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蜂鸟:时空追凶1990(出书版) 第2节
说完,高个儿一把把那东西推进了土坑,站起身拍了拍手,说:“这回妥了,最好没人发现,被人发现了也不要慌张。谁要是乱说话,就让他知道会有什么下场。”
矮个儿顺从地点了点头。
两个人七手八脚地填完土,又小心地覆上之前铲到一边的浮土,再盖上一些枯枝和树叶,整座“坟墓”便完工了。
高个儿又打开手电筒,仔细查看了几遍,说:“嗯,这回应该是看不出什么痕迹了。”
虽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但是经过这一番体力劳动,矮个儿也不觉得冷了。他拉开了衣服的前襟,又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直起身看着山下潺潺的流水,发起了呆。
月光照射下的河中央,不知是有大鱼跃起,还是有小鱼群经过,突然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波动着的河水,反射着皎洁的月光,熠熠生辉。
2
“这是什么?”
暗房的红光之下,年轻人从绳子上小心地取下一张相片。
他的同伴闻声凑过头去,一同看着这张并不清晰的照片。
照片里是个笑得很灿烂的男孩子,这张脸年轻、清秀、阳光,让人如沐春风。他一只手搭在一个老人的肩膀上,把老人的脖子紧紧地搂向自己。老人也是笑容满面,一脸的皱纹在阳光的照射下,和背后的水纹交相辉映。
他们的背后,是一条不宽也不窄的小河,绿色的水面泛着白色的光。
“是河。”同伴说。
“那么,这又是啥?”年轻人指着河中央的一块白斑问道。
阳光均匀地洒在河水上,把小河的波浪照射得层次分明。而河中央的这一块白斑,打破了这极富韵律的画面,显得突兀、不协调。
鉴于原始胶卷的清晰度有限,即便年轻人已经将相片冲洗到六寸,依旧看不清河中央漂浮的是什么异物。能够反射太阳的光芒,最有可能的是鱼的鳞片。
难道,这是一群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
3
李炮儿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橡胶衣,蹚向这个野外的小池塘的深处。
他知道,这个水只有齐腰深的池塘里,长满了菱角。菱角浑身都是宝,除了大家都爱吃的果实,它的根茎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当地人会把这种叫“菱角菜”的植物腌制后切碎,炒肉丝,简直就是下饭神器。
所以,在这个菱角成熟的季节里,他下这一趟水,就能去菜市场赚不少零花钱。
池塘不大,底下的淤泥也不深,所以李炮儿很快就走到了池塘的中央。和他想的一样,水面下长满了菱角。不一会儿,他就摘了整整一大筐。
今年菱角长得特别好,又大又重,色泽鲜明。李炮儿一边盘算着去菜市场应该卖个什么价,一边迈着脚步向岸边走去。
突然,他踢到了一个重物。准确地说,是个有一定重量,又很柔软的东西。
这是一个包吗?谁把包扔到这池塘里了?包里不会有钱吧?
李炮儿这样想着,弯下了腰,用双手摸索着池塘下的淤泥。
东西有重量,所以被李炮儿这么一踢,也没有滚出多远。李炮儿摸了几步路,就摸到了这个又滑又软的东西,摸起来像是圆柱状的。
还真是个背包?
李炮儿十分欣喜,连忙把东西抱出了水面。
就在这一刹那,一列火车呼啸着从池塘边飞驰而过,掠过池塘时带起的风,把李炮儿的头发都吹得竖立了起来。
但竖立起来的不仅是他的头发,李炮儿全身的汗毛也几乎都竖了起来。他目瞪口呆地盯着自己抱出水面的东西——那并不是什么背包,而是一截大腿。
大腿的外面包裹着黄色的皮肤,两侧的断端露出了淡黄色的脂肪、鲜红色的肌肉和白森森的骨骼。李炮儿的心脏怦怦直跳,这肯定不是什么动物的大腿——这形状、这大小、这颜色……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一截人类的大腿,只是被锯断了!
