税归户部吧?”
魏公公:“不瞒林娘子,仁和楼乃官营,税收上交户部。起初朝廷办仁和楼一是因为国库空虚,二是民间纷争不断,时常有江湖游侠逞凶斗气,衙役赶不及处理,很多衙役也打不过江湖人士,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就有人提议在东市设个办事处专管此事。”
林知了好奇怎会变成如今这样。
魏公公见状便继续解释,经历了十几年严打,江湖人士不敢在闹市动刀动剑,先帝把充当伙计的禁卫调走,仁和楼成了一家真正的酒楼。起初十几年日进斗金,宾客盈门。陛下每次暗访都能看到仁和楼门外排成长龙,于是在平康坊又开一家更大的酒楼。谁知仁和楼的生意却因此一落千丈。
林知了思忖着问:“陛下原先以为两家酒楼正好吃下所有宾客?”
魏公公点头。
林知了:“怕是有人拿钱不干事吧?”
这可是你说的!魏公公不禁腹诽,“这我就不得而知。这些年我一直在东宫伺候殿下,极少外出。”
骗鬼呢!林知了瞥他一眼,“回去叫户部查账,过几日就说月月入不敷出,仁和楼没有存在的必要,遣散所有人,月钱付到三月底。”
魏公公:“多给一个多月薪水?”
林知了点头:“三月底春暖花开,野菜露头,河水融化,还会因为朝廷不给他们留条活路而闹事吗?”
魏公公:“暂且不会闹事。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些日子仁和楼重新开张,那些人定会认为是你的主意,三天两头去店里生事。”
“您不是要挑几个人帮我?届时送到官府便是。”林知了道,“再说了,也用不着我出面。”
从户部往东过了马路口就是崇仁坊,崇仁坊又位于东市西北,同东市也只隔一条路,若是林知了的店开在东市,日后小鸽子去崇仁坊读书,他和林知了以及二哥二嫂不管谁有时间都可以接他。
薛理又找同僚打听入学条件,同僚问他帮谁打听的,薛理据实以告。同僚暗示他请东宫管事陪他过去,先生不会刁难他,学生也不敢欺负他小舅子。
薛理把他的计划告诉林知了,林知了听到“不敢欺负”几个字就意识到学堂的学生应当都是权贵子弟,“小鸽子跟人不熟,贸然过去能适应吗?”
薛理朝小舅子看去,小鸽子点头:“我可以!”薛理实话实说:“你姐担心你被同窗欺负。”
“我可以欺负回去啊。”小鸽子在丹阳县可以横着走,哪怕林知了告诉她京师贵人多,因为至今还没碰到,所以不知何为惧怕。
薛理:“双拳难敌四手!”
小鸽子忘了:“那那你帮我欺负回去?”
“那不就是以大欺小?”薛理反问。
小鸽子:“他们可以以多欺少,你为何不可以以大欺小?”
言之有理!薛理竟然无法反驳:“我把人欺负了,你日后还怎么上学?见到同学不尴尬啊?耐心等几日,我想个法子。”
林知了看到路口的马车:“是不是租那种车?”
薛理看过去:“是的。你俩回去吧,外面太冷。”
林知了送他到路口,看着他上了车往北去才带着弟弟回去。
到家歇一会,归置好行李,太阳露头,林知了和刘丽娘等人拿着换洗衣物去浴场。小鸽子自然是跟着薛二哥。
五人包着头巾回来,脏衣服扔到盆里,就坐在院里晒头发。
魏公公发现门虚掩着,推开门吓得哆嗦一下,五个无脸鬼齐刷刷转向他。
林知了撩起头发,魏公公放松下来,架不住心脏怦怦跳,只能停下等着心跳平复下来。
林知了低头打量一下衣裳,整整齐齐,她就抓几把长发盘个发髻用发簪固定。
刘丽娘本能回屋,薛二哥看看林知了又看看魏公公左右为难。林知了抬抬下巴,薛二哥拽着薛瑜去堂屋,林知了请魏公公进来,抬手把弟弟的头发拨到脑后。
小鸽子才九岁,头发凌乱也会被谅解。
魏公公坐下才敢长舒一口气:“看来我来的不凑巧。”
林知了点头:“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了一半,只能委屈你了。”
魏公公微微摇头:“无妨。”随即又补一句,他才用过早饭。
林知了:“您是找我还是找相公?”