火车驶离,李炮儿也回过神来。他吓得把大腿甩出去老远,挂在臂弯的竹筐也翻倒在池塘里。他一屁股跌坐下去,池塘的水灌进了他的口鼻,甚至灌进了他橡胶衣的上缘。
他踉跄着、挣扎着从池塘里站起身来,不要命似的向岸边跑去。他的每一步都胆战心惊,生怕自己再踩到或者踢到什么不该看见的东西,他只想第一时间回到岸上。
终于,李炮儿连滚带爬地回到了岸上。他挣扎着往前跑了几步,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岸边的石子硌得他浑身生疼。但是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刚才的景象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翻滚——那淡黄色的脂肪、鲜红色的肌肉和白森森的腿骨。
思绪翻涌间,他感觉自己的嘴里尽是腥臭之气。他想到了自己刚才被迫灌进去几口池塘水,顿时胃里翻江倒海,食糜伴着池塘水无法抑制地向他的喉头冲来。
“哕——”李炮儿吐了出来,吐得天昏地暗。
第一章 隐形持锤人
校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洁白的床单上有一摊血迹。
他的头骨上有一处凹陷的痕迹,像是有人趁他睡着时,一锤子砸了下去。
1
顾雯雯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
她的睡眠很浅,一点点声音都足以惊扰她。她在狭窄的陪护床上微微挪动了一下身体,抬起头,睁开惺忪的双眼看了看病房的门。
门被人轻轻地推开了,一个戴着护士帽的小丫头钻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电子血压计。小丫头看见顾雯雯醒了,甜甜一笑,微微点了点头。
陶亮出事已经有半个来月了,顾雯雯把手上的案子交给同事们处理,自己则在医院一边“遥控指挥”,一边陪护丈夫。大部分夜晚,她都睡在这张只有60厘米宽的陪护床上。住院期间,护士每两个小时就要给陶亮测一次血压,所以顾雯雯每晚都会醒来好几次。
顾雯雯也笑了一下,算是对小护士的回应。她重新躺平,在血压计鼓气的声音中,回味着刚才的浅梦。
梦里她闯入一片废墟,在残垣断壁中茫然前行,焦急地寻找着陶亮。她知道,梦是潜意识的投射。自己心底最在意的无非是两桩事,一桩是陶亮能否醒来,另一桩便是命案积案能否侦破。
这起1990年发生的命案,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逝者的沉冤迟迟没有昭雪,这让顾雯雯总是难以安下心来。当年发案的小山村,正面临拆迁,即将成为她梦中的废墟。顾雯雯一直在这桩积案的物证资料中寻找突破口,她需要尽可能地保存现场,来配合下一步的勘查,所以便通过市局领导延缓了拆迁的进度。但物证资料尚未研判完毕,顾雯雯心里也很担心会节外生枝。
“一千年以后,所有人都遗忘了我……”
正想着,顾雯雯的手机铃声忽然响了起来,是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这是顾雯雯和陶亮在大学时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他们周末去约会k歌的必点曲目。也许是因为,这首歌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所以毕业后,两人一直都用这首歌作为手机铃声,一用就是十几年。沉浸在侦破命案积案的思绪中,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词,还真是应景。
歌声打破了半夜病房的寂静,顾雯雯像是弹簧一样从陪护床上弹了起来。对电话铃声的高度敏感,可能是所有刑警的通病。
也不知道是被手机铃声吓了一跳,还是被顾雯雯的弹起吓了一跳,小护士手中的血压计差点掉到地上。她连忙把血压计拿好,看了看数据,轻声说了一句:“正常的哦。”然后匆匆离开了病房。
顾雯雯朝小护士点点头,从枕头下面拿出手机,看了一眼。
现在是2020年9月1日(星期二)的凌晨4点03分,来电者是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同事——也是她的徒弟——小黄。
作为一名刑警,在这个时间点接到电话,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喂,怎么了?”顾雯雯开门见山地问道。
“师父,要拆了。”小黄喘息着说道。
“村子要拆了吗?”顾雯雯问,“我让你们整理的检验鉴定结果,都出来了吗?”
“还没有啊!如果能再延缓两天就可以了。”小黄焦急地答道。
“市局领导不是和拆迁办的人说好了吗?不是说等检验鉴定结果出来,确定现场没有保留的必要后,再进行拆迁吗?”
“是啊,可是拆迁办的人说,政府和企业签了协议,现在拖着不给拆,是违约。”小黄说,“现在人家拿政府的诚信说事儿,拆迁办的人说他们也没办法啊。”
“拆迁现场有几个我们的人?”
“只有你留在拆迁办的宁文法医。”
顾雯雯本来是想把自己安插在拆迁办的,无奈陶亮住院,她就只能让宁文去承担这一职责了。
宁文虽然是龙番市公安局的法医,但也需要参与这种类似侦查的警务工作。宁文留在拆迁办,一方面是为了延缓拆迁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充当了“卧底”。村子的拆迁公告发布后,很多已经搬离村子的村民都赶回来找拆迁办要拆迁款,而他们重点关注的某个失踪已久的嫌疑人也有可能冒险回来要钱,如果是这样,这未尝不是破案的“捷径”。
不管如何,宁文都需要把拆迁工作拖到所有物证资料检验结束、依据检验结果再对现场进行一遍勘查之后。可没想到拆迁办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顾之前和公安局的约定,凌晨突然决定开始拆迁。
“你现在抓紧时间赶去现场,和拆迁办的同志说清楚保存现场的重要性。”顾雯雯从陪护床边站起,一只手折叠着毛毯,说,“我马上赶去局里,找值班局长汇报这件事,让市局领导再和政府沟通沟通。”
“好的,我刚上车,以最快的速度去支援宁文。”
“注意安全。”
顾雯雯把毛毯叠好,又收起了折叠陪护床,突然感到腰间一阵剧痛。这段时间她真的是心力交瘁,前阵子父亲顾红星因为高血压而住院,前天终于控制住了血压,估计这两天就可以出院。两头跑的顾雯雯刚刚轻松了一点,手上的案子就出现了变故,真是一天也不让她省心啊。
连续睡了这么多天狭窄的陪护床,她的腰酸痛不已,刚才那样猛然坐起,估计是腰肌被拉伤了。
顾雯雯一边揉着剧痛的腰,一边拨通了婆婆的电话:“妈,真不好意思,天没亮就打扰你。但是我手上的案子出现了变故,我现在必须赶去局里……”
“没事,没事,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婆婆打断了顾雯雯的话,说,“我们老年人这个点就醒了,你放心去,我马上就到医院,放心。”
顾雯雯挂断了电话,在陶亮的床边站定。
“雯雯,雯雯……”陶亮像是在说梦呓。
前天陶亮也发出过这样的呢喃,医生说这很有可能是醒转的迹象。现在陶亮再次说梦呓,顾雯雯知道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顾雯雯走到床头,俯下身,在陶亮的额头上吻了一下,说:“快点醒过来吧,我真的快坚持不住了。”
说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压低了声音,喃喃道:“你答应我,你一定要醒过来,好吗……我真的很害怕,真的……”
可是陶亮的梦呓似乎已经停止了,他安静地平躺在病床上,再也没有任何反应。
顾雯雯擦了擦眼角,直起身来,深深吸了一口气,抚摸了一下陶亮的脸颊,说:“你一定会回来的,一定、肯定、绝对会的。”
顾雯雯又看了看手机,她知道事不宜迟,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于是她拎起包,离开了病房,没有再回头。
出了医院,顾雯雯飞奔到自己的车前,系上安全带就踩下了油门。医院距离市局挺远的,顾雯雯盘算着,凌晨车少,她应该从哪条小路抄近道,才能最快赶到市局。
就在这时,《一千年以后》又唱了起来。顾雯雯按了车上的蓝牙按钮,接通了电话。
“顾所长,我已经尽力周旋了,但他们说今天一定要拆掉村子西边的老化工厂。”电话是宁文打来的,“本来不想惊动你,但是小黄说必须得直接和你汇报。”
“关键是作案现场的老房子,他们什么时候拆?”
“他们说是先拆老化工厂,但会不会拆村里的老房子,我也不敢保证。”宁文说,“都30年了,现场真的还有用吗?”
“案发后一直是封存的,没人住,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拆了就彻底没用了。”顾雯雯打着方向盘,说道。
“拆迁办的人说,只要让开发商能在老化工厂旧址上先把工程指挥部和工棚盖起来,其他地方的拆迁工作还是有商量的余地的。”宁文说。
“好,让他们先拆厂子。”顾雯雯说,“我现在就去市局领导那里,再争取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不管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尽力了就……”
顾雯雯的声音戛然而止,她眼前忽然出现了两束刺眼的强光。
尖锐的刹车声,划破了城市寂静的夜空。它穿越了屋顶,穿越了公园,穿过了医院的窗户,钻进了病床上陶亮的耳朵里……
“吱——”
尖锐的刹车声把陶亮从睡梦中猛地惊醒,醒过来的第一感受,就是自己的胸口好疼。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自己的胸口,掌心所触之处,是一片坑坑洼洼的长方形铁片。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就是这个东西,硌着他的胸口了。
他左右看了看,还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陈旧的桌椅、掉皮的墙壁,还有挂在门后的绿警服。
好嘛,还是冯凯。陶亮想着。
可是他转念一想,不对啊,他怎么在办公室里趴着睡着了?他不应该在办公室里啊。
矮个儿顺从地点了点头。
两个人七手八脚地填完土,又小心地覆上之前铲到一边的浮土,再盖上一些枯枝和树叶,整座“坟墓”便完工了。
高个儿又打开手电筒,仔细查看了几遍,说:“嗯,这回应该是看不出什么痕迹了。”
虽然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但是经过这一番体力劳动,矮个儿也不觉得冷了。他拉开了衣服的前襟,又用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直起身看着山下潺潺的流水,发起了呆。
月光照射下的河中央,不知是有大鱼跃起,还是有小鱼群经过,突然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波动着的河水,反射着皎洁的月光,熠熠生辉。
2
“这是什么?”