不见薛理出来,魏公公这次没有忘记今日非休沐日:“要是找薛大人我就去户部了。自然是拜访林娘子。”
林知了应一声就表示洗耳恭听。
此事还要从昨晚说起。
太子问内侍对林知了了解多少,内侍自然不了解。
魏公公去过江南,回来后不止一次夸林娘子做的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东宫厨子不服气,做到年底也没能把猪肉做成魏公公描述的那样。
内侍把此事告诉太子,太子今早起床后看到魏公公就问他对薛理的妻子了解多少。
魏公公先问哪方面。
太子有点好奇,反问“她不是只擅厨艺吗?”
魏公公就说此事说来话长。太子叫他从头说起。
也是魏公公对江南一物一景很是好奇,那两日一直在外面闲逛,顺便听到很多关于林知了的传言。
先是听到她把凉皮的做法公布出去,魏公公因此好奇,问乡民此话何意。乡民那个时候已经听说了陈文君卖食谱一事。毕竟小城不大,林知了和薛理都是城中名人,关于他俩的事很多人好奇,三天就能传遍全城。
乡民夸林娘子大气仁义,食谱被卖,她没有告官,也没有逮住陈文君打一顿,而是选择公布出来。随后又说林知了收徒弟,每人只要五百文,可以学三道菜。说是三道,其实一个煎包可以做几十种。
魏公公心说,换成他可舍不得就这样公布出去,就这样交给徒弟。魏公公觉得林家家风不错。这句话像是捅了马蜂窝,原本不在意几人聊什么的路人停下,说林家家风不正。原先林知了的未婚夫是知县妻弟,也不知道他何时跟林娘子的堂姐好上,成亲当日,林娘子的堂姐要换亲,林家就任由二人换亲。
幸好换了亲,否则摊上那样的妻子,薛探花此时不在乡间种地,就是在乡间读书。哪有钱在城里租房去万松书院授课。
凭薛理是陛下钦点的探花,万松书院就会为他提供吃住。魏公公心里这样想,但这一点不重要,毕竟薛理都要走了。
婚姻大事应该错不了。魏公公越发觉得林知了人品端正。
在宫里几十年,魏公公干过不少缺德事,良心不多,反而珍惜有良心的人。魏公公认认真真地从换亲说起,涉及到薛理他一笔带过,主要禀告同林知了相关的事。
像薛母偏疼长子一家,林知了依然每日给婆婆百文家用。她大哥二哥只给五十文,她也毫无怨言。
这事是薛伯仁他娘王氏传出去的。她去城里卖鸡蛋糕,为了蹭林知了的名声,别人问什么她说什么,这样才能坐实她跟林知了是一家人。别人看在林知了的份上,原本想买一块也会改买两块。
如果只有收徒或公布食谱两件事,不足矣证明林知了心善。薛二婶还跟村里人抱怨过林知了管得宽,逼她儿子读书。
村里人进城卖煎包,人家跟她们夸薛理编的试题集很好,还问山东村考上几个。村里人抱怨一个个不争气。随后就拿薛瑞举例。
魏公公口若悬河,太子极为诧异,从未见他如此推崇他人,这人还是出身乡野的小娘子。
太子待他说完就问:“听闻东市的仁和楼这两年有些入不敷出?”
魏公公神色一怔,这叫他怎么回啊。
仁和楼是官家办的酒楼,本是东市第二大酒店,位于东市北端。随着陛下令人把东市西边平康坊前朝公主府邸改成酒楼,同仁和楼遥遥相对,仁和楼的生意就大不如前。
魏公公还听到一些传闻,仁和楼上上下下蛇鼠一窝,仿佛朝廷的钱不是钱似的日日糟蹋。
魏公公颇为担忧地问:“殿下不是叫林娘子去仁和楼当厨娘吧?”
太子:“孤怕她今日过去,明日就横尸街头。仁和楼什么情况,你当孤全然不知?”