暗房的红光之下,年轻人从绳子上小心地取下一张相片。
他的同伴闻声凑过头去,一同看着这张并不清晰的照片。
照片里是个笑得很灿烂的男孩子,这张脸年轻、清秀、阳光,让人如沐春风。他一只手搭在一个老人的肩膀上,把老人的脖子紧紧地搂向自己。老人也是笑容满面,一脸的皱纹在阳光的照射下,和背后的水纹交相辉映。
他们的背后,是一条不宽也不窄的小河,绿色的水面泛着白色的光。
“是河。”同伴说。
“那么,这又是啥?”年轻人指着河中央的一块白斑问道。
阳光均匀地洒在河水上,把小河的波浪照射得层次分明。而河中央的这一块白斑,打破了这极富韵律的画面,显得突兀、不协调。
鉴于原始胶卷的清晰度有限,即便年轻人已经将相片冲洗到六寸,依旧看不清河中央漂浮的是什么异物。能够反射太阳的光芒,最有可能的是鱼的鳞片。
难道,这是一群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
3
李炮儿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橡胶衣,蹚向这个野外的小池塘的深处。
他知道,这个水只有齐腰深的池塘里,长满了菱角。菱角浑身都是宝,除了大家都爱吃的果实,它的根茎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当地人会把这种叫“菱角菜”的植物腌制后切碎,炒肉丝,简直就是下饭神器。
所以,在这个菱角成熟的季节里,他下这一趟水,就能去菜市场赚不少零花钱。
池塘不大,底下的淤泥也不深,所以李炮儿很快就走到了池塘的中央。和他想的一样,水面下长满了菱角。不一会儿,他就摘了整整一大筐。
今年菱角长得特别好,又大又重,色泽鲜明。李炮儿一边盘算着去菜市场应该卖个什么价,一边迈着脚步向岸边走去。
突然,他踢到了一个重物。准确地说,是个有一定重量,又很柔软的东西。
这是一个包吗?谁把包扔到这池塘里了?包里不会有钱吧?
李炮儿这样想着,弯下了腰,用双手摸索着池塘下的淤泥。
东西有重量,所以被李炮儿这么一踢,也没有滚出多远。李炮儿摸了几步路,就摸到了这个又滑又软的东西,摸起来像是圆柱状的。
还真是个背包?
李炮儿十分欣喜,连忙把东西抱出了水面。
就在这一刹那,一列火车呼啸着从池塘边飞驰而过,掠过池塘时带起的风,把李炮儿的头发都吹得竖立了起来。
但竖立起来的不仅是他的头发,李炮儿全身的汗毛也几乎都竖了起来。他目瞪口呆地盯着自己抱出水面的东西——那并不是什么背包,而是一截大腿。
大腿的外面包裹着黄色的皮肤,两侧的断端露出了淡黄色的脂肪、鲜红色的肌肉和白森森的骨骼。李炮儿的心脏怦怦直跳,这肯定不是什么动物的大腿——这形状、这大小、这颜色……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一截人类的大腿,只是被锯断了!