第91章 谈分红
茶馆酒肆乃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消息极为灵通。
以前太子认为民间俗事只会耽误他处理政务。内侍为了使他开怀讲起坊间趣事,他也觉得无趣得很。经历了被废,太子不敢自以为是。
上至朝堂下至民间,不求知之甚详, 但求不被蒙在鼓里。
为此太子一直想从东宫挑人, 然而打理东宫跟开店经商可是完全不同。所以太子就想从民间找人。
太子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表兄弟, 可是他不希望过于依赖母族。
被废三载, 看尽了人情冷暖,如今能令太子安心重用的人屈指可数,此事便被一再搁置。
太子也不认为此举乃是杞人忧天。
古人云: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昨晚太子是想叫林知了去仁和楼当厨房管事。转念一想林知了出身农家, 丈夫仅是六品小官,谁都敢欺辱她, 便意识到此举极为不妥。
今早魏公公提到林知了识大体知礼仪, 读过几本书,擅长厨艺,又开了三年饭店, 可以说她毫无短板,足矣胜任仁和楼管事。
太子的目的就改成林知了接管仁和楼。
魏公公说完事情经过,便点出此行目的,仁和楼缺个掌柜的。
林知了笑了。
魏公公不明所以,林知了的神色可不像喜不自胜,反倒像嘲讽:“林娘子不信?”
林知了:“你是太子的人。殿下一言九鼎, 我没有不信的道理。”
“林娘子这是?”魏公公愈发糊涂。
林知了:“昨日我才到京师。何德何能啊。”
魏公公瞬间明白她的顾虑:“来的路上我考虑过此事,回去就给林娘子挑几个帮手。林娘子不必担心人身安全,也不必担心使唤不动那些人。”
林知了:“仁和楼的经营状况不好吧?”
魏公公眉心一跳,不敢置信:“薛大人跟林娘子说过?”
“我们哪有时间聊这些。”林知了猜的, 能叫太子记挂的仁和楼想必规模不小,地段很好。若是苍蝇馆子,除非那个馆子是太子设在坊间的暗哨据点。
可是这种情况不会用她这个毫无勘察经验的民女。
规模大地段好的酒楼,太子和太子妃的亲戚就能挣破头,何必劳烦她这个初来乍到的民妇。能令皇亲国戚都看不上的酒楼,想必早已入不敷出。
林知了把她的猜测一一摆出来,魏公公只能苦笑。沉默片刻,魏公公叹气:“不满林娘子,仁和楼这两年确实经营不善。”
林知了:“我可以接下仁和楼。”
魏公公听出还有后续,静静地等着她。
林知了:“上到管事下到洗碗工,我一个不用。”
“这——”魏公公眉头微蹙,“要是闹起来,陛下又该认为殿下小家子气。堂堂太子不忧心军国大事,竟然关心起一个小小的酒楼。”
林知了:“他们闹起来,陛下也会认为殿下无能,连个酒楼都管不好。”
“是这样啊。”魏公公叹气。
林知了沉吟片刻,问道:“酒楼的税归户部吧?”
魏公公:“不瞒林娘子,仁和楼乃官营,税收上交户部。起初朝廷办仁和楼一是因为国库空虚,二是民间纷争不断,时常有江湖游侠逞凶斗气,衙役赶不及处理,很多衙役也打不过江湖人士,百姓怨声载道,朝中就有人提议在东市设个办事处专管此事。”
林知了好奇怎会变成如今这样。
魏公公见状便继续解释,经历了十几年严打,江湖人士不敢在闹市动刀动剑,先帝把充当伙计的禁卫调走,仁和楼成了一家真正的酒楼。起初十几年日进斗金,宾客盈门。陛下每次暗访都能看到仁和楼门外排成长龙,于是在平康坊又开一家更大的酒楼。谁知仁和楼的生意却因此一落千丈。
林知了思忖着问:“陛下原先以为两家酒楼正好吃下所有宾客?”
魏公公点头。
林知了:“怕是有人拿钱不干事吧?”
这可是你说的!魏公公不禁腹诽,“这我就不得而知。这些年我一直在东宫伺候殿下,极少外出。”
骗鬼呢!林知了瞥他一眼,“回去叫户部查账,过几日就说月月入不敷出,仁和楼没有存在的必要,遣散所有人,月钱付到三月底。”
魏公公:“多给一个多月薪水?”
林知了点头:“三月底春暖花开,野菜露头,河水融化,还会因为朝廷不给他们留条活路而闹事吗?”
魏公公:“暂且不会闹事。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些日子仁和楼重新开张,那些人定会认为是你的主意,三天两头去店里生事。”
“您不是要挑几个人帮我?届时送到官府便是。”林知了道,“再说了,也用不着我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