火车驶离,李炮儿也回过神来。他吓得把大腿甩出去老远,挂在臂弯的竹筐也翻倒在池塘里。他一屁股跌坐下去,池塘的水灌进了他的口鼻,甚至灌进了他橡胶衣的上缘。
他踉跄着、挣扎着从池塘里站起身来,不要命似的向岸边跑去。他的每一步都胆战心惊,生怕自己再踩到或者踢到什么不该看见的东西,他只想第一时间回到岸上。
终于,李炮儿连滚带爬地回到了岸上。他挣扎着往前跑了几步,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岸边的石子硌得他浑身生疼。但是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刚才的景象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翻滚——那淡黄色的脂肪、鲜红色的肌肉和白森森的腿骨。
思绪翻涌间,他感觉自己的嘴里尽是腥臭之气。他想到了自己刚才被迫灌进去几口池塘水,顿时胃里翻江倒海,食糜伴着池塘水无法抑制地向他的喉头冲来。
“哕——”李炮儿吐了出来,吐得天昏地暗。
第一章 隐形持锤人
校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洁白的床单上有一摊血迹。
他的头骨上有一处凹陷的痕迹,像是有人趁他睡着时,一锤子砸了下去。
1
顾雯雯迷迷糊糊地醒了过来。
她的睡眠很浅,一点点声音都足以惊扰她。她在狭窄的陪护床上微微挪动了一下身体,抬起头,睁开惺忪的双眼看了看病房的门。
门被人轻轻地推开了,一个戴着护士帽的小丫头钻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电子血压计。小丫头看见顾雯雯醒了,甜甜一笑,微微点了点头。
陶亮出事已经有半个来月了,顾雯雯把手上的案子交给同事们处理,自己则在医院一边“遥控指挥”,一边陪护丈夫。大部分夜晚,她都睡在这张只有60厘米宽的陪护床上。住院期间,护士每两个小时就要给陶亮测一次血压,所以顾雯雯每晚都会醒来好几次。
顾雯雯也笑了一下,算是对小护士的回应。她重新躺平,在血压计鼓气的声音中,回味着刚才的浅梦。
梦里她闯入一片废墟,在残垣断壁中茫然前行,焦急地寻找着陶亮。她知道,梦是潜意识的投射。自己心底最在意的无非是两桩事,一桩是陶亮能否醒来,另一桩便是命案积案能否侦破。
这起1990年发生的命案,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逝者的沉冤迟迟没有昭雪,这让顾雯雯总是难以安下心来。当年发案的小山村,正面临拆迁,即将成为她梦中的废墟。顾雯雯一直在这桩积案的物证资料中寻找突破口,她需要尽可能地保存现场,来配合下一步的勘查,所以便通过市局领导延缓了拆迁的进度。但物证资料尚未研判完毕,顾雯雯心里也很担心会节外生枝。
“一千年以后,所有人都遗忘了我……”
正想着,顾雯雯的手机铃声忽然响了起来,是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这是顾雯雯和陶亮在大学时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他们周末去约会k歌的必点曲目。也许是因为,这首歌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所以毕业后,两人一直都用这首歌作为手机铃声,一用就是十几年。沉浸在侦破命案积案的思绪中,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词,还真是应景。
歌声打破了半夜病房的寂静,顾雯雯像是弹簧一样从陪护床上弹了起来。对电话铃声的高度敏感,可能是所有刑警的通病。
也不知道是被手机铃声吓了一跳,还是被顾雯雯的弹起吓了一跳,小护士手中的血压计差点掉到地上。她连忙把血压计拿好,看了看数据,轻声说了一句:“正常的哦。”然后匆匆离开了病房。
顾雯雯朝小护士点点头,从枕头下面拿出手机,看了一眼。
现在是2020年9月1日(星期二)的凌晨4点03分,来电者是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同事——也是她的徒弟——小黄。
作为一名刑警,在这个时间点接到电话,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喂,怎么了?”顾雯雯开门见山地问道。
“师父,要拆了。”小黄喘息着说道。
“村子要拆了吗?”顾雯雯问,“我让你们整理的检验鉴定结果,都出来了吗?”
“还没有啊!如果能再延缓两天就可以了。”小黄焦急地答道。
“市局领导不是和拆迁办的人说好了吗?不是说等检验鉴定结果出来,确定现场没有保留的必要后,再进行拆迁吗?”
“是啊,可是拆迁办的人说,政府和企业签了协议,现在拖着不给拆,是违约。”小黄说,“现在人家拿政府的诚信说事儿,拆迁办的人说他们也没办法啊。”
“拆迁现场有几个我们的人?”
“只有你留在拆迁办的宁文法医。”
顾雯雯本来是想把自己安插在拆迁办的,无奈陶亮住院,她就只能让宁文去承担这一职责了。
宁文虽然是龙番市公安局的法医,但也需要参与这种类似侦查的警务工作。宁文留在拆迁办,一方面是为了延缓拆迁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充当了“卧底”。村子的拆迁公告发布后,很多已经搬离村子的村民都赶回来找拆迁办要拆迁款,而他们重点关注的某个失踪已久的嫌疑人也有可能冒险回来要钱,如果是这样,这未尝不是破案的“捷径”。
不管如何,宁文都需要把拆迁工作拖到所有物证资料检验结束、依据检验结果再对现场进行一遍勘查之后。可没想到拆迁办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顾之前和公安局的约定,凌晨突然决定开始拆迁。
“你现在抓紧时间赶去现场,和拆迁办的同志说清楚保存现场的重要性。”顾雯雯从陪护床边站起,一只手折叠着毛毯,说,“我马上赶去局里,找值班局长汇报这件事,让市局领导再和政府沟通沟通。”
“好的,我刚上车,以最快的速度去支援宁文。”
“注意安全。”
顾雯雯把毛毯叠好,又收起了折叠陪护床,突然感到腰间一阵剧痛。这段时间她真的是心力交瘁,前阵子父亲顾红星因为高血压而住院,前天终于控制住了血压,估计这两天就可以出院。两头跑的顾雯雯刚刚轻松了一点,手上的案子就出现了变故,真是一天也不让她省心啊。
连续睡了这么多天狭窄的陪护床,她的腰酸痛不已,刚才那样猛然坐起,估计是腰肌被拉伤了。
顾雯雯一边揉着剧痛的腰,一边拨通了婆婆的电话:“妈,真不好意思,天没亮就打扰你。但是我手上的案子出现了变故,我现在必须赶去局里……”
“没事,没事,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婆婆打断了顾雯雯的话,说,“我们老年人这个点就醒了,你放心去,我马上就到医院,放心。”
顾雯雯挂断了电话,在陶亮的床边站定。
“雯雯,雯雯……”陶亮像是在说梦呓。
前天陶亮也发出过这样的呢喃,医生说这很有可能是醒转的迹象。现在陶亮再次说梦呓,顾雯雯知道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顾雯雯走到床头,俯下身,在陶亮的额头上吻了一下,说:“快点醒过来吧,我真的快坚持不住了。”
说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压低了声音,喃喃道:“你答应我,你一定要醒过来,好吗……我真的很害怕,真的……”
可是陶亮的梦呓似乎已经停止了,他安静地平躺在病床上,再也没有任何反应。
顾雯雯擦了擦眼角,直起身来,深深吸了一口气,抚摸了一下陶亮的脸颊,说:“你一定会回来的,一定、肯定、绝对会的。”
顾雯雯又看了看手机,她知道事不宜迟,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于是她拎起包,离开了病房,没有再回头。
出了医院,顾雯雯飞奔到自己的车前,系上安全带就踩下了油门。医院距离市局挺远的,顾雯雯盘算着,凌晨车少,她应该从哪条小路抄近道,才能最快赶到市局。
就在这时,《一千年以后》又唱了起来。顾雯雯按了车上的蓝牙按钮,接通了电话。
“顾所长,我已经尽力周旋了,但他们说今天一定要拆掉村子西边的老化工厂。”电话是宁文打来的,“本来不想惊动你,但是小黄说必须得直接和你汇报。”
“关键是作案现场的老房子,他们什么时候拆?”
“他们说是先拆老化工厂,但会不会拆村里的老房子,我也不敢保证。”宁文说,“都30年了,现场真的还有用吗?”
“案发后一直是封存的,没人住,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拆了就彻底没用了。”顾雯雯打着方向盘,说道。
“拆迁办的人说,只要让开发商能在老化工厂旧址上先把工程指挥部和工棚盖起来,其他地方的拆迁工作还是有商量的余地的。”宁文说。
“好,让他们先拆厂子。”顾雯雯说,“我现在就去市局领导那里,再争取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不管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尽力了就……”
顾雯雯的声音戛然而止,她眼前忽然出现了两束刺眼的强光。
尖锐的刹车声,划破了城市寂静的夜空。它穿越了屋顶,穿越了公园,穿过了医院的窗户,钻进了病床上陶亮的耳朵里……
“吱——”
尖锐的刹车声把陶亮从睡梦中猛地惊醒,醒过来的第一感受,就是自己的胸口好疼。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自己的胸口,掌心所触之处,是一片坑坑洼洼的长方形铁片。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就是这个东西,硌着他的胸口了。
他左右看了看,还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陈旧的桌椅、掉皮的墙壁,还有挂在门后的绿警服。
好嘛,还是冯凯。陶亮想着。
可是他转念一想,不对啊,他怎么在办公室里趴着睡着了?他不应该在办公室里啊。